鈾礦地質怎麼投稿
⑴ 中國有沒有鈾礦
中國有鈾礦。
我國的鈾礦類型繁多,按成因可分為岩漿型、熱液型、沉積成岩型內、沉積後生改造型等容四大類,其中前兩類屬內生成因,主要產於各類型侵人岩及火山岩中,後兩類以外生沉積型為主,主要產於古生代至中新生代的海相及陸相沉積岩中。
在此基礎上,按含礦主岩、礦體產出形態及成礦環境的不同又可進一步分為9個亞類、若干次亞類等,其中以花崗岩、火山岩、砂岩、碳硅泥岩等含礦岩石為主的鈾礦資源占我國已探明鈾資源儲量的90%以上,構成我國鈾礦資源的四大工業類型。
(1)鈾礦地質怎麼投稿擴展閱讀:
中國鈾礦勘查的發展
我國的鈾礦資源勘查工作自1955年建立專業地質隊伍以來,已經走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在此期間相繼探明了一大批鈾礦資源,提交了相當數量的鈾資源儲量。
同時,在鈾礦地質科研、鈾礦勘查技術手段等方面也取得了豐碩成果,已基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鈾成礦理論與勘查技術體系,鈾成礦規律與找礦方法研究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⑵ 全球熱液鈾礦成因理論體系的重建
本書前六章至此已經闡述完畢。在本章中擬扼要做一歸納和概括。環顧世界眾多國家長達70年(自1945年算起)中數以百萬計的找礦、勘探、開發和科研大軍對熱液鈾礦研究已經達到了空前高度,累積的研究成果早已車載船裝,對鈾礦地質的揭示相當詳盡。
現在已有良好的條件和時機,在過去浩瀚海量的實際資料基礎上進行一次新的理論抽象、升華、整合、集成。排除表象的繁雜和眾多枝節邊角問題的糾纏、羈絆,察隱探賾、擷英鉤玄,化復雜為簡單,使眾論趨於澄明,提出全球熱液鈾礦成因鏈條的以下軌跡:軟流體上隆→玄武岩事件→暗色(基性)岩牆或斑岩脈貫入→幔汁上涌鹼交代長石化(鈉化或鉀化)→高溫絹英岩化(在富Si、Al介質中)或綠英岩化(在富Mg、Fe介質中)晶質鈾礦成礦→低溫硅化帶瀝青鈾礦成礦。
上述成礦過程鏈還可以用下列級塔式增量圖形示之(圖7-1)。
圖7-1 級塔式U元素定向累積增量預富集架構
眾所周知,鈾等放射性元素具有特殊的示蹤原子(Tracer)功能,利用它可以揭示眾多地質作用和過程。國際上近年有利用鈾元素U-Pb同位素定年的功能來探討北美顯生宙以前太古宇—元古宇的大地構造變動過程(Dieng等,2013,見本書第三章表3-14)。
值得強調,本人早在2001年拙著《中國熱液鈾礦床基本成礦規律與一般熱液成礦學》一書中即根據鈾元素的示蹤功能提出了可以把鈾的熱液成礦規律擴大到各種金屬熱液成礦過程,有意地在書名中加上「一般熱液成礦學」。到了2014年,我們在編寫完現在的這個全球熱液鈾礦成因研究報告之後,更加有信心如此提倡。現在已經有足夠的全球資料(包括中、英文系國家、俄語系國家的)對全球熱液礦床成因理論進行重建。本人這一思想在《深部構造作用與成礦》一書(裴榮富、翟裕生、張本仁主編(1995,出版是1999)已經提出過:「地幔流體、鹼交代作用的研究進展表明熱液成礦學和岩漿成礦學很可能需要徹底改寫」(見該書114頁拙文「地幔流體與成礦」一文最後一句)。
中國的學者應當醒悟,勇敢地向國際上早已陳舊的地質學、岩石學、礦床學教條告別,不要再甘願後面跟蹤模仿了。我們上百年的落後使我們的學界根深蒂固地自卑,一直到今天——該直起腰來了!我們的發現能力一點也不遜色,而且還可以超越!
當然,上列圖式並不完善,只不過是階段性的一種再認識。相信學界今後還會有更加合理的方案提出。
須加強調,現在提出成因新觀點並非單純追求理論完善,另外還有強烈的實踐目的——擴大找礦視域和增加找礦標志(特別是鹼交代作用、基性岩牆、絹英岩化和K化暈這三大發現)。另外也希望學界對過去的科研路線做出重大調整。對於那些在實際找礦上並不起多少作用的微區、微量粉末礦床學虛功研究(例如O、D、C、B、Lu-Hf等等過多的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比值、稀土分量、孤立的蝕變礦物不當命名和基本概念全部是由西方照抄、照搬過來的)最好盡可能少做,甚至不做。把興趣、精力集約到更關鍵的大問題上攻關。無須諱言,現在國內外的礦床學總體態勢很不理想。鑽研的問題越來越碎、越窄、越偏、越散,嚴重忽視深入的野外地質觀察和取樣,回到室內鏡下觀測又很潦草。錦上添花現代化的測試數據越多反而把攻關方向搞得越偏,越是人為製造認識混亂。數據不是目的,而且也不難——只要有經費,目的是深刻的成礦規律,而且要管用!另外,不得不指出,我們國家的地質隊伍現在的知識面太窄,物理化學基礎也太弱,亟須提高。
2014年礦床學界昆明會議上有記者專訪美國礦床學權威刊物Economic Geology主編LawrenceD.Meinert,有以下精闢報道,現轉錄於下。
該主編直言不諱說「投稿到Economic Geology的中國礦床學論文非常多,但很多論文一眼看過去就是「滿滿一堆數據」;「整篇文章也只是分析這些數據的表面意思,並沒有提出科學問題,至於解決這些問題所能帶來的實際意我更無從談及」。
該記者說:統計顯示,目前中國學者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在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但高水平的論文數量佔比卻很低!(請注意:不是一般的低,而是很低——本人注)。
該主編還說「中國學界……很多人不具備獨特的創新思維」,「根本不知道怎麼去思考或是提出問題。」另外還說「教師不是一味地讓手下的學生幫忙採集樣品、做實驗、出數據。這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會讓他們的學生將來也干同樣的事情。」
本人相信,熱液鈾礦成因研究路線(獨立思考,批鑒教條,另闢蹊徑,重新認識)可能對整個礦床學、地質學發展都有啟示價值。我們過去只關注國內礦床學、地質學的發展。現在國力強大了而且影響早已擴及全球,我們應當加快提高自己的發現能力,關注全球鈾礦地質規律,為今後中國科學走出去並逐步領軍今後新科學潮流開一先河!
⑶ 鈾礦成礦區(帶)劃分
1.2.2.1 成礦區(帶)劃分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鈾礦區調、普查、揭露和勘探工作,西南地區已探明了一批鈾礦床和礦點,發現了大批鈾礦化點和鈾異常點、異常帶,提交和控制了一定數量的鈾資源量。已探明鈾礦床集中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境內,在區域上形成了騰沖、臨滄、川北、若爾蓋和黔中五個鈾礦田,從而奠定了西南地區鈾資源基地的基本格局。
西南地區已探明鈾礦床歸屬於特提斯、秦祁昆和濱太平洋三個成礦域。根據區域鈾成礦特點和控制區域構造單元的級別,鈾礦床、礦點的集中程度,並參照《中國成礦區帶劃分方案》(徐志剛等,2008),將成礦地質條件有利,具有較豐富探明鈾資源及較大找礦潛力的成礦地質單元劃為鈾成礦帶;將成礦地質條件有利,由於工作程度低,目前尚未發現鈾礦床,但具有較大找礦潛力的成礦地質單元劃為鈾成礦遠景帶。根據上述劃分原則,可將西南地區劃分為岡底斯-騰沖、三江、川西北、川北、黔中五個鈾成礦帶以及岡底斯、昌都、昌台-稻城和康滇地軸四個鈾成礦遠景帶(表1.2;圖1.5)。
表1.2 西南地區鈾成礦帶劃分一覽表
(據郭寧等,2012,有修改)
1.2.2.2 主要鈾礦成礦區(帶)簡述
(1)岡底斯-騰沖成礦帶——騰沖成礦亞帶
騰沖成礦亞帶位於雲南省怒江以西騰沖地區。大地構造位置位於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東南部。含礦岩系為新近繫上新統芒棒組陸相碎屑岩建造。成礦帶總體呈南北向展布,長200km,寬30~50km。(圖1.6)。
(2)三江成礦帶——臨滄成礦亞帶
臨滄成礦亞帶位於雲南省鳳慶、臨滄、雙江一帶。大地構造位置位於喀喇昆侖-三江褶皺系東南部,介於瀾滄江斷裂構造帶與柯街、雙江斷裂構造帶之間的臨滄勐海褶皺束中。含礦岩系為新近系中新統勐旺組陸相碎屑岩及含煤建造。成礦帶總體呈南北向展布,長300km,寬50km(圖1.7)。
圖1.5 西南地區鈾成礦區(帶)劃分示意圖
(據孫澤軒等,2010,有修改)
1—揚子准地台;2—華南褶皺系;3—秦嶺褶皺系;4—巴顏喀拉-松潘褶皺系;5—喀喇昆侖-三江褶皺系;6—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7—喜馬拉雅-雅魯藏布江褶皺系;8—砂岩型鈾礦床/鈾礦點;9—花崗岩型鈾礦床/鈾礦點;10—火山岩型鈾礦點;11—碳酸鹽岩型鈾礦點;12—碳硅泥岩型鈾礦床/鈾礦點;13—含鈾磷塊岩型鈾礦床/鈾礦點;14—變質岩型鈾礦點;15—鹼性岩型鈾礦床/鈾礦點;16—構造域界線;17—一級構造單元界線;18—鈾成礦帶及編號;19—鈾成礦遠景帶及編號
(3)黔中成礦帶
黔中成礦帶位於貴州省修文-翁安-余慶-三穗一帶。大地構造位置位於揚子准地台上揚子台褶帶,黔北台隆與黔南台陷的接壤部位。成礦帶呈東西向展布,長約240km,寬約120km(圖1.8)。含礦岩系為寒武系、二疊系濱-淺海相含磷碳酸鹽岩建造、碳酸鹽岩建造、含煤建造和晉寧期花崗岩,受斷裂構造帶、硅化破碎帶、構造蝕變帶控制。
(4)四川盆地北緣鈾成礦帶
四川盆地北緣成礦帶位於四川盆地北部南江、通江、宣漢一帶。大地構造位置位於揚子准地台川北台陷前陸盆地內。含礦岩系為下白堊統蒼溪組陸相碎屑岩建造。成礦帶呈近東西向展布,長約240km,寬40~50km(圖1.9)。
圖1.6 騰沖成礦亞帶鈾礦地質略圖
Kz—新生界;Mz—中生界;Pz—古生界;Pt2Gl—中元古界高黎貢山群;γ—花崗岩。1—地質界線及不整合界線;2—斷裂構造;3—盆地編號(①龍川江盆地;②騰沖盆地;③梁河盆地;④盈江盆地;⑤隴川盆地;⑥瑞麗盆地;⑦遮放盆地;⑧潞西盆地;⑨江東盆地;⑩戶撒盆地);4—砂岩型鈾礦點及編號;5—砂岩型鈾礦床及編號
(5)西秦嶺鈾成礦帶
西秦嶺鈾成礦帶位於四川、甘肅兩省交界的若爾蓋和迭部地區。大地構造位置位於甘孜-松潘褶皺系與秦嶺褶皺系的銜接部位。鈾礦床集中分布於西秦嶺褶皺系白龍江復背斜上。含礦岩系為下志留統羊長溝組、塔爾組和拉壠組海相硅灰岩建造。成礦帶呈近東西向展布,長大於100km,寬約5~10km(圖1.10)。
⑷ 鈾礦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的通知》,中國核工業地質局編寫了鈾礦地質勘查調查報告。
一、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鈾礦勘查隊伍情況
(一)人員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底,核地質系統共有職工5699人。其中在職職工為3149人。
核地勘隊伍在職人員3149人,鈾礦地質勘查專業技術人員為1821人,其中地質專業492人,物探專業321人,分析測試141人,水文地質135人,鑽探、測量等其他專業732人。現有45歲及以上的職工為927人,35~45歲職工為1460人,35歲以下的職工為762人。現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人數為1003人,其中博士42人,碩士97人,大學864人;大專及以下人數為2146人,其中高中及以下的人數為1286人。
(二)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技術水平
地質科研生產能力。「十五」以來,在國防科工委、中核集團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鈾礦地質勘查科研生產能力得到逐步提高,特別是經過兩期地勘裝備更新改造,核工業地勘隊伍已具備了每年完成25萬米鑽探施工及相應地質工作的能力。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及遙感地質勘查方法基本配套齊全,其能力與25萬米/年鑽探生產能力基本適應;岩(礦)分析、化驗及工藝試驗能力,基本滿足資源儲量估算、技術經濟評價所需的參數採集、分析的要求。
地質勘查行業管理與行業發展研究
(三)中國核工業地質局地勘單位資質情況
地質勘查行業管理與行業發展研究
二、中國核工業地質局經濟發展狀況
(一)中國核工業地質局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中國核工業地質局系統職工總人數為5869人。其中:在職職工3319人,離退休人員為2550人。在職職工中,地質勘查人員0.51萬人;工程勘察與施工人員189人;礦業開發人員15人;其他人員0.14萬人。在地質勘查人員中,技術人員有1567人。
截至2006年,局系統實現總收入6.55億元。其中:地質勘查業收入3.78億元,工程勘查施工業收入0.49億元,其他收入2.28億元。在地勘業收入中,中央財政撥款的地質勘探費3.44億元,地質專項撥款0.33億元。2006年局系統總支出6.22億元,其中地質找礦支出2.83億元。
截至2006年,局系統總資產9.17億元。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4.04億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2.09億元。總負債4.34億元。
(二)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情況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037號)「……中央和省一級保留一部分承擔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勘查任務的骨幹力量,將其餘地質勘查單位逐步改組成按市場規則運行和管理的經濟實體……」的要求,國防科工委、國土資源部聯合制定了《核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科工改字〔1999〕225號),明確了「……保留一支精乾的核地質勘查隊伍,承擔國家放射性礦產資源的戰略性勘查任務,滿足國家對鈾資源的需求;絕大多數核地勘單位實行屬地化管理,並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的目的。並要求將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改建為中國核工業地質局,組建核工業地質調查院,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核工業地質調查院以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為核工業地質局業務支撐單位,承擔國家放射性礦產地質勘查的規劃、立項、組織實施等工作。以6個地區性核地質研究所為主體,組建6個核工業地質調查分院,承擔覆蓋全國的放射性礦產地質勘查任務。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及三個地質大隊作為鈾礦勘查的專業勘查隊伍,承擔重點地區的放射性礦產地質勘查任務。
因此,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是承擔國家放射性礦產資源勘查的公益地勘隊伍,主要從事國家鈾礦勘查等公益性地質工作。在確保鈾礦地質勘查任務的前提下,部分地勘單位利用一定的生產時間,從事國家急、缺的煤、金、多金屬等礦產資源的勘查,承擔國家危機鈾礦礦山資源補充的勘查工作。
(三)礦業開發基本情況
二○八大隊以自身優勢,大力發展礦業,先後進行金礦,石灰石礦等金屬和非金屬礦的開發,該隊於20世紀90年代開始投資建設圖古日格黃金選冶廠,使黃金產量達到200公斤/年,成為大隊支柱性經營項目,現在二○八大隊有一個黃金選冶廠,三個黃金堆浸廠,年產黃金300公斤以上。
二四三大隊與有關公司聯合開發內蒙赤峰紅山子鈾鉬礦,總投資1400萬元,其中二四三大隊投資686萬元,佔49%股份。該礦已建成日處理100噸礦石的鉬選廠,2006年7月開始試生產。
(四)工程勘察施工情況
我局僅有二七○和二八○所近年來開展工程勘察工作,二七○所具有工程勘察甲級資質,該項目年產值已達千萬元以上,收入700萬元左右,二八○所具有工程勘察乙級資質,年產值逐年增長,收入突破200萬元,該項目已成為研究所支柱經營項目。
我局二○八大隊,二○三研究所開展工程施工工作。二○八隊雖然借用華東建設集團公司資質,承攬路橋工程項目,既增加經營收入,又鍛煉了隊伍,培養了人才,更重要的是熟悉了解市場規則,為將來打起中國核工業地質牌子奠定基礎,二○ 八隊近年承接的工程項目愈來愈大,2006年工程收入可達5000萬元以上。二○三所自從取得地基與基礎工程專業二級施工資質以來,2005年實現工程收入500多萬元,2006年已簽訂的項目合同超過1000多萬,目前項目正緊張實施,力爭今年有好的成績,並為今後資質升級作各項准備。
(五)其他產業基本情況
各單位依託地質勘查技術優勢,積極面向市場,開展地質技術、延伸技術及相關技術服務。
二○八大隊專門成立地質技術開發公司,積極爭取市場地質項目,主要開展地質勘查、鑽探、測繪、綜合測井等技術服務,2006年計劃收入1500萬元,利潤300萬元,該隊將其努力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一六大隊主要發揮技術優勢,在確保完成鈾礦找礦任務的前提下,積極面向礦業開發的大好市場,近年承攬多項鑽探施工任務,年收入500萬元左右。
二四三大隊也承攬大量市場鑽探施工項目,年收入300多萬元,還積極與國土資源部門合作,開展礦產勘查項目合作。
二○三所在技術服務方面開展樣品分析測試,環境影響評價,石油開發技術應用,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施工、危險性評估等,其中樣品分析收入近年保持在100萬元以上,環境影響評價項目收入在150萬元,有望達到300萬元,石油開發技術應用正積極推進,目前已完成和簽定合同項目費用近400萬元,研究所為其進一步發展投資購買了儀器設備,力爭使技術服務產業年產值達到1000萬元。
二七○、二九○所對外主要開展地質勘查,遙感技術應用,環境評價等技術服務,年收入在300萬~400萬元。
航測遙感中心主要開展航空物探,地面物探,遙感,測繪,環境監測等技術服務,年產值1000萬元,收入700萬~800萬元。
二八○所主要開展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勘查、施工,危險性評估,成立了工程勘察院,在西南地區的災害治理工程方面贏得了良好的聲譽,使該院年收入近200萬元,利潤25萬元。
二四○所主要開展放射性環境評價,2004年、2005年收入保持在60萬~70萬元,2006年收入將達到200萬元,該項目也是該所主要經營項目。
三、中國核工業地質局地質勘查單位各項優惠政策落實情況
(1)「十一五」鈾礦地質勘查工作根據國防科工委制定的《核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在工作安排資金落實上,基本得到落實,地質工作費用逐年增加,但與規劃要求提交的鈾礦資源儲量目標,相應安排的工作量,特別是配套的工作費用有一定的差距;鈾礦地質勘查工作費用標准偏低。
(2)地勘費基數10%轉增國家資本、財政轉產貼息政策基本落實。
(3)下崗職工再就業、離退休職工養老金保障政策沒有落實。
(4)中國核工業地質局地勘單位國有劃撥土地匱乏,普遍存在科研生產用地緊張,嚴重不足,特別是屬地化過程中,大量土地資產被劃轉地方,不僅地勘單位經濟發展難以實現,職工生活生存也存在問題。因此不存在土地使用權處置問題。
(5)中國核工業地質局地勘單位基本建設投資嚴重不足,「九五」、「十五」除安排了儀器設備的更新改造外,沒有其他基本建設投入渠道。基本建設預算內投資補助政策沒有落實。
(6)住房改革支出政策基本不落實。
(7)增加工資政策已落實。
(8)醫療、養老等政策沒有落實。
(9)地方出台優惠政策由於資金的問題而沒有落實,職工收入,特別是離退休職工與屬地化單位、地方企事業單位差距在加大。
四、核地質鈾礦勘查「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認真貫徹國防科技工業「十一五」發展改革的精神,按照「轉型升級」的戰略總要求,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滿足國防建設要求的新的核地質鈾礦勘查工作體制,全面提升鈾礦勘查的能力與水平,根據「寓軍於民,小核心,大協作」的調整方針,逐步形成專業分工合理、協調配套有效、競爭有序規范的地質科研生產組織格局和結構層次,實現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發展。
(一)建立新的鈾礦勘查工作體制
充分發揮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的業務支撐作用,整合地質局(機關)與地研院管理及專業技術力量,實現中國核工業地質局對全國鈾礦勘查的高效組織管理。主要包括勘查規劃的制定,項目立項、設計和組織實施,生產、安全、質量的監督管理,地質勘查和科研成果及資源儲量成果的審查提交,標本和地質檔案資料的管理和開發應用,空間資料庫的管理和開發應用,技術標准體系的建立、完善和貫徹實施,探礦權的申請和管理,等等。
積極利用社會地勘力量,尤其是屬地化管理的核地勘單位,按照招標競爭、項目聯結、合同管理等市場機制,完成部分地質勘查工作。
(二)全面提升鈾礦勘查的能力與水平
確立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所屬地勘隊伍在中國鈾礦地質勘查和完成鈾資源儲量戰略任務中的主導作用,提升其在鈾礦勘查中的中堅能力和水平。建設一支精乾的鈾礦地質勘查專業隊伍。全面提高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鈾礦勘查的專業水平和能力,掌握鈾礦勘查各專業的關鍵技術。提高核地勘隊伍的找礦裝備能力,完善鈾礦勘查各專業能力發揮的配套設施等保障條件。中國核工業地質局地勘隊伍保留50萬米/年鑽探能力,且配置相應的各專業需要的先進、適用的儀器設備,更新完善相應的配套設施;整體水平上處於國內地礦行業中的一流水平。
(三)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鈾礦勘查隊伍職責及專業調整
核工業二○八、二一六、二四三地質大隊繼續作為鈾礦勘查的專業隊伍,側重於利用鑽探施工手段進行區域鈾資源潛力評價和鈾礦床地質勘查。
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由過去單一的航空測量,增加地面物化探任務,承擔全國范圍內航空及地面物化探測量工作,同時作為核地質勘查技術中心,承擔放射性標准計量及檔案、地質標本管理工作。
六個地區性研究所由過去以區域性地質研究為主,逐步改造成為地質科研與勘查生產緊密結合的地質調查所,承擔鈾礦遠景評價、區域調查評價和普查等地質生產任務;同時,在二○三研究所建設北方可地浸砂岩型鈾礦分析測試中心和北方地浸地質工藝試驗研究技術中心,在核工業二三○所建設南方硬岩型鈾礦分析測試中心。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建設全國鈾礦分析測試中心,服務於應用基礎研究和重大勘查、科研項目的技術攻關及基層難以解決的地質疑難問題等。
五、對策及建議
(一)明確中國核工業地質局為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
解決中國核工業地質局在地勘行業的地位和定位,切實保證國家賦予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承擔國家放射性礦產資源的戰略性勘查職責和任務的完成。
(二)加強對鈾礦資源儲量和成果檔案資料的統一管理
按照現行法規、文件規定及國家領導人講話精神和要求,鑒於鈾礦資源軍工保密等特殊性,為保證其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鈾礦資源儲量和成果檔案資料應實行統一管理,由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代國家管理。
(核工業地質局地勘處)
⑸ 數字鈾礦地質檔案館建設方案初探
曹澤欣郭安北朱虹王鵬
(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檔案館石家莊050002)
摘要本文從鈾礦地質檔案工作存在的問題出發,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闡述了技術路線,論述了方案所設計的關鍵技術。最後,就數據的組織、總體框架、模塊功能設計、結構模式、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對數字鈾礦地質檔案館建設方案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數字鈾礦地質檔案館地理信息系統方案
1 前言
1.1 鈾礦地質檔案工作存在的問題
鈾礦地質工作開展五十餘年來,積累了海量的地質檔案資料。這些數據是鈾礦地學空間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好的開發應用潛力。隨著「數字地球」與「數字國土」工作的不斷深入,空間信息的開發與共享得到高度的重視。與此同時,利用3S技術對科技成果進行管理的熱潮正在興起。傳統的管理、服務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今工作的需求,尤其在信息的快速存取、管理和服務等方面都面臨著新的挑戰。
鈾礦地質檔案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相對其他地質行業,數字檔案建設起步較晚;
(2)基礎數據建、入庫率低;
(3)地質檔案管理方式老化:主要還是以人工方式為主,圖形和屬性數據管理分割;
(4)地質檔案服務層次較低:服務處在低級階段,檢索工具簡單(目錄級),查詢時間長、查准率和查全率不高,地質檔案的復制、年終報表統計仍然以手工為主。
1.2 解決問題的方案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資料庫、GIS技術的發展,為數字鈾礦地質檔案館的建立提供了可能。GIS作為空間信息管理、服務系統,是進行鈾礦地質檔案管理、服務的最佳途徑。基於MAPGIS的數據中心集成開發技術,建立MAPGIS的數字鈾礦地質檔案館可解決鈾礦地質檔案實際工作面臨問題,實現鈾礦地質檔案管理現代化、館藏機構標准化、地質資料管理數字化、資料服務網路化。
2 技術路線
(1)應用MAPGIS數據中心架構,結合鈾礦地質檔案的特點,建立具備海量空間數據管理能力的數字鈾礦地質檔案館框架。
(2)應用MAPGIS-IMS,採用Web Service技術,建立基於Web服務的檔案發布管理、綜合查詢、檔案利用、符合OGC標準的數據服務的模型,實現空間數據資源的集成共享。
(3)應用國內權威的電子簽章技術,為系統提供電子簽章功能,滿足檔案管理日常辦公的電子批文需求,提高系統的安全性。
(4)利用MAPGIS空間數據引擎和SQL Server等商用資料庫管理系統,提供海量空間數據管理解決方案。
3 方案涉及的關鍵技術
3.1 海量空間數據管理、服務技術
鈾礦地質檔案資料中,地形圖、地質圖、專題地質圖件等空間數據占相當大的比重。因此,數字鈾礦地質檔案建設方案中海量空間數據的管理、服務成為技術關鍵點。要實現海量空間數據管理、服務的能力,應解決實現海量空間數據的管理、存儲,空間數據的查詢、檢索等功能。數字鈾礦地質檔案館建設方案基於MAPGIS平台,通過MAPGIS強大的空間數據管理能力和大型商用資料庫管理系統的數據管理能力的結合,解決海量空間數據管理、存儲、服務等問題。MAPGIS的空間數據引擎負責資料庫的空間數據存取管理,商用資料庫管理系統負責空間數據的存儲管理。
3.2 面向服務的系統架構技術
數字鈾礦地質檔案館建設方案可採用面向服務的系統架構技術,設計靈活的系統框架。系統功能通過組件、模塊來搭建,形成有機的整體。這樣可使建設方案更為健全,易於維護,同時,給以後的擴展、與其他方案的集成提供了充分的空間。
3.3 Web Service技術
數字鈾礦地質檔案館方案將基於Web Service技術,結合MAPGIS平台對OGC標準的支持,提供標準的數據服務介面,開發瘦客戶、基於瀏覽器的方案功能模塊,用於數據管理、服務和發布。
3.4 電子簽章技術
數字鈾礦地質檔案館建設方案採用嵌入式中間件方式,應用電子簽章技術,確保系統的安全性,減少重復勞動,方便各個環節的審核、批復、簽字;追蹤監控復制電子數據的流向。
4 數字鈾礦檔案館建設的方案
數字鈾礦檔案館建設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核工業地質局的「『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草案)」為指導,堅持統一部署,分步實施,突出重點,集中維護;合理配置資源,面向管理、服務,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符合鈾礦地質特點的數字檔案館方案,實現跨越式發展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轉變,使鈾礦地質檔案管理和國際接軌,管理、服務上升到一個新台階。
4.1 數據的組織
核工業地質資料數據主要為成果地質資料,具體包括地質檔案數據、圖形數據(空間數據)。
(1)空間數據組織形式。對於空間數據,可以利用MAPGIS平台構建空間資料庫,根據空間數據的具體分類情況進行組織,構成相應的樹形數據目錄結構。一般情況下,一個檔案號構成一個空間資料庫,每個資料庫包含多個要素數據集;一個數據集相對應於一幅圖件,而構成圖件的多個專題要素圖層構成,有序地存儲在數據集中。
(2)地質檔案數據組織形式。地質檔案可分為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科研等類型,檔案由正文、附圖、附表及附件4部分內容構成。一般情況下,一個檔案包括一篇正文、多個附圖文件、多個附表、附件若干。對於地質檔案的組織,可以在分類基礎上進行,通過關鍵欄位將檔案的各部分內容緊密關聯在一起。
4.2 總體框架
數字鈾礦地質檔案館是一個以MAPGIS、網路、資料庫等先進技術為基礎,主要提供地質檔案資料數據管理、資料借閱管理、日常管理以及綜合信息查詢功能的集成化多層結構系統。總體框架如圖1示。
圖1 總體框架
4.3 模塊功能設計
數字鈾礦地質檔案館是一個管理鈾礦地質檔案資料的集成化數據管理平台,主要包括數據管理、綜合查詢、信息發布、利用管理、系統維護等五大模塊(圖2)。
圖2 模塊功能組成
4.4 結構模式
數字鈾礦地質檔案館採用大型資料庫和成熟的GIS平台、C/S和B/S共同存在的混合結構模式進行搭建(圖3)。
地質檔案數據管理部分為C/S模式,主要供管理人員對數據進行維護管理,部署在專門的數據管理部門。
其他模塊基於B/S模式,部署在檔案館電子閱覽室,通過瀏覽器查詢地質檔案數據;數字鈾礦地質檔案館、主管領導、外部分支機構之間相關的日常工作處理事務通過專網連接。
圖3 結構模式
4.5 信息安全保障
信息安全技術體系由一系列硬體、網路、軟體系統方面的安全策略組成。
(1)硬體資源的安全策略
硬體資源的安全策略主要針對數字化鈾礦地質檔案館中所涉及的硬體實體的安全防護,包括:機房的安全保障、主機設備的安全、涉密設備的安全,採用獨立、安全的管理模式等。
(2)網路方面的安全策略
確保網路方面的安全,做好內部網路規劃,建立合理的網路結構,確保網路暢通,避免因網路阻塞或中斷,導致業務受影響。如有必要,建立專網連接,提高網路數據傳輸的安全性。
(3)系統及數據方面的安全策略
系統及數據方面的安全策略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①電子簽章,②授權管理,③身份鑒別與認證,④數據自身安全,⑤病毒防範。
5 結語
數字鈾礦地質檔案館建設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鈾礦地質資料的分類、組織、採集、存儲、管理、服務等全過程。設計建設方案時,應充分利用網路、GIS和資料庫技術,結合鈾礦地質資料的具體特點,優化地質檔案數據組織、管理,提供地質檔案的高效服務,研製起點高、易操作、功能強,切實可行的數據集成共享平台,實現鈾礦地質檔案資料的數字管理、服務,最大限度地方便數據管理人員和用戶的利用,真正發揮鈾礦地質資料社會效益和經驗效益,使鈾礦地質檔案管理和國際接軌,管理、服務上升到一個新台階。
⑹ 求土地方面的期刊一覽表
你可以到佰騰科研導航站上去找找,可以先在「期刊」分類里搜索一下,如果沒有合適的就按照學科分類來查詢。希望能幫到你。
⑺ 西藏鈾礦地質調查進展和新發現
孫澤軒1趙劍波1王四利1李寶新2李盛俊2
(1.核工業二八〇研究所,四川廣漢618300;2.四川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四川成都610066)
[摘要]本文總結了西藏地區2005年以來鈾礦地質調查的進展和新發現。西藏地區鈾礦地質調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2005~2007年),對岡底斯構造帶和藏東三江北段地區開展鈾資源潛力調查,以及鈾成礦條件和找礦方向研究,確定找礦目標類型為主攻花崗岩型、火山岩型鈾礦,兼顧其他類型鈾礦,預測了鈾礦成礦遠景區7片;第二階段(2008年至今),在第一階段預測的遠景區內開展1∶25萬鈾礦遠景調查,落實了鈾礦找礦靶區8處。通過對左貢根多和南木林烏郁找礦靶區開展1∶1萬~1∶5萬鈾礦區域評價,結合輕型山地工程揭露和鑽探查證,落實了鈾資源礦產地2處。下一步工作過程中,一方面,應繼續針對鈾礦地質工作空白區開展鈾資源潛力調查,預測鈾礦成礦遠景區;另一方面,加強1∶25萬鈾礦遠景調查,落實找礦靶區;最後,逐步實施找礦靶區鈾礦區域評價工作,力爭發現更多的鈾資源礦產地。
[關鍵詞]鈾資源;礦產地;找礦靶區;遠景區;西藏
西藏地區是青藏高原的主體,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總面積約122.80×104km2。
西藏地區位於阿爾卑斯-喜馬拉雅成礦帶的東段,地質構造獨特,成礦條件優越,是中國重要的礦產資源戰略儲備基地。至2009年底,西藏已發現礦種102種、礦產地3000餘處,約佔全國已發現礦產種類的60%。西藏的優勢礦產資源包括鉻、銅、鉬、鉛、鋅、鐵、金、銀、鹽湖資源,以及高溫地熱和優質礦泉水等[1]。其中,鉻、銅保有資源量、鹽湖鋰礦資源遠景,以及高溫地熱資源總量位居全國首位,硼和銻資源量分居全國第四位和第六位[2~3]。由於自然環境和交通條件限制,「十五」之前,專業鈾礦地質隊伍極少在區內開展過系統的工作,西藏地區鈾礦地質工作幾乎為空白;「十五」後期,特別是2005年以來,核工業二八〇研究所、四川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相繼開赴西藏,在岡底斯構造帶和藏東三江北段地區開展了鈾礦地質調查工作,對區內鈾成礦條件和找礦方向有了大致的了解,並取得了一些新的認識和發現。筆者在此對西藏鈾礦地質調查的進展和新發現進行梳理、總結,旨在對今後在區內從事鈾礦找礦工作的同行們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1西藏鈾礦地質工作概述
西藏鈾礦地質工作,最早始於1956年,西南209隊進藏沿青藏線(拉薩—西寧)和川藏線(亞東—雅安)開展了汽車伽馬能譜測量,沿線發現了一些伽馬能譜異常點。
1968年,北京第三研究所對藏東與川西地區進行了汽車能譜測量,發現了一些異常點帶。1979年,基建工程兵205師641團普查二連在川西—藏東普查時,在芒康一帶發現了火山岩型和鹼性岩型鈾礦點各1個及一些異常點帶。1980年,基建工程兵205師281團三連對芒康拉屋7901鈾礦點開展了揭露工作,認為其發展前景不大。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雲南省地礦局完成了區內20多個圖幅1∶20萬、1∶5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對區內放射性元素地球化學特徵進行了總結。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2001)組織實施的全國1∶500萬區域地球化學系列編圖[4] ,發現岡底斯東段鈾元素富集規模較大[5~6],其成因可能與燕山早、中期殼熔花崗岩和花崗閃長岩有關。西藏地區系統的鈾礦地質調查於2005年開始,工作地區基本覆蓋了整個岡底斯構造帶和藏東三江北段地區。
2鈾礦地質調查進展
西藏地區鈾礦地質調查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2005~2007年),對岡底斯構造帶和藏東三江北段地區開展鈾資源潛力調查,以及鈾成礦條件和找礦方向研究,確定找礦目標類型,並預測鈾礦成礦遠景區;第二階段(2008年至今),在第一階段預測的遠景區內開展1∶25萬鈾礦遠景調查,確定找礦靶區,該階段對部分找礦靶區開展1∶1萬~1∶5萬鈾礦區域評價,結合輕型山地工程揭露和鑽探查證,力爭落實鈾資源礦產地。至2013年底,左貢-類烏齊、南木林、班戈-嘉黎3個Ⅰ級鈾礦成礦遠景區內先後完成了1∶25萬鈾礦遠景調查(圖1)。
圖1 西藏地區鈾礦地質調查程度
1—前寒武基底;2—加里東期基底;3—華力西期褶皺;4—印支期褶皺;5—燕山期褶皺;6—喜馬拉雅期褶皺;7—花崗岩;8—閃長岩;9—輝長岩;10—超基性岩;11—板塊縫合線;12—深斷裂;13—一般斷裂;14—鈾資源潛力調查范圍;15—1∶25萬鈾礦遠景調查范圍;16—1∶1萬~1∶5萬鈾礦區域評價范圍
區內鈾資源潛力調查開展了路線地質調查、地面伽馬能譜測量、遙感、槽探等方法;1∶25萬鈾礦遠景調查開展了路線地質調查、地面伽馬能譜測量、遙感、專項地質測量、土壤化探測量、水系沉積物測量、槽探揭露和鑽探查證等方法。鈾礦地質調查完成工作量統計見表1。
表1 岡底斯構造帶及藏東三江北段地區鈾礦地質調查完成工作量統計一覽表
3主要成果認識和新發現
3.1鈾資源潛力調查
通過在岡底斯構造帶和藏東三江北段地區開展鈾資源潛力調查,以及鈾成礦條件和找礦方向研究[7~9],取得了如下成果認識和新發現:
1)全面系統地收集了西藏地區各類基礎資料,建立了西藏地區鈾礦地質資料庫;編制了各類基礎圖件66幅,製作岩體卡片、盆地卡片159份。
2)完成調查面積55.00×104 km2,概略查明了區內地層、岩性、構造特徵,以及放射性元素鈾、釷、鉀背景。發現異常點(帶)62個(條)、鈾礦點1個、鈾礦化點4個。其中,根多鈾礦點、俄瑪異常帶、油恰異常帶、布姆松榮異常帶、江嗡松多異常帶等強度高、規模大,受構造、岩性控礦作用明顯,具有進一步工作價值。
3)將區內鈾成礦作用初步劃分為3個階段,即底鈾層發育階段(Pt—T2)、初次富集階段(T3—K)和活化改造階段(E—Q)。與鈾成礦最為密切的時間是晚三疊世晚期、白堊紀與古近紀;最為密切的構造事件是印支晚期、燕山晚期—喜馬拉雅早期強烈碰撞、造山和陸內匯聚作用及伴隨的殼熔花崗岩侵位和火山噴發事件。
4)確定岡底斯構造帶及藏東三江北段地區鈾礦找礦目標類型為主攻花崗岩型、火山岩型鈾礦,兼顧其他類型鈾礦。其中,岡底斯構造帶北、中亞帶是花崗岩型鈾礦成礦的有利地區;措勤盆地南部、南木林地區(包括烏郁盆地)是火山岩型鈾礦成礦的有利地區。
5)對區內高原湖泊進行了放射性水化學調查,發現9個高原湖泊存在水中鈾濃度異常,並初步分析了水中鈾濃度增高的控制因素。
6)預測了類烏齊-左貢、南木林、班戈-嘉黎Ⅰ級鈾礦成礦遠景區3片,布姆松絨、措勤盆地南部Ⅱ級鈾礦成礦遠景區2片,念青唐古拉、察隅Ⅲ級鈾礦成礦遠景區2片(圖2)。
圖2 西藏地區鈾資源潛力調查遠景預測圖
1—前寒武基底;2—加里東期基底;3—華力西期褶皺;4—印支期褶皺;5—燕山期褶皺;6—喜馬拉雅期褶皺;7—花崗岩;8—閃長岩;9—輝長岩;10—超基性岩;11—板塊縫合線;12—深大斷裂;13—一般斷裂;14—遠景區位置;15—Ⅰ級遠景區及編號;16—Ⅱ級遠景區及編號;17—Ⅲ級遠景區及編號
3.21∶25萬鈾礦遠景調查
通過在第一階段預測的左貢-類烏齊、南木林、班戈-嘉黎3片Ⅰ級鈾礦成礦遠景區內開展1∶25萬鈾礦遠景調查,並對仲巴縣扎布耶茶卡鹽湖開展非常規鈾資源調查評價,取得了如下成果認識和新發現:
1)完成調查面積4.75×104 km2,大致查明了區內地層、岩性、構造特徵,以及放射性元素鈾、釷、鉀遷移、富集的分布規律。發現異常點(帶)56個(條)。
2)對區內異常點帶進行了解剖,進一步明確了調查區內鈾礦找礦類型為花崗岩型、火山岩型和砂岩型。其中,左貢-類烏齊、班戈-嘉黎地區鈾礦找礦類型為花崗岩型,南木林地區鈾礦找礦類型為火山岩型和砂岩型。
3)通過區域成礦地質條件分析,結合各種物化遙成果,落實了找礦靶區8處。
4)通過對左貢根多和南木林烏郁鈾礦找礦靶區開展1∶1萬~1∶5萬鈾礦區域評價,結合輕型山地工程揭露和鑽探查證,落實了鈾資源礦產地2處。
5)大致查明了仲巴縣扎布耶茶卡鹽湖水中鈾濃度(北湖鹵水中鈾濃度平均值為1.82mg/L,南湖鹵水中鈾濃度平均值為3.27mg/L)和鈾的富集條件[10],概略估算鹽湖鈾資源量×××t,與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2012)在「含鈾鹽湖鈾富集條件和資源評價與開發技術研究[11]」項目中對該鹽湖鈾資源量估算的結果基本吻合。
4鈾資源礦產地及其特點
4.1左貢根多鈾資源礦產地
左貢根多鈾資源礦產地位於左貢縣北西部,距縣城約55km,行政區劃隸屬於左貢縣美玉鄉邊玉行政村管轄。
4.1.1區域成礦地質背景
左貢根多鈾資源礦產地在大地構造位置上位於羌塘-三江構造區的南羌塘-左貢陸塊上。區內出露地層為古—中元古界吉塘岩群(Pt1-2J.)中深變質岩系,新元古界酉西岩群(Pt3Y.)、下石炭統卡貢組(C1k)淺變質岩系,以及上三疊統東達村組(T3ddc)、甲丕拉組(T3j)、波里拉組(T3b)、阿堵拉組(T3a)和奪蓋拉組(T3d)碎屑岩-碳酸鹽岩建造。區內岩漿活動強烈,以晚三疊世(印支期)花崗岩、花崗閃長岩侵位為主,呈岩基、岩株、岩枝產出;其次為侏羅紀(燕山早期)二長花崗岩侵位,呈岩株產出。該鈾資源礦產地產於晚三疊世花崗閃長岩與東達村組外接觸帶中(圖3),距花崗閃長岩體僅350m。
4.1.2礦區地質特徵
礦區出露地層為上三疊統東達村組(T3ddc),可分為上下兩段:下段為紫紅色泥質粉砂岩與泥灰岩不等厚互層;上段為灰色厚層細粒鈣質長石石英砂岩、黃色石英砂岩,地層產狀為210°~260°∠38°~74°,呈單斜產出。礦區東部出露印支期花崗閃長岩
4.1.3礦體特徵
含礦層呈北北西向帶狀展布,斷續出露長度大於4km,產狀200°~260°∠35°~55°,初步圈出5個礦段。礦化呈似層狀、長透鏡狀,礦層(體)與圍岩呈漸變過渡關系。礦層(體)一般長為115~200m,出露寬(厚)度變化較大,為0.4~13.0m不等,最大厚度13m,平均厚度為3m。礦石中鈾含量為0.05%~0.86%,一般為0.05%~0.30%。含礦段之間相距500~900m左右。
圖3 西藏左貢根多鈾資源礦產地鈾礦地質略圖
1—上三疊統東達村組;2—燕山早期細晶花崗岩脈;3—印支期花崗閃長岩;4一泥岩;5—砂岩;6—泥灰岩;7—變粒岩;8—花崗岩;9—花崗閃長岩;10—含礦層;11—鈾礦體
4.1.4礦石特徵
礦石的工業類型為硅酸鹽型,按含礦岩性分為細晶花崗岩型和砂岩型兩種,目前尚未查明主要含鈾礦物和鈾的存在形式。
圖4 西藏左貢根多鈾資源礦產地咱倫礦段鈾礦地質略圖
1—第四系;2—上三疊統東達村組;3—燕山早期細晶花崗岩脈;4—泥岩;5—砂岩;6—泥灰岩;7—花崗岩;8—鈾礦體;9—鈾礦化;10—鈾異常
4.1.5伴共生礦物
主要金屬礦物有黃鐵礦、黃銅礦、赤鐵礦、鈦鐵礦、磁鐵礦、針鐵礦、磁黃鐵礦、方鉛礦、輝銻礦、閃鋅礦等[13]。化學分析結果:銅含量19.40%,鉛含量0.08%,鋅含量1.32%,金含量1.30g/t,銅、鋅、金均達到工業品位,顯示左貢根多鈾資源礦產地為鈾多金屬礦產地。
4.1.6圍岩蝕變
與礦化有關的近礦圍岩蝕變主要為碳酸鹽化,其次為硅化、綠泥石化、絹雲母化、白雲母化、角岩化和銅、銻等金屬硫化物化。
4.2南木林烏郁鈾資源礦產地
南木林烏郁鈾資源礦產地位於南木林縣東部,距縣城約50km,行政區劃隸屬於南木林縣芒熱鄉、索金鄉和達孜鄉管轄。
4.2.1區域成礦地質背景
南木林烏郁鈾資源礦產地在大地構造位置上位於岡底斯火山岩漿弧帶,北部為念青唐古拉中生代島鏈,南部為雅魯藏布江結合帶。區內出露地層為前震旦繫念青唐古拉群(AnZNq)中深變質岩系、古近系典中組(E1d)、年波組(E2n)、日貢拉組(E3r),以及新近系嘎扎村組(N2g)、宗當村組(N2z)和第四系(Q)火山-沉積建造。區內岩漿活動強烈,火山活動以古新世—晚新世(喜馬拉雅期)溢流相、噴發相中基性—中酸性火山熔岩、凝灰岩和集塊岩為主;北部地區中新世(喜馬拉雅期)有花崗岩侵位,呈岩株狀產出。該鈾資源礦產地產於烏郁新生代火山-沉積盆地的北西部(圖5)。
圖5 西藏南木林烏郁鈾資源礦產地鈾礦地質略圖
1—第四系;2—新近系宗當村組;3—新近系嘎扎村組;4—古近系日貢拉組;5—古近系年波組;6—古近系典中組;7—前震旦繫念青唐古拉群;8—喜馬拉雅期花崗岩;9—逆斷層及編號;10—斷層;11—剖面位置及編號;12—地質界線及不整合界線;13—砂岩型鈾礦點;14—火山岩型鈾礦點;15—工業孔位置及編號;16—礦化孔位置及編號;17—無礦孔位置及編號
4.2.2礦區地質特徵
礦區出露地層為嘎扎村組(N2g)和宗當村組(N2z)。嘎扎村組自下而上分為3段,下段為淺灰色凝灰岩、集塊岩和安山岩、英安斑岩;中段為磚紅色、灰色、深灰色凝灰質砂礫岩、砂岩,夾薄層泥岩和粉砂岩,地層產狀150°~170°∠25°~450;上段為灰白色凝灰岩和集塊岩。宗當村組自下而上分為兩個岩性段,下段為磚紅色、灰白色、深灰色凝灰質砂岩、砂礫岩;上段為灰色凝灰質砂岩、泥岩、粉砂岩。礦區北部為大面積中新世(喜馬拉雅期)花崗岩。礦區構造表現為斷裂構造和構造裂隙,近東西向區域性深大斷裂F15及其次級斷層橫貫礦區北部,後期近南北向張扭性斷層錯斷東西向斷層,在斷裂構造帶內、不同岩性接觸面上,以及脈岩中發育密集裂隙。鈾礦化賦存於嘎扎村組和宗當村組砂礫岩和凝灰岩接觸的裂隙帶以及沉積間斷面上(圖6),且嚴格受其控制。
圖6 西藏南木林烏郁鈾資源礦產地15號勘探線剖面示意圖
1—新近系宗當村組;2—新近系嘎扎村組;3—古近系年波組;4—喜馬拉雅期花崗岩;5—泥岩;6—砂岩;7—砂礫岩;8—凝灰岩;9—流紋質火山角礫岩;10—花崗岩;11—斷層及編號;12—鑽孔位置及編號;13—鈾礦體
4.2.3礦體特徵
含礦層呈北東向順層展布,在礦區東部斷續出露長度大於4km,產狀150°~170°∠25°~45°;在礦區西部斷續出露約3km,產狀130°~150°∠25°~35°。鈾礦化呈似層狀、板狀,礦體與圍岩呈漸變過渡關系。礦體一般長約100m,厚度一般2~5m,最大厚度為7.2m。礦石中鈾含量為0.05%~1.94%,一般為0.05%~0.11%。
4.2.4礦石特徵
礦石的工業類型為硅酸鹽型,按含礦岩性分為火山岩型和砂岩型兩種,鈾以獨立鈾礦物、類質同象或以分散吸附狀態存在於基質中。砂岩型鈾礦中鈾礦物主要為瀝青鈾礦和鈾石,火山岩型鈾礦中鈾礦物主要為磷鈣鈾礦、釩鉀鈾礦、鋇鈾雲母、鈣鈾雲母。
4.2.5伴(共)生礦物
主要金屬礦物有雄黃、雌黃、輝銻礦等。
4.2.6圍岩蝕變
與礦化有關的近礦圍岩蝕變主要為絹雲母化、褐鐵礦化,其次為硅化、綠泥石化,以及砷、銻等金屬硫化物化。
5結論
通過在岡底斯構造帶和藏東三江北段地區開展鈾資源潛力調查,以及1∶25萬鈾礦遠景調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並有新的發現。筆者認為,西藏地區具備鈾礦成礦的地質條件。但西藏地區鈾礦地質調查程度總體較低,下一步工作過程中,應注意下列事項:
5.1繼續針對鈾礦地質工作空白區開展鈾資源潛力調查,預測鈾礦成礦遠景區
西藏地區總面積約122.80×104 km2,目前僅對岡底斯構造帶和藏東三江北段地區面積為55.00×104 km2 的范圍開展了鈾資源潛力調查,調查面積不及西藏總面積的45.00%,尚有67.80×104 km2為鈾礦地質工作空白區。因此,下一步工作過程中,應繼續針對鈾礦地質工作空白區開展鈾資源潛力調查,確定找礦目標類型,優選一批成礦有利地區,預測鈾礦成礦遠景區。
5.2加強1∶25萬鈾礦遠景調查,落實找礦靶區
鈾資源潛力調查預測的7片鈾礦成礦遠景區中,僅對左貢-類烏齊、南木林、班戈-嘉黎3片Ⅰ級鈾礦成礦遠景區開展了1∶25萬鈾礦遠景調查,尚有布姆松絨、措勤盆地南部、念青唐古拉、察隅4片鈾礦成礦遠景區未開展1∶25萬鈾礦遠景調查。因此,下一步工作過程中,應繼續在鈾資源潛力調查預測的布姆松絨、措勤盆地南部、念青唐古拉、察隅4片鈾礦成礦遠景區內開展1∶25萬鈾礦遠景調查,大致查明區內地層、岩性、構造特徵,以及放射性元素鈾、釷、鉀遷移、富集的分布規律,發現一批有價值的異常點(帶),落實找礦靶區。
5.3逐步實施找礦靶區鈾礦區域評價工作,力爭發現更多的鈾資源礦產地
根據西藏地區1∶25萬鈾礦遠景調查進展,在1∶25萬鈾礦遠景調查落實的找礦靶區內逐步實施鈾礦區域評價工作,力爭發現更多的鈾資源礦產地。
參考文獻
[1]張影.西藏礦產資源概況.西藏科技.2005,146(6):33-34.
[2]德吉.西藏優勢礦產資源及其開發對策.資源與產業,2012,14(1):92-95.
[3]梁錦,呂文超,何俊國,等.西藏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綜述.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自然科學、醫學版),2009,30(3):32-39.
[4]中國地質調查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球化學圖集.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
[5]杜光偉,程力軍,趙咸明.西藏岡底斯東段地球化學特徵及其找礦意義.西藏地質,2001,19(1):73-79.
[6]孫忠軍,任天祥,向運川.西藏岡底斯東段成礦系列區域地球化學預測.中國地質,2003,30(1):105-112.
[7]王四利,趙寶光,王勤,等.岡底斯構造帶花崗岩型鈾礦成礦條件分析.四川地質學報,2012,32(2):156-160.
[8]陳友良,王四利,杜小林,等.藏東「三江」地區熱液型鈾礦成礦條件與找礦方向.鈾礦地質,2012,28(5):257-264.
[9]王四利,趙寶光,何濤,等.比如盆地地質特徵與鈾礦找礦方向.四川地質學報,2009,29(1):1-4.
[10]韓軍,王志明,郝偉林,等.中國西北地區典型鹽湖鈾富集特徵初探.鈾礦地質,2011,27(5):160-165.
[11]王志明,郝偉林,王俊虎,等.含鈾鹽湖鈾富集條件和資源評價與開發技術研究.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2012.
[12]王四利,趙寶光,王勤,等.西藏左貢縣根多地區鈾礦化特徵.中國礦業,2012,21(3):44-47.
[13]王四利,陳友良,郭曉傑,等.藏東根多鈾礦點元素地球化學特徵.鈾礦地質,2013,29(4):215-222.
我國鈾礦勘查的重大進展和突破進-—入新世紀以來新發現和探明的鈾礦床實例
[作者簡介]孫澤軒,男,1966年出生,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1989年畢業於華東地質學院地質系鈾礦地質勘查專業,獲學士學位,2007年獲成都理工大學沉積學專業博士學位。2008年起任核工業二八〇研究所總工程師。主持完成鈾礦地質生產與科研項目25項,參與8項。獲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優秀地質報告二等獎1 項、三等獎2項,國防科學技術三等獎1項。在國內學術刊物以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6篇,合作發表論文9篇。
⑻ 我郁悶,經常出差,我是乾地質行業的,找鈾礦的,怎麼轉行呀
轉行是有訣竅和門道的~
一般來說,我們轉行通常有三種情況:
一是轉換一個行業,比如專從服裝行業轉屬到房地產行業
二是轉換一個崗位,比如以前在房地產公司做銷售,現在改成做人事
三是既轉換行業又轉換崗位,比如以前在服裝行業做人事,現在到房地產行業做銷售。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轉行,找一個漸進的方式吧,先去找同類企業不同崗位的工作(不同崗位可能不用出差吧,同類企業人家可能看中你的經驗要你吧),然後再轉去其他行業干同類崗位的工作
來職業規劃中國網看看兩篇文章《轉行真的很難嗎》《轉行有什麼門道》可以看看。
但不管怎麼說,你要知道職業是一輩子的事情,是關於自己的終生幸福的事情,甚至長遠來看,比女朋友更重要,因為你可能會因為工作不好而丟掉女朋友,但絕對不會因為好的女朋友而找到好的工作~~呵呵
⑼ 做鈾礦地質勘探工作會收到過量輻射嗎
不會,真的不會,現在鈾礦冶從業的職業病衛生防護措施和制度很健全,單純從事鈾礦地質勘探(包括鑽探、測井、編錄等)不會受到過量輻射,甚至說除了放射性探管外,接觸不到什麼輻射。
⑽ 中國鈾礦的就礦找礦過程
杜樂天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摘 要 本文從找鈾礦的實例角度,闡述了中國鈾礦「就礦找礦」的過程,說明了找礦哲學在找礦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 鈾礦 就礦找礦
鈾礦雖然比較特別,具有放射性,但它和其他金屬礦床一樣都是地質作用形成的地質體,彼此的成礦基本規律和找礦經驗是共通的或相近的。
在我國鈾礦找礦初期(1955年開始),當時鈾礦找礦相當保密。由於我國從來沒有找鈾礦的專家,只能依靠蘇聯專家來華指導。鈾礦找礦除了一系列放射性找礦技術需要援助外,在找礦理論上的問題就是到什麼地方去找。實際上,蘇聯也沒有在花崗岩地區找鈾礦的經驗。專家們根據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國花崗岩體外接觸帶五元素建造找礦的成功實例主張在花崗岩體外帶找礦,並且認為花崗岩體內部即使有異常、點帶,也不會有工業價值。當時軍工任務極為緊迫,容不得大面積在花崗岩地區鋪開分散力量。蘇聯專家的這些意見是有一定道理的。結果也說明在岩體外帶也的確有礦,例如廣東英德附近的五元素建造小礦床。
認識的第二個階段。經過一陣子找礦實踐的證明,花崗岩體外接觸帶礦化規模不大。航空、汽車、步行放射性實測排查結果表明岩體內部有不少好點。更重要的是當時中央號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找礦人員沒有受框框束縛進入了岩體去找,而且深入貴東岩體10~20千米。1956年12月,終於找出來202礦點,地表就見到瀝青鈾礦(鈾礦床最主要的造礦礦物,分子式為UO2-3),礦還挺豐富。礦體賦存於輝綠岩牆之中。這是很奇怪的。眾所周知,輝綠岩是基性岩,鈾含量極低,不可能成鈾礦。後來發現這是後期含鈾硅質脈的熱液活動疊加才形成的礦。輝綠岩雖然本身不能成礦,但它是一個有利於熱液中鈾成礦的富集體。找礦經驗開始增加。但這種經驗過了不久又不靈了,遇到新問題。當知道是硅質脈成礦之後,於是見硅質脈就揭露,挖槽子、打鑽,發現礦情時好時歹。經過認真研究發現不是所有的硅質脈都能成礦。它分3期:礦前期、成礦期和礦後期。3期硅質脈彼此應加以區分。於是找礦標志又進一步明確:只有成礦期硅質脈才成礦。它的特點是:①膠體SiO2,石英顆粒極細;②總是紅色或黑色(膠黃鐵礦和瀝青鈾礦膠粒滲染著色)。膠體快速結晶有利於鈾的富集(詳情不贅)。
需強調的是,究竟把找礦方向放到岩體之外還是之內,這在建業初期是極為關鍵的找礦方向戰略布局問題。如迷信蘇聯專家只在岩體之外找礦的指教,將會大大推遲提供原子彈製造原料刻不容緩的軍工任務。幾十年來的找礦結果證明,此造彈原料當初大部分是在花崗岩體內部礦床提煉出來的。
認識的第三階段。202礦點是在輝綠岩牆中找到的,不久發現實際上並不是輝綠岩成礦,後來就放棄了輝綠岩,專門到其他地區找硅質脈去了。等到找礦經驗有了積累之後,過了19年於1975年又回到202點再找礦。由於找礦經驗和找礦技術的提高,在202點之東幾百米外發現了隱伏的盲礦體群,使202礦點終於上升為336礦床。礦體仍然是硅質脈和輝綠岩牆交切部位(後來擴大為整個下庄礦田知名的交點成礦規律),和202點的區別是斷塊下陷為隱伏體,而且成礦硅質脈走向變為北北東,不是202點的北西西。這些認識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在野外找礦上很有用。在找礦中,強調要理論找礦,但需分清是什麼樣的理論。這種理論一定要具體到野外現場實際管用。上述礦床落實時差前後長達19年,這告訴人們礦床擴大過程是曲折的,同時又啟示我們要有耐心去期待。其中關鍵在於找礦經驗要提高和概念要不斷改變。思路決定出路。這一條很重要。結果是後來336礦床從礦點落實為礦床只用了一年還不到。勘探速度大大加快。
下庄鈾礦田花崗岩體內現在已經找到十幾個鈾礦床,當初第一個真正大突破是1958年的希望大礦床(代號330),從排號即可知336礦床落實明顯在330之後,與此同時突破的還有331礦床(大帽峰礦床),希望礦床開采至今已經有50多年,現在還有新發現(在礦床西部深處側伏),類型也不再是硅質脈型。近些年,經研究認為屬於絹英岩化蝕變破碎帶新成礦類型,且是富礦體群。
認識的第四階段。隨著找礦不斷進行,到了1971年在下庄礦田的東側高山區又有重大發現——石土嶺礦床(代號337)。這種類型幾乎完全是另外的一套特徵:①是絹英岩化蝕變破碎帶,沒有過去的那種成礦期紅色或黑色含鈾硅質脈;②產狀也不同,在地表見密集的近東西向雲英岩化裂隙群;③礦很富,很多肉眼可見瀝青鈾礦;④成礦是中高溫絹英岩化,而不是過去習見的硅質脈低溫伊利石化;⑤成礦年齡不再是常見的85~65Ma,而是140Ma。這一新類型一旦確認,不僅下庄礦田的找礦前景為之大開,而且整個華南地區(無論是花崗岩型還是火山岩型)鈾礦找礦(特別是找富礦)天地也更加廣闊。不僅如此,近年對此新類型的詳細剖析發現工作很細,聞名全球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熱液鈾礦雖然規模巨大又富,但成礦理論和成因地球化學的揭示遠遠不夠深入。
認識的第五個階段。下庄礦田西部在1994年發現了竹筒尖礦床,是又一次就礦找礦的佳例。它的發現奇特之處是礦床位置在下庄礦田范圍之外,這是出乎多年意料的。在此之前,下庄礦田的礦床都分布於礦田西界的黃陂大硅化帶之東。一直認為在此帶之西已經不再具備良好成礦條件。實際上,回頭看這仍然是被已有的找礦經驗框框所束縛。過去認為下庄礦田的構造格架是燕山運動晚期的大硅化帶控制,其時代是85Ma之後。這對硅化帶型找礦是適用的。但對於老於硅化帶的其他成礦類型就完全不適用了。這就是說,老礦化(指絹英岩化成礦)完全可以分布於大硅化帶夾持區的礦田之外。竹筒尖礦床屬絹英岩化成礦類型,當然會分布於礦田之外。竹筒尖礦床不同於石土嶺礦床的是年齡較新,為120Ma左右。竹筒尖礦床一旦突破,黃陂帶之西那一大片過去認為沒價值的地區今後還會有重要擴大。
認識的第六階段:竹筒尖礦床突破後,1995年在下庄礦田的北部竹山下大礦床除已知的硅化帶型成礦(時間80~70Ma)又發現新的類型——高溫韌性剪切帶U-W共生的富礦體,其成礦年齡更早,為165~145Ma。
以上所述大體描繪了下庄礦田不斷擴大的過程。這充分證明老區就礦找礦的生命力和不可忽視的找礦潛力。這方面在1982年我們就已經總結出40多條具體的各種找礦判據在找礦中被證明有用。就礦找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正確選擇找礦判據。
實際上,鈾礦化類型的多姿多彩以及成礦、找礦理論的發展,還不止於上述所列。另外還有以下其他地區就礦找礦的實例簡述於下:
(1)江西與湖南交界的鹿井花崗岩體中的黃蜂嶺礦床新類型是不見硅質脈的低溫伊利石化蝕變破碎帶型礦床,稱之為黃蜂嶺礦床式。它有3個有效的找礦標志:①長石增多;②破碎;③紅化。成礦條件是成礦前經過長石化鹼交代作用的花崗岩。此類型是1965年突破的。當時保密,未曾公開。順便提及,焦家式金礦的發現也有類似情況。多年來容易找大石英脈型的礦,後來發現不見宏觀石英脈,破破爛爛的蝕變岩中也有鈾礦和金礦。二者都是同一個道理。黃蜂嶺新類型一旦突破,帶動了北方陝西藍田礦床,特別是江西中部桃山大礦田的突破。這種破碎蝕變岩鈾礦比硬岩硅質脈類型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可露天大規模堆浸,工藝效果甚佳。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工藝品位,原來難以連礦的礦體和不相鄰的礦床現在可以連成一體開挖。由此礦量可以5倍甚至10倍地增加。
(2)花崗岩體外接觸帶元古宇和下古生界地層在20世紀60~70年代又成了重要找礦新方向,而且在湖南、廣西已經有一批熱液鈾礦發現。它和前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國的外帶成礦不盡相同,另外有獨特之處(詳情不贅)。
(3)在中國不僅局限於燕山期花崗岩體成礦,其他老岩體例如海西期、加里東期、元古宙老花崗岩體中也有一系列礦床發現。同為熱液鈾礦,可以多時代成礦,只要鈾源區域場情良好就行。
(4)更為奇特的是,在華南晚白堊世盆地中的層位中發現有老於地層時代隆起區剝蝕地震山崩毛辣石山麓堆積的絹英岩化富礦礫石型礦體。本來就是礦,後來山崩泥石流沖到盆地里又成層再成礦。
(5)近些年在鈾礦石中發現有零價的自然金屬鈾的存在。這又是一個很重要的找礦信息,現正在研究中。在火山岩型鈾礦基底中也發現存在古老鈾礦化。
(6)火山岩型鈾礦的火盆基底(前寒武系)深部的遠景很值得注意,是老礦山就地向深部擴大的重要希望。現正用2500米深鑽試探。熱液鈾礦帶垂向上可以穿過三種構造層,自下而上分帶順序為:①老基底;②火山岩盆或後期花崗岩體;③上覆更晚的斷陷紅盆。
(7)就礦找礦的實例還有在北方油田和煤田中找到了一批大鈾礦,在油田和煤田中找到大鈾礦是近些年就礦找礦的又一重大突破。過去,在雲南找到和鈾礦共生的世界級大型鍺(Ge)礦;在新疆找到和鈾礦共生的大型鈹(Be)礦;在冀北沽源找到和鈾礦共生的鉬(Mo)礦。
(8)我國湖南、貴州、廣西、甘肅、新疆等廣大地區還廣泛發育碳硅泥岩型鈾礦(上震旦統、下寒武統、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各地層),其中除鈾外,還有V、Ni、Cd、REE、Se、Te、Co、P、Hg、∑Pt、Au等高度富集,而且資源量相當大(取決於礦石工藝提煉技術提高)。近期發現有的層位U、Cr、Ni、Re、Tl等都夠工業品位,面積不小(漆富成口告,2012)。過去習慣於單一元素礦床概念。今後要樹立多元素礦床新概念。
(9)向工藝要礦床可以使礦床擴大生長點。本來不理想的礦由於工藝加工技術的進步而價值大增。這些年大規模發現可地浸砂岩型鈾礦即為佳例。
從上述多個生動的鈾礦找礦實例來看,就礦找礦的路子是越走越寬。礦床的群發性和七多性:①多部位;②多類型;③多階段;④多元素;⑤多年齡;⑥多層性;⑦多深度(這些年在許多鈾礦床中的深部發現越深礦越富),構成了今後就礦找礦的理論基礎。
總之,從所述可以看出以下找礦哲學的重要性:
(1)思想高於科學和技術。前者是戰略,後二者是戰役與戰術,是工具和手段。科學和技術只是「鑄劍工藝」,而思想則是「擊劍技巧」。在找礦上(其實在其他工作上也一樣),究竟採用什麼科學技術,並不是科學、技術本身的事,而是思想做的判斷和決定。這類思想再具體說就是認識論、方法論。如果這個領域出了問題,那科學技術就不可能真正發揮作用,就會在實踐中付出本不應該付出的代價和曲折。
(2)找礦中的「找」實質上是「丟」。會「找」的大前提是會「丟」。我們在野外具體進行地質找礦,面對的是地形、地貌及無數的地質產物、現象。開始根本不知道礦在何處。要先填地質圖,構造圖,地層、岩體、蝕變圖,異常分布圖等。比例尺先是1:20萬,然後是1:5萬,再做1:1萬、1:1000等。挖了幾千米槽子,打了幾十口鑽,於是又出現各種剖面圖、測井數據……我們面對的全是這些雜亂的實測資料,光異常點就幾百幾千個。到底其中哪些是致礦異常?哪些是非致礦異常(所謂假異常)?幾千米、幾萬米的岩心究竟哪些段是礦化線索?這又要幾千、幾萬個室內分析、鑒定數據、資料。在研究這一大堆的無序信息中,頭腦要清醒,知道很多資料是陪襯,不去管它,就要丟(開),取其中的很少部分。如果丟錯了、取錯了,那肯定在找礦中會出現「七上八下」、「三進五齣」的復雜、曲折過程。這不是單純的成礦理論、技術問題,而是思想方法、認識論、方法論功力的考驗。另外,不宜泛泛提倡某些找礦理論,關鍵要能把握哪類理論在找礦上管用。
(3)在軍事和兵略研究中,有大量的戰例分析。同樣,在找礦事業中也要大力開展每個礦例的分析研究。要深入解剖,到底根據什麼抓住了哪幾條判據成功的?撲空的教訓又在哪裡?我覺得現在礦例雖然有,但分析得還不到位,比較空洞。恕我直言,這方面的分析應力求當事人來做。如果讓沒參加過此礦發現過程的隊上的領導來講,肯定講不到點子上。另外,礦山回訪在找礦上能出大學問,因為開采是對找礦經驗極為寶貴的豐富和充實。
(4)找礦第一線的科技幹部要重視元素地球化學。找金的要金的地球化學,找稀土的要稀土的地球化學。眾所周知,所謂有利的成礦條件肯定只是有助於此元素富集、遷移習性的那些條件。葉天竺同志的元素本位論就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