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構造背景是什麼意思

地質構造背景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2-10 02:08:58

❶ 自然地理及地質構造背景

青藏高原是我國最神奇、最神秘、最特殊的自然地理單元,是影響亞洲乃至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的敏感地區,位居亞洲大陸的南部,以巨大的高差坐落在中亞和南亞諸盆地、平原之上,雄偉壯觀。高原北緣的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平均海拔4000 m以上,向北急劇降低至海拔1000~1500 m的塔里木盆地與河西走廊;高原東緣的岷山、邛崍山與大雪山同其東緣的四川盆地相比,高差達3000 m以上;高原南緣的喜馬拉雅山平均海拔6000 m以上,聳立在海拔只有50 m左右的印度河平原之上,襯托出高原平地拔起的宏偉氣勢。青藏高原面積250×104 km2,平均海拔高原4000 m以上,是全球形成時代最晚、海拔最高和面積最大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也是我國主要大江大河和一些重要國際河流的發源地。藏北高原地處青藏高原腹地,位於雄偉的昆侖山脈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面積約60×104 km2。該區平均海拔5000 m以上,最低海拔也達到4500 m,稱為「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族同胞稱羌塘為「北方廣闊的荒原」。這里空氣稀薄,氣候寒冷,植被缺乏,人跡罕至,有「生命禁區」之稱。正因為如此,藏北高原也被人們稱之為「地質工作空白區」。

青藏高原位於巨型的特提斯-喜馬拉雅構造域的東段,歐亞板塊-澳大利亞板塊碰撞擠壓部位,是由多個地塊從晚古生代開始到晚白堊世以來多次離散斂合、碰撞拼貼而成,此過程從北向南依次推進,古亞洲洋、古特提斯洋北支、古特提斯洋南支、中特提斯洋(班公-怒江洋盆)、新特提斯洋(雅魯藏布江洋)相繼依次打開向北俯沖關閉。在洋脊俯沖、地塊拼合的過程中伴隨發生俯沖造山隆起及陸-陸碰撞造山作用,並依次形成近東西向展布的祁連山加里褶皺帶、昆侖山海西褶皺帶、可可西里-巴顏喀拉印支褶皺帶、喀喇昆侖-唐古拉山燕山早期褶皺帶,使青藏高原成為全球地質構造最為復雜、最為特殊的巨型構造帶,四周被土蘭、塔里木、中朝、揚子、印度等幾個剛性地塊所圍限,形成一個統一的、相對封閉的構造系統(圖2-1)。青藏高原自晚白堊紀晚期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形成開始,即轉入新生代陸內匯聚變形,發生地殼縮短加厚、陸內俯沖、推覆疊置、隆升作用,形成一系列規模巨大的火山岩帶和火山岩系列。

藏北高原新生代火山岩事件正是在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後至高原快速隆升的過程中發生的,記錄了高原岩石圈縮短加厚、殼-幔相互作用及高原形成和演化的許多重要信息。

圖2-1 青藏高原及鄰區構造綱要圖

❷ 區域地質構造背景

南嶺東段區域上處於華夏古陸閩、贛、粵後早古生代隆起與湘、桂、粵北晚古生代— 早中生代凹陷的交匯部位(圖7-13)。該區地殼演化經歷了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 生代、晚中生代、新生代四個構造旋迴。區內地層出露較全,從新元古界—第四系均有出 露,其中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侏羅系分布較廣泛。

圖7-13 諸廣—貴東地區大地構造位置圖(據張祖還等,1991,略修改)

該區岩漿活動廣泛而強烈,九嶷山—諸廣山—仙游岩帶和花山—大東山—貴東—泉州 兩條花崗岩帶呈EW向橫貫全區,與西太平洋大陸邊緣的NNE向構造-岩漿體系展布不 同。岩漿侵入主要受區域斷裂構造控制,空間上呈帶狀分布,產狀以岩基和岩株為主。侵 入岩岩石類型有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偏鹼性、鹼性及酸性花崗岩類占絕對優勢。 其次為中酸性的二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岩、石英閃長岩等。始興縣司前、仁化縣扶溪、金 竹圓等地還有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斜輝橄欖岩、蛇紋石化橄欖輝長岩、雲輝二長岩和二輝 輝長岩等超基性岩出露(地礦部南嶺項目花崗岩專題組,1989)。晚中生代岩漿作用是中 國東部一次十分重要的地質事件(陶奎元等,1999),區內晚中生代花崗岩佔全區侵入岩 面積60.3%(圖7-14),岩漿活動具多期、多階段特點,並以殼幔岩漿活動為主(杜揚 松等,1988;杜揚松,1999)。

本區經多次地殼運動,形成一系列斷裂構造。J3-K1多為控岩斷裂構造,而K2-N 形成的斷裂多為控盆斷裂構造。斷裂展布的方向有SN、EW、NW、NE等,這些斷裂構造 多為深大斷裂,具有多次活動的特徵。總體趨勢是SN向斷裂較早,EW向、NW向斷裂 次之,最晚為NE向斷裂。深大斷裂控制了本區中-新生代以來的岩漿活動和盆地形成與 發展,同時也控制了鈾礦和多金屬礦產的形成。

❸ 地質背景

一、區域地質背景

西加拿大盆地是一個NW-SE走向的古生代克拉通邊緣盆地,東邊以加拿大地盾為界,西邊以加拿大西部造山帶為界,北部延伸到西北特區進入北極圈,南面直達美國蒙大拿州與威利斯頓盆地匯合(圖6-2)。

西加拿大盆地的地層分布反映了其構造發育的兩個重要階段:①中泥盆世-中侏羅世的裂谷-漂移階段;②晚侏羅世-始新世的前陸盆地發育時期。盆地的基底為元古宙火成岩和變質岩以及下古生界殘余沉積物。下古生界地層在艾伯塔不是重要的油氣勘探目的層,但在威利斯頓盆地由於地層發育較全而含有豐富的油氣資源。

早-中泥盆世的拉張事件形成了西加拿大盆地的雛形,即NE—SW向的板內裂谷體系(Elk Point Rift),具有特徵的裂陷期、以陸相紅層和蒸發岩為主、分布范圍有限的地層層系。盆地基底隆起如西艾伯塔洋脊(West Alberta Ridge)、塔斯里納隆起(TathlinaHigh)、和平河穹隆(Peace River Arch)以及規模巨大的碳酸鹽岩生物障壁礁復合體(Presquile Barrier),形成相對封閉的沉積體系,僅在西北部有點礁發育(圖6-2)。在經歷了區域性不整合之後,盆地中的地層發育經歷了四個完整的碳酸鹽岩/泥岩沉積旋迴,即形成了Beaverhill Lake、Woodbend、Winterburn和Wabamun群(圖6-3)。在這個裂谷充填階段,盆地基底隆起逐漸被超覆,進而演化為被動大陸邊緣的開闊海相環境。在經歷泥盆紀末期沉積間斷之後,密西西比亞紀早期發生了大規模的海侵,以碳酸鹽岩沉積為主,形成一系列向西推進的碳酸鹽岩堤壩。在晚密西西比世—二疊紀時期,和平河穹隆古隆起瓦解,在碳酸鹽岩為主的大陸邊緣形成了一系列碎屑岩沉積。三疊系—侏羅系地層以碎屑岩沉積為主,並且存在剝蝕性不整合接觸。上侏羅統及其上覆地層主要為前陸盆地沉積。由於西加拿大造山帶的形成,沉積物主要分布在一個NW—SE向的海槽之中,西北部與海相通。伴隨著哥倫比亞和拉拉米運動,盆地中形成了五套粗碎屑岩沉積。盆地在始新世達到最大埋藏後抬升回返,海退方向為西北部北極圈的麥肯齊三角洲—碧福海。

圖6-10 落基山前Juri溪泥盆系最頂部至密西西比亞系Exshaw組烴源岩標准剖面

❹ 什麼是地質構造

構造運動在岩層和岩體中遺留下來的各種構造形跡,如岩層褶曲、斷專層等,稱為地質構造。屬
構造運動是一種機械運動,涉及的范圍包括地殼及上地幔上部即岩石圈,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方向的構造運動使岩塊相互分離裂開或是相向聚匯,發生擠壓、彎曲或剪切、錯開;垂直方向的構造運動則使相鄰塊體作差異性上升或下降。

❺ 地質構造背景及深層構造輪廓

9.2.1 大地構造背景

湖南省跨越揚子和華南兩個陸塊,此兩個構造單元的演化決定了湖南省地質構造發展史。

揚子陸塊:包括綏寧—漵浦以西、安化—長沙以北廣大地區,其突出特徵是一個以偏鎂鐵質型地殼為特徵的造山帶,中上元古代的沉積構成了揚子增生地塊的褶皺基底,其北南西側皆為古生代蓋層陸內台褶帶的構造超覆。構造上表現以活動的地槽狀態向穩定的克拉通狀態的漸變式或過渡式轉化。根據構造運動、基底和蓋層出露情況,可分為「江南地軸」和八面山褶皺帶二區。前者包括幕阜山隆起、洞庭坳陷、冷家溪傾沒地背斜、辰溪、黔陽鞍部構造、湘黔桂隆起等六個次級構造單元;後者包括沅陵—麻陽盆地、古丈復背斜、桑植復向斜、鶴峰復背斜等4個次級構造單元。

華南陸塊:雪峰山東南的湘中、湘南都屬此單元,是一個奠基於陸殼之上的陸內冒地槽褶皺帶。志留紀末的加里東運動,使地槽全面褶皺隆起形成華南加里東褶皺系,從泥盆紀開始步入准地台發展階段;印支運動又使泥盆—三疊紀坳陷帶內形成准地台蓋層褶皺帶,在湖南境內分為雪峰山邊緣加里東褶皺帶、湘中—湘南印支褶皺帶、湘東南加里東褶皺帶、湘東燕山斷塊帶等4個次級構造單元。

9.2.2 構造物理分層特徵

地質構造及地球物理資料表明,本區地殼岩石圈結構大體可分6個構造層,即:地殼表層、沉積蓋層、褶皺基底、韌性流層、結晶基底、下地殼—殼下層(表9-1)。其中在褶皺基底與結晶基底之間普遍存在一個低速層,一般解釋為韌性流層。

表9-1 湖南省地殼結構分層特徵

9.2.3 深層構造輪廓

據地學斷面及深部資料研究,我省現行地球物理特徵集中反映了燕山運動以後深部構造格局,具有橫向分塊、縱向分層特徵。橫向分塊則以燕山期左旋剪切而形成的一組深大斷裂(包括岩石圈斷裂及地殼斷裂)為主限,聯合、復合、改造部分前燕山期區域性深大斷裂,將我省分為湘西北斷塊,湘東斷塊、雪峰斷塊、湘中—湘南斷塊、湘東斷塊、湘東南斷塊及洞庭斷塊等6個斷塊。縱向分層主要反映在我省深部圈層除存在軟流圈、剛、塑性上地幔岩石圈及上、中、下地殼外,一個明顯特點是存在殼內低速層,各斷塊均有不同程度發育。它們的深淺厚薄及發育程度直接影響淺層構造的發育形式及活動程度,如湘東南及洞庭斷塊殼內低速層發育,因而構成典型引張區;雪峰斷塊中的殼內低速層,其下缺乏熱的韌性上地幔岩石圈,因此它是前燕山期的多旋迴推覆拆離面;湘東斷塊殼內低速層發育,屬於燕山期走滑剪切帶。我省深部構造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莫霍面與軟流圈具有起伏一致、隆凹相間的格局,這一深部格局控制著我省盆地的形成及展布,也反映了大陸構造的多樣性、復雜性及特定的成生演變歷史。

❻ 地質作用,地質構造是什麼意思

地質作用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有: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專,外力作用有屬: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地質構造是地質作用下形成的構造名稱,主要有褶皺和斷層,褶皺有背斜和向斜,斷層主要有地壘和地塹。

❼ 什麼叫區域地質背景

比研究的區域范圍更大一級的區域范圍裡面的地質情況,包括地層,褶皺,斷層,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等,類似於縣的背景是市,市的背景是省。這些情況會影響研究的區域范圍內的情況,所以很重要。

❽ 地質構造背景是什麼意思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比工作區范圍更大一級的區域范圍。地層,褶皺,斷層,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等。類似於縣的背景是市,市的背景是省。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