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耕地質量等別監測怎麼成圖

耕地質量等別監測怎麼成圖

發布時間: 2021-02-09 03:52:31

⑴ 農用地(耕地)等別組合的水平地域分布規律及其原因分析

福建省地處我國東南沿海,背山面海,根據不同行政區域距海的遠近,大致可將全省分為沿海地區(包括寧德、福州、莆田、泉州、廈門和漳州市)和內陸地區(包括三明、南平和龍岩市)。從不同地域耕地質量等別佔全省相應等別耕地總面積的比重比較來看(圖 4-4 ~圖4-6),沿海地區耕地自然質量等、利用等和經濟等的 20 等以上耕地面積分別為 157434.9 公頃、19931.8 公頃和 28698.4 公頃,佔全省同等質量耕地總面積的比重分別為 64.62%、94.96% 和92.67%;內陸地區耕地自然質量等、利用等和經濟等的 20 等以上耕地面積分別為 86214.9 公頃、1058.2 公頃和 2269.3 公頃,佔全省同等質量耕地總面積的比重分別為 35.38%、5.04% 和 7.33%。由此也表明福建省沿海地區的優質高等級耕地數量明顯多於內陸地區,這些 20 等以上耕地主要分布於沿海平原、河流低階地和濱海老墾區,土壤類型主要包括烏泥田、灰泥田、烏埭田和灰埭田等。沿海地區高等級耕地數量較大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福建省沿海地區的大部分縣(市、區)處於南亞熱帶氣候區,水熱資源豐富,致使分布於沿海平原、河流低階地和濱海老墾區的多數耕地可實行多熟制栽培,不僅耕地氣候生產潛力明顯高於內陸地區,而且耕地的利用系數也較高;二是沿海地區地勢相對低緩,交通和區位條件優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勞動力素質也相對較高,故單位面積耕地的科技含量和經濟投入也高於內陸地區,促進了該區耕地質量不斷提高;三是沿海地區為福建省主要水系的下游地區,分布著由河流沖積母質堆積發育的沿海沖積平原,如福州、莆仙、泉州和漳州四大平原,由於河流沖積母質富含礦質養分,且平原區內灌溉條件優越,加上人為開發利用過程中的長期定向培肥,致使該區耕地的土壤肥力和質量明顯高於內陸地區。

從圖 4-4 ~圖 4-6 的統計結果比較還可以看出,福建省沿海地區自然質量等 6 ~ 17 等耕地面積佔全省同等質量耕地總面積的比重均明顯高於內陸地區,其中 6 ~ 10 等地和 11 ~ 17 等地分別比內陸地區相應等別耕地所佔比重高 26.64% 和 34.47%;沿海地區利用等 7 ~ 11 等和經濟等7~11等耕地面積佔全省同等質量耕地總面積的比重也明顯高於內陸地區,其中利用等7~11等耕地的比重比內陸地區相應等別耕地所佔比重高 47.39%,經濟等 7 ~ 11 等耕地的比重比內陸地區相應等別耕地所佔比重高 42.43%。表明福建省沿海地區低等級耕地的數量也明顯高於內陸地區,這些低等級耕地主要分布於沿海低丘台地、丘陵山地和濱海新墾區,土壤類型主要包括黃泥田、黃泥砂田、紅土田、白鱔泥田、鹽斑田、青泥田、爛泥田、赤土、赤砂土、紅泥土、紅泥砂土和風砂土等。沿海地區低等級耕地數量也較大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沿海地區高溫多雨的南亞熱帶氣候條件,導致該區耕地土壤有機質分解作用強烈,加上長期以來忽視有機肥的投入,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低於內陸地區,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差,致使分布於低丘台地、丘陵山地區的耕地土壤質量不高;二是沿海地區年降水集中,地表植被覆蓋差,是福建省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特別是分布於沿海低丘台地和丘陵山地區的坡耕地,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從而導致坡耕地土壤肥力和質量下降;三是一些濱海新墾區由於淡水資源不足,土壤脫鹽不徹底,存在明顯的鹽鹼障礙因素,致使新墾區耕地土壤質量難以提高;四是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勞動力成本明顯高於內陸地區,故沿海地區的農作物「產量-成本」系數明顯小於內陸地區,致使該區綜合質量處於低等級的耕地數量明顯增加。

圖4-4 不同地域耕地自然質量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4-5 不同地域耕地利用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4-6 不同地域耕地經濟等別面積比例圖

綜上所述,福建省耕地等別組合的水平地域分布表現出「沿海地區高等別和低等別耕地數量均明顯高於內陸地區,而內陸地區則以中等別耕地居多」的特點。

⑵ 中國國家農業部對耕地地力等級是如何劃分的

中國國家農業部對耕地地力等級的劃分是:以耕地土壤圖、土地利用現狀圖、行政區劃圖疊加形成的圖斑為評價單元,從立地條件、耕層理化性狀、土壤管理、障礙因素和土壤剖面性狀等方面綜合評價耕地地力,在此基礎上,對全國耕地質量等級進行劃分。

2012年底,農業部組織完成了全國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工作,以全國18.26億畝耕地(二調前國土數據)為基數,對全國耕地質量等級進行了劃分,得出全國耕地質量總體情況。

全國耕地按質量等級由高到低依次劃分為一至十等。

1、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為4.98億畝,佔耕地總面積的27.3%。這部分耕地基礎地力較高,基本不存在障礙因素,應按照用養結合方式開展農業生產,確保耕地質量穩中有升。

2、評價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8.18億畝,佔耕地總面積的44.8%。這部分耕地所處環境氣候條件基本適宜,農田基礎設施條件較好,障礙因素不明顯,是今後糧食增產的重點區域和重要突破口。到2020年,按照耕地基礎地力平均提高1個等級測算,可實現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600億斤以上。

3、評價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5.10億畝,佔耕地總面積的27.9%。這部分耕地基礎地力相對較差,生產障礙因素突出,短時間內較難得到根本改善,應持續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和耕地內在質量建設。

(2)耕地質量等別監測怎麼成圖擴展閱讀:

按照中國綜合農業區劃,我國耕地分為東北、內蒙古及長城沿線、黃淮海、黃土高原、長江中下游、西南、華南、甘新、青藏區等九個區。

1、東北北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除朝陽外)三省及內蒙古東北部大興安嶺區,總耕地面積3.34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8.3%。

2、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包括內蒙古包頭以東(除大興安嶺外)、遼寧朝陽、河北承德和張家口、北京延慶、山西北部及西北部、陝西榆林、寧夏鹽池和同心,總耕地面積1.33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7.3%。

3、黃淮海區。該區位於長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東,包括北京大部、天津、河北大部、河南大部、山東、安徽與江蘇的淮北地區,總耕地面積3.46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8.9%。

4、黃土高原區。該區位於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東、伏牛山及秦嶺以北、長城以南,包括河北西部、山西大部、河南西部、陝西中北部、甘肅中東部、寧夏南部及青海東部,總耕地面積1.53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8.4%。

5、長江中下游區。該區位於淮河-伏牛山以南、福州-英德-梧州以北、鄂西山地-雪峰山以東,總耕地面積3.30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8.1%。

6、西南區。該區位於秦嶺以南,百色-新平-盈江以北,宜昌-漵浦以西,川西高原以東,包括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西川和雲南大部、貴州全部、湖北和湖南西部以及廣西北部,總耕地面積2.92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6.0%。

7、華南區。該區位於福州-大埔-英德-百色-新平-盈江以南,包括福建東南部、廣東中南部、廣西南部和雲南南部,總耕地面積1.32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7.2%。

8、甘新區。該區位於包頭-鹽池-天祝以西,祁連山-阿爾金山以北,包括新疆全境、甘肅河西走廊、寧夏中北部及內蒙古西部,總耕地面積0.93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5.1%。

9、青藏區。該區包括西藏、青海大部、甘肅甘南及天祝、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總耕地面積0.13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0.7%。

⑶ 耕地質量分多少個等級

耕地質量分15個等級。

通過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工作,中國全國耕地評定為15個質量等別,1等耕地質量最好,15等最差。

將全國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劃分為優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

耕地質量指耕地的質量內容包括耕地用於一定的農作物栽培時,耕地對農作物的適宜性、生物生產力的大小(耕地地力)、耕地利用後經濟效益的多少和耕地環境是否被污染四個方面。

(3)耕地質量等別監測怎麼成圖擴展閱讀:

中國耕地現狀:

根據國土資源部2009年12月24日發布的中國歷史上第一份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成果《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顯示 ,中國耕地質量等別總體偏低。

調查顯示,全國耕地質量平均等別為9.80等,等別總體偏低。優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積佔全國耕地評定總面積的比例分別為2.67%、29.98%、50.64%、16.71%。

全國耕地低於平均等別的10至15等地佔調查與評定總面積的57%以上;全國生產能力大於1000公斤/畝的耕地僅佔6.09%。中國耕地質量總體明顯偏低。

從全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劃分的12個國家一級標准耕作制度區來看,耕地質量等別總體最優的前三位是長江中下游區、華南區、江南區;總體最差的後三位是黃土高原區、青藏高原區和內蒙古高原及長城沿線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耕地質量

⑷ 廣東省耕地質量等別年度監測評價標書怎麼寫

最好找個專業的標書公司

⑸ 如何開展耕地質量等別更新評價工作

耕地質來量等別更新自評價的工作對象是指近年來由於建設佔用、災害損毀、農業結構調整、生態退耕、耕地開發、土地整治等活動,數量、質量、權屬狀況等發生變化的耕地。耕地質量等別監測的工作對象是指耕地質量等別漸變區域的耕地,也可理解為主要受自然環境因素和宏觀經濟政策因素

⑹ 耕地質量等別更新評價資料庫包括哪些內容

耕地質量等別更新評價的工作對象是指近年來由於建設佔用、災害損毀、農業回結構調整、生態退耕答、耕地開發、土地整治等活動,數量、質量、權屬狀況等發生變化的耕地。耕地質量等別監測的工作對象是指耕地質量等別漸變區域的耕地,也可理解為主要受自然環境因素和宏觀經濟政策因素

⑺ 耕地質量等別 凈增減耕地什麼意思

耕地質量等級指耕地的質量內容包括耕地用於一定的農作物栽培時,耕地對農作專物的適宜性、屬生物生產力的大小(耕地地力)、耕地利用後經濟效益的多少和耕地環境是否被污染四個方面。優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積佔全國耕地評定總面積的比例分別為2.67%、29.98%、50.64%、16.71%。從全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劃分的12個國家一級標准耕作制度區來看,耕地質量等別總體最優的前三位是長江中下游區、華南區、江南區;總體最差的後三位是黃土高原區、青藏高原區和內蒙古高原及長城沿線區。
城鎮建設用地增加和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簡稱掛鉤)是指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將若干擬整理復墾為耕地的農村建設用地地塊(即拆舊地塊)和擬用於城鎮建設的地塊(即建新地塊)等面積共同組成建新拆舊項目區(簡稱項目區),通過建新拆舊和土地整理復墾等措施,在保證項目區內各類土地面積平衡的基礎上,最終實現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城鄉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標。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