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遙感地質rbg什麼意思

遙感地質rbg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2-09 23:29:55

❶ 什麼是遙感地質學

http://ke..com/view/7239207.htm
搜索一下,就能知道答案呀,同學奉勸一句,要注回意自主答學習

❷ 遙感地質的簡介

遙感是「遙感技術」的簡稱。它來自英語Remote Sensing, 即「遙遠的感知」。用各種探測儀器,從遠距離探查、測量或偵察地球上、大氣中及其它星球上的各種事物和變化情況,這種與目標不直接接觸而獲取有關目標的、信息的技術方法稱遙感。1960年,地理學家普魯特首先提出這一術語。遙感技術是六十年代以來在航空攝影、航空地球物理測量等方法基礎上,綜合應用空間科學、光學、電子學及計算機技術等最新成果而迅速發展起來的。現階段的遙感技術仍以地球(包括大氣圈)為主要研究對象,主要是利用各種物體反射或發射電磁波的性能,由飛機、火箭、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運載工具上的各種感測儀器,從遠距離接收或探測目標物的電磁波信息,從而獲得多方面的情況和動態資料。由於這種方法具有覆蓋面積大、獲取情報速度快、受地面障礙限制小,並能在短時期內連續、反復進行觀測等優點,因而在探測自然資源、監視環境動態變化、氣象觀測、軍事偵察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和廣闊的發展前景。遙感技術系統,一般由遙感儀器(感測器)、運載工具(遙平台)、地面管理和數據處理系統以及資料判譯和應用機構等四個部分組成。按運載工具的類型,遙感技術可分為地面遙感、航空(機載)遙感和航天(星載)遙感等。
遙感地質工作的基本內容是:地面及航空遙感試驗,發揮適用於地質找礦、地質環境的遙感系統,進行圖像、數字數據的處理和地質判釋。遙感地質需要應用電子計算機技術、電磁輻射理論、現代光學和電子學技術以及數學地質的理論與方法,是促進地質工作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技術領域。

❸ 遙感影像的地質解譯基本問題

(一)區域遙感地質解譯基礎

服務於地質找礦工作的區域遙感地質解譯是在基礎遙感影像圖上開展以線、環形構造解譯和與成礦有關的岩性地層提取為重點的工作。在遙感圖像上進行上述工作在現代技術條件下一般在GIS系統中,採取人機結合的形式開展。通過區域遙感地質解譯所形成的成果圖件上各種線條實際上是影像地質界線(薛重生,1997)。所謂影像地質界線是指在遙感圖像上解譯識別出的反映地質單元范圍、空間形態和特徵的界線。影像地質界線的可解譯性取決於圖像的信息顯示模式、界線類型及區域背景參數。不同地質地理景觀區(如沉積岩區、侵入岩區、火山岩區、變質岩區,露頭好與露頭較差地區等)遙感圖像的地質可解譯程度及其影像地質界線的解譯精度存在一定的差異。理論上,在可解譯程度高的遙感圖像上對同一級別地質單元圈定的解譯界線與野外實際填圖結果應是一致的,並高於實際填圖成果,特別是一些岩體的界線。另一方面,由於解譯和識別工作均在遙感圖像上進行,與實際野外填圖更具宏觀性,同時也帶有一定的推斷和預測性,因此也允許解譯界線與實際界線之間存在差異。因為中解析度圖像上的遙感地質信息對於細分岩性難以准確區別,但卻對處於淺隱伏條件下的構造和岩體能有相對清晰的顯示。因此,研究不同岩類地質單元填圖界線的圖像基本信息類型及其信息顯示模式(結構模式),對於正確指導地質界線的解譯和制定合理的解譯規范都是至關重要的。兩者之間的差異可通過有選擇性的野外實地查證對影像地質界線或實際填圖結果予以更正。

(二)遙感圖像地質信息的基本模式

在區域遙感地質解譯中,影像地質界線是通過不同地物的影像地質信息顯示模式鑒別而確定的。而不同地物在遙感圖像上的顯示模式是不盡相同的,從成因機理上講,可分為3類顯示模式,即光譜模式、紋理模式和景觀模式。

(1)光譜模式:是遙感圖像的基本信息類型。不同地物,如岩(礦)石的反射光譜存在差異,在遙感影像圖上通過不同的色調和亮度顯示出來,同一類地物則具有大致相似的影像特徵,這種反映某一類地物存在的色調和亮度等影像標志便是遙感圖像信息顯示的光譜模式,它能夠反映岩石單元、地層序列、構造地質體(或單元)等不同地質體空間分布特徵,並可能根據其光譜特徵確定其成分屬性。因此光譜模式是遙感地質填圖,特別是岩體和地層、蝕變帶等解譯的重要基礎。

(2)紋理結構模式:是指不同地物(地質體)由於具有不同構造應變特徵和抗風化剝蝕能力,而在漫長的內外生地質作用過程下,形成的特徵的紋理結構。大到區域性的構造線,小到一般性的線性體等都是紋理模式的表現方式。這種紋理模式是解譯線環構造的最重標志,同時對岩性地層等的解譯也可起到間接指示作用。光譜模式和紋理模式相結合便形成了由色線、色帶、色斑、色塊、色環所構成的色-形紋理復合結構。如線理結構(平行式、斜交式、菱格式等)、水系網紋結構、圖案結構(菱塊圖形、菱環圖形、占型結構)等一些特殊的影像色調-紋理標志,是遙感地質解譯的主要依據。

(3)景觀模式:是遙感地質信息分析中的一種間接識別信息,它主要反映的是地理景觀特徵,如植被及其類型的發育和覆蓋狀況、地貌地形發育特徵、人文特徵等,它們是遙感地質解譯的輔助標志,同時有些景觀標志也能反映出不同的地質體邊界屬性,對解譯具有重要意義。

(三)影像地質界線的基本類型

根據不同岩類區地質體(含正式及非正式填圖單位)在遙感影像上的劃界特徵及其可解譯程度,可將影像地質界線分為下列3種類型:

(1)確定性界線:指可在遙感圖像上通過影像顯示模式直接確定並不存疑問的地物界線。光譜模式和紋理模式中色調和紋理所構成的邊界標志對地質界線成因類型或構造屬性具有識別和判斷能力,可根據影像地層學標志確定界線的層序類型和屬性;根據岩體與圍岩的色調、形態及三維(立體解譯)結構確定岩體侵位邊界的產出狀態和接觸界面的構造屬性;根據一些特殊岩性單元及其背景特徵確定其邊界的地質屬性,如岩脈邊界、互層岩石單元中的特殊夾層(泥質岩中的灰岩或砂岩,泥質、粉砂質板岩中的變余石英砂岩、大理岩等)、層序地層中的各類構造界面(如構造不整合界面、超覆不整合界面、相疊覆界面等)。在露頭較好的地區,解譯的影像地質界線一般都是確定性界線,並與野外填圖結果吻合較好,甚至精度高於實際填圖結果,盡管對其成分特徵的准確區分但還需要野外工作的密切配合。

(2)推斷性或預測性界線:是指地質單元在影像上存在較明顯差異的過渡界線,如色調過渡界線、地貌單元界線、紋理差異界線、隱伏岩體、蝕變區帶以及第四系覆蓋區等,但卻不能顯示清晰的邊界。這類影像地質界線需要結合其色調、紋理變化狀況,推斷性或預測性的色繪。也就是說,影像信息的光譜模式或紋理模式及其在空間展布規律可確認其具有地質上的劃界意義,推斷或預測其應為一類區別於其他的地物單元,但又沒有準確清晰的邊界,只能根據其空間變化特徵進行解譯勾繪。但該類界線的地質成因或層序界面屬性具有一定的多解性和不確定性,需要通過路線調查驗證,對其影像界線的成因機理進行研究並調繪。這種界線反映的地質體是客觀存在,但其大部分在野外實際填圖工作中實際上更難圈定,該類界線的確定,盡管並非特別精確,但卻對地質找礦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推斷性或預測性界線的確定及其反映的地質信息是遙感地質解譯的優勢之一。

(3)不可靠界線:指具有一定的光譜模式、紋理模式顯示,但其所反映的地物信息很不確定,有時可能是干擾或假的信息顯示界線。在多時相或很多景鑲嵌的遙感圖像中由於對色調處理難以達到該類界線多出現在變質岩區和塊狀結構的火山岩區,在影像上無明顯的識別或劃分標志,可供地質解譯的信息豐度較低。對這類界線一般根據景觀特徵(模式)或其他輔助信息並結合地質知識予以推測確定。對於這類地質界線應採用路線穿越調查和現場影像調繪相結合的方法予以野外實地查證和修改。

(四)遙感地質解譯的方法

遙感地質解譯應始終貫穿於工作全過程,可以從兩個方面對遙感圖像進行不同程度的判讀和解譯。首先從過程上看,具體可分為3個階段,即初步解譯、野外驗證和綜合整理(白朝軍,2001)。

(1)初步解譯:該階段的遙感解譯工作程序是:根據地質復雜程度(地層展布、構造線方向、岩石類型等)、地貌條件(地貌類型、切割程度等)和側重解決問題的不同,編制測區遙感解譯程度分區圖,初步劃分遙感影像岩石地層單元,建立不同時代的地層、岩石、構造的解譯標志,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簡單到復雜,先構造後地層的原則,在計算機軟體支持下人機交互方式逐一進行解譯,編制遙感地質草圖。解譯內容包括地層界線、標志層、特徵岩層或岩層組合、斷層及線性構造、環形構造、褶皺類型、形態及組合型式;解譯侵入體分布形態,侵入關系及岩石類型;解譯第四系的分布及界線、成因類型等。

(2)野外驗證:在室內解譯成果的基礎上,要布置地質觀察路線進行實地驗證。查證的對象以解譯過程中的不確定或推測部分為重點。查證過程中觀察到的地質現象要及時補充、修改、完善在解譯圖上,並不斷積累豐富不同地層、岩石、構造的解譯標志。

(3)綜合整理: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結合其他工作結果,進行最終成果圖件編制工作,對有疑問的重要地質界線、地質現象、重點研究區域、成礦有利地段及圖面不合理地區,充分利用計算機和遙感技術,通過多種圖像處理,突出有用信息,抑制干擾信息,最大限度地提取地質礦產信息,豐富圖面內容,編制高質量的解譯成果圖。

從區域上看,則分為總體解譯和局部解譯,前者主要包括區域性線環型構造、大規模出露的岩漿岩體和特徵的岩性地層以及遙感礦化蝕變信息提取(需進行進一步工作)等,通過解譯,從宏觀上了解和分析區域構造特徵和重要地質體的分布情況。通過解譯成果與礦床點間相互關系的分析,為總結區域成礦規律、劃分區域成礦區帶等提供基本信息。後者則是針對特定感興趣區,將圖像切割放大到合適的比例尺後進行的解譯工作。主要服務於礦田、大的礦區或礦帶的構造、岩性展布特徵,發現礦床與其他地質構造要素的相互關系,如確定含礦構造帶的延伸問題,礦化蝕變區的色調、紋理特徵及其同非含礦區的區別等,以對礦區(帶)進一步找礦工作提供指導等。

❹ 遙感地質解譯方法

採用傳統地質解譯抄與數襲字地質解譯相結合的工作方法。傳統地質解譯即影像判讀,對遙感圖像上顯示的色彩、色調、陰影、花紋、水系等直接或間接解譯標志進行判讀。數字地質解譯可以有目的加大或突出圖像中的有用信息量,目前應用廣泛的方法有線性拉伸、比值運算、空間濾波及主成分分析等。

❺ 區域遙感地質解譯

本次研究初步開展了石碌礦區及鄰區近660km2范圍的遙感地質解釋,目的是了解主要構造類型、構造線方向、礦床/礦體和侵入岩的產出與構造的關系,以期為找礦預測提供基礎資料。所處理遙感影像數據范圍為:東經108°30'~109°15',北緯18°40'~19°20'。該范圍位於遙感影像p124r047的范圍內,時相為2001年10月1日。

一、遙感圖像處理

(一)圖像預處理

本次應用的遙感資料為Landsat系列衛星的ETM數據,數據源特徵如表9-1,處理軟體為美國ERDAS公司開發的ERDASIMAGINE8.7。

表9-1 遙感數據源特徵簡表

以下為圖像預處理所進行的操作:

1.幾何校正

幾何校正就是將圖像數據投影到平面上,使其符合地圖投影系統的過程。ETM原始圖像只進行了幾何粗校正,誤差較大,因此需要對原始圖像進行幾何精校正。使用地圖采點模式,對照1∶1萬的《海南省昌江縣石碌鐵礦區地形地質圖》(見圖3-2)採集控制點,幾何校正模型使用的是ERDAS IM AGINE8.7提供的多項式變換。

2.圖像分幅剪裁

本次工作由於只涉及遙感圖像的一部分,因此需要根據研究工作的范圍對圖像進行剪裁得到研究區域。本次工作使用的是ERDAS IM AGINE8.7的規則分幅剪裁功能。

3.圖像解譯

本次研究工作使用的圖像解譯工作主要有比值變換、主成分分析、圖像文件組合等。

4.比值變換(DRAT)

比值(ratio)變換處理是不同波段相同像元點相對亮度值的算術除法運算(divide)。比值處理在減弱消除背景,消除地形、山影、雲影等的影響地形陰影,突出目標信息,提高某些特徵信息方面有較好的效果。比值變換可以增大同一像元在不同波段中因特徵吸收帶而產生的差異把均方差拉開。增強圖像信息的層次,這種變換關鍵在於比式的選擇。ETM波段在地質上的探測目標見表9-2,解譯時我們選用了ETM5/4,ETM5/7,ETM3/1進行合成處理。

表9-2 岩石礦物可見光-近紅外區反射光譜起主導作用的離子和基團的吸收譜帶

ETM3/1被稱為氧化鐵指數,提取岩石或土壤中Fe3+含量高低的信息。ETM5/4被稱為氧化亞鐵指數,提取岩石或土壤中Fe2+含量高低的信息。其原理是:岩石中含量不多的磁鐵礦、黃鐵礦等含鐵礦物即使含量很低,也會降低岩石的反射率,造成礦物岩石波譜中一部分有意義的特徵譜帶,為識別某些礦物富集帶和劃分岩石類型提供了依據。從表9-2中可直觀地看出含三價鐵離子礦物在波譜曲線上有兩個明顯的吸收帶,第一個吸收帶位於0.4~0.5μm,相當於ETM1波段,第二個吸收帶位於0.8~1.0μm,相當於ETM4波段;在0.6~0.69μm(相當於ETM3波段)附近的反射相對較高。

ETM5/7被稱為粘土礦物指數,其原理是:高嶺土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碳酸鹽化等泥化蝕變在2.08~2.35μm(相當於ETM7波段)附近有一個較強的光譜吸收帶,在1.55~1.75μm(相當於ETM5波段)附近存在較高的反射率(見表9-2)。故粘土礦物指數能夠反映地表土壤、岩石的粘土礦物含量特徵,粘土礦物指數越大,則粘土礦物含量越高。通過這個指數可以探測與粘土化信息相關的地質作用。

5.主成分變換(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主成分變換是一種常用的數據壓縮方法,可以將具有相關性的多波段數據壓縮到完全獨立的較少的幾個波段上,使圖像數據更易於解譯。主成分變換是建立在統計特徵基礎上的多維正交線性變換,是一種離散的Karhunen-Loeve變換,又叫K-L變換。PCA中每個主成分(PC)是原各個波段線性組合而成,而每個PC上又都存在著信息的增強和歸並,不同PC的增強與歸並的信息類型也不相同,它與相應的地物波譜特性有關。通常在每一PC中某波段的本徵向量的絕對值最大,標志著該PC中反映該波段的光譜特徵信息最多,即對該PC圖像的形成貢獻最大。PC圖像的像元的相對亮度值則是幾個原分量的相對亮度分別與對應本徵向量(即權值)的乘積得出的幾個乘積的代數和,經K-L變換的第一組分(PC1)取得方差的絕大部分信息,基本是原各波段的加權和,大體可視為所有分量信息的相對均衡的聚積。依PC2,PC3,PC4,…,PCn信息量逐漸減少。由於地質信息屬於弱信息往往存在於變換後的後幾個主成分中,因此在K-L變換後通常選取PC4進行分析。

本次研究為減少個別波段的干擾,提高工作效率,採用了4波段的主成分分析法。即用於增強粘土類礦物信息的4個波段採用ETM1、4、5、7,刪去ETM2、3波段,避免3個可見光波段同時參與運算,主要是為了排除鐵氧化物的干擾,這樣在PC4負值圖像中,綠泥石等粘土礦物將以淺色調特徵突出出來,用於鐵氧化物礦物增強的4個波段採用ETM1、3、4、5,避免ETM5、7波段同時參加運算,是為了排除粘土類礦物蝕變信息干擾,結果在PC4中氧化鐵類礦物得到增強。

(二)圖像文件組合(layerstack)

1.三波段假彩色合成

遙感各波段有著不同的波段范圍和不同的光譜特徵,其反映的圖像特徵和主要的地質應用范圍也因此有著很大不同,這些由表9-3可查得。單個圖層只能反映一部分地質信息,為了在單張圖上得到的地質信息量更豐富,層次更分明,地物解析度更高,需要選用三個波段的圖層,分別賦予紅、綠、藍三原色進行彩色合成處理,得到假彩色圖像。

表9-3 Landsat衛星各波段的設計應用領域

據美國Chavez最佳指數因子OIF(optimum index factor)的方法,即

OIF=∑|Si|/|Ri|

式中:OIF為某融合方案的OIF因子;i為參與融合的波段數;Si為第i波段〔因子)的標准差;Ri為各融合分量間的相關系數據。

計算可知ETM543,ETM457,ETM741和ETM743方案較佳,另考慮到實際找礦中需要使用近紅外波段(參見表9-3),因此本次採用了ETM7(R)+ETM4(G)+ETM3(B)波段合成假彩色合成圖像用於岩石地層解譯及構造解譯。

2.蝕變加強

ETM3/1(氧化鐵指數)、ETM5/4(氧化亞鐵指數)、ETM5/7(粘土礦物指數),其包含的信息雖可以直接應用,但參量中存在不少干擾或無用信息,只有盡可能地排除這些干擾信息,才能提取出更純的信息。為了方便識別這些信息,還需要對上面的比值和主成分分析後的圖像進行合成。

對於碳酸鹽化及綠泥石化類,利用波段比值5比7、3比1、1457波段主成分分析PC4向量負值合成增強圖像。由於植被反射光譜在2.0~2.4μm波段處反射率較低,從1.6μm至2.4μm反射光譜曲線呈下降特徵,斜率為負;粘土礦物、碳酸鹽礦物光譜曲線也呈下降吸收特徵,因而植被反射光譜對蝕變礦物反射光譜產生干擾,兩者不易區分。所以,在有植被覆蓋區粘土礦物指數(ETM5/ETM7)中包含的蝕變信息受到植被信息的干擾,也就是說,粘土礦物指數在增強蝕變岩信息的同時,植被信息也得到了相應的增強,兩種信息不易區分。研究區地處粵北山區,林木茂密,因此綠泥石化在合成圖中信息受到嚴重的干擾,無法識別提取,因此本次研究僅將合成圖內的蝕變區域作為參考,不作主要研究對象。

對於鐵礦化,可以利用波段比值3比1、5比4、1345波段主成分分析PC4向量合成鐵礦化增強圖像;雖然TM3/1增強鐵氧化物類蝕變容易受到植被的影響,但是因為採用3比1、5比4、1345的PC4向量合成圖像重點在於褐鐵礦化增強,因此影響不是很大。在合成影像圖中,深棕褐色區域為蝕變強烈的地區。

二、地質解譯

(一)岩石地層解譯

本次研究採用航天影像(ETM)進行識別,因其空間解析度較低,主要依據成因地貌類別和色調差異識別。

該區植被發育程度較高,基岩較少大面積裸露,所以岩性的解譯較為困難,但地層的可解度相對較高。在該合成圖像上,植被呈綠色、淡黃綠色;水體呈深藍色;基岩裸露率高、植被稀少而呈現紅色為主基調的暖色調,在洋紅色波譜上下波動;第四系因為人類活動多而呈色彩斑駁。

通過對比,並參照礦區的地質圖,可見已知的鐵礦化主要賦存於青白口系石碌群;銅(鈷)礦化主要賦存於青白口系石碌群;金礦化主要賦存於長城系戈枕村組;鉛鋅礦主要賦存於二疊系峨查組等。

(二)區域構造格架解譯

1.區域線形構造解譯

線性構造是指遙感圖像上那些與地質作用有關的或受地質構造控制的線性影像。線性構造具有平直或微彎的直線狀形態特徵,多半是通過地形、色調、影紋圖案、植被以及水系的線性變化表現出來。線性構造的解譯標志主要有:①地層、構造、地質體等被錯位而不連續;②兩種截然不同的地貌景觀的較長直線相接;③直線狀發育的水系或微地貌(如陡崖);④直線狀或微彎曲的弧線狀色線或細窄色帶,它們常是斷層線或斷裂帶在圖像上的顯示。

該區的線形構造具有成組成帶分布的特點,依展布方位可分為NW、NE、近EW向、SN向四種。近SN向的線性構造往往為NW向的和NE向的線性構造錯斷,表明其形成較早。

對比已知的礦(化)點分布圖發現,礦化與近EW向或NW—SE向和NE—SW向的線形構造關系最為密切,礦化點大都位於這兩組線形構造的交叉處附近,表現與這些線性構造很大的相關性。

2.區域環形構造解譯

在遙感影像中,以結構或色調形式顯示出的大小不同的實心的圓形、空心的環形或准環形或未封閉的弧形影像,並有一定的分布規律,與地質構造關系密切,稱之為環形影像、環形體或環形構造。環形構造的解譯標志主要有:①不同顏色或不同深淺色調的圓形、近圓形色斑;②圓形、近圓形、橢圓形異常紋形圖案區;③出現與周圍明顯不同的圓形、近圓形、橢圓形異常地貌區,如環狀的山脊、溝谷、盆地等;④環狀水系。

本區的環形構造較為發育,環與環的組合類型有單環式、套環式、寄生式、衛星式等,環形構造與線性構造的交切關系,有中軸式、切線式、交叉式、弓弦式及內平行式等多種形式(表9-4)。

表9-4 環形構造環與環及環與線的組合形式

對比已知的礦(化)點分布圖,可見礦化主要發生在環形影像發育密集的部位,且多發育於環形構造與線形構造組合形式為切線式和弓弦式的部位,即礦化發生於環形影像的周緣與周邊位置。

(三)蝕變解譯

金屬礦物的產出往往伴隨著強烈的蝕變,尤其是與綠泥石化及鐵礦化關系密切。如第一章 所分析,由於綠泥石化蝕變在遙感圖上較易為植被干擾,而本區植被茂密,因此本處主要對比研究鐵礦化和礦(化)點分布圖的關系。

將鐵礦化蝕變圖與礦化點分布圖疊加可見礦化點大都分布於蝕變異常的區域內或周緣,蝕變強烈的區域,礦化點的分布也較密集。因此,可以通過劃定鐵礦化強烈的區域來預測礦床可能的分布位置。

三、解譯成果

根據遙感影像圖初步解譯結果,可獲得如下認識和成果(見圖9-1):

圖9-1 石碌礦區及鄰區遙感地質解譯圖(圖內白線區域系目前鐵礦和金礦的主要采礦區段)

(1)岩漿岩

區內有多期岩漿活動,加里東期、海西—印支期、燕山期、喜馬拉雅期對成礦都有影響,但主要是中元古代、海西—印支期和燕山期與成礦關系密切。海西—印支期尤其是晚期的岩漿與區內鐵、鉛鋅礦床的分布關系較為密切;元古宙、燕山期岩漿與區內金礦床的分布較為密切。已知礦點大都位於受岩漿岩侵入地層的邊緣位置。

(2)礦源岩

鐵礦、銅鈷礦的礦源岩主要為薊縣-青白口系;金礦化主要為長城系;鉛鋅礦主要為二疊系,也可能為後期侵入的岩漿從下部地層萃取的鉛鋅元素。

(3)控礦構造

區內礦床與構造關系密切。鐵礦床主要受NE向斷裂與近EW向斷裂控制;金礦床、鉛鋅礦床主要受NE向斷裂和NW向斷裂控制;斷裂的交叉部位控制礦田,兩側的更次一級斷裂或構造擠壓帶形成容礦構造。

❻  遙感地質特性

遙感作為一項高科技越來越受到普遍的重視,特別是像塔里木及其周邊地區的自然環境之惡劣,涉及范圍之廣闊,交通之不便,野外工作條件之困難,地質構造之復雜,資源潛力之巨大,地質礦產調研程度之不足,這些給遙感技術提供了充分發揮威力的空間和起先導作用的條件。新疆地礦局遙感站、新疆石油局等單位,早在二十多年前就著手這方面的研究;1988年國家三〇五項目郭華東等編制了新疆1∶200萬遙感影像圖;1993年,芮行健、杜品龍等對塔里木及其周邊的遙感圖像進行了目視判讀研究,發現了大角度橫穿塔里木沙漠的北北西向斷裂構造組,並提出了它是控制深源淺成礦床(如金剛石等)的主要導礦和儲礦構造;1993~1996年,由北京市國土資源遙感公司牽頭,石油天然氣、核工業、有色金屬、煤炭和地質礦產等部門聯合攻關,完成了塔里木盆地遙感地質綜合調查,並於1997年出版了《塔里木盆地遙感地質》專著。

1.6.1西昆侖地區目視判讀成果

我們以郭華東編制的1∶200萬新疆遙感影像圖為基礎,局部地段參考衛片和航片,對塔里木周邊地區(以西昆侖為重點)進行了目視判讀,提出了統一的橫跨塔里木兩側的北北西向斷裂構造和北東向斷裂構造系。

北北西向(塔什庫爾干為代表)斷裂構造影像有:塔什庫爾干、托雲—塔木—庫斯拉甫、普昌—皮山、巴楚—墨玉、溫宿—於田、黑英山—安迪爾、巴音布魯克—輪台—且末、博斯騰湖—阿牙克庫勒湖以及艾丁湖—羅布泊—布斯庫勒湖等。

1.6.2昆侖地區目視判讀成果

該區范圍大致是,東經74°~86°;北緯34°~39°,除去沙漠覆蓋區,面積近40×104km2(圖1-20)。

圖1-20西昆侖地區遙感影像目視判讀成果圖

Fig.1-20Visual explanation of remote sensing photo in west Kunlun Mts

1—巨型弧線型構造影像;2—北西向直線型構造影像;3—北北西向直線型構造影像;4—北東向直線型構造影像;5—北北東向直線型構造影像;6—東西向直線型構造影像;7—南北向直線型構造影像;8—環形構造影像

該區大致可分三個遙感影像系。

1.6.2.1巨型弧線性遙感影像系

呈向南突出的東西向弧線性遙感影像。東西長大於1000km,弧頂的突出距離約300km,可以清楚地判讀出4~6條弧線,它們基本與昆北、科崗、康西瓦、木孜塔格—鯨魚湖、喀喇昆侖、空喀山口以及班公湖斷裂帶相吻合。

1.6.2.2直線性遙感影像系

直線性遙感影像可分為6組。

(1)北東向組:苦牙克谷地表現最為突出,向南西延伸至克里亞山口,向北東隱伏在覆蓋層之下,長度大於200km,寬約3~20km,谷地和山埡緊相連接,苦牙克谷地深度大於500m,地形圖和遙感影像圖上非常清晰。該組20多條影像主要發育在判讀區東南部。比較突出的還有亞門—喀什塔什—蘇克和塔木其—喀拉布拉克等,對銅礦和金礦有明顯的控製作用。

(2)北北東向組:恰哈提薩依溝中下游的影像比較明顯,一般長15~30km,寬度較窄,該組遙感已判讀出十餘條,其地質意義尚不清楚。

(3)北北西向組:塔什庫爾干谷地表現最為突出,溝深谷陡、山溝及山埡按北北西方向緊相連接。該組影像共判讀出30多條,在西部發育更強烈些,有些還充填了新近紀鹼性玄武岩,塔木鉛鋅礦床中的脈狀礦體有時也取這一方向。較大的北北西向直線性遙感影像呈等距性,大致間距為40km左右。

(4)北西向組:木吉河表現比較明顯,長20~100km,昆蓋山也取這一走向。本區共判讀出20條,多數與二、三級水系相一致。在西段由於它們有時與巨型弧線性遙感影像的西弧難以區分,但在中段和東段與巨型弧形影像呈大角度相交,就很容易區分。

(5)東西向組:以塔什庫爾干河下游表現最為突出,塔什庫爾干河為葉爾羌河的支流,葉爾羌河中下游庫斯拉甫段連同塔什庫爾干河下游均呈東西走向,長150km,寬1~5km,峽谷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喀拉喀什河中游的東西向一段長約200km,峽谷兩岸層巒疊嶂,東西成行,分水嶺皚皚白雪,低山峽谷懸崖峭壁,都是該影像組的基礎,又如上其汗河上游的「大十字」地段,由上其汗河上游的南北向主河和分列東西兩側的平直支流組成,上其汗黃鐵礦和黃銅礦床就與這一東西向構造有一定的聯系。

(6)南北向組:以克里雅河中上游表現較好,影像斷續延伸約50km,該組遙感影像判讀出十幾處,如玉龍喀什河中游、尼雅河上游以及上其汗河等。在克里雅一帶,發育了第四紀玄武岩。

1.6.2.3環形遙感影像系

按其形狀分為環形、半環形、單環形、套環形和串環形等;論其規模,大者直徑大於100km,一般者直徑20~50km,小者在10km以下。在航片圖上有小於lkm者,在遙感影像上判讀出近百處。環形構造所反映的地質問題各不相同:有些是高山湖泊及其湖岸階地的影像(如民豐縣硝爾庫勒湖等);有些是小侵入體的外貌(如二虎把門閃長玢岩體等);有些是近代的火山口和火山機構的反映(如克里雅山口火山機構);有些為環形構造和環形沉積小盆地所引起(如和田縣布雅煤礦一帶),但是多數大型—超大型環形構造,在表淺部位還找不出合理的解釋或說明。

1.6.2.4遙感影像的疊加或分解

遙感影像實際上比判讀的結果復雜得多。經常可以看到線線相交,環環相扣,線環相串,環線相切,外接圓,內切弧等各種各樣的復合形態。從導礦和儲礦的角度出發,正是這些遙感影像的疊加或分解地段,有可能成為成礦預測和找礦的有利地段。

❼ 遙感地質模型

一、賦礦岩石地層的影像特徵

滇東北地區95%的鉛鋅礦分布受震旦系燈影組上部、下寒武統漁戶村組、上泥盆統宰格組、下石炭統擺佐組及下二疊統茅口組上部五個特定層位控制,賦礦層為白雲岩、白雲質灰岩、灰岩等。

圖5-1 滇東北地區鉛鋅礦賦礦層特徵影像(據ETM7、4、2圖像)

圖5-1 滇東北地區鉛鋅礦賦礦層特徵影像(續)(據ETM7、4、2圖像)

圖5-1 滇東北地區鉛鋅礦賦礦層特徵影像(續)(據ETM7、4、2圖像)

圖5-1為滇東北地區主要鉛鋅礦區及外圍的ETM7、4、2融合全色波段的局部圖像,對於礦區范圍內碳酸鹽岩分布以及構造、蝕變影像變化的研究,具有對比意義。由於圖像地面解析度的限制、岩性出露面積和植被等覆蓋影響,僅可進行粗略的對比。

滇東北地區礦床賦存岩性均為碳酸鹽岩,根據基本影像格局分類,礦床及外圍影像顯示以下幾種類型:

(一)面狀岩溶碳酸鹽岩中的礦床

以龍街、洛澤河及火德紅礦床為典型(a—c),這三個礦床都位於NE向褶皺斷裂帶之間的寬緩構造地帶,礦床處於大面積岩溶碳酸鹽岩中,中泥盆統曲靖組(D2q)及上泥盆統(D3)界面附近。上泥盆統(D3)顯示較淺的影像色調和粗大疙瘩狀紋形,中泥盆統曲靖組(D2q)顯示較深的影像色調與相對細小的疙瘩狀紋形。礦床就處在兩種影像變化帶附近,同時為NW向線性構造與較弱的NE向線性構造交匯區。

另外,火德紅與洛澤河礦床所處區域影像色調普遍較暗,紋理較細,並構成隱約環塊,這種岩性結構差異引起的影像變化可能為代表了原始沉積小窪地形態。

(二)局部隆起碳酸鹽岩中的礦床

根據遙感影像特點,滇東北局部斷隆碳酸鹽岩中的礦床占重要位置,這類礦床多為以震旦系燈影組、下寒武統漁戶村組為容礦層,分布上為斷隆(茂租、樂紅)或穹隆(金沙廠)。由於出露有限,遙感影像上形成的背景影像特徵比較清楚,容礦層顯示以色調斑塊為特徵。

金沙廠容礦層呈淺色調,震旦系燈影組呈塊狀影像,淺綠色,略顯斑點狀紋理,下寒武統漁戶村組淺綠色間紫色條帶,不規則溝系發育,切割較深,影像表面不光滑,斑狀結構。外圍圍岩影像以褐色為主,環繞分布。

茂租、樂紅礦床具有類似的影像特徵:容礦的碳酸鹽岩呈斷塊狀,出露面積小,影像中顯示為不均勻的暗紫色斑塊,外圍圍岩影像淺褐色—綠色,紋形圖案因岩性變化而不規則變化,樂紅地區還呈現不規則環狀分帶的影像。

(三)緊密褶皺斷裂帶碳酸鹽岩中的礦床

規模強大的NE向褶皺斷裂帶以及SN向褶皺斷裂帶控制了滇東北地區主要鉛鋅礦產的分布,其中多數礦床受次級褶皺、斷裂控制。遙感圖像中,賦礦岩層的多呈NE、SN方向帶狀(礦山廠、麒麟廠、樂馬廠、長發硐、五星廠、大海韓家村)、狹長狀(雨碌、鐵廠)展布。

礦區及外圍影像比較清楚顯示,礦床位置幾乎都落於代表兩種容礦碳酸鹽岩岩性的影像界面附近,伴隨有NE向斷裂(雨碌鐵廠、礦山廠麒麟廠、長發硐)、NE向褶皺轉折段(樂馬廠、五星廠)和NW向斷裂(大海韓家村、五星廠)影像特徵。

以上礦床所賦存地層岩性影像有以下基本規律:①礦床位於兩種不同的影像單元界面或附近,其界面多顯示為斷層;②容礦層岩石波譜在TM7顯示為明、暗不同的灰度,在ETM7、4、2合成圖像上,則顯示出可分的兩類:震旦系燈影組、二疊系茅口組普遍顯比較暗的褐色;下寒武統漁戶村組、下石炭統擺佐組顯示深—淺紫色為主。

二、已知礦區遙感構造形式

在碳酸鹽岩容礦前提下,多數已知礦區遙感構造形式多表現為:處於NE向褶皺-斷裂帶,或與NW向斷裂-線性構造帶交匯區域的次級背斜構造和斷裂中;穹隆環形、蝕變環形構造內的次級斷裂交匯區段。

三、已知礦區遙感信息特徵標志

滇東北大中型鉛鋅礦床形成與定位,受多種條件控制,成礦源場與位場歸納為:①大斷裂旁側的次級斷裂、背斜及短軸背斜;②多時代多層位控礦,同一礦床可以出現不同時代的兩個含礦層位,岩性為大理岩、白雲岩、白雲質灰岩,兩種岩性頻繁變化段;③礦體產狀與含礦層基本一致或相交。

對比研究十餘個礦床在遙感影像中組合特徵,可看出具有一定的規律。礦產地的構造、岩石組合影像類型組合標志總結如下。

(一)成礦源場遙感標志

滇東北遙感斷裂-線性構造基本格架由NE向、SN向與NW向構造共同構成,區域性斷裂(線性構造)的交匯區往往是大—中型礦床的產出構造部位;鉛鋅礦床在區域岩石岩性遙感單元中,多位於碳酸鹽岩影像體內,靠近邊部。

(二)成礦位場遙感標志

礦床產出主要與①NE向褶皺斷裂帶空間關系密切,定位於次級緊密褶皺的轉折端附近,或者褶皺翼部走向斷裂影像帶;②NW向斷裂與NE向或SN向斷裂帶交匯部位往往形成礦床容礦、定位空間。

(三)遙感蝕變信息

遙感鐵化、泥化、碳酸鹽化蝕變信息提取試驗結果表明,遙感蝕變信息與已知鉛鋅礦床(點)有一定的關系。

四、滇東北地區鉛鋅礦遙感地質模型

滇東北地區鉛鋅礦遙感地質模型可以簡述如下:

(一)構造-成礦帶

滇東北地區NE—NNE向斷裂的擴張與收縮,控制各個時期NE向海盆的展布與配套的褶皺-斷裂帶形成,擴張與收縮速率差異導致形成NW向同生轉換斷層及後期壓性、壓扭性斷層。該構造格局控制著NE向為主、NW向為輔的鉛鋅礦成礦帶展布。

(二)礦化集中區

NE向、NW向構造交匯區域,可以形成NW向次級轉換盆地,或後期形成穹隆、蝕變「構造熱區」,提供礦集區形成的噴流熱水沉積環境和熱液疊加改造動力條件,形成礦化集中區。

(三)礦床

NE向、近SN向、NW向次級褶皺與斷裂為鉛鋅礦床容礦和定位的重要構造。

以彝良毛坪-龍街地區1∶5萬、1∶2.5萬及1∶1萬遙感地質綜合解譯結果為例,概括總結滇東北地區鉛鋅礦遙感地質模型如下:

在1∶5萬滇東北地區遙感地質解譯圖中,放馬壩-毛坪-龍街地區發現鉛鋅礦產地數十處,產出的構造背景為NE向褶皺-斷裂帶與NW向遙感斷裂-線性構造帶疊加部位。在區域構造格局中,礦化帶與地化異常顯示出受NE向與NW向構造雙重控制的特徵。

在1∶2.5萬毛坪-龍街地區遙感地質解譯圖中,突出顯示了NE、NW向構造帶對岩石地層及褶皺變形的控製作用。其中,NW向構造帶既顯示出早期同生構造的特徵,又表現出晚期構造變形的特點。早期,沿官家營-極極橋-羅家坪子NW向遙感斷裂-線性構造密集帶,泥盆系岩性發生明顯變化,碳酸鹽岩地層與碎屑岩地層NW方向展布,呈指狀分支,構成一劇烈岩相變化帶,控制著構造帶南側碳酸鹽岩與北側碎屑岩為主的岩性分界;晚期,該NW向遙感構造帶又制約了泥盆系為核、石炭系為翼的NE向褶皺(放馬壩-白草坪背斜、紅尖山-雲爐河壩背斜)的空間展布。表明該NW向遙感構造帶具有長期活動性質,控制著本區晚古生界以來沉積環境與構造變形,同時也控制了本地區礦化集中區的空間分布。

1∶1萬毛坪地區遙感地質解譯圖更加清晰地反映了在有利岩性條件下,次級褶皺構造與斷裂構造對礦區、礦體的控制意義。其中,中石炭統白雲岩、灰岩構成的次級背斜轉折端及發育的NE向次級斷裂控制了紅尖山礦床與姜家灣-花苗寨鉛鋅礦體的產出。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夥房—大爐上一帶,發育有一組NW向遙感線性構造帶,該構造帶主體在泥盆系—石炭系中分布,切割地層特徵不明顯,推測可能為同生構造位置,成礦構造與岩性條件良好,可開展深部探礦工作。

❽ 遙感地質解譯內容

1. 岩性解譯

全區解譯出 32 個影像單元,其中影像特徵明顯、解譯標志清楚的影像單元如下:

( 1) 全新世沖積層: 雜色,地勢最低,呈腸狀或條帶狀分布於河流及大型溝谷內,藍—深藍—黑色區域主要為水體,淺藍—淺粉色為居民地及河漫灘等,粉色主要為農田、沼澤等。

( 2) 金龍頂子組: 棕褐色,平緩地貌,水系不發育,其上見有四海組基浪堆積環形火山。

( 3) 中更新世黃土層: 色調以綠色為主,低緩地貌,地形起伏較小,山脊不明顯,水系為羽毛狀水系。

( 4) 軍艦山組: 綠色帶淺粉色,地形平坦,水系不發育,山脊不發育,靖宇市附近有環形古火山口,溫泉鎮附近發育有密集樹枝狀水系。

( 5) 船底山組: 棕褐色,中高山地貌,主脊呈寬 「V」字型,支脊不發育,水系不發育。

( 6) 青白口系: 綠色,高山地貌,主山脊渾圓狀,支脊不發育,水系不發育。

( 7) 中太古代花崗閃長質片麻岩: 褐綠—黃綠色,中高山地貌,山脊發育,主脊次尖棱狀,延伸較遠,支脊尖棱狀,多數與主脊呈近直角相交,「V」字型溝谷,溝谷長度較大,極密集樹枝狀水系。

( 8) Eξ: 綠色,中山地貌,主脊發育,寬 「V」字型,支脊不發育,水系不發育。岩體出露面積約 15 km2,其鋯石離子探針方法測定岩漿結晶年齡為 3116 ± 113 Ma,證明敦化—密山斷裂在 32 Ma 左右出現一次拉張活動。

( 9) K1nγ: 黃綠色,中山地貌,主山脊次尖棱狀,連續性較好,支脊多短小,沖溝「V」字型,山坡凹凸不平,發育密集樹枝狀水系。

( 10) J2ηλ: 灰綠色,略帶粉色,中山地貌,主脊不明顯,支脊窄」 V」 字型,水系多發育成中等密度型樹枝狀水系或羽毛狀水系。

( 11) J2γδ: 深綠色,中高山地貌,支脊明顯,窄 「V」 字型,主脊折線狀相接,水系為極密集型樹枝狀水系。

( 12) P2ξγ: 綠色,中山地貌,主支脊均較發育,主脊次尖棱狀,支脊與主脊銳角相交,「V」字型溝谷,水系多發育成中等密度樹枝狀水系。

( 13) P2ηγ: 淺綠色為主,低緩地貌,次圓狀,沖溝 「U」 字型,發育密集樹枝狀水系或羽狀水系。

( 14) P2γδ: 綠色為主,低緩處呈粉色,中山地貌,主脊發育,次尖棱狀,支脊次圓狀,圓形山包較多,沖溝 「U」字型,發育密集樹枝狀水系。

2. 構造解譯

( 1) 黑石—樺甸斷裂帶 ( 敦化—密山斷裂帶中段) : 方向 64°,長度約 53 km,由三條近平行的斷裂構成,控制寬度約 10 ~ 13 km,線狀影像延伸較遠,平直狀溝谷,斷層崖、斷層三角面發育,兩側影像存在明顯差異,特別是北段所反映的玄武岩中高山特徵地貌非常清楚。

( 2) 大椅山鎮—西南岔鎮斷裂: 方向 57°,延伸長度約 57 km,數條直線狀溝谷沿此方向展布,斷層崖、斷層三角面十分發育,線狀影像延伸較遠,還發育角狀水系,蛤蟆河在李家店村被此斷裂破壞,流向發生直角狀轉彎。

( 3) 八里哨鎮—涼水河子鎮斷裂: 方向 52°,長度約 42 km,解譯標志為平直狀溝谷,對頭狀水系,線性影像切割山脊成山鞍。

( 4) 花園口鎮—萬良鎮斷裂: 方向 62°,長度約 43 km,解譯標志為平直狀溝谷,對頭狀水系,兩側影像略有差異,線狀影像延伸較遠。

( 5) 老金廠鎮北西向斷裂帶: 方向 300°,在幅內長度約 29 km,大約由三條近平行的斷裂構成。解譯標志有: 直線狀溝谷,對頭狀水系,斷層崖、斷層三角面發育,兩側影像不同,北東側高山地貌,南西側中山地貌,極密集樹枝狀水系。經實地驗證,證實該地存在多條逆斷層和韌性剪切帶。區內還解譯出很多線性構造,但多發育在岩體內部,在遙感影像圖上多表現為直線狀溝谷,發育斷層三角面,或切割山體成條塊狀等。同時解譯出一些環形構造,這些環形構造全為古火山爆發形成,在影像圖上主要分為兩類: 一類以大龍灣、三角龍灣為代表,這些環形構造呈圓形—橢圓形,無溢出口,火山口內積水成湖,外沿低平於玄武岩平台; 另一類以四方頂子、吊水壺屯附近的馬蹄形火山口為代表,這些環形構造與前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存在熔岩流溢出口,其內無積水,外沿高出玄武岩平台。

3. 滑坡地質災害解譯

( 1) 任家店滑坡: 位於紅石鎮松花江東岸,平面呈扇形,影像上可見三個平台和一大一小兩個梯形斜坡,滑體主要為軍艦山組玄武岩,滑斷面由早白堊世小南溝組碎屑岩組成。

( 2) 小紅石滑坡: 位於紅石鎮松花江西岸小紅石,遙感影像上有兩個平台和一個規模較大的梯形斜坡,滑坡體及崩塌落塊主要為船底山組橄欖玄武岩,滑斷面由早白堊世小南溝組及土門子組碎屑岩構成。

復習思考題

1. 簡述遙感技術在區域地質調查工作中的任務及其技術優勢。

2. 區域遙感地質調查可分為哪幾個步驟來開展工作?

3. 在開展正式的遙感地質調查工作前,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資料?

4. 在進行遙感數據處理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5. 簡要說明遙感影像解譯過程中,對線、環、塊狀影像的主要解譯內容。

6. 簡述在區域遙感地質調查工作中,野外調查分哪幾個階段進行? 每個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是什麼?

7. 綜合整理階段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有哪些內容?

❾ 遙感地質填圖的優點

由於遙感資料具有視域廣、信息豐富等特點,因此,在一幅圖像上可以觀察到很大地表面積,可以從中提取到大量的地質信息,而且由於一些地質體具有穩定的影像特徵,便於大范圍的對比。因此在區域地質填圖中,遙感可以發揮以下幾方面作用:

1.提高填圖效率

遙感地質填圖加快了填圖速度,提高填圖工作效率:採取將影像特徵及詳細解譯認識(結果)與已有的地質圖及其他地質資料進行了詳細對比,不僅對與原地質圖不一致的地質界線及對屬性有懷疑的地質體進行實地調查,而且檢查方法也採取以點為主,適量路線追索和穿越,進行重點檢查的原則,這樣不僅大大減少了野外調查工作量,大大加快了填圖速度,而且加強了對重點地質體和重點地段的研究,提高了重點地質體研究詳細程度。在1∶25萬修測和編圖工作中,效果會更明顯。

2.提高填圖質量

遙感地質填圖促進了地質研究的深入,提高了地質研究的詳細程度,有利於填圖質量的提高。通過試驗,不論是變質岩區,還是岩漿侵入岩區的填圖單元劃分詳細程度均有了較大提高:

1)新圈定和重新釐定了一些小面積出露的地質體,如小岩體、岩枝在地質填圖中受路線和填圖點密度限制可能控制不夠,但可通過遙感解譯精細填繪(圖版Ⅹ—a),出露面積極小的斑岩體容易在地質填圖中遺漏,但可通過遙感解譯發現後再進行填圖檢查驗證確認。近年來有較多項目證明小岩體及一些地層的遙感影像解譯標志還是相當可靠的。

2)遙感影像對第四系不同成因類型、不同地貌單元一般都有清晰的顯示。可作為良好的填圖單位建立標志。圖版Ⅹ—b是不同衛星數據和不同處理方法獲得的新疆巴爾努克大斷裂一側塔額盆地邊緣第四系沖積層和洪積層的分布特徵,並顯示出巴爾努克大斷裂對盆地邊界的控制等信息,尤其對沖積層和洪積層兩類地質體的邊界有極清晰顯示。

3)遙感影像對沉積地層的總體展布、褶曲形態等有良好顯示,為野外踏勘、剖面位置選擇等提供重要依據。如圖版Ⅺ—a的下部遙感影像清晰顯示了西部海相地層的褶曲與展布特徵,其東的沉積地層與西部海相地層有顯著差別,可能為陸相地層。

4)根據影像特徵可以對侵入岩體進行詳細劃分。由於各時代各期次岩體存在一定的岩性、結構差異,而同一序列岩體岩性結構上呈有規律地變化,因此,根據影像特徵,對岩體的就位機制、侵入次序和接觸關系有較好顯示,其圖像分析雖然仍有待地面進一步查證研究,但總的來說,這些問題的解譯、推斷,對侵入岩的調查研究可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圖版Ⅺ—b)。

5)根據影像特徵對中深變質地層進行精細的處理和與解譯,提高了變質岩的研究詳細程度,過去進行片麻岩填圖研究,一般只進行岩性和變質岩相研究,而對於變質岩變形特徵較難研究。而遙感影像特徵,對變質岩變形特徵有極好的顯示,如趙福岳等在進行承德幅1∶25萬區域地質編(填)圖工作中從三屯營片麻岩中分解出變質表殼岩——水廠岩組,從葦子峪片麻岩中分解出密雲變質表殼岩組,而且從一些片麻岩中分解出若干深成侵入岩變質片麻岩單元,如從三屯營片麻岩中分解出5個深成侵入岩變質片麻岩單元,同時根據其成因、岩石成分及變形變質特徵將其歸並為若乾片麻岩套。另外,還根據影像特徵對原1∶5萬填圖建立的一些片麻岩套進行分解和歸並,並對其分布地區和界線進行了重新釐定(趙福岳,2002)。

6)遙感技術應用,使填圖詳細程度和編圖質量均有了較大提高。由於利用遙感圖像提取的構造信息比較豐富,這樣可依據不同構造要素的空間組合關系、先後生成順序及復雜作用關系,可系統總結構造規律,使其更加符合地質作用發生、發展及演化規律。

實踐表明,遙感在地質填圖工作中可以發揮修正、釐定一些地質界線的作用,也可起到引導對一些地質體深入研究的作用,還可以起指導確定重點研究對象和重點檢查路線(地點)的作用,這些都有利於加快填圖速度,有利於地質研究的深入,有利於地質填圖質量的提高。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