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區域地質調查報告
㈠ 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的報告含義
區域地質調查報告(report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反映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成果。
㈡ 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的編寫
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內容要求全面,既不煩瑣,又要避免簡單化,既要實事求是地反映圖幅地質研究水平,又要敢於從地球科學發展的觀點探求問題。因此,它既是實際工作成果的總結,又是基礎地質科學研究成果的體現,具有很高的理論性和很強的實用性。
地質報告的各章節內容如下:緒言、地層、構造、地質發展簡史、礦產及其他國土資源概況和結語等部分。
(一)緒言
1.簡要說明上級下達項目任務書文號及其任務要求,工作起止時間。
2.簡要說明工作區范圍、地理位置及坐標,地形地貌、交通、氣候、覆蓋程度、經濟地理概況等。
3.簡述工作區的地質研究史及其主要成果[參見《區域地質調查總則(1:50000)》(簡稱《總則》,下同),表B1]。
4.簡述工作區或圖幅任務完成情況及其工作量(《總則》,表B2)。
(二)地層
1.按時代由老至新,介紹工作區地層系統,闡明各岩層單位的岩性、岩石組合、基本層序特徵及規模和橫向變化規律,簡述沉積作用特徵。
2.說明岩石地層單位與生物地層、年代地層以及其他地層單位或岩石單位的關系(《總則》,表B3),新建地層單位應說明其歷史沿革和建立根據(《總則》,表B4)。
3.對火山岩地層除按地層學進行論述外,還應對其火山岩石學、火山噴發旋迴、火山構造和古火山機構進行敘述。火山岩發育地區可單列一章。
本節應附各時代地層的實測剖面圖、地層柱狀圖、接觸關系素描圖以及數碼像片等。
值得指出:若工作區全為岩漿岩,則本節為岩漿岩;若是變質岩區,則本節為變質岩;若本區三大岩類均有分布,則岩漿岩、變質岩分別編為(三)、(四),其敘述的內容參見本章第一節相關內容。
(三)構造
1.概述區域構造背景,闡明其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板塊理論)和區內構造基本特徵。
2.按構造層或構造運動期次,遵循由老地層組成的構造至新地層所組成的構造順序來進行描述的原則。敘述區內各種構造形跡(褶皺、斷裂、面理、線理等)的形態、產狀、規模和性質等特徵及空間分布態勢,論述各種構造之間的次序關系及從屬級別(《總則》,表B12、B13)。
3.按構造旋迴的觀點論述區域性深大斷裂和主導斷裂的類型和展布格架以及導岩、控礦、促變的機制與特徵及相關關系,闡明新構造運動特徵及其影響。
4.對區內發育的推覆構造、滑脫構造、拉伸構造(斷陷盆地)、疊加褶皺等,應闡明其特徵並進行運動學、動力學的初步分析和時空的演化過程。
5.本章需附工作區構造綱要圖及各種地質構造素描圖或數碼照片。
(四)地質發展簡史
1.運用板塊構造觀點,簡述工作區所處的區域大地構造區位。區內歷經多少次構造(熱)事件(幕)的影響,與此相伴的地質發展時期與階段。
2.按地質發展時期階段由老至新分別闡述各時期沉積環境、沉積建造、構造運動造成的主要構造類型、岩漿(火山)活動、變質作用與礦產等狀況,海水如何進退以及發生、發展、演化的過程。
(五)礦產及其他國土資源概況
1.簡述工作區主要礦產資源和成礦地質條件及潛在遠景;對其他國土資源概況,如城市地質、農業地質、建材資源「砂、石、土」及水文、工程地質條件要給予說明。
2.簡述區內對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危害大的一些環境地質問題等,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等,並提出具體的保護措施與建議。
(六)結語
1.闡述工作區取得的主要地質成果與重要進展。
2.指出工作區尚未解決的問題與不足,並提出今後的工作意見。
(七)主要參考文獻
(八)圖版、附圖與附表
值得指出: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編寫的基本內容,應根據各圖幅的具體任務要求和實際地質素材進行編寫,鼓勵在地質報告中應用新理論、新觀點總結歸納各類地質資料。若圖幅是聯測的應編寫聯測報告,字數不超過15萬字。片區完成後,應立項編寫片區區域區調總結報告。
㈢ 說明一份完整的地質調查報告包含哪些內容
地質調查報告分勘查程度,具體內容都有固定要求,或查看規范,裡面有說明
㈣ 區域地質構造調查與研究是什麼
1.在地質調查所《匯報》、《專報》以及有關專論
(1)最早首推翁文灝1919年在《地質匯報》第一號發表了《綏遠(內蒙)地質礦產報告》,文中對大青山煤田地質構造作了分析,是最早把該煤田區域構造劃分為褶皺、斷層和平層三類;在煤田南部還發現了逆掩斷層,從術語概念做了精闢的闡述,顯示了作者當時對構造地質的內涵的理解有一定深度,1928年發表《熱河北票附近地質構造研究》(《地質匯報》11號)文中確定該區逆掩斷層普遍存在,同時確定該地為中國橫移斷層的典型區域,最後還探討了地殼運動發生的時期。
(2)1922年第13屆國際地質大會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翁文灝代表中國地質學會出席了大會,並發表《地震對中國某些地質構造的影響》受到稱贊,被選為大會副主席,這是中國地質學家首任國際地質大會的領導成員;丁文江向大會提交了《滇東的構造地質學》(The Tectonic Geology of Eastern Yunnan)該文發表在第13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1922)。這是一篇地質構造的專論,是他從1911年英國學成歸國途中專程繞道雲南、貴州等地進行地質考察,並於1914—1915年再次專程赴雲南(西南地區)進行地質考察的總結。文中列舉出九個構造單位:龍爪山脈、揚子弧之紅色高原、魯南山脈、揚子變質雜岩、東川侵蝕平原、牛欄江褶皺山脈、宣威高原、羅平高原,並均論及其構造特點。(遺憾的是,一些學者的論著中競誤為翁文灝先生所著,早應糾正——筆者注。)1929年丁文江發表了《中國造山運動》,是中國早期探討造山運動的專論。
(3)1926年翁文灝在東京召開的「泛太平洋科學會議」上發表《中國東部的地殼運動》(Crustal movements in East china,Proceeding 3rd Pan,Pacific Science Congress,Tokyo),在總結中國東部中生代地質構造的演化,首先提出了中生代侏羅—白堊紀時期的大規模造山運動,並將其命為「燕山運動」;他在北京西山的九龍組和髫髻山組火山岩之間,及這一火山岩組與山東王氏組之間,分出兩個造山幕。這一新的發現和認識,改變了地台穩定不變的傳統觀念,「燕山運動」成為東亞地區主要構造特徵之一,開創了我國構造運動分期的原則。
(4)1928年李四光發表《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首創性的提出《地球自轉速率變化引起全球性的構造規律》,初步建立以水平運動為基礎的活動論構造類型,與魏格納的大陸漂移理論相呼應,並啟迪和發展地質力學新學科,奠定了思想基礎。
(5)30年代中,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朱森、李毓堯、李捷在李四光所長領導下,進行了系統的寧鎮山脈及其附近的區域地質調查,1935年撰成《寧鎮山脈地質》專著,文中強調論述了各種規模的逆掩斷層、輾掩斷層和平推斷層,在褶皺形成的論述中傾向於自南向北的觀點,褶皺形式呈南北合翼,東西鉤鍵;並建立了中國的構造運動幕,創意了一些造山運動及其名稱術語,諸如:茅山運動、金子運動、南象運動、蘇皖運動、東吳運動、黃山運動等。譚錫疇、李春昱完成了《四川西康地質志》,文中對研究區域的構造單元,做了明確的劃分;文中涉及廣闊的調查地區,特別是對大巴山及其附近地區的地質構造進行了闡述。
隨著地質礦產調查區域的不斷擴大,調查研究不斷深化,大量的區域地質礦產志及調查報告中,幾乎都對調查區域的地質構造特徵做出比較系統的論述。
(6)1916年後,地質調查所得14位地質研究所畢業的學員,充實了業務實力,開展了區域地質礦產調查,主編了自己的出版物,諸如《匯報》、《專報》、《集刊》等;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也主編了《中國地質學會會志》,1936年又主編出版了《地質論評》,大量地質礦產區域調查成果,以及專題性區域地質構造的研究,基本上都發表在這些刊物上,顯示出中國地質事業,進入了一個發展的新階段。
2.1922—1949年在中國地質學會《會志》上包括少數《匯報》、《專報》發表的有關區域地質構造的重要論文
1923年趙亞曾在《會志》上發表了《南口地區的構造》;1923年楊鍾健在《會志》上發表《南口附近山脈地形特徵》;1924年美國地質學家,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葛利普發表《地槽的遷移》(《會志》3卷3-4期);1925年王竹泉在《會志》發表《山西地質構造輪廓》;1925年謝家榮、葉良輔在《地質匯報》上發表《揚子江流域巫山以上之地質構造及地質歷史》,文中就褶皺變化及其規律性,對下游地文史發育的影響做了理論上的闡述,並對一些外國地質學家,諸如彭拜萊、李希霍芬、維理士等的調查做了深入的評述,糾正了他們一些不確切的論點和不實資料論述;1925年譚錫疇在《會志》上發表了《河南東南部中生代建造與秦嶺褶皺形成時期的關系》,這是有關秦嶺褶皺形成最早的論述;1928年翁文灝發表《熱河北票附近地質構造研究》(《地質匯報》第11號)文中運用阿爾卑斯納布構造理論來解釋研究區域中生代構造特點有其獨特觀點;1930年孫建初、王曰倫發表《宣化一帶地質構造研究》(《匯報》15號);1930年瑞士地質學家中山大學教授海姆(漢謨)發表《四川峨嵋山之地質構造》(《會志》第9卷,1期)及《西康貢噶高山之地質構造》(《會志》11卷,1932);1930年侯德封在《地質匯報》15號上發表《太行山東麓煤田地質構造研究》;1931年譚錫疇在《地質匯報》16號上發表《遼寧熱河間及朝赤鐵道沿線地質構造》;1931年黃汲清在《會志》10卷上發表名著《秦嶺大向斜之遷移》;1932年朱森發表《安徽南部古生代後期造山運動之一幕》(《會志》第11卷2);1932年李承三發表《四川西康交界之冰磧及新廟子間地質構造》;(《會志》11卷);1935年陳A、熊永先發表《北平西山之逆掩斷層》(《會志》14卷4);1935年張文佑發表《坨里附近地質構造及火成岩》(《中央研究院院務匯報》16號);1936年謝家榮發表《北京西山地質構造概說》(《會志》16卷),這是繼葉良輔等著《西山地質志》之後一篇專題構造的論文,是了解北京西山構造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文獻,文中著重論及到北京西山自西向北到東南有兩半錐形背斜,其間尚有向斜層,並把燕山運動劃分五幕九區,文中附有一張《西山地質構造圖》,以茲查覽;文中在探討西山地質、西山山系問題時,對李希霍芬把北京附近山脈構造劃分為兩個帶,做了有力的評述;1936年法國學者德日進(ch.Teilhard,1881—1955年)、楊傑發表《山東東部青島、榮城段地質構造》(《地質匯報》29號);1937年趙金科發表《震旦紀大地槽及其聯合古陸中的位置》(《會志》16卷4);1941年李四光發表《廣西台地構造之輪廓》(《會志》21卷1);1942年岳希新發表《四川威遠背斜中部構造現象之研究》(《會志》22卷3-4);1942年葉連俊、關士聰發表《隴南龍山運動之性質》(《會志》22卷3-4);1944年劉國昌發表《湘西之造山運動及其地理》(《會志》24卷3-4);1945年西南聯合大學教授、美籍德國地質學家米士(P.Misch,1909-?年)發表《雲南構造史》(《會志》25卷);1945年喻德淵發表《淮陽山脈中主要造山運動——淮陽運動》(《會志》25卷);1947年劉國昌發表《貴州威寧、水城之地質構造》(《會志》27卷);1948年李樹勛發表《祁連山區地層及造山運動之幾個問題》(《會志》28卷);1949年曾繁初、何春蓀發表《瓦山峨嵋區之地質構造》(《會志》29卷)。
3.1936—1949年在中國地質學會主編之《地質論評》上發表的區域構造重要論文
1936年中國地質學會創刊了《地質論評》,創刊號就刊登構造地質方面的論文10篇,改變了過去反映構造地質方面成果偏少的局面:
1936年章鴻釗發表《中國中生代晚期以後地殼運動之動向與動期之檢討並震旦方向的新認識》(《論評》1卷1期);同時他還在第2期上對李毓堯、朱森等的名著《寧鎮山脈地質》一文,比較系統地評述了有關造山運動的論斷,闡述了自己對文中所述的茅山運動,燕山運動、南象運動、金子運動、蘇皖運動以及東吳運動等觀點和分析;同在第2期上還評介了松澤勛的《熱河地方之中生代地殼運動》和《熱河地方承德附近之地質構造》兩文;
1936年黃汲清發表《瑞士國華來縣素女峰破金瓜峰一帶之地質研究》(《論評》1卷6期),這是黃先生在瑞士留學時的一篇博士論文,文中第1章就論及四個倒轉背斜層,研究區域的從南向東的褶皺作用,較早的提出了阿爾卑斯山脈地質構造體系的演變等;1937年陳國達發表《廣東境內燕山運動的構造型相》(《論評》2卷1期);1937年田奇雋之《湖南之造山運動》(《論評》2卷1期高振西評);1938年葉良輔、喻德淵之《南京鎮江間之火成岩地質史》(《論評》3卷2期,張兆瑾評);1938年高振西評肖伯著的《疊推狀構造之成因及其與結核構造及隔板狀結核構造生成之關系》(《論評》3卷1期);1938年陳國達、夏湘蓉《論安源煤系中一滕狀褶皺》(《論評》3卷4期);1938年邊兆祥評阮維周之《安微南部海西運動之末相》(《論評》3卷6期);1939年王鴻楨評里士著《復疊侵蝕面之認識及其涵義》(《論評》4卷1期);1939年王鴻楨評布勃諾夫《山脈之基底部分與基底》(《論評》4卷);1939年王鴻楨評《布勃諾夫著地殼之格架狀構造》(《論評》4卷3期);1939年王鴻楨評《諾克著大規模地殼構造之成因》(《論評》4卷5期);1946年李悅言發表《秦嶺東部新生代盆地之構造》(《論評》5卷4期);1941年李四光發表《地質物理學上的幾個基本問題》(《論評》6卷6期);1942年郭文魁發表《滇北之早期海西運動》(《論評》7卷1-3期);1942年孫健初發表《祁連山一帶地質史綱要》(《論評》7卷1-3期);1942年張文佑發表《廣西「山字型」構造的雛形》(《論評》7卷6期);「山字型構造」1929年為李四光提出,為張文佑等所論證,這一構造以廣西龍山—瑤山—大背山為主體,是最早期地質力學一篇重要論著;1942年張壽常、鄧玉書發表《湖南「山字型」構造兩翼反射弧與新華夏式構造之干涉現象》(《論評》7卷6期);(張壽常1940年獲得德國波恩大學理學博士學位,著有《構造地質學》)(1954年)。
1944年王超翔發表《雲南東北地質構造及其與雲南弧之關系》(《論評》9卷1-2期);1944年曾鼎乾發表《西藏地質調查史》(《論評》9卷5-6期);1946年孟憲民發表《雲南高原之幾種構造現象》(《論評》11卷6期);1947年章鴻釗發表《太平洋區域之地殼運動與其特殊構造之成因解》(《論評》12卷1-2期);1947年王嘉蔭發表《湘南山系構造概略》(《論評》12卷3-4期);1947年王朝評《畢令士著構造地質學》(《論評》12卷3-4期);1947年何春蓀發表《過去五十年台灣地質之研究》(《論評》12卷5期);1948年吳磊伯發表《對於湘南山系構造的幾點意見》(《論評》13卷);1948年李樹勛發表《南山區——古老不整合——可能代表加里東運動》(《論評》13卷1-2期);1948年徐鐵良發表《「秦嶺弧」構造之我見》(《論評》13卷1-2期);1948年孫殿卿、徐煜堅發表《豫皖邊境長山一帶東西向構造帶與南北構造線之反接觸現象》(《論評》13卷1-2期);1948年吳磊伯、李銘德發表《浙江桐廬附近帚形構造與其他小型構造之關系》(《論評》3卷1-2期);1948年孫殿卿、谷德振發表《浙江桐廬分水間之構造系統及其干涉現象》(《論評》13卷1-2期);1948年張麗旭、何春蓀發表《台灣台中縣大安背斜之構造》(《論評》13卷,1-2期);1948年田奇雋發表《湖南雪峰地軸與古生代海侵之關系》(《論評》13卷3-4期);1948年陳培源發表《台灣北部海岸線形態與地質之關系》(《論評》13卷5-6期);1949年曾繁初、何春蓀發表《瓦山峨嵋山區之地質構造》(《會志》29卷);1949李春昱發表《褶皺現象和動力來源的關系問題》(《論評》14卷4-6期);1949年梁文郁發表《祁連山西段之近代運動》(《論評》14卷4-6期)。
**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報告中的構造地質研究有哪些?
更值得提及的是,在大量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報告中,可以說無不論及構造地質問題,有的以獨立篇章,這些調查報告,基本上集中發表在(《地質會志》和《地質論評》以外)中國地質調查所主編的《地質匯報》,《地質專報》中。
(1)最早在1919年《地質匯報》第1號上發表的丁文江、張景澄的《直隸山西間蔚縣廣靈陽原煤田報告》,葉良輔、劉季長之《直隸榆縣柳江煤田報告》,劉季長、趙汝鈞之《蘇北皖北礦產地質報告》,葉良輔之《江浙間礦產地質報告》中都專設「構造」章節闡述研究它的構造概況與特徵。
1920年葉良輔在《地質專報》第1號上發表《北京西山地質志》,最早全面論述包括西山地質構造特徵及其演化在內的北京附近地質概貌,並著重論述逆斷層和大逆掩斷的構造運動,以及在《安徽涇宣城煤田地質》(《匯報》3號,1921年)也有簡要的構造特徵的論述。
(2)王竹泉早期在各煤田調查中,集中發表的《報告》中,最早論及煤田地質構造問題。1920年在江西吉安一帶煤田地質(《匯報》第2號)上論及到煤田的斷層作用和分布,進而論到研究區域的山脈形成等構造格架,1921年在《山西大同左雲懷仁右玉煤田地質》(《匯報》3號)中,論及煤田的背斜層與向斜層的位置及斷層的影響;1924年發表《安徽懷遠縣西南部地質》(《匯報》6號),1924與趙亞曾、田奇瓗合作發表《直隸臨城煤田》(《匯報》6號),他與畢慶昌合作發表過有關雲南打鎖坡煤田、宣威煤田、鳥格煤田,平彝後所煤田等,人都有構造地質的論述。
1928年王竹泉發表《直隸宣化涿鹿懷來三縣間地質礦產》(《匯報》13號),文中比較詳細地描述了該區的斷層錯動激烈,褶皺極其復雜的構造狀況。
1927年發表《河南武安涉縣林縣安陽一帶地質礦產》文中,對研究區域的褶皺、斷層、山系的構成各有分述;1928年發表《大青山煤田地質》一文中,除引述了翁文灝1915年調查研究的成果《綏遠地質礦產》報告、《煤田之地質構造》中的內容外,還論及到南部的逆掩斷層的存在及其影響;1928年發表的《奉天(沈陽)復縣五湖嘴煤田地質》(《匯報》11號)一文中描述了大向斜層及三個背斜層,其中對褶皺、斷層各有分述;1929年王竹泉、黃汲清發表《熱河阜新縣煤田》(《匯報》13號)一文中,已得出煤田先受褶皺作用,後受斷層的影響,並對逆掩斷層作了分析;在《遼寧本溪縣田師傅溝煤田、西安縣煤田及吉林省額穆縣蛟河煤田地質》(《匯報》13號)一文中,分別闡述了各煤田的斷層,諸如八盤嶺斷層、天堡斷層;在《直隸井陘地質礦產報告》及《磁溝煤田地質》、《江西修水流域地質礦產報告》(1931年)、《熱河朝陽、北票煤田》(《匯報》8號)、《黑龍江之湯原縣鶴崗煤田》(《匯報》6號)、《奉天(沈陽)黑山縣八道壕煤田》(1926年)等,文中都對地質構造做過闡述;(3)1924年謝家榮與田奇瓗合作發表《直隸磁州及河南六河溝煤田地質》,論及該區域構造地質特徵;1925年謝家榮與趙亞曾合作發表《湖北宜昌興山秭歸巴東等縣地質礦產》(《匯報》第7號)最早論及鄂西地質構造;1927年與劉季辰合作發表《湖北西南部地質礦產》(《匯報》第10號),文中對研究區的斷層和褶皺等構造特點都做過論述;1926年發表《山東章丘煤田中之海成地質》,1932年發表《江蘇銅山縣賈旺煤田地質》(《匯報》4號);(4)1922年譚錫疇發表《山東淄川、博山煤田地質》(《匯報》),譚錫疇、王恆升合作發表《黑龍江嫩江流域之地質》(《匯報》13號),1930年,譚錫疇等發表《昌福路線地質礦產報告》(《匯報》14號),1931年李春昱發表《西康東部礦產志》(《匯報》17號),同年,發表《遼寧熱河間及朝赤鐵路沿線地質礦產》等,都在論述中獨設構造專題一節;1933年譚錫疇與李春昱合作發表《四川峨嵋山地質》(《匯報》21號),1933年,譚錫疇發表《四川石油地質》(《匯報》22號),1935年發表《四川西康地質志》(《匯報》25號),都涉及構造地質內容;(5)趙亞曾於1927年發表《浙江西部地質》,文中在「構造」一節中,闡述了浙西地區斷層繁多,褶皺復雜,並論及其地域一些形成與分布規律;1929年與李春昱等合作發表《開平盆地及其附近地質》一文,闡述研究區兩個向斜層和一個背斜層之分布,提出唐山向斜和青龍山背斜層的論斷;1931年與黃汲清合作發表《秦嶺山及四川之地質研究》(《匯報》9號),在文中探討四川彭縣地質構造中,發現了飛來峰;(6)1928年王恆升等發表《北京西山妙峰山髫髻山一帶火成岩》(《匯報》11號),1929年發表《吉林穆稜密山二縣地質礦產紀要》(《匯報》13號),1930年發表《京粵鐵路線(南京至福建南平段)地質礦產報告》(《匯報》14號),1931年與候德封合作發表《遼寧省葫蘆島附近錦西縣一帶地質》及《葫蘆島海港概況》(《匯報》16號),文中都有「構造」一節,分別論及斷層及褶皺的形成等;(7)樂森1541311928年發表的《重慶貴陽間地質概要》(《匯報》11號),1929年發表《貴州西部地質礦產》,《貴州南部地質礦產》(《匯報》12號),也都論及構造地質背景和特徵;(8)1921年朱庭祜發表《湖南豐陽煤田地質》(《匯報》3號),1924年與李捷合作發表《直隸井涇縣地質礦產報告》(《匯報》6號),論及一般性的礦區構造。
其他還有計榮森、高平、路兆洽、王曰倫等的成果,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四、礦區構造地質調查與研究礦區、礦田構造地質調查與研究,多在上述區域地質礦產報告中加以論述,比較集中的是中國各煤田論述較多,專門論及礦床與構造之間的關系方面,雖然為數不多,但反映出早期中國近代地質調查與研究方面,已有學者具備了遠見卓識的見解。
(1)1904年留美從師葛利普(哥倫比亞大學)的王寵佑,1924年在《會志》第3卷上發表《構造與礦床的關系》一文,較早論及礦床的形成與分布多受構造作用的控制的論點,據資料介紹,他在擔任美國紐約華昌公司研究部主任時,也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過構造與礦床的關系的論文;1926年發表《海洋深度和地槽對成礦的關系》(《會志》5卷1);(2)1936年謝家榮在《會志》上發表《中國中生代末第三紀初之造山運動火成岩活躍及與礦產造成之關系》(15卷14期);(3)1936年張文佑、李捷發表《浙贛路沿線地質構造及煤地質》,1943年張文佑發表《贛南鎢錫礦與構造關系的初步觀察》以及《南嶺鎢錫的形成與構造體系的關系》等;(4)1947年侯德封在《會志》上發表《四川構造史及其與礦床之關系》(27卷);(5)1937年閆增才在《論評》上發表《油田與大褶皺帶》,以介紹世界各國油田分布與地質構造,特別是與大褶皺之間的關系和規律,並分別論及美、歐、亞三大洲典型油田的褶皺理論。可以說這是我國早期有關油田構造的第一篇論文;1947年秦乃在《論評》(12卷3-4)上專門評介了紐豪士之《地質構造與礦床之關系》。
㈤ 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和說明書編寫
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和說明書是填圖成果系統全面的總結,是國土資源綜合評價、合理開發利用和科學管理和治理和重要依據。為使區域地質調查所取得的豐富資料和所達到的水平與研究程度得到全面反映,必須認真編寫。
1.區域地質調查報告要求
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的編寫應以現代先進地質理論為指導,以圖幅豐富翔實的實際資料為基礎,實事求是地總結客觀地質規律。報告編寫必須在各種資料高度綜合整理的基礎上進行,要求內容全面、重點突出,既不煩瑣,又要避免簡單化,既要實事求是地反映圖幅地質研究水平,又要敢於從地球科學國際先進領域的高度和深度揭示深層次規律問題。因此,它既是實際工作成果的總結,同時又是基礎地質科學研究成果的體現,具有很高的理論性和很強的實用性。報告編寫要有綜合性、邏輯性和藝術性,應做到內容真實、文字通順、主題突出、層次清晰、圖文並茂、插圖美觀、圖例齊全、各章節觀點統一。
1∶5萬圖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的編寫按單幅編寫。
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的基本內容,應根據各圖幅的具體任務要求和實際地質素材進行編寫,鼓勵在地質報告中應用新理論、新觀點總結各類地質資料。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地質部分)見附錄。
2.地質圖說明書要求
說明書的編寫一般應在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編寫成稿的基礎上將其精簡而成,在某種意義上講,說明書是調查報告的一份詳細摘要。說明書要簡明扼要地介紹該圖幅主要地質構造特徵,編寫內容應著力於對圖面表示內容的說明和解釋,以便於應用資料者閱讀圖件時對其圖面表示內容的確切含義有所了解,並通過閱讀地質圖和相關說明書,能很快熟悉掌握區域地質情況。從這種意義上講,一幅地質圖的說明書就應該是一份讀圖指導。因此,要求說明書編寫的內容必須言簡意賅,突出重點,表述通俗易懂,文字通順,文圖表並用。編寫內容應包括圖幅交通地理位置、簡要自然經濟地理狀況、區域地質填圖主要進展、地層岩石、構造以及要求進行調查的專項內容等。
㈥ 什麼是區域地質調查
簡稱區調,又稱區域地質測量。是指在選定地區的范圍內,以地質填圖為基本手段,進行的綜回合性基礎地質答調查工作。調查區范圍一般按經緯度以國際分幅為單元進行劃分,按工作詳細程度可分為小比例尺(1:100萬、1:50萬)、中比例尺(1:25萬、1:20萬、1:10萬)和大比例尺(1:5萬、1:1萬)區域地質調查。
㈦ 區域調查是什麼
你是指區域地質調查嗎,如果是,它的基本定義是這樣的:
區域地質調查是指專小比例尺的屬對於某個區域進行地質調查的,調查內容包括地層、構造、礦產等,研究地質構造活動特徵,成礦特徵,也就是對某個區域進行地質填圖,把該區域的地質特徵都在地質圖上表現出來,並形成正規圖件和調查報告,提出今後工作(找礦)的重點和思路。這些內容都需要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地質工作者進行艱苦的體力和腦力勞動才能夠完成。
當某個地區的工作完成後,可以與其他地區相接,直到形成中國地質圖。
㈧ 區域地質調查的概念
區域地質調查(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也稱區域地質測量,簡稱區調)是指在選定的區域范圍內,運用現代地質科學理論和技術方法,在充分研究和運用已有資料的基礎上,按規定的比例尺進行系統的區域地質調查、找礦和綜合研究,闡明區域內的岩石、地層、構造、地貌、水文、工程地質等基本地質特徵及其相互關系;研究礦產的形成條件和分布規律,為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科學研究和進一步的地質找礦工作提供基礎地質資料。因此,區域地質調查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重要經濟建設區、中心城市發展和國土規劃等提供必要的區域地質資料的基礎性和公益性工作。隨著現代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地質找礦工作的深入發展,區域地質調查的重要作用和深遠意義已愈來愈為人們所認識。
區域地質調查通常包括區域地質填圖和區域礦產調查評價兩方面。
區域地質填圖(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是在選定或規定的區域范圍內,按一定的比例尺及統一的技術要求,將各種地質體分布特徵、三維關系及有關地質現象用規定的地質填圖要素填繪於地理底圖之上,形成地質圖的工作過程。因此,是一項以基礎地質研究為主的調查方法。它或在實際觀察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或在航空像片和遙感影像地質解譯並結合地面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是地質調查的一項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工作區地質和礦產情況的一種重要方法。區域地質填圖是獲取區域地質圖件的最主要手段,尤其是大比例尺地質圖,均來自於區域地質填圖。
地質工作的各個階段和不同目的(如區域地質調查、礦產普查、礦區勘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和海洋地質等)都需要按工作的性質及任務要求測制內容不同的各種地質圖、水文地質圖、工程地質圖等。今後,三維地質填圖、生態環境填圖將受到更大重視,海洋地質填圖也多列為沿海國家的填圖系列。建立國家數字地質圖資料庫是發展地質調查工作的必然趨勢。
傳統的區域地質填圖主要是地面地質填圖,盡管有部分立體的推斷與分析,但就其圖面主要內容和對深部地質體的探索與分析的深度而言,仍然以地表地質信息為主,而且圖件也多是平面圖式。隨著對深部地質體探索手段和能力的不斷提高,地質工作者在進行地面地質填圖的同時,應用各種物探、鑽探等勘查技術,按照相應的精度獲取與研究地殼表層一定深度的地質信息(一般在5km以內),研究地表與地下地質體之間的關系,編製成三維空間地質圖,即立體地質填圖(spatial geological mapping)。
區域地質調查中所指的「區域」,主要指填圖面積較大而具有區域性、地質調查嚴格受比例尺限定性和圖幅范圍的整幅性三個方面。區域性是指此類地質調查面積一般大於礦區等小范圍的地質調查,或是有別於邊界形態或成圖輪廓不規則的局部性調查。填圖比例尺的限定性,是指地質圖上所填繪出的地質填圖單位、地質體和各類地質要素的精度必須達到規定的比例尺精度。整幅性是指按地形圖國際統一分幅原則確定地質調查的圖幅范圍與成圖邊界。整幅性還要求在地質調查中,除國境線之外地區以及少數極難險的特殊地區(有時還包括某些重要的軍事禁區)等地段外的所有圖區內均應完整填繪地質圖。
區域礦產調查評價(regional mineral evaluation)是通過系統的野外調查和綜合研究工作,查明規定圖區內各種礦產資源的種類、分布、規模、產出規律,圈出進一步工作地段和遠景區,進行成礦預測,指出找礦方向,根據控製程度估算部分礦床相應級別的資源量。此類地質工作屬區域礦產調查。區域礦產調查可按國際分幅圖幅、成礦區帶、行政區及其他選定的特殊區部署,亦可進行以單礦種或礦組為主的調查。不同比例尺的區域礦產調查工作的精度要求不同。實際野外區域礦產調查工作的原則是以面為主,點面結合,重點檢查評價。主要工作內容是收集整理工作區內各類礦產資源資料和相關的物探、化探、遙感、科研等資料,有重點地開展地面物探、化探工作,有選擇地進行礦點檢查,物化探異常檢查,自然重砂和物化探異常加密取樣,開展成礦規律研究。按國際分幅圖幅工作的1∶5萬~1∶25萬的區域礦產調查一般結合區域地質調查部署,根據地質條件和需要進行相應比例尺的自然重砂測量、水系沉積物測量、放射性伽馬測量等掃面調查,並對調查中新發現的礦點、礦化點和找礦線索進一步檢查。區域礦產調查應提交相應的綜合地質報告及附圖,或按礦種分別提交調查報告。
區域礦產調查評價是建立在區域地質填圖工作基礎上的專門性、區域性礦產工作,因此,區域地質填圖是區域礦產調查評價工作的基礎和先行。鑒於此,並考慮教學課時等相關要求,本書主要闡述區域地質填圖的主要理論與方法。
㈨ 地質報告是什麼樣的
地質報告是全面反映地質勘查工作成果的重要技術文件,是在下達任務全部完成或告一回階段之後,根據己有的和答本次勘查工作所獲得的各種資料的系統整理和綜合研究編寫而成的。
它一般由報告正文及各種圖件、表格、附件等組成。按地質工作的項目,地質報告可分為礦產地質報告、水文地質報告、工程地質報告、環境地質報告、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物化探報告、石油地質報告等等;按工作階段,有中間報告、總結報告、補充報告等。各類報告均須審查、批准。特別是作為礦山、工程建設設計依據的勘查報告,必須由主管部門組織有關地質、設計、生產部門共同審查後,方能批准提交使用。
在校實習生的實習報告往往是最頭疼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專業有針對性的完成,關鍵在於獨立完成,有自己的見解。
㈩ 區域地質調查
表6-6 各類主體功能區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程度統計
全國陸域中比例尺(包括版1∶20萬和1∶25萬)區域地權質調查已經實現全覆蓋。截至2014年,全國累計完成1∶5萬區域地質調查353×104km2,覆蓋國土面積36.8%,主要分布在東、中部地區的重要成礦區帶和重要經濟區(圖6–18)。表6–6列出了各個經濟板塊各類主體功能區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程度。從表中可以看出,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工作程度高於東北地區和西部地區;優化開發區域工作程度達到72.3%,其次是重點開發區域47.5%,農產品主產區41.8%,重點生態功能區34.6%。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工作程度最高的是重點生態功能區,其次是重點開發區域、農產品主產區。這是因為地質大調查以來開展的區域地質調查主要以服務找礦為目標,主要安排在重點成礦區帶,而重點成礦區帶與重點生態功能區在空間分布上重疊較多;農產品主產區主要分布在平原和盆地區,第四紀地層大面積覆蓋,岩石出露少,不是找礦的重點地區。
圖6-18 全國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程度圖
(據全國地質調查協同部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