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岩石地質怎麼耕作

岩石地質怎麼耕作

發布時間: 2021-02-09 09:38:08

❶ 岩石按地質形成條件可分幾類,簡述它們的關系,列出常用的名稱

三大類啊,火山岩、沉積岩和變質岩!
首先,岩漿岩,顧名思義就是火山噴發出的岩漿冷凝形成的掩飾,這是火山的中心式噴發,還有的就是裂隙式,即地下的岩漿順著岩石裂縫侵入到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其次,是沉積岩,這種岩石在地表分布較廣,佔地表的75%左右,像灰岩等。這些掩飾主要是原來的岩石(可能是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經風化,破碎,被搬運(如風,河流等)再在另一個地方沉積而形成。
最後,是變質岩,是指母岩(可能是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在地下深處的物理,化學條件的影響下,發生化學反應,從而使結構,構造發生變化,甚至產生新的礦物,而形成的岩石。
他們的關系簡述如下:岩漿向上侵入或噴出地表冷凝形成岩漿岩,岩漿岩經過外力(風力、流水、冰川、海浪等)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作用形成沉積岩;岩漿岩如果被埋入地下經過變質作用也可形成變質岩;沉積岩被地殼運動深埋入地下,經過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沉積岩如果被抬升到地表面又會被外力所破壞;變質岩經過高溫重熔作用重新熔化成岩漿;變質岩如果被抬升到地表又會被外力破壞形成沉積物、沉積岩。
格言是常見名稱
沉積岩--灰岩、頁岩。
變質岩-千枚岩、大理岩。
岩漿岩-花崗岩、閃長岩,等等。

❷ 怎樣比較岩石形成的先後順序

我打的是岩石和土壤的形成順序,你只要看前面寫岩石的就OK.

岩石按成因分為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其中岩漿岩是由高溫熔融的岩漿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稱火成岩或噴出岩;沉積岩是在地表條件下由風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產物經水、空氣和冰川等外力的搬運、沉積和成岩固結而形成的岩石;變質岩是由先成的岩漿岩、沉積岩或變質岩,由於其所處地質環境的改變經變質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土壤形成因素:

(1)土壤形成的母質因素

風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質改變,形成結構疏鬆的風化殼,其上部可稱為土壤母質。如果風化殼保留在原地,形成殘積物,便稱為殘積母質;如果在重力、流水、風力、冰川等作用下風化物質被遷移形成崩積物、沖積物、海積物、湖積物、冰磧物和風積物等,則稱為運積母質。成土母質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植物礦質養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來源。母質代表土壤的初始狀態,它在氣候與生物的作用下,經過上千年的時間,才逐漸轉變成可生長植物的土壤。母質對土壤的物理性狀和化學組成均產生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在土壤形成的初期階段最為顯著。隨著成土過程進行得愈久,母質與土壤間性質的差別也愈大,盡管如此,土壤中總會保存有母質的某些特徵。

首先,成土母質的類型與土壤質地關系密切。不同造岩礦物的抗風化能力差別顯著,其由大到小的順序大致為:石英→白雲母→鉀長石→黑雲母→鈉長石→角閃石→輝石→鈣長石→橄欖石。因此,發育在基性岩母質上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細,含粉砂和粘粒較多,含砂粒較少;發育在石英含量較高的酸性岩母質上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粗,即含砂粒較多而含粉砂和粘粒較少。此外,發育在殘積物和坡積物上的土壤含石塊較多,而在洪積物和沖積物上發育的土壤具有明顯的質地分層特徵。

其次,土壤的礦物組成和化學組成深受成土母質的影響。不同岩石的礦物組成有明顯的差別,使其上發育的土壤的礦物組成也就不同。發育在基性岩母質上的土壤,含角閃石、輝石、黑雲母等深色礦物較多;發育在酸性岩母質上的土壤,含石英、正長石和白雲母等淺色礦物較多;其他如冰磧物和黃土母質上發育的土壤,含水雲母和綠泥石等粘土礦物較多,河流沖積物上發育的土壤亦富含水雲母,湖積物上發育的土壤中多蒙脫石和水雲母等粘土礦物。從化學組成方面看,基性岩母質上的土壤一般鐵、錳、鎂、鈣含量高於酸性岩母質上的土壤,而硅、鈉、鉀含量則低於酸性岩母質上的土壤,石灰岩母質上的土壤,鈣的含量最高。

(2)土壤形成的氣候因素

氣候對於土壤形成的影響,表現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兩個方面。直接影響指通過土壤與大氣之間經常進行的水分和熱量交換,對土壤水、熱狀況和土壤中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與強度的影響。通常溫度每增加10℃,化學反應速度平均增加1~2倍;溫度從0℃增加到50℃,化合物的解離度增加7倍。在寒冷的氣候條件下,一年中土壤凍結達幾個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緩慢,使有機質積累起來;而在常年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下,微生物活動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機質,使有機質含量趨於減少。

氣候還可以通過影響岩石風化過程以及植被類型等間接地影響土壤的形成和發育。一個顯著的例子是,從乾燥的荒漠地帶或低溫的苔原地帶到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地帶,隨著溫度、降水、蒸發以及不同植被生產力的變化,有機殘體歸還逐漸增多,化學與生物風化逐漸增強,風化殼逐漸加厚 。

(3)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生物是土壤有機物質的來源和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土壤的本質特徵——肥力的產生與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關的。在生物作用下從岩石到土壤的形成過程見圖9-7。

岩石表面在適宜的日照和濕度條件下滋生出苔薛類生物,它們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岩石礦物質得以生長,同時產生大量分泌物對岩石進行化學、生物風化;隨著苔蘚類的大量繁殖,生物與岩石之間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強,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此後,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漸發展起來,形成土體的明顯分化。

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綠色植物有選擇地吸收母質、水體和大氣中的養分元素,並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質,然後以枯枝落葉和殘體的形式將有機養分歸還給地表。不同植被類型的養分歸還量與歸還形式的差異是導致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低的根本原因。例如,森林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一般低於草地,這是因為草類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則根系的集中程度遞減,從而為土壤表層提供了大量的有機質,而樹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給土壤表層的有機質不多,主要是以落葉的形式將有機質歸還到地表。動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殘體的形式為土壤提供有機質,並通過啃食和搬運促進有機殘體的轉化外,有些動物如蚯蚓、白蟻還可通過對土體的攪動,改變土壤結構、孔隙度和土層排列等。微生物在成土過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機殘體的分解、轉化和腐殖質的合成。

(4)土壤形成的地形因素

地形對土壤形成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引起物質、能量的再分配而間接地作用於土壤的。在山區,由於溫度。降水和濕度隨著地勢升高的垂直變化,形成不同的氣候和植被帶,導致土壤的組成成分和理化性質均發生顯著的垂直地帶分化。對美國西南部山區土壤特性的考察發現,土壤有機質含量、總孔隙度和持水量均隨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而pH值隨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1]。此外,坡度和坡向也可改變水、熱條件和植被狀況,從而影響土壤的發育。在陡峭的山坡上,由於重力作用和地表徑流的侵蝕力往往加速疏鬆地表物質的遷移,所以很難發育成深厚的土壤;而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鬆物質的侵蝕速率較慢,使成土母質得以在較穩定的氣候、生物條件下逐漸發育成深厚的土壤。陽坡由於接受太陽輻射能多於陰坡,溫度狀況比陰坡好,但水分狀況比陰坡差,植被的覆蓋度一般是陽坡低於陰坡,從而導致土壤中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的差異。

(5)土壤形成的時間因素

在上述各種成土因素中,母質和地形是比較穩定的影響因素,氣候和生物則是比較活躍的影響因素,它們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演變而不斷變化。因此,土壤是一個經歷著不斷變化的自然實體,並且它的形成過程是相當緩慢的。在酷熱、嚴寒、乾旱和洪澇等極端環境中,以及堅硬岩石上形成的殘積母質上,可能需要數千年的時間才能形成土壤發生層,例如在沙丘土中,特別是在林下,典型灰壤的發育需要1000~1500年。但在變化比較緩和的環境條件中,以及利於成土過程進行的疏鬆成土母質上,土壤剖面的發育要快得多。

土壤發育時間的長短稱為土壤年齡。從土壤開始形成時起直到目前為止的年數稱為絕對年齡。例如,北半球現存的土壤大多是在第四紀冰川退卻後形成和發育的。高緯地區冰磧物上的土壤絕對年齡一般不超過一萬年,低緯未受冰川收用地區的土壤絕對年齡可能達到數十萬年至百萬年,其起源可追溯到第三紀。

由土壤的發育階段和發育程度所決定的土壤年齡稱為相對年齡。在適宜的條件下,成土母質首先在生物的作用下進入幼年土壤發育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土體很薄,有機質在表土積累,化學-生物風化作用與淋溶作用很弱,剖面分化為A層和C層,土壤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還保留著母質的特徵。隨著B層的形成和發育,土壤進入成熟階段,這一階段有機質積累旺盛,易風化的礦物質強烈分解,在淀積層中粘粒大量積聚,土壤肥力和自然生產力均達到最高水平。經過相當長的時間以後,成熟土壤出現強烈的剖面分化,出現E層,並使A層和B層的特徵發生顯著差異,有機質累積過程減弱,礦物質分解進入最後階段,只有抗風化最強的礦物殘留在土體中,淀積層中粘粒積聚形成粘盤,土壤進入老年階段,這一階段土壤的肥力和自然生產力都明顯降低。

(6)土壤形成的人類因素
在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之外,人類生產活動對土壤形成的影響亦不容忽視,主要表現在通過改變成土因素作用於土壤的形成與演化。其中以改變地表生物狀況的影響最為突出,典型例子是農業生產活動,它以稻、麥、玉米、大豆等一年生草本農作物代替天然植被,這種人工栽培的植物群落結構單一,必須在大量額外的物質、能量輸入和人類精心的護理下才能獲得高產。因此,人類通過耕耘改變土壤的結構、保水性、通氣性;通過灌溉改變土壤的水分、溫度狀況;通過農作物的收獲將本應歸還土壤的部分有機質剝奪,改變土壤的養分循環狀況;再通過施用化肥和有機肥補充養分的損失,從而改變土壤的營養元素組成、數量和微生物活動等。最終將自然土壤改造成為各種耕作土壤。人類活動對土壤的積極影響是培育出一些肥沃、高產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同時由於違反自然成土過程的規律,人類活動也造成了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鹽漬化、沼澤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極影響。
成土因素學說的基本觀點可概括為:
①土壤是一種獨立的自然體,它是在各種成土因素非常復雜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②對於土壤的形成來說,各種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著主導作用。土壤是一定時期內,在一定的氣候和地形條件下,活有機體作用於成土母質而形成的。

❸ 在何種地質構造可開采地質堅硬的岩石

一般的,岩漿岩和變質岩都比較堅硬,岩漿岩占整個地殼體積的65%,變質岩佔了專27%,沉積岩佔了8%。不過覆蓋在地表屬的還是沉積岩最多。因為大陸地殼表層的75%
的面積被沉積岩所覆蓋,大洋地殼幾乎全為沉積岩覆蓋。所以你可以考慮采那些花崗岩、閃長岩等岩漿岩以及灰岩等沉積岩(比較緻密),這些都是常用的建築材料。地質構造的話這個不好說。其實一般堅硬的岩石在地表低溫低壓的條件下容易發生脆性變形,形成像節理、斷層這些地質構造。而其在地下較深的部位亦可發生塑性變形,形成各種褶皺。不過找堅硬岩石的話,在脆性構造附近比較多見一些。

❹ 一般土或者岩石怎麼判別地質成因

看水文,地表形態,岩層分布等

❺ 地表都是石頭不能耕種的屬於什麼地

按岩石形成類型,可分為三大類: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1)岩漿岩地幔中呈流動狀態的熾熱岩漿向地表上升冷凝結晶形成岩漿岩。其中花崗岩類的岩石是由於岩漿侵入地殼,在地殼中慢慢冷卻,有足夠的時間在冷卻之前形成晶體,稱為侵入岩。還有一類情況是岩漿快速上升,直到噴出地表,接觸到大氣或 海水時冷卻形成岩石,稱為噴出岩,如玄武岩、黑曜岩。花崗岩是一種侵入岩,礦物顆粒往往較粗,它的主要礦物成分有三種:帶紅、黃、灰色調的淺色長石、無色或灰色的石英、白色或黑色的雲母。花崗岩的色彩多樣, 有灰白色、肉紅色等,美觀大方。它質地堅實,抗蝕力強。玄武岩是常見的噴出岩。玄武岩岩漿粘度小,流動性大,容易大量溢出地表,形成面積很大的玄武岩覆蓋層。在陸地上,它的覆蓋面積可超過一個歐洲大國——法國,而佔地表面積70%的海洋底部幾乎全有玄武岩組成。這種岩石的組成顆粒細小緻密,主要成分為橄欖石、輝石。在地面上經常可看到玄武岩的柱狀節理,這是玄武岩冷卻時體積收縮產生的一種裂開。這種裂開常常呈六邊形、正方形、 菱形,玄武岩石柱高可達數米至十多米,蔚為壯觀。(2)沉積岩根據沉積物類型把沉積岩分成三類:碎屑岩、有機岩和化學岩。碎屑岩是岩石碎屑擠壓在一起形成的沉積岩,大多數沉積岩都有岩石碎屑組成。碎屑岩可根據組成岩石碎屑的大小或顆粒進行分類。頁岩是一種常見的碎屑岩,由微小的黏土顆粒組成。頁岩的形成要求沉積的黏土顆粒必須在非常薄而且平整的地方一層一層沉積。黏土顆粒無需膠結就能緊緊粘在一起,顆粒間的空隙非常小,水都不能滲透。頁岩摸起來很平滑容易辟成薄片。砂岩中的沙來自海灘、洋底、河床和沙丘。砂岩是小的砂粒擠壓和膠結形成的一種碎屑岩,大多數砂粒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因為膠結過程不能填滿砂粒間的全部空隙,因此砂岩中有許多小洞,容易吸收水分。圓礫岩和角礫岩,有些沉積岩由大小不同的岩石碎屑組成。小的碎屑如細沙和小鵝卵石,大的如大漂礫。如果碎屑物有磨圓的邊緣,它們形 成的碎屑岩稱為圓礫岩;由有稜角的大碎屑組成的岩石稱為角礫岩。有機岩,植物和動物殘骸沉積物積得很厚時就形成有機岩。煤和石油是兩種重要得有機岩。煤是由沼澤植物的殘骸埋在地下形成的。植物殘骸一層一層堆積起來後,受重力的作用被擠壓腐爛,經過上百萬年慢慢形成了煤。石灰石,生物體的硬殼可形成各種石灰石。在海洋里,許多生物包括珊瑚蟲、蚌、牡蠣和蝸牛,都具有含方解石的貝殼和骨骼。這些動物死後,它們的貝殼作為沉積物堆積在大洋底部,經過幾百萬年這些沉積物可達幾百萬米厚,並在重力的作用下被擠壓形成沉積岩。其中有些貝殼溶解,形成方解石溶液滲入貝殼碎屑物間的空隙中。而後,溶解的物質從溶液中析出,形成方解石。方解石將貝殼顆粒膠結在一起,形成石 灰石。化學岩,溶解在水中的礦物結晶形成的岩石叫化學岩。例如,溶解在湖泊、海洋或地下水中的方解石從溶液中結晶成晶體,形成的石灰石就屬於化學岩。當海洋或湖泊水蒸發,結晶出來的礦物也形成化學岩。岩鹽就是一種由水中的食鹽通過蒸發形成的化學岩。石膏也屬於化學岩。蒸發岩只有在乾旱氣候條件下才能形 成。(

❻ 岩石和土壤是怎樣形成的

都是經過風化作用形成的。

1、地球形成之初,成了山石,經過風化,變成了岩石。接著就變成隕石,在沒有落入地球大氣層時,是游離於外太空的石質的。

古老岩石都出現在大陸內部的結晶基底之中。代表性的岩石屬基性和超基性的火成岩。這些岩石由於受到強烈的變質作用已轉變為富含綠泥石和角閃石的變質岩,通常稱為綠岩。

2、風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質改變,形成結構疏鬆的風化殼,其上部可稱為土壤母質。

如果風化殼保留在原地,形成殘積物,便稱為殘積母質;如果在重力、流水、風力、冰川等作用下風化物質被遷移形成崩積物、沖積物、海積物、湖積物、冰磧物和風積物等,則稱為運積母質。成土母質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植物礦質養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來源。

(6)岩石地質怎麼耕作擴展閱讀

氣候寒冷或乾燥地區,生物稀少,寒冷地區降水以固態形式為主,乾旱區降水很少。以物理風化作用為主,化學和生物風化為次。岩石破碎,但很少有化學風化形成的粘土礦物,以生物風化為主形成的土壤也很薄。

氣候潮濕炎熱地區,降水量大,生物繁茂,生物的新陳代謝和屍體分解過程產生的大量有機酸,具有較強的腐蝕能力,故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都十分強烈,形成大量粘土,在有利的條件下可形成殘積礦床。可形成較厚的土壤層。

地形影響氣候,間接影響風化作用;另一方面,陡坡上,地下水位低,生物較少,以物理風化為主。 地勢平坦,受生物影響較大,化學風化作用為主。

❼ 一邊岩石一邊土質地質如何打樁建房

一邊岩石一邊土質地質,打樁都打到岩石的位置建房。土質底下也都是有岩石。

❽ 地層土質怎麼化分

自然土壤剖面一般分為:①覆蓋層(以A0表示);②淋溶層(A),又分為腐殖質層(回A1)、灰化層(答A2)、過渡層(A3);③沉積層(B);④母質層(C);⑤母岩層(D或R)。 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為:①耕作層。②犁底層。③生土層。④死土層。

❾ 地質中如何具體劃分岩性

岩性跟產狀完全無關啊....
岩性是岩石的性質
產狀是指岩層在空間產出的位置和方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