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山西屬於什麼地質風貌

山西屬於什麼地質風貌

發布時間: 2021-02-09 18:20:49

⑴ 山西平遙是屬於什麼地質構造

為新生代斷陷盆地地質構造

滿意請採納

⑵ 山西的主要地形地貌是

山西地形較為復雜,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丘陵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間。從地形看,是一個由許多復雜山脈構成的高台地。

山西的地形主要是高原。是典型的為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高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高原內部起伏不平,河谷縱橫,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

山西是典型的為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高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境內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500米以上。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2)山西屬於什麼地質風貌擴展閱讀: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貌從總體來看是一個被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高原,整個輪廓略呈由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其中山地、丘陵佔80%,高原、盆地、台地等平川河谷佔20%。

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與其東部華北大平原相對比,呈現為強烈的隆起形勢。最高處為東北部的五台山葉頭峰,海拔達3058米,是華北最高峰;最低處為南部邊緣運城垣曲縣東南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境域地勢高低起伏異常顯著。

山西省地處中緯度地帶的內陸,在氣候類型上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太陽輻射、季風環流和地理因素影響,山西氣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步、光照充足、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冬夏氣溫懸殊、晝夜溫差大的特點。

山西省各地年平均氣溫介於4.2—14.2℃之間,總體分布趨勢為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全省各地年降水量介於358—621毫米之間,季節分布不均,夏季6—8月降水相對集中,約佔全年降水量的60%,且省內降水分布受地形影響較大。

⑶ 山西屬於什麼地區

華北地區

⑷ 太原地形地質特點

太原西、北、東抄三面環山,中、南部為河谷平原,整個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海拔最高點為2,670米,最低點為760米,平均海拔約800米,市區坐落於海拔800米的汾河河谷平原上。太行山雄居於左,呂梁山巍峙於右,雲中、系舟二山合抱於後,太原平原展布於前,汾水自北向南縱貫全境。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橫貫太原市全境,流經境內約100公里。市區東有太行山阻隔,西有呂梁山。

⑸ 黃土高原、山西山地地質環境區

本區位於黃河流域中部,其范圍在長城一線以南,秦嶺、伏牛山以北,西以烏鞘嶺、日月山為界,東抵太行山,總面積約58萬Km2。主體海拔1000~2000m,黃土厚度一般50~100m,最厚可達250~300m,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沉積最厚的區域。屬溫帶內陸半乾旱氣候區,年平均降水量自東南向西北由700mm遞減至300mm,降雨集中於7~9月,多呈暴雨形式。本區跨中朝地台與祁連山褶皺帶兩個一級大地構造單元。其西部發育北西向活動斷裂,20世紀有強震活動。地勢高低懸殊,黃土深厚疏鬆,暴雨頻繁,植被再生力低,為中國土壤侵蝕最嚴重的地區,嚴重侵蝕面積在28萬Km2以上,大部分地區年均沖刷量為2000~20000t/Km2

本區可開采地下水資源量為93.75億m3/a,地下水資源模數為6.4萬m3/Km2。地下水資源量占水資源總量的40%~65%。

由於地勢高差很大,滑坡崩塌災害較為發育。大部分地區屬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中易發區,呂梁山和陝北高原屬於滑坡崩塌災害高易發區,汾渭盆地為地裂縫高易發區。

(一)黃土高原地質環境亞區

呂梁山以西的黃土高原即是本亞區范圍。本亞區有獨特的地貌景觀———塬、梁、峁。年降水量自西北向東南由200mm增到600mm。50mm等深線所包圍的暴雨帶以華家嶺為起點,呈東西向延伸。區內黃土濕陷性強烈,濕陷等級多為Ⅱ~Ⅲ級。本區土壤侵蝕嚴重。位於陝北的皇、孤、窟、禿、佳諸河流域是黃土高原也是全國土壤侵蝕最為嚴重的地區,隴東、隴西的侵蝕稍弱。黃土有良好的直立性,在乾燥狀態下形成陡崖或峭壁,故黃土深切河谷邊坡陡峻,溝谷比降可達20%~40%。蘭州地區及隴東泥石流災害特別嚴重,晉西、陝北、蘭西鐵路及青藏鐵路的海石灣到海晏段沿線災害也較嚴重。

(二)汾渭谷地地質環境亞區

本亞區東起潼關,西至寶雞,北起太原,南至運城,包括晉中盆地、晉南谷地、運城盆地和關中平原。海拔330~800m,其邊緣斷裂呈雁行排列。盆地內,中、新生代沉積物厚度巨大。

(三)山西山地地質環境亞區

本亞區由呂梁山以東、太行山以西的山地和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長治盆地、晉城盆地等組成。以海拔1000~2000m的山地為主,年降水量600~700mm。本亞區以煤系地層和碳酸鹽岩分布為主。煤系地層分布廣泛,含巨厚煤層。

⑹ 山西省屬於什麼地形

雙塔寺、中華傅山園、晉祠園林山西地形較為復雜,境內有山地、丘陵專、高原、盆地、台地屬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丘陵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間。最高點為五台山的北台葉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點在垣曲縣境內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
山西表裡山河,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大部分為山區和丘陵。東界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亘北嶽恆山、五台山,南聳中條山,中立太岳山。五台山主峰葉斗峰海拔3058米,為華北最高峰。中部由北而南分布有大同、忻州、太原、臨汾、長治和運城等盆地。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兩大水系。境內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條,大於40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長,全長659公里。被稱為中華民族文化搖籃的黃河,北自偏關縣老牛灣入境,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抵芮城縣風陵渡而東折,南至垣曲縣碾盤溝出境,途經19縣560個村莊,流程965公里。黃河流經晉陝峽谷,在吉縣壺口一帶河床突然下跌15至20米,流水直瀉,形成壯觀的壺口瀑布。

⑺ 山西的地形特點是什麼

山西地形較為復雜,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種地貌類型。東部是以太行山脈為主體的塊狀山地,西部是以呂梁山為主架的黃土高原,中間是一串珠狀盆地。山西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變化明顯。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徵;冬季長而寒冷乾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溫和。南部運城盆地和黃河谷地熱量豐富,北部熱量最低。山西各地降水量懸殊,雨多年雨量為雨少年的2~3倍。由於降水變化大,地表又缺乏植被,故旱情普遍。

山西

⑻ 山西地質特徵

地理:
山西地形比較復雜。既有山地高原、又有丘陵盆地。其中山地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40%,丘陵佔40.3%,平原和台地僅佔19.7%。省內除中南部的幾個盆地和谷地地勢較低以外,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與其東部華北大平原相對比,呈現為強烈的隆起形勢。境內高低起伏異常顯著,最高的五台山之台北(葉頭峰)海拔達3058米,最低在垣曲縣東南的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高低相差2800多米。總觀全貌,兩側為高山隆起,中部為多字形斷陷盆地。整個地形地貌可明顯的分為三部分:東部山地、西部高原山地和中部裂陷盆地。

地質:
山西從大地 構造上講屬中朝准地台近中央部位,稱山西斷隆。它北抵內蒙地軸中部,南接秦嶺褶皺系,西邊是鄂爾多斯台坳, 東以太行山東側大斷裂為界同華北斷坳分開.山西斷隆的中軸上,疊加"s''型汾渭地塹系,組成了一幅復雜的構造圖案。
地層發育較全,除奧陶繫上統、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下統和中統缺失外,其餘時代的地層都有分布,尤其是前寒武系和上古生界地層在中國北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岩漿岩類型多,分布較廣泛,以侵入岩為 主,特別是中生代侵入岩 反映出多期次的特點, 與山西許多內生礦產的形成有關。

這些足夠不?哥們你的分也太少了點哈

⑼ 太原的地質風貌,人文風情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城,2003年迎來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輝煌慶典(公元前497—2003年)。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太原很大很大,與全國任何一個城市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蘇州、開封、洛陽在內,都毫不遜色。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盛贊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鎮,非賢莫居。」歷史文化是古城太原最大的一筆精神財富。太原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晉祠」園林,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建於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是中國雙塔建築的傑出代表;龍山石窟是中國最大的道教石窟,被專家傳為世界之最;始建於北齊、毀於元末明初的蒙山大佛,堪與巴米揚大佛和樂山大佛相媲美!此外還有隋末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剎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宮純陽宮、多福寺等文物古跡。 迎澤大街、南內環、龍城大街夜景太原位於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於華北地區黃河流域中部,西、北、東三面環山,中、南部為河谷平原,全市整個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地處南北同蒲和石太鐵路線的交匯處。海拔最高點為2,670米,最低點為760米,平均海拔約800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11°30′~113°09′,北緯37°27′~38°25′。區域輪廓呈蝙蝠形,東西橫距約144公里,南北縱約107公里。 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橫貫太原市全境,流經境內約100公里。市區東有太行山阻隔,西有呂梁山作屏障,坐落在兩大山脈間的河谷平原上。太原旅遊資源豐富,悠久的歷史給太原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較為著名的有晉祠、天龍山石窟、永祚寺、純陽宮、崇善寺、竇大夫祠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處。名山、石窟、寺院、廟宇、湖泊、森林、溫泉、溶洞、峽谷、河流、古建築、古遺址、名人故居、歷史文化紀念地、博物館等旅遊資源的豐富以及高品質的文物的集中,在國內也是非常少有。其中晉祠聖母殿內宋塑侍女像栩栩如生,姿態各異,在海內外享有盛名。天龍山的北朝石窟及隋唐造像、崇善寺明代藏經、純陽宮關羽立馬銅像,在中國文學藝術史上均佔有輝煌的一頁。此外,唐太宗李世民撰寫的「貞觀寶翰」《晉祠銘並序》碑文,是現存最早的唯一完好的唐太宗行書碑。太山、天龍山、龍山、蒙山等名山見證了太原城2500多年的滄桑歲月。 太原市積淀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如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的「晉祠」園林、建於明代的永祚寺、 雙塔寺、中華傅山園、晉祠園林中國雙塔建築的傑出代表「凌霄雙塔」、被專家傳為世界之最的中國最大道教石窟龍山石窟。 晉祠 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瓮山下晉水發源處。始建於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叔虞封唐,子燮因晉水更國號,後人因以命祠名。晉水主要源頭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溫17度,清澈見底。祠內貞觀寶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寫的御碑《晉祠之銘並序》。祠內還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於聖母殿左側,隋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至今生機勃勃、鬱郁蒼蒼,與長流不息的難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 天龍山石窟 在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四周山巒起伏,山頭龍王石洞泉水盪漾。石窟分布在天龍山東西兩峰,東峰8窟,西峰13窟。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自東魏至唐,歷魏、齊、隋、唐四個朝代。以唐代最多,達15窟。石雕體態生動,刀法洗煉,具有豐富的質感。宋代改名聖壽寺,寺宇已毀。寺前蟠龍古松蒼翠蔽日。 永祚寺雙塔(雙塔寺) 永祚牡丹(雙塔寺)在太原市東南郊郝庄村南。本名「永祚寺」。只因其寺內那兩座」巍峨壯觀,聳入雲端的古塔,引人矚目,才被世人習呼為雙塔寺。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高僧福登奉敕建造。現存寺內主要建築,全為磚構。八角十三級,高54.7米。塔內有階梯踏道,可登頂層,憑窗遠眺,太原風光歷歷在目。人們出入太原,雙塔首先映入眼簾,成為太原的標志。寺內牡丹遍地,傳為明代所植。 龍山石窟 在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龍山山巔。滿山林密葉茂。石窟開鑿於元初,道人宋德芳於太宗六年(1234年)主持營造龍山石窟及昊天觀。現廟宇殘壞,石窟尚存,共8龕。各龕雕像數額不等,共40餘尊,大都保存完好,雕工朴實,衣著莊重,與佛教石窟藝術風格截然不同。 純陽宮 在太原市五一廣場西北隅。又稱呂祖廟。創建年代無考。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晉藩王朱新揚對宮內重新規劃,規模空前。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增築後院巍閣3層,景觀宜人。該院整個建築布局,類似八卦形式,為國內少見。 竇大夫祠 在太原市西北20公里上蘭村、汾河峽谷左側。祠內古柏蒼翠。晉國大夫竇犨封地太原,曾開渠興利,後人在此立祠祀奉。歷代都留有碑記。現存山門、獻亭、大殿等都是元至正三年(1343年)重建,局部還保留宋金時期風格。其中獻亭甚大,後檐柱,用大殿明間廊柱代替,結構簡練而嚴謹,為金元建築中所罕見。祠旁清泉自烈石山蒼崖下湧出,水溫較低,人稱「寒泉」。「烈石寒泉」為太原名勝之一。 多福寺 在太原市西北24公里崛圍山之巔。山勢陡峻,松柏遍野。為太原著名風景之一。取自「多子多福」之意。寺在山頂小峪之中,極富古剎風趣。寺始建於唐貞元二年(786年)。唐人李克用、李存勖(後唐庄宗)父子曾到此佛焚香,寺況空前。宋末毀於兵火,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重建,後又多次重修。唯寺前山巔磚塔,仍是宋代原構。寺旁小屋,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讀書處。 童子寺燃燈塔 位於龍山之上,始建於北齊天保七年,金天輔元年毀於戰火,明嘉靖元年重建。相傳有兩名童子在此山中隱修時,見山石氣勢不凡,遂在這里雕造了一尊高57米的佛像,寺名也是由此而來。 晉陽湖 位於太原市晉源區西南董茹村一帶。晉陽湖由汾河西乾渠引入,水質良好,湖水面積48平方千米,水深平均4米,最深處8米,夏季最高水溫達33℃,冬季為5℃~15℃,常年不結冰,是華北最大的人工湖,素稱「中國北湖」。 崛(山圍)山 崛(山圍)山位於太原西北24千米處,這里松柏圍裹,鬱郁蔥蔥。春天,山花爭艷;深秋,遍山紅葉。「崛(山圍)紅葉」是太原八景之一。 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位於太原市西南約20千米處,系北齊高洋帝於天保二年(551年)開鑿的高達63米的摩崖石刻大佛,也稱西山大佛。它腳下埋著的寺院,曾是佛教凈土宗早期道場。 崇善寺 原名白馬寺,位於太原市上馬街中部南側,即在火車站附近,是一處隋末唐初創建的佛教寺廟,歷史上稱之為「三晉名剎」。寺內的大悲殿,是一處標準的明代建築,內塑有千手千眼11面觀音、千缽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塑像高達8.5米,風格、造型都很別致,而且色彩絢麗,衣紋線條流暢。這三尊塑像,是不可多得的明代藝術品。 北朝壁畫 北齊婁睿墓,在太原市晉源區王郭村西南1千米處。 20世紀80年代初,婁睿墓壁畫的出土,曾在中國考古學界引起過一陣轟動。在墓道、甬道的兩壁和墓室的壁面上均繪有壁畫,出土時大部分保存完好,現存壁畫71幅。整個壁畫組成了一幅人間生活場景與神怪傳說合為一體的壯闊畫面。 晉陽古城遺址 晉陽古城遺址位於今太原市晉源區古城營一帶。遺址面積大約20平方千米,分西城、東城、中城、太原府、晉陽宮城、大明宮城、倉城、羅城等。晉陽古城建成於春秋末年(公元前476年),毀於宋初(979年),歷時1500餘年,是中國北方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其遺址被列入中國十大遺址保護范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正在開發保護中。 汾河景區 汾河公園是太原城市建設的民心工程,建成於2000年10月。景區長6000米,寬500米,蓄水260萬立方米,綠地130萬平方米,各種燈飾達7000餘盞。園內波光粼粼,花團錦簇,芳草如茵,風景秀麗,是太原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⑽ 山西的地形以什麼為主

山西的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

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其中專山地、丘陵佔80%,高屬原、盆地、台地等平川河谷佔20%。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與其東部華北大平原相對比,呈現為強烈的隆起形勢。

最高處為東北部的五台山葉頭峰,海拔達3058米,是華北最高峰;最低處為南部邊緣運城垣曲縣東南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境域地勢高低起伏異常顯著。

(10)山西屬於什麼地質風貌擴展閱讀:

山西的位置境域:

山西省是中國內陸省份,位於黃河中游東岸,華北平原西面的黃土高原上。東以太行山為界,與河北為鄰;西、南隔黃河與陝西、河南相望;北以外長城為界與內蒙古毗連。疆域輪廓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南北間距較長,縱長約682千米。

最南端在芮城縣南張村南,北緯34°34′;最北端在天鎮縣遠頭村北,北緯40°44′。東西間距較短,寬約385千米:最東端在廣靈縣南坑村東,東經114°33′;最西端在永濟市長旺村西,東經110°14′。全省總面積15.67萬平方千米,佔中國總面積的1.6%。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山西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