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質地貌有哪些特點
㈠ 四川的地理特點有哪些
四川省位於我國西部,地跨青藏高原、雲貴高原、橫斷山脈、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幾大地貌單元,地勢西高東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復雜多樣。最高點是西部橫斷山脈的主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最低點在南邊瀘州市合江縣的長江之濱,海拔約220米。以龍門山—大涼山一線為界,東部為四川盆地及盆緣山地,西部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
(一)四川盆地底部地區
四川盆地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面積17萬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為海拔1000-4000米的山脈所環抱。盆地底部龍泉山以西為川西平原區,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組成。其中,成都平原面積達6200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平原。龍泉山以東地區為盆地丘陵區。該區地貌條件差異較大,據此又可分為川中方山丘陵、川東平行山地兩個地貌亞區。廣安市附近的華鎣山主峰海拔1704米,是盆地內最高峰。
(二)四川盆地邊緣地區
本區地形以山地為主,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3%。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中低山地為主,佔山地面積的96%左右。該區主要的山脈有:東北緣的米倉山、大巴山;東南緣的巫山、七曜山、大婁山;西北緣、西南緣的龍門山、邛崍山、大相嶺等。盆地西南緣的佛教名山峨眉山以及西北緣的道教名山青城山均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區內最高峰為西部岷山主峰雪寶頂,海拔5588米。該區丘陵和平原較少,零星分布山地之間,平原在當地俗稱為壩子。比較有名的有廣元壩子、天全壩子等,是當地的農業中心。
(三)川西南山地區
川西南山地區位於青藏高原東部橫斷山系中段,地貌類型為中山峽谷。全區94%的面積為山地,且多為南北走向,或兩山夾一谷。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個別山峰超過了4000米。主要山脈有小涼山、大涼山、小相嶺、錦屏山。最高峰為石棉、九龍與康定三縣交界處的無名山峰,海拔高達5793米。本區東部的大涼山山地為山原地貌。山原頂部海拔為3500—4000米,北部為大風頂,南部為黃茅埂。本區中部的安寧河谷為平原,面積約960平方公里,是我省第二大平原。
(四)川西北高原地區
本區為青藏高原東南緣和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兩部分。川西北高原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分為丘狀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間,谷寬丘圓,排列稀疏,廣布沼澤。分布在若爾蓋、紅原與阿壩一帶的高原沼澤是我國南方地區最大的沼澤帶。川西山地西北高、東南低。根據切割深淺可分為高山原和高山峽谷區。主要山脈在岷山、巴顏喀拉山、牟尼芒起山、大雪山、雀兒山、沙魯里山。橫斷山脈的主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它不僅是四川第一高峰,也是世界著名高峰。
四川的地形和地貌,大致沿東經130°子午線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東邊是著名的四川盆地,地勢低陷,海拔高度一般在300或400米間,丘陵低山散布其間,物產十分富饒;西邊則是高原、群山的世界,地勢高亢,天高雲淡,崇峰深峽,層層疊疊,雪峰、冰川、高原、沼澤、草原…… 多種多樣的地勢,在這里應有盡有。四川地理的概勢,所呈現出的是「西高東低」、「四周高,中間低」的地勢大觀。
㈡ 什麼四川的地形特點是
四川的地形特點是西高東低。 西高東低的特點特別明顯。西部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東部為盆地、丘陵
㈢ 我國四川地形特徵
四川位於中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即處於第一級青專藏高原和第二屬級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帶,高低懸殊,西高東低的特點特別明顯。
西部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東部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間。全省可分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區、川西北丘狀高原山地區、川西南山地區、米倉山大巴山中山區五大部分。
四川地貌復雜,以山地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種地貌類型,分別佔全省面積的74.2%、10.3%、8.2%、7.3%。㈣ 四川的地質特點,
四川是全國地質災害最重的省份之一。因處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過渡帶, 受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條件和暴雨、地震等誘發因素頻發影響, 使之成為地質災害的多發區、易發區。汶川大地震更是給四川和全國帶來巨大損失和傷害。本文分析了四川地質災害的主要特點,提出了一些初步的防治措施和建議。
一 四川地質災害的主要特點:
(一) 地質災害分布廣,頻繁發生
四川省的地質災害在地域分布的總體格局是西部多於東部,且具有點多、面廣、規模大、成災快、暴發頻率高、延續時間長的特點。災害發生盆周山地多於盆中,河谷多於平壩,工程活動頻繁區多於工程活動稀少區。
據部分統計, 全省現具有一定規模, 造成危害的崩塌、滑坡約10萬余處, 泥石流溝3000餘條,危及120餘座縣市所在城區和800多個鄉、鎮,500餘家工廠、礦山的安全。每年造成的損失達數億元, 2007年全省21個市(州)都有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發生,災害類型仍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為主,因地質災害傷亡200多人人,直接經濟損失達6億多元。
(二) 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日漸突出
四川省是一個礦業大省,近年來不合理開采造成的礦山地質環境惡化有明顯的上升趨勢, 給礦山企業及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由於礦山不合理開采引起了崩塌、滑坡, 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 地表開裂、礦碴泥石流等災害, 如1995 年眉山大洪山芒硝礦在開采過程中, 因其回風巷道穿過了頂板芒硝淋溶帶致使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造成礦區附近余居民缺水;1995 年宜賓維興鎮在採煤過程中,關刀岩坡頂發生地表開裂,形成塌陷帶,前緣發生大規模崩塌。
(三)人類活動加劇了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
隨著四川省各項建設事業的迅速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在基礎設施建設中投資力度加大,交通能源、水利、城建等帶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但同時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日益加深,特別是地質環境的破壞所造成的災害也更加嚴重。 由於大量建設的挖方、填方形成人工高陡邊坡,造成邊坡失穩、誘發滑坡、崩塌或形成危岩並導致老滑坡的復活。
(四)季節特徵明顯
降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四川省內降雨集中分布每年的5-10月, 佔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大量的降雨入滲、浸潤、軟化岩土體,降低斜坡的穩定性。據統計幾乎所有的地質災害暴發均與暴雨及長時間降水有關,特別是泥石流的發生更與降雨關系密切。
(五) 地質災害造成水土流失日益加劇
地面的剝蝕、侵蝕作用,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的最嚴重的侵蝕形式以表層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帶, 雖然它的總的水土流失、侵蝕面積所佔比例不大, 但其危害嚴重。
四川省泥石流發生程度高,大、特大規模泥石流的發生是造成省內水土流失的一個重要方面。嚴重的泥石流活動區,土壤年侵蝕模數接近3000立方米/平方公里,強大的侵蝕作用使得溝谷和岸坡重力作用不斷加劇,山地環境退化,森林植被破壞,並致使泥石流多發區失去調節氣候、涵養水源、調節洪水和保護水土的能力,水土流失現象也隨之加劇。
二、四川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1、生物治理措施
生態環境的變化是促使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來岷江上游大渡河中上游、安寧河上游、雅礱江及金沙江中下游、嘉陵江中上游地段因森林砍伐、開山採石、采礦等活動對原始植被及自然邊坡造成嚴重破壞,從而導致一系列地質災害的發生。為此須採取相應的生物治理措施,恢復生態環境以達到有效地控制和減少地質災害發生的目的。
生物治理的措施主要包括:封山育林,恢復植被,提高自然水土保持能力;對陡坡旱地退耕還林,恢復森林植被,減少人類工程活動對坡體自然平衡的破壞;禁止任意採石取土,破壞丘陵和山地地表,防止水土流失及地質災害的發生。
2、工程治理措施
(1)防治滑坡的主要措施:消除和削弱地表水及地下水對滑坡形成的影響,採用攔截、 護坡、堵塞方法防止地表水入滲;修建排水溝、滲井等排走滑體內地下水;增大滑體的抗滑力,阻止滑坡的形成,如修擋土牆、抗滑樁或錨拉抗滑樁;改善坡體形態,消除隱患,可採用後緣減載、前緣載入等方法;改良坡體岩土體性質,提高強度,增大穩定性。可採用灌漿、 錨固、釋水等方法。(2)防治崩塌的主要措施:修建護坡、護牆、人工削坡等消除小型崩塌隱患;疏導地表水和地下水,減緩沖蝕及侵蝕(3)防治泥石流的主要措施:攔截、滯流,修建攔砂壩、 攔渣壩,設置停淤場,減弱泥石流的動力作用;減少物質流通,疏導下游;設置排導槽,約束水流,改善溝床平面, 抑制泥石流暴發。總之,對地質災害的防治,應從多種因素的角度出發綜合考慮,採取生物治理與工程治理相結合的手段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三、四川地質災害防治建議
1、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職責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涉及到社會經濟的多方面,需在各級政府的統一協調指揮下才能有效的減輕地質災害損失。國土、氣象、城建、水利、交通等部門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互通情報,確保省、市、區縣之間的信息暢通,達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報,及時掌握雨情、水情、災情,為制定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和防治措施提供正確依據。
2、認真貫徹執行有關政策法規、宣傳地質災害知識
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和省市相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地實際,劃定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位於易發區內或重要地質災害點附近的單位和群體,要建立地質災害日常監測制度,並按照有關要求隨時上報災害發展情況,接受上級主管部門監督檢查。
四川地質災害分布范圍廣、發生頻繁、危害嚴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艱巨。提高全民地質災害預防意識和知識水平是重要而有效的防災減災途徑,通過廣播、電視、宣傳材料、宣傳欄和發放防災明白卡等方式,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基本知識的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群眾的防災減災能力和地質環境保護意識。
3、開展地質災害調查,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查清地質災害發育分布和危害情況,編寫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是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的基礎,具有指導意義。
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並通過對各縣、區地質災害資料的綜合研究,根據地質災害防治的投入水平,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指導今後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按照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輕重緩急,分批分期安排治理,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能夠有序進行,以取得最大防災減災效果。
4、完善各項制度,增強應急反應能力
各縣區要擬定本行政區域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落實各項職責。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值班制度、險情巡視制度和災情速報制度。成立地質災害防治組織機構,實行值班、帶班制度,並按照有關要求隨時上報災害發展情況,向社會公布地質災害報警電話,接受社會報警和監督。及時掌握地質災害信息。一旦出現地質災害險情,快速組織搶險救災、災民安置、災害防治、重建家園等工作,以減輕地質災害損失,逐步變被動救災為主動防災減災。
5、加強建設用地地質災害評估、杜絕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的發生
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的改造作用強烈,大規模挖山填溝可能誘發地質災害,必須認真做好建設用地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非常重要。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建設場地須進行專門的治理,防止誘發新的地質災害。
6、設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
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年度發展計劃和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數量的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建立重要的資金支持系統,確保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勘查設計、治理等工作的及時順利進行。
㈤ 四川地形地貌
四川總復的來說是屬於西制部的高海拔山區地區,但是四川的整個地形是屬於周邊的,比較高,而四川中部的比較低,所以看起來就像個盆地。當然,這只是相對於四川那邊而已,中部海拔相對來說低,但是相對於東部來說,哪怕是盆底或者四川中部那部分的海拔還是算高的。
㈥ 四川盆地有什麼特點
四川盆地與上述3個盆地的自然景色迥然不同,這里江水滔滔終年不息,蔥郁的山林.翠碧的田野襯托著紫紅色的土壤,紅綠相映成趣,使這個被譽為「天府之國」的盆地顯得分外妖嬈。
四川盆地屬丘陵狀盆地,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不但形式完整,而且是一個標準的構造盆地。四周邛崍山、龍門山、大巴山、巫山及大婁山環繞,海拔1000~3000米,多紫紅色砂頁岩,故有「紫色盆地」、「紅色盆地」之稱。大約距今1億多年前,四川盆地還是一個內陸大湖。後因地殼運動,周圍上升為山地,東緣的巫山地形較低,湖水從巫山溢出,湖底逐漸乾涸成為盆地。在地殼水平運動的作用下,盆地山脈都成西南—東北方向排列,以川東一帶地勢最高,華鎣山最高峰海拔約1800米,成為盆地中的最高點。
盆地中部丘陵和緩起伏,面積幾乎占盆地一半以上,形成一個丘陵性盆地。成都平原位於盆地的西部,它是一個由於地殼不斷下沉和河流夾帶的泥沙長期堆積而成的扇形沖積平原。平原上河渠交錯,灌溉便利,是四川盆地的精華所在。2200多年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為了防洪和灌溉,在成都平原。岷江上游利用地形特點,因勢利導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四川盆地除了成都平原的沖積土以外,在廣大丘陵地區,滿山遍野都是一片紫紅色的土壤。這種土壤是從紫紅色的砂頁岩風化而來的,含有植物所需要的磷、鉀等礦物養料,是中國南方最肥沃的土壤之一。但因這種土壤質地比較疏鬆,而盆地中的降水又十分豐沛,再加上多丘陵地形,在缺乏植被保護的地方,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長期以來,四川人民為了保持水土修築了許多梯田。
四川盆地由於經歷過由陸地到海盆,由海盆到湖盆,然後又由湖盆轉變成為陸盆的歷史,所以在盆地中沉積了豐富的煤、鐵、鹽、天然氣和石油等礦藏,再加上盆地內溫暖濕潤的氣候,精耕細作的肥沃土壤,使得被譽為「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不僅是中國重要的稻、麥、玉米等糧食豐產區,還盛產甘蔗、棉花、蠶絲、茶葉、油菜、葯材和水果。新中國成立後,這里的鋼鐵、機器製造、化工等重工業和許多輕工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如今,四川盆地正在建設成為中國內地的一個重要的現代化的工農業生產基地。
㈦ 四川省的地質地貌構造
分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兩部分。川西高原與成都平原的分界線便是今雅安的邛崍內山脈,山脈以容西便是川西高原。川西北高原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分為丘狀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間,谷寬丘圓,排列稀疏,廣布沼澤。川西山地西北高、東南低。根據切割深淺可分為高山原和高山峽谷區。川西高原上群山爭雄、江河奔流,長江的源頭及主要支流在這里孕育古老與神秘的文明。
㈧ 四川的地貌特徵有那些
四川省位於我國西部,地跨青藏高原、雲貴高原、橫斷山脈、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幾大地貌單元,地勢西高東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復雜多樣。最高點是西部橫斷山脈的主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最低點在南邊瀘州市合江縣的長江之濱,海拔約220米。以龍門山—大涼山一線為界,東部為四川盆地及盆緣山地,西部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
(一)四川盆地底部地區
四川盆地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面積17萬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為海拔1000-4000米的山脈所環抱。盆地底部龍泉山以西為川西平原區,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組成。其中,成都平原面積達6200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平原。龍泉山以東地區為盆地丘陵區。該區地貌條件差異較大,據此又可分為川中方山丘陵、川東平行山地兩個地貌亞區。廣安市附近的華鎣山主峰海拔1704米,是盆地內最高峰。
(二)四川盆地邊緣地區
本區地形以山地為主,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3%。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中低山地為主,佔山地面積的96%左右。該區主要的山脈有:東北緣的米倉山、大巴山;東南緣的巫山、七曜山、大婁山;西北緣、西南緣的龍門山、邛崍山、大相嶺等。盆地西南緣的佛教名山峨眉山以及西北緣的道教名山青城山均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區內最高峰為西部岷山主峰雪寶頂,海拔5588米。該區丘陵和平原較少,零星分布山地之間,平原在當地俗稱為壩子。比較有名的有廣元壩子、天全壩子等,是當地的農業中心。
(三)川西南山地區
川西南山地區位於青藏高原東部橫斷山系中段,地貌類型為中山峽谷。全區94%的面積為山地,且多為南北走向,或兩山夾一谷。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個別山峰超過了4000米。主要山脈有小涼山、大涼山、小相嶺、錦屏山。最高峰為石棉、九龍與康定三縣交界處的無名山峰,海拔高達5793米。本區東部的大涼山山地為山原地貌。山原頂部海拔為3500—4000米,北部為大風頂,南部為黃茅埂。本區中部的安寧河谷為平原,面積約960平方公里,是我省第二大平原。
(四)川西北高原地區
本區為青藏高原東南緣和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兩部分。川西北高原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分為丘狀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間,谷寬丘圓,排列稀疏,廣布沼澤。分布在若爾蓋、紅原與阿壩一帶的高原沼澤是我國南方地區最大的沼澤帶。川西山地西北高、東南低。根據切割深淺可分為高山原和高山峽谷區。主要山脈在岷山、巴顏喀拉山、牟尼芒起山、大雪山、雀兒山、沙魯里山。橫斷山脈的主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它不僅是四川第一高峰,也是世界著名高峰。
㈨ 四川的地形地貌和水文。
地形地貌
四川位於中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即處於第一級青藏高版原和第二權級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帶,高低懸殊,西高東低的特點特別明顯。西部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東部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間。全省可分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區、川西北丘狀高原山地區、川西南山地區、米倉山大巴山中山區五大部分。
四川地貌復雜,以山地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種地貌類型,分別佔全省面積的74.2%、10.3%、8.2%、7.3%。土壤類型豐富,共有25個土類、63個亞類、137個土屬、380個土種,土類和亞類數分別佔全國總數的43.48%和32.60%。
水文
四川河流眾多,以長江水系為主。黃河一小段流經四川西北部,為四川和青海兩省交界,支流包括黑河和白河;長江上游金沙江為四川和西藏、四川和雲南的邊界,在攀枝花流經四川南部,在宜賓流經四川東南部,較大的支流有雅礱江、岷江、大渡河、理塘河、沱江、嘉陵江、赤水河。
四川主要的湖泊有邛海、瀘沽湖和馬湖,水域面積均不超過1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