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洞天是什麼地質構成
⑴ 道家36小洞天,72福地具體內容是什麼
一、十大洞天
《天地宮府圖》雲:「十大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治之所。」東晉道經《道跡經》列十大山洞及與此相應的十大洞天,後為唐司馬承禎《上清天地宮府圖經》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等道書記載:
1、王屋山洞,號「小有清虛天」。在王屋縣(今山西垣曲、陽城和河南濟源等縣之間);
2、委羽山洞,號「大有空明天」(「空」,作「虛」)。在黃岩縣(今屬浙江);
3、西城山洞,號「太玄總真天」。未詳所在;
4、西玄山洞,號「三玄極真天」。亦莫知其所在;
5、青城山洞,號「寶仙九室天」。在青城縣(今四川都江堰市);
6、赤城山洞,號「上玉清平山」在唐興縣(今浙江天台);
7、羅浮山洞天,號「朱明耀真天」(「耀」,作「輝」)。在博羅縣(今屬廣東);
8、句曲山洞,號「金壇華陽天」。在句容縣(今屬江蘇);繫上清道壇,茅山宗本山;
9、林屋山洞,號「左神幽虛天」。在洞庭湖口,而杜光庭則稱在蘇州吳縣(今屬江蘇);
10、括蒼山洞,號「成德隱玄天」。在樂安縣(今浙江仙居。主峰在臨海縣境內)。
二、三十六小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是相對於十大洞天而言。《天地宮府圖》雲:「三十六小洞天在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統治之處也。」三十六洞天一詞,始見於《真誥·稽神樞》雲:「大天之內,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據道書所載:
1、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長溪縣(今福建霞浦縣南);
2、東岳太山洞,名「蓬玄洞天」。在兗州乾封縣(今山東泰安),自漢以來認為系考校死魂鬼神處;
3、南嶽衡山洞,名「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今屬湖南);
4、西嶽華山洞,名「總仙洞天」,亦號「極真洞天」。在華州華陰縣(今屬陝西);
5、北嶽常山洞,名「總玄洞天」。在恆州曲陽縣(今屬河北),明清以後改祀於山西渾源;
6、中嶽嵩山洞,名「司馬洞天」。在登封縣(今屬河南);
7、峨眉山洞,名「虛陵洞天」。在嘉州峨眉縣(今四川峨眉山市);
8、廬山洞,名「洞靈真天」。在江州德安縣(今江西九江);
9、四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縣(今屬浙江。山實在寧波市西南);
10、會稽山洞,名「極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陰縣(今浙江紹興)鏡湖中;
11、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長安縣(實在今陝西周至、眉縣、太白等縣間);
12、西山洞,名「天柱寶極玄天」。在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
13、小溈山洞,名「好生玄上天」。在潭州醴陵縣(今屬湖南);
14、潛山洞,名「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懷寧縣(今安徽潛山);
15、鬼谷山洞,名「貴玄司真天」。在信州貴溪縣(今屬江西),傳為張陵煉丹處;
16、武夷山洞,名「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今福建崇安);
17、玉笥山洞,名「太玄法樂天」。在吉州永新縣(今屬江西);
18、華蓋山洞,名「容成大玉天」。在溫州永嘉縣(今溫州市),與江西華蓋山同名異地;
19、蓋竹山洞,名「長耀寶光天」。在台州黃岩縣(今屬浙江);
20、都嶠山洞,名「寶玄洞天」。在容州普寧縣(今廣西容縣);
21、白石山洞,名「秀樂長真天」。在鬱林州(今廣西鬱林)南海之南,或雲和州含山縣(今屬安徽);
22、句漏山洞,名「玉闕寶圭天」。在容州北流縣(今屬廣西),傳為葛洪煉丹處;
23、九疑山洞,名「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今湖南寧遠);
24、洞陽山洞,名「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今湖南瀏陽縣西北);
25、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邊境處);
26、大酉山洞,名「大酉華妙天」。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西北;
27、金庭山洞,名「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今浙江嵊縣);
28、麻姑山洞,名「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今屬江西);
29、仙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在處州縉雲縣(今屬浙江);
30、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鶴天」。在處州青田縣(今屬浙江);
31、鍾山洞,名「朱日太生天」。在潤州上元縣(今江蘇南京);
32、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潤州句容縣(今屬江蘇),近小茅山;
33、紫蓋山洞,名「紫玄洞照天」。在荊州當陽縣(今屬湖北);
34、天目山洞,名「天蓋滌玄天」。在杭州餘杭縣(今屬浙江);
35、桃源山洞,名「白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縣(今湖南桃源);
36、金華山洞,名「金華洞元天」。在婺州金華縣(今屬浙江)。
三、七十二福地
《天地宮府圖》雲:「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間,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間多得道之所。」「福地」一詞,其出現甚早,編集東晉上清派仙人本業的《道跡經》引有《福地誌》和《孔丘福地》。「七十二福地」一詞亦見於南北朝道書,《敷齋威儀經》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雲雲,具體名目則載於唐道士司馬承禎所編《天地宮府圖》等書中:
1、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寧府句容縣(今屬江蘇);
2、蓋竹山,在衢州仙都縣(按唐代衢州未置仙都縣),或謂與第十九洞天同址;
3、仙磕山,在溫州梁城縣十五里近白溪草市(按唐代溫州未置梁城縣,疑是唐之「樂成縣」,即今樂清,其境內名勝北雁盪山有白溪鎮,是否,未詳);
4、東仙源,在台州黃岩縣(今屬浙江);
5、西仙源,在台州黃岩縣嶠嶺;
6、南田山,在東海東。傳說舟船可至,據《輿地紀勝》稱,在浙江青田縣南田,為古稱七十二福地之一;
7、玉溜山,在東海近蓬萊島上;
8、清嶼山,在東海之西,與扶桑仙境相接;
9、郁木洞(「洞」或作「坑」),在玉笥山(今江西永新境內)南;
10、丹霞洞,在麻姑山(今江西南城境內)西;
11、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今湖南洞庭湖)中;
12、大若岩,在溫州永嘉縣(今屬浙江)。傳為陶弘景修《真誥》處;
13、焦源,在建州建陽縣(今屬福建)北;
14、靈墟,在台州唐興縣(今浙江天台)北。曾是唐道士司馬承禎隱處;
15、沃州,在越州剡縣(今浙江嵊縣)南;
16、天姥岑,在剡縣(今浙江嵊縣)。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越人語天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指此;
17、若耶溪,在越州會稽縣(今浙江紹興)南;
18、金庭山,在浙江嵊縣東,上有金庭洞。唐裴通記雲:剡中山水,金庭洞天為最。或曰別名紫微山,在廬州巢縣(今屬安徽);
19、清遠山,在廣州清遠縣(今屬廣東);
20、安山,在交州(今廣東、廣西)北;
21、馬嶺山,在郴州郭內(今湖南郴縣)水東;
22、鵝羊山,在潭州長沙縣(今屬湖南);
23、洞真墟,亦在潭州長沙縣,一作「洞真壇」;
24、青玉壇,在南嶽祝融峰西;
25、光天壇,在衡山西源頭;
26、洞靈源,在南嶽衡山招仙觀西;
27、洞宮山,在建州關隸鎮五嶺(今福建政和、周寧、屏南等縣間之洞宮山);
28、陶山,在溫州安國縣(當為安固縣,今浙江瑞安)。陶弘景曾隱居此處;
29、三皇井,在溫州橫陽縣(今浙江平陽);
30、爛柯山,在衢州信安縣(今浙江衢州市);
31、勒溪,在建州建陽(今屬福建)東;
32、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今屬江西)。系正一道壇所在;
33、靈山,在信州上饒縣(今屬江西)。一作「靈應山」,在饒州(治在今江西波陽)北;
34、泉源,在羅浮山(今廣東博羅境內);
35、金精山,在虔州虔化縣(今江西寧都);
36、閣皂山,在吉州新淦縣(今江西清江)。系靈寶派道壇;
37、始豐山,在洪州豐城縣(今屬江西);
38、逍遙山,在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許遜修道處;
39、東白源,在洪州新吳縣(今江西奉新)東;
40、缽池山,在楚州(今江蘇淮安);
41、 論山,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42、 毛公壇,在蘇州長洲縣(今江蘇吳縣)。或雲在蘇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壇;
43、雞籠山,在和州歷陽縣(今安徽和縣);
44、 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今屬河南);
45、 平都山,在忠州酆都縣(今四川豐都);
46、綠蘿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北;
47、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澤縣(今屬江西)。晉陶淵明隱居處。一說即廬山虎溪;
48、 彰龍山,在潭州醴陵縣(今屬湖南)北;
49、抱福山,在連州連山縣(今屬廣東),或雲在南海交州。一作「抱犢山」,在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
50、 大面山,在益州成都縣(今屬四川都江堰市);
51、元晨山,在江州都昌縣(今屬江西);
52、 馬蹄山,在饒州鄱陽縣(今江西波陽)。一作「馬跡山」,或說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懷寧),或說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53、 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
54、高溪藍水山,在雍州藍田縣(今屬陝西);
55、 藍水,在西都藍田縣(今屬陝西);
56、 玉峰,在西都京兆縣(今陝西西安)。或作「玉峰山」,在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
57、 天柱山,在杭州於潛縣(今浙江臨安境);
58、 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陝西商縣)。
59、 張公洞,在常州宜興縣(今江蘇宜興市);
60、 司馬悔山,在台洲天台(今屬浙江);
61、長在山,在齊州長山縣(今屬山東鄒平);
62、 中條山,在河中府虞鄉縣(今山西永濟)。或雲在河中永樂(山西芮城縣永樂鎮),實指一山;
63、茭湖魚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雲南姚安)。一作「魚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寧波西南);
64、 綿竹山,在漢州綿竹縣(今屬四川);
65、 瀘水,在西梁州(指《禹貢》所說梁州,今雅礱江及與金沙江匯合後一段);
66、 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貴州),一說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縣鄰近貴州處);
67、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漢州(治在今四川廣漢);
68、金城山,在古限戍,又雲石戍。一說在雲中郡(在今山西大同);
69、 雲山,在邵州武剛縣(今湖南武岡);
70、北邙山,在東都洛陽縣(今河南洛陽);
71、盧山,在福州連江縣(今屬福建);
72、 東海山,在海州(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東二十五里,即雲台山。
⑵ 泰山地質地貌
五嶽之首——泰山
中文名稱: 泰山
英文名稱: Mount Tai
泰山 又稱岱山、岱宗、岱嶽、東岳、泰岳等。名稱之多,實為全國名山之冠。泰山之稱最早見於《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五經通義》雲:「宗,長也,言為群岳之長」。泰山突兀的立於華北大平原邊上的齊魯古國,同衡山、恆山、華山、嵩山合稱五嶽,因地處東部,故稱東岳。泰山地處山東中部,泰山南麓,北依省會濟南,南臨「聖城」曲阜,東連「齊都」淄博,西濱黃河(北緯36°15'3",東經117°6'0")。泰山形成於太古代,因受來自西南和東北兩方面的擠壓力,褶皺隆起;經深度變質而形成中國最古老的地層——泰山群;後因地殼變動,被多組斷裂分割,形成塊狀山體。現每年以0.5毫米的速度繼續增高。它東臨波瀾壯闊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凌駕於齊魯大地,幾千年來一直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泰山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其古建築主要為明清的風格,將建築、繪畫、雕刻、山石、林木融為一體,是東方文明偉大而莊重的象徵。幾千年來,泰山成為歷代帝王封禪祭天的神山,隨著帝王封禪,泰山被神化,因而又享有「五嶽之長」的稱號。佛道兩家,文人名人紛至沓來,給泰山與泰安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跡。道教稱第二小洞天,名其岳神為天齊王。泰山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而被稱為「五嶽之首」,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縮影,而今又成為世界珍貴遺產。泰山風景名勝以泰山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合而成。從祭地經帝王駐地的泰城岱廟,到封天的玉皇頂,構成長達十公里的地府——人間——天堂的一條軸線。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歷史長河,使泰山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氣勢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與萬里長城媲美。從司馬遷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到「泰山壓頂不彎腰」,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都在不斷加深著我們對泰山的嚮往。登臨泰山,猶如攀登長城一樣,成為許多中國人的夢想。泰山雄峙於山東中部,泰安城北的人稱「五嶽之首」東岳泰山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面積達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
泰山是五嶽之一,古名「岱宗」,春秋時始稱泰山。它在山東省中部,津浦鐵路的東側,因位於我國東部,故稱東岳。 泰山山勢雄奇,景色秀美,居五嶽之首,故古時被稱為「五嶽之長」、「五嶽獨宗」、「五嶽獨尊「。
泰山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泰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同時泰山也是佛、道兩教興盛之地,是歷代帝王朝拜之山。歷代帝王所到之處,建廟塑像,刻石題字,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跡。歷代名人宗師對泰山亦仰慕備至,紛紛到此游覽。歷代贊頌泰山的詩詞、歌賦多達一千餘首。走進泰山,就是走進歷史。從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頂,數不勝數的名勝古跡、摩崖碑碣遍布山中。岱廟內,漢武帝植下的柏樹翠影婆娑;紅門宮前,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餘音繚繞;回馬山上,唐玄宗勒馬而回的怯懦,神態尤現;雲步橋畔,秦始皇敕封的五大夫松,瘦骨昂藏;十八盤道,李白、杜甫歷代文人「笑拍紅崖詠新作」,墨意未盡,豪風猶在;碧霞祠里,隆重的封禪儀式綽綽伊始。此外還有岱廟、普照寺、王母池、經石峪、碧霞祠、日觀峰、南天門、玉 皇頂等主要名勝古跡。
泰山兼具古、麗、幽、妙,摩崖碑碣數不勝數,廟宇觀堂滿山遍布,山勢壯麗,自然景觀巍峨、雄奇、沉渾、峻秀。全山有古建築群20多處,歷史文化遺跡2000多處,歷代文人雅士吟詠題刻和碑記無數。泰山的自然風光更是泰山引人之處,泰山高峰峻拔,雄偉多姿,既是「天然山嶽公園」,又是「東方歷史文化縮影」。泰山山谷幽深,松柏漫山,著名風景名勝有天柱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潭飛瀑、雲橋飛瀑、三潭飛瀑等。全山分麓、幽、妙、奧、曠五區。麓區山水相映,古剎幽深,位於泰山南麓中路與西路之間的環山路線;幽區綠蔭環繞,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位於岱廟沿中路至南天門之間;妙區雖地勢平坦,然別有洞天,景色格外宜人,位於過南天門經天街至絕頂之間;奧區林木蒼郁,花草茂盛,位於泰山之陰為後石塢;曠區坦途綠蔭,溪深谷幽,位於大眾橋過黑龍潭沿西溪橋至中天門。
游泰山的最佳時間為每年的3月到11月。 游泰山要看四個奇觀:泰山日出、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
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壯觀的奇景之一,當黎明時分,遊人站在岱頂舉目遠眺東方,一線晨曦由灰暗變成淡黃,又由淡黃變成橘紅。而天空的雲朵,紅紫交輝, 瞬息萬變,漫天彩霞與地平線上的茫茫雲海融為一體,猶如巨幅油畫從天而降。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輪掀開了雲幕,撩開了霞帳,披著五彩霓裳,象一個飄盪的宮燈,冉冉升起在天際,須臾間,金光四射,群峰盡染,好一派壯觀而神奇的海上日出。
雲海玉盤----泰山雲霧可謂呼風喚雨,變換無窮:時而山風呼嘯,雲霧彌漫,如墜混沌世界;俄頃黑雲壓城,地底興雷,讓人魂魄震動,遊人遇此,無須失望,因為你將要見到雲海玉盤的奇景:有時白雲滾滾,如浪似雪;有時烏雲翻騰,形同翻江倒海;有時白雲一片,宛如千里棉絮;有時雲朵填谷壑,又象連綿無垠的汪洋大海,而那座座峰巒恰似海中仙島。站在岱頂,俯瞰下界,可見片片白雲與滾滾烏雲而融為一體,匯成滔滔奔流的「大海」,妙趣橫生,又令人心朝起伏。
晚霞夕照----當夕陽西下的時候,若漫步泰山極頂,又適逢陰雨剛過,天高氣爽,仰望西天,朵朵殘雲如峰似巒,一道道金光穿雲破霧,直瀉人間。在夕陽在映照下,雲峰之上均鑲嵌著一層金燦爛的亮邊,時而閃爍著奇珍異寶殿的光輝。那五顏六色的雲朵,巧奪天工,奇異莫測,如果雲海在此時出現,滿天的霞光則全部映照在「大海」中,那壯麗的景色、大自然生動的情趣,就更加令人陶醉了。
黃河金帶----新霽無塵、夕陽西下時,舉目遠眺,在泰山的西北邊,層層峰巒的盡頭,還可看到黃河似一條金色的飄帶閃閃發光;或是河水反射到天空 、造成蜃景,均叫「黃河金帶」。它波光鱗鱗,銀光閃爍,黃白相間,如同金銀鋪就,從西南至東北,一直伸向天地交界處。清代詩人袁枚在《登泰山詩》中對黃河金帶描寫生動而傳神:「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
晚霞夕照與黃河金帶的神奇景色,與季節和氣候有著很大的關系。為了能使登泰山者充分領略和享受這一奇觀美景,就必須選擇恰當的旅遊時機。應該說 秋季最好,因為這時風和日麗,天高雲淡;其次是大雨之後,殘雲縈繞,天晴氣朗,塵埃絕少,山清水秀。你盡可放目四野,飽覽「江山如此多嬌」的秀容美貌。
登泰山的路線:上泰山的路有四條,東路是登山盤路從紅門起步至玉皇頂石階6566級,沿途多廟宇、多碑刻、多古樹名木,歷史傳說,是泰山旅遊的精華所在,也是最能體現泰山的雄偉與博大。走完全程需四個小時。西路是游覽公路,從天外村乘車上山,一個小時到中天門,與車路匯合,從中天門即可乘坐游覽索道,也可徒步攀登十八盤至岱頂。桃花嶼是泰山西大門,從泰安城乘車西北去至界首進山至桃花源,從桃花源乘索道亦可到達岱頂。天燭峰步游路為泰山東大門,從泰安城乘車至艾窪,上達天燭勝境坊進山。徒步攀登至後石塢,乘後石塢索道達與岱頂,一般需5個小時。
到泰山游覽,要盡量避免乘旅遊車上下、乘索道往返,這樣的行程安排索然無味。如果時間、體力允許,最好要爬一爬中天門至南天門一段,感受泰山的不同凡響。登山要注意的事項:1、山上晝夜溫差大,若在山上住宿,盡管有大衣可租,但自己最好多備一件衣服。2、上山宜穿旅遊鞋、平跟布鞋,不要穿高跟鞋。3、徒步登山要腳踏實地,速度不要太急,照相尤其注意腳下,所謂「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
泰山有名的土特產品有泰山靈芝、泰山何首烏、泰山板栗、泰山核桃、燕子石製品、泰山赤磷魚、肥城桃你在游覽的間隙,別忘了品嘗一下這些特產呵,那樣,會有一種別樣的滋味永存心頭。
泰山具有極其美麗壯觀的自然風景,其主要特點為雄、奇、險、秀、幽、奧等。泰山巍峨,雄奇,沉渾,峻秀的自然景觀常令世人慨嘆,更有數不清的名勝古跡,摩崖碑碣,使泰山成了世界少有的歷史文化游覽勝地。泰山景區分麓、幽、妙、奧、曠五區,其中麓區山水相映,古剎幽深,位於泰山南麓中路與西路之間的環山路線;幽區綠蔭環繞,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位於岱廟沿中路至南天門之間;過南天門經天街至絕頂一段,雖地勢平坦,然別有洞天,景色格外宜人,此段被稱為妙區;泰山之陰為後石塢,此處林木蒼郁,花草茂盛,素有奧區之譽;曠區位於大眾橋過黑龍潭沿西溪橋至中天門,這里坦途綠蔭,溪深谷幽。於是就有了"登泰山而小天下"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了。
泰山的名勝古跡眾多,主要的景點有岱廟、普照寺、王母池、關帝廟、紅門宮、斗母宮、經石峪、五松亭、碧霞祠、仙人橋、日觀峰、南天門、玉皇頂等,其中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被譽為岱頂四大奇觀。
泰山氣候,四季分明,各具特色。夏季涼爽,最熱的七月平均氣溫僅17℃,即使酷暑盛夏登山,在青松翠柏掩映下,亦感陰涼舒適,到山頂時,還需攜帶寒衣。夏天雖是泰山的多雨季節,不過若能趕上夏季的雨過天晴,就可在山頂上領略到山上紅霞朵朵,腳下雲海碧波的壯麗景色。春秋兩季較溫和,平均氣溫10℃,但春季風沙較大。秋天則風雨較少,晴天較多,秋高氣爽,萬里無雲,為登山觀日出的黃金季節。冬季雖天氣偏冷,但可看到日出的機會較多。
最佳旅遊時間:游泰山,4月~11月為佳,觀日出則以秋季為最佳。岱頂夕照比之日出更吸引人,據說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看見黃河。冬天要待下雪時,景色才出奇。雨天不要輕易放棄登山,此刻山上常會遇到雲海奇觀,若遇上日出雲海就更幸運。黃金周期間泰山人太多,不過泰山上的纜車和盤山公路的管理工作確實做的很不錯。
編輯本段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五嶽之首」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燦爛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之地。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泰山自古便被視為是社稷穩定、政權鞏固、國家昌盛、民族團結的象徵,歷朝歷代,無論誰當上皇帝,第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泰山也因此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名人宗師,都對泰山仰慕備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傳為佳話,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批准標准
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遴選標准C(I) (II) (III) (IV) (V) (VI);N(II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編號: 200-002
泰山名勝風景區,位於山東中部,跨越泰安,濟南兩市,總面積426平方公里。泰山,古時稱岱宗,春秋時改為泰山,被稱為東岳,位居五嶽之首。泰山,不但在地質學和歷史文化方面具有研究價值,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 2007年5月8日,泰安市泰山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泰山地區在太古時代經歷了劇烈的地殼抬升和沉降,終於在3000萬年前形成了今天的泰山。泰山地區的寒武紀片麻岩群是華北台地的基底,地層剖面出露齊全,化石豐富,保存完好。泰山雜岩形成於太古代,年齡在20億年左右。泰山有豐富的地殼運動遺跡,在地質方面有豐富的研究成果,並設有著名的地質研究基地,具有世界意義的地質科學研究價值。
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突起於華北平原,凌駕於齊魯丘陵,相對高差達1300米,視覺效果格外高大,具有通天拔地之勢,形成「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泰山綿亘200餘公里,盤卧方圓426平方公里,形體集中,產生厚重安穩之感,正如「穩如泰山」一詞所述。泰山岩性堅硬,節理發育。古松與巨石相互襯托,雲煙和朝日彼此輝映,突兀峻拔,耀眼磅礴。
泰山人文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厚。從四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期,泰山周圍地區都出現了人類活動的蹤跡,這些經過考古挖掘科學鑒定的遠古文化遺寸,說明泰山地區是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泰山被尊為華夏神山。大約五、六萬年前,人們已經開始了對泰山的崇拜。中國人的山嶽崇拜,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對泰山的崇拜。根據古文獻記載,先秦時代曾經有七十二君到過泰山,祭告天地。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也都到此舉行封禪大典。經唐、宋到明清,尤其到了清朝康熙、乾隆時期,泰山的地位抬高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這種封禪祭祀活動在泰山延續了數千年,並貫穿了整個中國封建社會。隨著"五行"學說的流行,泰山又被封為東岳,被尊為五嶽之首。泰山吸引了歷代大批文人墨客,留下了眾多不朽的名篇佳作和書法墨寶。道教人物早在漢魏時起就活躍於泰山地區。在唐、宋、元、清四個朝代,道教在泰山都有重大發展,逐步走向輝煌。公元4世紀中葉,佛教傳入泰山。公元351年,有人在泰山創建寺廟。北齊有人在經石峪刻下石經《金剛經》。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庄嚴神聖的泰山,兩千年來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對象,其山中的人文傑作與自然景觀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藝術家和學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文明和信仰的象徵。
泰山風景旅遊區包括幽區、曠區、奧區、妙區、秀區、麗區六大風景區。
泰山幽區是指中路旅遊區,是最富盛名的登山線路,自登山盤路的起始點一天門經中天門至南天門,全長5.5公里,幾乎全部為盤路,共有6290級台階。
沿途風景深幽,峰迴路轉,古木怪石鱗次櫛比,主要景點包括岱宗坊、關帝廟、一天門、孔子登臨處、紅門宮、萬仙樓、斗母宮、經石峪、壺天閣、中天門、雲步橋、五松亭、望人松、對松山、夢仙龕、升仙坊、十八盤等。
泰山曠區是指西溪景區,是登山的西路,自大眾橋起有一條盤山公路,可以直達中天門。除此之外,還有一條登山的盤路,兩旁峰巒竟秀、谷深峪長、瀑高潭深、溪流潺潺。曠區主要的景觀有:黃溪河、長壽橋、無極廟、元始天尊廟、扇子崖、天勝寨、黑龍潭、白龍池等。
泰山妙區自泰山幽區一路拾級而上。過了十八盤,登上南天門,就進入了泰山妙區,即岱頂游覽區。除了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造化和先人留下的遺跡外,真正的體會一下:一覽眾山小的偉大氣魄。妙區的主要景觀有:南天門、月觀峰、天街、白雲洞、孔子廟、碧霞祠、唐摩崖、玉皇頂、探海石、日觀峰、瞻魯台等。
泰山奧區是以後石塢為中心的景區,其特點是峰雄岩壯、怪石嶙峋、古松競奇、鳥語花香,雄壯奇奧、美不勝收。由妙區——泰山極頂往後山乘索道可達。奧區的主要勝景有: 八仙洞、奶奶廟、獨足盤、天燭峰、九龍崗、黃花洞、蓮花洞、堯觀台等。更令人稱奇的是大自然的造化:著名的鴛鴦松、卧龍松、飛龍松、姊妹松、燭焰松等如珍珠鑲嵌在多姿多彩的石岩上。
泰山麗區即泰山山麓及泰城游覽區該區是無須登山而感受泰山之美的去處。其主要景觀包括:雙龍池、遙參亭、岱廟、岱宗坊、王母池、關帝廟、普照寺、五賢祠、漢明堂、三陽觀以及不斷開辟的新景觀等
泰山秀區主要包括桃花峪景區、櫻桃圓景區,在泰山的西麓。桃花峪深幽靜麗,景色奇秀。且有一條索道直通主峰。櫻桃圓則離城不遠,鳥語啾啾、溪水潺潺。秀區是泰安人假日休閑的好去處。遊人如有足夠的時間不可不去。桃花源景區主要景點有:三岔澗、猛虎溝、綵帶溪、後寨門、吳道人庵、谷口。
編輯本段風景介紹
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郵政編碼:271000,電話區號:0538,綿亘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東西長約200公里,南北寬約50公里。主峰玉皇頂,在泰安市城區北,東經117°6′,北緯36°16′,海拔1545米。
泰山東望黃海,西襟黃河,前瞻孔孟故里,背依泉城濟南,以拔地通天之勢雄峙於中國東方,以五嶽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可視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華夏歷史文化的縮影。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是融自然與文化遺產為一體的世界名山。
泰山的風景名勝以主峰為中心,呈放射形分布,歷經幾千年的保護與建設,已成為中國山嶽風景的代表: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泰山拔起於齊魯丘陵之上,主峰突兀,山勢險峻,峰巒層疊,形成「一覽眾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曠氣勢。泰山多松柏,更顯其庄嚴、巍峨、蔥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靈秀與纏綿。縹緲變幻的雲霧則使它平添了幾分神秘與深奧。它既有秀麗的麓區、靜謐的幽區、開闊的曠區,又有虛幻的妙區、深邃的奧區;還有旭日東升、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等十大自然奇觀及石塢松濤、對松絕奇、桃園精舍、靈岩勝景等十大自然景觀,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人文景觀,其布局重點從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頂,形成「地府」、「人間」、「天堂」三重空間。岱廟是山下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前連通天街,後接盤道,形成山城一體。由此步步登高,漸入佳境,而由「人間」進入「天庭仙界」。
泰山風景區內,有山峰156座,崖嶺138座,名洞72處,奇石72塊,溪谷130條,瀑潭64處,名泉72眼,古樹名木萬余株,古遺址42處,古墓葬13處,古建築5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277處,石窟造像14處,近現代文物12處,文物藏品萬余件。其中城子崖遺址、四門塔、大汶口遺址、靈岩寺、岱廟、千佛崖石窟造像、龍虎塔、九頂塔、馮玉祥墓等,先後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日之泰山,正以其雄偉壯麗、庄嚴偉岸的豐姿,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卓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展示著文明古國的風采。
2007年門票價格:普通票125元,學生票60元。現役軍人、新聞記者免票。
編輯本段旅遊景點
主體旅遊景點有:遙參亭,正陽門 ,唐槐院 ,東御座 ,秦泰山刻石 ,銅亭 ,岱廟坊 ,漢柏 ,天貺殿 ,大眾橋 ,五賢祠 ,三陽觀 ,馮玉祥墓 ,普照寺,虎山公園 ,王母池 ,三疊瀑布 ,醉心石 ,對松山 ,中天門 ,孔子登臨處 ,望人松 ,斗母宮 ,望仙樓 ,五大夫松 ,十八盤 ,壺天閣 ,捨身崖 ,天下第一山 ,白雲洞 ,象鼻峰 ,無字碑 ,宋摩崖 ,丈人峰 ,月觀峰 ,仙人橋 ,五嶽獨尊 ,孔子廟 ,天街 ,玉皇頂 ,碧霞祠 ,南天門 ,拱北石 ,唐摩崖 ,北天門 ,大、小天燭峰 ,望天門 ,堯觀頂 ,姊妹松 ,元君廟 ,三折瀑 ,天燭瀑 ,玉泉寺 ,後石塢 ,青桐澗 ,竹林寺 ,無極廟 ,天勝寨 ,長壽橋 ,白龍池 ,傲徠峰 ,扇子崖 ,黑龍潭 ,彩石溪 ,釣魚台 ,海眼 ,元君廟 ,桃花峪
編輯本段泰山日出
天色略顯昏暗, 放眼望去, 寂寥晨星下面是一片靜止的山勢般起伏的雲海, 在茫茫的夜色下, 象極了遠處同樣黑魆魆的山峰.在最近兩個的山峰之間, 一棵泰山松威嚴地站立著,在透著寒意的山嵐中間一動不動.大山默默地聳立著, 甚至聽不到鳥叫, 這個時候的泰山屬於靜謐, 屬於安詳. 東方的啟明星靜靜地掛在那裡, 遠處的觀日峰彷彿泰山探出的點金指, 和那造型美觀的的八角亭組成了一副絕佳的構圖.
天色慢慢亮了起來, 幾乎跟視線平齊的帷幔似的雲彩淡淡地鑲上了一道美麗的金邊.雲海也漸漸地層次分明起來, 甚至能夠清晰地看到那些距離較近的雲彩開始不安分地翻滾和流動。而稍遠的地方, 雲海還是與大山融為一體地默默地聳立著.很快, 這種的翻滾和流動就由近及遠地影響到了那些山峰一樣的雲海, 他們先是慢慢變矮, 慢慢變得起伏不再柔和, 終於在一段時間之後被慢慢拉平.這個時候的雲海更加象如水月色下的平靜的大海,只是沒有波濤翻滾所產生的嘩嘩的波浪聲.
天色越來越亮, 雲海逐漸變得潔白, 和它們投下的陰影形成越來越強烈的對比. 天邊帷幔的金邊也越來越顏色生動, 慢慢就變成了金黃色.山嵐仍然寂靜無聲地吹拂著, 不過這次卻已經帶來了氤氳的霧氣, 黑煙一樣從頭頂越過, 然後慢慢地遮住雲海, 啟明星也為之黯淡.黑霧並沒有散去, 山嵐甚至和人們賭氣般的從四面聚起了更多的霧氣, 速度極快的從人們的頭頂和腳下,四面八方地來遮住觀日點.但是很快地, 黑霧就逐漸散去, 雲海和帷幔又慢慢展現到眼前.在日出之前的一段時間裡面, 黑霧和雲海此消彼長地戰斗著, 人們的心境也忽而變好, 忽而失望.當人們已經熟悉了這種變化, 心態逐漸變得平和的時候, 黑霧終於開始變淡, 輕煙一樣散去。天色慢慢地亮了起來, 天地相接的地方, 春水一樣一灣一下子變成了迷人的鮮紅.帷幔不再鮮明, 遠處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亮紅色.太陽慢慢地就探出了自己紅色的面孔, 小小桔子一樣,一點點地往上跳躍著. 過了約有兩分鍾,一個圓圓的、紅彤彤的太陽跳了出來,頓時,大地一片艷紅。
⑶ 中國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
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構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體部分。除此之外,道教徒還崇拜五鎮海瀆、三十六靖廬、二十四治等,中國五嶽則包括在洞天之內。
洞天福地多系實指。歷代道士多往其間建宮立觀,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觀、歷史文物和神話傳說。
十大洞天
《天地宮府圖》雲:「十大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治之所。」東晉道經《道跡經》(編集東晉上清派「仙人本業」,實為《真誥》別本)臚列十大山洞及與此相應的十大洞天,後為唐司馬承禎《上清天地宮府圖經》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等道書所據。它們是:
第一,王屋山洞,號「小有清虛天」。在王屋縣(今山西垣曲、陽城和河南濟源等縣之間);
第二,委羽山洞,號「大有空明天」(「空」,一作「虛」)。在黃岩縣(今屬浙江);
第三,西城山洞,號「太玄總真天」。未詳所在,陶弘景《登真隱訣》疑在終南太一山,杜光庭雲在蜀州;
第四,西玄山洞,號「三玄極真天」。亦莫知其所在。杜光庭雲在金州;
第五,青城山洞,號「寶仙九室天」。在青城縣(今四川都江堰市);
第六,赤城山洞,號「上玉清平山」(《天地宮府圖》作「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唐興縣(今浙江天台);
第七,羅浮山洞天,號「朱明耀真天」(「耀」,一作「輝」)。在博羅縣(今屬廣東);
第八,句曲山洞,號「金壇華陽天」。在句容縣(今屬江蘇);繫上清道壇,茅山宗本山;
第九,林屋山洞,號「左神幽虛天」(《天地宮府圖》作「龍神幽虛之洞天」)。在洞庭湖口,而杜光庭則稱在蘇州吳縣(今屬江蘇);
第十,括蒼山洞,號「成德隱玄天」。在樂安縣(今浙江仙居。主峰在臨海縣境內)。
三十六小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是相對於十大洞天而言。《天地宮府圖》雲:
「三十六小洞天在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統治之處也。」《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序》引《龜山玉經》則謂,三十六洞天「別有日月星辰靈仙宮闕,主御罪福,典錄死生,有高真所據,仙王所理」。三十六洞天一詞,始見於東晉上清派道書。《真誥·稽神樞》雲:「大天之內,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據道書所載,它們是:
第一,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長溪縣(今福建霞浦縣南);
第二,東岳太山洞,名「蓬玄洞天」。在兗州乾封縣(今山東泰安),自漢以來認為系考校死魂鬼神處;
第三,南嶽衡山洞,名「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今屬湖南),《元始上真眾仙記》謂赤帝祝融氏治衡霍山。又雲魏夫人(魏華存)治南嶽山。按安徽霍山,古名衡山,一名天柱山。《抱朴子內篇》所謂「衡霍正岳」指此。
第四,西嶽華山洞,名「總仙洞天」,亦號「極真洞天」。在華州華陰縣(今屬陝西);
第五,北嶽常山洞,名「總玄洞天」。在恆州曲陽縣(今屬河北),明清以後改祀於山西渾源;
第六,中嶽嵩山洞,名「司馬洞天」。在登封縣(今屬河南);
第七,峨眉山洞,名「虛陵洞天」。在嘉州峨眉縣(今四川峨眉山市);
第八,廬山洞,名「洞靈真天」。在江州德安縣(今江西九江);
第九,四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縣(今屬浙江。山實在寧波市西南);
第十,會稽山洞,名「極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陰縣(今浙江紹興)鏡湖中,或雲為蜀郡陽平山;
第十一,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長安縣(實在今陝西周至、眉縣、太白等縣間);
第十二,西山洞,名「天柱寶極玄天」。在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
第十三,小溈山洞,名「好生玄上天」。在潭州醴陵縣(今屬湖南)。按小溈山洞,一作大圍山;
第十四,潛山洞,名「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懷寧縣(晉置,治今安徽潛山);
第十五,鬼谷山洞,名「貴玄司真天」。在信州貴溪縣(今屬江西),傳為張陵煉丹處;
第十六,武夷山洞,名「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今福建崇安,晉屬建陽縣,南唐置崇安場);
第十七,玉笥山洞,名「太玄法樂天」。在吉州永新縣(今屬江西);
第十八,華蓋山洞,名「容成大玉天」。周回四十里,在溫州永嘉縣(今溫州市),按此與江西華蓋山同名異地;
第十九,蓋竹山洞,名「長耀寶光天」。在台州黃岩縣(今屬浙江);
第二十,都嶠山洞,名「寶玄洞天」。在容州普寧縣(今廣西容縣);
第二十一,白石山洞,名「秀樂長真天」。在鬱林州(今廣西鬱林)南海之南,或雲和州含山縣(今屬安徽);
第二十二,句漏山洞,名「玉闕寶圭天」。在容州北流縣(今屬廣西),傳為葛洪煉丹處;
第二十三,九疑山洞,名「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今湖南寧遠);
第二十四,洞陽山洞,名「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今湖南瀏陽縣西北);
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邊境處);
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名「大酉華妙天」。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西北;
第二十七,金庭山洞,名「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今浙江嵊縣);
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名「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今屬江西);
第二十九,仙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在處州縉雲縣(今屬浙江);
第三十,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鶴天」。在處州青田縣(今屬浙江);
第三十一,鍾山洞,名「朱日太生天」。在潤州上元縣(今江蘇南京);
第三十二,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潤州句容縣(今屬江蘇),近小茅山;
第三十三,紫蓋山洞,名「紫玄洞照天」。在荊州當陽縣(今屬湖北);
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名「天蓋滌玄天」。在杭州餘杭縣(今屬浙江);
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名「白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縣(今湖南桃源);
第三十六,金華山洞,名「金華洞元天」。在婺州金華縣(今屬浙江)。
七十二福地
《天地宮府圖》雲:「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間,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間多得道之所。」「福地」一詞,其出現甚早,編集東晉上清派仙人本業的《道跡經》引有《福地誌》和《孔丘福地》。「七十二福地」一詞亦見於南北朝道書,《敷齋威儀經》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雲雲,具體名目則載於唐道士司馬承禎所編《天地宮府圖》等書中。它們是:
第一,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寧府句容縣(今屬江蘇);
第二,蓋竹山,在衢州仙都縣(按唐代衢州未置仙都縣),或謂與第十九洞天同址;
第三,仙o山,在溫州梁城縣十五里近白溪草市(按唐代溫州未置梁城縣,疑是唐之「樂成縣」,即今樂清,其境內名勝北雁盪山有白溪鎮,是否,未詳);
第四,東仙源,在台州黃岩縣(今屬浙江);
第五,西仙源,在台州黃岩縣嶠嶺;
第六,南田山,在東海東。傳說舟船可至,據《輿地紀勝》稱,在浙江青田縣南田,為古稱七十二福地之一;
第七,玉溜山,在東海近蓬萊島上;
第八,清嶼山,在東海之西,與扶桑仙境相接;
第九,郁木洞(「洞」或作「坑」),在玉笥山(今江西永新境內)南;
第十,丹霞洞,在麻姑山(今江西南城境內)西;
第十一,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今湖南洞庭湖)中;
第十二,大若岩,在溫州永嘉縣(今屬浙江)。傳為陶弘景修《真誥》處;
第十三,焦源,在建州建陽縣(今屬福建)北;
第十四,靈墟,在台州唐興縣(今浙江天台)北。曾是唐道士司馬承禎隱處;
第十五,沃州,在越州剡縣(今浙江嵊縣)南;
第十六,天姥岑,在剡縣(今浙江嵊縣)。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越人語天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指此;
第十七,若耶溪,在越州會稽縣(今浙江紹興)南;
第十八,金庭山,在浙江嵊縣東,上有金庭洞。唐裴通記雲:剡中山水,金庭洞天為最。或曰別名紫微山,在廬州巢縣(今屬安徽);
第十九,清遠山,在廣州清遠縣(今屬廣東);
第二十,安山,在交州(今廣東、廣西)北;
第二十一,馬嶺山,在郴州郭內(今湖南郴縣)水東;
第二十二,鵝羊山,在潭州長沙縣(今屬湖南);
第二十三,洞真墟,亦在潭州長沙縣,一作「洞真壇」;
第二十四,青玉壇,在南嶽祝融峰西;
第二十五,光天壇,在衡山西源頭;
第二十六,洞靈源,在南嶽衡山招仙觀西;
第二十七,洞宮山,在建州關隸鎮五嶺(今福建政和、周寧、屏南等縣間之洞宮山);
第二十八,陶山,在溫州安國縣(當為安固縣,今浙江瑞安)。陶弘景曾隱居此處;
第二十九,三皇井,在溫州橫陽縣(今浙江平陽);
第三十,爛柯山,在衢州信安縣(今浙江衢州市);
第三十一,勒溪,在建州建陽(今屬福建)東;
第三十二,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今屬江西)。系正一道壇所在;
第三十三,靈山,在信州上饒縣(今屬江西)。一作「靈應山」,在饒州(治在今江西波陽)北;
第三十四,泉源,在羅浮山(今廣東博羅境內);
第三十五,金精山,在虔州虔化縣(今江西寧都);
第三十六,閣皂山,在吉州新淦縣(今江西清江)。系靈寶派道壇;
第三十七,始豐山,在洪州豐城縣(今屬江西);
第三十八,逍遙山,在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許遜修道處;
第三十九,東白源,在洪州新吳縣(今江西奉新)東;
第四十,缽池山,在楚州(今江蘇淮安);
第四十一,論山,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第四十二,毛公壇,在蘇州長洲縣(今江蘇吳縣)。或雲在蘇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壇;
第四十三,雞籠山,在和州歷陽縣(今安徽和縣);
第四十四,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今屬河南);
第四十五,平都山,在忠州酆都縣(今四川豐都);
第四十六,綠蘿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北;
第四十七,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澤縣(今屬江西)。晉陶淵明隱居處。一說即廬山虎溪;
第四十八,彰龍山,在潭州醴陵縣(今屬湖南)北;
第四十九,抱福山,在連州連山縣(今屬廣東),或雲在南海交州。一作「抱犢山」,在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
第五十,大面山,在益州成都縣(今屬四川都江堰市);
第五十一,元晨山,在江州都昌縣(今屬江西);
第五十二,馬蹄山,在饒州鄱陽縣(今江西波陽)。一作「馬跡山」,或說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懷寧),或說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第五十三,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
第五十四,高溪藍水山,在雍州藍田縣(今屬陝西);
第五十五,藍水,在西都藍田縣(今屬陝西);
第五十六,玉峰,在西都京兆縣(今陝西西安)。或作「玉峰山」,在河中府(治在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
第五十七,天柱山,在杭州於潛縣(今浙江臨安境);
第五十八,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陝西商縣)。
第五十九,張公洞,在常州宜興縣(今江蘇宜興市);
第六十,司馬悔山,在台洲天台(今屬浙江);
第六十一,長在山,在齊州長山縣(今屬山東鄒平);
第六十二,中條山,在河中府虞鄉縣(今山西永濟)。或雲在河中永樂(山西芮城縣永樂鎮),實指一山;
第六十三,茭湖魚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雲南姚安)。一作「魚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寧波西南);
第六十四,綿竹山,在漢州綿竹縣(今屬四川);
第六十五,瀘水,在西梁州(指《禹貢》所說梁州,今雅礱江及與金沙江匯合後一段);
第六十六,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貴州),一說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縣鄰近貴州處);
第六十七,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漢州(治在今四川廣漢);
第六十八,金城山,在古限戍,又雲石戍。一說在雲中郡(治在今山西大同);
第六十九,雲山,在邵州武剛縣(今湖南武岡);
第七十,北邙山,在東都洛陽縣(今河南洛陽);
第七十一,盧山,在福州連江縣(今屬福建);
第七十二,東海山,在海州(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東二十五里,即雲台山。
以上據唐道士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次序排列。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和李思聰《洞淵集》所說,順序及具體名稱均多與此異。茲錄北宋道士李思聰所編《洞淵集》,所列宋代七十二福地名於下,聊以備考:地肺山、蓋竹山、青遠山、安山、石磕山、東仙源、青嶼山、郁木坑、赤水山、麻姑山頂後、君山、桂源、靈墟、沃洲、天姥岑、若耶溪、金庭山、馬嶺山、鵝羊山、真墟、清玉壇、光天壇、洞宮、陶山、洞靈源、三皇井、爛柯山、勒溪、龍虎山、靈山、白水源、逍遙山、閣皂山、始豐山、金精山、東白源、缽池山、論山、毛公壇、雞籠山、桐柏山、平都山、綠羅山、彰縣山、抱福山、大面山、虎溪、元辰山、馬跡山、地德山、藍水、玉峰山、天目山、商谷山、張公洞、魚湖洞、中條山、地靈墟、綿竹山、甘山、瑰山、金城山、地靈山、北邙山、武當山、女兒山、少室山、廬山、西源山、南田山、玉溜山、抱犢山。
⑷ 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道教這些勝地都在哪裡
道教的這些勝地分布在我國的各個省區,洞天是指神仙居住的名山,我國的五嶽都包括在內;福地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一般指道觀寺院。
福地所指的大部分自古以來就是道士們隱居的地方,例如地肺山(江蘇省)、蓋竹山(浙江省)、仙磕山(浙江省)、東仙源(浙江省)、西仙源(浙江省)、南田山(湖南省)、玉溜山(山東省)、清嶼山(山東省)、郁木洞(江西省,傳說是蕭子雲隱居的地方)、丹霞洞(廣東省,蔡經隱居之處)、洞真墟(湖南省,韓終得道之處)。
⑸ 介紹一下關於五嶽的知識
嵩山儒、釋、道三教薈集,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跡。其中有中國六最:禪宗專祖庭——少林寺;現屬存規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現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現存最古老的闕——漢三闕;樹齡最高的柏樹——漢封「將軍柏」;現存最古老的觀星台——告城元代觀星台。此外,太室山黃峰蓋下的中嶽廟始建於秦,唐宋時極盛,是河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寺廟建築群;嵩陽書院氣宇恢宏、古樸高雅,宋時與睢陽、嶽麓和白鹿洞書院稱四大書院;加上蒼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環險絕的軒轅關、慧可斷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為中國人文風物的瑰寶。登立嵩頂峻極峰極目遠眺,黃河明滅一線;鳥瞰山麓名勝古跡星羅棋布,令人心曠神怡。
⑹ 少女茯苓里的小洞天到底是什麼地方
就是很隱蔽一個地方了,這是一個玄幻小說呀,肯定會有奇遇的啊,期待它的播出。
⑺ 華山地質構造是什麼
華山(Mount Hua),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和"華夏"之"華",就源於華山 。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華山是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山是中華民族的聖山。中華之"華",源於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 。這一成果首先被孫中山所引用,創立"中華民國"。據清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和歷代專家學者考證:華夏民族最初形成並居住於"華山之周",名其國土曰華,其後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
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為"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奉的神只,即西嶽華山君神。共有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岳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華山是一座斷層山,是由於地層發生斷裂而形成的。沿著斷裂面,一邊上升,一邊下降,斷裂大致呈東西向,發生時間大約在距今六七千萬年以前。
斷層山,一般都是懸崖峭壁,不易攀登。華山就是這樣的。斷層北側下降,形成了渭水平原;南側上升,形成了華山。現在渭水平原的海拔高度四五百米,而華山巔的高度是2000多米,兩者相差1500多米。
華山是由抗風化能力特別強的花崗岩組成的。這些花崗岩的形成年代大約在白堊紀,距今已有一億年了。岩體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
⑻ 為什麼大小洞天只有小洞天了,大洞天去哪裡了
來到三亞,除了欣賞碧海藍天,還有這樣一個地方不容錯過,這里集山景、海景與石景為一體,風景秀麗而不失歷史韻味,更是一座道教文化勝地,說到這里,相信很多小夥伴已經猜到了,它就是大小洞天風景區。
景區內香火不斷,不少遊人慕名而來,只為在此許願祈福,鮮艷的許願結隨風飄揚,將道教色彩渲染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