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學家還會有什麼發現

地質學家還會有什麼發現

發布時間: 2021-02-09 11:09:26

Ⅰ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有哪些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有:李四光、劉東生、孫樞、李廷棟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山東大學教務長兼地礦系主任。

劉東生,中國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1917年11月22日出生於遼寧省沈陽市。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南開大學學籍)地質地理氣象系,後來又旁聽生物系的課程。1944年先後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和地質部工程師,從事礦產勘探和工程地質工作。1949年南京大學生物系肄業(原中央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吉林大學兼職教授。1958年,他從黃土地層研究中根據黃土與古土壤的多旋迴特點,發現第四紀氣候冷暖交替遠不止四次,發展了傳統的四次冰期學說,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一個重大轉折,奠基了環境變化的「多旋迴學說」。

孫樞(1933年7月23日-),中國地質學家。出生於江蘇金壇市。1953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198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曾任中國科學院地質所所長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李廷棟,區域地質學家、地質編圖專家,大地構造專家、地質科技管理專家。歷任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制圖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南極研究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大洋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副理事長,地質礦產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岩石圈計劃喜馬拉雅協調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地質礦產部科技司司長,地質礦產部副總工程師。曾任長春科技大學名譽校長。

Ⅱ 法布爾觀察什麼,後來發現了什麼,什麼從小好學善問,長大後成了著名的地質學家

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 )(1823--1915),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文學家、昆蟲類科學家。被世專人稱為"昆蟲界的屬荷馬"(相傳荷馬為古代希臘兩部著名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作者),昆蟲界的"維吉爾"。他用水彩繪畫的700多幅真菌圖,深受普羅旺斯詩人米斯特拉爾的贊賞及喜愛。他也為漂染業作出貢獻,曾獲得三項有關茜素的專利權

Ⅲ 李四光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他是什麼的發現者和奠基人

李四光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內人和奠基人之一。容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Ⅳ 世界上的地質學家有多少個叫什麼誰能說出20個

從事研究形成地球的物質和地球構造、探討地球的形成和發展、且成績卓越的科學工作者版,稱地質學家。權
1世界著名地質學家--赫頓 Hutton.James(1726.6.3~1797.3.26)英國地質學家。他所倡導的「均變說」為地質科學奠定了一塊基石。早年曾先後學習法律、化學、醫學和務農。1768年放棄農業,從事地質科學的研究。
2許靖華,世界著名地質學家,瑞士聯邦理工大學教授。 1929年生,江蘇南京人。1944年考入中央大學,1948年畢業,並以優等生資格獲政府獎學金赴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深造,獲碩士學位後即到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深造,1954年獲理學博士學位。
3世界著名地質學家-鮑文
加拿大地質學家、岩石學家、礦物化學家。1887年6月21日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金斯頓。1906年在金斯頓女皇大學攻讀化學、礦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鮑文曾研究過光學玻璃。戰後,他又回到女皇大學任礦物學教授。1921年他返回華盛頓從事研究工作。

Ⅳ 地質學家是干什麼的

這個問題有點泛啊,我試著回答下

首先解釋一下地質學:地質學顧名思義,是研究地球的科學,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質成分、理化性質、結構構造、地球形狀及表面特徵、地球的生成和歷史、地球上生命的發生及演化、地殼運動的形成和發展,以及進行上述研究的相關科學技術。

簡單地說,地質學家就是從事上述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估計這個答案你看著會有點摸不著頭腦,我試著具體點

地質學家的任務,第一,是弄清楚地球的結構、物質構成和演化規律,以了解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環境。分支學科包括地球物理學、地史學、地層學、古生物學、構造地質學、動力地質學、地震學、火山學等。
第二,是在前一條基礎上弄清楚物質(各種礦物、元素、流體物質等)在地球內部的循環規律,弄清楚各種岩石礦物、地下水的產生(或循環)條件和埋藏條件,為找礦采礦、採取地下水服務,以支持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分支學科包括岩石學、同位素地質學、地球化學、水文地質學、煤地質學、石油天然氣地質學、礦床學等
第三,是在前兩條的基礎上弄清楚各種地質活動產生的原因或觸發條件,弄清楚它們對人類活動有怎樣的影響,以便避害趨利,提高生產效率,減少災害損失。分支學科包括工程地質學、環境地質學、災害地質學等

任務這幾段完全是我自己概括的,俺是中國地質大學水文地質學專業的在讀碩士,限於水平有限,在專業人士看來可能是有一些疏漏、錯誤,但我想基本上也能大概概括了當前的地質學研究者們正在做的事,想進一步了解可以去找找相關書籍、文獻資料閱讀,一般入門級教材可以讀《普通地質學》,有數個版本,區別不大。

至於地質學家平常都在干什麼嘛:先確定研究課題,再討論研究方法和手段,制定研究方案,然後多半會到實地考察、采樣,再回學校或研究單位,通過實驗或信息手段處理樣品和數據,分析處理結果,最後提交研究報告。
因為這個學科需要現場調查、勘測、取樣什麼的,所以搞地質的經常在野外跑,不少時候還會在人煙比較少的地方跋山涉水,還是比較辛苦的,並且有一定危險性(我讀本科時必修課里還有攀岩和游泳的)。典型的比如當時汶川地震時,所有人都往震區外跑,有三隊人卻是往裡面跑,其一是部隊,二是醫生護士,三就是搞地質的了。以前有句話叫「嫁人不嫁地質郎」,說的也是這么回事,不過現在情況要好得多了,可以開車到很多地方,不像過去完全靠兩條腿,多數情況下也不需要風餐露宿,只不過仍然是要經常跑野外的,回來做的事就是做實驗、處理數據、研究討論結果和寫報告。

Ⅵ 李四光是個著名的地質學家他發現了什麼

李四光,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版,中國現代地球權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主要著作:李四光代表作有《冰期之廬山》《中國北部之蜓科》《地質力學概論》和《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Ⅶ 地質學家是否已經發現巨石陣的來源

並沒有發現只有推測,位於英格蘭威爾特郡索爾茲伯里平原的巨石陣是地球上最令人難以置信的古跡之一,但同時也是最令人費解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然而多年來巨石陣的來源一直困擾著地質學家。

多年來,地質學家慢慢開始追蹤岩石本身的起源,幫助解釋巨石陣的來源以及其本身的構造方式。現在,一篇新的研究論文描繪了岩石起源的地方以及它們是如何將其挖掘出來的。

波拉德是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他說,研究小組從2010年開始就一直忙於分析巨石陣的樣本,並試圖將它們與威爾士普雷塞利山的岩石進行比對。「這是一項艱苦的工作,」他說。「這類研究需要時間。」為了得到精確的匹配,地質學家把數百塊岩石樣品壓成粉末。然後,他們對X射線進行了深入的化學測試,並利用鋯石化學分析了晶體的年齡。威爾士國家博物館的地質學家Richard Bevins告訴CNN:「從地質學的角度來看,令人興奮的是我們使用了標准顯微鏡和現代分析工具的結合。」

Ⅷ 國地質學家對區域大地構造的調查與研究有哪些

一、啟蒙性與奠基性的地礦工作及其論著
(1)1872年鄺榮光(—1965年)作為第一批赴美幼童,就讀於美國拉法耶學院(Lafayette Collge)學習地質礦產,1881年被迫回國,先派往開平煤礦,後去山東招遠、平度、海寧、林城煤礦等地,歷任總工程師、總辦,山西同寶煤礦公司的總經理等職,1905年任直隸礦政調查局探礦師、顧問官、直隸商務礦務議員,光緒33年(1907年)被晚清委以「工科進士」。到民國初年,擔任山西同保煤礦總經理,他不僅在國內擔任要職,在國外也有名望,他是美國礦師會會員,國際礦務會議議員等。1908年參與中國地學會的籌建。由於他在華北大地上進行過大量地質礦產調查,在大量資料基礎上,作過煤田地質、岩石學、構造地質學,其中對礦區構造多有探討與研究,並在1910年發表第一張我國彩色地質圖和礦產圖,即:《直隸地質圖》(1∶250萬),按直隸地質層序資料,自下而上,分為6層:第一層為太古代之火成岩石,第二層為干布連紀(寒武紀),第三層為炭精層(石炭紀),第四層為朱利士紀(侏羅紀),第五層為近代(新生代),第六層為黃土。《直隸礦產圖》,圖面上,明確地標出煤、鐵、銅、鉛、銀、金等九種礦產的分布;《直隸石層古跡》,這是我國地質學家自己發現、自己鑒定、自己製作的第一份古生物圖板,圖中標出8種古生物化石,其中有:三葉蟲、螺蛤、珊瑚等動物化石,植物化石有蘆葉、魚鱗草、鳳尾草、沙谷棕樹。上述三項成果,反映出鄺榮光已掌握了現代地質學原理,並能結合中國的地質實踐,正確而熟練地加以運用。這三項成果,交相輝映,開創了中國早期地質學家從事地質調查與研究的先河;1900年應邀對棗庄煤礦儲量和分布,進行勘察,他從礦區結構分析,發現舊礦窖底部,西起山家林東至齊村,東西長約九里,南北三里,按每天產煤兩千噸計算,至少還可開采資源30~40年,後來得到證實,發展了棗庄煤礦;他還指出:在大山、甘露一帶煤質優良,灰輕磺少,質體塊多亦可開采十餘年,促使中興煤礦公司得以蓬勃發展;有一份資料還記述他還發現湘潭煤礦(尚待進一步論證)。退休後移居北京,1965年逝世,享年103歲。
(2)1872年吳仰曾(1862—1939年)作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學,原籍廣東四會,原名仲泰,字述人。幼年曾在香港就讀於英文學院,成績優佳,後被選為120名留美幼童之一,在美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專攻礦業,師從巴特爾(E.K.Buttles),1881年被召回國,先派往開平煤礦,負責技術工作,曾派赴熱河勘查銀礦,以他高超的攝影技術,對礦區結構做了分析,獲得野外地質的實際資料基礎上,為熱河銀礦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1886年被李鴻章再次派往英國,進入倫敦皇家工程學院專攻礦冶和礦化,以及探礦技術,1890年畢業,成為這批幼童留學生中唯一完成學業的。畢業後曾在墨國英一公司金銀礦充當化學師,回國後再赴開平煤礦,負責技術工作,後任總工程師、副局長等要職,對礦區結構有清晰的認識,並開創機械採煤,大力提高產量,被譽為中國機械采礦的開山鼻祖。
1895年被派往南京勘察煤礦、銅礦,任局長,取得成功,1897年奉浙江巡撫之命去浙江勘察礦產,也曾奉盛宣懷之命往湖北勘察大冶縣龍角山銀礦,曾致信盛宣懷,對龍角山銀礦的開采,力主採用西法先進技術,在具體勘測中他根據所掌握的礦區的結構,提出:「依線道形勢開深30丈以下,必有銀礦可采。」「產礦之處,礦質本以愈深愈佳」;在冶煉方法上,提倡採用西法更為便捷,推廣採用始化煉銀法,取得良好效果。
更多的時光是在直隸省作過大量地礦調查與研究,成績卓越,1907年(光緒33年)被朝延任命為「工科進士」擔任晚清歸國留學生副主考,學部顧問等,還受過嘉獎。
1899年返回開平煤礦,擔任副局長兼主任驗礦師,1900年為保護煤礦,他組織自衛隊,維護生產,保證天津燃煤的供應,粉碎了帝俄妄圖侵佔該礦的圖謀,表現出一個愛國者的情操。約在1906年應約曾去雞鳴山煤礦進行調查,1914年他還校定過李建德所著的《淘金學》,表明他在地質礦產勘查實踐中,也不斷進行理論總結和發揮。
以上兩位,應該是我國最早派往國外學習地質礦產,也是最早開創地質礦產調查工作的先驅者,他們在地質實踐中,都涉及礦田構造,特別是煤田構造;筆者認為中國地質礦產研究的開端應該從他們算起,即1872年,或1881年,他們回國後在開平煤礦開展地質礦產工作開始,這樣把中國近代地質事件開端提前幾十年就更具歷史意義。
(3)魯迅《中國地質之略論》。眾所周知,我國地質事業起步較晚,而構造地質學更晚,我國學者最早涉及中國地質構造內容的論述,為1903年魯迅先生以索子筆名在《浙江潮》第八期上發表的《中國地質之略論》,雖說不是專門論及,但個別章節都有所論述。
(4)虞和欽之《中國地質之構造》,在光緒29年(1903年)3月29日虞和欽在《科學世界》二、三期發表《中國地質之構造》,雖說是通俗性論述,但是有開創性。虞本人留學日本,專門學化學,但也懂地質,在該刊曾發表過多篇地質學方面的文章,文章多是同其弟虞和寅合作完成的,後來虞和寅成為中國地質學會的早期會員。
(5)1909年由張相文創立的中國地學會主編的《地學雜志》創刊號首篇就刊登了《論地質之構成及地表之變動》一文。
(6)1913年上海黃司鐸編之《中國地震表》(Catalogue Das tremblenets de Terre Signales en Chine Dapses les sourees chineises,T.Tobar B.H.Ganthicr)編校,均有論及構造內容的通俗性論述。
(7)《地質研究所師弟修業記》揭開中國地質調查與研究的序幕。
1916年由章鴻釗、翁文灝主編並出版的《地質研究所師弟修業記》為先導,該書記述了第一代中國地質學家在地質研究所培訓時期,在中國地質學創建者們的帶領下,到大江南北進行專業實習所撰寫的地質調查報告,主編者之一是比利時羅文大學(Louvain)專攻地質學的翁文灝(1889—1971年)博士,另一位是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地質系畢業的章鴻釗(1877—1951年),該研究所雖說是地質專業培訓班,但其任教者都是當代世界名牌大學的佼佼者,除章翁外,尚有英國哥拉斯格(Glasgow)大學地質系畢業的丁文江(1887—1936年),學習礦冶的張軼政,同時還有外籍學者京師大學堂地質門聘來的德國學者梭爾格(Dr.F.Solgar)以及地質調查所的顧問瑞典學者安特生(J.G.Anderson)博士等。
名師出高徒,在他們教導下,培育出了中國第一批地質學家,他們當年的野外實習的地質報告,是中國第一批地質考察的報告,這本《修業記》既是他們地質調查的總結,也是中國區域地質調查的第一本綜合地質調查的歷史性文獻。
全書共分六章,地質構造,列為第四章,在章鴻釗的「序」文中述說:「變動不居進化以始革,故鼎新滄桑瞬息,道有隆污時有陂復原,其萬變咸歸於力。」在地質構造一章中說:「地質構造分敘猶易而總括為難……復益以世界學者之說,而以已意折衷之以成是篇。」文中說:「地質構造固與地質系統息息相關者也言其研究之序,則系統為先,而構造之後,考其進化之原則系統為果而構造為因……我國各時代之變遷與由是而及於地質構造之影響……。」簡略數語,道破了當時主編者對構造作用的基本認識和對中國各時代變遷的影響。根據上述原則,「構造」一章以地質系統為先,全章分為太古界、元古界、震旦前後、中部古生代、石炭紀、古生界與中古界之過渡時代、中古界、近古界至今等分述其不同時代的地殼運動、造山作用、褶皺形成、斷層影響等;更可貴的是:文中對早期外國地質學家們在華的地質工作,做了大量的評述,其中對德國的李希霍芬、美國的維理士的工作做了補充及修訂,像美國的彭拜萊的震旦方向(Sinian Pirection),李希霍芬的震旦系等。
《地質研究所師弟修業記》及該所21人的畢業,從中國地質學史的角度,應該是中國近代地質調查與研究的里程碑,可以說也是開啟中國地質工作、地質礦產事業的揭幕者。
正是由於中國自己培育的第一批地質學家的畢業,其中13人充實了自1913年宣告成立的中國地質調查所的人員隊伍,開始了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與研究,發表了第一批地質調查與研究成果,包括區域構造地質等的成果。

Ⅸ 李世光是我國的地質學家他發現了我國的什麼

李四光是為中國地質事業興起、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偉大地質學家.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1-3]
李四光1910年7月畢業於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1911年,出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長;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51年4月,當選為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8年9月,任中國科協主席;1969年4月,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70年8月,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4]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4]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