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宗海地質概況怎麼寫
① 自然地理概況
黑河流域位於祁連山及河西走廊中段(北緯37°45′~°40′,東經96°42′~102°04′),東起山丹縣的大黃山,西至嘉峪關的黑山,南起祁連縣境內的祁連山分水嶺,北至額濟納旗的居延海,總面積12.8×104km2,東、西分別與石羊河及疏勒河流域相鄰,是我國西北乾旱地區較大的內陸河流域之一。流域跨青海省海北自治州、甘肅省的張掖、酒泉、嘉峪關市,以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西部,計三省、11市縣(旗)。流域內地貌景觀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帶性,南部為祁連山區,平均海拔在3600m以上;中部是以斷陷盆地為特徵的走廊平原,海拔高度1100~1300m;西北部為中低山山地(海拔1400~2800m);東北部為黑河古沖積平原(海拔高度1200~1000m),部分與巴丹吉林大沙漠相鄰。
(一)氣象
本區位於大陸腹地,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主要受中高緯度的西風帶環流控制和極地冷氣團影響,氣候乾燥,降水稀少而集中,多大風,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烈,晝夜溫差大。區內氣候變化明顯受緯度和地形影響,具明顯的分帶性,南部祁連山區地勢高亢,氣溫低、寒冷,年均氣溫為3.6~-3.1℃,相對濕度大,約為60%,為高山濕寒氣候。降水相對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超過 300 mm,最大可達 500 mm,降水量由東向西,從340.8 mm遞減到238.8 mm,雪線高度由東向西逐漸升高。中部走廊地區氣候乾燥,為溫帶乾旱亞區,年平均氣溫5~10℃,無霜期較長,熱資源豐富,日照時間長達3000~4000h,多年平均降水量由東向西遞減,張掖年降水量為193.3mm,到西部的酒泉降水量為73.5 mm,而蒸發量則由東向西遞增,自1324.6 mm增至1704.8 mm。下游地區,由南向北,氣候逐漸變得更加乾燥,降水十分稀少,中游地區的張掖、酒泉年降水量分別為193.3 mm和 72.5 mm,金塔縣年降水量降低至 54.5 mm,到額濟納旗年降水量僅為40.76 mm。見表9-1。
表9-1 黑河流域氣象要素特徵
(二)水文
1.河流
流域內共有35條獨立河流,絕大部分發源於南部的祁連山區,流經走廊平原,匯入黑河後,向北徑流,最終,注入居延海。匯水面積大於100km2的河流有17條,其中,匯水面積最大的是東部的黑河及西部的討賴河。1960年以後,由於工農業發展,人口增加,需水量與日俱增,各河流均被引流灌溉,或在其上修建水庫,使得匯入黑河的水量減少,到了80年代,大部分河流均已無水匯入黑河,東部的馬營河(山丹)、洪水河(民樂)、梨園河等大部分河水被引去灌溉,只有在洪水期,才有部分洪水注入黑河;走廊平原中部的馬營河(酒泉)、豐樂河等河流消失在肅南與高台間的鹽池——明花盆地,不再有水匯入黑河;西部酒泉地區的討賴河、洪水河(酒泉)注入金塔南的鴛鴦池水庫,由灌渠將水引到金塔進行灌溉,使之與黑河聯系基本斷絕,只有在大洪水時,才有水經鼎新流入黑河。
黑河是流域內最大的河流,發源於南部的祁連山區,源頭由俄博河與野牛溝兩條支流組成,俄博河,源於俄博的錦陽嶺,流長80km;野牛溝,發源於鐵里干山,流長流190km;兩河在藏黃寺匯合,向北徑流,於鶯落峽出山,進入張掖山前斷陷盆地,先後匯集山丹河、民樂洪水河、梨園河及擺浪河等諸河,穿正義峽,進入金塔———鼎新盆地,繼續向北徑流,過地灣東墚、狼心山,最終,注入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的居延海,徑流總長821 km,流域面積 128283.4 km2。黑河水量較為豐富,多來自上游,鶯落峽以上河長303km,流域面積10009km2 ,據鶯落峽水文站實測資料,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5.98×108 m3。
2.冰川
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研究表明,黑河流域祁連山區發育有冰川1078條,總面積420.55km2,估計冰儲量136.7×108m3,年補給河流的冰川融水量2.98×108m3,占河流徑流總量的8%(楊針娘,1991)。「七一」冰川1975年比1956年最大退縮距離為40m,平均每年退縮2m。
3.湖泊
黑河流域天然湖泊較少,多為位於內蒙古境內的黑河沖積扇前緣的尾閭湖,古尾閭湖有古日乃湖、土素進海子、居延澤等,由於黑河河道歷經變遷,這些湖泊相繼乾涸。現僅存位於額濟納旗境內的現代黑河尾閭湖西居延海(嘎順淖爾)和東居延海(索果淖爾),但也無法擺脫乾涸的命運,西居延海於1961乾涸至今,湖底留下白色的鹽殼;東居延海1958年時湖面積有35.5km2,此後,逐年萎縮,到20世紀80年代湖面萎縮到23.6km2,至90年代初乾涸,2002年湖面積曾一度恢復到12km2 左右,但到年底又復乾涸。
黑河流域內因氣候具有明顯的垂向和水平分帶性,上、中、下游的氣候、地質、地貌以及水文地質特徵有著明顯的不同,使得它們的水環境差異較大,有各自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徑流、排泄模式。目前,黑河流域上、中、下游劃分的通行做法是,將祁連山區定為上游地區;中游地區由張掖、酒泉、山丹盆地組成;黑河的正義峽、北大河的佳山峽則是中游地區與下游地區的分界;下游地區包括金塔、鼎新和額濟納旗盆地。
② 怎麼寫地質圖綜合報告
例如:
一、 實習概述
實習目的:工程地質實習是土木工程專業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實習實踐教學和課堂理論教學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工程地質實習的目的在於通過實習使學生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質問題一的能力。
實習任務:在實習實踐的過程中,通過實際操作和直接感觀的體會和認識,如通過對實物標本、模型、圖件等的觀察與分析,是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理論課上所學的知識,並在基本技能方面得到初步訓練,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搜集了解區域地質、地形地貌、地震、建築材料等資料後,學生通過野外的實地勘察,進一步了解場地的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質、地下水的作用以及不良地質現象等。
實習時間:一周
實習地點:大學城廣東工業大學教學樓、實驗室,廣州番禺蓮花山
二、實習內容成果
(一)、時間: 10月22日 星期一 晴
地點: 大學城廣東工業大學教學樓
內容: 實習動員,地質圖閱讀、工程勘察講座。
今天是我們班工程實習的第一天,一開始老師給我們開了一個簡短的實習動員講座,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情緒。稍後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地質圖的閱讀分析,學習不同傾斜程度水平、傾斜、直立)地層、褶皺構造和斷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徵,通過老師的講解,讓我們可以大概地從地質圖上分析各類的地質現象。在講解工程地質勘察的時候,老師以《中山市三角鎮蟠龍村工業廠房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為例,詳細地為我們講解了工程地質勘察方法,分析工程地質條件,如何制定工程地質勘探的布置,如何閱讀已有的勘察報告和完成自己的勘察報告。
由於老師的詳細講解,我們班的同學們對此次的工程地質實習充滿了熱情,大家在剩餘的時間里積極到圖書館查找相關實習資料,以求能夠更加好地完成此次的工程地質實習,掌握實習任務所要求的,為我們以後的工作關於地質這一塊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
(二)、時間:: 10月23日 星期二 晴
地點:大學城廣東工業大學教學樓、圖書館。
內容:閱讀收集整理資料,觀看影像資料—不良地質現象。
今天老師安排我們在課室觀看影象資料—不良地質現象,基本上不良地質現象都是地殼上部岩土體受內外力地質作用的影響而發生變化,而在21世紀這個人類社會高度發展的時代,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對地質的影響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老師的播放的影片中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各類的不良地質現象。通過影片的觀看讓我們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不良地質現象的成因、過程和結果,聆聽專家是如何勘察地質現象和如果制定防治措施,這樣的教學比光坐在教室里看課本形象易懂。
(三)、時間: 10月24日 星期三 晴
地點: 廣州番禺蓮花山
內容: 蓮花山礦岩、構造及地貌參觀。
今天我們的安排是進行野外實習:蓮花山踏勘,礦岩、構造及地貌參觀。早上8:30在學校出發,由於包車有延誤,時間推遲了一下,但這並不影響我們的心情。大約一個小時我們到達位於珠江口獅子洋畔,獅子洋西岸制高點的蓮花山。早在很久前我就聽說過這座名山,這次終於一睹其風采,出發前我在網上找了些蓮花山的介紹:
蓮花山佔地2.33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08米,距廣州市區30公里,距香港60海里,水陸交通十分方便,是一個溶古代粗獷和現代秀美於一體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廣東省風景名勝區。「蓮峰觀海」2002年被廣州市政府列為新世紀羊城八景之一。蓮花山歷史文化積淀非常深厚,它是一位歷史老人,是番禺2200多年歷史的見證者。番禺區內的歷史文化遺跡很多,其中蓮花山上的古跡最為集中和具有代表性。它擁有國內罕見的、具有2000多年歷史和保存得最完好的古採石場遺址,有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省會華表」蓮花塔,有清代康熙年間建造的蓮花城以及新建的世界最高的箔金觀音立像。
到達蓮花山映入眼簾的風景簡直讓人如痴如醉,從停車場向東南方向走迎面就可以看到一座寶相庄嚴、慈顏善目、金光耀眼的望海觀音寶像屹立在廣場中央。舉目瞻仰,湛藍的天空中一朵朵白雲飄浮天際,襯托著觀音菩薩好像騰雲駕霧,彩霞披身。觀音像高40.88米,用120噸青銅鑄成,外貼純金180兩,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箔金觀音銅立像。觀音寶像面向東南,遙望浩瀚的獅子洋,「望海觀音」因而得名。
再繼續向前走,走過約一百米由花崗岩鋪設成的台階,花崗岩:深成侵入岩。多呈灰白色、灰色、肉紅色;礦物成分以石英和正長石為主,全晶質等粒結構,塊狀構造。
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路向飛鷹古道走去,古道是建在峭壁上的人工開鑿的隧道。古隧道的岩層是由紅色砂岩組成的,是典型的沉積岩,它形成於白堊紀上統時代。這些紅砂岩層狀構造,層理明顯,用小鐵錘可以敲出一塊岩石標本。由於它的分布很廣,易於加工開采,多數強度較高,耐風化,是工程上廣泛採用的建築石料。繼續前進可以見到由四塊相連的大岩石組成,兩側聳起的兩塊片岩如同飛鷹的兩翼,後部高聳的片岩如同飛鷹的翹起的尾巴,平鋪向外延伸的岩石如同飛鷹的頭部和嘴巴,岩石組的形狀如一隻遨遊天空的飛鷹,神威懍懍的飛鷹岩!
再往回走就可以看見獅子岩。獅子岩位於蓮花山的東麓,一石酷似雄獅,盤踞山崖,面向東方,狀似向著珠江口吼叫,所以蓮花山也被稱「獅子山」,面前的珠江河段被稱為獅子洋。據考古學家分析,蓮花山原只是海面上的一個小島,千萬年過去,滄海桑田,海水退去,陸地抬升,蓮花山成為陸地的丘陵,海底也變成了陸地。獅子石原來是小島邊上的一座岩石,千萬年來受海浪和海風的不斷拍擊、侵蝕、風化而成今天的形狀。它像蓮花山的忠實守護者,日夜守護著蓮花山。它也是蓮花山滄海桑田變化的最佳見證。獅子岩的岩層組成也是蓮花山典型的沉積岩中的砂岩和礫岩。
在獅子石後面有一個人工開鑿出來的岩洞叫作觀音岩,經人工開鑿後呈現水平層理。再往前走我們一路經過了八仙岩、浴仙池、劍門、百福圖、燕子岩、南天門、神仙橋。
值得一提的是燕子岩。燕子岩是古採石場的精華所在。區內峭壁嵯峨,巨石橫空,或形成一線鳥道,或形成一穴深洞,半出人工,半如天成,雄偉壯觀,氣勢巍然。從崖下向上仰望,只見四面崖壁連環對峙,奇峰突屹,廣闊的天空被縮成一方天井,嵯峨巨石搖搖欲墜,令人驚心動魂,神搖目眩。在燕子岩景區,細聽岩上滴水聲,看著盤旋飛舞的燕子。岩石上的攀藤植物,有如一堵綠色的牆壁,每當春夏之交,花開朵朵,宛如一幅色彩斑斕的水彩畫。這里風景秀麗,山水相襯,成為許多電影、電視導演們首選的外景拍攝地。
在蓮花山上你隨處都可以見到各類的花草樹木,有松樹、榕樹、菩提樹、熏衣草……全都是因為蓮花山是處於三角洲沖積地帶,在陸地上升的過程中,將海底肥沃的土地帶上,所以在山上能夠栽種各種類的花草樹木。也正是由於其地出珠江入海口,有充足的陽光和雨水,山腳的桑基魚塘也有很好的收益。
此次野外實習—蓮花山之行,到此告一段落。這是一此很好的機會讓我們從煩喧的環境和沉重的學業中解放出來,融入到美麗的大自然中去。當然我們沒有忘記我們此行的目的,我們親臨野外環境,與山裡的岩石有了一個面對面的機會,讓我們能夠運用我們在書本上學到的東西去對一個沉積岩的礦物組成、結構構造進行分析。特別是蓮花山上最常見的棕紅色的砂岩,對它的層理、節理和工程地質性質都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很多是在書本上所沒有的。由於蓮花山是一個古代的採石場遺跡,很多的岩層都經過了人工開鑿,破壞了原有的岩層地貌,會出現不良的地質現象,所以在開鑿的過程中注意防止不良地質現象的出現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四)、 時間: 10月25日 星期四 晴
地點:廣工大地質實驗室
內容:室內造岩礦物、岩石的認識,老師再次幫助重溫地質圖的閱讀,在給出的《中山市三角鎮蟠龍村工業廠房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的工程場地勘察數據,完成勘察報告的其它部分。
(五)、 時間: 10月26日 星期五 晴
地點:學校
內容:完成實習報告。
三、實習收獲、體會
工程地質學的實習在於通過實習學習使學生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質問題。通過這次的實習我對這門工程地質學的了解更深一層,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聯系起來,牢固地掌握了如何分析岩石的層理,結構構造,學會測量岩石的產狀。實習期間,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了解和認識了實地勘察的方法和所要注意的方面,並且通過對已有地質圖閱讀及應用的講解,對以後更好地將地質學所學到的東西運用在工程建設中有很大的幫助。
③ 地理與自然環境概況
本節由牛平山執筆。牛平山,石家莊經濟學院。
一、自然地理概況
(一)地理位置與交通
泥河灣組地層廣泛分布於山西北部的大同盆地,河北西北部的陽原、蔚縣盆地及北京的延懷盆地。其中大同、陽原、蔚縣三盆地在第四紀時期曾一度為一個統一的大型湖盆,稱為廣義的「泥河灣盆地」。一般所稱的「泥河灣盆地」西起山西河北交界的許家窯遺址,東至陽原石匣里,南至蔚縣西合營,第四紀湖相沉積中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地點和舊石器遺址主要集中在這里。本書所指的「泥河灣盆地」或「泥河灣裂谷盆地」只限定在這個范圍內。為較全面了解「泥河灣盆地」及其周邊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環境狀況,本節將涉及范圍擴大為廣義的「泥河灣盆地」。
廣義的「泥河灣盆地」大致在北緯39°00'~40°20',東經112°15'~115°10'范圍內。西部與北部以洪濤山、七峰山、采涼山、熊耳山等山地為界,南部和東部邊界有饅頭山、恆山、馬頭山、六棱山、白見坨、小五台山等環繞,總面積約9000km2(見圖1-1)。
盆地內交通方便,大秦鐵路貫穿全區,同蒲鐵路、懷(來)蔚(縣)鐵路、宣大高速公路、109、207國道等國家級、地方性鐵路、公路干線與鄉間公路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可直達北京、呼和浩特、太原、石家莊、張家口、秦皇島等城市。
(二)氣象水文
泥河灣盆地屬東亞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區,據陽原、蔚縣多年氣象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6.0~7.3℃。冬季受勢力強大的蒙古高壓控制,盛行自大陸吹向海洋的寒冷而乾燥的冬季風,多寒潮天氣。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溫-11.5℃,極端最低氣溫-35.3℃。夏季多受太平洋高壓控制,但由於地處山區,地形多變,易形成不穩定對流,故多雷雨、冰雹。最熱月7月,月平均氣溫22.7℃,極端高氣溫38℃。春季乾旱,多見大風天氣,常因地面強烈的上升氣流捲起干鬆土壤而出現沙暴天氣,造成土壤水分、養分與細粒物質的流失。盆地內年平均降水量為360~420mm,最大降水量616.3mm,最小降水量224.0mm,且多集中於7~8月份。區內總的氣候特點是春季乾旱、夏季溫和、秋季涼爽、冬季寒冷;降水量少、乾燥度大、乾旱嚴重;年降水變率在24%左右;作物生長期適中。
永定河的一級支流———桑乾河是區內最大的河流,與其主幹支流渾河、黃水河、源子河、御河、壺流河等構成桑乾河水系。桑乾河發源於山西蘆芽山北端主峰之一的官涔山,向北東方向流經大同盆地,至冊田水庫以東進入陽原盆地,經石匣里東部峽谷流出盆地。據石匣里水文站資料,桑乾河多年平均徑流量16.78m3/s,最大流量1160m3/s(1967.8.11),最小流量0.024m3/s(1978.7.7)。
流經蔚縣盆地的壺流河發源於山西廣靈縣黑驢溝梁附近,經蔚縣盆地,自北水泉鎮附近進入陽原盆地,流經十餘公里,於陽原小渡口匯入桑乾河。多年平均流量4.92m3/s,最大流量347.0m3/s(1958.7.11),最小流量為零(1971.6.16)。
圖1-1 泥河灣盆地地理交通位置圖
桑乾河水系具有我國北方河流的共有特點,即由於夏季多雨,降水集中,往往形成含沙量較高的短期洪流,易形成河水泛濫;冬春季節乾旱,流量大為降低,甚至形成枯期斷流。因此,塑造出寬闊的漫灘與窄淺的河床地貌,發育有曲流河床。
(三)前第四紀地質與地貌概況
泥河灣盆地地處汾渭斷陷構造盆地之北部,周圍山巒起伏。北部為陰山余脈,除個別山峰外,分水嶺海拔大多在2000m以下。南部為太行山北端的恆山山脈(包括小五台山),山峰多在2000m以上,其中小五台山最高峰海拔為2882m(東台)。中部河谷地區海拔多在800m以上,最低為780m。河谷與周圍山地之間高差多在500~1000m之間,極端高差近2100m。盆地中第四紀地層分布高度在北部山前可達海拔標高1200m左右,其餘地區大多在1100~1000m以下。
盆地周圍基岩山地出露前第四紀的地層與岩石,自老而新主要有:①太古宇黑雲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片麻岩、花崗片麻岩、斜長角閃岩、角閃岩、混合岩及大理岩等;②元古宇長城系、薊縣系的頁岩、海綠石頁岩、石英砂岩、燧石結核(或條帶)白雲岩、白雲質灰岩、硅質灰岩、細晶灰岩、燧石條帶灰岩、泥質白雲岩等;③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的角礫岩、礫岩、砂岩、頁岩、黏土岩、含煤岩系、竹葉狀灰岩、鮞狀灰岩、白雲質灰岩、結晶灰岩、含燧石白雲質灰岩等;④中生界侏羅系、白堊系的礫岩、砂岩、角礫岩、黏土岩、含煤岩系、安山岩、凝灰岩、安山集塊岩、流紋岩、粗面岩等;⑤零星分布的不同時期侵入的花崗岩、閃長岩、正長岩、輝綠岩、輝長岩、正長斑岩、石英斑岩等侵入岩體和新生界古近系玄武岩等。
二、現代生態環境概況
(一)水資源與水化學環境特徵
由於地處半乾旱氣候帶,盆地內水資源總體比較短缺,且分布不均。桑乾河及其主幹支流是匯聚區內地表水的主要河流,這些河谷地區地表水資源較為豐富,其他地區則比較貧乏。經測算表明,盆地多年平均接受大氣降水水資源量在3.24×109~3.78×109m3/a之間。其中陽原盆地多年平均降水水資源量為7.54×108m3/a,自產徑流量0.655×108m3/a,外來入境水量1.07×109m3/a,出境水資源量1.09×109m3/a,地下水可開采量約0.32×108m3/a。
陽原盆地東部至蔚縣盆地東窯子頭以北地區的水化學特徵,基本代表了泥河灣盆地東部的現代水環境特徵。據作者2005~2006年對這一地區的調查,錢家沙窪和石匣里水文站多年監測資料反映,地表水化學類型為HCO3-Ca和HCO3-Na型。據18處取樣點資料顯示,區內地下水化學類型比較復雜,依據舒卡列夫分類,盆地東部地下水水化學類型以HCO3-Na+Mg型為主,其次為HCO3+SO4-Na+Mg型和HCO3-Na型水。依據庫爾洛夫表達式所反映的地下水水化學陰離子組合類型以HCO3-SO4-Cl型和HCO3-Cl-SO4型為主;陽離子組合類型以Na-Mg-Ca型為主,其次為Mg-Na-Ca型。2005年測得的盆地東部地下水各化學組分平均含量見表1-1和表1-2。
表1-1 泥河灣盆地東部地下水各化學組分平均含量統計表(2005. 7)
表1-2 泥河灣盆地東部地下水各化學組分平均含量統計表(2005. 10)
(二)土壤
泥河灣盆地的土壤具有多成因成土母質,其中主要有分布於基岩出露地帶的殘坡積物,坡麓及山前地帶的坡洪積、洪沖積物,河川穀地的沖積物,黃土台地及盆地邊緣的黃土,桑乾河與壺流河兩岸岸坡地帶出露的湖河相堆積物等。
依據土壤發生學理論,綜合成土條件、成土特徵和土壤屬性,參照 「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劃分方法,經實地調查統計,泥河灣盆地東部的土壤具有淋溶土、半淋溶土、鈣層土、半水成土、初育土、鹽鹼土、人為土 7 個土綱。濕暖溫淋溶土、半濕暖溫半淋溶土、半乾旱溫鈣層土、淡半水成土、暗半水成土、土質初育土、石質初育土、鹽土、灌耕土、水稻土等 10 個亞綱,12 個土類、23 個亞類、41 個土屬、61 個土種 (見表1-3)。經測定,其中一些主要土種、土屬中養分含量和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見表1-4 和表1-5。
表1-3 泥河灣盆地及其周邊山地土壤類型統計表
續表
表1-4 泥河灣盆地東部一些主要土種各層位中養分平均含量統計表
(據牛平山等,2007)
表1-5 泥河灣盆地東部不同土屬中微量元素平均含量統計表
(三)植被與植物資源
1. 植被分布
泥河灣盆地植被具有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向溫帶半乾旱、乾旱草原過渡的特點。周邊山地以森林植被景觀為主,海拔 1200 ~1800 m 分布著以櫟、山地樺、楊、雜木林為主的落葉闊葉林 (間有溫性針葉油松林)。1600 ~2300 m 以白杄、青杄、臭冷杉、華北落葉松、白樺、棘皮樺等針闊葉混交林為主。2100 ~ 2500 m 為華北落葉松、白杄、青杄、臭冷杉等針葉林分布帶。2400 m 以上 (局部 2000 m 以上)分布有亞高山草甸。
在低山、黃土丘陵、溝梁台地、山麓地帶則廣泛分布著半乾旱、乾旱灌叢草原,其植被組成特點是: ①喜暖的亞洲中部草原成分在植被組成中起主導作用,如大針茅、長芒草、戈壁針茅等。②東亞區系中的一些耐旱成分佔較大的比重,如白羊草、中華委陵菜、達烏里胡枝子、多花胡枝子、鐵桿蒿等。③含有低山丘陵上的灌木種類: 如酸棗、綉線菊、小葉錦雞兒等。④常見草本植物較多,如羊茅、糙隱子草、羊草、百里香、花苜蓿、黃芩、乳漿大戟、茭蒿、線葉菊及農田雜草等。山前及河川穀地為廣闊的農業耕作區,自然植被較少。
2. 植物資源
泥河灣盆地植物種類較多,根據小五台山自然保護區、蔚縣和陽原縣植物資源初步調查資料統計,共發現野生高等植物 106 科,486 屬,1350 種。其中野生高等植物以草本植物為主 (草本 1109 種; 木本 241 種,占 17. 9% ),且多分布在近 20 科中 (占總數的71. 8% ~ 74. 4% )。其中菊、禾本、薔薇、豆、毛茛 5 科具有優勢地位,所含種數占總種數 40. 3% ~45. 6% (表1-6)。
表1-6 泥河灣盆地及其南部山地主要植物 20 科統計表
三、社會經濟概況
廣義的泥河灣盆地隸屬山西省大同、朔州與河北省張家口 3 市所轄,其中主要包括大同和朔州市區,山陰、懷仁、大同、陽原縣的全部和應縣、渾源、左雲、陽高、蔚縣的大部或一部分。
(一)礦產資源概況
盆地及其周邊山地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 (僅陽原的不完全統計,已探明的礦種就達 55 種以上)。在已探明的礦產中煤炭資源最為豐富,其中的大同煤炭聞名於世,蔚縣煤炭全國知名。此外,鐵、錳、銅、鋅、鉬、磷、石墨、高嶺土、膨潤土、石灰石、大理石等礦產均比較豐富。
(二)工農業生產概況
區內以煤炭工業為支柱性產業,圍繞煤炭工業的運輸業、化工、電力等工業企業均占
有重要地位。此外,建材、機械製造、建築、食品加工、醫葯、釀造、造紙、陶瓷、地毯、皮毛加工等工業產業和工藝加工業也比較發達,有關鄉鎮、村辦和個體企業發展迅速。
除大同與朔州市區外,各縣土地資源豐富,以農為主,人均佔有可耕地面積較大。如陽原盆地,農業人口密度較小 (平均不足 140 人/km2),人均佔有耕地面積約 0. 26 hm2(3. 9 畝)。
區內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穀子、黍子、高粱、豆類、馬鈴薯,少量小麥、水稻等。主要經濟作物為油料、向日葵、蔬菜、瓜類等。隨著農業現代化技術的發展,城鎮郊區和河川穀地的蔬菜基地正在不斷擴展,良種和各地土特產生產基地正在形成。如近年桑乾河河谷的化稍營至石匣里河段形成的蔬菜生產基地,以西芹為主的一些優種蔬菜正在成為該區的名優特產,銷往各地。在壺流河河谷地帶,培養玉米良種為當地農民的特長,使該區成為定點玉米良種培養基地。盆地東部黃土台地及黃土溝梁地帶,採取引進和當地培養的方式培育的杏樹林地,正在形成杏扁基地。此外,林業中蘋果、桃、李、梨等鮮果經濟林發展較快,防護林和水保灌木林及畜牧業等均有一定的發展。
(三)文化與旅遊
泥河灣盆地既蘊藏著歷史久遠而豐富的史前人類文化,又保存著豐富多彩的古代與現代文明,使自然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已經形成和潛在的旅遊資源無可估量。其中聞名於世的雲岡石窟就坐落於盆地的西北側,我國 「五嶽」中之北嶽恆山名勝區位於盆地南側渾源縣境內。此外,區內著名的人文與自然旅遊景區、景點還有大同市的華嚴寺、普化寺、九龍壁、觀音堂,渾源的懸空寺、永安寺、千佛嶺,大同縣的第四紀火山地質遺跡,朔州市朔城區的梵王寺墓群、凈土寺、平朔漢墓群,山陰的舊廣武古城、廣武漢墓群,懷仁的金沙灘墓群、華嚴寺磚塔、丹陽王墓,應縣的木塔、文殊寺、永鎮寺,蔚縣空中草原、小五台山、飛狐峪、蔚州古城、西古堡、華嚴寺、代王城、重台寺、民間社火及剪紙藝術,盆地中眾多的史前人類文化遺跡等。這些景區、景點是泥河灣盆地及其周邊重要的旅遊資源。
④ 地質與地質調查概況
一、地質概況
美國本土(美國大陸)的地質構造格架以北美地台為主體,東、西兩側被不同時代的褶皺帶所環繞。美國大陸可基本上劃分為三個大地構造單元:①中部地台區;②東部阿巴拉契亞造山褶皺區;③西部的科迪勒拉中新生代造山褶皺區,見圖2-1。
1.中部地台區
美國中部地台區,位於阿巴拉契亞褶皺造山區和科迪勒拉褶皺造山區之間,是北美地台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台區東北部的蘇必利爾湖區出露有前寒武紀的結晶基底,岩性主要為片岩、片麻岩、條帶狀磁鐵石英岩、斜長角閃岩等,是北美地台的中心部位,也是加拿大地盾的南緣組成部分。該地區前寒武紀地層,根據角度不整合、造山運動和花崗岩侵入作用等,可分為太古宙基瓦丁群、奈夫群,元古宙的休倫群和基韋諾群,總厚度約12000米。由蘇必利爾湖區向南、西和東方向,古生代海相沉積地層不整合覆蓋在其上並逐漸加厚,在地台的西部則發育有中新生代沉積。地貌上,區內的蓋層主要呈遼闊的低地和平原,僅在西南邊緣發生強烈的撓曲,甚至發展成山區。中部地台地質構造單元的面積約佔美國本土面積的近一半左右(不包括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州)。按地質演化的不同,可進一步分為中西區和大平原區。
(1)中西區
位於地台的東半部,面積約150萬平方公里。區內出露地層主要是古生界,在北緣有前寒武紀結晶基底出露,南端則為中生代地層覆蓋。區內寬厚的褶皺構造(隆起和凹陷構造)主要有:威斯康星穹窿,位於威斯康星州前寒武紀結晶基底向南的延伸部位;辛辛那提穹窿,位於本區東南緣,平行於阿巴拉契亞構造帶,呈北東-南西走向;在這兩個隆起之間為一坳陷區,但被坎卡基穹窿隔開,形成密執安和伊利諾伊兩個開闊的沉積盆地。這些隆起和凹陷構造在早古生代就已經存在,爾後又繼承發展,對各地發育的沉積地層形成了顯著影響。
圖2-1 美國大地構造架區
區域基底之上的蓋層沉積主要是古生界,總厚度約5000米。中、下寒武統在許多地方缺失;上寒武統主要是砂岩,分布較廣泛,向上為白雲岩,並過渡到下奧陶統廣泛發育的白雲岩沉積,標志著一次廣泛的海侵。中奧陶世和志留紀,有石英砂岩、白雲岩、灰岩、頁岩等沉積。早泥盆世廣泛海退,中泥盆世又發生海侵。在下石炭統和上石炭統之間存在明顯的不整合,故分為兩個系,代表下石炭統的為密西西比系,其下統主要為灰岩,上統以灰岩和砂頁岩為主;代表上石炭統的稱賓夕法尼亞系,為一套海陸交互相沉積,其內發育有重要的煤系。二疊系的上部逐漸出現紅層,並全區上升為陸地。中新生界在區內不發育,僅在南部的奧扎克高原和瓦希塔山區發生較強烈的構造活動,並伴有酸性、超基性岩漿侵入。第四系冰川曾4次覆蓋全區,冰磧層厚度一般為3~10米,最厚可達400米。
(2)大平原區
位於地台的西半部,面積約為180萬平方公里。本區與西側的落基山脈區,原屬同一個新生代古海洋,至晚白堊世拉拉米運動,落基山脈區強烈褶皺上升成山,而本區只在西緣受其影響而撓曲抬起,使本區形成一近南北走向的寬緩坳陷,從而繼晚寒武世至白堊紀的沉積後,又接受了新生代的沉積。區內古生代地層,除缺少賓夕法尼亞系的煤系沉積外,大體與中西區相似。在本區北部,三疊系為海相沉積,夾有紅層和蒸發沉積岩,侏羅系為石灰岩夾頁岩沉積,至上侏羅統轉化為陸相沉積。白堊系為淺海沉積,在全區廣泛分布。晚白堊世伴隨著拉拉米運動的火山活動,在區內發育有火山碎屑沉積岩,並夾有很純的斑脫岩。第三紀陸相沉積岩在區內廣泛發育,第四紀也經受冰川沉積並有黃土形成。
地台區內的重要礦產有:明尼蘇達、密歇根和威斯康星州元古宙休倫群中的條帶狀鐵礦;產於伊利諾伊盆地及其附近的屬賓夕法尼亞系的煤田和蒙大拿州的侏羅-白堊紀煤田;產於伊利諾伊、依阿華、威斯康星等州寒武系、奧陶系和密西西比系灰岩中的鉛鋅礦;從伊利諾伊到堪薩斯、得克薩斯的廣大地區,有古生代油氣田。
2.阿巴拉契亞褶皺造山區
該區位於美國大陸東部地區,包括阿巴拉契亞褶皺帶和大西洋區兩部分,其面積約佔美國本土面積的五分之一。
(1)阿巴拉契亞褶皺造山帶
從紐約州向南西方向延至亞拉巴馬州,長約1400公里(據最新資料,阿巴拉契亞造山帶走向延伸超過3000公里,是全球古生代造山系統的一部分。古生代全球造山系統包括東北方向的不列顛島、格陵蘭島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加里東造山帶和西南部的Ouachita造山帶。),東西寬約500公里,呈北東-南西走向。自寒武紀早期發育成阿巴拉契亞地槽起(按板塊構造觀點,是一裂谷體系),接受了古生代各時期的沉積,並發育有火山成因塊狀硫化物礦床(VMS)。古生代的塔科尼克、阿卡迪亞運動,使東部沉積岩先後褶皺隆起,並發生不同地塊的碰撞拼貼作用,至古生代末期的阿巴拉契亞運動,使全區再次褶皺並上升為陸地,形成了西側的阿巴拉契亞高原。
阿巴拉契亞褶皺造山區的基底在本區軸部的蘭嶺一帶出露,為新元古代碎屑岩沉積,並含有酸性和基性熔岩(8億年)。蘭嶺西北一側(新阿巴拉契亞),即相鄰的古谷嶺區和更西側的高原區,原為一冒地槽(按板塊構造觀點,冒地槽為一被動大陸邊緣),接受了古生代各時期的沉積,地層總厚度達萬米,往西向地台區過渡並逐漸變薄。蘭嶺東南一側(老阿巴拉契亞),即山麓區,有一套前寒武至早古生代岩石發育的優地槽型沉積(按板塊構造觀點,優地槽為活動大陸邊緣,包括島外海溝系和山脈海溝系),岩石均變質,並有大量火成岩侵入。再向東南,則為屬於大西洋沿岸區的白堊系不整合覆蓋。
在本區西北的阿巴拉契亞高原區,賓夕法尼亞系含有巨厚的煤系,形成了重要的煤田,其下的古生代地層則含有豐富的油氣。在東南山麓區的變質岩和深成侵入岩中則含有金礦。
(2)大西洋沿岸區
位於阿巴拉契亞褶皺帶的東南,直至大西洋沿岸大陸架的狹長地帶。在地表和大陸架上廣泛分布著未固結的白堊紀和第三紀沉積物。鑽探取得的深部資料表明,其下伏有志留紀-泥盆紀地層,並在一些盆地和地塹中有二疊紀至侏羅紀的地層發育。
3.科迪勒拉褶皺造山區
本區位於美國西部,東起落基山脈、西至太平洋沿岸山脈的廣大地區,面積約佔美國本土面積的三分之一。本區古生代開始至白堊紀為一古海洋,接受了古生代至侏羅紀的海相沉積(但落基山脈區和太平洋沿岸山區的地質演化並不完全一致)。侏羅紀晚期的內華達運動和晚白堊世的拉拉米運動,先後強烈影響本區,形成了區內不同特點的地質構造單元,即東部的落基山脈區和西部的太平洋沿岸山區,以及位於兩者之間的科羅拉多高原、哥倫比亞高原和盆地山嶺區等。
(1)落基山脈區
落基山脈貫穿北美大陸,在美國境內一段呈北北西-南南東向延伸。區內最老的地層為太古宙受強烈變質的岩石,並伴有花崗岩侵入。在此基底上發育有前寒武紀中期(13億~18億年)的冒地槽海相沉積,沉積層向西逐漸加厚,整個古生代地層厚度達1.5萬米。下石炭統受安特勒運動影響西部局部上升,使地槽邊界東移,密西西比系假整合在前泥盆系之上。晚侏羅-早白堊世的內華達運動使一些地段劇烈上升,在其間的盆地中接受了巨厚粗碎屑沉積。晚白堊世的拉拉米運動劇烈影響全區,形成褶皺和一系列向東逆掩的斷層,同時在一些坳陷地區接受了第三紀沉積,有些地方還伴有火山活動。
落基山脈區內礦床豐富,蒙大拿州的比尤特銅礦和科羅拉多州的克萊梅克斯鉬礦,都是世界聞名的大礦床。在懷俄明盆地,白堊系儲有豐富的油氣,其上部淡水沉積地層中有大量的油頁岩和白堊紀-早新生代的煙煤和褐煤。
(2)太平洋沿岸山區
又稱太平洋科迪勒拉帶,在地質歷史上發育有一套優地槽沉積,而且至今仍是一個活動帶。在本帶東側的加利福尼亞和內華達,發育有前寒武晚期的火山岩。在寒武-奧陶紀,有海相火山岩,含筆石黑色頁岩夾玄武岩、變質火山岩等,分別在帶內不同地段發育。志留紀發育有礁灰岩。安特勒運動使部分地區(內華達、愛達荷)發生褶皺和斷裂。晚二疊-早三疊世的卡西爾運動,在太平洋沿岸均有顯現,在本區內有廣泛的火山岩分布。晚三疊-侏羅紀主要是火山岩和碎屑岩交替沉積,也有礁灰岩生成。內華達和拉拉米運動在區內反映明顯,有強烈的褶皺和斷裂作用發生,並伴有花崗岩和超基性岩侵入,同時改變了長期以來發育的優地槽面貌,成為不同的高地隆起和沉降帶。早新生代海相沉積和陸相沉積分別在不同地段有所發育,晚新生代喀斯喀特造山運動再次影響本區,並伴有基性火山岩流。第四紀冰川也在區內廣泛分布。
(3)科羅拉多高原、哥倫比亞高原和盆地山嶺區
分布於落基山脈區和太平洋科迪勒拉帶之間,主要受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造山運動的影響,在不同斷塊基礎上形成不同的地貌單元。
科羅拉多高原,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層近水平產出,在邊緣部分有火山物質分布。由於地殼上升和受水系侵蝕作用,區內形成著名的大峽谷景觀。
哥倫比亞高原,廣泛發育第四紀的火山熔岩。
盆地和山嶺區,其形成明顯受北北西-南南東走向的正斷層支配,上升的斷塊發育成斷塊山脈並受到侵蝕;而下陷的地區則成為盆地,並接受了巨厚的新生代沉積。
太平洋科迪勒拉造山帶和科羅拉多高原等構造單元礦產種類豐富。科羅拉多和猶他州有美國最大的鈾礦產地,同時也有釩的重要產地。伴隨中生代和新生代的火山活動和石英二長岩及花崗閃長岩的侵入,在亞利桑那等地形成了成群的斑岩銅礦型礦床,構成了美國重要的銅礦產地。加利福尼亞和俄勒岡的超基性岩帶則賦存有鉻和鎳。加利福尼亞的大量油氣產自新生代地層,而猶他盆地的油氣則來自賓夕法尼亞系、白堊系和始新世地層。
以上是美國本土(下屬48州)的地質和演化概況。除此以外,另兩個與美國本土分離的州——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質概況簡述如下。
(1)阿拉斯加州
位於北美洲的西北角,屬北美構造體系向西北彎曲的延伸部分。可分三個構造單元區:①北部的北極斜坡盆地屬地台區,前石炭紀的基底向南傾斜,是區內主要的含油氣盆地。未變質的前寒武紀海相沉積岩在局部出露。區內沉積了厚度可觀的中-新生代海相石灰岩、砂岩和頁岩,從密西西比系至第三系均發現有油氣,其中三疊紀砂岩富含石油和天然氣。②中部從布魯克斯山至阿拉斯加山是古生代至中生代的地槽系,中生代中期褶皺回返後,上覆晚中生代的沉積盆地,局部有第三系沉積。古生代地層多已變質,構造復雜,有中、新生代火山岩噴出和岩漿岩侵入。③阿拉斯加山脈以南為新生代褶皺區,晚中生代海相碎屑岩發育,沿海有庫克灣、阿拉斯加灣和布里斯托爾灣等新生代盆地發育,其中庫克灣盆地有商業性油田。第三系是重要的含油層。
區內中生代晚期有兩期侵入岩和噴出岩(相當於內華達期和拉拉米期運動),新生代岩漿侵入和火山活動僅在布魯克斯山南側出現,近代火山活動則在阿留申群島存在。區內除油氣資源潛力巨大外,還有豐富的煤、金、銅、鉬、鉛、鋅、銀等礦產。
(2)夏威夷州
由位於太平洋中部的一些島嶼和礁石組成。它們由多次火山噴發物堆積形成,是沿裂隙噴出的火山熔岩,最初在海底噴發,形成枕狀熔岩,逐漸堆積形成陸地,並在周圍淺海有礁石生成,在地面噴發的則有火山灰和浮石。目前區內仍有一些火山活動。
二、地質調查工作
美國的地質調查工作系統而全面,有包括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礦產資源調查工作,與防災減災有關的災害地質調查工作,與能源安全有關的能源地質調查工作,與基礎地質和地質景觀有關的地質填圖調查工作,有與地球科學歷史和地質環境有關的地史與環境科學調查工作,有與探討宇宙演化有關的天體地質調查工作,有研究海洋開發、海洋利用有關的海洋地質調查工作等。其中,美國本土的絕大部分地區都已(初步)完成了不同比例尺的各種地質填圖。
美國的地質調查工作早在1830年前就已開始,早期的地質調查工作由各州調查局進行。1879年,聯邦地質調查局成立後,進行了一系列地質調查工作,包括製作美國西部的踏勘地質圖等。1894年,聯邦地質調查局出版了第一幅規范的含有地形和地質說明的地質圖(LivingstonQuadranle),覆蓋馬薩諸塞州的Livingston地區。到1904年,聯邦地質調查局共出版了106幅地質圖。由於缺乏支持和興趣以及填圖成本的上升,1945年,聯邦地質調查局結束了最後一幅地質圖的填圖。20世紀60年代,聯邦地質調查局計劃開始了1:25萬的全國地質圖的填圖工作。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隨著對地質填圖在解決礦產資源、環境、工業廢物處理、地質災害救助等方面重要性認識的提高,199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國家地質填圖法》,正式啟動了新一輪的地質填圖工作。目前,美國全國的地質填圖工作正通過聯邦地質調查局、州地質調查局和大學部門的合作全面展開。
美國近些年的地質調查工作主要體現在一系列的地質項目中。
1.地球表面動力學項目
地球表面動力學項目是美國全球變化研究計劃(U.S.GlobalChangeResearchProgram)活動的一部分,旨在全面系統地了解地球表面作用、生態系統和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項目主要著重記錄、分析和模型化過去和現在環境和涉及環境變化的地質、生物、水文和地球化學過程,並預測未來環境的變化和影響。
美國全球變化研究計劃是應老布希總統倡議於1989年啟動的,並於1990年被立法成法律,即美國國會1990年通過了全球變化研究法(GlobalChange ResearchActof1990),該法要求制定協作的研究計劃(項目)進行跨機構研究,參與的相關聯邦機構包括國際發展局、農業部、商業部海洋大氣管理署、能源部、國防部、衛生部國家健康研究所、國務院、內政部地調局、環境保護署、國家航空航天局、國家科學發展基金會等,深入研究自然和人類活動所產生的全球環境變化的相互作用及它們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問題。
2.地震災害項目
聯邦地質調查局地震災害項目是聯邦緊急管理局(FederalEmergency ManagementAgency)領導的國家地震災害減輕項目(NationalEarthquake HazardsRectionProgram,NEHRP)的一部分,地質調查局在NEHRP中的作用是提供地球科學信息和減少地震損失的產品。地震災害項目的使命與任務是:通過了解地震的特點和影響,提供和應用有關地震科學信息和知識,減少地震造成的死傷率和財產損失。同時,通過提供這些信息和知識,預防和減輕這些損失。基本目標是:①改進地震災害鑒別和風險評估方法及其利用;②維持和改善美國綜合的地震監測系統,重點是城市地區的「實時系統」;③提高對地震的了解以及它們的影響和後果。
3.火山災害項目
火山災害項目(VHP)的任務是:通過評估火山災害,監測火山活動,提供警報信息,快速回應火山危機,對火山活動進行研究,以有效和恰當的方式向當局和公眾通報、溝通科學發現,來幫助減輕火山活動的有害影響。簡言之,VHP的任務就是要防止火山災害成為火山災難。總體目標是:促進了解火山過程,降低火山活動的有害影響。工作內容包括:監控正在活動的火山和潛在活動的火山,評估它們的災害,對火山危機作出反應,研究火山活動過程。基本工作集中在5個領域:①火山監控;②火山災害評估;③火山危機應對;④熱帶火山作用過程調查;⑤科學延伸領域和信息傳播。
4.海洋和海岸地質項目
海洋和海岸地質項目的主要任務是:描述海洋和海岸地質系統,了解產生、改變和維持這些系統的基本地質過程,建立了解自然系統的預測模型和人類活動對它們的影響,提供預測未來變化的能力。
在過去幾年中,海洋和海岸項目主要是國家級的重要議題。重點領域是:環境質量和保護,自然災害和公共安全,自然資源,以及為公共利益提供海洋和海岸地質信息和綜合知識。
1)環境質量和保護:了解沉積物和污染物的侵蝕、搬運和沉積,脆弱環境、海/湖底環境作為生物棲息地和長期環境變化記錄者的重要性。
2)自然災害:更好了解如風暴、地震和滑坡等災害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影響范圍,作用在受影響海底和海岸地區的地質過程,以及局部和區域對環境變化的敏感性。
3)自然資源:建立和擴大對海底礦產和石油資源的形成、分布和地質背景的了解,資源開采過程中的地質影響,以及海底礦產產出條件和環境如何幫助在陸上類似環境下發現有意義的經濟礦床。
4)信息和技術:建立和維護多學科的綜合源數據和信息,可容易地為政府政策制定者、研究科學家和公眾所准入和利用,保持必要的科學手段和平台,以進行科學活動。
5.礦產資源項目
礦產資源項目(MRP)資助以下工作:提供和交流目前關於礦產資源的產地、質量、數量和可得性方面的公正信息。這一項目是唯一關注礦產問題的聯邦研究項目,將環境、資源和經濟因素結合在一起。自1996年以來,礦產資源項目研究的重點作了一些調整,強調了合作與協作作用、資料庫對決策的可得性、礦產環境研究、工業礦產評估、應用礦床研究、地球化學背景和標准等。目前MRP重點是以下問題:可持續性和社會需求;經濟和公共政策;環境和公共健康;技術和信息傳播。海區砂、礫的研究和調查包含在海洋和海岸地質項目中。
礦產資源項目(MRP)1999~2004規劃的目標是:①了解美國礦產資源的地質背景和成因,確保可持續的礦產供應;②了解礦床形成過程和礦產資源開發對環境整體、生態、公共健康和地質災害的影響;③提供客觀的信息和分析,對國家安全、土地利用、資源政策、環境或公共健康安全決策的領導人服務;④收集、編制、分析和傳播數據資料,及時為顧客服務開發和維持國家和國際資料庫;⑤將礦產資源領域的專長和技術應用到非礦產資源領域和問題中。
美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項目目前正在進行定量的全球礦產資源評估項目(GMRAP)。該項目是一個為期8年的國際合作項目,啟動於2002年,主要目的是勾畫出世界上有發現未知礦床潛力的主要陸地區,估算出地表以下1公里深度范圍內可能的礦產資源數量。其進一步的目的包括:①基於最新可得的信息,提供一致的、綜合的有關全球非燃料礦產資源的信息數據和分析成果;與相關國家地質機構合作,在多國區域基礎上,進行評估研究和分析。區域研究組將應用GIS技術,以1:10萬或更小的比例尺編撰和整合各種現有資料圖,包括資料庫、已知礦產的位置、規模、地質類型圖和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圖和說明書以及區域礦產勘察歷史信息。②開發和改進進行大區域地質評價的方法,同時開發分析、應用全球評價成果的新模型和新工具,以解決可持續資源開發和環境管理問題。③通過對礦床成因和構造分析,促進了解成礦系統的形成和演化。④通過組織和發起各種專題討論會、貿易、科學和技術交流,促進政府、非政府組織和產業界之間的國際合作。
GMRAP預期的成果包括以下方面:
評估已知的未發現的非燃料礦產資源;
設計新的礦產勘察模型;
規劃可持續的資源開發;
預先分析環境問題;
作出土地利用決策。
在GMRAP項目中,USGS的作用是:①協調全球評估;②推進小組和工作組會議;③把區域研究成果編輯成全球的礦產資源評價圖;④分析相關的區域和全球資源、土地利用和環境問題的評價成果;⑤領導定量評估未發現的非燃料礦床。
國際合作者的作用是:①提供恰當評估比例尺的(1:10萬或更小)、翻譯的地質圖,重點是建立地質解釋的區域一致性,評估隱伏地質單元內發現未發現礦床的范圍和程度;②協同開發有意義礦床的位置、規模、地質成因類型、產狀等方面的資料庫;③提供關於區域礦產勘察歷史的信息;④審查定量的礦產資源評估產品;⑤幫助分析評估結果。
6.能源資源項目
美國地質調查局能源資源項目的目的是:通過對地質能源資源及其生產利用對環境、經濟、人類健康影響的基礎和應用研究,以環境可接受的方式,解決日益需求的能源問題。其基本工作內容是:
周期性地評估國家和世界能源資源(化石燃料)和它們的地質框架;
評估化石燃料的生產和利用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
對內政部的土地和資源管理局、其他聯邦機構、州地質調查局、能源工業和環境社區提供能源資源信息幫助。
7.滑坡災害項目
任務與目的是:通過了解國內外滑坡的原因和機制,減小土地滑坡災害所造成的長期的損失和傷亡。
國家滑坡災害項目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運作,主要是收集信息,進行研究,應對緊急狀況和災害,形成科學報告。同時,向地質和地質構造工程方面的私人咨詢者和政府規劃與決策部門提供調查報告。
8.國家合作地質填圖
國家合作地質填圖計劃(NCGMP)是根據1992年國會的國家地質填圖法制定的,是美國地質工作的基本項目。國家地質填圖法的立法目的是協調實施聯邦地質調查局、州地質調查局和大學機構所承擔的地質填圖工作。國家合作地質填圖計劃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地質填圖工作,收集、處理、分析、翻譯和傳播地球科學信息。其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即FEDMAP、STATEMAP、EDMAP。FEDMAP計劃主要是資助聯邦填圖項目,STATEMAP是適當資助州地質調查的計劃,而EDMAP則是適當資助大學地質填圖教學的計劃。
9.天體研究項目
主要任務是:建立和維持行星科學和遙感方面的地質科學和技術專長,以完成以下工作:
科學研究和宇宙天體填圖;
規劃和進行行星探索研究;
開發數據處理和分析、存檔和分類工作。
天體研究項目研究的重點是岩石星體和衛星的地質和地球物理過程,涵蓋地球和整個太陽系,研究范圍包括地質、遙感、監測、天體生物、冰和其他物質。目的是,通過研究了解我們周圍天體的特點、太陽系成因和我們地球本身。
⑤ 雲南省地理概況,高中地理
雲南省地理概抄況雲南簡襲稱滇,地處中國西南邊陲,位於北緯 21°8'32" - 29°15'8" ,東經 97°31'39" - 106°11'47" 之間,北回歸線橫貫本省南部。全省東西最大橫距 864.9 公里 ,南北最大縱距 990 公里 ,總面積 39.4 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 4.1 %,居全國第 8 位。雲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高差異常懸殊。最高點為滇藏交界的德欽縣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 6740 米 ;最低點在與越南交界的河口縣境內南溪河與元江交匯處,海拔僅 76.4 米 。兩地直線距離為 900 公里 ,高低相差 6000 多米。雲南地貌有五個特徵:
一是高原波狀起伏。 二是高山峽谷相間。三是地勢 階梯遞降。四是斷陷盆地錯落。五是江河縱橫、湖泊棋布。
⑥ 第一篇 河南地質礦產概況
河南省跨越中朝准地台和秦嶺褶皺系兩大地質構造單元,地層出露齊全,岩漿岩發育,變質作用強烈,地質構造復雜,礦產資源十分豐富。
一、河南地質概況
(一)地層
河南省地層發育齊全,從太古宙至第四紀的各時代地層均有出露。根據地層發育情況及層序特徵、沉積建造、古地理等基本地質因素及構造岩漿活動、變質作用特徵,可以欒川—確山—固始斷裂為界,劃分為華北和秦嶺兩個地層區。
華北地層區,具雙層結構。基底地層為太古宇太華群、登封群和古元古界嵩山群。蓋層為中元古界熊耳群、汝陽群、官道口群至中生界三疊系。三疊系以後的地層屬於後地台階段山間盆地或斷(坳)陷盆地的沉積產物。基底地層中,登封群和太華群原岩為火山-沉積岩,嵩山群為冒地槽的陸源碎屑-碳酸鹽岩組合。蓋層中,熊耳群為中(基)性—酸性火山岩組合,汝陽群、官道口群至中奧陶統屬海相陸源碎屑岩和碳酸岩組合,中上石炭統為海陸交替相鐵鋁質岩、碳酸鹽岩及含煤碎屑岩組合,二疊系至三疊系主要為陸相含煤碎屑岩和紅色碎屑岩組合。後地台階段的侏羅系至新第三系主要為內陸含煤碎屑岩、含膏鹽、石油碎屑岩組合。蓋層的岩相、厚度穩定,層序清楚,褶皺微弱,基本未受區域變質。
秦嶺地層區,是一個長期活動帶。除缺失二疊系至侏羅系下統地層外,其餘各時代地層齊全。自老至新有太古宇大別群,元古宇秦嶺群、峽河群、毛堂群、蘇家河群、陡嶺群、信陽群、震旦系、(元古宇—)下古生界二郎坪群、寒武系至石炭系、中上侏羅統至第四紀。大別群為火山-沉積岩組合,信陽群為碎屑、濁積復理石夾碳酸鹽岩、火山岩組合。震旦系分南、北區,北秦嶺北緣的震旦系屬斷陷盆地鎂質碳酸鹽岩組合,南秦嶺的震旦系—石炭系屬冒地槽碎屑岩、碳酸鹽岩夾基性火山岩組合。北秦嶺二郎坪群為海相細碧-石英角斑岩組合,石炭系屬斷陷盆地含煤磨拉石建造組合。秦嶺地區中新生代地層均沿斷陷盆地分布,主要為陸相火山岩、含煤碎屑岩、紅色磨拉石、含膏鹽、石油、碎屑岩組合。總之,在秦嶺地層區內,主要為活動型和次穩定型沉積建造組合,各時代地層沉積厚度大、相變快、沉積建造組合復雜和火山岩發育,大多數地層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區域變質,連三疊系地層的局部也受到變質作用影響,反映了該區長期活動和多旋迴發展的演化特點。
(二)構造特徵
河南省位於東秦嶺-大別山褶皺帶轉折部位,跨越中朝准地台和秦嶺褶皺系兩個一級大地構造單元。地質構造演化具有多旋迴、多期次、不均衡發展的特點。自新太古宙以來,區內經歷了嵩陽、中條、王屋山、晉寧、加里東、華力西、印度、燕山、喜馬拉雅九個構造旋迴,並以中條運動和燕山運動為轉折。可大致歸並為三個大地構造發展期:地槽發展期(嵩陽中條旋迴),槽台並存期(王屋—印支旋迴),大陸邊緣活動帶發展期(燕山—喜馬拉雅旋迴)。伴隨三個大地構造發展階段,該區經嵩陽、中條運動形成了中朝准地台;此期後秦嶺區仍處於地槽發展階段,延續至石炭紀末,經華力西運動才結束了地槽發展史,形成褶皺帶隆起;燕山運動使中朝准地台轉入重新活化階段。
由於我省處於獨特的大地構造部位,在長期復雜的地質構造演化過程中,早期形成了一系列不同層次、不同尺度、不同特徵、不同序列、大致相互平行的、以北西西近東西向深斷裂帶為主的構造形跡,伴隨地殼固結程度的增高,進入剛性斷塊後,則以北東~近南北向斷裂構造為主,形成了一系列的中新生代斷(凹)陷盆地。北西西—近東西向斷裂與北東—近南北向斷陷帶組成了省內基本構造格架,並控制著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內、外生礦床的形成和分布。省內北西西—近東西向深斷裂帶共有6條,除焦作-商丘深斷裂帶位於中朝准地台區外,其餘5條均分布於秦嶺褶皺帶,分別為欒川-確山-固始深斷裂帶(兩個一級構造單元分界斷裂);瓦穴子-鴨河口-明港深斷裂帶;朱陽關-夏館-大河深斷裂帶;木家埡-內鄉-桐柏-商城深斷裂帶;西官莊-鎮平-龜山-梅山深斷裂帶。
《河南省區域地質志》(1989年)在綜合分析研究各地各構造階段沉積相與建造組合、岩漿活動、構造變動、區域變質程度及成礦作用等特徵的基礎上,將河南省劃為2個一級、10個二級、28個三級大地構造單元(詳見圖1)。現將一級構造單元特徵敘述如下。
中朝准地台:基底構造復雜,主要以形態復雜的線型褶皺和成群(帶)分布的韌-脆性剪切帶構造為特徵。構造線方向以北西西—近東西向為主,與全省主構造線方向一致,僅在箕山地區為近南北向。蓋層構造簡單,呈短軸狀的寬緩褶皺和斷塊隆起或斷(坳)陷盆地。構造線方向大致以焦作-商丘深斷裂為界,以北為北北東向,以南呈近東西向或北西西向。
秦嶺褶皺系:以北西西—近東西向分布的長期活動性深大斷裂、形態復雜的線性褶皺和燕山期形成的北東—近南北向斷(坳)陷盆地發育為特徵。
(三)岩漿岩
1.概述
省內岩漿活動強烈,分布廣泛。岩漿岩出露面積約19000km2,佔全省基岩面積的四分之一。其中,侵入岩發育,有各類岩體445個,岩石類型齊全,以酸性岩為主,中性岩次之,出露面積約11000km2。火山岩亦十分發育,海相和陸相火山噴發均較強烈,海相噴發以中—基性火山岩為主,陸相噴發岩則以中—酸性岩為主。
岩漿活動與地殼演化密切有關。區內地殼具多旋迴發展特徵,故岩漿活動亦具多期次性和階段性,從太古宙到新生代的各個地質時期,都有不同規模、不同形式、成因各異的岩漿活動。但是,由於區域構造運動的不平衡性,導致了岩漿活動時空分布的差異性。大規模的火山活動主要集中在元古宙,發生在台緣坳陷區,以中(基)性—酸性火山岩為主。大規模的酸性岩漿侵入活動則集中在古生代和中生代,以秦嶺褶皺系及大陸邊緣活動帶為特色,呈大岩基產出。岩漿活動和岩漿演化的總趨勢是隨著時代的由老至新,岩漿侵入作用強度則由弱變強,岩石類型由基性向酸性發展演化。從岩漿活動期次、規模大小反映出本省中朝准地台比秦嶺褶皺系岩漿活動弱得多。由於岩漿活動與地質構造作用密切相關,區內主要岩漿岩一般呈北西西的帶狀分布,並構成多期次、多岩類組合的構造岩漿岩帶。
2.岩漿岩與礦產的關系
區內與岩漿成礦作用有關的內生礦產豐富,特別是金、銀、鉬、珍珠岩、膨潤土、沸石等礦產在國內都名列前茅。
(1)與侵入岩有關的礦產
①與基性岩、超基性岩有關礦產
有鐵、鈦、鎳、鉻、鉑和蛇紋岩、玉石等。其中鐵、鉻、蛇紋岩、獨山玉具工業價值。鐵礦分布在舞陽等地超基性岩內,屬岩漿型熔離礦床。鉻、鎳、蛇紋岩礦主要分布於西峽、桐柏、信陽一帶的晉寧期和加里東期超基性岩內,鉻、鎳礦屬岩漿型礦床,蛇紋岩礦屬岩漿期後熱液型礦床。
圖1河南省大地構造分區略圖
(據《河南省區域地質志》,1989)
I—中朝准地台;Ⅰ 1—山西台隆;
②與中性岩有關礦產
主要為鐵礦。形成於加里東期和燕山期。加里東期鐵礦分布於西峽—泌陽—桐柏一帶的早古生代閃長岩體內、外接觸帶。燕山期鐵礦主要分布於安陽—林縣和盧氏—欒川一帶的閃長岩接觸帶。礦床成因屬夕卡岩型。
③與淺成相酸性斑岩有關礦產
主要有鎢、鉬、鉛、鋅等。以燕山期為主。沿深大斷裂呈帶狀展布。主要分布於雷門溝—沙土
④與深成相花崗岩有關礦產
有銅、鉛、鋅、金、銀、稀土和非金屬礦螢石、白雲母等。以金、銀、螢石為主,銅、鉛、鋅多為伴生礦。以金、銀為主的多金屬礦,主要分布於靈寶、崤山、熊耳山、桐柏等地區,金、銀的富集與古老的礦源層關系密切,而規模較大的花崗岩體,使礦源層中的金、銀、活化轉移,在岩體或周圍有利的構造部位和物理化學條件下成礦。礦床成因類型為重熔岩漿期後中低溫熱液型。螢石礦分布在泌陽、桐柏、信陽、羅山、光山、新縣等地,屬熱液型礦床。
(2)與火山岩有關的礦產
本省與火山岩有關的礦產有鐵、銅、鉛、鋅、金、銀和沸石、珍珠岩、膨潤土等。
①與中元古代熊耳群火山岩有關礦產
熊耳群為一套巨厚的同熔型安山岩-流紋岩組合,屬弱鹼度鹼性-鈣鹼性火山岩系。分布於欒川、嵩縣、汝陽、方城等縣。火山岩中銅、鉛、鋅、金等礦(點)床發育。
②與元古宙—古生代二郎坪群、毛堂群火山岩有關礦產
均為幔源細碧-石英角斑岩系。二郎坪群屬鈣鹼性玄武岩—鈣鹼性拉斑玄武岩,與銅多金屬礦關系密切,主要分布於桐柏、西峽等地。毛堂群屬富鈉鈦鹼性玄武岩系列,其內富產藍石棉礦。
③與中生代白堊統陳棚組火山岩有關礦產
該組為同熔型陸相安山岩-流紋岩組合,屬鈣鹼性系列,具富鉀特點。與珍珠岩、膨潤土、沸石、含鹼玻璃原料等系列礦產關系密切。沿信陽、光山、潑河一帶分布。
二、河南主要成礦區帶及礦床成礦系列的劃分
(一)河南礦產概況及主要成礦區帶的劃分
河南省礦產資源十分豐富,迄今為止已發現106種礦產,已探明有儲量的78種。居全國前10位的有49種,已開采利用的達75種。鉬、天然鹼、藍石棉、珍珠岩、藍晶石、鑄型砂岩等6種礦產儲量居全國第一位。煤、石油、天然氣、鋁、金、銀是河南的優勢資源礦產。
省內礦產的空間分布主要集中於京廣鐵路以西。內生礦產的空間分布主要受區域性深大斷裂帶的次級構造、褶皺帶和構造岩漿岩帶的控制,故區內各成礦系列、成礦亞系列中礦產的分布都與區域構造線方向一致,多呈北西西向展布。而外生礦產的空間分布,則受岩相、古地理、古氣候等因素制約,分布於坳(凹)陷或斷陷構造內。
成礦時代因各種成礦作用發生的時代而異。與岩漿作用有關的內生礦產的成礦時代,主要受岩漿岩演化規律的制約,隨時代由老至新而發生由超基性至酸性岩的侵入,故與超基性-基性岩漿岩有關的系列礦產,成礦時代較早,以嵩陽期、加里東期和華力西期為主;與酸性岩漿岩成礦作用有關的系列內生礦產成礦時代則較晚,以燕山期為主;與中性岩有關的系列礦產則形成於加里東期和燕山期。與變質成礦作用有關的礦產主要形成於元古宙。與沉積作用有關的外生礦產主要成礦時代為古生代,次為第三紀。
按不同等級大地構造單元、成礦特徵及礦產分布規律,控制礦化的地層、構造、岩漿岩等地質因素和成礦時代差異,將河南省劃分出2個Ⅱ級、5個Ⅲ級、12個Ⅳ級成礦單元,詳見圖2、表1。
Ⅰ級全球成礦帶大體與我國劃分的中亞、特提斯、環太平洋、前寒武系和秦嶺-祁連-昆侖五大成礦域相對應。
Ⅱ級成礦區帶是在I級成礦域內根據區域構造、岩漿、沉積、變質和成礦作用的特色劃分出的成礦單元。據此,河南可劃分為華北地台南緣成礦帶和秦嶺-大別山褶皺系成礦帶二個Ⅱ級成礦帶。
Ⅲ級成礦區帶是在Ⅱ級成礦區帶的次級構造單元內根據區域控礦因素、成礦作用不同或相似成礦作用形成的礦床集中地帶。據此,將上述華北地台南緣成礦帶劃分為華熊台緣坳陷以內生礦產為主的成礦亞帶和洛(陽)安(陽)地塊以外生沉積礦產為主的成礦亞帶。將秦嶺-大別山褶皺系成礦帶劃分為北秦嶺-桐柏-大別山褶皺帶以內生礦產為主的成礦亞帶、南秦嶺褶皺帶北緣以內生礦產為主的成礦亞帶和南陽-襄樊坳陷以外生礦產為主的成礦亞帶。
Ⅳ級成礦區帶是在Ⅲ級成礦亞帶內,按不同構造部位形成的礦床集中地帶。
(二)礦床成礦系列的劃分
河南礦床成礦系列的級別分為七級,其次序及內涵如下。
礦床成礦系列組合(一級):是按地質作用大類為基礎劃分出的與沉積作用有關的、與岩漿作用有關的和與變質作用有關的三個礦床成礦系列組合。
礦床成礦系列類型(二級):是指在不同地區或不同時代的相似地質構造環境中形成的具有相似性的礦床成礦系列,同時也具有時代和地區性的各自特徵。
礦床成礦系列(三級):是指在一定的地質構造單元和一定的地質發展階段內,與一定地質作用有關的不同地質演化階段中,在不同地質部位形成相互有成因聯系的不同礦種、不同類型的礦床組合。
礦床成礦亞系列(四級):由於有的礦床成礦系列產出的地質構造區域較大,形成時間相對較長,成礦強度亦較大,因此在礦床成礦系列所在的地質構造區內存在地質條件有一定差異,成礦作用在時間和空間上有一定的演化規律,成礦既有共性,又表現出明顯特性的地段,在這些地段的地質構造條件下形成的礦床組合被列為礦床成礦系列的成礦亞系列。
礦床式(五級):屬礦床成礦系列或亞系列中代表成礦發展的某一時期內所形成礦化類型相似的同類礦床。
礦床(六級):是礦床成礦系列中的基本組成。
礦床成因類型(七級):有時在一個礦床中,由於成礦物質、成礦物理化學環境的改變及成礦部位地質條件的不同,可形成多種礦床成因類型。有時相似的多個礦床可屬於相同的成因類型。
(三)建立成礦系列成礦模式的原則
(1)成礦系列成礦模式應反映該系列所跨區域內成礦單元的地質與成礦作用特徵,建立成礦單元內礦床地質特徵與區域地質條件、地質發展歷史之間的密切聯系。表達成礦系列的區域成礦模式比一般礦床成礦模式有更高的研究內容,它包括不同礦體、不同類型的一組礦床的成礦模式組合。
表1河南省主要成礦區帶及礦床成礦系列劃分表
續表
圖2河南省主要礦產分布及成礦帶劃分略圖
(據《河南省地質礦產志》修編,1989)
(2)確定成礦系列所在成礦單元內各礦產種類及其礦化類型與岩漿活動、沉積作用或變質相帶的生成關系和與區域的、深部的及局部的構造作用之間的制約關系。
(3)建立不同地區成礦系列內有代表性的礦田、礦床式的成礦模式,形成不同成礦系列的礦床成礦模式組合。
⑦ 自然概況
(一)地質地貌
江蘇省境內各地質時代的地層比較完整,從最古老的太古宙變質岩系列到最新的第四紀沉積層都有出露。江蘇省的地質構造以盱眙—響水深斷裂帶為界,分為南、北兩區。北區為華北地台的東南邊緣部分,形成於太古宙,構造比較穩定,自太古宙成陸以來,以隆升為主;南區為揚子准地台的最東端,地質構造不如北區穩定,自新元古代成陸以來,以沉降為主。
江蘇境內地勢平坦,平原遼闊,無崇山峻嶺,而多名川巨澤,湖泊眾多,河港交叉,水網密布,海陸相鄰,灘塗廣大。境內除北部邊緣、西南邊緣為丘陵山地,地勢較高外,其餘則自北而南為黃淮平原、江淮平原、濱海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共同組成的坦盪大平原,全部平原海拔(黃海零點,下同)都在45米以下,且半數以上在10米、甚至5米以下,里下河平原、東部濱海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尤為低平,幾乎全部在5米以下。低山丘陵及山前崗地主要分布在省境北部、西南部及太湖東岸,以山體單薄破碎、山勢和緩低矮為特徵,海拔一般為200~300米,低者尚不足100米,只有少數山峰突起在300~500米乃至600米以上。位於連雲港市郊的雲台山玉女峰為江蘇省最高峰,海拔625米。在東北部和西南部諸低山丘陵的山前大都延伸著海拔20~30米的崗地。崗地呈波狀起伏,頂部相對平坦。東北部山前崗地,大都基岩出露或覆蓋著薄層的風化物質,屬於石質崗地;西南部低山丘陵山前的崗地,表面上都覆蓋厚層下蜀黃土,稱為黃土崗地。
(二)氣候
江蘇省地處亞洲大陸東部中緯度濱海地區,緯度上為我國南方熱帶、亞熱帶向北方暖溫帶、溫帶氣候的過渡地帶,海陸位置上氣候兼有大陸性和海洋性特點,季風氣候明顯,具有冬乾冷、夏濕熱、春溫秋暖、雨量適中、四季分明的特徵。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屬暖溫帶濕潤和半濕潤地區,以南屬亞熱帶濕潤地區。
全省年日照時數平均為2000~2600小時,≥0℃的年日照時數平均為1880~2240小時,年日照百分率介於48%~59%之間。全省各地日照時數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淮北地區春季多於秋季,淮南地區秋季多於春季。太陽年總輻射量為110~129千卡/平方厘米。由於受自南而北天氣系統的差異影響,江蘇省內雲量與年降水日數自北而南遞增。因此,年輻射量及日照分布均由高緯度向低緯度遞減,蘇北略高於蘇南。
江蘇省各地年平均氣溫介於13℃~16℃之間,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增高。沿江和蘇南各地都在15℃或15℃以上,徐淮地區除洪澤湖沿岸受湖水影響略高於14℃外,其餘均在13℃~14℃之間,江淮各地則介於14℃~15℃之間。全省年平均無霜期為200~240天,呈自南向北遞減趨勢。最冷月為1月份,平均氣溫-1.0℃~3.3℃,其等溫線與緯度平行,由南向北遞減;最熱月為7月份,沿海部分地區和里下河腹地最熱月在8月份,平均氣溫26℃~28.8℃,其等溫線與海岸線平行,溫度由沿海向內陸增加。全省春季升溫西部快於東部,東西相差4~7天;秋季降溫南部慢於北部,南北相差3~6天。
全省年均降水總量800~1200毫米,其分布趨勢是南部多於北部,沿海多於內陸,呈東南向西北遞減趨勢。雨熱同季,夏季降水充沛,降水量幾乎都在400~500毫米之間,占年降水量的40%~60%。冬季降水量少,蘇南各地在100~140毫米之間,江淮地區在70~120毫米之間,其餘各地都在70毫米以下。春季降水量南北差別顯著。蘇南各地春雨都在250毫米以上,占年降水量的25%;江淮次之,都在190~250毫米之間,占年降水量的20%左右;而北部徐淮地區春雨全在170毫米以下,占年降水量的13%~18%。秋季全省普遍少雨,各地秋雨多在150~250毫米之間,占年降水量的18%~23%,且沿海比內陸稍多。全省年蒸發量為900~1050毫米,因受到海洋潮濕氣流影響,蒸發量明顯自東向西遞增。
受季風氣候的影響,一方面導致了全省雨熱同期,另一方面由於季風進退的遲早和強度變化不一,降水和溫度年際差異比較明顯,加之平原無山阻擋,冬夏季風都可以長驅直入,因而氣候不穩定。同時,由於江蘇省地處江淮下游,大水年份是上游各水系的洪水走廊,乾旱年份又往往嚴重缺水乾旱。所以,全省的水旱災害和災害性天氣比較頻繁,主要有洪、澇、旱、漬、台風、連陰雨、低溫、霜凍、高溫、乾熱風、冰雹等。
(三)水文
江蘇是全國水域面積比例最大的省份,水網稠密,河川縱橫。全省有大小河道2900多條,湖泊近300個,水庫1100多座。平原地區河渠交叉,河湖相通。根據地勢和主要河流的分布狀況,全省大致可分為沂沭泗水系、淮河下游水系、長江和太湖水系三大流域系統。
沂沭泗水系諸河位於廢黃河以北,皆發源於山東省沂蒙山區,沿傾斜地勢進入江蘇省境內。主要河流有沂河、沭河、新沂河、新沭河等。一般年份沂沭泗水量約35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利用率為20%~30%。淮河下游水系指廢黃河以南、長江北岸高沙土以北地區的河流,主要水道有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串場河、新通揚運河等,水路系統比較完整。淮河下游水系區的湖泊群,里運河西側有高郵湖、洪澤湖、白馬湖、寶應湖、邵伯湖等,里運河東側有射陽湖、大縱湖、蜈蚣湖、德勝湖等。洪澤湖正常水位面積1960平方千米,汛期可達2600平方千米。一般年份淮水約60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利用率為20%~30%。長江和太湖水系指長江北岸高沙土以南地區的河流。長江從蘇皖界上的和尚港至啟東連興港,南北岸幹流岸線全長(不包括江中沙島岸線)約834千米,流域面積3.9萬平方千米。太湖流域為全省湖泊密集區,有大小湖泊180多個,其中太湖面積2425平方千米,蓄水量51.5億立方米。江南運河斜貫長江與太湖之間,能有效調節流域內水量。長江多年平均引水量120億立方米,工農業實際利用量約為引入量的50%~80%。
(四)土壤植被
受生物、氣候、母質、地形、水文等條件影響,江蘇全省自然土壤有暖溫帶濕潤氣候下的落葉闊葉林-森林棕壤、半濕潤氣候下的落葉闊葉林-淋溶褐土、北亞熱帶濕潤氣候下的混生常綠落葉闊葉林-棕壤和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黃壤三種地帶性土壤,另外還有鹽漬土、草甸土、沼澤土三種非地帶性土壤。由於長期農業耕作利用,原自然土壤的特性多已改變,培育了大面積肥沃的耕作土壤。根據土壤的利用情況,全省可分為水稻土、旱作土和林地荒地土壤即自然土壤。
水稻土是長期栽種水稻、不斷進行水耕熟化過程中發育形成的耕作土壤,現已遍及全省,其主要類型有黃泥土、淤泥土、黃白土、青泥土、鹽沙土等。旱作土是在種植旱糧和棉花、豆類、花生等經濟作物的條件下發育形成的耕作土壤,其主要類型有黃潮土、砂姜黑土、棕潮土、灰潮土、鹽潮土、包漿土及黃剛土等。本次江蘇省農用地分等研究工作范圍內的土壤類型及其面積比例見表1-1。
表1-1 江蘇省農用地分等研究工作范圍內的土壤類型及其面積比例統計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五)自然資源
江蘇省自然資源豐富,品種眾多,但資源的人均佔有量較少。
由於長江、淮河、黃河的沖積和海流的回淤作用,逐步形成了江蘇肥沃遼闊的平原土地資源。平坦的地形與密布的水網為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有利的自然基礎。全省土地開發程度較高,海域廣闊,海岸線長達954千米,海岸帶灘塗資源較豐富,但集中分布在沿海的連雲港、鹽城和南通三市。全省土地後備資源較少,今後可供新開發利用的主要為海塗。此外,內陸水面和灘盪、低山丘陵崗地、廢黃河等河灘地還有相當部分利用不充分或不合理,尚有一定開發利用潛力。
江蘇省地處江淮沂沭諸河下游,大運河縱貫南北,並擁有全國五大淡水湖中的兩個,地表徑流水資源和地下水資源均較豐富。全省降水多年平均年徑流深246毫米,摺合地表徑流量247億立方米,徑流分布一般為南部大於北部,丘陵山區大於平原。降雨徑流年內分配主要集中在汛期,年際變化幅度很大。因為大部分為平原,廣泛分布著深厚的第四紀鬆散堆積物,加之雨量充沛,所以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全省淺層地下水理論可開采量合計79億立方米/年,深層地下水為9億~10億立方米/年。其中,有實際開采意義、可用於大面積農田灌溉的是徐淮地區的淺層水,約39億立方米每年;供墾區及海塗開發、人畜飲用的沿海深層地下水5.85億立方米/年。外來過境水量中,沂沭泗水系多年平均來水量為106億立方米,淮河水系多年平均來水量為333億立方米,長江水系多年平均來水量為9730億立方米,7~9月的過境水量佔有很大比重。
江蘇地跨華北地台和揚子地台兩大地質構造單元,境內礦產分布廣泛,種類較多,品種齊全,已發現的有120種,已探明儲量的有87種,其中儲量居全國前10位的礦產有34種,保有儲量居全國前5位的礦產有22種,開發利用程度較高。能源礦產主要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非金屬礦產有硫、磷、鈉鹽、水晶、藍晶石、藍寶石、金剛石、高嶺土、石灰石、石英砂、大理石、陶瓷粘土,金屬礦產有鐵、銅、鉛、鋅、銀、金、鍶、錳等。粘土類礦產、建材類礦產、化工原料礦產、冶金輔助原料礦產、特種用途礦產和有色金屬礦產是江蘇省礦產資源的優勢。
江蘇省以地形地勢低平、河湖眾多為特點,有廣闊的海塗、淺海,因此水產資源豐富,東部沿海漁場面積達15.4萬平方千米,其中包括著名的呂泗、海州灣等四大漁場,盛產黃魚、帶魚、鯧魚、蝦類、蟹類及貝藻類等。江蘇省也是全國河蟹、鰻魚苗的主要產地。內陸水面173萬多公頃,養殖面積近53.33萬公頃,有淡水魚類140餘種,已利用的有40多種。
由於江蘇省全面開墾歷史悠久,天然植被基本已不存在,野生動植物資源也為數較少。但因地處過渡地帶,作物、林木、畜禽、魚貝的種類繁多,並經人工長期培育,品種資源較為豐富,許多為國家珍稀動植物和優良品種。
⑧ 昆明陽宗海具體規劃圖
網上暫未搜索到具體的規劃圖,相關信息只找到雲南省陽宗海保護條例。 1997年12月3日雲南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以下是原文,但省11屆人大常委會第17次會議決定,將《雲南省陽宗海保護條例》第七條修改為:「昆明市政府設立的陽宗海管理機構,負責陽宗海的統一管理工作。」 第一條 為了有效保護和改善陽宗海水域及其周圍環境的自然生態,科學開發利用水資源,促進當地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陽宗海保護范圍內從事活動的一切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 陽宗海的保護、開發利用,實行科學規劃、統籌兼顧、統一管理、永續利用的方針。 第四條 陽宗海執行下列控制水位: (一)最高運行水位1770.75米(海防高程); (二)最低運行水位1767.00米(海防高程)。 第五條 陽宗海保護范圍為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一、二級保護區內的大氣環境。 一級保護區范圍為陽宗海水域及陽宗海最高運行水位1770.75米(海防高程)水平距離30米內的區域。 二級保護區為一級保護區以外的陽宗海集水區域。 一級保護區內必須嚴格保護原有的自然景物,除按規劃統一設置的保護、游覽設施和必要的碼頭、抽水站外,不得建設其他永久性建築設施。 二級保護區內需要開發的項目,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和景觀影響評價,並按規定報批。不得新建改變地貌,影響景觀、污染環境的設施。 一、二級保護區的界限,由陽宗海管理機構樹立界樁、標明界區。 第六條 陽宗海保護范圍執行下列環境質量標准: (一)水質按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Ⅱ類標準保護; (二)大氣質量按國家(大氣環境質量標准)二級標準保護。 第七條 省人民政府設立陽宗海管理機構,歸口省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陽宗海的統一管理工作。其主要職責是: (一)宣傳、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本條例; (二)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和實施陽宗海總體規劃、專業規劃,組織陽宗海保護、治理、開發、利用的科學研究; (三)制定陽宗海水量年度調度計劃和年度取水總量控制計劃,審批發放取水許可證,徵收水資源費; (四)對陽宗海管理范圍內的有關水資源和水產資源的保護開發、水域和灘地的利用以及改變水質的活動進行監督管理,確保水質保持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Ⅱ類; (五)主管陽宗海保護范圍內的水土保持工作; (六)編制陽宗海防洪調度、抗災搶險實施方案; (七)批准和管理入湖船舶,確定封湖禁漁日期,辦理捕撈許可證,徵收漁業資源增殖保護費; (八)行使水政、漁政、航政行政處罰權。 第八條 省人民政府所屬有關部門、沿湖鄉以上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及其所屬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管轄范圍和分工,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本條例履行對陽宗海的保護、管理職責。 第九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陽宗海的義務,並有權對破壞陽宗海設施、污染損害水環境、造成水土流失以及其它違反本條例的行為進行檢舉、控告。 對在陽宗海保護工作中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 為適應陽宗海保護開發利用的需要,應當加強陽宗海的治安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治安管理機構。 第十條 陽宗海保護范圍的總體規劃和專業規劃由陽宗海管理機構會同有關部門編制。總體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專業規劃報省級有關部門批准。 專業規劃必須服從總體規劃。 第十一條 在陽宗海保護范圍內開發建設項目必須經陽宗海管理機構審查同意後,方可按有關程序報批。 需要使用陽宗海水面、直接從陽宗海取水的,必須提出使用計劃,經陽宗海管理機構審查同意後,方可按有關程序實施。 第十二條 開發建設項目在施工過程中,必須採取有效措施,保護水體和生態環境不受污染和破壞。施工結束時,應當及時清理場地並進行綠化。 第十三條 向陽宗海水排放熱水,必須經過降溫處理,保證水域的水溫符合(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 第十四條 陽宗海周圍湖盆地區范圍內的污水逐步實施環湖截污工程,集中處理,統一排放。 第十五條 陽宗海水域禁止使用燃油機動船捕魚。確需使用燃油機動船從事科研、管理、旅遊的,須嚴格控制並經陽宗海管理機構批准,取得准行證後方可在湖內行駛。經批准使用的燃油機動船必須有垃圾、污水收集設施,不得向水體排放、傾倒有毒有害污水、污物和廢油等。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在陽宗海保護范圍內利用滲井、滲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傾倒有毒、有害廢水及其他廢棄物。 第十六條 支持、鼓勵一切單位和個人承包治理陽宗海集水區的荒山、荒溝、荒丘,按照「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簽訂承包治理合同。 承包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第十七條 在陽宗海引進、推廣水生動植物必須進行科學論證,由陽宗海管理機構審查後再按規定程序報省漁業行政主管部門。 第十八條 陽宗海保護范圍內已建成的單位,其污染物超過排放標准和污染物總量控制達不到要求的,必須按規定實行限期治理,到期仍達不到要求的,由有關的人民政府責令停產或者搬遷。 新建、擴建、改建各種建設項目,必須遵守國家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法規和本條例,符合陽宗海總體規劃和專業規劃,項目建成後,經陽宗海管理機構組織有關部門檢查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九條 禁止在陽宗海保護范圍內引進和興辦下列項目: (一)國家及本省產業政策禁止的污染環境的項目; (二)其他污染或者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 第二十條 在陽宗海保護范圍內允許建設和引進下列項目: (一)文化娛樂和游樂項目; (二)旅遊賓館、餐館、度假別墅及其他度假設施項目; (三)旅遊商品經營和旅遊商品進出口貿易項目; (四)旅遊交通項目; (五)荒山、園林綠化項目; (六)國家特許的其他項目。 第二十一條 禁止向陽宗海和匯入陽宗海的河道傾倒尾礦、垃圾、廢渣等固體廢棄物及排放超過國家和本省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廢水。 第二十二條 在陽宗海從事漁業捕撈作業的,必須向陽宗海管理機構申請漁業捕撈許可證,按規定繳納漁業資源增殖保護費,並按照捕撈許可證核準的作業類型、場所、時限、漁具進行作業。 第二十三條 在魚類產卵繁殖季節實行封湖禁漁。封湖、開湖日期由陽宗海管理機構公告。 禁止炸魚、毒魚、電力捕魚和使用不利於魚類生長的漁具、網具捕魚。 禁止在陽宗海圍湖造塘、圍湖造田、圍湖開發和網箱養殖、圍欄養殖。 第二十四條 禁止在陽宗海沿湖面山開山採石、毀林開墾。 第二十五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在陽宗海保護范圍內從事有關活動造成水土流失的,必須限期進行治理,逾期不治理的,由陽宗海管理機構組織治理,所需費用由責任者承擔。 第二十六條 對違反本條例第十一條、第十八條規定的,由陽宗海管理機構責令改正,對已建成的項目,可以組織強制拆除,費用由責任者承擔,可以並處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罰款;對有關責任人員可以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 第二十七條 對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規定的,由陽宗海管理機構分別沒收養殖、捕撈工具、違法所得及水產品,可以並處1000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八條 對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的,由陽宗海管理機構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採取補救措施,可以並處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情節惡劣後果嚴重的可以並處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罰款。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九條 對違反本條例的行為,除本條例另有規定的外,由有關的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予以處罰;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條 拒絕、阻礙陽宗海管理機構和有關部門工作人員依法執行公務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有關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一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第三十二條 陽宗海管理機構和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三條 本條例具體運用中的問題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解釋。 第三十四條 本條例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發布部門:雲南省人大(含常委會) 發布日期:1997年12月03日 實施日期:1998年01月01日 (地方法規)
求採納
⑨ 丹東地質 概況
溫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