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岩性M表示什麼
㈠ 什麼是地質測量員
第十章 地質測量
第一節 地質測量的目的和任務
地質測量的任務是測量地質圖,因此也叫地質制圖或者叫地質填圖。所謂地質圖,實際上是地形與地質體的相交跡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圖。也就是用一定比例尺和各種花紋符號,把出露於地表的所有地質體反映在平面圖上。
通過地質測量工作,收集工作區內所有的地質資料。系統地研究區內的地層、構造、岩石、礦產等地質特徵,為普查找礦、水文及工程地質、地震地質等提供基礎地質資料。
地質測量是一種復雜而多方面的工作,所採用的方法有地質方法、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學方法和遙感地質方法等多種手段,最終需要編制多種圖件,除地質圖外,還要編制礦產分布規律和預測圖,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水文—工程地質、地貌等專門性圖件。
地質測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尺進行,一般小於1︰500萬為小比例尺,1︰20萬—1︰10萬為中比例尺,1︰5萬以上為大比例尺。各種不同比例尺的地質測量,其任務是有本質區別的。一般地講1︰20萬地質測量,其普查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圈出所發現礦產的遠景地段。而1︰5萬地質測量則是在1︰20萬地質測量基礎上,查明礦點和礦床,並對其作出地質評價。
地質測量包括三個階段:
1.准備階段;
2.野外工作階段;
3.室內整理即便寫報告階段
第二節 地質測量的准備工作
在接受某一地區的地質測量工作之後,應立即進行准備工作,包括收集和閱讀與工作區有關的各種資料;野外初步踏勘,明確工作任務;編寫設計書;作好組隊及後勤工作。
一、收集和閱讀有關資料
首先必須充分地收集和研究工作區前人工作的所有成果資料和原始資料。出版和未出版的地質圖件和文字報告;各種專題性的研究成果;成套的岩石標本和薄片、古生物化石標本;各種化驗數據;物化探成果;已知的礦床、礦點等資料,有時需要對以前的岩芯進行研究,對標准剖面、礦床、礦點等進行實地考察。
這些資料的收集和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在設計工作時,作到有的放矢,明確存在問題,端正工作重點。
二、解釋衛片、航片編制各種圖件
結合對前人工作的研究,解釋衛片和航片編制地質—岩性略圖、礦產草圖、地層柱狀圖以及地質—物探成果略圖,實際材料圖,標出全部基岩露頭、坑道和鑽孔、生物化石發現地點;編制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略圖等等。
三、實地踏勘
通過到工作現場初步踏勘,了解區內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狀況,檢查典型剖面和礦床,作為配備裝備,選擇基地的依據。
四、編寫設計書
設計書的主要內容包括:
1.工作區的位置、范圍、面積;
2.自然地理與經濟地理概況;
3.地質工作研究程度;
4.工作區的地質、礦產概況;
5.本次工作的目的、任務及研究的主要地質問題;
6.工作時間及階段劃分;工作程序、工作手段(地質、物探、化探及重砂、鑽探等)及各項工作量安排;
7.地質測量隊伍的組織領導、人員編制、裝備及經濟預算等等。
8.預期提交的成果及圖件等,如地質圖、礦產圖、礦產分布規律和預測圖,以及一些專門性圖件,如第四紀沉積圖、地貌圖、水化學圖、岩性岩相圖等。
設計書應簡明扼要,突出重點,作為開展工作依據,一經上級有關部門批准,即可遵照實施。
第三節 野外實測工作
一、野外踏勘及實測剖面
為了使參加地質測量人員對區內地質構造有個基本了解、統一認識、統一規格,一般要求全體人員聯合進行區域踏勘,選擇幾條橫貫全區的觀測路線,觀察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層剖面,查明各時代地層間的接觸關系,追索某些標志層,確定實測剖面位置;觀察和研究區內主要褶皺和斷裂構造,查明侵入體類型、規模和內部構造,以及對礦床、礦點的檢查等。
野外踏勘的目的,第一是了解地質情況便於開展和布置工作;第二是統一認識和統一規范要求,保證質量。
在詳細踏勘的基礎上,選擇幾條典型的剖面進行實測。實測剖面比例尺,視地層復雜程度,出露情況及地形特徵而定,一般用比例尺為1︰2000—1︰10000的不等。
實測剖面要解決如下幾個問題:
(1)地層時代、層序、岩性垂向特徵、古生物發育特徵、岩層厚度、接觸關系、礦產賦存層位及各種技術指標,剖面上各種物化探異常特點及礦點資料。
(2)確定野外地質制圖的地層劃分單位,明確各填圖單位的頂底標志。
(3)研究工作區內的地質構造發展歷史。
二、 路線地質觀察及野外地質圖的填繪
在全隊統一了填圖單位及各項技術要求之後,便可以分組進行野外地質填圖工作。按照地質測量比例尺的要求布置好觀測路線,一般以穿越主要地層走向和構造線方向的路線為主(穿越法),對於重要的地質界線採取沿走向追索(追索法)。
地質觀察路線按一定間距布滿全區,路線間距的大小,決定於填圖比例尺和地質構造復雜程度,如1︰50000地質測量,路線間距一般為500—700m,構造復雜的地段或者有礦床、礦點地段,應加密測線。
在地質路線上,要觀測和記錄路線上的所有地質現象,將劃分出的地層單位及其界線、侵入體的接觸界線和相帶分界線、斷層面的出露線等,應准確地填繪在地形地圖上。
在進行地質制圖時,要在野外將所見地層、岩體、礦體等露頭的地質界線填繪到地形地圖上,以便製成野外地質圖。
在地質觀測路線上的地質點,要准確定在地形圖上(用羅盤在底形圖上定點或用GPS直接測出經緯坐標來定點),然後按照地質體分界線的實際出露情況,在點的兩側各延出半厘米左右的線段,與相鄰路線相應點的延伸線相連,這些連線的方向和形狀要根據地質體的產狀與地形的相互關系而定。一般用「V」字形法則進行連線。
在野外將各觀測路線相應點間都連成線,這些線有的是地層間的分界線,有的是岩體與圍岩的接觸界線,有的是斷層出露線,總之它們將地質體的出露線都投影在同一水平面上,這就是野外地質圖。同時要在一定的面積內填繪相應數量的產狀符號及其它地質標記,如地層單元和岩體時代的代號等,顯然這種圖不僅表示地面的露頭情況,而且表示了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圍之內地質體三度空間的分布特徵。經室內整理和修飾就成為正規的地質圖。
野外地質填圖時應分組進行,由組長負責分工合作。有的掌圖,負責定點連線;有的記錄描述;又有的採集標本、量產狀。大家取得共同資料,共同負責,在野外共同商量,互相討論統一認識,提高填圖質量。
三、工作小結及室內整理
野外填圖階段,每日路線完成之後,都要作當天工作總結。將野外記錄及圖面進行整理、核對。圖面、記錄、標本等要對應一致。圖面上所定地點及地質界線要著墨,並應轉繪到室內另一張地形圖上,作為實際材料圖(如果時間來不及可待階段小結時作)。在野外記錄本上要作文字小結,總結該路線上所見地層、岩體、礦產等的主要內容,對該區某些地質問題的新發現、新認識,在本條路線上有哪些現象由於出露不好或其他原因沒能觀測詳細,須在相鄰路線更加註意解決的問題等。實際上是對當天的野外工作更加仔細的重新研究,總結已取得的資料,發現存在的問題,以便今後工作更有預見,更有的放矢。
階段性的室內整理很重要,因為幾條路線工作之後,填出一片面積的野外地質圖,需要認真研究和整理所取得的資料。在每日整理的基礎上,進一步檢查圖面和記錄本,是否有遺誤之處,是否有要返工的的路線,如地質點定錯、地質現象觀察記錄不詳或彼此矛盾,或者有重要意義的礦點等,都應決定補測或重測路線,補足資料。這需要小組成員共同討論決定。
轉繪實際材料圖。實際材料圖是計算工作量及查閱原始資料的依據,因此野外要作實際材料圖。
實際材料圖內容有:
①地質點及其編號;各種不同性質的地質點用不同的符號標出。
②實測剖面位置;
③觀察路線,一邊用點線畫出,顯然地質點都在觀測路線上,有時觀測路線還標明工作日期;④岩層產狀;
⑤化石產地及符號;
⑥按礦種標出礦點位置、老洞、采坑等;
⑦各項山地工程的位置及編號等。
實際材料圖一定要在各階段整理時逐步完成,不能等到最後整理時去編制。該圖應放於野外基站,不能帶出野外山上,以免丟失。
階段整理的另一項工作是檢查核對標本,於野外記錄對照檢查岩性及標本編號,然後將編號上墨、包裝好,並及時裝箱,須待化驗、磨片的樣品和標本,要及時填寫送樣單,送往化驗室進行分析鑒定。要有專人負責此項工作。
第四節 室內工作階段
一、地質測量成果的整理
在野外填圖工作結束以後,就轉入最終室內整理階段。室內整理階段首先要整理野外的所有原始資料,完成野外實際材料圖;審閱野外記錄本;核對和仔細清理標本,有些重復的標本要選出拋棄;對照標本要對地層和岩石進行補充描述,對於化石標本要作詳細研究,以便准確地確定地層的時代。整理各項鑒定、化驗成果。其次要清繪地質圖,要將圖面認真仔細地整飾,有些出露不好的地段推測的地質界線,要用斷線畫出。圖面上的界限、符號、數據都要清繪得整潔、美觀、勻稱。畫好圖廓,寫好圖名比例尺。如果要正規出版的地質圖,需要按照規定圖例色譜上好顏色。在清繪地質圖的基礎上,對其他成果圖件也要進行編制、整飾、成圖。
最終成果整理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編寫報告。如果一個地區(一個完整圖幅)的地質測量工作需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每年工作結束後要完成和提交年度報告。所有的野外工作完成後即可著手編寫最終地質報告草稿,待所收集的實際材料(鑒定化石、岩性分析和化學分析所獲得的材料)整理完畢後,即可呈交待審查驗收出版的最終定稿的圖幅地質報告。地質報告的完整性、報告中資料的真實性、精確性是衡量地質報告質量的標准。
二、地質測量實習報告的編寫
地質報告的主要章節有前言、地層、岩石、構造、礦產、區域地質發展史和結束語等。根據工作任務和工作手段可增加一些專門性的章節,如水文地質;地震地質等。地質報告主要章節的一般內容簡述如下:
(1) 前言
工作區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區劃,圖幅編號、名稱、范圍和總面積;自然地理特徵,山川形式,地形的特徵,山嶺及河谷的絕對標高和相對標高,露頭情況,植被覆蓋程度,氣候特徵等。
工作區的經濟和交通概況、工業、農業的發展情況,人口密度、資源開發及交通路線等。
工作區所處大地構造位置,地質構造的最主要特徵,以往地質研究的歷史及研究程度及評價。
本次工作的性質、目的、任務,主要解決哪些地質問題,工作的組織情況,工作時間的安排,工作中主要採用的方法、手段,最終提交的成果等。
(2)地層
概述測區地層發育情況,所有地層時代,主要岩性特徵,古生物化石的概貌等等,然後應根據地層時代的新老關系,由老至新詳細敘述地層各組、段的分布特徵,出露情況,岩性特徵,所含化石的種屬,時代劃分及其依據,接觸關系和厚度等等。
這一部分的內容主要根據實測剖面及實測填圖時的野外記錄,綜合敘述。可以引列實測剖面的資料,或者引入路線地質剖面圖來表示。
(3)岩石
如果區內的沉積岩和變質岩未作大量的岩石學工作,對沉積礦產和變質礦產的意義不大,其主要岩性特徵都在地層一章中敘述,這里不作專門描述。
對於岩漿岩的敘述首先應該進行分類,按照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或者按照侵入岩、噴發岩,或按岩體的大小進行分類命名。
總述區內的岩漿岩發育的特徵之後,應該注意描述區內出露的各個岩體的特徵,包括岩體出露的位置、規模,所處的構造部位,岩體的形狀,與圍岩的接觸關系,三度空間的產狀特徵,岩體內的分相情況,岩石類型及名稱,岩體內外接觸帶的蝕變特徵等。然後要敘述岩石的物質組成,包括岩石的礦物成分和化學成分、岩石的結構和構造特徵,岩石所經受變化及改造等等。說明岩石類型、形成時代,與圍岩的關系、含礦性等等。
岩石學的研究不但需要野外詳細收集宏觀資料,而且需要大量的鏡下鑒定及各種化學分析資料,這些資料的豐富可靠程度,以及對這些資料正確分析整理,尋找出其內在的規律性,這是岩石學研究深入的標志,而在本章中應納入岩石學研究的成果。
(4)構造
首先概述工作區構造的總體面貌,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然後分別描述具體的構造單元。
對於褶皺的描述要根據所收集的資料,先敘述褶皺構造的位置、范圍、規模,後敘述組成褶皺的地層(褶曲核部的地層時代、岩性、褶曲翼部的地層時代、層序等)。進一步應該詳細地描述褶皺的形態,如褶皺軸的方向,褶皺軸面、樞紐的產狀,將褶皺進行形態分類。討論褶皺形成時期,褶皺的形成機制等。
對於斷裂構造的描述要側重區域性斷裂的描述。如斷層的位置、規模;一般用斷層所經過的兩個或幾個地名來命名;敘述斷層面的走向、傾向和傾角;斷層兩盤的地層時代、岩性以及構造變動。斷層的構造現象,如構造岩、片理化、斷層泥、透鏡體、拖曳褶皺、伴生節理、地層的牽引現象;斷層面的形態變化、斷層上的擦痕及其產狀;推斷斷層形成及發展演化的歷史,斷層產生的力學機制等。
構造分析,要將褶皺、斷裂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根據不同時期分析它們的形變特徵,推斷地殼活動的規律性。更重要的是論述構造與礦產、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及地震地質的關系。
構造形態特徵和空間關系往往用圖能夠更明確和直觀地表達,因此要盡量用各種圖件幫助敘述。
(5)地質發展簡史
根據地層、岩石、構造等綜合分析,恢復本區地質發展歷史。從古到今按地質時代連續陳述各地質時期所發生的各種地質事件。
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不要與地層一章重復,變成單純岩性敘述,而是要說明其中反映出當時古地理、古氣候、古生物、以及沉積演化、構造演化、岩漿活動過程、地殼運動等生動的畫面。
第二,文句要簡明扼要,避免死板枯燥、像記賬一樣;記述要有理有據,不能無根據地想像或推論。
(6)礦產
要從最主要礦產開始,說明礦產所在位置、礦種、礦床類型、規模、各種化驗分析數據、礦物組合、地球化學特徵、各種工程揭露的實際資料、各種經濟指標,找礦標志及礦床成因等等。主要目的是為進一步找礦勘探提供依據。這一章描述越詳細越具體越有使用價值,一些數據資料就更要求准確有據。
在這一章不僅要說明一些金屬礦產,如鐵、銅、鉛、鋅等等,而且還要說明非金屬礦產和建築石材等,尤其是煤和石油等,必須加以敘述,恰當進行評價。重要的是根據區內地質特徵的綜合分析,提出找礦遠景和找礦方向。
地質報告中除以上必不可少的章節外,還可有些專門性章節內容,如「地貌—第四季地質」、「水文地質」、「地震地質」等,但要經過專門性工作之後,才能單獨列章節。
(7)結語
結語是對整個地質測量工作的結論和評價,要明確而簡練。概括性地肯定工作的主要成果,新的發現,新的認識等等;簡明敘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有哪些問題需待解決;對進一步的工作提出建議。
結束語要實事求是,對工作要正確估價,認真負責。地質測量工作的質量反映在全部工作的成果中,而不在於結論是否寫的冠冕堂皇。也不要過於謙虛,埋沒成績。對於存在問題和今後工作建議要准確而中肯。
最後,要對曾經指導和幫助過此項工作的人表示感謝。
附表1 大慶石油學院綜合地質實習標本標簽
標 本 名 稱 編 號
采 集 地 點
構 造 名 稱 及 部 位
層 位 附 注
采 集 日 期
采 集 人
出自網路文庫
㈡ 地質代號Qn代表岩性是什麼
Qn不代表岩性,代表時代。其代表是時代為晚元古代的青白口紀。Qnsk中sk是群的代號,是靑白口紀那個時候形成的地層。
㈢ 有誰知道地質圖中εγ(下標)4(上標)3表示什麼岩性是什麼年代的
噴出岩的話主要有玄武岩和流紋岩,根據這個地方的地形地質特點推斷一下也是可以的
㈣ 求石油地質岩性描述符號
要岩性描述還是要符號?
㈤ lti是什麼岩性符號,在地質學中,
是指伊利石吧。
㈥ 什麼是地層岩性
就是不同深度底層的地質情況。如泥質灰岩、粉質粘土等
㈦ 地質中如何具體劃分岩性
地質岩性指岩石的軟硬程度及成因,如:花崗岩、大理岩、沉積岩、泥岩等,是劃內分岩石等級的容主要依據;岩石結構是指斷層、節理、破碎等的統稱,是邊坡支護的設計依據。
地層岩性和地質岩性的區別。
地層岩性:一般指場地的岩性,特指某個場地,范圍較小,描述較具體、詳細,一般需要布設鑽孔來查明。多用於初設、施工圖階段。
地質岩性:一般指區域地質的岩性,特指某個區域,范圍較大,描述較簡單,一般查閱區域地質圖。多用於選址階段。
所以說,在工程選址中,對於中小型建設工程,要注意它的地質構造與地層岩性;而對大中型建設項目,要注意它的地質構造與地質岩性。
㈧ m/表示什麼物理意義
單位:米
或物體質量
㈨ 地層岩性,有哪幾種
地層岩石有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岩漿岩。
岩石按其成因主要分為火成岩(岩漿岩)內、沉積容岩和變質岩三大類。整個地殼中,火成岩大約佔95%,沉積岩只有不足5%,變質岩最少。
火成岩按成因分為兩類:一類是岩漿出露地表凝卻而形成的火山岩(噴出岩);另一類是岩漿侵入地殼內部,在地表以下緩慢凝卻而形成的侵入岩。
(9)地質岩性M表示什麼擴展閱讀:
岩石產地
地球形成之初,地核的引力把宇宙中的塵埃吸過來,凝聚的塵埃就變成了山石。山石經過風化,變成了岩石。接著就變成隕石,在沒有落入地球大氣層時,是游離於外太空的石質的、鐵質的或是石鐵混合的物質;
若是落入大氣層,在沒有被大氣燒毀而落到地面就成了我們平時見到的隕石。簡單的說,所謂隕石,就是微縮版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而留下的殘骸。
㈩ 統計學 M 表示什麼SD表示什麼
M=Mean 平均值
SD=standard deviation 標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