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淤泥質是由什麼地質作用形成的

淤泥質是由什麼地質作用形成的

發布時間: 2021-02-09 22:15:16

A. 什麼是淤泥和淤泥質

淤泥和淤泥質土地基是指由淤泥及淤泥質土組成的高壓縮性軟弱地基。淤泥及淤泥質土專是在靜水或非屬常緩慢的流水環境中沉積,並伴有微生物作用的一種結構性土。

就其成因看有濱海沉積、湖泊沉積、河灘沉積及沼澤沉積四種。

地基的沉降由固結沉降、側向擠出和次固結沉降三部分組成。當荷載小於比例界限值(即從荷載試驗曲線得到的直線段)時,沉降主要由固結所引起。在相同條件下淤泥及淤泥質土地基沉降量比一般第四紀粘性土天然地基大若干倍。

(1)淤泥質是由什麼地質作用形成的擴展閱讀:

1、沉降速率較大且沉降穩定歷時較長,沉降速度與施工的快慢和活載堆積的速率有關。緩慢的加荷,如一般民用房屋或工業建築的活載較小者,竣工時速度大約為0.5~1.5毫米/日,施工期間沉降量約為總量的20%。

2、淤泥固結後的抗剪強度和壓縮模量比固結前有很大的提高,預壓加固地基的方法就是根據這個原理提出的。

3、在地震周期荷載作用下淤泥地基將出現附加下沉,下沉量與周期荷載的大小、循環次數及地基中的靜剪應力狀態有關。

B. 地表的地質作用有哪些如何形成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如題!!速度求答案!!

你想問的是外動力地質作用吧?

外動力作用包擴風化作用、 剝蝕作用、搬用作用、沉積作用、成岩作用。

一 風化作用:
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堅硬岩石、礦物與大氣、水及生物接觸過程中產生物理、化學變化而在原地形成鬆散堆積物的全過程 。根據風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質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生物風化作用。
1物理風化:物理或機械風化造成岩石分解。機械風化的主要過程為海蝕,海蝕把碎屑物及其它微粒的大小減少。但機械風化與化學風化環環相扣,如機械風化造成的裂縫會増加進行化學風化的表面面積。而化學風化在裂縫造成的礦物亦會幫助岩石分解。
2化學風化:岩石發生化學成分的改變分解,稱為化學風化。例如,岩石中含鐵的礦物受到水和 化學風化空氣作用,氧化成紅褐色的氧化鐵;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氣結合成碳酸,能溶蝕石灰岩;某些礦物吸收水分後體積膨脹;水和岩層中的礦物作用,改變原來礦物的分子結構,形成新礦物。這些作用可使岩石硬度減弱、密度變小或體積膨脹,促使岩石分解。
3生物風化:生物風化是指受生物生長及活動影響而產生的風化作用,是生物活動對岩石的破壞作用,一方面引起岩石的機械破壞,如樹根生長對於岩石的壓力可達10千克每平方,這能使根深入岩石裂縫,劈開岩石;另一方面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機酸,也可以使岩石分解破壞。此外,植物死亡分解可以形成腐殖酸,這種酸分解岩石的能力也很強。生物風化作用的意義不僅在於引起岩石的機械和化學破壞,還在於它形成了一種既有礦物質又有有機質的物質——土壤。
二 搬用作用:
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質等風化物被外營力搬往他處的過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外營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冰川、地下水、風和生物作用等。在搬運過程中,風化物的分選現象以風力搬運為最好,冰川搬運為最差。搬運方式主要有推移(滑動和滾動)、躍移、懸移和溶移等。不同營力有不同的搬運方式。
1 水流搬運:具有上述各種搬運方式,搬運能力的大小主要取決於流速。流速大的水流能挾帶砂礫等較粗的物質,這些物質在河床底部以被推移或躍移的方式前進,據測定被搬運的球狀顆粒的重量與起動它的水流流速的6 次方成正比。粉砂、粘土以及溶解質在水流中則分別以懸移和溶移方式搬運。水流搬運懸移泥沙的能力稱為水流挾沙能力,只要含沙量不超過一定限度,挾沙能力約與流速的3次方相關。
2風力搬運:與流水搬運有相似之處,具有推移、躍移、懸移3種搬運方式。當近地面風速大於4米/秒時,粒徑0.1~0.25毫米的砂粒就被搬動形成風沙流,但風沙流大部分集中在近地面10厘米的薄層內,懸移物質的數量遠小於推移和躍移的數量。一般說,被風吹揚的顆粒大小與風速成正比,風速越大,搬運的顆粒越粗,移動的距離越遠。
3海浪搬運:只在近岸淺水帶內發生,具有四種搬運方式。當外海傳來的波浪進入水深小於二分之一波長的淺水區時,波浪發生變形,不同部分水質點運動發生差異。在海底附近,水質點由原來所作圓周或曲線運動變為僅作往復的直線運動,並且向岸運動的速度快,向海運動的速度慢。這種速度上的差異,使得波浪擾動海底所挾帶的碎屑物質發生移動,其中粗粒物質多以推移和躍移方式向岸搬運,細粒物質多以懸移方式向海搬運,最後在水深小於臨界水深的地方,波浪發生破碎,所挾帶來的物質堆積下來。由於波浪的瞬時速度快,能量一般較高,搬運物多為較粗的砂礫。潮流和其他各種海流與波浪不一樣,在較長時間內作定向運動,流速也較慢,故搬運的物質多為較細的粉砂和淤泥,呈懸浮狀態運移。潮流作用使細粒淤泥質向岸運動,而粗粒向海運動。
4冰川搬運:具有特殊的蠕移方式,特點是能力大。隨冰川的緩慢運動,大至萬噸巨石,小至土塊砂粒,均可或被凍結在一起進行懸移,或在冰底受到推移。冰川泥石流可使一些風化物產生躍移。
三 沉積作用:
沉積作用是指被運動介質搬運的物質到達適宜的場所後,由於條件發生改變而發生沉澱、堆積的過程的作用。按沉積環境它可分為大陸沉積與海洋沉積兩類;按沉積作用方式又可分為機械沉積、化學沉積和物質沉積三類引。廣義指造岩沉積物質進行堆積和形成岩石的作用,狹義的指介質(如水)中懸浮狀物質的機械沉澱作用。
四 成岩作用
形成岩石的各種地質作用的統稱。如岩漿成岩作用、變質成岩作用、沉積成岩作用、花崗岩化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等。通常所說的成岩作用是指沉積物沉積後至岩石固結,在深埋環境下直到變質作用之前發生的物理、化學的變化,以及埋藏後演示又被抬升至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環境中所發生的一切物理、化學變化。直到固結為岩石以前所發生的一切物理的和化學的(或生物)變化過程。一般包括沉積物的 壓實作用、膠結作用、交代作用、結晶作用、淋濾作用、水合作用和生物化學作用等。這些作用通常是在壓力、溫度不高的地殼表層發生的。當成岩物質被覆蓋之後,由於厭氧細菌的作用 ,有機質腐爛分解 ,產生H2S 、CH4、NH3 和 CO2 等氣體 ,促使碳酸基礦物溶解成重碳酸鹽 ,高價氧化物還原成低價硫化物,酸性氧化環境變為鹼性還原環境。此時沉積物質發生重新分配、組合,膠體礦物脫水陳化、壓縮膠結,最終固結為岩石。

C. 地形地貌由哪些地質作用形成

1、河流侵蝕作用:形成河谷地形(侵蝕河谷)
2、河流的搬運、堆積作用:在山區形成沖內積扇;河流容沿岸形成沖積平原;河流中下游形成河漫灘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河流三角洲。
3、河流的侵蝕作用和堆積作用:形成不同的階地。

D. 地表的地質作用有哪些如何形成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地表地質作用包復括:風化作用、制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硬結成岩作用。

形成方式:地面大氣、水和生物等在太陽能、重力能的影響下產生的動力而形成的,可參見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原因。
影響因素與形成方式有關。

E. 高中地理題,考察岩石:某考察隊在一河岸進行鑽探考察,發現由黏土、淤泥等物質組成的岩層含有大量蘆葦化

使用排除法。首先地層中發現大量蘆葦化石,顯然不可能是岩漿岩(B花崗岩)和變質內岩(D)。因容為這兩者形成過程中都經歷了高溫高壓的地質作用,生物化石很容易被破壞難以保存。一般只有沉積岩地層才可能含有生物化石。石灰岩和頁岩都是沉積岩,但是考慮到以下兩點:1。石灰岩一般形成於海床(可以簡單想像為沉積在茶壺底的水垢,反正基本成分都是水中的碳酸鹽…),也就是說石灰岩形成時當地一定是海洋環境。而無論是地點(河岸)還是生物類型(蘆葦)都指向了陸地水域而非海洋。2。石灰岩很難風化(例如西南喀斯特地貌區地表土壤淺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石灰岩難於風化),而地層中發現了淤泥和黏土,更像是河流沉積物,符合頁岩「鬆散」的特徵。因此頁岩比石灰岩來的可靠。

F. 土壤是由什麼自然風化,搬運等地質作用而形成的

土壤由岩石風化產物經過各種地質作用剝蝕、搬運、沉積而成的。
風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質改變,形成結構疏鬆的風化殼,其上部可稱為土壤母質。土壤是在氣候、母質、植被(生物)、地形、時間綜合作用下的產物。

G. 南丹山是由什麼地質作用形成的

地質作用復有兩大分類制: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重力、化學作用使地表平坦。
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
南丹山平均海拔約500米,是珠三角唯一的亞熱帶雨林,雨林中土壤和岩石的風化作用強烈,土壤營養貧瘠,其風化殼較厚。南丹山地理位置的氣候類型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H. —、形成礦物的地質作用

礦物的成因通常是按地質作用來分類的。根據作用的性質和能量來源,一般將形成礦物的地質作用分為內生作用、外生作用和變質作用。

1.內生作用

內生作用(endogenic process)主要指由地球內部熱能所導致礦物形成的各種地質作用,包括岩漿作用、火山作用、偉晶作用和熱液作用等各種復雜的過程。

1)岩漿作用

岩漿作用(magmatism)是指由岩漿冷卻結晶而形成礦物的作用。岩漿是形成於上地幔或地殼深處的、以硅酸鹽為主要成分並富含揮發組分的高溫(700~1300℃)高壓(5×108~20×108 Pa)的熔融體。在地殼運動過程中,地下深處的岩漿在其揮發分及地質應力的作用下,沿深大斷裂上侵,由於溫度、壓力的降低,首先從岩漿中結晶析出的是一些含量多、熔點高的礦物,而礦物的晶出必然會使岩漿各組分的相對濃度發生變化。隨著溫度、壓力的緩慢降低及組分相對濃度的不斷改變,即相繼析出顆粒較粗的各種礦物晶體。

在岩漿作用過程中,岩漿不斷演化,先後析出的主要礦物——橄欖石、輝石、角閃石、黑雲母、斜長石、正長石、微斜長石和石英等造岩礦物,形成各種礦物組合,構成不同的岩石類型,如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及鹼性岩。此外,還可形成金剛石及鉑族自然元素、鉻鐵礦、磁鐵礦及Cu、Fe、Ni的硫化物等金屬礦物,富集成極為重要的礦床與相應的岩漿岩共同產出。

2)火山作用

火山作用(volcanism)實際上是岩漿作用的一種形式,為地下深處的岩漿沿地殼脆弱帶上侵至地面或直接噴出地表,迅速冷凝的全過程。

火山作用的產物是各種類型的火山岩,包括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其形成的礦物以高溫、淬火、低壓、高氧、缺少揮發分的礦物組合為特徵,除透長石、鱗石英、方石英等細小斑晶外,均呈隱晶質,甚至形成非晶質的火山玻璃。

由於揮發分的逸出,火山岩中往往產生許多氣孔,並常為火山後期熱液作用形成的沸石、蛋白石、瑪瑙、方解石和自然銅等礦物所充填。在火山噴氣孔周圍則常有自然硫、雄黃、雌黃和石鹽等凝華作用的產物。

3)偉晶作用

偉晶作用(pegmatitization)是指在地表以下較深部位(3~8 km)的高溫(400~700℃)高壓[(1×108)~(3×108)Pa]條件下所進行的形成偉晶岩及其有關礦物的作用。

偉晶岩多呈脈狀並成群產出,其主要礦物成分與相應的深成岩相似。偉晶作用中形成的礦物最明顯的特點是:晶體粗大,富含SiO2、K2O、Na2O和揮發分(F、Cl、B、OH等)(如石英、長石、白雲母、黃玉和電氣石等)及稀有、稀土和放射性元素(Li、Be、Cs、Rb、Sn、Nb、Ta、TR、U、Th等)(如鋰輝石、綠柱石、天河石和鈮鉭鐵礦等),常可富集形成有獨特的經濟意義的工業礦床。

4)熱液作用

熱液作用(hydrothermalism)是指從氣水溶液到熱水溶液過程中形成礦物的作用。熱液按其來源主要分岩漿期後熱液、火山熱液、變質熱液和地下水熱液。通常所說的熱液系指富含有各種金屬元素的以H2O為主的揮發組分的岩漿期後熱液(postmagmatic hydrothermal solution)。在岩漿演化的後期,由於外壓減小,熱液遂沿著圍岩裂隙向上運移,並從圍岩中淋濾和溶解部分成礦物質,在適當的條件下,含礦熱液便沉澱出各種礦物。

熱液活動的深度范圍從5~8 km直至近地表,作用的溫度在500~50℃。熱液作用按溫度大致分為高溫、中溫和低溫三種類型。

(1)高溫熱液作用(high-temperature hydrothermalism):溫度約在500~300℃。主要形成由W、Sn、Bi、Mo、Nb、Ta、Be、Fe等高電價小半徑的陽離子組成的氧化物和含氧鹽及部分硫化物,也常見含揮發分的礦物。如黑鎢礦、錫石、輝鉍礦、輝鉬礦、鈮鉭鐵礦、毒砂、磁黃鐵礦、磁鐵礦、自然金、綠柱石、黃玉、電氣石、白雲母、石英和螢石等。

(2)中溫熱液作用(medium-temperature hydrothermalism):溫度一般在300~200℃。主要形成以Cu、Pb、Zn為主的硫化物和硫鹽礦物,如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和自然金等,此外,還常見螢石、石英、重晶石及方解石等碳酸鹽類礦物。

(3)低溫熱液作用(low-temperature hydrothermalism):溫度約在200~50℃。主要形成As、Sb、Hg、Ag等的硫化物礦物組合,如雄黃、雌黃、輝銻礦、辰砂、輝銀礦和自然金等,以及重晶石、石英、方解石、蛋白石、高嶺石等。

2.外生作用

外生作用(exogenic process)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較低的溫度和壓力下,由於太陽能、水、大氣和生物等因素的參與而形成礦物的各種地質作用,包括風化作用和沉積作用。

1)風化作用

風化作用(weathering),在地表或近地表環境中,由於溫度變化及大氣、水、生物等的作用,使礦物、岩石在原地遭受機械破碎,同時也可發生化學分解而使其組分轉入溶液被帶走或改造為新的礦物和岩石,這一過程稱風化作用。

不同礦物抗風化的能力各不相同。一般地,硫化物、碳酸鹽最易風化,硅酸鹽、氧化物較穩定,尤其是具層狀結構、富含水及高價態的變價元素的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硅酸鹽,以及自然元素在地表最為穩定。

在風化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穩定於地表條件的表生礦物主要是各種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粘土礦物及其他含氧鹽,如玉髓、蛋白石、褐鐵礦、鋁土礦、硬錳礦、水錳礦、高嶺石、蒙脫石、孔雀石和藍銅礦等。礦物集合體常呈多孔狀、土狀、皮殼狀和鍾乳狀等。

此外,風化後還殘留有一些穩定的原生礦物,如石英、自然金、自然鉑、金剛石、磁鐵礦和鋯石等。

2)沉積作用

沉積作用(sedimentation)是指地表風化產物及火山噴發物等被流水、風、冰川和生物等介質挾帶,搬運至適宜的環境中沉積下來,形成新的礦物或礦物組合的作用。沉積作用主要發生在河流、湖泊及海洋中。

沉積物通常以難溶的礦物碎屑和岩屑、真溶液方式或膠體溶液方式被介質搬運,相應的沉積方式有機械沉積、化學沉積和生物化學沉積。

(1)機械沉積(mechanical sedimentation):被流水、風等搬運的難溶的礦物、岩石碎屑物質,因水流速或風力減小,而按體積、相對密度大小先後沉積下來,在河谷或其他有利場所集中形成各種砂礦床,如自然金、自然鉑、金剛石、錫石和鋯石等。在機械沉積過程中,一般不形成新的礦物。

(2)化學沉積(chemical sedimentation):包括膠體沉積。化學沉積發生於真溶液和膠體溶液中。風化作用形成的真溶液,進入乾涸的內陸湖泊、封閉或半封閉的潟湖或海灣後,在乾旱炎熱氣候條件下,因水分不斷蒸發而達到過飽和,從而結晶出各種易溶鹽類礦物,可形成巨大的礦床。主要是 K、Na、Mg、Ca的氯化物、硫酸鹽、碳酸鹽及其復鹽,有時也有硼酸鹽、硝酸鹽等,最常見的有石鹽、鉀鹽、光鹵石、石膏、硬石膏、硼砂和芒硝等。對於風化形成的膠體溶液,當其被帶入海盆地、內陸湖泊或沼澤盆地中,受到電解質的作用發生電性中和凝聚、沉澱,形成 Fe、Mn、Al、Si 等的氧化物和氫氧化物,如赤鐵礦、硬錳礦、軟錳礦、鋁土礦、蛋白石和玉髓等。這些膠體礦物常呈鮞狀、豆狀、腎狀、結核狀和緻密塊狀等集合體形態。例如在深海底層發現大量錳結核。

(3)生物化學沉積(biochemical sedimentation)是指由生物新陳代謝作用的產物及其遺體的堆積,或生物的生命活動促使周圍介質中某些物質聚集而形成礦物及其礦床,如方解石、硅藻土、磷灰石、煤、油頁岩和石油等。黑海淤泥中的Cu、Zn、Mo、U、Ag等重金屬的富集即是由浮游生物作用而富集成的。

3.變質作用

變質作用(metamorphism)是指在地表以下較深部位,已形成的岩石,由於地殼構造變動、岩漿活動及地熱流變化的影響,其所處的地質及物理化學條件發生改變,致使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態的情況下發生成分、結構上的變化,而生成一系列變質礦物,形成新的岩石的作用。

根據發生的原因和物理化學條件的不同,變質作用可分為接觸變質作用和區域變質作用。

1)接觸變質作用

接觸變質作用(contact metamorphism)是指由岩漿活動引起的發生於地下較淺深度(2~3km)之岩漿侵入體與圍岩的接觸帶上的一種變質作用。

接觸變質作用的規模不大。根據變質因素和特徵的不同,又分為熱變質作用和接觸交代作用兩種類型。

(1)熱變質作用(thermometamorphism):是指岩漿侵入圍岩,由於受岩漿的熱力及揮發分的影響,主要使圍岩礦物發生重結晶、顆粒增大(如石灰岩變質成大理岩),或發生變質結晶、組分重新組合形成新的礦物組合的作用。在此過程中,溫度升高是變質作用的主要因素,圍岩與岩漿之間基本無交代作用,揮發性流體一般只起催化作用,所形成的變質礦物多是一些高溫低壓礦物,常見為紅柱石、堇青石、硅灰石和透長石等。

(2)接觸交代作用(contact metasomatism):是指岩漿侵入、與圍岩接觸時,岩漿結晶作用的晚期析出的揮發分及熱液使接觸帶附近的圍岩和侵入體發生明顯的交代而形成新的岩石的作用。與熱變質作用不同,圍岩與侵入體之間的成分交換是此過程中岩石發生變質的主要原因。接觸交代作用最易發生在中酸性侵入體與碳酸鹽岩的接觸帶附近,此時侵入體中的組分FeO、Al2O3、SiO2等向圍岩中擴散,而圍岩中的CO2、CaO、MgO等組分被帶進侵入體中,即進行雙交代作用(dimetasomatism),其結果使得接觸帶附近的岩石均發生成分、結構構造的變化,形成一系列的Ca、Mg、Fe質硅酸鹽礦物,最常見的有透輝石、鈣鐵輝石、鈣鐵榴石、鈣鋁榴石、符山石、硅灰石、方柱石和金雲母等,晚期還常出現透閃石、陽起石、綠簾石等含水硅酸鹽礦物交代產物,構成夕卡岩(skarn)。同時伴隨有磁鐵礦、黃銅礦、白鎢礦、輝鉬礦、方鉛礦和閃鋅礦等金屬礦化,形成夕卡岩礦床(skarn deposit)。

2)區域變質作用

區域變質作用(regional metamorphism)是指由於區域構造運動而引起大面積范圍內發生的變質作用。原岩的礦物成分和結構構造發生改變是溫度(200~800℃)、壓力[(4×108)~(12×108)Pa]、應力,及以H2O、CO2為主的化學活動性流體等主要物理化學因素變化之綜合作用的結果。

區域變質作用形成的變質礦物及其組合主要取決於原岩的成分和變質程度。如果原岩的主要組分為SiO2、CaO、MgO、FeO,變質後易形成透閃石、陽起石、透輝石和鈣鐵輝石等礦物。若原岩系主要由SiO2、Al2 O3 組成的粘土岩,其變質產物中則出現石英或剛玉,以及Al2 SiO5 同質三象變體之一的礦物共生,具體地,低溫高壓環境有利於藍晶石形成,夕線石的形成則需要較高的溫度,而紅柱石形成的溫壓條件均相對較低。隨著區域變質程度加深,其變質產物向著結構緊密、體積小、相對密度大、不含OH-和 H2 O的礦物演化。

應當指出,形成礦物的地質作用是各種因素的綜合表現,上述內生、外生和變質作用並非彼此孤立、截然分開的。在分析礦物成因時,應全面考慮,作出合理的推斷。

I. 坡積土是有下列哪項地質作用形成的( )。A風化作用B雨、雪水的地質作用C洪流的

坡積土是有下列哪項地質作用形成的(D )。
A.風化作用
B.雨、雪水的地質作用
C.洪流的地質作用
D.河流的地質作用

J. 形成淤泥質海岸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答案C
淤泥是由泥沙沉積作用形成的,故選C。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