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專業畢業論文怎麼寫
㈠ 地質專業畢業論文寶石方面怎麼寫
王時麒 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北大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北大寶石鑒定中心副主任回,答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寶玉石協會理事;鑒定評估委員會副主任;玉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觀賞石協會科學顧問。鑒定中心副主任,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寶玉石協會理事;鑒定評估委員會副主任;玉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觀賞石協會科學顧問。
196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後留校任教至今。曾任地質系岩礦教研室主任、礦床教研室主任和寶石教研室主任。現任北京大學寶石鑒定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國寶玉石協會鑒定評估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和玉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主要從事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地球化學和寶玉石等領域的教學、研究和鑒定工作。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翡翠、閃石玉、蛇紋石玉和古玉做了大量研究。出版《內蒙古赤峰地區金礦地質》、《中國岫岩玉》等4部專著,發表\\「中國寶玉石的分布\\」,\\「岫岩軟玉與紅山文化\\」等50餘篇論文。
㈡ 求地質工程畢業論文,論文怎麼個寫法啊給點實戰經驗啊
地質工程畢業論文,不知道你寫的題目是什麼,我寫的《黃土路堤工後沉降預測新模型與方法》,要分析數據,感覺好難,還好寢室哥們推薦的莫文網,一周時間幫我搞定了,大愛啊,還被評了優秀論文
㈢ 地質畢業論文的地質畢業論文寫作注意事項
1、摘要中應排除本學科領域已成為常識的內容;切忌把應在引言中出現的內容寫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對論文內容作詮釋和評論(尤其是自我評價)。
2、不得簡單重復題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題名是《幾種中國蘭種子試管培養根狀莖發生的研究》,摘要的開頭就不要再寫:「為了……,對幾種中國蘭種子試管培養根狀莖的發生進行了研究」。
3、結構嚴謹,表達簡明,語義確切。摘要先寫什麼,後寫什麼,要按邏輯順序來安排。句子之間要上下連貫,互相呼應。摘要慎用長句,句型應力求簡單。每句話要表意明白,無空泛、籠統、含混之詞,但摘要畢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電報式的寫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稱。建議採用「對……進行了研究」、「報告了……現狀」、「進行了……調查」等記述方法標明一次文獻的性質和文獻主題,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為主語。
5、要使用規范化的名詞術語,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術語。新術語或尚無合適漢文術語的,可用原文或譯出後加括弧註明原文。
6、除了實在無法變通以外,一般不用數學公式和化學結構式,不出現插圖、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該文獻證實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縮略語、略稱、代號,除了相鄰專業的讀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現時必須加以說明。科技論文寫作時應注意的其他事項,如採用法定計量單位、正確使用語言文字和標點符號等,也同樣適用於摘要的編寫。目前摘要編寫中的主要問題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現引文,無獨立性與自明性;繁簡失當。
9、論文摘要之撰寫通常在整篇論文將近完稿期間開始,以期能包括所有之內容。但亦可提早寫作,然後視研究之進度作適當修改。有關論文摘要寫作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10、整理你的材料使其能在最小的空間下提供最大的信息面。
11、用簡單而直接的句子。避免使用成語、俗語或不必要的技術性用語。
12、請多位同僚閱讀並就其簡潔度與完整性提供意見。
13、刪除無意義的或不必要的字眼。但亦不要矯枉過正,將應有之字眼過份刪除,如在英文中不應刪除必要之冠詞如a'' an'' the等。
14、盡量少用縮寫字。在英文的情況較多,量度單位則應使用標准化者。特殊縮寫字使用時應另外加以定義。
15、不要將在文章中未提過的數據放在摘要中。
16、不要為擴充版面將不重要的敘述放入摘要中,即使摘要僅能以一兩句話概括,就讓維持這樣吧,切勿畫蛇添足。
17、不要將文中之所有數據大量地列於摘要中,平均值與標准差或其它統計指標僅列其最重要的一項即可。
18、不要置放圖或表於摘要之中,盡量採用文字敘述。
㈣ 地質論文提綱怎麼寫
概述
地質畢業論文是指地學類專業學生畢業前,為了全面表述學業水平而撰寫的一篇綜合性學術論文或某一領域的專業論文,要求論點新穎,論據充分,論證過程合理、科學,數據翔實可靠,結論明確。
岩漿岩的觀察與描述
對岩漿岩的觀察,一般是觀察其顏色、結構、構造、礦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後確定其岩石名稱。肉眼鑒定岩漿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顏色。顏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質。 對岩漿岩進行肉眼鑒定:
第一步是要依據其顏色大致定出屬於何種岩類
比如,若是淺色,一般為酸性岩(花崗岩類)或中性岩(正長岩類);若是深色,一般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礦物的含量逐漸增多,岩石的顏色也就由淺到深。同時還要注意區別岩石新鮮面的顏色和風化後的顏色。還可根據其中暗色礦物與淺色礦物的相對含量來進行描述,如暗色礦物含量超過60%者為暗色岩,在30—60%者為中色岩,在30%以下者為淺色岩。
第二步是觀察岩漿岩的結構與構造
據此,便可區分出是屬深成岩類、淺成岩類或是噴出岩類。根據岩石中各組分的結晶程度,可分為全晶質、半晶質和玻璃質等結構。不僅要對全晶質的結構區分出顯晶質或隱晶質結構,還要對其中的顯晶質結構岩石按其礦物顆粒大小,進一步細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細粒等結構。對具有斑狀結構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質的成分及結晶程度。假如岩石中礦物顆粒大,呈等粒狀、似斑狀結構,則屬深成岩類;假如礦物顆粒微細緻密,呈隱晶質、玻璃質結構,則一般皆屬噴出岩類;假如岩石中礦物為細粒及斑狀結構,即介於上述兩者之間,屬於淺成岩類。觀察岩石中礦物有無定向排列,進而就能推斷岩石的形成環境,含揮發組分多少以及岩漿流動的方向。若無定向排列稱之為塊狀構造;若有定向排列,則可能是流紋構造、氣孔構造或條帶狀構造。深成岩、淺成岩大多是塊狀構造;噴出岩則為流紋構造和氣孔構造等。對於岩石中有規律排列的長柱狀礦物、氣孔捕虜體等均要觀測其方向。
第三步是觀察岩漿岩的礦物成分
礦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據。岩漿岩類別是根據SiO2含量百分比確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礦物成分上反映出來。假如有大量石英出現,說明是酸性岩;如果有大量橄欖石存在,則表明是超基性岩;如果只有微量或根本沒有石英和橄欖石,則屬中性岩或基性岩。假如岩石中以正長石為主,同時所含石英又很多,就可判定是酸性岩;倘若以斜長石為主,暗色礦物又多為角閃石,屬於中性岩;若暗色礦物多系輝石,則屬基性岩。對於岩石中凡能用肉眼識別的礦物均要進行描述。首要的是描述主要礦物形態、大小及其性質。
沉積岩的觀察與描述
沉積岩是分布於地表的主要岩類。它種類繁多,岩性變化較大。野外識別沉積岩,其最顯著的宏觀標志就是成層構造,即層理。據此,很容易與岩漿岩、變質岩相區別。根據沉積岩成因、結構和礦物成分,可進一步區分出次一級的類別。凡具碎屑結構,即碎屑粒徑大於2—0.005毫米,被膠結物膠結而成的岩石,是碎屑岩;凡具泥質結構,即粒徑小於0.005毫米,質地均勻、較軟,有細膩感,常具頁理的岩石是粘土岩;凡具化學和生物化學結構,多為單一礦物組成的岩石,是化學岩和生物化學岩。由於各類沉積岩的岩性差別,因此在鑒定方法上也不相同
1、碎屑岩的肉眼鑒定
鑒定碎屑岩時著重觀察其岩石結構與主要礦物成分。首要的是看碎屑結構。抓住這一特徵,就不會與其他岩石相混淆了。要仔細觀察碎屑顆粒大小:粒徑大於2毫米是礫岩,2—0.05毫米是砂岩,0.05 —0.005毫米是粉砂岩。粉砂岩顆粒肉眼難以分辯,用手指研磨有輕微砂感。按砂岩的粒徑又可定出粗砂岩(2—0.5毫米)中砂岩(0.5—0.25毫米)和細砂岩(0.25—0.05毫米)。對於礫岩,還應注意觀察其顆粒形狀,顆粒外形呈稜角狀者是角礫岩,系圓狀或次圓狀者為礫岩。其次,看碎屑岩的礦物成分(碎屑顆粒成分和膠結物成分)。礫岩類的碎屑成分復雜,分選較差,顆粒較大,一般不參與定名;砂岩,主要礦物成分有石英、長石和一些岩石碎屑。在碎屑岩中,常見的膠結物有鐵質(氧化鐵和氫氧化鐵)、硅質(二氧化硅)、泥質(粘土質)、鈣質(碳酸鈣)等。鐵質膠結物多呈紅色、褐紅色或黃色。硅質最硬,小刀刻不動。鈣質滴稀HCI起泡。弄清楚了結構和成分,就可為碎屑岩定名。例如,碎屑礦物成分以石英為主,其含量超過50%,長石和岩屑含量均小於25%的砂岩,叫做石英砂岩。也可按其膠結物命名,如可稱某岩石為鐵質石英砂岩。碎屑岩中可見化石,但一般保存較差。 火山碎屑岩的鑒別比較困難。因為,它在成因上具有火山噴發和沉積的雙重性,是一種介於岩漿岩與沉積岩之間的過渡型岩石。常常是以其成因特點、物質成分、結構、構造和膠結物的特徵來區別於碎屑岩。
2、粘土岩的肉眼鑒定
鑒定粘土岩的主要依據是其泥質結構。粘土岩礦物顆粒非常細小,肉眼僅能按其顏色、硬度等物理性質及結構、構造來鑒定。它多具滑膩感,粘重,有可塑性、燒結性等物理性質。若是純凈的粘土岩,一般為淺色的土狀岩石。層理是粘土岩中最明顯的特徵,因此,人們就按粘土岩層理(倘層理厚度小於1毫米稱頁理)及其固結程度進行分類,將固結程度很高、頁理發育,可剝成薄片者稱作頁岩。頁岩常含化石。粘土岩中以頁岩為主。將那些固結程度較高、不具頁理,遇水不易變軟者稱泥岩。最後,再根據顏色與混入物的不同進行命名,如可稱作紫紅色鐵質泥岩、灰色鈣質頁岩等。
3、化學岩和生物化學岩的肉眼鑒定
此類岩石中分布最廣和最常見的有碳酸鹽岩、硅質岩、鐵質岩和磷質岩,尤以碳酸鹽類岩石分布為廣。有無生物遺骸是判斷屬於生物化學岩或是化學岩的標志。化學岩成分常較單一。它們多為單礦物岩石,故此,可按其礦物的物理性質進行鑒定。 化學岩具有化學結構,即結晶粒狀結構和鮞狀結構等;生物化學岩具生物結構,即全貝殼結構、生物碎屑結構等。 綜合上述,在觀察和描述沉積岩時應注意: 要描述岩石整體的顏色,區分岩石是碎屑結構、泥質結構或結晶結構和生物結構等; 據其礦物成分、顆粒大小及顏色上的差異,觀察岩石的層理,注意層面上波痕、泥裂等構造特徵; 要描述組成岩石的主要礦物、碎屑物及膠結物等成分。 對礫石的形狀、大小、磨圓度和分選性等特徵要描述,並要確定膠結類型,以及膠結程度。 對沉積岩命名時應遵循「顏色+膠結物+岩石名稱」的法則。此外,還需注意沉積岩體形狀、岩層厚度及產狀、風化程度、化石保存情況及其類屬。
變質岩的觀察與描述
我國區域變質岩系十分發育,時代自太古宙到期中生代均有出露。其變質岩石類型十分復雜,主要有片麻岩、粒狀岩石(變粒岩、淺粒岩)、片岩、千枚岩、變質硅鐵質岩、大理岩、變質鐵鎂質岩及區域混合岩等。有關原岩建造主要有超基性到酸性噴出岩(包括熔岩、凝灰岩)、硬砂岩、各種沉積岩及不同性質的侵入岩。上述變質岩類均屬不同的原岩建成造經受不同時期、不同類型區域變質作用的結果。區域變質作用的主要類型大致可分為地殼演化早期造盾階段的區域中高溫變質作用,及造盾階段之後與造山運動有關的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和埋深變質作用。不同成分的原岩經受不同類型的區域變質作用,在一定的溫高壓力條件下,形成各具特徵的礦物和常見礦物共生組合,並因之分別構成不同溫壓條件的麻粒岩相、角閃岩相(高角閃岩 、低角閃岩相)、綠片岩相(高綠片岩相、低綠片岩相)、藍閃石片岩相(藍閃綠片岩相、藍閃石—硬柱石片岩相)及次綠片岩相(濁沸石相和葡萄石—綠纖石相)。我國區域層狀變質岩系按大地構造運動可分為12期,從太古宙遷西期—新生代喜馬拉期變質岩系均有。所以,變質岩系的發生和發展與大地構造環境和地殼演化有密切的關系。在全球構造位置上,我國處於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及度板塊的結合部位,地質環境差異較大,發展歷史很不相同,因而區域地質各具特色,造成變質岩石類型復雜,岩石相對難以識別。 在野外鑒別變質岩的方法、步驟與前述岩漿岩類似,但主要根據是其構造、結構和礦物成分。這是因為,變質岩的構造和結構是其命名和分類的重要依據。第一步可先根據構造和結構特徵,初步鑒定變質岩的類別。譬如,具有板狀構造者稱板岩;具有千枚構造者稱千枚岩等。具有變晶結構是變質岩的重要結構特徵。例如,變質岩中的石英岩與沉積岩中的石英砂岩盡管成分相同,但前者具變晶結構,而後者卻是碎屑結構。第二步再根據礦物成分含量和變質岩中的特有礦物進一步詳細定名。一般來講,要注意岩石中暗色礦物與淺色礦物的比例,以及淺色礦物中長石和石英的比例,因這些比例關系與岩石的鑒定有著極大關系。例如,某岩石以淺色礦物為主,而淺色礦物中又以石英居多且不含或含有較少長石,就是片岩;若某岩石成分以暗色礦物為主,且含長石較多,則屬片麻岩。變質岩中的特有礦物,如藍晶石、石榴子石、蛇紋石、石墨等,雖然數量不多,但能反映出變質前原岩以及變質作用的條件,故也是野外鑒別變質岩的有力證據。關於板岩和千枚岩,因其礦物成分較難識辯,板岩可按「顏色+所含雜質」方式命名,如可稱黑色板岩、炭質板岩;千枚岩可據其「顏色+ 特徵礦物」命名,如可稱銀灰色千枚岩、硬綠泥石千枚岩等。 在野外,還要觀察地質體產狀、變質作用的成因。比如,石英岩與大理岩兩者在區域變質與接觸變質岩中均有,就只能根據野外產狀和共生的岩石類型來確定。假如此類岩石圍繞侵入體分布,並和板岩共生,則為接觸變質形成;假如此類岩石呈區域帶狀分布,並和具片狀或片麻狀構造的岩石共生,則為區域變質所形成。 對變質岩我們也應描述岩石總體顏色,注意其岩石結構。若為變晶結構,則要對礦物形態進行描述。注意觀察岩石中礦物成分是否定向排列,以便描述其構造。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可見的礦物成分應進行描述。若無變斑晶,就按礦物含量多少依次描述;若有變斑晶,則應先描述變斑晶成分,後描述基質成分。至於其它方面,如小型褶皺、細脈穿插、風化情況等,亦應作簡略描述。在為變質岩定名時,應本著「特徵礦物+片狀(或柱狀)礦物+基本岩石名稱」的原則。如,可將某岩石定名為藍晶石黑雲母片岩。
㈤ 地質勘探方面畢業論文該怎麼寫
上地大數字圖書,論文應有盡有
㈥ 地質畢業論文什麼寫呀
寫論文前先來選畢業論文的源題目,再看看學校發的論文要求規范,搜集資料,進行實例分析,既編程進行數據處理和作圖。編寫報告,驚醒論文答辯。論文的內容包括論文目的以及解決什麼問題;論文內容;基本原理;結果;解釋。
㈦ 有沒有地質或工程勘察專業的大神,小弟現在要完成一篇關於地質方面的畢業論文8000字!求解啊!!
有沒有地質或工程勘察專業的大神
具體什麼題目
內容,格式要求,什麼的
都怎麼表示,謝謝!!
㈧ 地質專業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怎麼寫
所謂開題報告,題目不同,開題報告肯定也不同了,一般包括選題的意義、目的、可行性、研究內容、研究方法 等
㈨ 地質專業畢業論文怎麼寫
找准主題,從小方面入手,多看文獻資料,一篇畢業論文還是可以輕松搞定的 查看原帖>>
㈩ 地質類畢業論文文獻綜述怎麼寫
文獻綜述及其格式
(給李建明指導的本科生研究生開題與文獻綜述閱讀)
文獻綜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閱讀過某一主題的文獻後,經過理解、整理、融會貫通,綜合分析和評價而組成的一種不同於研究論文的文體。
1、文獻綜述的格式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而文獻綜述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再根據提綱進行撰寫工作。
前言部分,
1)前言部分
要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說明寫作的目的、必要性、有關概念的定義,綜述的范圍,闡述有關問題的現狀和動態,以及目前對主要問題爭論的焦點等。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前言一般200-300字為宜,不宜超過500字。
2)正文部分
是綜述的重點,其寫法多樣,寫法上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只要能較好地表達綜合的內容,作者可創造性採用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論據和論證兩個部分,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比較不同學者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及其理論依據,進一步闡明問題的來龍去脈和作者自己的見解。當然,作者也可從問題發生的歷史背景、目前現狀、發展方向等提出文獻的不同觀點。正文部分可根據內容的多少可分為若干個小標題分別論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3)總結部分
是結綜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總結,作者應對各種觀點進行綜合評價,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指出存在的問題及今後發展的方向和展望。內容單純的綜述也可不寫小結。
4)參考文獻
是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參考文獻的多少可體現作者閱讀文獻的廣度和深度。對綜述類論文參考文獻的數量不同雜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不少於30條,以最近3-5年內的最新文獻為主。
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找線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找方便,內容准確無誤。
2、文獻綜述規定
1)為了使選題報告有較充分的依據,要求研究生在論文開題之前作文獻綜述。
2)在文獻綜述時,研究生應系統地查閱與自己的研究方向有關的國內外文獻。通常閱讀文獻不少於30篇,且文獻搜集要客觀全面。
3)在文獻綜述中,研究生應說明自己研究方向的發展歷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等。
4)文獻綜述要條理清晰,文字通順簡練。
盡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語言把作者的觀點說清楚,從原始文獻中得出一般性結論。文獻綜述的目的是通過深入分析過去和現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狀態、應該進一步解決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並依據有關科學理論、結合具體的研究條件和實際需要,對各種研究成果進行評論,提出自己的觀點、意見和建議。應當指出的是,文獻綜述不是對以往研究成果的簡單介紹與羅列,而是經過作者精心閱讀後,系統總結某一研究領域在某一階段的進展情況,並結合本國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提出自己見解的一種科研工作。
5)資料運用恰當、合理。文獻引用用方括弧[ ]括起來置於引用詞的右上角。
6)文獻綜述中要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不能混淆作者與文獻的觀點。鼓勵研究生多發現問題、多提出問題、並指出分析、解決問題的可能途徑,針對性強。
7)文獻綜述不少於3000字。
3、注意事項
1)搜集文獻應盡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獻資料是寫好綜述的前提,否則,隨便搜集一點資料就動手撰寫是不可能寫出好的綜述。
2)注意引用文獻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在搜集到的文獻中可能出現觀點雷同,有的文獻在可靠性及科學性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引用文獻時應注意選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較好的文獻。
3)引用文獻要忠實文獻內容。由於文獻綜述有作者自己的評論分析,因此在撰寫時應分清作者的觀點和文獻的內容,不能篡改文獻的內容。引用文獻不過多。文獻綜述的作者引用間接文獻的現象時有所見。如果綜述作者從他人引用的參考文獻轉引過來,這些文獻在他人引用時是否恰當,有無謬誤,綜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間接轉引文獻。
4).綜述篇幅不可太長。雜志編輯部對綜述的字數一般都有一定數量的約定。作者在初寫綜述時,往往不注意這點,造成虛話、空話較多,重點不突出。綜述一般不宜超過4000字。 綜述並不是簡單的文獻羅列,綜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綜合和歸納。有的綜述只是將文獻羅列,看上去像流水帳,沒有作者自己的綜合與分析,使人看後感到重復、費解,材料與評述協調。
5)參考文獻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論文可以將參考文獻省略,但文獻綜述絕對不能省略,而且應是文中引用過的,能反映主題全貌的並且是作者直接閱讀過的文獻資料。
學術論文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
(1)專著: [序號]作者.書名[M].版本(第1版不著錄).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2)期刊: [序號]作者.題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
(3)會議論文集(或匯編): [序號]作者.題名[A].編者.論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4)學位論文: [序號]作者. 題名[D]. 學位授予地址:學位授予單位,年份.
(5)專利: [序號]專利申請者. 專利題名[P].專利國別(或地區):專利號, 出版日期.
(6)科技報告: [序號]著者. 報告題名[R].編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7)標准: [序號] 標准編號,標准名稱[S].頒布日期.
(8)報紙文章 : [序號] 作者. 題名[N]. 報紙名,年-月-日(版次).
(9)電子文獻: [序號] 主要責任者.電子文獻題名[電子文獻及載體類型標識].電子文獻的出處或可獲得地址,發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選).
(10)各種未定義類型的文獻: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詳細見科學引文國家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