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2是什麼地質
㈠ 地質、地貌
一、地貌
鄂爾多斯盆地海拔為1000~1700m,地形總體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呈高原地貌景觀,大致以長城為界,可分為兩大地貌單元:北部屬波狀沙漠高原,大部分被沙漠覆蓋,有庫布齊沙漠和毛烏素沙地,地形平緩,呈波狀起伏,海拔為1100~1500m,相對高差為30~80m;南部屬黃土高原,構成我國黃土高原的主體部分,黃土厚100~200m,在姬塬一帶厚度可達300餘米,溝壑縱橫,切割強烈,地形破碎。
子午嶺將黃土高原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為陝北黃土高原,海拔為1300~1600m,地勢自北向南、自西向東逐漸降低,地形切割破碎,多呈梁、峁地貌類型;西部為隴東黃土高原,地勢自周圍向中部的馬蓮河口降低,形成隴東盆地,中部和南部地區,黃土塬為主要地貌單元,如董志塬、長武塬、北極塬等,塬面平坦,往往被沖溝切割成眾多塬塊,面積23~227km2。
二、構造
1.盆地內構造
鄂爾多斯盆地是一個SN走向、不對稱的中生代緩傾向斜盆地,周邊以斷裂為界。這些斷裂深達盆地基底,活動時間長,自中生代早期至新生代均有活動,控制著盆地的形成與發育,分屬不同構造體系,西部邊界斷裂為磴口-平涼斷裂,屬高角度逆沖斷裂;北界為黃河斷裂(磴口-托克托斷裂),南界為渭河盆地北緣斷裂,均屬裂谷型高角度正斷裂;東部為離石斷裂。向斜西翼受六盤山逆沖斷裂帶破壞,形成陡傾的逆沖斷階帶,見圖3-1-2。
鄂爾多斯盆地,北起伊盟隆起,南抵渭北斷褶帶,軸線SN走向,內部無大型斷裂構造,為較完整緩傾不對稱向斜,向斜東翼向西緩傾,岩層傾角多小於1°,又稱伊陝斜坡;西翼距軸部10~20km,向東傾斜,傾角1°~10°;向斜軸部呈SN走向,地層傾角平緩,埋深最大,呈帶狀,緊鄰盆地西緣,也稱天環坳陷。
伊盟隆起位於盆地北部,北起黃河斷裂,南接主體向斜,西連西緣逆沖斷裂帶,東靠晉西撓褶帶,與河套斷陷相鄰。北界為一系列EW走向、北傾斜的高傾角正斷層帶(磴口-托克托斷裂),自南向北呈階梯狀斷落,南升北降,古新世以來活動強烈。伊盟隆起基底為古老的結晶岩系,蓋層為古生界和中生界,厚度不超過1km,地層從南向北超覆,北部缺失下古生界,隆起中部為二疊系和侏羅系。
圖3-1-2 鄂爾多斯盆地橫剖面示意圖(據侯光才等,2008)
2.盆地周邊構造帶
盆地周邊構造帶由西緣逆沖構造帶、渭北隆起和晉西撓褶帶組成,分屬不同構造體系。
(1)西緣逆沖構造帶
東起磴口-平涼斷裂,西至賀蘭山-六盤山褶皺帶,近SN走向,北起磴口,南至寶雞一帶,長約300km,為我國北方西部構造體系與東部構造體系的結合部。由一系列的高角度逆沖斷裂組成,斷距大且深,使基底發生錯斷。大體以青銅峽—馬家灘為界,斷裂帶分為南、北兩段。
北段:由一系列的高角度逆沖斷層組成,斷層傾向多樣,基底捲入變形,前震旦系變質雜岩及下古生界灰岩常逆沖到中生代地層之上,出露地層普遍較老。近EW走向的平推斷層將該斷裂分割為3部分,北部的桌子山段,以西傾高角度逆沖斷裂為主,由一系列SN走向的向斜、背斜組成;中部的石嘴山段,由東傾的逆沖斷層組成,為一大型逆沖斷隆;南部的陶樂—橫山堡段,由一系列的東傾逆沖斷裂組成,斷層密集,規模大,由北向南斷層密度和規模逐漸減小,至橫山堡進入轉換帶。
南段:北起馬家灘,南至平涼,屬祁連山褶皺帶與鄂爾多斯地塊的結合部,由一系列西傾疊瓦狀逆掩斷裂組成,傾角上陡下緩,未波及基底,以逆沖推覆構造為特徵。該段被東西向平推斷裂分割成南、北兩部分。北部,自馬家灘至惠安堡,為南、北兩大逆沖構造體系的轉換帶,由一系列疊瓦狀逆掩斷層和夾於其間的褶皺沖斷席組成,逆掩推覆作用發育,剖面上地層多呈重復疊置;南部,北起沙子井,南至平涼,以西傾逆沖斷層為主,推覆體主要為三疊系,其下為寒武系—奧陶系組成的大型背斜構造。
(2)渭北隆起
位於鄂爾多斯盆地南緣,沿千陽、永壽、銅川、黃龍、宜川一線分布,呈EW走向,為中生代燕山期隆起。新生代,南部斷陷,以梯狀斷階或以地塹、地壘相間的形式出現,構成渭河盆地的北緣。斷裂多為正斷層,走向NE50°~60°,斷面南傾,傾角35°~55°。
(3)晉西撓褶帶
離石斷裂是晉西撓褶帶的東部邊界,同時也是鄂爾多斯盆地的東部邊界。該斷裂呈SN走向,北起林格爾,經興縣、方山縣、蒲縣,南至黑龍關,長約270km,為高角度逆沖深斷裂,斷至岩石圈,傾向多變,北部斷面西傾,傾角60°~80°;中段斷面東傾或西傾;南段主斷面東傾,傾角45°~70°。燕山運動使斷層東側的呂梁山斷塊向西推擠,使離石斷裂西部形成了近SN走向的一系列短軸背斜,構成晉西撓褶帶。從區域上看,晉西撓褶帶東翹西伏,岩層產狀西傾,傾角5°~10°,可看成鄂爾多斯向斜東翼的上翹部分。
三、地層
鄂爾多斯盆地地層與華北地區基本相同,自下而上,地層基本序列為:太古宙—元古宙結晶片岩,中新元古界淺變質碎屑岩-碳酸鹽岩及少量火山岩,古生界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岩,石炭系—侏羅系碎屑岩,白堊系碎屑岩以及新生界鬆散堆積物。其中,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岩、白堊系碎屑岩和第四系的黃土和砂礫石層是區內重要的含水岩系。盆地的向斜構造使老地層呈環帶狀出露在盆地周邊,盆地內則主要出露中生代地層,表層多為第四系沉積物覆蓋。
1.前寒武系
前寒武系主要出露在盆地周邊的構造隆起區。太古宇主要為黑雲母片麻岩、花崗片麻岩等,元古宇主要為淺變質綠片岩,在盆地內主要構成盆地的基底。
薊縣系主要為深灰—灰白色中厚層硅質條帶或硅質團塊白雲岩,下部偶見礫岩透鏡體。岐山一帶厚度大於2000m,隴縣一帶厚度為500~700m,與下伏前長城系的砂頁岩及火山岩和上覆寒武系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觸。薊縣系在渭北西部、隴縣、千陽、平涼和寧夏南部是重要的岩溶含水層。
2.寒武系
(1)下寒武統
猴家山組(1h):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在前震旦系之上,底部為灰黃色含礫石英砂岩、鮞粒灰岩,上部為紫灰色灰岩、砂質白雲岩與頁岩互層。
硃砂洞組(1zs):為一套灰白色、深灰色中厚層白雲岩、白雲質灰岩,厚13.1~47m。
饅頭組(1m):為紫褐色砂質白雲岩、灰白色石英砂岩、頁岩、鮞狀灰岩、白雲質灰岩等,與上覆地層張夏組呈整合接觸,厚50~535m。
(2)中寒武統
在盆地中部、東部、南部和西北部稱為張夏組,而在西南部則稱為陶思溝組和呼魯斯台組。
張夏組(Є2 z) : 以灰色中厚層鮞狀灰岩為主,夾薄層灰岩、竹葉狀灰岩,與上下地層呈整合接觸,厚49 ~ 354m,具南厚北薄、東厚西薄的特點。
陶思溝組(Є2 t) : 出露在寧夏青龍山一帶,為灰白色、灰黃色薄層細粒石英砂岩、白雲岩、灰岩和頁岩,厚109.5m,整合在硃砂洞組之上。
呼魯斯台組(Є2h) : 與下伏陶思溝組呈整合接觸,為紫紅色頁岩與薄—中層灰岩、泥質條帶灰岩不等厚互層,間夾鮞狀灰岩和竹葉狀灰岩,厚144.6m。
(3) 上寒武統
在盆地西緣稱為炒米店組和阿不切亥組,在東部地區稱為三山子組(延至奧陶系) 。
炒米店組(3 ch) : 主要分布在桌子山和崗德爾山背斜的兩翼,岩性為灰色泥質條帶灰岩、竹葉狀灰岩、鮞狀灰岩透鏡體和頁岩,厚215.6 ~ 337.6m。
阿不切亥組(Є 3-O1 ) : 分布於寧夏青龍山等地,為泥質條帶灰岩,夾白雲質灰岩、白雲岩、竹葉狀灰岩和鮞狀灰岩及少量頁岩,與下伏呼魯斯台組呈整合接觸,厚70.88 ~433.6m。
三山子組(Є 3-O1 ) : 廣泛出露於盆地周邊地區,上部為淺灰色中厚層含燧石細晶白雲岩,下部為黃灰色夾紫灰色薄層細晶白雲岩、竹葉狀礫屑粉晶白雲岩和薄層泥質粉晶白雲岩。厚93 ~ 200m。
3.奧陶系
奧陶系出露於盆地周邊,主要出露於西北緣桌子山及其南的經黑山、太陽山、雲霧山,盆地南緣的景福山、鐵瓦殿、金栗山以及東緣的稷王山、漢高山和偏關,總體呈U字形分布,盆地內奧陶系深埋於地下。
(1) 下、中奧陶統
馬家溝組(O1-2m) : 盆地內廣為分布。大體以涇河為界,東、西兩部分岩性有所差異。東部地區,底部為灰褐色鈣質礫岩、含礫砂岩,中部以黃綠色黃灰色泥灰岩、頁岩為主,上部以灰色、深灰色中厚層白雲質灰岩、灰岩為主,厚200 ~ 350m。西部地區,在岐山、涇河一帶,為灰色、灰白色中厚層灰岩,厚度在1000m 以上; 在桌子山、青龍山一帶,為灰色、深灰色中厚層泥灰岩、白雲質灰岩,厚50 ~ 570m。該組與下伏寒武系呈整合接觸。
(2) 中奧陶統
峰峰組(O2 f) : 分布在盆地東緣及富平以東,下段為灰黃色、褐黃色薄層泥灰岩與深灰色白雲質灰岩、厚層灰岩互層,局部夾石膏; 上段為灰色中厚層白雲質灰岩、灰岩及褐灰色白雲岩。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與上覆石炭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厚193.55 ~ 389.06m。
平涼組(O2p) : 主要分布在渭北地區,富平一帶主要岩性以多層凝灰岩和混雜角礫岩和薄板狀灰岩為特徵,厚860m; 在渭北西部,為黃綠色、灰綠色頁岩夾紫紅色粉砂岩,間夾泥灰岩; 東部富平一帶底部夾燧石條帶灰岩,厚800m。
(3) 上奧陶統
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西緣。
西緣背鍋山組(O3b) : 為灰色、肉紅色中厚層、塊狀灰岩,夾少量黃綠色頁岩。在隴縣一帶上部為黃綠色頁岩,夾紫紅色粉砂岩、灰色細砂岩和瘤狀灰岩,下部為灰色塊狀灰岩、角礫狀灰岩。
4.石炭系—侏羅系
加里東運動時期,本區抬升,在志留紀、泥盆紀和早石炭世遭受剝蝕,沉積缺失。到晚石炭世開始出現海陸交互相沉積,石炭系岩性為深灰色、黑色泥岩、頁岩,煤層夾白色砂岩、薄層泥灰岩等,厚200~700m,平行不整合在奧陶系之上,陝北的太原組高產天然氣,也是主力煤層。
二疊系:是一套碎屑岩夾煤系建造,主要有山西組(P1s)、石盒子組(P2sh)和孫家溝組(P3s),大部分埋於地下,出露於桌子山地區和東部的溝谷中。岩性為中、細砂岩、泥岩互層,夾數層可採煤,厚300~500m。其中山西組和石盒子組是鄂爾多斯盆地北部重要的天然氣產層和主力採煤層。
三疊系:為一套內陸河流、湖泊、沼澤相的碎屑建造,大面積出露於東部溝谷中,全盆地均可鑽遇,厚度超過5000m。自下而上,劉家溝組(T1l)為一套礫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組成的完整沉積旋迴;二馬營組(T2e)以中粗粒長石砂岩、砂質泥岩、粉砂岩為主,上部夾炭質頁岩、油頁岩;延長組(T3y)、瓦窯堡組(T3w)以砂岩為主,夾泥岩、炭質頁岩、油頁岩及煤層,是鄂爾多斯盆地重要的產油層和含煤地層。
侏羅系:為一套河湖相碎屑岩夾煤層沉積,全盆地均有發育,平行不整合在三疊系之上,厚度超過2000m。早期,富縣組(J1f)為河流-河流湖沼沉積,以泥岩、砂岩沉積為主,夾少量泥灰岩、礫岩、薄層煤;中期為河流-湖沼沉積,以砂岩、泥岩不等厚沉積為主,夾煤層、頁岩、煤線,由下而上分為延安組(J2y)、直羅鎮組(J2z)、安定組(J2a);晚期僅在盆地西緣的桌子山地區有山麓相的砂礫岩出露。侏羅系是盆地內煤、石油及砂岩型鈾礦的主要產層。在煤層淺埋區和出露區有煤層自燃形成的燒變岩,其厚度不甚穩定,為5~15m,常成為地下水的補給通道。
5.白堊系
鄂爾多斯盆地在白堊紀時為完全封閉為統一的湖盆。碎屑沉積物埋藏淺,成岩程度較低,較為鬆散,孔隙發育,沉積厚度大,大於1300m,地下水蘊藏豐富,是盆地內主要的含水地層。盆地內地層可分為保安群和六盤山群。六盤山群,僅分布在盆地西南六盤山以東的平涼和隴縣;保安群,分布於盆地的大部分地區,主要出露於伊盟隆起北部,在白於山以北為毛烏素沙地覆蓋,僅在地形較高處有小面積出露。
(1)保安群
保安群自兩翼向核部厚度逐漸增大,翼部為300~800m,核部則大於1000m,自下而上,可分為宜君組、洛河組、環合組、羅漢洞組等。
宜君組(K1y):為一套山前洪沖積物,岩性主要為雜色礫岩、砂礫岩,厚0~320m,呈扇狀、丘狀、透鏡狀產出,從盆地邊緣向盆地內尖滅,或相變為河湖相的洛河組;主要出露在盆地南緣的千陽、彬縣、旬邑及東緣的安寨、宜君、甘泉、耀縣等地。
洛河組(K1l):為一套近源沖積扇、辮狀河、沙漠相的沉積組合,岩性以磚紅色、棕紅色、紫紅色長石砂岩、石英砂岩為主,具巨型交錯層理和板狀層理,分布穩定,盆地內均可鑽遇,一般厚度為250~350m,最厚可達855m;大體在伊金霍洛旗—烏審旗—鹽池—環縣—涇川—長武一線以東,砂岩以沙漠相沉積為主;盆地南緣、西緣,盆地北部、東北部的鄂爾多斯以南則是以河流向沉積為主。該地層中,泥岩類地層不足10%,砂層所佔比例高,佔90%上,結構鬆散,孔隙發育,連通性好,延伸距離長,分布廣,有巨大的儲水空間,使之成為鄂爾多斯盆地最重要的含水層。
環河組(K1h):與下伏洛河組呈整合接觸。分布范圍比洛河組要向西收縮,一般厚度為200~600m;在向斜核部厚度最大,達800~900m;東部邊緣厚度較薄,為0~100m。該組岩性變化較大,大體以白於山北—鹽池—靖邊一線為界,北部,大部分地區以辮狀河相和曲流河沉積為主,岩性為紫灰色、棕紅色、青灰色岩屑長石砂岩、長石砂岩、砂礫岩,夾棕紅色泥岩和泥質粉砂岩,底部為粗大的礫岩;南部,以湖相沉積為主,岩性為青灰色、灰色細粒砂岩、粉砂岩、泥岩和少量膏岩等細粒沉積物,其中,砂層主要為水下、水上三角洲河道沉積,具有北厚南薄、西厚東薄的特點。
羅漢洞組(K1lh):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的杭錦旗、伊克烏素和西部定邊、環縣、慶陽、涇川一線,一般厚0~150m;北部主要是洪積扇和辮狀河沉積,由棕紅色、姜黃色砂岩、含礫砂岩、礫岩夾泥岩透鏡體組成;南部以辮狀河與沙漠相沉積為主,為棕紅色、紫紅色中粒、不等粒岩屑長石砂岩、長石砂岩、鈣質細砂岩夾紫紅色泥岩。該組與下伏環河組呈侵蝕接觸,超覆在奧陶系—三疊系之上。
(2)六盤山群
六盤山群分布在隴縣和平涼地區,呈NW向展布,不整合在侏羅系之上。主要是一套紫紅色、灰綠色山麓相、河流相和湖相碎屑沉積建造。自下而上,可分為三橋組、和尚鋪組、李窪峽組等,各組間均為整合接觸。
三橋組(K1s):分布於寧夏的西吉、同心、固原和涇源等縣。岩性為山麓相的淺棕黃色、灰紫色塊狀礫岩,局部夾砂岩透鏡體,鈣質膠結,局部含灰岩質的礫石較多,易溶蝕成岩溶孔隙,成為良好的含水地段。
和尚鋪組(K1hs):分布於寧夏的同心、固原,甘肅的華亭、庄浪和陝西的隴縣、千陽等縣。岩性為紫紅色、棕紅色、棕紫色砂礫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加少量白色長石石英砂岩,有底礫層,屬湖相沉積。該層厚度變化較大,在華亭厚度最大,達1216m,向東變薄;在寧夏境內厚度由北向南增大,厚度在38.7~762.4m之間;在陝西厚度為489m,東薄西厚。
李窪峽組(K1lw):分布在寧夏的同心、固原、西吉、彭陽,甘肅的華亭和陝西的隴縣。岩性為一套紫色、灰綠色灰白色砂岩、泥岩、泥灰岩的湖相沉積,與和尚鋪組為同層相變關系,厚度為90~618m。
6.新生代
(1)古近系—新近系
古近系—新近系在地表廣泛出露於盆地中、西部,底部與下伏老地層呈不整合接觸。發育地層有漸新統、中新統和上新統。
漸新統清水營組(E3q):分布於盆地西部,岩性為褐紅色、磚紅色泥岩、粉砂岩夾灰綠色砂岩、泥岩和石膏層,局部夾灰白色石英砂岩、砂質泥岩,厚度變化大,從幾十米到數百米。
中新統紅柳溝組(N1h):分布在桌子山、同心、固原等縣。與下伏清水營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岩性為橘紅色、橘黃色粘土、粘土質沙土夾灰白色石英砂岩、砂礫岩透鏡體,厚73~956m。
上新統:呈殘片狀分布在盆地邊緣,在東部地區稱為保德組(N2b)和靜樂組(N2j)。保德組,為洪積、沖洪積、湖積相的棕紅色、棕黃色砂礫石層、粘土、亞粘土、層狀鈣質結核和灰綠色粘土、泥灰岩,厚2~070m;靜樂組為河湖相的紅色、灰綠色粘土夾砂礫石透鏡體、泥灰岩和鈣質結核層,厚10~25m。
(2)第四系
洪積層:第四系各統均有發育,主要分布在陰山、賀蘭山、六盤山等山前地帶,岩性為灰色或雜色礫卵石、砂礫石夾粘質砂土透鏡體,厚5~130m。
黃土:包括下更新統的午城黃土、中更新統的離石黃土和晚更新統的馬蘭黃土,主要分布在盆地的東部、西部和南部,其餘地區零星分布。午城黃土,下部為淡肉紅色亞粘土(石質黃土),夾數層至數十層棕紅色古土壤層;上部為淺肉紅色石質黃土層,夾10~20層鈣質結核層,厚2~84m。離石黃土,為灰黃色、淺褐黃色粉砂質黃土,夾數層褐紅色古土壤層和白色鈣質結核層,柱狀節理發育,厚2~235m。馬蘭黃土,為淺黃色粉砂質黃土,夾鈣質結核,柱狀節理發育,較為鬆散,厚5~70m。
湖積層:主要有上更新統的薩拉烏蘇組和全新統的沖湖積層。薩拉烏蘇組主要分布在盆地的東部和南部,為湖積相和風積相沉積,厚5~90m,底部有1~2m厚的泥炭層;中部為中粗砂與粉砂質粘土互層;頂部為淺灰色粘土質粉砂,是主要含水層。全新統的沖湖積層,分布在黃河兩岸、銀吳盆地、衛寧盆地等地形低窪處,岩性為灰黃色、灰黑色細砂、粉砂粘土和淤泥,厚1~30m。
沖洪積層:主要分布在各地山前沖積平原和大型河流的一、二級階地,岩性主要為灰黃色砂礫石層、砂層夾薄層黏性土透鏡體,厚1~30m,是主要含水層。
四、盆地發展史
早古生代:鄂爾多斯地區位於華北地台西部,寒武紀、奧陶紀廣大的華北地台區為遼闊的海洋,以海相沉積為主,沉積了一套巨厚的碳酸鹽岩地層;志留紀,本區隨華北大部分地區抬升,遭受剝蝕,沉積缺失,一直延續到晚古生代的泥盆紀和早石炭世。晚石炭世,華北地台重新成為淺海,出現海陸交互相的煤系沉積。二疊紀,本區由淺海轉變為寬闊的內陸盆地,以內陸河流、湖泊、沼澤相的碎屑建造為主。
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盆地仍以內陸河流、湖泊相沉積為主,煤系建造普遍發育,區內氣候逐漸轉為乾燥炎熱;白堊紀早期,氣候乾燥炎熱,盆地內以洪沖積扇、辮狀河及沙漠相沉積為主;白堊紀中後期,盆地整體抬升,遭受剝蝕。
新生代:受青藏高原隆升產生的邊際效應影響,鄂爾多斯盆地繼續沿斷裂整體抬升,成為台地,並褶皺成向斜,形成碟狀高原,漸新世盆地中西部地區重新接受沉積,新近紀沉積范圍有所擴大,成為較穩定的內陸盆地。周圍斷陷盆地開始形成,銀川盆地、河套盆地、汾河、渭河盆地形成裂谷型地塹盆地,盆地內沉積了河湖相的紅色砂、泥岩。
第四紀:早更新世,本區延續新近紀構造格局,湖區面積縮小,僅在慶陽、靜樂等局部地區有坳陷型河湖相沉積;而周邊的裂谷斷陷盆地繼續深陷,湖泊廣為發育,沉積了巨厚的河湖相沉積,如渭河斷陷盆地在這一時期沉積厚度就超過1744.5m。中、晚更新世,全區以抬升為主,抬升差異性明顯,在烏審旗、靖邊和榆林一帶形成相對的低窪區,形成薩拉烏蘇組河湖相沉積,在東南部普遍有離石黃土和馬蘭黃土沉積,黃土厚100~300m;周邊地塹盆地繼續沉降,並伴有NE向斷裂發生,形成一系列的斜列斷階和斷隆;同時,河流侵蝕作用加強,相互襲奪聯通,使銀川盆地、河套盆地、渭河盆地以及汾河盆地相互連通,構成現代黃河中游水系,盆地中以河流沉積為主。晚更新世—全新世,本區繼續抬升,但上升幅度有所減弱,南部及東部地區河谷下切作用強烈,形成晉陝大峽谷,河谷中常可見到3~4級階地。
㈡ 地球地質
中國地質年代表
地質年代從古至今依次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又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
中生代又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
新生代又分為:古近紀、新近紀、第四紀
-----------------------------------------------------------------------------------------
代 紀 世 代號 起始時間(百萬年) 生物開始出現類型 構造階段(及構造運動)
新生代:
第四紀——
全新世Qh 0.01人類出現
晚更新世 Qp
中更新世 Qp2
早更新世 Qp1 1.64
新近紀——
上新世 N2 5.00
中新世 N1 23.3 近代哺乳類出現
古近紀——
漸新世 E3 37.5
始新世 E250
古新世 E1 65 魚類出現
新阿爾卑斯構造階段(喜瑪拉雅構造階段)
-------------------------------
中生代:
白堊紀 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鈣藻出現
侏羅紀 J 208 鳥類哺乳類出現 老阿爾卑斯構造階段(之燕山構造階段)
三疊紀 T 250 蜥龍 魚龍出現 老阿爾卑斯構造階段(之印支構造階段)
-------------------------------
古生代:
晚古生代——
二疊紀 P 290 獸行型類 裸子植物出現
石炭紀 C 362單孔類 種子蕨 科達類出現
泥盆紀 D 410 總鰭魚類 節蕨 石松 真蕨植物出現 (海西)華力西構造階段
早古生代——
志留紀 S 439 裸蕨植物出現
奧陶紀 O 510 無頜類出現
寒武紀 -- 570 硬殼動物出現 加里動構造階段
-----------------------------
元古代:
新元古代——
震旦紀 Z 680 不具硬殼動物出現
南華紀 Nh 800 晉寧運動
青白口紀 Qb 1000 多細胞動物 高級藻類出現
中元古代——
薊縣紀 JX 1400 真核動物出現 (綠藻)
長城紀 Ch 1800
古元古代 呂梁運動——
滹沱紀Hl 2300 五台運動
五台紀 Wt 2500 阜平運動
---------------------- 好累啊,先這樣吧~~~
㈢ n2時代地層上面的地層可能是第四系的嗎
按照地質年代的地層劃分是的。上新世在地質年代劃分中屬第三紀晚期。上新世時期,生物界專的面貌接近現代,植物屬界巳出現和現代相同的種類,如櫟、棕櫚 等。脊椎動物中的象、河馬、三趾馬為其主要 代表。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 「上新統」(上新世時期沉積的地層稱為上新統) 。 代表符號為 「N2」 。
上新世是地質時代中第三紀的最新的一個世,它從距今530萬年開始,距今258.8萬年結束,上新世是英國C.萊伊爾於1833年命名的。上新世前是中新世,其後是更新世。
第四紀是新生代最新的一個紀,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下限年代多採用距今258萬年。第四紀期間生物界已進化到現代面貌。靈長目中完成了從猿到人的進化。第四紀前是新近紀。它從約260萬年前開始,一直延續至今。
㈣ 地質年代順序表
二,中國地質年代表
代 紀 世 代號 起始時間(百萬年) 生物開始出現類型
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Qh 0.01人類出現
晚更新世 Qp
中更新世 Qp2
早更新世 Qp1 1.64
新近紀上新世 N2 5.00
中新世 N1 23.3 近代哺乳類出現
古近紀漸新世 E3 37.5
始新世 E250
古新世 E1 65 魚類出現
-------------------------------
中生代白堊紀 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鈣藻出現
侏羅紀 J 208 鳥類哺乳類出現
三疊紀 T 250 蜥龍 魚龍出現
-------------------------------
晚古生代二疊紀 P 290 獸行型類 裸子植物出現
石炭紀 C 362堅孔類 種子蕨 科達類出現
泥盆紀 D 410 總鰭魚類 節蕨 石松 真蕨植物出現
早古生代志留紀 S 439 裸蕨植物出現
奧陶紀 O 510 無頜類出現
寒武紀 -- 570 硬殼動物出現
-----------------------------
新元古代震旦紀 Z 680 不具硬殼動物出現
南華紀 Nh 800
青白口紀 Qb 1000 多細胞動物 高級藻類出現
中元古代薊縣紀 JX 1400 真核動物出現 (綠藻)
長城紀 Ch 1800
古元古代滹沱紀Hl 2300
五台紀 Wt 2500
-----------------------------
新太古代 Ar3 2800 原核生物出現 (菌類及藍藻)
中太古代 Ar2 3200
古太古代 Ar1 3600 生命現象開始出現
始太古代 Ar0 45oo
----------------------------------------------------------------------------------------------------------------------國際性地層單位適用於全世界,是根據生物演化階段劃分的。因為生物門類(綱、目、科)的演化階段,全世界是一致的。所以據此劃分的地層單位必然適用於世界,稱國際性地層單位,包括界、系、統。
界——國際性通用的最大的地層單位,包括一個代的時間內所形成的地層。
系——界的一部分,是國際地層表中的第二級單位,代表一個紀的時間內所形成的地層。系一般是根據首次研究的典型地區的古地名、古民族名或岩性特徵等命名的,如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白堊系等。
統——系的一部分,是國際地層表中的第三級單位,代表一個世的時間內所形成的地層。
全國性或大區域性地層單位有階、時帶,地方性地層單位有群、組、段、層。
地質時代單位有代、紀、世、期、時。
代——地質時代的最大單位,在代的時間內形成界的地層。代的名稱和界的名稱相符合,如,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紀——代的一部分,代表形成一個系的地層所佔的時間。紀的名稱和系的名稱符合,如寒武紀、奧陶紀等。
震旦紀——很早以前,在我國(特別在北方)就發現在古老變質岩系(即前震旦亞界)之上,含有豐富化石的寒武系之下,發育了一套巨厚的完整的沒有變質的或變質程度很低的沉積岩系,其中除含有大量藻類化石外,很少發現其他生物遺跡,當初就把這套地層命名為震旦系,其時代稱震旦紀。震旦是中國的古稱。中國是震旦系發育最好的國家,地層完整,剖面清楚,分布廣泛。因此,我國很早就把震旦系列入我國地質年代表中。
寒武紀——是因英國的寒武山脈(今譯坎布連山脈)而得名。
奧陶紀和志留紀——是根據英國威爾士一個古代民族居住的地方名稱和古代民族名稱命名。
泥盆紀——是因英國西南部泥盆州(現譯為得文郡)海相岩系而得名。
石炭紀——因英格蘭的高山灰岩及其含煤層而得名。
二疊紀——最初得名於烏拉爾山西坡的彼爾姆州,「二疊」則因該時代德國南部地層可以分為上下兩套而得名。
三疊紀——當初按德國南部地層的三分性特點而命名。
侏羅紀——按法瑞交界地方侏羅山(現譯為汝拉山)地層研究而命名。
白堊紀——按英吉利海峽兩岸主要由白堊土地層構成而命名。
㈤ 地球地質年代表
中國地質年代表
地質年代從古至今依次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又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
中生代又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
新生代又分為:古近紀、新近紀、第四紀
-----------------------------------------------------------------------------------------
代 紀 世 代號 起始時間(百萬年) 生物開始出現類型 構造階段(及構造運動)
新生代:
第四紀——
全新世Qh 0.01人類出現
晚更新世 Qp
中更新世 Qp2
早更新世 Qp1 1.64
新近紀——
上新世 N2 5.00
中新世 N1 23.3 近代哺乳類出現
古近紀——
漸新世 E3 37.5
始新世 E250
古新世 E1 65 魚類出現
新阿爾卑斯構造階段(喜瑪拉雅構造階段)
-------------------------------
中生代:
白堊紀 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鈣藻出現
侏羅紀 J 208 鳥類哺乳類出現 老阿爾卑斯構造階段(之燕山構造階段)
三疊紀 T 250 蜥龍 魚龍出現 老阿爾卑斯構造階段(之印支構造階段)
-------------------------------
古生代:
晚古生代——
二疊紀 P 290 獸行型類 裸子植物出現
石炭紀 C 362單孔類 種子蕨 科達類出現
泥盆紀 D 410 總鰭魚類 節蕨 石松 真蕨植物出現 (海西)華力西構造階段
早古生代——
志留紀 S 439 裸蕨植物出現
奧陶紀 O 510 無頜類出現
寒武紀 -- 570 硬殼動物出現 加里動構造階段
-----------------------------
元古代:
新元古代——
震旦紀 Z 680 不具硬殼動物出現
南華紀 Nh 800 晉寧運動
青白口紀 Qb 1000 多細胞動物 高級藻類出現
中元古代——
薊縣紀 JX 1400 真核動物出現 (綠藻)
長城紀 Ch 1800
古元古代 呂梁運動——
滹沱紀Hl 2300 五台運動
五台紀 Wt 2500 阜平運動
-----------------------------
太古代:
新太古代 Ar3 2800 (阜平運動結束,五台運動開始)原核生物出現 (菌類及藍藻)
中太古代 Ar2 3200 (遷西運動結束,阜平運動開始)
古太古代 Ar1 3600 (遷西運動開始) 生命現象開始出現
始太古代 Ar0 45oo Ar 4600 地球形成
㈥ 測定地質年代
地質學家很早就開始了利用岩層的相對層和其中所含的標准化石,作地層對比來研究 地層的年代。但是岩石的年齡有絕對年齡(即自岩石形成到現在的實際年限)和相對年齡(即依據岩石形成的先後次序而得到的年代)。像這樣由地層對比確定的只能是相對年齡,而不是絕對年齡。1902年盧瑟福(E.Rutherford)提出利用放射性核素的自然衰變作為 宇宙的時間尺度,即通過計算衰變母體和子體的比值,來確定岩石形成的時間,這才給地 質年代的研究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
圖5-13 棲霞水泥廠綜合物探找水(據程業勛等,2005)
圖5-14 α法尋找地下熱水(據程業勛等,2005)
圖5-15 安徽半湯放射性勘探綜合剖面圖(據賈文懿,1988)
(一)測定地質年代的原理
依據放射性衰變來測定岩石和礦物的形成時間,可取得各個地質時期岩石的絕對 年齡。
根據本章 第一節中已敘及的放射平衡概念,當母元素與其後代的子元素達到放射平衡時,它們的衰變率應相等。現設母元素的量為N,其後相繼的子元素的量為N1,N2,…,Nn;Nn表示最後的穩定元素的量,則它們中間應有如下關系: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若初始t=0時N=N0,即N1=N2=…=Nn=0時,式(5-15)的解為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中間各代子元素的解較復雜,這里不予列出。但已知除最後穩定元素外,中間各代子元素 的半衰期都很短,都比初始的長壽母元素短很多。所以,λ1,λ2,…,λn-1》λ,而經歷的 時間t也是很長的,因此,λ1t,λ2t,…,λn-1t都是很大的。這樣式(5-17)和式(5- 18)即可化簡為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可見,除最後的穩定同位素以外,各代子元素與起始的母元素數量之比皆為常數。
由式(5-16)和式(5-20)可得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因此,當分析岩石取得母元素和最後穩定元素的數量時,便可由式(5-21)計算出岩石 年齡。
(二)測定地質年代的方法
地質年代測定的方法很多,通常使用的有鈾—鉛法、鉀—氬法、銣—鍶法、碳法及裂變徑跡法等,這里主要介紹前兩種方法。
1. 鈾—鉛(U-Ph)法
在許多岩漿岩中,特別是偉晶岩中,常含有少量的鈾和釷,238U、235U與232Th各系衰 變時,最後形成的都是穩定的鉛同位素。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這三個放射系都能滿足上述式(5-16)~式(5-18)的條件。若岩石和礦物在形成時,原來不含放射性來源的鉛,則由現在所含的鈾或釷與鉛的比值,就可測出礦物自形成 時到現現的時間,由式(5-20)可寫: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由式(5-23)中任一等式均可求出t。
另一方法是將式(5-23)中前兩式相除,即得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式中: 是兩種鈾同位素現在的比值,是已知的,等於137.8。所以,由岩石(或礦石)所含的兩種鉛同位素的比值 即可求出t。
鈾—鉛法是最早使用的測定地質年代的放射性方法。由於鈾、釷常常共生,一塊標本 可測得四種比值,算得的年齡可以彼此驗證。又因為它們的半衰期很長,所以最適用於比 較古老的(如前寒武紀)岩石。在實際測定中當然還會碰到更復雜的情況:如在礦物形成 時原來就有鉛;鈾、釷和鉛在地質時期中都可能丟失或增加等等。這些因素常可用適當方 法校正。
2.鉀—氬法
鈾—鉛法雖然是一種較可靠的方法,但含鈾、釷的岩,礦石不太多。鉀則是一種幾乎到處都有的元素,尤其在兩種主要造岩礦物——長石和雲母中存在。鉀的一種同位素40K 是放射性的,它衰變有兩種產物:一種是40Ca;另一種是40Ar。由式(5-16),可類比 寫出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式中:40K0為t=0時的數量。
同理,可以寫出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利用式(5-25)和式(5-26)可求t。但自然界中40Ca和Ca常混在一起,故難以測 定40Ca的含量。因此,鉀—鈣法很少用。鉀—氬法可用於岩漿岩和變質岩區,有時也可用 於測定隕石的年齡。
㈦ 地質年代表劃分
1、宙為最大的地質年代單位,分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4個宙(曾經也分為隱生宙和顯生宙)。
2、4個宙下面又對應劃分了5個大的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除此之外還有冥古宙之下劃分的雨海代、酒神代等月球地質年代單位;5個大代中的個別又進行了二級代劃分,如元古代分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等等)。
3、5個代之下又對應劃分了12個紀,除此之外國內一般還沿用元古代下的長城紀、薊縣紀、青白口紀等非國際認證的單位。
(7)n2是什麼地質擴展閱讀:
從隱生宙到顯生宙過渡標志性時間便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現在地球上存在的大多數動物種群都起源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為後來地球物種奠基的正是這次「大爆發」。關於這次生命大爆發的假說有多種,每一種都能夠啟發我們對於生命這個概念的理解。
假說 1:大氣含氧量的升高阻礙生命進化的一大因素便是大氣的含氧量,因為含氧量過低,生物無法進行「生理氧化」所以無法從低級演化到高級。
假說2:視覺的出現視覺是最強大的一種感覺,復雜的眼睛可以非常精確的定位獵物,可以觀察三維空間非常有效的捕捉獵物,視覺的出現使得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以非常快的速度發生,但是更復雜的眼睛是在稍晚時候才進化出來,視覺來源生物對於光線的感知。
假說3: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的發生在整個生物界的進化過程中有著極其重大的作用,由於有性生殖提供了遺傳變異性,從而有可能進一步增加了生物的多樣性,這是造成寒武爆發的原因之一。
假說4:埃迪卡拉紀的軟體動物寒武紀之前的年代被稱為埃迪卡拉紀埃迪卡拉紀的動物是沒有骨骼的軟體動物,寒武紀中最早出現的棘皮動物便是他們的後代,因為軟體動物沒有骨骼,所以沒有留下相應的化石,但是真相仍是物種按部就班的演進,只是沒有留下化石而已。
㈧ 地質年代表的年代參照表
宙
代
紀
世
期
年代,百萬年前
顯生宙
(PH)
新生代
(Kz)
第四紀
(Q)
全新世
(Qh)
時:亞大西洋期、亞北方期、大西洋期、北方期、前北方期
0.011700
更新世
(Qp)
晚更新期
0.126
中更新期(原愛奧尼亞期)
0.781
卡拉布里亞階
1.806
格拉斯期
2.588
新近紀
(N)
上新世
(N2)
皮亞琴察期/勃朗期
3.600
贊克爾期
5.333
中新世
(N1)
墨西拿期
7.246
托爾頓期
11.62
塞拉瓦爾期
13.84
蘭蓋期
15.97
布爾迪加爾期
20.44
阿基坦期
23.03
古近紀
(E)
漸新世
(E3)
恰特期
28.1
魯培爾期
33.9
始新世
(E2)
普里阿邦期
38.0
巴爾頓期
42.3
盧台特期
47.6
伊普雷斯期
56.0
古新世
(E1)
贊尼特期
59.2
塞蘭特期
61.6
達寧期
66.0
中生代
(Mz)
白堊紀
(K)
晚白堊世
(K2)
馬斯特里赫特期
70.6 ± 0.6
坎帕期
83.5 ± 0.7
桑托期
85.8 ± 0.7
科尼亞剋期
89.3 ± 1.0
土侖期
93.5 ± 0.8
森諾曼期
99.6 ± 0.9
早白堊世
(K1)
阿爾布期
112.0 ± 1.0
阿普第期
125.0 ± 1.0
巴列姆期
130.0 ± 1.5
豪特里維期
136.4 ± 2.0
凡藍今期
140.2 ± 3.0
貝里亞期
145.5 ± 4.0
侏羅紀
(J)
晚侏羅世
(J3)
提通期
150.8 ± 4.0
啟莫里期
155.7 ± 4.0
牛津期
161.2 ± 4.0
中侏羅世
(J2)
卡洛維期
164.7 ± 4.0
巴通期
167.7 ± 3.5
巴柔期
171.6 ± 3.0
阿連期
175.6 ± 2.0
早侏羅世
(J1)
托阿爾期
183.0 ± 1.5
普連斯巴奇期
189.6 ± 1.5
錫內穆期
196.5 ± 1.0
海塔其期
199.6 ± 0.6
三疊紀
(T)
晚三疊世
(T3)
瑞替期
203.6 ± 1.5
諾利期
216.5 ± 2.0
卡尼期
228.0 ± 2.0
中三疊世
(T2)
拉丁尼期
237.0 ± 2.0
安尼西期
245.0 ± 1.5
早三疊世
(T1)
奧倫尼剋期
249.7 ± 1.5
印度期
251.0 ± 0.7
古生代
(Pz)
二疊紀
(P)
樂平世
長興期
253.8 ± 0.7
吳家坪期
260.4 ± 0.7
瓜德魯普世
卡匹敦階
265.8 ± 0.7
沃德期/卡贊期
268.4 ± 0.7
羅德期/烏非姆期
270.6 ± 0.7
烏拉爾世
空谷爾期
275.6 ± 0.7
阿爾丁斯剋期
284.4 ± 0.7
薩克馬爾期
294.6 ± 0.8
阿瑟爾期
299.0 ± 0.8
石炭紀
(C)
賓夕法尼亞紀/上石炭紀
格熱爾期
303.7 ± 0.1
卡西莫夫期
307.0 ± 0.1
莫斯科期
315.2 ± 0.2
巴什基爾期
323.2 ± 0.4
密西西比紀/下石炭紀
謝爾普霍夫期
330.9 ± 0.2
維憲期
346.7 ± 0.4
圖爾奈期
358.9 ± 0.4
泥盆紀
(D)
晚泥盆世
(D3)
法門期
372.2 ± 1.6
弗拉斯期
382.7 ± 1.6
中泥盆世
(D2)
吉維特期
387.7 ± 0.8
艾菲爾期
393.3 ± 1.2
早泥盆世
(D1)
埃姆斯期
407.6 ± 2.6
布拉格期
410.8 ± 2.8
洛赫科夫期
419.2 ± 3.2
志留紀
(S)
普里道利世
無生物劃分階
423.0 ± 2.3
蘭多維列世/卡尤加世
盧德福德期
425.6 ± 0.9
戈斯特期
427.4 ± 0.5
文洛克世
侯默期/洛克波特期
430.5 ± 0.7
申伍德期/托納旺達期
433.4 ± 0.8
蘭多維利世/亞歷山大世
特列奇期/安大略期
438.5 ± 1.1
愛隆期
440.8 ± 1.2
魯丹期
443.4 ± 1.5
奧陶紀
(O)
晚奧陶世
(O3)
赫南特期
445.2 ± 1.4
凱迪期
453.0 ± 0.7
桑比期
458.4 ± 0.9
中奧陶世
(O2)
達瑞威爾期
467.3 ± 1.1
大坪期
470.0 ± 1.4
早奧陶世
(O1)
弗洛期
477.7 ± 1.4
特馬豆剋期
485.4 ± 1.9
寒武紀
(∈)
芙蓉世
第十期
489.5
江山期
494
排碧期
497
第三世
古丈期
500.5
鼓山期
504.5
第五期
509
第二世
第四期
514
第三期
521
紐芬蘭世
第二期
529
幸運期
541.0 ± 1.0
元古宙
(PT)
新元古代(Pt3)
埃迪卡拉紀
630 +5/-30
成冰紀
850
拉伸紀
1000
中元古代
(Pt2)
狹帶紀
1200
延展紀
1400
蓋層紀
1600
古元古代
(Pt1)
固結紀
1800
造山紀
2050
層侵紀
2300
成鐵紀
2500
太古宙
(AR)
新太古代
2800
中太古代
3200
古太古代
3600
始太古代
3800
冥古宙
(HD)
雨海代
3850
酒神代
3920
原生代
4150
隱生代
4600
㈨ 地質上一共有那幾種地層
代紀世 代號 起始時間(百萬年) 生物開始出現類型 ----------------------------------------------- 新生代 第四紀 全新世 Qh 0.01 人類出現 晚更新世 Qp 中更新世 Qp2 早更新世 Qp1 1.64 新近紀 上新世 N2 5.00 中新世 N1 23.3 近代哺乳類出現 古近紀 漸新世 E3 37.5 始新世 E2 50 古新世 E1 65 魚類出現 ------------------------------- 中生代 白堊紀 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鈣藻出現 侏羅紀 J 208 鳥類哺乳類出現 三疊紀 T 250 蜥龍 魚龍出現 ------------------------------- 晚古生代 二疊紀 P 290 獸行型類 裸子植物出現 石炭紀 C 362 堅孔類 種子蕨 科達類出現 泥盆紀 D 410 總鰭魚類 節蕨 石松 真蕨植物出現 早古生代 志留紀 S 439 裸蕨植物出現 奧陶紀 O 510 無頜類出現 寒武紀 -- 570 硬殼動物出現 ----------------------------- 新元古代 震旦紀 Z 680 不具硬殼動物出現 南華紀 Nh 800 青白口紀 Qb 1000 多細胞動物 高級藻類出現 中元古代 薊縣紀 JX 1 400 真核動物出現 (綠藻) 長城紀 Ch 1800 古元古代 滹沱紀 Hl 2300 五台紀 Wt 2500 ----------------------------- 新太古代 Ar3 2800 原核生物出現 (菌類及藍藻) 中太古代 Ar2 3200 古太古代 Ar1 3600 生命現象開始出現 始太古代 Ar0 45oo 地質年代是地球演化過程中某一時間階段的劃分方法。 地球的歷史按等級劃分為:宙、代、紀、世、期、亞期等六個地質年代單位。 地質年表 第四紀-全新世-距今1萬年 第四紀-更新世-距今250萬年 第三紀-上新世-距今1200萬年 第三紀-中新世-距今2500萬年 第三紀-漸新世-距今4000萬年 第三紀-始新世-距今6000萬年 新生代-第三紀-古新世-距今6700萬年 白堊紀-距今1.37億年 侏羅紀-距今1.95億年 中生代-三疊紀-距今2.30億年 二疊紀-距今2.85億年 石炭紀-距今3.50億年 泥盆紀-距今4.00億年 志留紀-距今4.40億年 奧陶紀-距今5.00億年 顯生宙-古生代-寒武紀-距今6.00億年 元古代-震旦紀-距今18.0億年 隱生宙-太古代 距今>50億年
㈩ 地質岩性名稱中是否有「ηγ」,其代表什麼
地質岩性中用希臘字母代表岩性,「ηγ」表示二長花崗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