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工程中有哪些理論

地質工程中有哪些理論

發布時間: 2021-02-09 05:14:19

1. 地質構造的相關理論

中國地處環太平洋構造帶和特提斯構造帶的丁字接合處,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地構造特徵。「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地質力學」、「多旋迴構造」、「地窪說」和「斷塊構造說」是老一輩地質學家對中國大地構造特徵的總結,被稱為「中國五大地質構造學派」。
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
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是張伯聲教授創立的一種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理論學說。這一學說的思想萌芽於1959年。當時主要闡明的問題是,相鄰二地塊在不同地質歷史時期都以它們之間的活動帶為支點帶,互作天平式擺動,並相應地引起支點帶本身與之同時做激烈的波狀運動。1963年,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整個地殼是由不同級別的激烈運動的活動帶與不同級別的相對穩定的地殼塊體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級套一級的鑲嵌構造。並把相鄰二地塊的天平式擺動在空間上擴大范圍來統一考慮,引伸出地塊波浪的概念。自此以後,經過張伯聲教授等不斷地研究,逐步系統化、理論化,成為地殼波浪狀鑲嵌構造說。波浪狀鑲嵌構造有別於五十年代以來國外學者提起過的地殼的鑲嵌構造。他們只是認為地殼的某些部分像一層「巨大的角礫」,雜亂無章地鑲嵌在一起。而波浪狀鑲嵌構造說則認為地殼的鑲嵌是有規律的,其空間展布、運動變化都好像是幾個系統的波浪的相互交織。
波浪狀鑲嵌構造說在理論兼收並蓄了「脈動說」的合理部分,從地球自身的運動探討了波浪鑲嵌構造的形成機制,賦於「地球四面體理論」以新的含義。它指出,由於地球以收縮為主的脈動,使地表產生四個地殼波浪系統。它們各自不停的傳播及相互交織,形成地殼的波浪狀鑲嵌構造網。地球由於脈動所派生的自轉速度的變化,又加劇或減弱了一些方向的地殼波浪,並可在上述波浪鑲嵌構造網上疊加一些其他構造形象。地殼的波浪狀鑲嵌構造,就是地球以收縮為主要趨勢的脈動以及由此而導致的自轉速度的變化所造成的綜合效應。
該學說以地殼波浪運動的三種基本形式(蠶行式、蛇行式和蠕行式)來形象地說明地殼各大小塊體的運動是以水平方向傳遞為主,但「漂而不遠,移而不亂」。它有別於「板塊構造說」所認為的地殼幾大板塊在地幔上作遠距離漂移的看法。而且波浪狀鑲嵌構造是由於不同系統的級級相套的地殼波浪交織而成的宏觀與微觀統一的級級相套的地殼塊體的鑲嵌構造。
巨型緯向構造體系
巨型緯向構造體系又稱東西向構造體系,或稱東西復雜構造帶。在大陸殼上突出的表現為橫亘東西的隆起山嶺,往往出現在一定緯度上,它的規模很大,是具有全球意義的。
它主要是受南北向擠壓力而產生的。它的主體是由東西走向的。
褶皺或壓性斷裂構成的,同時還有與它垂直的張性斷裂和與它斜交的兩組扭性斷裂。這一系列東西復雜構造體系,不一定具有同樣的發展過程,也不一定具有同樣的綜合形態,但卻具有主要的共同特徵,作為一個整體的復雜構造體系以及組成它的主要褶皺和斷裂,大致都是東西走向的。在中緯度地區比較集中,它在大陸上斷續延伸長達幾千公里,在大洋底也有它存在的蹤跡。它的發展歷史很長,經歷了反復多次的地殼運動,一般常伴隨有東西走向的岩漿岩帶分布。所以對各種礦產的分布有著重要的控製作用。
從中國大地構造輪廓來看,有三條明顯呈東西向的山脈,形成三條橫亘東西的巨型緯向構造體系。由北往南是:陰山—天山構造帶、秦嶺—昆侖構造帶和南嶺構造帶。
經向構造體系
經向構造體系是一些走向南北的強烈構造帶,又稱南北向構造體系。其規模不等,性質也不盡相同。它主要由走向南北的褶皺和壓性斷裂以及伴生的張性、扭性斷裂構成。在中國最為顯著的南北向構造帶出現在四川西部和雲南中部,其中以大雪山—戛貢山為主體,稱為川滇南北向構造帶。該帶在地理上稱為橫斷山脈。自西向東並列有高黎貢山、怒山和大雪山,由一系列強烈褶皺和規模巨大的沖斷層組成。在中國境內的其它地方,還有一些不太強烈的經向構造體系。在北方如賀蘭山區南北走向的構造帶與祁呂賀山字形脊柱相復合;在南方,四川東南至貴州中部,有川黔南北向褶皺群出現。此外,還有一些經向構造體系,有的是呈零星分布,有的與「山」字型構造的脊柱相復合。
扭動構造體系
上述的巨型緯向構造體系和經向構造體系,反應了經向或緯向的水平擠壓或引張作用,都是具有全球性的構造體系,也是地殼構造運動的兩個基本方向。但是,由於地殼組成的物質的不均一性,而使沿著緯向或經向的作用力發生變化,導致局部地殼發生扭動,便形成各種扭動形式的構造體系。
扭動構造體系的形式很多,根據作用力方式不同,可分為直線扭動和曲線扭動,前者一般稱為扭動構造,如「多」字型、「山」字型構造;後者一般稱為旋扭構造或旋卷構造,如帚狀構造等。
根據地質力學的觀點,前面所說的東西向或南北向水平應力,是由於在重力的作用下,地球自轉速度改變時所引起的離心力(一種是南北向的,一種是東西向的)產生的結果。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球自轉速度是有變化的。就是由於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而產生的切應力,使地殼產生運動。切應力在赤道上為最大(因為地球轉速最大),兩極為最小(地球轉速等於0),因此在赤道附近出現巨型張裂、扭裂以及大的旋卷構造。
地球不是一個理想的剛體,當自轉角速度變快時,它的扁度就要變大,地球表層—地殼物質就向赤道擁擠,中緯度地帶受擠壓最強,於是就出現大規模的緯向(橫向)構造帶。同時,在緯向切應力方面,當自轉加速度變快時,就使地殼中的結合不牢固的部分物質,因跟不上轉速加快的步伐而掉隊,猶如車速急增時,乘客後仰一樣。這就使部分地殼相對地向西滑動,如美洲大陸相對於歐非大陸落後,便在它們之間出現了大西洋;美洲大陸西緣遇著太平洋底硅鎂層的阻擋,形成南北向的巨大擠壓帶—縱向大山脈,伴生的山字型弧頂也向西凸出。
「多旋迴構造運動」學說
「多旋迴構造運動」學說,即地殼運動的多旋迴理論,是黃汲清教授於一九四五年提出來的。該學說是在地槽發展單旋迴觀點上的進一步發展。所謂單旋迴,是德國地質學家史蒂勒提出來的地槽褶皺帶發展的模式。他認為,地槽發展初期以下沉為主,有大量蛇綠岩出現;以後地槽型沉積褶皺成山,與此同時有大量花崗岩侵入,隨後有安山岩噴發和各種小侵入體;最後褶皺帶遭受剝蝕,地槽轉化為地台,並有玄武岩噴溢。這就是有名的地槽發展單旋迴的基本觀點。
該學說認為,板塊運動說與多旋迴構造運動說不但沒有矛盾,而且可以互相補充,互相結合。在研究中國大地構造過程中,把這兩種學說密切結合起來,是地質工作者的長期任務。
「斷塊構造」學說
斷塊構造學說,是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張文佑教授等,繼承與發展李四光教授的地質力學思想,吸取了「地槽地台說」、「板塊說」等的合理部分,在分析與綜合中國及世界大量地質、地球物理資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斷塊說在研究方法上,強調運用地質力學與地質歷史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地球的構造形成與形變進行辨證分析,將構造旋迴的劃分與構造形成、形變過程聯系起來。認為地殼的形變,一般是從褶皺到斷裂;但一經產生斷裂,它便對以後的變形起決定性作用,即第一期的斷裂控制第二期的褶皺,第二期的褶皺改造第一期的形變,也就是基底控制蓋層,蓋層改造基底,所以斷塊學說,側重於研究斷裂的形成與發展。該學說認為,地殼形變主要取決於力和介質兩個因素的相互作用,二者都是不均一的,應力的集中與釋放往往發生在介質的不均一處。由於受力方式、邊界條件以及介質物理力學性質的不同,斷裂常以不同型式組成「X」型、「Y」型等斷裂體系,可表現為拉張、擠壓、剪切、剪切—擠壓,以及層間滑動等不同活動方式。按不同深度,斷裂可劃分為岩石圈斷裂、地殼斷裂、基底斷裂和蓋層斷裂四級。同樣,被各種斷裂網格所切割成的斷塊,也相應地劃分為四級。隨著深度及溫度壓力的增加,褶皺與斷裂具分層性,這種分層性與地球各圈層之間,「軟」、「硬」層之間的層間滑動有關。構造層劃分要考慮形成與形變兩個方面,從形成到形變是構造發生和發展的一個旋迴。每一個構造旋迴的形成控制該旋迴的形變,而前一構造旋迴的形變又控制下一旋迴的形成,所以基底斷裂構造常可控制蓋層的構造發育。在區域應力場的演化中,壓、張、剪是同時存在的,一個地區擠壓,相鄰地區必然拉伸,反之亦然。同樣一個時期擠壓,必然在另一時期拉張,反之亦然。擠壓區常以水平運動為主,拉張區常以垂直運動為主,水平和垂直是一個運動的兩種方式,何者為主,依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由於斷塊學說吸取了有關大地構造學說的優點,使許多疑難問題從理論上得到科學的解釋,因此受到國內外地質界的普遍重視,並已在石油、鐵礦、地震地質、水文工程等項生產實踐中收到一些實際效果。
地窪學說簡介
地窪學說是中南礦冶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所長陳國達院士所倡導的學說。該學說認為,自一八五九年以來,地質界傳統的理論是大陸地殼大發展過程只有兩個階段:先出現活動區—地槽區,後來變為「穩定」區—地台區。一九五六年,陳氏在總結中外地質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中生代中期以來地殼演化進入了新階段,經受斷裂作用和拱曲作用後所形成的狹長形或長圓形的凹地或凸起,其大地構造性質既非地台區,也與地槽區有別,而是一種新型活動區,是大陸地殼的第三構造單元。因它是地台區向活動區轉化的產物,故取名為活化區;又因其最主要的特徵是區內出現地窪盆地,故稱地窪區。地窪學說認為,在地殼演化史上,不只活動區可以轉化為「穩定」區,而「穩定」區也可轉化為新的活動區。大陸地殼的發展過程,並非如地槽—地台說認為的那樣,直線地僅由地槽階段發展到地台階段,而是多階段、螺旋式的升進。通過活動區與「穩定」區之間的互相轉化遞疊,按照「否定之否定」法則向前發展,這叫「動、定轉化遞進律」。它的力源機制在於上地幔軟流層的物質運動,叫散聚交替說,它與板塊構造活動有關。
該學說認為,地窪階段是一個重要成礦期,其特點是形成豐富的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分散元素及放射性元素等礦床;汞、氟、金剛石等也很重要。世界上80%的鎢、85%以上的鉬、50%的錫、40%的銅產於中、新生代;金剛石以中生代為產出的高峰期。
地窪盆地中也產生石油、天然氣、煤、油頁岩、石膏、鹽,以及沉積銅、鈾、鐵等礦。其礦床特點常以小面積內可以集中大儲量著稱。
該學說還認為,地窪區常可繼承先成的構造單元的礦產,形成礦床疊加,其成礦作用又可將先成礦床改造富化,形成新的礦床或使先成地層中分散的成礦物質富集形成工業礦床。
因此,在地窪區內礦產綜合多樣,且常見大而富的多因復成礦床。由於地殼演化新階段具有如此的成礦作用,因此引起國內外成礦學者的高度重視。有人把第三構造類型與板塊構造並列為決定當代地質學家發展的新學說。
地球新論簡介
地球新論是由江發世在2013年2月提出來的。
地質構造是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地質作用是指地球形成及地球活動的過程。所以,研究地質構造就需要研究地球的形成及地球活動。為了研究 地磁的成因、地震的成因、火山的成因及地殼運動的成因,江氏將固體地球結構劃分為:內球、液態層、外球。為了研究地球起源,將固體地球結構由里向外劃分為:地核、內過渡層、液態層、外過渡層、地殼。
大多數地質構造是由地殼運動形成的。地殼運動按照不同的標准劃分以下類型:
地 殼 運 動 分 類 表 序號 分類依據 地 殼 運 動 類 型 1 參照物 1、以黃道面為參照物的地殼運動; 2 運動方向 1、 經(南北)向地殼運動;2、緯(東西)向地殼運動; 3 運動方式 1、水平地殼運動;2、垂直地殼運動; 4 運動結果 1、折曲地殼運動;2、斷裂地殼運動。 5 地質時代 1、前寒武紀地殼運動;2、古生代地殼運動; 6 地名+時代 1、阜平地殼運動;2、呂梁地殼運動;3、晉寧地殼運動; 7 作用力來源 1、 內力地殼運動;2、外力地殼運動。 8 運動規模 1、 全球性地殼運動;2、區域性地殼運動;3、局部地殼運動。 9 成 因 1、 地震地殼運動;2、火山地殼運動;3、風化剝蝕地殼運動; 10 深 度 1、地表地殼運動;2、淺層地殼運動;3、深層地殼運動。 11 力學性質 1、壓性張性扭性混合力學性質地殼運動。 在不同的地質時期,地殼運動的成因和特點是不同的。所以在不同的地質時期形成的地質構造其成因和特點是不同。

2. 工程地質學基礎有哪些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基礎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地質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具有從事資源地質勘查的初步能力和解決常見地質工程問題的基本能力,能在資源勘查、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管理等領域從事資源勘查與評價、管理、各類工程建設地質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在學習數學、物理、化學、外語、計算機的墓礎上,主要學習基礎地質、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應用地球物理、應用地球化學、地質工程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工程師的基本訓練,掌握運用現代地質學理論和先進科技手段,進行資源地質工作及解決與各類工程建設有關的地質工程問題的基本能力,並具有合理利用與保護自然地質環境的初步能力。本專業在培養方向上可以在礦產資源勘查、礦產資源評價與管理、勘察技術與工程等方面有所側重。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普查勘探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工程勘察、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學勘探的常用技術和測試方法,掌握常見地質工程問題的分析方法;
3.具有對區域地質、礦床地質、成礦地質條件、礦產分布規律等進行綜合分析及礦產資源評價、管理的初步能力;具有鑽探工程、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學勘探等現代勘探方法的選擇、設計、施工、數據處理以及成果地質解釋和運用的初步能力,具有解決工程建設中各種地質問題的初步能力,具有對環境地質作出評價和規劃的初步能力;
4.熟悉地質資源、環境、工程建設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的理論前沿及技術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實際工作能力。
主幹學科: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主要課程:基礎地質學、礦產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學勘探、鑽掘工程學、基礎工程施工、環境地質學、地質工程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認識實習、地質填圖實習、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設汁,一般安排34周。
主要專業實驗:礦物、岩石、化石鑒定實驗、岩士測試實驗、鑽探實驗、物探實驗、水文地質實驗等。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相近專業:資源勘查工程、勘察技術與工程。

3. 地質工程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必學的課程

工程地質學是:研究人類的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以便認識評價,改造和保護地質環境。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
工程地質是一門研究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地質問題的專門學科。
工程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工程地質條件和工程地質問題。
所謂工程地質條件是:工程地質環境各個要素的總和。包括:
(1)岩土類型及其工程地質性質(2)地形地貌條件(3)地質結構與地應力(4)水文地質條件(5)物理地質現象(6)天然建築材料
地 質 工 程 Geological Engineering
地質工程領域是以自然科學和地球科學為理論基礎,以地質調查、礦產資源的普查與勘探、重大工程的地質結構與地質背景涉及的工程問題為主要對象,以地質學、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技術、數學地質方法、遙感技術、測試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為手段,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先導性工程領域。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重大地質問題、所需各類礦產資源、水資源與環境問題等是社會穩定持續發展的條件和基礎。地質工程領域正是為此目的而進行科學研究、工程實施和人才培養。地質工程領域服務范圍廣泛,技術手段多樣化,目前,從空中、地面、地下、陸地到海洋,各種方法技術相互配合,交叉滲透,已形成科學合理的、立體交叉的現代化綜合技術和方法。
本工程領域涉及到數學、物理學、地質學、油氣及固體礦產的礦產普查與勘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岩土工程、遙感地質、數學地質、應用地球物理和應用地球化學、計算機應用技術等學科。
培養目標
地質工程領域為適應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地質調查、工程勘察、礦產資源的普查勘探與開發相關的工礦企業和工程建設部門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地質工程領域工程碩士要求掌握地質工程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及管理知識,了解地質工程領域工程技術的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掌握解決地質工程有關問題的先進技術方法和現代化技術手段,具有獨立擔負工程技術或工程管理的能力,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一定的創新能力,掌握一門外國語,能較熟練地閱讀與地質工程領域有關的專業文獻和撰寫論文的外文摘要,能熟練運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地質工程領域中有關問題。
領域范圍
地質工程領域適用的行業包括:地質調查,油氣及固體礦產資源的普查勘探與評價,大型工礦企業和水利水電建設,公路和鐵道建設,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的調查,勘察及監測等。
地質工程領域覆蓋的范圍包括:地質調查技術和方法與礦產資源勘查與評價,區域礦產基地及礦產遠景區預測與評價,礦區與礦床的勘探、開發與評價,地質工程領域建設、勘查評價項目可行性研究與決策,地質勘探的新技術與新方法,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地質災害的預測、評價、監測與保護,地質結構、地質環境、地質過程及地質災害研究中的計算機應用,地質工程實施過程中的質量檢測及新方法、新技術的設計、開發、應用,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行業的工程管理。

4. 工程地質有哪些常用的研究方法

工程地質研究的主內容有:確定岩土組分、組織結構(微觀結構)、物理、化學與力學性質(特別是強度及應變)及其對建築工程穩定性的影響,進行岩土工程地質分類,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築性能的方法;研究由於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而破壞的自然環境的平衡,以及自然發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質作用對工程建築的危害及其預測、評價和防治措施;研究解決各類工程建築中的地基穩定性,如邊坡、路基、壩基、橋墩、硐室,以及黃土的濕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壞等,制定一套科學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為各類工程的設計、施工提供地質依據;研究建築場區地下水運動規律及其對工程建築的影響,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護方案;研究區域工程地質條件的特徵,預報人類工程活動對其影響而產生的變化,作出區域穩定性評價,進行工程地質分區和編圖。隨著大規模工程建設的發展,其研究領域日益擴大。除了岩土學和工程動力地質學、專門工程地質學和區域工程地質學外,一些新的分支學科正在逐漸形成,如礦山工程地質學、海洋工程地質學、城市工程地質及環境工程地質學、工程地震學。

1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的區別工程地質是研究與工程建設有關地質問題的科學(張咸恭等著《中國工程地質學》)。工程地質學的應用性很強,各種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都要做工程地質研究,才能使工程與地質相互協調,既保證工程的安全可靠、經濟合理、正常運行,又保證地質環境不因工程建設而惡化,造成對工程本身或地質環境的危害。工程地質學研究的內容有:土體工程地質研究、岩體工程地質研究、工程動力地質作用與地質災害的研究、工程地質勘察理論與技術方法的研究、區域工程地質研究、環境工程地質研究等。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和土的利用、處理或改良的科學技術(國家標准《岩土工程基本術語標准》)。岩土工程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工程地質學、岩石力學和土力學;研究內容涉及岩土體作為工程的承載體、作為工程荷載、作為工程材料、作為傳導介質或環境介質等諸多方面;包括岩土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檢測和監測等等。由此可見,工程地質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其本質是一門應用科學;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個分支,其本質是一種工程技術。從事工程地質工作的是地質專家(地質師),側重於地質現象、地質成因和演化、地質規律、地質與工程相互作用的研究;從事岩土工程的是工程師,關心的是如何根據工程目標和地質條件,建造滿足使用要求和安全要求的工程或工程的一部分,解決工程建設中的岩土技術問題。2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的關系雖然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分屬地質學和土木工程,但關系非常密切,這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說:工程地質是岩土工程的基礎,岩土工程是工程地質的延伸,是有一定道理的。工程地質學的產生源於土木工程的需要,作為土木工程分支的岩土工程,是以傳統的力學理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但單純的力學計算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從一開始就和工程地質結下了不解之緣。與結構工程比較,結構工程面臨的是混凝土、鋼材等人工製造的材料,材質相對均勻,材料和結構都是工程師自己選定或設計的,可控的。計算條件十分明確,因而建立在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基礎上的計算是可信的。而岩土材料,無論性能或結構,都是自然形成,都是經過了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在多種復雜地質作用下的產物,對其材質和結構,工程師不能任意選用和控制,只能通過勘察查明,而實際上又不可能完全查清。岩土工程師不敢相信單純的計算結果,單純的計算是不可靠的,原因就在於工程地質條件的不確知性和岩土參數的不確定性,不同程度地存在計算條件的模糊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因而雖然土力學、岩石力學、計算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並在岩土工程設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於計算假定、計算模式、計算方法、計算參數等與實際之間存在很多不一致,計算結果總是與工程實際有相當大的差別,需要進行綜合判斷。

5. 地質工程學基礎理論

隨著人類對地球空間利用的不斷擴大,工程規模不斷增大,在工程建築中出現了一類新的工程類型,即地質工程。在國內外這一類型工程迅猛地發展,類型之多,規模之大令人吃驚。日本的青涵海底隧道,英吉利海峽的海底隧道,中國的秦嶺隧道,都是夢想變成現實的驚人之作。在國內外已有不少科技工作者提出了地質工程命題,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論述。在今天的中國,地質工程已經不是一個概念,而已經變成了實際,已經變成了一個行業,一個學科。

隨著地質工程的深入開展,人們對地質工程的認識愈來愈深,對地質工程性質的認識愈來愈清楚,對地質工程給出了明確的定義。狹義的地質工程的定義是:以地質體做建築材料,以地質體做建築結構,以地質環境做建築環境建築起來的一種特殊工程謂地質工程;廣義的地質工程定義是大地改造工程或者地質環境改造工程。都江堰從寶瓶口劈山築渠引水灌溉1000多萬畝成都平原耕地、保衛蘭銀鐵路的沙波頭固沙工程都是典型的大地改造工程;長江三峽鏈子崖危岩體防治也是一種大規模的大地改造工程。改造地質環境,改造大地面貌,是一種廣義的地質工程。大量實踐經驗證明,地質工程的建築必須以地質為基礎,一刻也離不開對地質條件及地質環境的認識,如果離開了對地質的認識就會造成失誤。采礦工程是一種典型的地質工程,這項工程不僅要保證礦山開采安全,提高采礦的經濟效益,也要保證環境不遭到破壞。可是由於采礦界對這項地質工程的特點認識不夠,只顧采礦,不顧及對地質環境的保護,因而使采礦引起的地質災害經常發生,鹽池河山崩和烏江雞冠嶺山崩就是由此引起的。

實踐教育著人們,提高著人們的認識,人們經過總結,逐漸地認識到建築地質工程的規律,概括上升成為地質工程建築的理論。理論的作用可以指導人們思考分析問題,沒有理論指導的行動是盲目的行動,盲目的行動是要失敗的,沒有理論的知識領域,構不成學科。每一個人的思維活動都是在一定理論指導下進行的,不是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進行,就是在錯誤的理論指導下進行,不同理論導致不同的結果,這就是理論的重要性。

地質工程學現在有沒有自己的理論呢?如果沒有自己的理論那就沒有它特殊的地方了,也就形成不了學科。經過十多年來的地質工程實踐和40 年來的工作經驗,著者認為已經建立起了地質工程學的基礎理論。一般來說,地質工程理論是由地質和工程兩個方面的理論構成的。實踐經驗表明,地質工程建設中發生問題主要是在地質工程設計和施工中由於對地質條件不重視或認識不清造成的。歸根結底地說,對地質工程建設成敗起控製作用的是地質因素。據此,著者認為:地.質.工.程.學.的.基.本.原.理.是.地.質.控.制.論.。地質控制論的作用表現在3個方面:①是指導工程地質勘察、地質工程設計和施工的基本理論;②是指導地質工程施工的施工地質超前預報理論;③是指導地質災害防治的地質體改造理論。地質控制論對基岩地區是很明顯的,對土體也照樣是適用的。它包括對地質環境的控制,也包括對岩體結構和土體結構的控制,對岩體力學的控製作用,對土體力學的控製作用。

地質超前預報問題在地質工程工作里非常重要,再好的再精的地面測繪和鑽探結果也搞不清掌子面前方的真實的地質情況。我們在軍都山隧道施工中作過統計,1∶2000的地面地質勘探獲得的結構面,僅僅相當於地下開挖揭露出來的9%~10%。結構面在地下變化錯綜復雜,地質超前預報對地質工程施工十分重要。

地質超前預報是一項具體技術。地質超前預報包括地質條件超前預報、成災可能性預報和地質災害防治方案預報3個部分,這3個部分的基礎都是地質。目前,一般施工單位對地質超前預報還不太認識,做得也不多,但是做與不做大不一樣,做了效果很顯著。

還可以舉一個如著者曾指導過在黃土中建大型豎井工程的實例。豎井直徑達25m,建設單位邀請著者給他們當顧問。著者明確提出,這是一個地質工程,不管怎麼設計,怎麼施工,有一條必須遵守,這就是必須了解地質情況,而地質情況僅根據勘察結果不行,在施工過程中要進行地質超前預報。勘察時提出地面18m以下有一層厚層的砂卵石夾層,砂卵石層以下都含地下水。著者的經驗是西北黃土中18m以下都位於地下水裡是不多見的,故表示懷疑,建議在施工過程中做超前預報。具體的辦法是在已經挖成的井底超前挖一個2m深的探坑,進行超前探測,探明情況。如果井下地質情況和設計時判斷的情況一樣,就按原設計繼續施工;如果不一樣那就修改設計。他們照做了,挖到18m左右出現了砂卵石層,但是沒有像原先認為的那樣厚3m,只有80~100cm,這一層強行通過了。下面部分有沒有水?開挖結果沒有水,但是節理十分發育,這是預先估計到的,老黃土裡面有節理,這是西北黃土的普遍規律。但是向下挖時,沿著黃土節理面出現掉塊兒現象。他們認為是塌方,急忙把著者找到現場,著者看後,告訴他們這不是塌方,而是黃土中節理切割局部掉塊。建議採取短進尺,快支護措施解決。一次進尺80~100cm,及時封閉,暴露面大了,時間長了不行,就容易掉塊。為了縮短暴露時間,建議把井壁劃分為1/4或1/8,分段開挖,挖一段掛網噴射混凝土封閉一段。他們按這個方法做了,結果順利通過。裡面有沒有水呢?節理面內有吸附水,有時往外滲,水量很小。這個例子很好地說明在土體里施工也要實行地質超前預報。

地質體改造及保護,一般叫加固或支護,著者認為叫地質體改造好。這里有一個概念問題。目前在地下工程中防治岩體失穩的措施叫支護。支護是對著岩體失穩後作用於支護上的荷載而言,其基本概念是荷載支護體系。許多施工中,不管土體和岩體的好壞,都認為要產生塌落,塌落下來的地質體壓到襯砌上,為此而採取支護。實踐表明,大部分工程襯砌後面常常是空的,根本沒有支護上,有的根本不需要支護。這樣做的結果,有的是虛設,有的是有潛在危險的。因為現在沒有支護上,時間長了,有的地方塌了,形成了偏壓,隧道襯砌最怕偏壓。支護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有許多問題。著者提出地質體改造概念主要的出發點是認為地質體自身存在有自穩能力。對地質工程來說它可能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不能滿足地質工程穩定性的要求,可以對其薄弱部分進行改造,使之滿足地質工程穩定性的要求。如果是地質材料強度不足,可以利用灌漿的辦法對地質體進行加固。如果是節理裂隙發育,岩體的完整性差,可以採取錨固的辦法將結構體串起來或採用灌漿的辦法將結構面粘結起來,增加其完整性,提高岩體強度。如果屬於應力差太大,σ3太小,可以採用預應力錨索或支護的辦法提高σ3,減小應力差,提高地質工程穩定性。這是對症下葯的辦法。哪兒出問題了就解決哪兒的問題,是材料強度不足就解決材料問題;是結構薄弱就解決結構問題;是環境條件問題就解決環境條件;如屬於地下水的問題則可以採取疏乾地下水或封堵地下水的辦法解決問題;屬於地應力就解決地應力問題。對建築基坑工程問題,為了保證基坑穩定性,目前都是採用按土壓力計算來加一個抵抗,採用擋牆或護坡樁支擋來做。這個做法是不確切的。最好的方案是採取合適措施維持基坑開挖前的地質環境條件。

1992年著者在北京黃寺做了一個基坑工程。這個基坑距已建成的12層樓房的8m處。地基土是淤泥,建築方擔心基坑開挖時,老樓會遭到破壞,要求保護老樓。我們採取的辦法是保持老樓現在的地質體賦存環境條件,讓老樓地基內的地下水盡量少改變,盡量慢改變,使老樓地基均勻沉降,就不會出現導致老樓破壞的差異變形。為此我們提出一方面在新樓與老樓之間作一道帷幕灌漿防滲,使地下水位盡量慢的變動;另一方面是地應力,開挖卸掉了側壓力,從而使地基土向基坑方向變形。一般的基坑支護是防止基坑壁的土體產生破壞。這里的問題不僅是不允許產生破壞,而且不允許產生過大的變形。根據這一要求我們設計了採用護坡樁控制老樓地基內的應力狀態,實際上完全保持是不可能的,設計的目標是讓樁端的變形不超過老樓允許的傾斜變形。為此,護坡樁直徑取800mm,間距1.8m,樁長22.5m,樁頂設有聯梁並在聯樑上加有拉索。在施工過程中進行了監測,開挖以後,樁頂變形15cm,基坑深已經達到9.5m,基本達到了設計的要求。所以說,對基坑支護不能簡單的根據土壓力計算,要根據工程工作目的要求來設計。地質工程設計要根據防止產生工程地質災害的要求對地質體進行改造的目的進行設計。也就是根據地質體的成分、地質體結構、地質體的賦存環境條件,來滿足地質工程穩定的要求對地質體進行改造來設計。在黃寺那個工程,因為土質為淤泥,為了增加它的強度,還在護樓樁後面進行了灌漿,提高淤泥的強度,減小土壓力,也就是進行土質改造。採取綜合措施,保持住老樓的地質環境,保持住了老樓的安全。地質體改造的概念和過去的支護概念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最重要的則是承認不承認地質體有自穩能力。荷載支護觀點不承認地質體有自穩能力,地質體改造觀點認為地質體是有自穩能力的,而且這樣做的結果符合地質實際。我們利用這些綜合理論來對工程建設中與地質有關部分的地質工程,如邊坡、地基和地下洞室,包括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改造工程工作是有效的。

經過10餘年的實踐,地質工程學已經形成了它的基礎理論。這個理論不是簡單的由一個兩個定理構成的,而是一個理論體系。它包括有基本原理、應用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理論,是一個理論體系,概括起來可以稱謂地質控制論,這個理論可由圖1-1展示。

圖1-1 地質工程學基礎理論框圖

這個框圖表明,地質工程學的理論基礎是地質控制論,它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地質工程基本原理,也就是說地質工程工作必須緊緊地依靠地質。在搞清地質條件基礎上,進行設計和施工,這個觀念必須時刻牢記。它的具體內容包括:地質構造控制論、岩體結構控制論、土體結構控制論和地質體賦存環境條件控制論。這既是地質控制論的基本內容,又是地質工程學的基本原理;它不僅有其自身的規律和技術理論,也是建立應用基礎或應用技術理論的指導理論。地質工程學應用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理論是地質工程學基礎理論的第二個層次。這里列出了7項應用基礎理論:地質環境(包括地殼穩定性)評價理論和方法、岩體質量評價理論和方法、工程地質探測和測試理論和方法、工程地質超前預報理論和方法、地質體改造理論、方法和技術、岩土體穩定性分析理論和方法、地質工程設計和施工指導理論。這是解決地質工程問題時經常用到的實用基礎理論,必須在搞清地質條件基礎上實施,如果離開了地質,必將脫離地質實際,做出錯誤結論。可能有人認為,這些提法是人所共知的,沒有什麼新鮮內容。著者認為不是這樣,實際上,在地質工程實踐中脫離地質實際的實例隨手可拾。可以說地質工程施工中出現事故的絕大部分是設計和施工脫離地質實際的結果,或者是對工程地質條件沒有搞清楚或認識不清的結果。據著者所作的粗略統計,目前在地質工程施工中由於對地質條件沒有搞清楚或認識不清,致使在施工中出現事故所延誤工期約占總工期的30%,這是一筆巨大的浪費。其原因就在於對地質工程的基礎理論沒有掌握,口頭上講是知道的,實際上是沒有真正知道或沒有真正按照去做。因此,在地質工程實踐中不認識地質控制論,由此便不重視地質條件對地質工程的控製作用,地質工程施工和設計缺乏針對性,事故層出不窮。

上面談到的基本理論和應用基礎理論並不是並列的,它們之間是有主有從的。地質構造控制論是所有理論的基礎,它對所有理論都有控製作用,是地質控制論的核心理論。它也是所有地質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地質工程理論的核心理論。

上面僅就地質工程學基本原理做了概括的論述,在此再強調一點,現有的規程、規范常常脫離地質實際,所推薦的理論往往不符合地質實際,應該牢記地質工程學的基礎理論是地質控制論。地質工程實踐中必須抓住地質控制條件,特別是上述的地質工程學基本原理的控製作用來進行工作才能奏效。地質環境評價必須抓住大地構造背景,地質構造控制理論在這里具有重要的控製作用;岩體質量評價必須抓住岩體結構、結構面的級序控製作用及地質環境賦存條件進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工程地質探測和測試必須抓住地質構造的控製作用,布置勘探網,進行測試設計才能取得符合實際的資料;工程地質超前預報必須抓住地質規律、地質體結構、地應力的地質規律、地下水的地質規律來進行才能取得成效。地質體改造及保護則更是如此,必須抓住地質體結構、地應力和地下水條件進行設計地質體改造及保護方案和選取地質改造及保護技術才能取得可靠的效果;岩土體穩定性分析必須抓住岩土體結構和岩土體賦存環境條件控製作用,正確地確定力學模型和岩土體力學參數,選取合適的分析方法,才能取得正確的結果。歸根到底一句話就是這些應用基礎理論是為地質工程服務的應用基礎理論,必須在研究清楚地質體規律基礎上才能取得為地質工程服務的積極成效。

6. 地質工程專業本科主要專業課

我是成都理工大學地質工程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地質工程專業每個學校的側重點不太一樣,專業名稱叫法也不盡相同。從實力來講是中國地質大學和成都理工大學最強,兩個學校地質工程都是國家重點學科,地大那邊是岩土鑽掘工程方向最強,成都理工這邊是工程地質方向最強。成都理工這邊本科階段叫的是勘查技術與工程,下面分工程地質、岩土鑽掘工程和物探三個方向,前兩個方向在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後一個方向在地球物理學院。中國地大北京那邊地質工程沒武漢這邊強,北京那邊學的比較雜,以基坑處理方面為主,武漢這邊工程學院有個地質工程的實驗班,不過理工這邊今年開始在一本招生也要組建實驗班了。
先將成都理工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的專業介紹貼出來,供你參考。
成都理工這邊

勘查技術與工程(工程地質)(理科)
●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以力學、地質學理論為基礎,培養系統掌握工程地質方面的基本理論,具備工程地質勘察、設計和施工組織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從事工程地質勘察、地質災害防治、岩土工程設計與施工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為學生發展成為工程地質領域的高級技術和管理專家奠定基礎。
● 主要課程:地質學基礎、礦物岩石學、工程岩土學、土力學、岩體力學、構造地質學、工程地質勘察、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學、工程地質分析原理、工程地質數值法、岩土錨固和支擋工程、基礎工程、地基處理與測試、岩土工程施工技術、工程地質新進展等。
● 就業方向:學生畢業後可在國土、市政、建築、公路、鐵路、機場、水利、水電、礦山、港口、環保等領域從事工程地質勘察、岩土工程設計和施工等技術工作。
● 深造方向:學生畢業後可繼續攻讀本校或其他科研院所地質工程、岩土工程等相關專業的碩士、博士學位。
本專業為國家特色專業。
● 本專業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勘查技術與工程(岩土鑽掘工程)(理科)
● 培養目標:本專業以力學理論、機械設計為基礎,培養系統掌握岩土鑽掘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能適應21世紀工程建設發展需要,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素質,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與健康個性相統一的,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鑽掘工程專門人才。學生在學習數理化、外語、計算機等專業公共課的基礎上,主要學習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鑽探工藝學、掘進工程、石油鑽探、岩土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培養具有資源勘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設計與施工的基本能力,以及相關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和開發的初步能力。
● 主要課程:岩土鑽掘工程學、岩土鑽進設備、鑽井液工藝原理、岩土工程施工技術、掘進工程、岩土工程設計、石油鑽探、特種鑽進技術等。
專業教學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校內外擁有多處教學實踐實訓基地及實驗室,實踐學分佔全部學分的近30%。其中,學生在校期間,每年安排校外實習一次。
● 就業方向:學生畢業後可在資源開發(化石燃料開發、水力資源和水資源開發、固體礦產開發等):工程建設(道路、機場、橋隧、高層建築等)、地下礦產資源勘探、能源勘察、工程地質勘察、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岩土工程施工等單位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生產及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畢業生就業主要為中核、中建、中鐵建、中鐵工、中國水電等集團公司、中國地質科學院各研究所、公路設計院、各省地礦局及下屬地勘設計單位、油田等單位。
● 深造方向:勘查技術與工程(岩土鑽掘工程方向)的一級學科為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專業為國家重點學科地質工程(碩士階段)。因而勘查技術與工程(岩土鑽掘工程方向)學生可對口完成地質工程(碩士、博士)、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後流動站)深造。
本專業為國家特色專業。
● 本專業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勘查技術與工程(物探)(理科)
●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掌握應用地球物理(含化探、遙感)方法等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基本理論、一般方法和現代化技術,具有油氣藏、礦產資源勘查、工程勘察等設計與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及其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和開發的初步能力,在水電、鐵路、交通、建築、國土資源、環保和軍工等部門從事資源勘查與評價、環境保護、工程勘察與研究開發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 主要課程:地質學基礎、計算機語言程序設計、工程數學、場論、彈性波動力學、數字信號處理基礎、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測量學、電法勘探、重磁勘探、物探測井、計算方法、地震勘探資料處理及解釋、3S技術原理及應用、油氣勘查新方法、油氣物探軟體技術、工程與環境物探、工程地質、地球物理層析成像等。
● 就業方向:學生畢業後可在勘查設計、油氣勘探、環境保護、水利水電、航天、海洋、煤炭、能源、建築、交通、國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部門從事科研、教學、勘探及管理工作。
● 深造方向:學生畢業後可繼續在本校攻讀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應用地球物理、固體地球物理學、空間物理學碩士、博士學位,地質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學位,在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
本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
● 本專業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中國地質大學

080106 地質工程試驗班
地質工程試驗班以國家級重點學科地質工程為依託,旨在培養培養地質工程專業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是我校地質工科基礎科學研究和創新人才培養基地之一,重點培養地質工程領域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學校對「試驗班」提供了優良的育人環境與新穎的人才培養模式,如「產學研、學研產」、本碩統籌、享有研究生同等標準的圖書閱覽等待遇。其課程體系包括自然科學、地球科學、人文科學三大部分,重視培養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和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實驗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於創新型、研究型,將有80%左右的畢業生進入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攻讀碩士學位。試驗班實行末位淘汰、分流—補進的動態優秀人才培養機制,在全院范圍內擇優選拔補進。

080104 勘查技術與工程(註:岩土鑽掘工程)
本專業學生在學習數學、物理化學、外語、計算機知識的基礎上,主要學習基礎地質學、岩土鑽掘、應用地球物理等方面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資源勘查及工程勘察的設計、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和勘查新技術、新方法研究和開發的初步能力。本專業可以在資源勘查、工程勘察和基礎工程方向上有所側重。
辦學特色:以地質工程國家級重點學科為依託,從機械電子、岩土鑽掘技術與工程地質等多方面給學生打下寬厚的基礎,注重實踐環節,使培養的學生具備研究和解決地質工程與石油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就業領域:地質勘察、油氣鑽井、交通、水利、能源等領域

7. 構造地質學(大地構造學)理論發展概述有哪些

一、德國地質學家瑙曼提出「大地構造」一詞最早有關地球構造討論的著述,要算是法國地質學家埃利?博蒙(Elie de Beaumont,1798—1874年),他在1830年發表的《地球變動的研究》中已有論述,1830年,收縮理論盛行一時,基本上取代了上隆假說,1852年才全面公布收縮理論內容(見後)。
「大地構造」一詞,嚴格地說,是在1850—1854年德國地質學家K.E.瑙曼(Naumann,1797—1873年)發表的《記錄地質學教程》中第一次出現,其含義是泛指研究地殼的組成和結構。相當一段時期內,大地構造學(geotectonics)與構造地質學(structural geology,tectonics)作為同義語而流行。1936年E.克魯斯(Kras)作過闡述,他說:構造地質學是研究地殼構造和運動的科學,而近代大地構造學一般系指大型區域性,乃至全球的地質構造而言,與傳統的構造地質學有著明顯的區分和分工。
16世紀,地質科學開始從宗教神學桎梏下解脫出來,工業發展對金屬礦產需求日益迫切,人們從尋找礦藏中認識到,首先認識地質構造形式是一條捷徑,德國礦業工程師阿格利柯拉(Agericola George Bauer,1494—1555年)就總結了這方面的經驗。在他的名著《論金屬》一書中有系統論述,代表了這個時代的成就。比他稍早一點的義大利的達?芬奇(Leonardo da Vici,1452—1520年)在工程地下發現古代海相生物遺體,使他認識到海岸線不是固定不變的,並提出海洋和陸地有過「滄海桑田」之變,這變化是地殼運動的結果。1669年丹麥學者斯蒂諾(N.Steno,1638—1686年)發表《天然固體中的堅硬物》,書中提出地層延伸理論,指出地層受擾動破壞而傾斜,他以建立義大利托斯卡納地區地質發展史而著名,將該區劃分出六個階段。英國地質學家斯特勒奇(J.Strachyi,1671—1743年)較早做過英國煤田地質構造的研究。德國學者勒(雷)曼(Lehmann Johann Gottlob,1719—1967年)發表《山嶽的形成》;富澤爾(Fuchsel Geoge Christian,1722—1775年)發表《海陸變遷史》,把地球冷卻產生的褶皺認為是構造運動的結果;蓋塔爾(Guettard JeanEtinne,1715—1786年)發表《現代山嶽受海水、河流、雨水之影響而低減》;狄瑪列(Desmarest Nicholes,1725—1875年),在德國,特別是在薩克森地區作過大量區域地質構造調查與研究,但他沒有繼承郝屯的火山熱流是大陸抬升的力源理論,而強調地質突變性的營力作用。俄國學者羅蒙諾索夫(Ломоносовv M.B.,1711—1765年)在名著《論地層》中提出:改變地球面貌的力有內外兩種,「內部作用」就是地震,這種作用能使地殼隆起、沉降、海岸變遷,以及山脈的形成和消失。英國學者郝屯(Hutton James,1726—1798年)在《地球理論》中曾論及說地球是按物理學和力學規律發展而變化,所有地質作用是相互聯系,並按一定順序進行。他提出地殼運動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垂直運動,其中地球內熱的上升力最為重要。1777年在彼得堡科學院的一次講演中,提出山脈的隆起是火山作用造成的。他在地質學上最大的貢獻是第一次提出「解釋地質現象,只能求助於現在仍可觀察到的那些自然力的作用」,完全擺脫神創論的桎梏。
法國地質學家埃利?博蒙(1798—1874年),他在1830年論及收縮理論時,或在1852年全面公布其理論的內容時認為,地球處於一種冷卻收縮狀態,其外殼冷卻到可能有的限度,體積已不再縮小,而地球內部繼續冷卻收縮,地殼內外不相適應迫使地殼「下沉」、表面縮小而形成褶皺,並把褶皺作用當作主要作用,主張水平擠壓力作用形成褶皺。相繼發表的《地球變動的研究》、《山脈形成體系》(1852年)中也論及山脈隆起成因觀點。還有俄國地質學家索科洛夫(Cokoлов,D.И.,1788—1852年)1839年發表的《地球構造學教程》,以及《山嶽體系概念》、《山脈構造的起源和成因》都是以地球冷縮論觀點來論述。索科絡夫是把構造地質學理論系統化的著名俄國學者。
1863年美國地質學家洛甘(W.E.Logan,1798—1875年)發表的《加拿大地質報告》,以及早年發表的《北美地質文獻》中,都強調逆掩斷層形成了斷塊,來解釋地質構造問題。
1838年奧地利地質學家E.修斯(Suess,1831—1914年)在著名的《地球的外貌》中提出「地台」、「大陸沉降」、「地殼運動」等術語和概念,1875在《阿爾卑斯山成因》一文中,提出北美與歐洲之間存在「陸橋」的觀點,引發熱烈的討論。
美國地質學家F.B.S.泰勒(Taylor,1860—1938年)於1909年發表《從第三紀造山帶論地球面貌之起源》,最早提出大陸漂移理論。
法國地質學家G.E.奧格(Haug,1861—1927年)在《地槽與大陸塊》一文中,提出地槽與大陸區分,他認為:在地槽中由於海退的沉降面積超過鄰近陸緣地區,地槽褶皺引起海侵,這就是被譽為「奧格定理」的基本思想,在《地槽系與大陸區》把地背斜和地向斜稱之為「地槽系」,這些著述和論點有力地發展了地槽學說。
1926年美國地質學家R.A.戴利(Daly,1871—1957年)發表的《我們動盪的地球》、《地殼及其穩定》(1933年)、《地應力和地球構造》(1944年)等論著都對地質構造理論作過系統地論述。這個階段構造地質理論的研究,已是地質科學系統中比較活躍的學科。
構造地質學或大地構造學從作為獨立學科起始就假學眾多,學派林立,學術論戰此起彼復,爭論激烈,不同學派對地球組成(起源、運動、演化)有著不同概念和理論體系,形成截然不同的方法論,甚至有著完全對立的地球觀和方法論。
二、美國地質學家霍爾1859年提出地槽概念,揭開構造地質學的序幕百餘年來,歷史上曾有過隆起說、收縮說、膨脹說、均衡說、脈動說、旋迴說、潮汐說、大陸漂移說、重力褶皺說、底辟說、底流說、地殼振動說等各種構造地質學假說(詳見本書第三章第一節)。
1859年美國地質學家J.霍爾(Hall,1811—1898年)通過對阿帕拉契山地區的研究,提出了沉積重力負荷導致阿帕拉契山脈呈槽形特徵的古生代沉降區。1873年,被J.D.德納(Dana,1813—1895年)納入冷縮造山理論體系之中,把這種槽形構造命名為地槽,認為是地球因冷縮而在大陸邊緣出現的凹陷帶。當時得到法國地質學家奧格(Haug,G.E.,1861—1927年)在《地槽和大陸塊》中論證,認為地槽中由於海退的沉降面積超過鄰近陸緣地區,地槽褶皺引起海侵。
舒賀特(C.Chuchert,1858—1942年)、科伯(Kober Leopold,1883—?年)等多次論證,特別是法國地質學家M.A.貝特朗(Bertrand,1847—1907年)在1887年將環狀構造的克拉通稱為造山帶,提出造山旋迴概念,1928年又提出對稱山脈形成模式,在《阿爾卑斯與歐洲大陸的形成》中,提出盛行一時的旋迴學說。
1883—1903年奧地利的修斯(1831—1914年)在《地球的面貌》一書中,發展了沉積建造的時空分帶理論。在地槽學說發展過程中,德國地質學家H?施蒂勒(Stile,1876—1966年)早年也曾提出過正地槽概念(所指優地槽和冒地槽),在《構造演化獲得地殼演化》中倡導比較構造理論,在構造地質學發展史上起過一定積極作用。瑞士構造地質學家E.阿爾岡(Argand,1879—1940年)在其名著《亞洲構造論》及《阿爾卑斯構造地質問題研究》中,樹立起大地構造分析中的力學觀點。德國地質學家勃格達諾夫(Bogтanof)、德國大地構造學家克勞斯(1889—1970年)也都做過論證。
俄國的卡爾賓斯基(Kapпискнй A.,1847—1936年)、阿爾漢格爾斯基(Apxaнгельский,A.D.,1879—1940年)等在《俄羅斯陸台的發展與構造地質學》(1923年)及《論俄羅斯陸台構造》(1940年),建立起俄羅斯陸台和地槽學派,在俄國和蘇聯時代佔有統治地位。後來,著名地質學家巴甫洛夫(Павгов,п.A.,1854—1929年)通過月古利山構造的研究,發展了卡爾濱斯基陸台理論。進入20世紀,蘇聯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大地構造學家,諸如:沙茨基(Щатский,H.C.,1895—1960年),哈茵(Xaин,B.E.,1914—?年),別洛烏索夫(Белоусов,B.B.,1907—?年),柯西金(Kосвiгин,Ю.A.),楊申(Яншин,А.Л)等,強化了蘇聯大地構造學派。在他們發表的《地槽學說百年》一文中,系統地反映出他們的理論觀點及其發展成就。
因此,在大地構造學史(構造地質學史)研究中,都把霍爾1859年提出的地槽學說,作為學科發展的里程碑,為大地構造學的發展拉開了序幕。
地槽地台學說的建立,是構造地質學、大地構造學理論研究的標志性的成果,是20世紀前半葉占據統治地位的地殼垂直論、固定論的理論基礎。
構造地質學、大地構造學發展史表明:由於構造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在地質科學系統中所居的地位和作用,新的構造地質學理論的涌現,能反映不同時期的地質科學各個領域的理論水平和發展趨勢,如20世紀70年代板塊構造地質學出現,盡管對該學說尚有頗大的爭論,特別是對大陸地質的乏力,受到質疑和挑戰,但在當時卻有力地推動了整個地球科學的發展,因而說大地構造學是對地質科學有著深遠影響的分支學科,被譽為「地質科學中的哲學」。

8. 地質工程哪些方向比較好

地質工程專業出來的很好找工作,但是都是很苦的工作,居無定所不說,乾的活基本不帶技術含量很讓人崩潰的。好一點的就是設計院之類的,也就待遇相對高一點,別的什麼勘察施工單位,你也就是一高學歷民工了。

9.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的基本理論和幾個主要技術

首先,要明來確地質工程的自基本理論問題是什麼。著者認為,地質工程的基本理論是地質控制論。防治地質災害或對地質體失穩防治的認識有兩種觀點:①荷載支護體系觀點;②地質體改造觀點。而地質體改造觀點是十分重要的一種觀點,它的基礎理論就是地質控制論,它科學地提出防治地質體失穩的技術措施。地質體改造是地質工程理論的基本組成部分,地質體組成成分、地質體結構及地質環境條件則形成力的平衡。上述三者之一遭到破壞時,便可能產生失穩,對此可以通過改變其組成成分、結構、地質體賦存環境條件達到新的穩定狀態。

地質工程工作中常用的地質技術,可概括為以下6個方面:①鑽探技術;②物探技術:CT、電磁波層析、地質雷達等;③測試技術:綜合測孔、流變試驗、剛性壓機等;④監測技術:遙測、遙控、立體監測等;⑤地質體改造技術:灌漿、錨固、支擋工程等;⑥計算機技術:數值分析、模擬模擬、反分析、自動化控制等。

10. 地質工程專業具體干什麼都學哪些課程

以下是蘭州大學地質工程教學計劃,由於各學校辦學特色不同,所以各學校也有所不同!

地質工程學專業本科培養方案及教學計劃

一、培養目標
地質工程是地球科學領域中的應用技術專業,是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基礎。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西部大開發,對具有良好素質的地質工程技術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大。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堅實的數學、力學及地質學等理論基礎及系統的地質工程理論、技能和方法,獲得工程科學和技術的基礎訓練,能獨立從事各種建設工程中的勘察、設計、施工、評價和管理等的具有廣泛適應能力的高級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能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門從事教學、科學研究和科技開發,能在能源、水利水電、城建、交通、市政、環保和國防等部門從事工程勘察、設計、施工和管理以及工程病害評價和治理。

二、基本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掌握地質工程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科學研究的思維和實驗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通過實踐性環節的學習,參加社會實踐和課外科技學術活動,掌握地質工程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方法。初步具備生產、教學、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工程建設管理的能力。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能力和素質:
(1) 堅實的數學、力學和地質學基礎。
(2) 地質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技能和方法。
(3) 運用工程地質學理論和方法,解決工程建設中的有關問題的基本能力。
(4) 對地質資源、地質環境和地質工程等開展勘察、評價、治理、設計、規劃的能力。
(5) 了解地質工程學科的前沿理論及技術發展動態。
(6) 掌握一門外語,能較熟練閱讀本專業技術文獻資料。
(7) 掌握計算機應用、程序設計和運用計算機技術獲得科技知識和信息的技能,初步具有運用計算機完成地質工程及其相關工作的能力。
(8) 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基本技能,達到國家規定的大學體育的合格標准,身心健康。

三、學制與學位
(一)學制
學制四年。學校實行彈性學制,允許學生分階段完成學業。但具有學籍的時間最長不超過八年,累計修業時間不超過六年。
(二)學位
完成本專業學業,修滿170學分,符合學校相關規定者,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四、主要學科
主要學科:地質工程學,包括:方向A(工程地質學)、方向B(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五、主幹課程、特色課程和精品課程
(一)基礎課程
地球科學概論、基礎水文地質學、工程力學、工程化學、工程制圖、工程測量
(二)主幹課程
構造地質學、工程岩土學、土力學、岩體力學、工程地質學原理、工程地質勘察
(三)特色課程
地基基礎、邊坡工程、地下工程、地質體改造、環境岩土工程、地球物理

六、課程結構與學時學分分配總表
總學分170學分。必修課佔102學分,其中公共基礎課57學分(含軍事訓練與軍事理論1學分、形式與政策1學分)、專業類基礎課26學分、專業課19學分;選修課46學分,其中專業指選修課23學分、專業任選課17學分、跨學科選修課6學分;實踐教學環節22學分。
課程結構與學時學分分配總表
課程類別 課程性質 學分 占總學分比例(%) 學時 占總學時比例(%)
公共基礎課 必修 56 33.1 1062 34.1
指選 0 0.0 0 0.0
專業類基礎課 必修 25 14.5 450 14.5
專業課 必修 19 11.0 342 10.9
指選 24 14.0 432 13.9
任選 23 13.4 414 13.3
課外活動和實踐環節 必修 25 14.0 414 13.3
合 計 172
100
3114 100

(一)公共基礎課
序號 課程名稱 學分 學時 開課學期 備注
1 思想品德修養 2 36 1
2 法律基礎 2 36 2
3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3 54 6
4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2 36 6
5 毛澤東思想概論 2 36 7
6 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3 54 7
7 形式與政策 1 自學,全校統考
8 大學英語 16 288 1,2,3,4
9 體育 4 144 1,2,3,4
10 大學信息技術基礎 3 54 1
11 高等數學 12 216 1,2
12 線性代數 3 54 1
1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3 54 3
小計
(二)專業類基礎課
序號 課程名稱 學分 學時 開課學期 備注
1 地球科學概論 4 72 1
2 工程制圖 3 54 2
3 工程化學 4 72 2
4 工程力學 5 90 2
5 水文地質與水文地球化學 4 72 3
6 Fortran程序設計 2 36 3 1-17周
7 工程測量學 3 54 4 1-14周
小計 25
450

(三)專業課
序號 課程名稱 學分 學時 開課學期 備注
1 構造地質學 3 54 3
2 工程岩土學 2 36 4 1-6周
3 土力學 3 54 4 7-16周
4 岩體力學 4 72 5
5 工程地質勘察 3 54 5 11-20周
6 工程地質學原理 4 72 6 1-14周
小計 19
342

(四)指定選修課
序號 課程名稱 學分 學時 開課學期 備注
1 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學 3 54 3
2 地基基礎工程 3 54 5
3 邊坡工程 3 54 6 1-14周
4 地下工程 3 54 6 1-14周
A6 結構力學 3 54 3
A7 彈塑性力學 3 54 3
A8 工程與環境物探(含實習) 3 54 4 1-14周
A9 工程滲流力學 3 54 5
B6 數學物理方法 3 54 3
B7 地球物理學原理 3 54 3
B8 VC++(含實習) 3 54 4 1-14周
B9 地球物理反演理論與方法 3 54 5
小計 24 432
(五)實踐性教學環節
序號 課程名稱 學分 學時 開課學期 備注
1 軍事訓練與軍事理論 1 1
2 基礎地質認識實習 1 1周 2 20-20周
3 綜合地質填圖實習 3 3周 4 18-20周
4 地質工程綜合實習 4 4周 6 17-20周
5 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 10 7,8
6 地球科學概論實驗和實習 0.5 18 1
7 Fortran程序設計實習 1 36 3 1-17周
8 工程力學實驗 0.5 18 2
9 構造地質學課程設計 0.5 18 3
10 工程測量實習 1 1周 4 16-16周
11 土工實驗 1 36 4 5-13周
12 岩體力學實驗 1 36 5 5-13周
13 工程地質勘察實習 0.5 18 5 15-19周
小計 25
828
註:未計入隨課程講授進行的課間實驗和實習。

(六)任意選修課
為了增強學生對社會需要的廣泛適應性,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愛好和需要,選修本專業或其他專業的課程,至少選修23學分,其中專業任選課至少17學分、跨學科(指學科門類,包括本學院力學和土木工程等)任選課6學分。
序號 課程名稱 學分 學時 開課學期 備注
1 遙感地質學 2 36 5 1-10周
2 土木工程概論 2 54 7 1-10周
3 地質災害與防治 2 54 7 1-10周
4 道路工程 2 54 7 1-10周
5 礦業工程 2 54 7 8-14周
6 水利水電工程 2 54 7 1-10周
7 地震工程 2 36 8 3-8周
8 工程概預算、招投標與監理 2 54 8 3-11周
9 地理信息系統 2 36 8 3-11周
10 地質工程專題講座 2 54 8 1-11周
A11 鋼筋混凝土結構原理(含課程設計) 2 54 4 1-14周
A12 工程建築概論 2 54 5 1-14周
A13 特殊土工程地質特性與改良 2 54 5 1-10周
A14 工程鑽探與取樣 2 36 6 1-14周
A15 環境岩土工程 2 54 6 1-10周
A16 區域穩定工程地質學 2 36 6 1-10周
A17 地質體改良 2 54 7 1-10周
A18 動力工程地質學 2 36 8 3-8周
A19 環境工程地質學 2 36 8 3-8周
A20 其它
B11 重磁電勘探 (含實習) 2 54 5
B12 地震波與聲波勘探 (含實習) 2 54 5
B13 測井理論與方法(含實習) 2 36 6 8-14周
B14 放射性勘探 (含實習) 2 36 6 1-7周
B15 數字信號處理 2 54 6 1-15周
B16 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 2 54 7 1-16周
B17 混凝土無損檢測 2 54 8 3-11周
B18 其它
小計 其它(根據當年就業形勢,臨時安排)

七、課外活動和實踐教學環節的安排和要求
本教學計劃中安排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地質工程專業類必不可少的內容,與課堂教學任務相輔相成。
(一)課外活動
除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實踐性教學任務外,學生應積極參加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和課外學習,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培養適應社會的能力。
(1) 積極參加學校、學院、班級組織的書畫比賽、辯論賽及演講賽、英語比賽、知識競賽、文體活動及比賽、青年志願者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
(2) 開展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教育,在低年級開展政治思想、愛國廣義和專業思想教育,在高年級開展畢業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
(3) 結合各級野外實習,因時因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
(二)科研與生產的初步訓練
(1) 廣泛參加各級各類學術活動。系或研究所負責開展不同形式的學術活動,包括學術報告會、專題和前沿科技講座、學術討論與學術交流。學生應積極參加專業類學術活動,同時參加其它相關的學術活動,拓寬知識面。
(2) 鼓勵學生在課余參加老師的科研工作,教師盡量為學生提供科研機會,培養科研興趣、掌握科研方法、鍛煉科研能力。
(3) 鼓勵學生參加相關的生產實踐活動,掌握地質工程生產實踐的工作程序、方法,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三)任意選修課的實驗和教學實習
任意選修課的實驗和教學實習未單獨列出,由任課教師根據課時總量靈活掌握。
(四)教學實習時間與安排
(1) 實習時間及安排
工程測量綜合實習:1周,安排在課程結束後進行;
基礎地質認識實習:1周,安排在第一學年第2學期最後一周進行;
綜合地質填圖實習:3周,安排在第二學年第4學期最後三周進行;
地質工程綜合實習:4周,安排在第三常年第6學期最後四周進行;
地質工程畢業實習:因目前條件尚不成熟,本計劃暫不列入。
(2) 排課要求
第2、4、6學期的課堂教學時間應做出相應調整(總學時不變),以保證野外實習正常進行。其中:
第2學期,課堂教學(含考試)應在第19周末結束,第20周為基礎地質認識實習;
第4學期,課堂教學(含考試)應在第16周末結束,第17周為工程測量綜合實習,第17~20周為綜合地質填圖實習;
第6學期,課堂教學(含考試)應在第16周末結束,第17~20周為地質工程綜合實習。

八、副修和雙學位專業教學計劃
(一)副修和雙學位教學計劃
以「地質工程」作為副修和雙學位專業的學生,需按下列計劃修學滿學分(副修30學分、雙學位50學分),按學校有關規定,可獲得地質工程專業副修證或地質工程專業學士學位。
課 程 學 分
副 修 雙學位
地球科學概論 4 4
水文地質與水文地球化學 4 4
構造地質學 3 3
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學 3 3
工程岩土學 2 2
土力學 3 3
工程地質勘察 3 3
工程地質分析原理 4 4
工程滲流力學 3 3
工程建築概論 3 3
岩體力學 / 4
工程與環境物探(含實習) / 3
地基基礎工程 / 3
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 / 8
合計 32 50

(二)副修和雙學位教學計劃說明
(1) 對於副修地質工程專業或以地質工程為第二專業學位的學生,應完成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指定選修課和必要實踐教學環節,達到規定學分。
(2) 授課時間、內容、要求均與地質工程專業相同,不另外單獨安排。
(3) 若原專業已修本教學計劃中的課程,則免修相應課程,不計學分,不足學分從指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中選擇。

九、其它有關說明
(一)本教學計劃修訂宗旨
針對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的實際情況、地質工程學科發展趨勢以及就業反饋信息,本著「夯實基礎、培養能力、拓寬口徑」的理念,在2004年「地質工程學專業本科培養方案及教學計劃」的基礎上,經修訂而制訂本教學計劃,突出蘭州大學地質工程學專業的特色。
與2004年教學計劃相比,本教學計劃在以下方面進行的修訂。
(1) 注重工程地質學基礎,主要反映在課程教學內容的修正與更新、部分課程名稱的更改與相應教學內容的變更、增設部分專業選修課,使學生系統掌握地質工程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工程建設中的若干工程地質問題的能力,拓寬學生就業口徑。
(2)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以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二)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相輔相成,在教學計劃修訂的同時,對教學大綱進行了相應的修訂,尤其加強了工程地質方面的內容,保證學生在掌握地質工程工作方法(勘察→設計→施工→工程對策)的基礎上,熟悉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各領域和各類工程建設中工程地質問題。
任課教師必須嚴格按照新教學大綱,完成教學任務,以保證教學內容的相互銜接,避免重復和遺漏。
(三)選修課的考核方式
本計劃不對選修課的考核方式作統一要求,由任課教師在公平、公共的原則下,評定學生的成績。鼓勵教師採用多種形式(如課程設計、論文撰寫、學生學術講座等)對學生進行考核,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和更進一步的基本技能訓練,融會貫通所學知識,培養學習興趣,提高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四)臨時選修課程的安排
根據當年就業形勢,適當開設部分本計劃中未列課程,供學生選修。
(五)生效日期
本教學計劃從2006級開始執行。

十、地質工程學本科教學計劃總體安排一覽表
課程類別 課程性質 序號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 學分 周

時 學時
總數 課時分配 各學期周學時分配 備注

授 習題
討論 實驗

上機 課外
輔導 第一
學年 第二
學年 第三
學年 第四學年
1 2 3 4 5 6 7 8




課 必修 1 思想品德修養 2 2 36 36 2
2 法律基礎 2 2 36 36 2
3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3 3 54 54 4 1-14周
4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2 2 36 36 3 1-14周
5 毛澤東思想概論 2 2 36 36 2
6 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3 3 54 54 3
7 形式與政策 1 0 1 自學
8 大學英語 16 4 288 288 4 4 4 4
9 體育 4 2 144 144 2 2 2 2
10 高等數學 12 4 216 216 6 6
11 大學信息技術基礎 3 3 54 54 3
12 線性代數 3 3 54 54 3
1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3 3 54 54 3
專業基礎課 必修 14 地球科學概論 4 4 72 72 4
15 工程制圖 3 3 54 54 3 1-18周
16 工程力學 5 5 90 90 5
17 工程化學 4 4 72 72 4
18 水文地質與水文地球化學 4 4 72 72 4
19 Fortran程序設計 2 2 36 36 2 1-17周
20 工程測量學 3 4 54 54 4 1-14周
專業課 必修 21 構造地質學 3 3 54 54 3
22 工程岩土學 2 6 36 36 6 1-6周
23 土力學 3 6 54 54 6 7-16周
24 岩體力學 4 4 72 72 4
25 工程地質勘察 3 3 54 54 3
26 工程地質學原理 4 6 72 72 6 1-14周
方向指選 27 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學 3 4 54 54 3
28 地基基礎工程 3 4 54 54 3
29 邊坡工程 3 4 54 54 4 1-14周
30 地下工程 3 4 54 54 4 1-14周
A31 結構力學 3 3 54 54 3
A32 彈塑性力學 3 3 54 54 3
A33 工程與環境物探(含實驗) 3 3 54 54 3
A34 工程滲流力學 3 3 54 54 3
B31 數學物理方法 3 3 54 54 3
B32 地球物理學原理 3 3 54 54 3
B33 VC++ (含實習) 3 3 54 54 3
B34 地球物理反演理論與方法 3 3 54 54 3
任選 本專業任意選修課 17
跨學科任意選修課 6
實踐教學環節 必修 35 工程力學實驗 0.5 1 18 18 2
36 Fortran程序設計實習 1 2 36 36 2 1-17周
37 地球科學概論實驗及實習 0.5 2 18 18 2
38 構造地質學課程設計 0.5 2 18 18 2
39 土工實驗 1 4 36 36 4 5-13周
40 岩體力學實驗 1 4 36 36 4 5-13周
41 工程地質勘察實習 0.5 2 18 18 4 15-19周
42 工程測量實習 1 1周 1周 X 16-16周
43 基礎地質認識實習 1 1周 1周 X
44 綜合地質填圖實習 3 3周 3周 X
45 地質工程綜合實習 4 4周 4周 X
46 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 10 X
課外活動和
社會實踐等 軍事訓練與軍事理論 1 1
專業實踐教學 24
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環節學分合計 25 414 0 414 3 2 4 4 8 0 0 0
必修課學分、學時、實驗合計 100 1854 1854 25 26 21 22 7 13 5 0
選修課學分、學時合計 47 846 432 0 0 6 3 3 8 0 0 (+414)
總學時、實驗、上機學時合計 170 3114 2286 414 28 28 31 29 18 21 5 0
註:備注欄中「(+414)」為任意選修課總學時;
各學期課時合計中不含任意選修課的課時;
實踐課學時為摺合學時,且不含指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的實驗和教學實習。
附: 各學期課程分配
第1學期(第一學年第1學期)
序號 課程名稱 課程類別 學分 總學時 周講授學時 周實踐學時 備注
1 思想品德修養 公共基礎 2 36 2
2 大學英語 公共基礎 4 72 4
3 體育 公共基礎 1 6 2
4 高等數學 公共基礎 6 90 6 全院合班
5 大學信息技術基礎 公共基礎 3 54 3
6 線性代數 公共基礎 3 54 3 全院合班
7 地球科學概論 專業基礎 4 72 4
8 地球科學概論實驗及實習 實踐教學 0.5 18 0 2
9 軍事訓練與軍事理論 實踐教學 1
小計 (必修&指選) 24.5
402
24
第2學期(第一學年第2學期)
序號 課程名稱 課程類別 學分 總學時 周講授學時 周實踐學時 備注
1 法律基礎 公共基礎 2 36 2
2 大學英語 公共基礎 4 72 4
3 體育 公共基礎 1 36 2
4 高等數學 公共基礎 6 6 6 全院合
5 工程力學 專業基礎 5 90 5
6 工程制圖 專業基礎 3 54 3 2
7 工程化學 指定選修 4 72 4 與土木合
8 工程力學實驗 實踐教學 0.5 18 0 2
9 基礎地質認識實習 實踐教學 1 1周 0 20-20周
小計 (必修&指選) 26.5
420 24

第3學期(第二學年第1學期)
學期 課程名稱 課程類別 學分 總學時 周講授學時 周實踐學時 備注
1 大學英語 公共基礎 4 72 4
2 體育 公共基礎 1 36 2
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公共基礎 3 54 3 全院合班
4 Fortran程序設計 專業基礎 2 36 2 全院合班
5 構造地質學 專 業 課 3 54 3
6 Fortran程序設計實習 實踐教學 1 36 0 2
7 構造地質學課程設計 實踐教學 0.5 18 0 4
8 水文地質與水文地球化學 專業基礎 4 72 4
9 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學 指定選修 3 54 3
A10 結構力學 指定選修 3 54 3
A11 彈塑性力學 指定選修 3 54 3
B10 數學物理方法 指定選修 3 54 3
B11 地球物理學原理 指定選修 3 54 3
小計 (必修&指選) 27.5 540 27
第4學期(第二學年第2學期)
序號 課程名稱 課程類別 學分 總學時 周講授學時 周實踐學時 備注
1 大學英語 公共基礎 4 72 4
2 體育 公共基礎 1 36 2
3 工程測量學 專業基礎 3 54 4 1-14,與土木合班
4 工程岩土學 專 業 課 2 36 6 1-6周
5 土力學 專 業 課 3 54 6 7-15周
6 工程測量學實習 實踐教學 1 1周 0 16-16周
7 土工實驗 實踐教學 1 36 0 4 5-13周
8 綜合地質填圖實習 實踐教學 3 3周 0 18-20周
A9 工程與環境物探(含實習) 指定選修 3 54 4 1-14周
A10 鋼筋混凝土結構原理 任意選修 2 54 4 1-14周
B9 VC++ (含實習) 指定選修 3 54 4 1-14周
B10
小計 (必修&指選) 21 586 26
第5學期(第三學年第1學期)
序號 課程名稱 課程類別 學分 總學時 周講授學時 周實踐學時 備注
1 岩體力學 專 業 課 4 72 4
2 工程地質勘察 專 業 課 3 54 6
3 地基基礎工程 指定選修 3 54 6
4 岩體力學實驗 實踐教學 1 36 0 4 5-13周
5 工程地質勘察實習 實踐教學 0.5 18 0 4
6 遙感地質學 任意選修 2 36 4 1-10周
A7 工程滲流力學 指定選修 3 54 3
A8 工程建築概論 任意選修 2 54 3
A9 特殊土工程地質特性與改良 任意選修 2 54 3
B7 地球物理反演理論與方法 指定選修 3 54 3
B8 重磁電勘探(含實習) 任意選修 2 54 3
B9 地震波與聲波勘探(含實習) 任意選修 2 54 3
小計 (必修&指選) 14.5 288 19
第6學期(第三學年第2學期)
序號 課程名稱 課程類別 學分 總學時 周講授學時 周實踐學時 備注
1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公共基礎 3 54 3
2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公共基礎 2 36 2
3 工程地質分析原理 專 業 課 4 72 6 1-14周
4 地質工程綜合實習 實踐教學 4 0 0 17-20周
5 邊坡工程 指定選修 3 54 4 1-15周
6 地下工程 指定選修 3 54 4 1-15周
A7 工程鑽探與取樣技術 任意選修 2 36 4 1-10周
A8 環境岩土工程 任意選修 2 54 4 1-15周
A9 區域穩定工程地質學 任意選修 2 54 4 1-15周
B7 測井理論與方法(含實習) 任意選修 2 36 6 8-14周
B8 放射性勘探(含實習) 任意選修 2 36 6 1-7周
B9 數字信號處理 任意選修 2 54 4 1-15周
小計 (必修&指選) 19 1923

第7學期(第四學年第1學期)
序號 課程名稱 課程類別 學分 總學時 周講授學時 周實踐學時 備注
1 毛澤東思想概論 公共基礎 2 36 2
2 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公共基礎 3 54 3
3 土木工程概論 任意選修 3 54 6 1-10周
4 地質災害與防治 任意選修 2 54 6 1-10周
5 道路工程 任意選修 2 54 6 1-10周
6 水利水電工程 任意選修 2 54 6 1-10周
7 礦業工程 任意選修 2 36 6 8-14周
8 地震工程 任意選修 2 36 6 1-6周
9 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 實踐教學 0
A10 地質體改良 任意選修 2 54 6 1-10周
B10 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 任意選修 2 54 6 1-10周
小計 (必修&指選) 5 5

第8學期(第四學年第2學期)
序號 課程名稱 課程類別 學分 總學時 周講授學時 周實踐學時 備注
1 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 實踐教學 10
2 工程概預算、招投標與監理 任意選修 2 54 6 3-11周
3 地質工程專題講座 任意選修 2 54 6 3-11周
4 地理信息系統 任意選修 2 36 6 3-8周
A5 動力工程地質學 任意選修 2 36 6 3-8周
A6 環境工程地質學 任意選修 2 36 6 3-8周
B5 混凝土無損檢測 任意選修 2 54 6 3-11周
小計 (必修&指選) 10 0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