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花崗斑岩屬於什麼地質構造

花崗斑岩屬於什麼地質構造

發布時間: 2021-02-09 19:25:18

『壹』 花崗斑岩屬於岩漿岩嗎

屬於變質岩

『貳』 花崗斑岩

1.岩體分布及岩相學特徵

花崗斑岩大致呈北西方向斜貫礦區中部,長約1000 m,寬20~140 m(圖-1c)。出露面積約0.1 km2,深部鑽孔控制面積已達0.535 km2。岩體頂面出露最高標高450.6 m,據勘探資料,工程式控制制最低標高(ZK602)-33.04 m,相對高差483.64 m。花崗斑岩體出露的頂面形態與山區的地貌特徵相似。在斑岩體凹凸的部位是內、外接觸帶成礦的有利部位。

岩石灰白色、淺肉紅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圖5-8)。斑晶含量25%~30%,其中石英約10%、長石15%~30%和少量黑雲母3%。斑晶大小不等,鉀長石較粗大,一般為5~10 mm,呈灰黃-淺肉紅色,邊緣具熔蝕現象,呈渾圓狀,主要為條紋長石和微斜長石,斜長石條紋常絹雲母化,有的包裹有細小的斜長石、黑雲母等;斜長石斑晶較少,呈板狀,被絹雲母交代呈假象,大小0.4~2 mm,黑雲母斑晶綠泥石化;石英斑晶呈自形,粒徑2~3 mm,邊緣被熔蝕成渾圓狀。基質細粒半自形粒狀結構,主要由石英、長石和黑雲母組成,其中石英約20%、鉀長石約15%、斜長石約10%、黑雲母約5%組成,副礦物有鋯石、磷灰石、磁鐵礦、黃鐵礦等。

圖5-8 園嶺寨斑岩體野外和鏡下照片

2.地球化學特徵

(1)主元素及岩石化學分類

園嶺寨花崗斑岩所測主量元素成分見表5-1。園嶺寨花崗斑岩SiO2含量變化不大,介於66.33%~70.77%之間,w(Al2O3)=13.96%~15.57%,w(FeO)=0.63%~0.99%,w(Fe2O3)=0.43%~1.78%,w(MgO)=1.06%~1.54%,w(CaO)=0.37%~2.99%,(K2O)=6.52%~8.33%,w(Na2O)=0.27%~1.01%,w(P2O5)=0.17%~0.21%,總鹼含量Na2O+K2O較高,為7.17%~8.62%,K2O/Na2O比值均大於1,Mg為53.47~68.10,Mg偏高的原因可能是岩石含鎂質礦物黑雲母和綠泥石較多所致。在SiO2-(Na2O+K2O)圖上兩者均位於亞鹼性系列區(圖5-4),岩石的組合指數σ在1.97~2.75,為鈣鹼性岩。在K2O-SiO2圖(圖5-5)上顯示為鉀玄岩系列。除樣品ZK205-96外(A/CNK=0.97,A/NK=1.57,屬准鋁質),其餘樣品A/CNK=1.33~1.59,A/NK=1.62~1.83,在鋁飽和指數圖解上(圖5-6),樣品投影點落於過鋁質區域內。

(2)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徵

所測樣品的微量和稀土元素數據(表5-2),園嶺寨花崗斑岩稀土元素總量ΣREE=104.34×10-6~133.56×10-6,(La/Yb)N=9.27~13.18,輕重稀土分餾明顯,δEu=0.80~0.90,異常不明顯,暗示未發生斜長石的結晶分離或者源區缺乏斜長石。在稀土元素球粒隕石標准化圖解上(圖5-7d),樣品均表現為右傾,Eu處「V」形谷不明顯,輕稀土較富集,重稀土虧損。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標准化蛛網圖上(圖5-7c),表現為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Rb,U,K等,輕微虧損Ba,Nb,Ta,Sr,P,Eu,Ti,在微量元素蛛網圖上表現出Nb,Ti,P槽,顯示岩漿陸殼成因的特點。Rb/Sr和Rb/Ba值(表5-2)遠高於原始地幔的相應值(分別為0.029和0.088,Hofmann,1988),反映出岩漿經歷了較高程度的分異演化或者源區中低等的部分熔融。

『叄』 花崗岩與花崗斑岩的區別

花崗斑岩,
具有斑狀結抄構的花崗岩,斑狀結構基質為隱晶質;
斑狀花崗岩,具有似斑狀結構的花崗岩,似斑狀結構基質為顯晶質;
花崗岩,是一個大的岩石類型,SiO2含量占岩石的66%以上;由石英、斜長石、鉀長石等組成。
花崗斑岩、斑狀花崗岩都只是花崗岩其中的一類而已。

『肆』 地層分區與地質構造單元的劃分

4.2.1.1 區域地層的分區

中南蒙古-大興安嶺地區地層發育,從太古宇至新生界皆有分布。本書以該區古生代地層區劃為基礎的劃分原則,將中南蒙古-大興安嶺地區地層劃分為二個地層大區及三個地層區(圖4.4),自北而南向分別為:西伯利亞地層大區(Ⅱ)的阿爾丹地層區(Ⅱ1)、濱太平洋地層大區(Ⅲ)的蒙古-鄂霍次克地層區(Ⅲ2)、西伯利亞地層大區(Ⅱ)的興安地層區(Ⅱ2)。

圖4.5 中南蒙古-大興安嶺地區大地構造略圖

(1)賀根山(縫合對接)斷裂

位於內蒙古賀根山至突泉一帶,是著名的克拉麥里-二連斷裂系的東延部分。走向為東西向,東端在突泉被松嫩坳陷掩蓋。該斷裂帶為華北與西伯利亞兩大古板塊對接縫合斷裂,沿斷裂帶發育蛇綠岩塊、混雜堆積及高壓變質帶等。

(2)塔源-海拉爾斷裂

位於研究區的塔源-海拉爾一帶,為中央蒙古斷裂的東延部分,屬超岩石圈斷裂。斷裂走向北東,傾向北西。沿斷裂分布有新元古代蛇綠岩塊、混雜堆積,並有高壓變質帶發育。該斷裂帶形成於新元古代末期,是額爾古納地塊與加格達奇地塊的分界斷裂,具有對接縫合斷裂特徵。斷裂向北東延伸至上黑龍江地區,被得爾布干斷裂截斷。

(3)得爾布干斷裂

斷裂南起呼倫湖東岸經黑山頭-得爾布干-塔河至黑龍江岸,呈北東向延伸,傾向北西,具逆斷層並有左旋平移特徵。該斷裂帶形成於新元古代末期,古生代時期控制了海相沉積,並有基性-超基性岩和花崗岩體的形成。斷裂帶於晚古生代活動減弱,中生代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期間又強烈活動,作為大興安嶺火山岩帶西緣斷裂控制了區域火山岩漿活動,屬於超岩石圈斷裂。

(4)大興安嶺-太行山斷裂

位於大興安嶺主脊,故又稱其為大興安嶺主脊斷裂。斷裂帶走向北北東-近南北向,傾向東,傾角60°~80°,具左旋走滑平移正斷層特徵。斷裂帶向南延伸至太行山-武陵山,屬岩石圈斷裂。斷裂帶形成於中生代,控制了大興安嶺主脊壘、塹構造及火山-沉積帶的展布。

(5)嫩江斷裂

位於大興安嶺東緣,走向北北東,傾向東。南段(赤峰-八里罕)形成於晚古生代,控制了東西兩側石炭紀-二疊紀沉積作用。該斷裂中生代活動強烈,在早白堊世尤為明顯,控制了早白堊世含煤盆地的形成與演化。沿斷裂局部有新生代玄武岩漿噴溢活動,至今仍有地震發生。中段(納河-白城-翁牛特旗)為晚白堊世至新生代長期活動的左旋正斷層,控制著松嫩坳陷的形成與演化,為松嫩坳陷西緣斷裂。北段(嫩江上遊河谷)由兩條平行的斷裂構成,也稱為嫩江岩石圈斷裂,斷裂東傾,傾角60°~80°,具走滑特徵,是加格達奇地塊與多寶山島弧帶的分界斷裂。

(6)鄂嫩斷裂

沿鄂嫩河-石勒喀河,呈向東南凸出的弧形展布。斷裂傾向自西而北東相應的為北-北西-北西西向變化,具逆構造特徵。據稱斷裂近處見有蛇綠岩塊,為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帶與額爾古納地塊間的構造單元界線斷裂。

(7)南蒙古-鄂霍次克斷裂

斷裂位於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帶東支的南緣,是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帶與額爾古納地塊、上黑龍江坳陷、崗仁地塊間的構造單元界線斷裂。斷裂南東傾,具有逆斷層構造特徵,屬超岩石圈斷裂。

(8)北蒙古-鄂霍次克斷裂

斷裂位於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帶東支的北緣,是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帶與亞布洛夫地塊間的構造單元界線斷裂。斷裂北西傾,具有逆斷層構造特徵,屬超岩石圈斷裂。

(9)斯塔諾夫斷裂

斷裂沿西斯塔諾夫山西南山麓,呈北西-南東向展布,斷裂北東傾,具左旋逆斷層構造特徵。它是斯塔諾夫花崗-綠岩區與亞布洛夫地塊、卡拉爾花崗-綠岩區間的構造單元界線斷裂。斷裂向東延伸成為西伯利亞古陸的南緣斷裂,屬超岩石圈斷裂。

(10)卡拉爾斷裂

斷裂沿烏多坎山脈展布,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傾角平緩。斷裂兩側地球物理場特徵截然不同,是卡拉爾花崗-綠岩區與亞布洛夫地塊間的構造單元界線斷裂,屬超岩石圈斷裂。

4.2.1.4 侵入岩及區域分布特徵

中南蒙古-大興安嶺地區的侵入岩極其發育,太古宙至新生代均有侵入岩漿活動,且岩石類型繁多、成因類型多樣。

4.2.1.4.1 太古宙侵入岩

20世紀90年代經對太古宇岩層深入研究結果,認定原來所劃分的混合岩原岩為侵入岩,將其從太古宇岩層中劃出,稱為變質深成侵入體,從而太古宇岩層進行了解體。變質深成侵入體和綠岩伴生,構成「花崗-綠岩區」。太古宙變質深成侵入體、侵入岩分布於早前寒武紀古陸(地塊)之上。

(1)太古宙變質深成侵入體

變質深成侵入體岩石類型為英雲閃長片麻岩、奧長花崗片麻岩、花崗閃長片麻岩等TTG岩系及紫蘇花崗岩組成。它與同期富鉀花崗岩侵入體和綠岩伴生,構成「花崗-綠岩區」。

(2)太古宙侵入岩

除上述富鉀花崗岩侵入體外,還見有二長花崗片麻岩、鉀長花崗片麻岩、花崗岩、鹼長花崗岩、正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岩、英雲閃長岩。

中性岩類岩石類型為二長岩、閃長岩、輝長閃長岩、石英閃長岩(多見於中、新太古代)。基性岩類岩石類型為二長岩、輝長岩、角閃輝長岩、蘇長岩、輝長斜長岩。超基性岩類多數為未分超基性岩,個別岩體可分出純橄欖岩、二輝橄欖岩、輝石岩等。

4.2.1.4.2 元古宙侵入岩

(1)古元古代侵入岩

分布於早前寒武紀古陸(地塊)之上。

古元古代變質深成侵入體,發育於中國境內古老地塊之上的大興安嶺北部、小興安嶺西北部地區。在大興安嶺北部、小興安嶺西北部岩性為TTG岩系、花崗質片麻岩;此外,可見同期富鉀花崗岩侵入體(鹼長花崗岩、花崗岩、二長花崗岩)及偉晶岩,侵入變質深成侵入體之中。

古元古代侵入岩,除上述富鉀花崗岩侵入體外,古元古代花崗岩類岩石類型一般以二長花崗岩為主體,次為花崗岩、鹼長花崗岩、正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岩,英雲閃長岩以及鹼性花崗岩、花崗斑岩。中性岩類岩石類型為石英閃長岩、閃長岩。基性-超基性岩類岩石類型主要有輝長岩、橄欖輝長岩、輝長輝綠岩、角閃輝長岩、蛇紋岩、橄欖岩、輝石岩、角閃石岩等。發育有少量鹼性岩類,岩石類型為正長岩類和石英正長岩。

(2)中元古代侵入岩

分布於早前寒武紀古陸(地塊)之上及其外側增生構造帶。

該期花崗岩類岩石類型主要為花崗岩、二長花崗岩、鹼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岩,次為正長花崗岩、英雲閃長岩、鹼性花崗岩、環斑花崗岩、石英二長岩。

中性岩類岩石類型為二長岩、閃長岩。基性-超基性岩類岩石類型為輝長岩、角閃輝長岩、輝長輝綠岩、角閃岩、二輝岩等。少量的鹼性岩類,岩石類型為正長岩類和石英正長岩。

(3)新元古代侵入岩

該期花崗岩類較發育,多發育在古陸或地塊邊緣,為陸緣增生帶的組成部分。

花崗岩類以花崗岩、二長花崗岩為主,其次為花崗閃長岩、鹼長花崗岩、正長花崗岩、英雲閃長岩、鹼性花崗岩。

中性岩類岩石類型為閃長岩、石英閃長岩。基性-超基性岩類主要岩石類型有輝長岩、角閃輝長岩、橄欖輝長岩、輝綠岩、輝長岩、角閃石岩、輝橄岩、橄欖輝石岩等。

(4)里菲期侵入岩

該期侵入岩極不發育,在俄羅斯赤塔州的柯里其卡地區和額爾古納河下游左岸分別見有幾個早、中里菲期花崗岩類侵入體分布。岩石類型亦單一,均為花崗岩。於哈巴羅夫邊區的漢德艾柯地區見有幾個不大的鹼性岩體和一個超基性岩體分布。鹼性岩體岩石類型為霞石正長岩、磷霞岩、霓霞磷霞岩、鈦鐵霞輝岩、磷酸鹽岩。超基性岩類岩石類型為鹼性苦橄岩。

4.2.1.4.3 早古生代侵入岩

分布於古陸、中間地塊之上及其邊緣。後者為構造增生帶的組成部分。

(1)未分早古生代侵入岩

這是一組未研究清楚的侵入岩,數量不多,岩石類型簡單,僅見有花崗岩類及基性岩類。花崗岩類岩石類型以花崗岩為主,次為二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岩。基性岩類岩石類型為輝長岩等。

(2)寒武紀侵入岩

該期侵入岩不發育,數量不多。花崗岩類僅見有兩種岩石類型,它們是花崗岩和花崗閃長岩。中性岩類岩石類型為閃長岩。基性-超基性岩類岩石類型為輝長岩、輝綠岩、角閃輝石岩。

(3)奧陶紀侵入岩

該期侵入岩主要發育於多寶山地區。花崗岩類岩石類型為花崗岩、鹼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岩。中性岩類岩石類型為閃長岩、輝長閃長岩。基性-超基性岩類岩石類型為輝長岩、輝綠岩、蛇紋岩、輝石橄欖岩、滑石-陽起石岩。

(4)志留紀侵入岩

志留紀侵入岩不發育,出露分散零星。花崗岩類岩石類型見有花崗岩、二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岩,其中以花崗岩為主。中性岩類為閃長岩。基性-超基性岩類岩石類型為輝長岩、輝綠岩、蛇紋岩、輝石橄欖岩。

4.2.1.4.4 晚古生代侵入岩

該期侵入岩發育,幾乎遍布全區分布。其中分布於前中生代構造增生帶中的為多。

(1)未分早古生代侵入岩

這亦是一組未研究清楚的侵入岩。其花崗岩類岩石類型為花崗岩、花崗閃長岩。中性岩類岩石類型為閃長岩、英雲閃長岩。基性岩類岩石類型為輝長岩、輝綠岩。

(2)泥盆紀侵入岩

該期侵入岩除晚泥盆世侵入岩較發育外,其他時期的侵入岩均不發育。其花崗岩類岩石類型為花崗岩、正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岩、英雲閃長岩。

中性岩類岩石類型為閃長岩。基性-超基性岩類岩石類型為輝長岩、輝綠岩、輝石岩、橄欖岩、二輝橄欖岩、斜輝輝橄岩、角閃岩。鹼性岩類岩石類型為正長岩。

(3)石炭紀侵入岩

該期侵入岩花崗岩類岩石類型為花崗岩、正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岩、英雲閃長岩、花崗斑岩。中性岩岩石類型為閃長岩、石英閃長岩、輝長閃長岩。基性-超基性岩類岩石類型為輝長岩、輝綠岩、斜長岩、純橄欖岩、單斜輝石岩、斜方輝石橄欖岩。鹼性岩類岩石類型為正長岩。

該期侵入岩於早石炭世末期較為發育,岩石類型齊全,出露較多。

(4)二疊紀侵入岩

該期侵入岩較為發育,岩石類型齊全,分布廣泛。其花崗岩類岩石類型為花崗岩、鹼長花崗岩、正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岩、英雲閃長岩、鹼性花崗岩、花崗斑岩。中性岩類岩石類型為閃長岩、閃長玢岩、輝長閃長岩、石英閃長岩。基性-超基性岩類岩石類型為輝長岩、橄欖岩、純橄欖岩。鹼性岩類岩石類型為正長岩、正長斑岩、鉀霞正長岩。

4.2.1.4.5 中生代侵入岩

該期侵入岩分布較廣,其中分布於北部斯塔諾夫山南坡和東海岸者為多。

(1)三疊紀侵入岩

該期侵入岩較為發育,岩石類型齊全。其花崗岩類岩石類型為花崗岩、鹼長花崗岩、正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岩、英雲閃長岩、鹼性花崗岩、花崗斑岩。中性岩類岩石類型為閃長岩、輝長閃長岩、二長岩、石英閃長岩。基性-超基性岩類岩石類型為輝長岩、角閃輝長岩、鈉長岩、輝綠岩、角閃岩、純橄欖岩、橄欖岩、輝橄岩、蛇紋岩、輝石岩。鹼性岩類岩石類型為霓霞正長岩、雲霞正長岩、白霞正長岩、霓輝正長岩、正長岩、石英正長岩。

(2)侏羅紀侵入岩

該期侵入岩較為發育,岩石類型齊全,出現了晶洞花崗岩。其花崗岩類岩石類型為花崗岩、鹼長花崗岩、正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岩、英雲閃長岩、鹼性花崗岩、晶洞花崗岩、花崗斑岩。中性岩類岩石類型為閃長岩、閃長玢岩、二長岩、輝長閃長岩、石英閃長岩、石英二長岩。基性-超基性岩類岩石類型為輝長岩、鹼性輝長岩、蛇紋石化橄欖岩、輝石岩、純橄欖岩、角閃岩。鹼性岩類岩石類型為正長岩、含霞石正長岩、正長斑岩。

在俄羅斯赤塔州北部斯塔諾夫山南坡,中晚侏羅世花崗岩類集中構成一構造花崗岩帶。該帶長達600km,寬80~100km。其主要岩石類型為花崗閃長岩,次為二長花崗岩、英雲閃長岩。

(3)白堊紀侵入岩

該期侵入岩於東海岸分布較為集中。岩石類型齊全,亦出現了晶洞花崗岩。其花崗岩類岩石類型為花崗岩、鹼長花崗岩、正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岩、鹼性花崗岩、晶洞花崗岩、花崗斑岩。中性岩類岩石類型為閃長岩、閃長玢岩、石英二長岩、輝長閃長岩、石英閃長岩。基性-超基性岩類岩石類型為輝長岩、角閃輝長岩、角閃岩、橄欖岩、純橄欖岩、輝石岩、苦橄岩、蛇紋岩。鹼性岩類岩石類型為正長岩、石英正長岩、正長班岩,伴隨有正長偉晶岩。

『伍』 花崗斑岩和斑狀花崗岩以及花崗岩這三個概念的聯系和區別

花崗斑岩, 具有斑狀結構的花崗岩,斑狀結構基質為隱晶質;
斑狀花崗岩,具有似斑狀結構的花崗岩,似斑狀結構基質為顯晶質;

花崗岩,是一個大的岩石類型,SiO2含量占岩石的66%以上;由石英、斜長石、鉀長石等組成。

花崗斑岩、斑狀花崗岩都只是花崗岩其中的一類而已。

沒搞清楚的話BaiDu Hi我。

『陸』 花崗斑岩屬於哪大類岩石啊

花崗斑岩(Granite prophyry)
花崗斑岩的礦物成分與相應的深成岩--花崗岩相同,不同的是它具有斑狀結構,標明它是淺成岩。

『柒』 花崗岩地質特徵

攀枝花地區海西晚期岩漿岩屬於攀西岩漿岩帶的一部分,以基性-超基性岩為主,伴有鹼性岩和花崗岩,組成雙峰式裂谷岩漿岩組合。岩漿活動明顯受構造控制,集中分布在金河-箐河(金河-箐河斷裂)、紅格-米易(安寧河斷裂)、二灘-攀枝花(攀枝花斷裂)和金歸塘斷裂帶上。其中米易-紅格岩漿岩帶由基性-超基性、鹼性正長岩和花崗岩組成「三位一體」的組合。

關於這些岩漿岩形成年代數據變化較大。其中,層狀基性-超基性岩體的同位素年齡數據較多可以歸納為三個年齡組:186~288Ma,306~392Ma,400~560Ma。峨眉山玄武岩Ar-Ar法年齡數據為218.6~283Ma。結合與玄武岩的關系,認為以海西晚期即(260±20)Ma較為合適(馬玉孝等,2001)。

關於其中鹼性岩和花崗岩岩體的時代頗有分歧,已獲得的同位素年齡有:紅格正長岩中黑雲母K-Ar法年齡257.8Ma,霞石正長偉晶岩中鋯石U-Pb年齡237Ma,二灘歪鹼正長岩全岩Rb-Sr等時年齡214Ma,粗面岩為211Ma(成都地質學院,1984)。

花崗岩年齡數據變化較大,紅格大平子花崗岩的U-Pb年齡為291Ma,棉花地鉀長花崗岩為274Ma(宜昌所,1984),攀枝花營盤梁子黑雲母二長花崗岩Rb-Sr等時年齡為253.37Ma(成都地質學院,1984)。1∶5萬區調報告(同德幅、猛狼壩幅、攀枝花幅、金江幅,1∶5萬區調報告,四川地礦局,成都理工學院,1999)稱為矮郎河花崗岩序列和營盤梁子序列。

營盤梁子序列主要分布在攀枝花構造岩漿帶,由多個大小不等的岩體組成,侵入在海西基性-超基性岩和大田石英閃長岩中,沉積蓋層為三疊系。岩石類型為細粒黑雲母二長花崗岩、淺肉紅色似斑狀二長花崗岩、黑雲母花崗斑岩和鉀長花崗岩。主要的造岩礦物斜長石為更長石,鉀長石為條紋微斜長石,從早期到晚期,岩體的鉀長石含量增多,明顯向富鉀方向演變;岩體就位深度變淺,岩石多具有斑狀結構;放射性強度逐漸升高。

矮郎河序列主要分布在紅格以東紅格層狀岩體及鹼性岩的東側和南部,包括矮郎河花崗岩體等,侵入在震旦系以及海西期基性-超基性岩體和鹼性岩體,沉積蓋層為上三疊統寶頂組。該序列岩漿活動起始和結束時間都略晚於營盤梁子(馬玉孝等,2001)。矮郎河花崗岩系列早期以二長花崗岩為主,晚期以鉀長花崗岩為主,後期為鉀長花崗斑岩。分為幾個岩石單元組,其中與鈾礦化有關的是棉花地單元(T1Mηγ),主要分布於棉花地至半箐一帶,向北延至米易埡口附近。

該區近NNW-SN向構造發育,同時發育近南北向韌性剪切帶。岩體由於南北向構造影響,普遍發育碎裂結構及雲英岩化,局部發育帶狀糜棱岩化,形成片麻狀構造。

在會理、米易地區,沿昔格達斷裂(安寧河斷裂)南北向分布的鹼性岩和花崗岩其時代為海西晚-印支早期花崗岩體可能是比較合適的,岩體和地層受到後期近南北向展布的韌-脆性構造和韌性剪切構造影響,發生強烈變形,形成片麻狀構造以及糜棱岩化面理。

『捌』 地質方面的問題!!

這個問題嘛比較簡單!呵呵!
這是按岩石中SiO2的含量來劃分的
據SiO2重量百分回數,通常答將火成岩分為四大類: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SiO2 45~53%),中性岩(SiO2 53~66%),酸性岩(SiO2>66%)

超基性岩:最常見的是橄欖岩,輝岩。
基性岩:玄武岩,輝長岩
中性:閃長岩類,安山岩
酸性:花崗岩在長見,還有噴出的流紋岩
這就是最常見的岩石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玖』 斑岩屬於什麼岩類,成分,結構,構造,成因是什麼

屬於構造岩類。但論岩性應歸於岩漿岩

花崗斑岩和花崗質斑岩在於後者是廣義的,泛指具有斑狀結構的中酸性侵入岩。
前者俠義,特指具有斑狀結構的花崗岩

碎斑岩是一種構造岩,成分變化可能很大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