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怪石受什麼地質作用

怪石受什麼地質作用

發布時間: 2021-02-10 00:42:56

1. 張家界的奇峰,怪石,是怎麼形成的

岩漿岩或稱火成岩,是由岩漿凝結形成的岩石,約佔地殼總體積的65%。岩漿是在地殼深處或上地幔產生的高溫熾熱、粘稠、含有揮發分的硅酸鹽熔融體。是形成各種岩漿岩和岩漿礦床的母體。岩漿的發生、運移、聚集、變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過程,稱為岩漿作用。

岩漿岩主要由硅酸鹽礦物組成,此外,還常含微量磁鐵礦等副礦物。根據岩石SiO2含量,岩漿岩可分為四大類: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SiO2=45~52%;中性、鹼性岩:SiO2=52~65%;酸性岩:SiO2>65%。
岩石的鹼度即指岩石中鹼的飽和程度,岩石的鹼度與鹼含量多少有一定關系。通常把Na2O+K2O的重量百分比之和,稱為全鹼含量。Na2O+K2O含量越高,岩石的鹼度越大。 A.Rittmann 1957年考慮SiO2和Na2O+K2O之間的關系,提出了確定岩石鹼度比較常用的組合指數(σ)。σ值越大,岩石的鹼性程度越強。每一大類岩石都可以根據鹼度大小劃分出鈣鹼性、鹼性和過鹼性岩三種類型。σ< 3.3時,為鈣鹼性岩;σ= 3.3-9.0時,為鹼性岩;σ> 9時,為過鹼性岩。
除了岩石化學成分之外,礦物成分也是岩漿岩分類的依據之一。在岩漿岩中常見的一些礦物,它們的成分和含量由於岩石類型不同而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如石英、長石呈白色或肉色,被稱為淺色礦物;橄欖石、輝石、角閃石和雲母呈暗綠色、暗褐色,被稱為暗色礦物。通常,超基性岩中沒有石英,長石也很少,主要由暗色礦物組成;而酸性岩中暗色礦物很少,主要由淺色礦物組成;基性岩和中性岩的礦物組成位於兩者之間,淺色礦物和暗色礦物各佔有一定的比例。
根據產狀,也就是根據岩石侵入到地下還是噴出到地表,岩漿岩又可以分為侵入岩和噴出岩。侵入岩根據形成深度的不同,又細分為深成岩和淺成岩。每個大類的侵入岩和噴出岩在化學成分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岩漿成分是相似的,但是由於形成環境不同,造成它們的結構和構造有明顯的差別。深成岩位於地下深處,岩漿冷凝速度慢,岩石多為全晶質、礦物結晶顆粒也比較大,常常形成大的斑晶;淺成岩靠近地表,常具細粒結構和斑狀結構;而噴出岩由於冷凝速度快,礦物來不及結晶,常形成隱晶質和玻璃質的岩石。

根據上述原則,首先把岩漿岩按酸度分成四大類,然後再按鹼度把每大類岩石分出幾個岩類,它們就是構成岩漿岩大家族的主要成員。比如超基性岩大類:鈣鹼性系列的岩石是橄欖岩-苦橄岩類;偏鹼性的岩石是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過鹼性岩石為霓霞岩-霞石岩類和碳酸岩類。基性岩大類:鈣鹼性系列的岩石是輝長岩-玄武岩類;相應的鹼性岩類是鹼性輝長岩和鹼性玄武岩。中性岩大類:鈣鹼性系列為閃長岩-安山岩類;鹼性系列為正長岩-粗面岩類;過鹼性岩石為霞石正長岩-響岩類。酸性岩類:主要為鈣鹼性系列的花崗岩-流紋岩類。

沉積岩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地質體。它是在常溫常壓條件下,由風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產生的物質經搬運、沉積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質作用形成的。

沉積岩的體積只佔岩石圈的5%,但其分布面積卻占陸地的75%,大洋底部幾乎全部為沉積岩或沉積物所覆蓋。沉積岩不僅分布極為廣泛,而且記錄著地殼演變的漫長過程。目前已知,地殼上最老的岩石,其年齡為46億年,而沉積岩圈中年齡最老的岩石就36億年(蘇聯克拉半島)。沉積岩中蘊藏著大量的沉積礦產,如煤,石油,天然氣,鹽類等,而且鐵 錳 鋁 銅 鉛 鋅等礦產中 沉積類型的也佔有很大的比重。同時,沉積岩分布地區又是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的主要場所。因此,研究沉積岩,對發展地質科學的理論 尋找豐富的沉積礦產以及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工作均具有重要意義。

沉積岩:是地面即成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經過風化、搬運、沉積固結等沉積而成,其主要特徵是:①層理構造顯著;②沉積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遺跡,經石化作用即成化石;③有的具有乾裂、孔隙、結核等。常見的沉積岩有:直徑大於3毫米的礫和磨圓的卵石及被其它物質膠結而形成的礫岩,由2毫米到0.05毫米直徑的砂粒膠結而成的砂岩,由顆粒細小的粘土礦物組成的頁岩,由方解石為其主要成分,硬度不大的石灰岩等。

變質岩.簡單地說就是地下岩石經歷高溫或高壓之後,成分和結構發生改變,形成的新岩石就叫變質岩。如大家比較熟悉的大理岩,就是由石灰岩轉變而來的一種典型的變質岩。

變質岩是怎麼樣形成的:在自然界中,我們可以見到積雪在自身重壓作用下,它的底層會轉化成冰的現象。松軟的雪和堅固的冰在成分上是一樣的,但結構卻是不同的。變質岩的形成過程和雪轉化成冰的過程是相似的。具體說來就是地殼中已經形成的岩石因受溫度、壓力及化學活動性流體的影響,其原岩組分、礦物組合、結構、構造等發生轉化即形成多種不同類型的變質岩,這種轉變基本是在固態下完成的,這種變化我們就稱之為變質作用。變質岩就是由變質作用所形成。

常見的變質岩:變質岩佔地殼總體積約27.4%,略遜於火成岩,但變質岩的家族非常龐大,其種類遠多於火成岩和沉積岩。按照外表特徵可以簡單地分為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粒狀岩石等5大類,每一大類(圖1、2)中都有為數眾多的岩石類型,如粒狀岩中有石英岩、大理岩、麻粒岩、角閃岩等。

變質岩能告訴我們什麼:地球形成最初是沒有生物記錄的,科學家必須通過變質岩的研究,以了解地球早期的歷史。絕大多數變質岩形成在地殼深部,我們在地表本來是見不到的,是由於後來的構造運動,才使變質岩露出地表。因此,變質岩可以告訴人類各種地下深處的信息,由此,科學家可以推測出地球內部岩石和結構的狀況,以及地殼熱歷史、變質原岩的面貌等等許多科學信息,這是目前人類用任何手段都無法直接達到的深度。如果說上述研究是為了滿足人類對地球知識的渴求,那麼還有一個非常現實的意義,就是研究變質岩,可以告訴我們到哪裡去找尋相關的礦產資源。

變質岩有什麼用途:

建築及裝飾材料,如板岩、漢白玉等

工藝品原料,如大理石、翡翠等

非金屬工業原料,如石英岩、石墨、剛玉、石棉等

變質岩中直接產出金屬礦產,如金、銀、銅、鉛、鋅、鐵及稀有、稀土等礦產,其中變質岩中的鐵礦床佔全世界鐵礦總儲量的80%以上,可見其重要性,可以說我們人類的生存是離不開變質岩的.

變質岩是在地球內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構造的變化和改造產生的新型岩石。這些力量包括溫度、壓力、應力的變化、化學成分。固態的岩石在地球內部的壓力和溫度作用下,發生物質成分的遷移和重結晶,形成新的礦物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於重結晶變成大理石。

變質岩是組成地殼的主要成分,一般變質岩是在地下深處的高溫(要大於150攝氏度)高壓下產生的,後來由於地殼運動而出露地表。

一般變質岩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變質作用作用於岩漿岩(火成岩),形成的變質岩成為正變質岩;另一類是作用於沉積岩,生成的變質岩為副變質岩。

大面積變質的岩石為區域性的,但也有局部性的,局部性的如果是因為岩漿湧出造成周圍岩石的變質稱為接觸變質岩;如果是因為地殼構造錯動造成的岩石變質為動力變質岩。

原岩受變質作用的程度不同,變質情況也不同,一般分為低級變質、中級和高級變質。變質級別越高,變質程度越深。如沉積岩粘土質岩石在低級作用下,形成板岩;在中級變質時形成雲母片岩;在高級變質作用下形成片麻岩。

岩石在變質過程中形成新的礦物,所以變質過程也是一種重要的成礦過程,中國鞍山的鐵礦就是一種前寒武紀火成岩形成的一種變質岩,這種鐵礦佔全世界鐵礦儲量的70%。此外如錳鈷鈾共生礦、金鈾共生礦、雲母礦、石墨礦、石棉礦都是變質作用造成的。

2. 如何識別奇石

一、奇石的天然性。奇石是大自然的產物,比之人工,叫做「天然生成」。它不依賴於人的意志和作為,人們關於它所能做的,就是「發現」。它與一切人工的技藝區別開來,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由於長年裸露自然或是泥沙包裹水土浸潤的原因,石的表面已經形成了一層「皮」。如果已經不讓你看那層「皮」的,那就是已經告訴你那不是天然的了。鑒別這層「皮」,要靠經驗和眼力。

二、奇石的稀有性。奇石所以為奇,就是因為它稀有、罕見、異乎尋常。在其質、形、色、紋方面,奇石都是石中的少數。少到什麼程度呢?罕見。當然,事物的存在是相對的,是比較而言。誰能發這個「言」呢?應該說,是「業內人士」。「外行」看來,石玩都是獨一無二,又相差無幾。可是,奇石之妙,正在於「差之毫釐」的區別上。抹殺這種區別,就會混淆奇石與否的天壤之別。另一方面,由於人們對石玩的不斷採集和基於人們發現的眼光即審美理念的提升,因此,奇石與否,又是一個變化的審美對象。至於從收藏的角度講,「曾經的奇石」如果喪失其稀有性,但是還具有收藏價值,那麼,可以是把它作為石玩的其他種類來收藏,而不再是作為奇石收藏就是了。

三、奇石的完整性和完好度。只要是天然形成的,什麼樣的奇形怪狀,都不是奇石的缺損。相應地,還會增加它的美感和收藏價值。奇石的缺陷存在於後天的損壞。沒有一個標准可以統一地劃定什麼比例下缺損的奇石會失去收藏價值,因為還要現實地考慮缺損的部位,缺損與作為奇石收藏價值含量的比較。當然,最好是沒有損壞,完好無缺。

有的奇石是組石,兩枚、三枚以至於多枚配合為一組。比如那些「歲寒三友」、「十二生肖」等的組石。得其中的部分,就是不完整的。

四、奇石的賞玩價值。核心地講,奇石的收藏價值與其賞玩價值是密切相連和呈正比例關系的。奇石的賞玩價值大,則收藏價值亦大;奇石的賞玩價值決定其收藏價值。奇石的賞玩價值,是以其質、形、色、紋、勢的物的存在形式展現,並由人們去品其奇、巧、怪、美、韻的味,由此獲得玩石的審美體驗和美的享受,並由此奠定了奇石的收藏價值。奇石的品味,有極強的個體差異性,這種差異,就是奇石收藏價值大小的分別,是由奇石審美的理念來說明的。

五、奇石的體量和硬度。作為收藏的奇石,雖然有其或大或小的個人偏好,但是至大,也要區別於山峰,也不包括那些只能存在於大自然中的奇形怪石。因此,作為收藏的奇石首先要滿足於天然地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形式,和不因環境的變化喪失「奇」的特徵的屬性。通常的情況,奇石的收藏要選擇適度的和適合個人收藏條件的體量。

作為奇石的硬度,則是奇石收藏必須考察的一個指標。奇石的硬度是奇石的質所決定的,它決定其抵抗外力刻劃、壓入、研磨的能力,直接關繫到奇石收藏的保藏價值。奇石的硬度高,則石的密度大,質感好,賞玩價值亦大。硬度高者概括為一個「堅」字。奇石質堅,給人的質感是:細、潤、光、潔。硬度是一個地質學的概念,其指標,從一至十級,級別越高硬度越大。作為收藏的奇石,硬度起點應是4度(以螢石為參照系)至於以上,是奇石收藏的基礎要件。

六、奇石收藏的人文因素。同很多的收藏品都有這個附加值一樣,奇石收藏也要看原收藏者或是使用人,奇石收藏也離不開收藏的這個基本規則。一件奇石,會因收藏者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程度和含量多少的附加值。當然,這需要有相應的記載。於奇石本身,是不能「附加」的。因此,考察以往的藏石,會有很大的難度。這在當代,有了攝影和出版,為今後鑒別奇石收藏凝結的人文價值提供了歷史的幫助。

3. 結合本圖總結哪些地質作用可以形成哪些類型

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1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1、地質作用按照能量來源的不同可以分為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兩種類型。由整個地質時期看,地質作用中內力作用居主導地位。2、內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熱能),它可以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內力作用主要包括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地殼運動等基本形式。3、地殼運動中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是地殼運動,其按運動方向和性質又可以分為水平運動和升降(垂直)運動兩種形式。4、水平運動常常形成褶皺山脈、斷裂帶、裂谷、海洋等;垂直運動常常形成地勢起伏、海陸變遷等。就全球規模的運動而言,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5、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外部(太陽能、重力能),它可以使地表變得平坦;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堆積作用)、固結成岩等基本形式。6、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地殼物質循環)。在圖中填出相應名稱。§2山嶽的形成1、山嶽的主要類型包括褶皺山、斷塊山、火山。2、褶皺的基本形態有背斜和向斜兩種類型。其中岩層向上拱起形成的是背斜,其岩層的新老關系是中心岩層較老,兩翼岩層較新;岩層向下彎曲形成的是向斜,其岩層的新老關系是中心岩層較新,兩翼岩層較老。3、在內力作用影響下,一般情況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如果考慮到外力作用,背斜的頂部由於受張力作用,容易被侵蝕成山谷,而向斜的槽部受擠壓力作用,不易發生侵蝕作用,從而形成山。世界著名的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科迪勒拉山脈等按其成因類型都屬於褶皺山。背斜屬於儲油氣構造;可修建隧道;向斜屬於儲水構造。4、岩層在地殼運動過程中破裂並沿破裂面發生明顯位移而形成斷層。兩條斷層之間的岩塊相對上升則形成地壘,容易形成斷塊山地,例如華山、廬山、泰山等即是如此形成;兩條斷層之間的岩塊相對下降則形成地塹,容易形成低地和谷地,例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東非大裂谷等即是如此形成。5、哥倫比亞高原、我國長白山主峰、日本富士山等都由於岩漿活動形成的。6、山嶽地區的交通線主要分布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原因是:山嶽地區地表崎嶇不平,而山間盆地及河谷地勢相對較平緩。7、山嶽地區的交通線長度較長,彎曲度比較大。原因是:山嶽地區的交通線需要繞過各種障礙物。8、山嶽地區的交通線主要以公路為主,其次才是鐵路。原因是:山嶽地區的交通建設成本比較高,難度比較大,而公路的建設成本相對較低。§3河流地貌的發育1、河流地貌按照成因可分為侵蝕地貌、堆積地貌。2、溯源侵蝕可以使河谷向河流源頭方向伸展;下蝕可以使河谷加深,側蝕可以使河谷加寬。3、河流堆積地貌最典型的類型是沖積平原,它是由河流上游的洪積-沖積平原、河流中下游的河漫灘平原、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平原等組成。4、高原地區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深切河谷兩岸的河漫灘平原,其形態呈條帶狀狀,集散程度比較分散,規模比較小。主要原因是:這里氣候溫暖(海拔低),土壤肥沃,水源充足。5、山區地區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流兩岸的河漫灘平原或山前的沖積扇,其形態呈條帶狀狀,集散程度比較分散,規模比較小。主要原因是:這里地形平坦,地表或地下水源充足,土壤肥沃。6、平原地區的聚落一般分布在三角洲或河流兩岸的河漫灘平原,其形態呈條帶狀狀或團狀狀,集散程度比較密集,規模比較大。主要原因是: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內河與海洋交通便利。

4. 地質作用

(一)地質作用概述

古老的地球在其幾十億年的歷史中不斷發展、變化。滄海變桑田,是長期緩慢變化的積累;而地震與火山的瞬間爆發,則使我們真切感受到了改變地球面貌的巨大力量。這種施加於地殼的自然力叫地質營力(或地質動力)。由地球內部能量(如地球轉動、地心引力和放射性元素蛻變等)產生的叫地質內營力;由外部能量(如太陽輻射、日月引力等)產生的叫地質外營力。

表1-6 岩石可鑽性分類

由地質營力引起的,使地殼的物質成分、地殼構造、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作用,叫地質作用。外營力引起的叫外力地質作用;內營力引起的叫內力地質作用。

地質作用對地球的改造既有破壞性的一面,也有建設性的一面。如外力在河流上游不斷破壞地表,又不斷把破碎物帶到下游沉積,形成新的陸地。岩漿噴發能造成巨大危害,但岩漿活動又能生成多種礦產。地殼中的物質在內外地質作用過程中遷移、聚集形成礦床;而圍岩及上覆地層的風化、鬆散、傾斜、褶曲或斷裂,又使鑽探工程面對許多困難。

(二)外力地質作用

1.風化作用

(1)風化作用概念

暴露於地表及其附近的岩石,在大氣、溫度、水和生物的聯合影響下,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發生變化的作用,稱風化作用。

(2)風化作用分類

1)按產生風化的原因和特徵分,岩石風化作用可分如下三種:①物理風化作用:即只改變岩石物理性質、而不改變化學成分。②化學風化作用:是指大氣、水及水中溶解物使岩石破壞,化學成分發生顯著改變的作用。③生物風化作用:是指生物對岩石的破壞作用。當形成的岩石所處的環境發生變化時,岩石就會發生風化作用。

2)岩石按風化程度的劃分和分類

A.國標《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規范》對岩石風化程度的劃分和分類

國標《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規范》表A.0.3規定,岩石按風化程度的劃分和分類如表1-7。

表1-7 岩石風化程度分類

注:①波速比Kv為風化岩石與新鮮岩石壓縮波速度之比。

②風化系數Kf為風化岩石與新鮮岩石飽和單軸抗壓強度之比。

③岩石按風化程度,除按表列野外特徵和定量指標劃分外,也可根據當地經驗劃分。

④花崗石類岩石,可採用標准貫入試驗劃分,N≥50為強風化;50>N≥30為全風化;N<30為殘積土。

⑤泥岩和半成岩,可不進行風化程度劃分。

B.其他工程地質勘察規范對岩石風化程度的劃分和分類

a.《GB50487—2008 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附錄E對岩體風化帶的劃分規定見表1-8。

表1-8 岩體風化帶劃分規定

續表

注:使用此表時,遇有下列情況之一時,岩體風化帶的劃分可適當調整:

①當某一級風化岩體厚度很大需要進一步細分時,可再分出二至三個次一級亞帶,分別採用上、中、下帶命名。

②選擇性風化作用地區,當發育囊狀風化、隔層風化、沿裂隙風化等特定形態的風化帶時,可根據岩石的風化狀態確定其等級。

③某些特定地區,岩體風化剖面呈非連續性過渡時,分級可缺少一級或二級。

b.《JTGC20-2011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對岩石風化程度的劃分規定見表1-9。

表1-9 《JTGC20-2011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岩石風化程度劃分

注:①波速比Kv為風化岩石彈性縱波速度與新鮮岩石彈性縱波速度之比。

②風化系數Kf為風化岩石與新鮮岩石的單軸飽和抗壓強度之比。

③當波速比Kv、風化系數Kf,及野外特徵與表列不對應時,岩石風化程度宜綜合判定。

c.《TB10077-2001鐵路工程岩土分類標准》對岩體風化程度分帶劃分規定見表1-10。

表1-10 《TB10077—2001鐵路工程岩土分類標准》岩體風化程度分帶

注:①Kf是同一岩體中風化岩石的單軸飽和抗壓強度與未風化岩石的單軸飽和抗壓強度的比值。

②Kp是同一岩體中風化岩體的縱波波速與未風化岩體縱波波速的比值。

2.剝蝕作用

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海、冰川、風等外動力在運動過程中破壞岩石,並使破壞產物剝離的作用叫剝蝕作用。剝蝕作用一方面將風化產物剝離開來,讓新鮮的岩石裸露並遭受進一步風化,另一方面它也單獨地對岩石進行破壞。

3.搬運作用

風化、剝蝕產物通過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水、海水、冰川、風及生物等外動力,將其從原地搬運到沉積地區的作用,稱為搬運作用。

4.沉積作用

被搬運的物質從搬運介質中分離、沉積下來的作用,稱為沉積作用。

5.固結成岩作用

鬆散和沉積物掩埋地下,經物理、化學和生物的作用,壓固、膠結或重結晶變成堅固岩石的作用,稱固結成岩作用(或成岩作用)。

(三)內力地質作用

1.地殼運動

地殼運動指地球內動力引起的地殼岩石變形和變位的機械運動。地殼運動有水平和垂直兩種。

2.岩漿作用

地殼深部及上地幔中的高溫岩漿沖破地殼軟弱帶上升,侵入到地殼不同深度或噴出地表,隨溫度、壓力降低,最後冷凝成岩。通常將岩漿的形成、活動以及冷凝的過程稱為岩漿作用。岩漿作用有噴出和侵入兩種表現形式。

3.變質作用

已形成的岩石在溫度、壓力或外來化學活性物質參與下,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形成新的岩石類型叫變質作用。變質作用不同於風化作用,常常發生於地表以下的高溫高壓環境。

4.地震作用

地震是一種普遍的地質現象,它是地球內部聚蓄的能量迅速釋放時,地殼產生快速顫動的現象。孕震、發震和餘震的全部作用過程稱為地震作用。

5. 地質作用的分類

1、物理地質作用:

(1)內力地質作用:

內力地質作用的動力來自地球本身,並主要發生在地球內部,按其作用方式可分為地殼運動、岩漿作用、變質作用和地震作用四種。

地殼運動按其運動方向可以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形式。

水平方向的運動常使岩層受到擠壓產生褶皺,或使岩層拉張而破裂。垂直方向的構造運動會使地殼發生上升或下降,青藏高原數百萬年以來的隆升是垂直運動的表現。

(2)外力地質作用

外力地質作用主要由太陽熱輻射引起,主要發生在地殼的表層。一般按下面的程序進行:風化一剝蝕一搬運一沉積一固結成岩。主要包括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固結成岩作用等作用方式。

2、工程地質作用——人為地質作用:

工程地質作用或人為地質作用是指人類活動引起的地質效應。例如,采礦特別是露天開采穆動大量岩體會引起地表變形、崩塌和滑坡;人類在開採石油、天然氣和地下水時因岩土層疏干排水會造成地面沉降;特別是興建水利工程,會造成土地淹沒、鹽漬化、沼澤化或是庫岸滑坡、水庫地震。

(5)怪石受什麼地質作用擴展閱讀

產生地質作用的能量主要是內能和外能,內能是來源於地球本身的能源系統,主要有地內熱能、重力能、地球旋轉能、化學能和結晶能;外能則是指來源於地球以外的能源,主要有太陽輻射熱、位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

①放射性熱能是地球內部的放射性元素蛻變而產生的。

②重力分異產生的熱能是地球物質在地心引力作用下按不同比重發生分異的過程中,釋放出的位能轉化成的熱能。

③沖擊、壓縮產生的熱能是地球在由星際物質聚積而成的過程中,微星體以高速沖擊地球時巨大動能轉變而來的。

另外原始地球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壓縮,體積逐漸收縮而產生壓縮熱。此外,地球內部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結晶時會釋放熱,構造運動的機械能也可以轉為熱能。

據計算,地內每年產生的熱總量與經地表每年散失的總熱量相抵後還有剩餘,這部分剩餘熱能便是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的主要能量來源。

6. 讀下面景觀圖,回答下列各題。 小題1:關於形成①~④地景觀的地質作用,敘述正確的是 A.①景觀中的


小題抄1:D
小題1:C

7. 什麼是地質作用

地質作用,抄是指由於受到某種能量(外力、內力)的作用,從而引起地殼組成物質、地殼構造、地表形態等不斷的變化和形成的作用。
由自然動力引起使地殼組成物質,地殼構造,地表形態等不斷的變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稱地質作用。地質學界把自然界引起這些變化的各種作用稱為地質作用。地質作用主要分為構造運動、岩漿活動、地震作用、變質作用、風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固結成岩作用等。

8. 地質作用的類型

地質作用可根據能量來源和發生部位分為表層地質作用(surface process)和內部地質作用(interal process)兩大類。

(一)表層地質作用

表層地質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外部的能源引起的、發生在地球表層的地質作用(又稱外動力地質作用或外力地質作用)。

主要來自地球以外的太陽輻射能和日月引力能等促使了地球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的運動與循環,使它們成為改造地殼表面或表層的直接動力(即地質營力)。同時,在地球外部圈層的運動過程中,地球內部的重力能與旋轉能等也起著重要作用。

地質營力總是通過一定的介質來起作用的。表層地質作用的地質營力按介質的物理狀態(液、固、氣)分為三種情況:介質為液態(即水)的營力主要有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泊和海洋;介質為固態的營力主要有冰川;介質為氣態的營力主要為大氣和風。所以,由這些營力在表層產生的作用分別稱為地面流水的地質作用、地下水的地質作用、海洋的地質作用、湖泊的地質作用、冰川的地質作用及風的地質作用等。

雖然表層地質作用的營力有多種類型,介質條件差異甚大,地質作用的特點也各不相同,但每種營力一般都按照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岩作用這樣的過程進行。這幾種作用既代表了表層地質作用的序列,也是表層地質作用的主要類型。

風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環境下,由於氣溫、大氣、水及生物等因素作用,使地殼或岩石圈的岩石、礦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壞的地質作用。風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變得松軟,為剝蝕作用創造條件,是表層作用的前導。

剝蝕作用是指各種地質營力(如風、水、冰川等)在其運動過程中對地表岩石產生破壞並將破壞物剝離原地的作用。剝蝕作用不斷破壞和剝離地表物質,使地表形態發生改變,形成新的地形。剝蝕作用按方式可分為機械剝蝕作用、化學剝蝕作用和生物剝蝕作用。按地質營力類型又可分為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湖泊、冰川及風的剝蝕作用等。

搬運作用是指經風化作用、剝蝕作用剝離下來的產物,隨運動介質從一地搬運到另一地的作用。搬運作用與剝蝕作用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物質剝離原地的同時也是其進入搬運狀態的時刻。搬運作用有機械、化學和生物搬運三種方式。不同營力(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冰川、風等)搬運作用的方式、特點也不盡相同,搬運作用是一種中間過程。

沉積作用是指各種營力搬運的物質,在介質動能減小或物化條件發生改變以及生物作用下,在新的場所堆積下來的作用。沉積作用的場所通常是能使介質動能減小或物化條件變化的地方,如山坡腳、沖溝口、河口區、海洋、湖泊等。沉積作用也具有機械、化學和生物沉積作用三種方式。按營力又可分為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湖泊、冰川和風的沉積作用。

成岩作用是指使鬆散沉積物固結形成沉積岩的作用。經沉積作用形成的沉積物,在適當的條件下(如埋藏一定的深度),在膠結、壓實和重結晶的作用下,它們就可固結成岩石。

表層地質作用的類型可歸納為表4-3。

表4-3 表層地質作用的類型

(二)內部地質作用

內部地質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內部能源引起的地質作用(又稱內動力地質作用或內力地質作用)。內部地質作用一般起源和發生於地球內部,但常常可以影響到地球表層,如火山作用、構造運動等。

內部地質作用主要包括岩漿作用、變質作用和構造運動。

岩漿作用是指在岩漿的形成、運動直到冷凝、結晶成岩石的過程中,岩漿本身及其對圍岩所產生的一系列變化。岩漿是地下深處主要由硅酸鹽組成的高溫熔融體,並在巨大的壓力驅使下向地殼的薄弱地帶運移,在其運移過程中,由於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除岩漿自身發生變化外,還對圍岩產生機械擠壓和使圍岩的物質成分和物理性狀發生改變。從岩漿侵入到圍岩(未噴出地表)並冷凝結晶形成岩石的全過程,稱侵入作用,形成的岩石稱侵入岩。當岩漿噴出地表,在地表的條件下冷凝形成岩石並使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過程稱火山作用(噴出作用),形成的岩石稱火山岩(噴出岩)。

變質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質環境中,由於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使原來的岩石(包括沉積岩、岩漿岩及變質岩)基本上在固體狀態下發生物質成分與結構、構造變化,從而形成新的岩石的地質作用。新形成的岩石稱變質岩。變質作用通常是在地表以下較高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進行的,並且常常有化學活動性流體參加作用。

構造運動是指主要由地球內部能源引起的地殼或岩石圈物質的機械運動。常以岩石變形、變位、地表形態的變化等形式表現出來。按物質的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是指組成地殼的物質發生沿地球切線方向的運動。水平運動主要引起地殼的拉張、擠壓、平移或旋轉等,有時可使岩石發生強烈變形和變位,形成高大的褶皺山系。垂直運動是指地殼物質沿地球半徑方向作上升和下降的運動。它可以造成地表地勢高差的改變,引起海陸變遷等。岩石圈的大規模構造運動常常表現為岩石圈的一些大型板塊的相互作用與相對運動。地震是構造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地殼的一種快速運動。當地表下的岩石受力產生變形,在變形過程中,機械能不斷地累積,當積累到一定限度時(岩石的破裂極限),岩石就會發生破裂,在破裂的同時,大量的機械能就會釋放出來,地殼受到猛烈沖擊而發生震動,從而產生地震。

內部地質作用的類型可歸納為表4-4。

表4-4 內部地質作用的類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