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湖北十堰屬於什麼地質

湖北十堰屬於什麼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2-10 02:00:12

⑴ 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怎麼樣

簡介: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隸屬湖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是國家二級即省級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為湖北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管理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現有職工880人,專業技術人員554人,其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5人,高級工程師96人,工程師173人,博士生4 人、碩士研究生20人,專業技術力量雄厚。4人享受國務院、省政府特殊津貼,3人被評為省政府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獲全國勞動模範,1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5人獲省、部級勞動模範。工程院院士劉廣潤、胡海濤、盧耀如,中科院院士陳夢熊曾先後擔任總工或從事科研工作。先後被授予「大慶式企業」、「全國地質勘察功勛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先進集體」、「湖北省安全生產文明生產紅旗單位」等榮譽稱號。總站注重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注重專業技術儀器設備的更新、注重加強科研開發研究力度、注重構建科學完善的管理體系,是一支技術力量雄厚、競爭力強大的水工環專業地質隊伍。 在全省設立武漢、襄陽、宜昌(三峽庫區工作站)、荊州、黃石、孝感、咸寧、十堰和恩施分站,設立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地質災害信息中心、水工環調查中心和水工環研究室等機構,還在迦納設立迦納長江礦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和湖北地質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在柬埔寨設有辦事處。

⑵ 湖北十堰市城區地質條件是否適合機械挖孔樁

絕大部分地區不太適合,特別是對於高層建築;因為十堰市為典型的山區城市,建設用地資源緊缺,大部分建設用地都是通過開挖回填的方式獲取的,故一般均為回填土形式的工程地質條件,地基軟弱,容易下沉。機械挖孔樁存在著擠土效應,挖孔樁前需顧及擠土效應對周圍環境的影響,而且對地質條件要求比較高,有可能因為地質條件影響孔樁的承載力,該樁也不能用於抗水平荷載,故樁間距一般都不小於4倍孔徑,然而回填土地質特徵一般土層比較鬆散,經過時間的積淀地基容易下沉,不適合機械挖孔樁,另外機械挖樁過程中樁孔內部泥漿不便取出,螺旋鑽頭在拔出過程中容易造成塌孔,產生斷樁,截樁等情況,勢必會嚴重影響成樁的質量;人工挖孔樁是廣泛應用於工業與民用建築中地基處理辦法,是一種非擠土樁,單樁承載力大,可適用於持力層在地下水位以上的各種地層,成樁質量比較容易控制和保證,不依賴大型機械協助和大面積開挖等優勢被很多建設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認可,特別在場地狹窄,場地不平,地質復雜的,地基軟弱山區進行地基處理是一種最佳的經濟適用處理辦法。總之,孔樁是一項工程基礎部分,將對後期主體施工的進度,特別是施工質量和安全產生重大的影響,需根據相應的地質條件作出慎重選擇。

⑶ 武當山什麼地貌 什麼土質 怎麼樣形成的

武當山周邊高峰林立,天柱峰海拔1612米。武當山山體四周低下,中央呈塊狀突起,多由古生代千枚岩﹑板岩和片岩構成,局部有花崗岩。岩層節理發育,並有沿舊斷層線不斷上升的跡象,形成許多懸崖峭壁的斷層崖地貌。山地兩側多陷落盆地,如房縣盆地﹑鄖縣盆地等。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內。東接歷史名城湖北省襄陽市,西靠車城十堰市區,南依世界自然遺產神農架,北臨南水北調源頭丹江口水庫。

地理坐標為:東經110°56′15″—111°15′23″,北緯32°22′30″—32°35′06″,古稱「方圓八百里」,總面積312平方千米。

(3)湖北十堰屬於什麼地質擴展閱讀:

氣候特徵:

武當山處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南北過渡屬性,從丹江水庫沿岩至天柱峰頂,氣候的垂直層帶明顯,兼有豐富多彩的局部小氣候,大體可分三層氣候區。

高層:即朝天宮至金頂,海拔1200-1612米,年平均氣溫7.7-10.0℃之間,無霜期163-194天;

中層:即紫霄宮至朝天宮一帶,海拔750-1200米,年平均濕度10.0-12.0℃,無霜期194-222天,降水量995-1106毫米;在海拔750米以下的太子坡、武當山集鎮一帶,年平均氣溫12.8-16.0℃,無霜期222-254天,降雨量843-995毫米。

景區溫和氣溫的成因,是因武當山以隔江相望的秦嶺東延伏牛山作屏障,東有起伏的崗巒,減緩了南襄隘道沿漢江西貫的冷空氣,中有漢水調節,故水域附近冬暖夏涼。

⑷ 湖北十堰有北京中地大珠寶鑒定中心嗎

沒有,只有中首協,沒有地質大

⑸ 湖北省十堰市有沒有地震

湖北省大部分地區(包括十堰,恩施部分地區不包括)都處於古老的揚子沉積板版塊,地質構造是權十分穩定的。所以發生地震的幾率十分的小,即是發生,地震的危害也不會很大。所以不用擔心十堰近期有地震發生。四川地處青藏高原隆升板塊向四川盆地俯沖的板塊交界處,所有一旦有俯沖發生,就會發生強烈的地震

⑹ 湖北十堰發現大規模稀土礦藏,這個地方在哪裡

湖北省國土資源部門獲得證實,該省十堰市竹溪縣龍壩鎮新發現了大規模稀土礦藏。版在經過為期一權周的實地勘察後,地質專家組已初步判斷位於竹溪的老陰山脈下藏有儲量非常豐富的稀土資源。 目前,專家組正在對稀土礦產的成分、結構、質量及儲量等指標進行檢測定位,並稱該區域內的森林資源、水能資源和礦產資源等都非常豐富,特別是板石、煤炭、大理石、磷和石灰石的儲量十分可觀。 此前,同屬十堰市轄區的竹山縣境內也發現了稀土礦12處,具備規模開發的礦床有2處。其中,竹山縣得勝鎮境內的廟埡「鈮—稀土」礦,經湖北省土地儲備委員會確認,該礦按鈮元素計為世界第二大鈮礦,僅次於巴西的鈮。

⑺ 十堰的區劃

湖北十堰市國土廣闊,地形復雜,生物資源南北兼有。共有動植物3000多種,是湖北省生物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生物資源3100餘種,森林覆蓋率達51.6%,香菇、木耳、魔芋、有機綠茶、山野菜等綠色食品暢銷國內外;中葯材資源共有1360多種,素有華中葯庫之稱,是全國重點中葯材產區之一。
全市野生木植物113科,337屬,1470種,其中喬木702種,灌木644種,藤本植物124種。珍稀名貴品種,現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有8種。國家一類保護的有珙桐、禿杉、水杉等3種,水杉為世界稀有,被稱為「活化石」;二類保護的有銀杏、杜仲、金錢松等15種;三類保護的有華榛、青檀、天麻等21種。林存量和優勢樹種較多是本市植物資源的又一特色。全市活立木蓄積量1995年有1869.6萬立方米,優勢樹種有40多個,最突出的是殼斗科植物,即櫟類資源。其中黑木耳是本市利用櫟類資源生產的傳統骨幹林特產品,產量、質量在全省占絕對優勢。
十堰市的動物資源豐富。僅受到國家和省級保護的陸生野生動物達100多種,其中受國家重點保護的61種,受湖北省重點保護的58種,一級保護的有華南虎、金絲猴、梅花鹿、白鶴等14種,二級保護的有獼猴、毛冠鹿、紅腹角雉等17種。動物資源的另一大類為水生動物,共有92種,既有大量的普通魚種,也有內陸水域
少有的哺乳類水生動物和水陸兩棲動物,如水貂、大鯢等;十分珍貴的奇特魚種,如五色魚、多鱗鏟井魚。大鯢、水貂等許多品種為國家保護的水生動物。動物資源豐富的另一方面是益蟲、益鳥、益獸的數量大,初步查明,共有71科、343種,家養動物資源也較為豐富,共有6科、83個品種。全國六大良種之一的鄖巴黃牛,營養價值尤其葯用價值極高的白羽烏雞以及生長快、個體大、肉味鮮美的馬頭山羊等為良種家畜、家禽的典型代表。
中葯材是十堰市生物資源的一大優勢。據1986年全國中葯材資源普查,該市葯用生物達250科,1360種。其中植物類178類、1211種。動物類72科、128種,礦物類21種,總儲量55萬噸。國家規定的363個重點品種中,該市就有235種,佔64.7%,是全國重點葯材產區之一。珍稀明貴葯材有金釵、麝香、熊膽、天麻等20餘種;地道葯材有棗仁、五味子、木瓜等100多種。 十堰市礦產資源豐富,如何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是開發十堰,建設十堰的一個重要課題,現已探明的礦藏有綠松石、金、銀、石煤、鐵、錫、釩、銻、鉛、鋅、大理石、石棉、鈾、鉀、重晶石、鉬、鈷等50多種,潛在價值在4000億元以上。經地質部門認定,可供開發利用的有7類38個礦床。竹山縣銀洞溝的湖北銀礦是全省黃金和白銀的主要產地之一,為全國八大金銀礦之一。世界較大的優質綠松石原石,皆產於湖北省十堰市,馳名中外,它色如翡翠質地細膩。珍貴的綠松石是世界上稀有的玉石之一。2010年在十堰的竹山,竹溪兩縣發現鈮儲量居世界第二的稀土礦。
天然貨幣黃金白銀:全市金、銀礦藏豐富,主要分布於鄖縣、竹山和漢江沿岸。湖北銀礦位於竹山縣北部,白銀的總儲量為929噸,黃金的總儲量為9.5噸,在中國屬於大型銀礦。湖北省地質五大隊又在鄖縣鮑東河探明一個銀金礦藏,儲量不少於竹山縣境內的湖北銀礦的藏量。砂金資源主要分布在漢江沿岸,鄖縣居多因此鄖縣素有「黃金之鄉」的美稱,年淘金產量近千兩。
石煤:有一定的開采價值,經地質部門調查,核實了269處資源,初步探明了煤炭儲量20.4億多噸,其中17處湖北省儲委審批的儲量為2.59億噸,竹溪縣廣石岩煤礦煤質好,儲量為358萬噸,平均發熱量為4937大卡/公斤。竹山縣石煤儲量約3億噸以上,發熱量在1500-3500大卡/公斤之間。 魔芋:魔芋精粉被稱為東方魔粉,是重要的食品和醫葯,遠銷東南亞各國。1994年天竹牌魔芋系列食品在烏蘭巴托榮獲國際商工貿產品博覽會金獎;1999年,雙竹牌魔芋面條被評為湖北省優質產品,'99中國國際農業覽會優質獎,竹溪縣被譽為「中國魔芋之鄉」。全縣種植魔芋面積達到2.8萬畝,年魔芋精粉加工能力達到5000噸,系列食品加工能力達到6000噸。
黑木耳:十堰市櫟類資源豐富,耳林面積為120萬畝,生產黑木耳具有悠久歷史,並以其生產規模大、產量高、質量好而名揚中外。1984年以來,全市的年產量大體保持在600-800噸,約占湖北省總產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其中最高的1987年曾達到1084噸。1994年,在嚴重乾旱的情況下,產量仍達593噸。黑木耳主產地為房縣,多年產量都在100萬斤上下,名列全國第一房縣被譽為「全國燕耳之鄉」。1981年全國食用菌工作會議對全國黑木耳營養成分的分析測定,房縣木耳以吸水能力強、營養成分高、耳大肉厚、味道鮮美而名列前茅。
茶葉:「高山雲霧出好茶。」其中竹溪縣生產的「龍峰茶」1984年獲湖北省農牧廳優質產品獎,1988年被評為湖北省優質產品;竹山縣創制的「聖水毛尖」在1988年湖北省名優茶鑒評中被認定為鄂西北山區名茶,1994年湖北省茶葉質量評比,十堰市共有18個品種分獲特等獎、一等獎和優質獎。1994年在新加坡舉辦的世界貿易與科技博覽會上,竹溪縣生產的「五葉牌」龍須膠股蘭保健茶,「家園牌」青龍劍茶和「三葉牌」獼猴桃果茶分別榮獲金獎。
杜仲:是十堰市較有名氣的土特產品之一。五縣一市都有種植,面積現發展到18.2萬畝。其中鄖西縣黑山杜仲場面積達6000畝以上,為全國最大的成片林基地之一。杜仲是一種落葉喬木,目前多作葯用,是一種稀有葯材。
木瓜:鄖縣有「中國木瓜第一大縣」之美名。木瓜素有「百益果王」之稱。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論述:木瓜性溫味酸、平肝和胃、舒筋絡、活筋骨。常食木瓜具有平肝和胃,舒經活絡,軟化血管,抗菌消炎,抗衰養顏,抗癌防癌,增強體質之保健功效;木瓜是一種營養豐富、有百益而無一害的果之珍品。
竹筍:食用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周成王臨死前,命召公、畢公率領諸侯擁戴康王登基,是曰以筍席款待,可見筍席在當時是比較隆重的。據分析,鮮筍中含有糖類、脂肪、蛋白質以及磷、鐵、鈣和其他維生素類各種元素。
鄖陽三合湯:因其起源於同治年間的鄖縣而得名,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屬伊斯蘭教風味美食。三合湯的主要配料有:上等紅薯粉絲,牛肉餃子,切工考究的鹵牛肉片。其味鮮辣爽口,醇香綿軟獨具特色,深受食客青睞,尤在冬春季節最為盛行。
黃龍剁椒魚頭:又稱憨魚頭,最早現於黃龍大壩。因堵河內盛產胖頭鰱魚,人們便用鰱魚頭配野山椒做成了剁椒魚頭。

⑻ 十堰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十堰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轄五縣一市兩區和一個經濟技術開發區,即鄖縣、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張灣區、茅箭區、丹江口市和白浪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市國土總面積2.3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46萬。十堰城區既是一座因車而建、因車而興、因車而名的車城,也是一座靈山S秀水環抱、四季風景迷人的山城、旅遊城,是鄂豫川陝渝毗鄰地區的中心城市。 十堰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這里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1991年,考古工作者在鄖縣曲遠河畔發掘的兩個完整的南方古猿頭骨化石,定名為「鄖縣人」。人類學家認為,這一發現填補了亞洲人類發展「鏈條」上空缺的一環,被列為當年「世界考古十大發現」之首。十堰市域在商、周時屬絞、庸等國;戰國時屬楚國;秦漢時屬漢中郡長利縣;東漢、魏時屬錫縣;唐、宋時屬武當郡鄖鄉縣;元代始設鄖縣。現今的城區,於清朝因人們在百二河和犟河攔河築壩十處以便灌溉,由此得名十堰。1967年,國家為建設第二汽車製造廠(現東風汽車公司),設立了鄖縣十堰辦事處,1969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十堰市(縣級市),1973年升格為省轄市。1994年10月,原十堰市和鄖陽地區合並,成立新的十堰市。這里是道教和「武當拳」的發祥地,武當道教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武當山古建築群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http://www.bhcts.com/files/2006_6_25/200662592627788111289.asp

⑼ 十堰會地震嗎 又地震了 十堰是出名的山城

湖北省地處秦嶺褶皺系南緣與揚子地台北側兩大構造單元交匯部位,地質構造復雜,具有發生破壞性地震的背景和條件。自公元前43年至今,省境內已發破壞性地震34次,其中6級以上地震3次,最大為公元788年竹山西北的6.5級地震。湖北省地震具有震源淺、烈度偏高的特點,近年來湖北省內及周邊地區接連發生多次地震。
據了解,十堰最早的地震記載是公元前143年的上庸地震,《史記•景帝記》記載「漢景帝後元年五月丙戌地動,其蚤食時復動,上庸地動二十二日,壞城垣。」在所有歷史記載和現代儀器記錄中,中強地震(震級≥4.5級)有8次,地震的強度和頻度居全省中上水平。具體為:公元前143年6月10日竹山縣西南(上庸)發生5級地震,公元788年2月12日竹山寶豐西北發生6.5級地震,1633年2月3日竹溪縣發生5級地震,1742年秋房縣發生5級地震,1887年武當山(太和山)發生4.75級地震,1964年9月5日鄖縣大柳西北發生4.9級地震,1973年丹江口水庫竣工蓄水後發生4.7級、4.6級為代表的系列地震。近幾年,竹山(2008年)、房縣(2014年)先後分別發生4.1級、4.0級地震,打破了青峰斷裂帶沉寂多年的平靜。

⑽ 湖北十堰市勛西縣簡介

鄖來西縣是湖北十堰下轄的縣源之一。勛西縣地處鄂西北角,北依秦嶺,南臨漢江,北、西、南三面與陝西省商南、山陽、鎮安、旬陽、白河五縣接壤,東南與十堰市鄖陽區毗連,地扼秦楚要沖,素稱「秦之咽喉,楚之門戶」。
鄖西縣版圖面積3509平方公里,東西長115公里,南北寬55公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鄖西縣轄18個鄉鎮(場、區),348個村(居)委會,222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0.66萬人(2012年),其中農業人口43.5萬人。
縣建制於明朝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1947年11月鄖西解放,是湖北省解放最早的縣;1987年,國務院確認鄖西為革命老區縣;2001年,被列入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重點縣。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