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題1:B
小題1:B
小題1:D
⑵ 什麼是地質分界線
地質分界線是不同來地質源體和地質現象之間的界線,即地層、岩體、礦體等的分界面和斷層面同地表或某一剖面的交線。它是一個地質的概念,劃分和確定地質界線,是地質填圖或有關地質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地質圖上所填繪的地質界線,可以反映出一個地區的地質構造輪廓。
等高線是以海拔劃分的,即相同海拔點的聯線。
地質界線與海拔沒有關系。等高線一定是閉合的,而地質界線中地層、岩體、礦體等的分界線是閉合的,斷層界線則未必是閉合的。
⑶ 請問圖片中的是什麼地質現象風化石恐龍蛋礦石
看看是不是一窩,目測有點像恐龍蛋,因為有明顯分成,希望幫助到您
⑷ 讀某區域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的地質構造是______,判斷依據是______.甲地地貌形成的主要地
(1)根據圖中注記,中間岩層老,兩翼岩層新,該處為背斜;甲地區石灰岩廣布,屬於典型的喀回斯特地貌,形成的答主要地質作用是外力侵蝕(溶蝕)作用.
(2)丁處是一個著名的旅遊勝地,據圖判斷,該地吸引遊人的自然景觀可能是喀斯特地貌.
(3)如果要在A、B兩處選一處建水庫及大壩,以解決甲鎮的缺水問題,應該建在A處,水庫宜建在口袋形的窪地,大壩應建在狹窄出口處,且水可以順流至甲地,在B地建水庫可能淹沒甲鎮.
故答案為:(1)背斜中間岩層老,兩翼岩層新外力侵蝕(溶蝕)作用
(2)喀斯特地貌
(3)A處 水庫宜建在口袋形的窪地,大壩應建在狹窄出口處,且水可以順流至甲地,在B地建水庫可能淹沒甲鎮
⑸ 地質成圖情況是什麼意思
地質圖是將來沉積岩層、火源成岩體、地質構造等的形成時代和相關等各種地質體、地質現象,用一定圖例表示在某種比例尺地形圖上的一種圖件。是表示地殼表層岩相、岩性、地層年代、地質構造、岩漿活動、礦產分布等的地圖的總稱。
根據野外調查路線、觀測點的距離,調查精度的比例尺劃分為小(1/50萬及其以小)、中(1/25~1/20萬)、大比例尺(1/5萬及其以大)地質圖。依據內容分為:基岩地質圖、地質礦產圖、岩性-岩相分布圖、構造地質圖、礦產圖、第四紀地質圖、古地理圖、水文地質圖、工程地質圖和環境地質圖等。
地質界線、構造線、礦產和地理底圖等要素的標示精度,投影方法的准確性是衡量地質圖成圖效果的主要考核指標。我國對不同比例尺、不同地質圖類別的成圖方法技術都有具體的規范要求。
⑹ 這張圖是什麼地質作用形成的現象
1.風化作用:兩種抄岩石岩性不同,抗風化能力不同,則會產生不同的現象。
2.冰川沉積:可能是冰川搬運巨石,消融後沉積下來的
3.構造作用:二者接觸界面上可能發育斷層面,或者是一個大型的逆沖推覆構造,被風化剝蝕後遺留的,像飛來峰等。
⑺ 板塊學說不能解釋什麼地質現象
首先,研究一下板塊假說產生的環境條件:
板塊學說是建立在今天的海陸結構(或世界地回圖)和其他地學理論基礎答之上的學術體系。由於其它學術的謬誤、種類繁多和相互抵觸,導致板塊學說無統一的理論性和系統性。
所以,板塊學術不能解釋的地質現象多著呢!
比如說:
1,板塊論無法解釋海陸的產生、相互轉化和消失過程。
原因:如果板塊論解釋了海陸的產生、相互轉化和消失過程,是板塊論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2,板塊區域圖屬於平面幾何圖形,永遠無法揭示地殼運動過程中的地殼運動層次關系。
3,板塊區域圖的建立,只能說明《板塊論》解釋地殼運動的時候,地殼只能撞來撞擊,原地踏步。
4,板塊區域圖的建立,永運無法揭示板內地質的登陸形成過程。
因為:板塊,板塊,就是鐵板一塊;不是鐵板一塊,就不叫板塊。
5,無法恢復古大陸的海陸結構和無法解釋古大陸的分裂過程。
因為:《板塊論》是固定論的代名詞。
6,無法揭示地殼運動形式、地殼運動通史和地殼運動規律。
因為:《板塊論》預示著今天海陸結構的永恆性,不相信地殼運動過程中,地殼的變動。等等,等等。
(中文博大精深,用辭有講究。至從《板塊論》傳入華夏,中文也染上了豬瘟!)
⑻ 請幫忙解釋下這兩張圖是什麼地質現象。謝謝!
第一張圖不清楚呀,感覺左邊是陡崖,底下是碎石,應該是岩崩產生的倒石堆(重力地貌)吧。
第二張圖上面看起來有冰川痕跡,很像是冰川移動產生的中磧。
⑼ 什麼叫地質邊路圖
地質圖是將沉積岩層、火成岩體、地質構造等的形成時代和相關等各種地質體、地質現象,用一定圖例表示在某種比例尺地形圖上的一種圖件。是表示地殼表層岩相、岩性、地層年代、地質構造、岩漿活動、礦產分布等的地圖的總稱。
地質圖的繪制始於18世紀末到19世紀英國地質學家威廉 史密斯。史密斯於1794年在巴斯和新卡斯爾之間旅行時,發現南英格蘭地層的層序適用於整個英格蘭。由此便決定要繪制全英格蘭的地質圖,並開始為這一目的陸續地收集資料。大約在1801年前後,他完成了英格蘭、威爾士地層分布的一般地質圖。史密斯地質圖的編制,首先在標准地區確定地層層序;然後,注意這些地層中含有的化石的特徵,並確定自古到今的差異,將其作為標准化石對其他地層進行不考慮岩性的對比。史密斯之後隨著時代的前進、地質學的發展,地質圖的編制越來越精確,表現的內容也逐漸增多。1878年在巴黎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地質學會議上,開始討論有關地質圖的問題,1881年通過了俄國A.II.卡爾賓斯基提出的地質圖圖例,並逐漸發展成今天國際上通用的地質圖圖例系統。現在所說的地質圖,也包括為某種特殊目的,著重表現某種地質現象的圖件。1981年美國編成的1:750萬的環境工程地質圖,日本編成的1:20萬基岩地質圖,以及國際合作編成的1:500萬各大洲地質圖都是比較著名的地質圖。
地質圖的編制多以實測資料為基礎,有一定的制圖規范和標准。目前所使用的地層分級系統、表示地層年代的色標和符號,以及表示各類岩體的色標和代號,多是國際通用的。客觀需要促使地質圖向專門化、部門化方向發展。種類也越分越細,除普通基礎性地質圖外,還有第四紀地質圖、大地構造圖、岩相圖、古地理圖、水文地質圖、工程地質圖、礦產分布圖等。目前狹義的地質圖多指基礎性普通地質圖。不同比例尺地質圖,表示地層年代的界、系、統、組、層等的分級是不同的,比例尺愈大表示的層次愈細。在沒有註明岩性的情況下,有時要與區域地層表配合使用,才能查明岩石的具體種類、性質及結構特點。各種實用性和分析性地質圖,雖增加了專門用途所需要的直接性內容,但大多利用區域基礎地質圖派生編制。
⑽ 什麼是地質圖
1、什麼是地質圖?
它是一種圖件,由一定符號、色譜和花紋等來表示地殼版某部分各種權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如,各種岩層,岩體、地質構造、礦產等的)及相互關系的一種圖件。
2、地質圖的組成
(1)圖名:取名主要依據圖件所在地區、內容和特徵等;
(2)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內容越詳細,如1:200,類型數字比例尺,線條比例尺;
(3)圖例:是一些規定的符號和線譜、色譜。
(4)順序:一般是地層、岩石構造和其它,其中地層從上到下,由新到老,從左到右,有新到老。岩體:從酸性到基性到超基性。
3、分類:
(1)根據內容:構造地質圖、地質圖、岩漿岩圖、變質岩圖、盆地分布圖、礦床分布圖,油氣資源分布圖、地球物理圖等。
(2)根據形狀:平面圖、剖面圖和柱狀圖。
A剖面圖:一般形式,剖面線(按標高),方向,地質界線
B柱狀圖:一般交地質圖時都需要附柱狀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