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是什麼地質構造
Ⅰ 泰山的地質構造
泰山的地質構造屬於:
A 背斜
B 向斜
C 地壘 --------------!
D 地塹
Ⅱ 山東省泰山的地質構造
泰山地處我來國東部大源陸邊緣構造活動帶的西部,位於華北地台魯西地塊魯中隆斷區內,是華北地台的一個次級構造單元。泰山地區在太古時代經歷了劇烈的地殼抬升和沉降,終於在3000萬年前形成了今天的泰山。泰山地區的寒武紀片麻岩群是華北台地的基底,地層剖面出露齊全,化石豐富,保存完好。泰山雜岩形成於太古代,年齡在20億年左右。泰山有豐富的地殼運動遺跡,在地質方面有豐富的研究成果,並設有著名的地質研究基地,具有世界意義的地質科學研究價值。
Ⅲ 泰山是什麼岩構成
我想主要是岩漿岩中的侵入性岩漿岩!
12月9日,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員陸松年教授宣布,以《泰山地區古老侵入系精細年代構造構架研究》為課題的泰山岩石研究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泰山上的岩石已經可以按照其「年齡」來排列順序。
自2005年9月泰山成為國家地質公園、並隨後開始申報世界地質公園起,泰山地質、泰山岩石年代成為必須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課題。泰山管委與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簽訂了長期合作研究協議,在第一輪年代格架研究中,研究人員自2006年4月至2007年6月,先後四次來到泰山考察研究,共採集鋯石等測驗樣品37件、岩石標本126件。利用國內目前最先進的測驗技術和精密儀器進行檢測後,研究小組寫出了《泰山地區古老侵入系精細年代構造構架研究報告》,將原始數據發表,得出了相對完整、系統和精確的關於泰山岩石年代學的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表明,目前泰山上最古老的岩石是望府山片麻岩、栗杭奧長片麻岩,分布於泰山主體的望府山、天街一帶,距今27.2億年;排名第二位是位於桃花峪彩石溪中的黑色岩石,距今26.7億年;接下來是分布在南天門、十八盤一帶的岩石,距今26.3億至26.5億年;傲徠峰上的淺色岩石,以及大眾橋、中天門處的岩石幾乎是同時形成的,距今25.5億年;普照寺附近的深色岩石,距今24.9億年;泰山上最「年輕」的岩石距今也有16.2億年了,分布於紅門一處。同時,在玉皇頂處岩石中發現的殘留礦物質表明,有相當數量的二批鋯石距今超過30億年,最遠的年代在距今37億年。由此可以說明,泰山上還存在年代更古老的岩石。
Ⅳ 山東泰山是什麼地貌
泰山是山東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脈,地層為華北地台典型基底和蓋層結構區,南部上升幅度大,蓋層被風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雜岩,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層,其絕對年齡25億年左右,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層之一。北部上升幅度小,蓋層保存著典型的華北地台上發育的古生代地層。泰山地貌分為沖洪積台地、剝蝕堆積丘陵、構造剝蝕低山和侵蝕構造中低山四大類型,在空間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層巒疊峰、凌空高聳的巍峨之勢,形成多種地形群體組合的地貌景觀。
泰山的地質構造十分復雜,以斷裂為主,其構造特點為斷塊 掀斜抬升。既有前寒武紀形成的構造,又有中新生代發育的構造。
泰山的前寒武紀地質構造發育以多期的褶皺、斷裂以及韌性剪切帶為其主要特徵。它們彼此疊加相互改造,構成了極其復雜的構造面貌,對它們的成因機制研究是前寒武紀地質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另外,中元古代輝綠玢岩發育的國內外罕見的「桶狀構造」,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從區域構造看,太平洋板塊以近東西方向對歐亞板塊的強烈俯沖,使泰山地區在近南北向伸展作用下,北東東向泰前斷裂發生強烈掀斜活動,泰山大幅度抬升,致使泰山的新構造運動表現得十分普遍和強烈,它們對泰山的形成及地貌格局起著主導性的控製作用。泰山周圍的下古生界和前寒武紀結晶基底不整合面上形成的重力滑動構造也與新構造運動有密切的關系。
Ⅳ 泰山在地質構造上屬於
答案B
地壘在地形上常形成塊狀山地,如泰山、廬山等。
Ⅵ 泰山是怎樣形成的
【形成原因】:距今約一億多年前的中生代晚期,由於太平洋板塊向亞歐大陸板塊擠壓和俯沖,泰山在燕山運動的影響下,地層發生了廣泛的褶皺和斷裂。在頻繁而激烈的地殼運動中,泰山山體沿著百餘公里(自今萊蕪至泰安市)的泰前大斷裂快速抬升。並在隆起的過程中遭受風化剝蝕。這時因斷塊發生了間歇性的升降差異,南部山區猛烈抬升,造成了南高北低的明顯掀斜斷塊山。最後在山體高處,原來覆蓋著的2000多米的沉積岩全部剝蝕掉,古老的泰山雜岩重見天日,開始形成了泰山的雛形。受變質影響的花崗岩,因抗蝕性強,就構成了峰巒高崖。泰山在距今六七千萬年前的新生代初期,由於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影響,即沿泰前斷裂繼續大幅度的抬升,至距今約三千萬年前的新生代中期,今日泰山的輪廓才基本完成。所以,如今泰山主峰及其周圍的山巒,海拔多在千米以上,而且古老雜岩裸露。主峰南麓的泰安市海拔僅153米,自市區至泰山極頂僅9公里,其相對高差竟達1392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泰山谷幽壑深,壁立千仞。明太祖朱元璋御制《岱山高》中說:「岱山高兮,不知其幾千萬仞;根盤齊魯兮,不知其幾千百里;影照東海兮,巍然而柱天。」——引自《泰山通鑒》
Ⅶ 如何介紹泰山的地質
詩經》曰:「泰山岩抄岩襲,魯邦所瞻。」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主峰海拔1545米。它的自然神韻得天獨厚,雄偉壯觀;它的文化遺產獨樹一幟,氣勢恢宏;二十八億年的自然造化,五千年的文化宏篇,造就了中國第一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 泰山以其漫長的地質演化歷史,復雜的地質構造,典型的地質遺跡,歷來為中外地質學家所矚目。張夏寒武紀地層標准剖面,地層發育齊全,出露良好,代表性強,是我國區域地層對比和國際寒武系對比的主要依據,在地質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泰山國家地質公園由五個地質遺跡園區組成,分別是:紅門地質遺跡園區、中天門地質遺跡園區、南天門地質遺跡園區、後石塢地質遺跡園區和桃花源地質遺跡園區,總面積約129.63km?。 泰山地質地貌內容極為深廣,特別是在早前寒武紀地質方面,以及寒武系標准剖面、新構造運動與地貌等方面,都具有全國和世界意義的巨大價值,是一個天然的地學博物館。
Ⅷ 山東泰山的岩石是什麼類型
泰山的岩石類型是變質岩。
變質岩是由地殼中先形成的岩漿岩或沉積岩,在 環境條件改變的影響下,礦物成分、化學成分以及結構構造發生變化而 形成的。它的岩性特徵,既受原岩的控制,具有一定的繼承性,又因經 受了不同的變質作用,在礦物成分和結構構造上又具有新生性(如含有變質礦物和定向構造等)。
泰山的地質構造十分復雜,以斷裂為主,其構造特點為斷塊掀斜抬升。既有前寒武紀形成的構造,又有中新生代發育的構造。
泰山的前寒武紀地質構造發育以多期的褶皺、斷裂以及韌性剪切帶為其主要特徵。
(8)泰山是什麼地質構造擴展閱讀:
岩石按其成因主要分為火成岩(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大類。整個地殼中,火成岩大約佔95%,沉積岩只有不足5%,變質岩最少。不過在不同的圈層,三種岩石的分布比例相差很大。地表的岩石中有75%是沉積岩,火成岩只有25%。
距地表越深,則火成岩和變質岩越多。地殼深部和上地幔,主要由火成岩和變質岩構成。火成岩占整個地殼體積的64.7%,變質岩佔27.4%,沉積岩佔7.9%。其中玄武岩和輝長岩又佔全部火成岩的65.7%,花崗岩和其他淺色岩約佔34%。
這三種岩石之間的區別不是絕對的。隨著構成礦物的變化,它們的性質也會發生變化。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遷,它們會轉變為另外一種性質的岩石。因而有人認為這種分類法較為武斷。
Ⅸ 泰山地質地貌情況
詩經》曰:「泰抄山岩岩,魯邦所瞻襲。」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主峰海拔1545米。它的自然神韻得天獨厚,雄偉壯觀;它的文化遺產獨樹一幟,氣勢恢宏;二十八億年的自然造化,五千年的文化宏篇,造就了中國第一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
泰山以其漫長的地質演化歷史,復雜的地質構造,典型的地質遺跡,歷來為中外地質學家所矚目。張夏寒武紀地層標准剖面,地層發育齊全,出露良好,代表性強,是我國區域地層對比和國際寒武系對比的主要依據,在地質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泰山國家地質公園由五個地質遺跡園區組成,分別是:紅門地質遺跡園區、中天門地質遺跡園區、南天門地質遺跡園區、後石塢地質遺跡園區和桃花源地質遺跡園區,總面積約129.63km?。
泰山地質地貌內容極為深廣,特別是在早前寒武紀地質方面,以及寒武系標准剖面、新構造運動與地貌等方面,都具有全國和世界意義的巨大價值,是一個天然的地學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