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工程地質參數怎麼取

工程地質參數怎麼取

發布時間: 2021-02-10 02:35:49

工程地質測繪方法

工程地質需要的測繪資料有很多,測繪方法有很多。
如果非要選擇兩種的版話,就是工程地權質圖測繪、工程地質鑽孔放樣。

如果將工程地質測繪進行分類的話,有如下兩類:
根據研究內容的不同,工程地質測繪可分為綜合性測繪和專門性測繪兩種。
1、綜合性工程地質測繪是對工作區內工程地質條件的各要素全面研究並進行綜合評價,為編制綜合工程地質圖提供資料;
2、專門性工程地質測繪是為某一特定建築物服務的,或者是對工程地質條件的某一要素進行專門研究以掌握其變化規律,為編制專用工程地質圖或工程地質分析圖提供依據。

② YJK地質資料裡面土參數中狀態參數怎麼取

定性/-IL,IL是液性指數。應該是根據土的情況來定性的意思,地質資回料對該土的定性是答IL的那麼用IL,其他的就輸入其他定性值,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由室內試驗或原位測試獲得的土樣某項指標的n個值x1,x2,…,xn是來自總體X的一個樣本的樣本觀測值,則樣本的統計參數為[177]:

(1)樣本均值:

溫州淺灘軟土工程特性及固結沉降規律研究。

(2)樣本方差:

溫州淺灘軟土工程特性及固結沉降規律研究。

(3)樣本標准差:

溫州淺灘軟土工程特性及固結沉降規律研究。



(2)工程地質參數怎麼取擴展閱讀:

淺灘淤泥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之間所具有的相關性外,抗剪強度指標c,φ值也是一對互相關的量,它們由同一試驗得出,同時出現在庫侖抗剪強度公式(τ=c+σtanφ)中,在計算地基承載力、判斷地基穩定性時均要用到這組指標。

淺灘淤泥的抗剪強度試驗分為直剪快剪試驗、直剪固結快剪試驗和三軸UU 試驗,對各種試驗條件下求得的抗剪強度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

③ 理正岩土邊坡穩定計算軟體 參數怎麼取

一般看岩土工程勘察地質報告來取的。不能自己亂估。這個土力學參回數(譬如摩擦角答、粘聚力)根據土質來定,而荷載根據具體情況,是行人,還是普通車輛,還是消防車來定的。還有水位等其它問題,這些不是說明書能告訴你的。

④ 相關參數的獲取方法

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相關參數主要是通過鑽探、物探、實驗、測試、計算及理論模擬等方法獲得。

設計地源熱泵系統地下換熱器需要掌握地下岩土體的熱物理性質參數。如果熱物理性質參數不準確,則設計的系統可能達不到負荷需要。同時,也可能使地下換熱器規模偏大,從而加大初投資,因此參數的測量方法對於獲取正確的參數至關重要。

岩石和土壤的熱物理性質測試基本有兩種方法,一種為岩土標本的室內測定,即傳統的方法,另一種為現場原位測試。室內測定,首先根據鑽孔取出的樣本特徵確定鑽孔周圍的地質構成,再通過室內儀器測定確定導熱系數。然而由於地質條件的復雜性,即使同一種岩石成分,其熱物理性質參數值范圍也比較大。不同地層地質條件下的岩土導熱系數可相差近10倍,從而導致計算得到的地下換熱器的埋管長度也相差較大,使得地源熱泵系統的經濟性受到影響。另外,不同的成井工藝、材料及埋管方式對換熱都有影響。現場的原位測試,是在現場利用換熱孔(坑)直接測量岩土體的熱響應,能較准確地得到地下岩土的綜合熱物理性質。

(一)樣品(標本)采樣原則

由於岩土都存在不均勻性,所以除了在標本採集時盡量均勻布置外,還要對標本測定結果進行數理統計,求取不同岩性代表性較強的特徵值。測試原理是通過對原狀樣品加熱,測量其溫度變化,來求取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

(二)岩土原位測試原理

根據線源熱傳輸理論設計的現場換熱測試是一種熱響應試驗,它一般利用實際換熱孔構成一個恆熱流載入測溫裝置,通過測試儀器,對測試孔進行一定時間的連續加熱,測量並記錄岩土體溫度變化,獲得岩土綜合熱物理性質參數及岩土初始平均溫度,也可稱為現場換熱試驗或原位熱響應試驗。廣義的熱響應試驗是在對被測物體加熱過程中,觀測其溫度變化的試驗方法。

(三)抽水/回灌試驗相關參數獲取

靜水位、動水位、出水量為抽灌試驗實測值,其他參數由計算或數值模擬獲得。抽水、回灌試驗相關參數計算方法:

淺層地溫能資源評價

淺層地溫能資源評價

式中:K———滲透系數(m/d);

Q———出水量(m3/d);

S———水位降深(m);

M———承壓水含水層的厚度(m);

R———抽水井過濾器的半徑(m);

r———影響半徑(m)。

(四)現場換熱測試相關參數的確定

1.現場換熱測試技術要求

2005年11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發布了國家標准《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GB50366-2005)(以下簡稱《規范》)。為了使《規范》更加完善合理,統一規范岩土熱響應試驗方法,正確指導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的設計和應用,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相關單位對該《規范》進行局部修訂,並於2009年3月批准了對該規范的局部修訂(自2009年6月1日起實施)。局部修訂部分指出了在什麼情況下必須要進行熱響應試驗,規定了熱響應試驗的方法和測試結果的用途。目前,測試方法技術的規定需參照該《規范》附錄C的要求,以下為附錄C的部分內容。

附錄C 岩土熱響應試驗(新增)

C.1一般規定

C.1.1工程場地狀況及淺層地熱能資源條件是能否應用地源熱泵系統的前提。地源熱泵系統方案設計之前,應根據實地勘察情況,選擇測試孔的位置及測試孔的數量,確定鑽孔、成孔工藝及測試方案。如果在打孔區域內,由於設計需要,存在有成孔方案或成孔工藝不同,應各選出一孔作為測試孔分別進行測試;此外,對於地埋管換熱器埋設面積較大,或地埋管換熱器埋設區域較為分散,或場區地質條件差異性大的情況,應根據設計和施工的要求劃分區域,分別設置測試孔,相應增加測試孔的數量,進行岩土熱物性參數的測試。

C.1.2通過對岩土層分布、各層岩土土質以及地下水情況的掌握,為熱泵系統的設計方案遴選提供依據。鑽孔地質綜合柱狀圖是指通過現場鑽孔勘察,並綜合場區已知水文地質條件,繪制鑽孔揭露的岩土柱狀分布圖,獲取地下岩土不同深度的岩性結構。

C.1.4作為熱源熱泵系統設計的指導性文件,報告內容應明晰准確。

參考標準是指在岩土熱響應試驗的進行過程中(含測試孔的施工),所遵循的國家或地方相關標准。

由於鑽孔單位延米換熱量是在特定測試工況下得到的數據,受工況條件影響很大,不能直接用於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的設計。因此該數值僅可用於設計參考。

報告中應明確指出,由於地熱結構的復雜性和差異性,測試結果只能代表項目所在地岩土熱物性參數,只有在相同岩土條件下,才能類比作為參考使用,而不能片面地認為測試所得結果即為該區域或該地區的岩土熱物性參數。

C.1.5測試現場應提供滿足測試儀器所需的、穩定的電源。對於輸入電壓受外界影響有波動的,電壓波動的偏差不應超過5%;測試現場應為測試儀器提供有效的防雨、防雷電等安全防護措施。

C.1.6先連接水管和地埋管換熱器等外部非用電的設備,在檢查完外部設備連接無誤後,最後再將動力電連接到測試儀器上,以保證施工人員和現場的安全。

C.2測試儀表

C.2.3對測試儀器儀表的選擇,在選擇高精度等級的元器件同時,應選擇抗干擾能力強,在長時間連續測量情況下仍能保證測量精度的元器件。

C.3岩土熱響應試驗方法

C.3.1測試儀器的擺放應盡可能地靠近測試孔,擺放地點應平整,便於有關人員進行操作,同時減少水平連接管段的長度以及連接過程中的彎頭、變徑,減少傳熱損失。

在測試現場,應搭設防護措施,防止測試設備受日曬雨淋的影響,造成測試元件的損壞,影響測試結果。

岩土熱物性參數作為一種熱物理性質,無論對其進行放熱還是取熱試驗,其數據處理過程基本相同。因此本規范中只要求採用向岩土施加一定加熱功率的方式,來進行熱響應試驗。

現有的主要計算方法,是利用反演算法推導出岩土熱物性參數。其方法是:從計算機中取出試驗測試結果,將其與軟體模擬的結果進行對比,使得方差和 取得最小值時,通過傳熱模型調整後的熱物性參數即是所求結果。其中,Tcal,i為第i時刻由模型計算出的埋管內流體的平均溫度;Texp,i為第i時刻實際測量的埋管中流體的平均溫度;N為試驗測量的數據的組數。也可將試驗數據直接輸入專業的地源熱泵岩土熱物性測試軟體,通過計算分析得到當地岩土的熱物性參數。

以下給出一種適用於單U形豎直地埋管換熱器的分析方法,以供參考。

地埋管換熱器與周圍岩土的換熱可分為鑽孔內傳熱過程和鑽孔外傳熱過程。相比鑽孔外,鑽孔內的幾何尺寸和熱容量均很小,可以很快達到一個溫度變化相對比較平穩的階段,因此埋管與鑽孔內的換熱過程可近似為穩態換熱過程。埋管中循環介質溫度沿流程不斷變化,循環介質平均溫度可認為是埋管出入口溫度的平均值。鑽孔外可視為無限大空間,地下岩土的初始溫度均勻,其傳熱過程可認為是線熱源或柱熱源在無限大介質中的非穩態傳熱過程。在定加熱功率的條件下:

1鑽孔內傳熱過程及熱阻

鑽孔內兩根埋管單位長度的熱流密度分別為q1和q2,根據線性疊加原理有:

淺層地溫能資源評價

式中:Tf1,Tf2———分別為兩根埋管內流體溫度(℃);

Tb———鑽孔壁溫度(℃);

R1,R2———分別看作是兩根管子獨立存在時與鑽孔壁之間的熱阻(m·K/W);

R12———兩根管子之間的熱阻(m·K/W)。

在工程中可以近似認為兩根管子是對稱分布在鑽孔內部的,其中心距為D,因此有:

淺層地溫能資源評價

其中埋管管壁的導熱熱阻Rp和管壁與循環介質對流換熱熱阻Rf分別為:

淺層地溫能資源評價

式中:di———埋管內徑(m);

do———埋管外徑(m);

db———鑽孔直徑(m);

λp———埋管管壁導熱系數(W/(m·K));

λb———鑽孔回填材料導熱系數(W/(m·K));

λs———埋管周圍岩土的導熱系數(W/(m·K));

K———循環介質與U形管內壁的對流換熱系數(W/(m2·K))。

取ql為單位長度埋管釋放的熱流量,根據假設有:q1=q2=ql/2,Tf1=Tf2=Tf,則式(9)可表示為:

淺層地溫能資源評價

由式(10)~(13)可推得鑽孔內傳熱熱阻Rb

淺層地溫能資源評價

2鑽孔外傳熱過程及熱阻

當鑽孔外傳熱視為以鑽孔壁為柱面熱源的無限大介質中的非穩態熱傳導時,其傳熱控制議程、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分別為

淺層地溫能資源評價

式中:cs———埋管周圍岩土的平均比熱容(J/(kg·℃));

T———孔周圍岩土溫度(℃);

Tff———無窮遠處土壤溫度(℃);

ρs———岩土周圍岩土的平均密度(kg/m3);

t———時間(s)。

由上述方程可求得t時刻鑽孔周圍土壤的溫度分布。其公式非常復雜,求值十分困難,需要採取近似計算。

當加熱時間較短時,柱熱源和線熱源模型的計算結果有顯著差別;而當加熱時間較長時,兩模型計算結果的相對誤差逐漸減小,而且時間越長差別越小。一般國內外通過實驗推導鑽孔傳熱性能及熱物性所採用的普遍模型是線熱源模型的結論,當時間較長時,線熱源模型的鑽孔壁溫度為:

淺層地溫能資源評價

式中:

淺層地溫能資源評價

由式(13)和式(19)可以導出τ時刻循環介質平均溫度,為

淺層地溫能資源評價

式(14)和式(20)構成了埋管內循環介質與周圍岩土的換熱方程。式(20)有兩個未知參數,周圍岩土導熱系數λs和容積比熱容ρscs,利用該式可以求得上述兩個未知參數。

C.3.2測試孔的深度相比實際的用孔過大或過小都不足以反映真實的岩土熱物性參數;如果測試孔與實際的用孔相差過大,應當按照實際用孔的要求,製作測試孔;或將製成的實際用孔作為測試孔進行測試。

C.3.3通過近年來對多個岩土熱響應試驗的總結,由於地質條件的差異性以及測試孔的成孔工藝不同、深度不一,測試孔恢復至岩土初始溫度時所需時間也不一致,通常在48h後測試埋管的狀態基本穩定;但對於採用水泥基料作為回填材料的,由於水泥在失水的過程中會出現緩慢的放熱,因此對於使用水泥基料作為回填材料的測試孔,測試孔應放置足夠的時間(宜為10d以上),以保證測試孔內岩土溫度恢復至與周圍岩土初始平均溫度一致;此外,測試孔成孔完畢後,要求將測試孔放置48h以上,也是為了使回填料在鑽孔內充分地沉澱密實。

C.3.4隨著岩土深度以及岩土性質的不同,各個深度的岩土初始溫度也會有所不同。待鑽孔結束,鑽孔內岩土溫度恢復至岩土初始溫度後,可採用在鑽孔內不同深度分別埋設溫度感測器(如鉑電阻溫度探頭)或向測試孔內注滿水的PE管中,插入溫度感測器的方法獲得岩土初始的溫度分布。

C.3.5岩土熱響應試驗是一個對岩土緩慢加熱直至達到傳熱平衡的測試過程,因此需要有足夠的時間來保證這一過程的充分進行。在試驗過程中,如果要改變加熱功率,則需要停止試驗,待測試孔內溫度恢復至與岩土的初始平均溫度一致時,才能再進行岩土熱響應試驗。

對於採用加熱功率的測試,加熱功率大小的設定,應使換熱流體與岩土保持一定的溫差,在地埋管換熱器的出口溫度穩定後,其溫度宜高於岩土初始平均溫度5℃以上。如果不能保持一定的溫差,試驗過程就會變得緩慢,影響試驗結果,不利於計算導出岩土熱物性參數。

地埋管換熱器出口溫度穩定,是指在不少於12h的時間內,其溫度的波動小於1℃。

C.3.6為有效測試項目所在地岩土熱物性參數,應在測試開始前,對流量進行合理化設置:地埋管換熱器內流速應能保證流體始終處於紊流狀態,流速的大小可視管徑、測試現場情況進行設定,但不應低於0.2m/s。

2.平均熱導率的確定

在平均導熱系數確定的簡化分析模型中引進如下假設:①鑽孔周圍是均勻的(模擬所需是平均參數);②埋管與周圍岩土的換熱可認為是鑽孔中心的一根線熱源與周圍岩土進行換熱,沿長度方向的傳熱量忽略不計;③埋管與周圍岩土的換熱強度維持不變(可以通過控制加熱功率實現)。

根據上述假設,由換熱器與其周圍岩土體換熱的換熱方程可確定管內流體平均溫度與深層岩土體的初始溫度之間的關系可表達為

淺層地溫能資源評價

式中:

db———鑽孔直徑(m);

Cs———岩土體的比熱容(J/(kg·℃));

Ks———周圍岩土的導熱系數(W/(m·℃));

ql———單位長度線熱源熱流強度(W/m);

R0———單位長度鑽孔內的總熱阻(℃/W);

Tf———埋管內流體平均溫度(℃);

Tff———無窮遠處岩土體溫度(℃);

ρs———岩土體的密度(kg/m3);

t———時間(s)。

在以上簡化模型中有三個未知參數Ks,R0和ρsCs。其中ρsCs可以通過土樣分析測試及選取經驗數據進行加權平均計算而得,ks和R0可以利用傳熱反演求解結合最優化方法同時確定。根據換熱量現場測試,測量迴路中水的溫度及其所對應的時間,根據已知的數據反推鑽孔周圍岩土體的導熱系數Ks和鑽孔內熱阻R0。將通過傳熱模型得到的流體的平均溫度與實際測量的結果進行對比,通過調整傳熱模型中周圍岩土體的導熱系數和鑽孔內熱阻,當計算得到的結果與實測的結果誤差最小時,對應的導熱系數值即是所求的結果。

⑤ 工程地質分區

研究區小清河以北為黃河三角洲平原,小清河以南多為山前沖洪積平原(圖2-6),基岩埋深在數百米以下,表層均為第四系鬆散沉積物,鑒於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築物地基持力層一般均在15m以上,一般中高層建築物持力層一般在25m以上的特點,下面僅以0~25m的土體為對象,進行分析和研究。

1.土體的岩性與結構特徵

(1)土體岩性分類

區內0~25m深度內的地層多為第四系全新統地層,其沉積環境受黃河和海洋交互或共同影響,形成了以細顆粒為主的地層。所表現出的岩性以粉土最為廣泛,其次為粉質粘土、粉砂、粘土,局部有細砂,其主要岩性特徵見表2-9。

圖2-6 黃河三角洲工程地質分區圖

Fig.2-6 Map of Engineering geology zoning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2)土體結構特點

區內土體結構無單層結構,多為多層結構(多層結構是指一定深度內由3層或3層以上的地層構成),這也是區內的沉積環境所決定的,該區已瀕渤海,是河流的最下游段,河道游盪較頻繁,古地貌特點反復變化,攜帶泥、砂的水動力特點也隨之變化,因此,區內一般無巨厚的單層岩性沉積。

表2-9 黃河三角洲0~25m 地層岩性分類及主要特徵表Tab.2-9 Lithology of strata down to 25m depth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2.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1)山前沖積洪平原區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該區地面下25m的沉積物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洪積(

)物,岩性以土黃—灰黃色粉質粘土、粉土為主,古河道帶有粉砂、細砂分布,湖沼相沉積的灰黑色淤泥、淤泥質土比較少見。土層物理力學性質較好,承載力較高。

(2)古黃河三角洲區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該區地面下25m的沉積物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海積、湖沼相沉積(

),上部多以土黃色—褐黃色粉土、粉質粘土為主,古河道帶有粉砂分布;中部多有灰黑色淤泥質粉質粘土分布;局部有粉砂分布,下部以土黃色粉土、粉砂為主。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在水平和垂向上均有較大的變化,局部有小片的軟土和高鹽漬土分布。

(3)現代黃河三角洲平原區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該區地面下25m的沉積物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海積物(

),上部多為土黃—灰黃色粉土、粉質粘土;中部為灰黑色粉質粘土或淤泥質土,具腥味;下部多為淺灰色粉砂,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在水平和垂向上均有較大的變化,軟土分布面積較大,鹽漬土呈片狀分布,為弱—中等鹽漬土。

3.地表下0~25m土體物理力學指標的變化規律

1)古黃河三角洲區的物理力學性質總體上好於現代黃河三角洲,這是由於現代黃河三角洲的成陸時間晚於古黃河三角洲,其自重固結的程度弱於前者。

2)無論是古黃河三角洲區還是現代黃河三角洲區,各類岩性土層的物理力學指標顯示出一個較明顯的規律,即從地表向下,隨深度的增加土層的物理力學指標以較好—較差—好的規律發生變化。一般較差的深度段在5~10m和10~15m。這一變化規律也與區內的沉積環境相吻合,力學指標較差的深度段為1855年黃河改道以前沉積的以沖湖積-沖海積相為主的地層。

⑥ 工程地質調查怎麼弄

地質類型的調查問卷 如果你要做線上調查 介紹個免費的調查平台 網題你可以去搜下!

⑦ 基礎設計中用到哪些地質勘察報告主要參數

對基礎本身設計中不用地質勘察報告參數,只用基礎下持力層的凈反力。基礎工程的地基設內計才要容用地質勘察報告中的有關主要參數。對於天然地基:持力層承載能力特徵值、下卧層的特徵值、持力層壓縮模量、持力層以上各層土的容重、地下水位等;對於基樁地基:樁端持力層的端阻特徵值、樁周各覆蓋層土的摩阻特徵值、特殊情況用樁端持力層的壓縮模量。地質勘察報告中的其它物理、力學參數也供參考。

⑧ 工程地質條件

你好,根據你的提問,我認為工程地質的條件一般是指在比較平坦的道路上或者是比較適合施工的地質。

⑨ 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怎麼分析

工程地質條件分抄析:

工程襲地質條件是指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地質條件總和,它包括土和岩石的工程性質、地質構造、地貌、水文地質、地質作用、自然地質現象和天然建築材料等幾個方面。

主要通過以下幾點對不同地區進行具體分析:

1、對工程場地穩定性與適宜性分析、評價。

2、對工程場地環境工程地質條件評價。在評價場地自然條件的同時,還應預測工程與場地的相互影響及可能引發的工程地質問題。

3、為設計提供地質參數。

4、根據場地地質條件,為設計提供工程措施意見。

水文地質條件分析:

水文地質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種變化和運動的現象。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採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

因此根據分析地點具體特徵根據以上要素進行分析。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