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質勘察砂岩怎麼描述
『壹』 求助:野外怎麼區別描述白雲質砂岩、砂質白雲岩
這兩種岩石是過渡性岩石,白雲質砂岩的砂分較多,界線是砂大於50%,野外一般要砂大於60%才會定為白雲質砂岩,感觀上粗糙,砂粒清楚,岩石膠結較緊密,磨細後加5%鹽酸不起泡;而砂質白雲岩砂成分較少,一般小於50%,在25—50%之間,看上去粗糙感不強,要細一些,磨細後加5%的鹽酸會微弱起泡。
『貳』 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和描述
(一)一般觀察和描述
在實習中對於每條實習線路都要進行詳細的觀察,每天出發後,在野外記錄本上記錄日期、地點、觀察路線號。到達觀察點後,首先是明確觀察點的位置,在記錄簿上記錄觀察點的點位和構造部位,寫明主要的實習任務。然後進行如下三方面的觀察和描述。
(1)露頭描述:主要描述觀測點附近的露頭的出露情況、露頭性質(是天然露頭還是人工採石場)、露頭規模、延伸情況、風化程度和植被覆蓋等情況。
(2)地貌特徵:主要描述觀測點附近的地形特徵,如山坡、山脊、溝谷和陡崖等特殊地形地貌,組成的岩性,地貌成因及其與地質構造的關系。
(3)地質現象的觀察和描述。包括①地層岩性:主要是對地層和相關岩性的描述。首先應將觀察點兩側的地層單元、產狀、接觸關系和時代略加說明,然後再分別描述其岩性特徵。岩性描述應按照岩石學對各類岩石的描述要求進行。②構造特徵:對發育有構造的地方,應描述各種構造的形跡、規模、性質、產狀要素,並對其運動學和動力學特點進行分析判斷,以及照相、素描等。③接觸關系:對觀察點附近地層單元之間的接觸關系一定要加以交代,分為整合接觸、平行不整合接觸、角度不整合接觸和斷層接觸。④產狀:對有露頭的觀察點,一定要測量並記錄產狀。除了記明產狀數據外,還必須註明是什麼產狀,如層理、片理、劈理、線理、節理、樞紐、斷層面等。
(二)不同岩石地區的觀察與描述方法
觀測點上對岩石的描述,一般可以分為基本描述和補充描述。基本描述的內容主要有:岩石的顏色、結構、構造、礦物成分、岩石的名稱等。例如:淺灰色、厚層狀、粗粒雲母砂岩。再如:深灰色、化學結構、層理構造、厚層石灰岩,主要礦物成分為方解石。又如:粉紅色、粗粒等粒結構、塊狀構造花崗岩,主要礦物成分石英、長石、黑雲母。但是,基本描述對野外實習或地質工作來說顯得簡單,不足以完全描述岩石的特徵。因此,一般還需要進行補充描述,補充描述和基本描述的項目相同,不過更詳細,它要求把所見到的岩石特徵都描述出來。
例如:深灰色、化學結構、層理構造、厚層石灰岩,礦物成分為方解石(此系基本描述)。若再進行補充描述則可增加風化後的變化等,比如應記錄「有時表面風化和經化學侵蝕呈灰褐色,層厚達50m,層面上有時有波痕等層面構造。礦物成分方解石在雨水的侵蝕下,在灰岩的縫隙中有時可以見到方解石的次生礦物文石」等內容。
在野外地質實習考察中,三大類岩石都會見到,它們的觀察、描述應注意以下內容:
1.沉積岩野外觀察和描述的內容
主要有顏色、礦物成分、結構、構造、風化、厚度和產狀等。沉積岩的顏色,要注意觀察區別原生色、繼承色、次生色及顏色與沉積環境的關系;沉積岩的成分主要觀察描述碎屑物的礦物成分,還要觀察描述膠結物的成分(鈣質、鐵質、硅質、泥質等膠結物等);沉積岩的結構、成分(碎屑物、膠結物)、粒度、岩石名稱,區別沉積岩的結構,確定其是角礫狀、礫狀、砂質、粉砂質、泥質、化學或生物化學結構;對於碎屑結構還要進一步觀察碎屑物的情況如粒度、磨圓度等;觀察膠結方式(基底膠結、接觸膠結、孔隙膠結);沉積岩的構造,詳細觀察層理構造和層面構造,如:層理的類型、單層厚度、層面是否有波痕、雨痕、乾裂、結核和化石等。如有化石還要進一步觀察和描述化石的保存情況,並大致確定化石的類屬;沉積岩體形狀及其風化程度和風化時的變化,觀察沉積岩體呈現的形狀,如:層狀、透鏡狀或透鏡體,觀察沉積岩的風化程度以及風化時出現了哪些變化;測定岩層厚度(或露頭寬度)以及岩層的產狀要素。
2.火成岩野外觀察和描述的內容
火成岩的觀察必須在露頭的新鮮面上進行,主要觀察和描述火成岩的顏色、結構、構造和礦物成分以及產狀,然後確定火成岩的名稱。
火成岩的顏色觀察需要在新鮮面上進行。火成岩在地表極易風化,風化面上的顏色與新鮮面上的顏色有極大的差別。一般由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到酸性岩,其顏色由深到淺,超基性岩常呈黑色、黑綠色;基性岩常呈灰黑色、灰綠色;中性岩常呈灰、暗灰或灰白色;酸性岩常呈灰白、肉紅色等。因此,根據岩石的顏色可以初步確定岩石的類別。火成岩的結構與礦物的結晶程度、晶粒形態、晶粒大小等直接相關。觀察火成岩的構造,觀察並區別火成岩的塊狀構造、氣孔構造、杏仁構造、流紋構造、流線構造和斑雜構造等,並根據岩石不同的結構和構造大致確定產狀;火成岩的礦物成分觀察時要區分火成岩的主要礦物和次要礦物,注意暗色礦物與淺色礦物的種類及其含量有無石英、橄欖石、長石等,注意火成岩風化後礦物成分的變化;確定火成岩的名稱和產狀,根據火成岩的主要礦物、次要礦物、暗色礦物等成分,以及岩漿岩的顏色、結構、構造等情況可以確定火成岩的名稱。
3.變質岩野外觀察和描述的內容
在野外觀察和描述變質岩一般遵循從礦物成分、構造、結構到綜合分析定名的步驟。首先觀察變質岩的礦物成分,注意觀察是否含有變質礦物,常見的變質礦物有石榴子石、絹雲母、綠泥石、滑石、硅灰石、石墨、蛇紋石等,除這些變質礦物之外,還要觀察石英、長石、雲母、角閃石、磁鐵礦、方解石、白雲石等常見礦物的含量;然後觀察變質岩的結構,注意區別變晶結構(等粒、斑狀、鱗片狀)與變余結構;對於變質岩的構造進行觀察時,要觀察是否具有片理構造(板狀、千枚狀、片狀、片麻狀構造)、塊狀構造、條帶狀構造與變余構造;最後是命名和採集標本,根據變質岩的結構、構造和礦物成分確定出變質岩的名稱,並採集標本。
(三)地質構造的野外觀察和描述方法
1.褶皺構造的觀察和描述
確定岩層的岩性和時代,觀察和確定褶曲核部和兩翼岩層的岩性和時代;測量褶皺的產狀,觀察褶皺兩翼岩層的傾斜方向、轉折端的形態和頂角的大小,並測量或判斷褶曲軸面及樞紐的產狀,填寫褶皺觀測記錄表(表7-4)確定褶皺構造類型並推斷時代分析成因,根據褶曲的形態、兩翼岩層和樞紐的產狀確定出褶皺的類型,進一步分析推斷褶皺的形成時代和成因。
表7-4 褶皺觀測記錄表
2.斷層的觀察和描述
觀察、搜集斷層存在的標志(證據),在岩層露頭上尋找斷層的跡象,找到斷層破碎帶、斷層角礫岩、斷層滑動面、牽引褶曲、斷層地形(斷層崖、斷層三角面)等;確定斷層的產狀,測量斷層兩盤岩層的產狀、斷層面的產狀、兩盤的斷距等;確定斷層兩盤運動方向,根據擦痕、階步、牽引褶曲、地層的重復和缺失現象確定兩盤的運動方向,上盤、下盤;上升盤、下降盤等;確定斷層的類型,根據斷層兩盤的運動方向,斷層面的產狀要素,斷層面產狀和岩層產狀的關系確定出斷層的類型,其是正斷層、逆斷層;走向斷層、傾向斷層;直立斷層、傾斜斷層等。
對於破碎帶也要進行詳細的描述,測量斷層破碎帶的寬度,描述斷層角礫岩、填充物質等情況。繪制素描圖或照相,並採集標本。
表7-5 斷層的野外識別
3.節理的觀察和描述
對節理進行觀察時首先要了解其地質背景,知道所在的地層及產狀、岩性、構造部位等。將節理進行分類,劃分主節理和一般節理,還可以根據節理之間的交切關系以及岩脈的切穿等關系分析其形成的先後順序。觀察節理的長度和密度,根據節理的產狀和成因聯系確定出節理系,然後,根據節理、斷層和褶皺的伴生關系推斷出節理類型,確定是走向節理、傾向節理或斜向節理;縱節理、橫節理或斜節理。確定節理的力學類型,根據節理的形態和組合關系推斷節理的力學類型,確定是張節理或是剪節理。張節理比較稀疏、延伸不遠,節理不能切斷岩層中的礫石。節理面粗糙不平呈犬牙交錯狀,節理開口呈上寬下窄狀。剪節理常密集成群出現,節理面平滑,延伸較遠,節理口緊閉。剪節理常由兩組垂直的節理面呈「X」型組合。觀測後填寫節理觀測記錄表(表7-6)。為了進一步研究節理的發育情況,可以進行節理產狀要素的測量,多處測量的數據可以編制節理玫瑰圖。
表7-6 節理觀測記錄表
4.接觸關系的觀察和描述
觀察岩層的接觸時要注意對岩層接觸界線的觀察,如果是沉積岩與沉積岩、沉積岩與變質岩相接觸,觀察有無沉積間斷、底礫岩、剝蝕面、古風化殼存在;上下岩層產狀是否一致;然後判斷岩層的接觸關系。地層的接觸關系主要有整合接觸、平行不整合接觸或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三種。
整合接觸關系是一個地區在較長時期內處於構造運動穩定的條件,沉積盆地處於緩慢下降狀態,接受沉積物一層層的連續沉積,這些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是整合接觸關系。其特點是地層在時代上連續,在岩性和生物方面為漸變或遞變關系,各地層的產狀基本上一致。
平行不整合或稱為假整合,上下兩套地層之間缺失了一部分地層,岩性和生物方面為突變關系,上下兩套地層的產狀基本一致。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的形成過程為:地殼下降,接受沉積,地殼抬升,遭受剝蝕,形成沉積間斷,然後地殼再次下降,接受沉積。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是該地區構造運動的反映,代表的構造運動過程是下降—上升—下降,上下兩套地層之間有沉積間斷,沉積間斷面成為不整合面,或者剝蝕面。
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是上下兩套地層之間缺失了一部分地層,岩性和生物方面為突變關系,上下兩套地層的產狀不一致。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的形成過程為:地殼下降,接受沉積,強烈的構造運動造成地殼抬升、褶皺、斷裂等,遭受剝蝕,形成沉積間斷,地殼再次下降,接受沉積。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是該地區構造運動的反映,代表的構造運動過程是下降—上升—下降,上升階段的構造運動強烈,形成了褶皺、斷裂等構造,地層的原始產狀被改變,上下兩套地層之間有沉積間斷,沉積間斷面成為不整合面。
如果是沉積岩和火成岩的侵入岩相接觸,接觸關系有兩種情況:侵入接觸關系和沉積接觸關系。觀察侵入岩中有無捕虜體、沉積岩中有無底礫岩、底礫岩的碎屑物有無侵入岩的成分,然後確定二者是沉積接觸或侵入接觸關系。
如果侵入岩中的捕虜體與上覆的地層一致,侵入岩與地層的接觸面有起伏,存在烘烤現象,圍岩在接觸帶存在接觸變質現象;岩體有小分枝侵入圍岩中,在岩體中存在與接觸面大致平行的流動構造,在岩體邊緣有明顯的邊緣相,邊緣相的岩石結晶比中間相的要細小,則判斷為侵入接觸關系。侵入接觸關系的形成過程是地殼接受沉積形成沉積岩—發生岩漿侵入作用—岩體侵入到沉積岩中。岩體的形成時間在沉積岩即圍岩形成之後。
如果沉積岩的底部有底礫岩,而且底礫岩中有侵入岩碎屑成分,上覆沉積岩沒有接觸變質現象,岩體邊緣沒有邊緣相,岩體頂部的岩脈、岩牆等被截斷,則判斷為沉積接觸關系。沉積接觸關系的形成過程是地殼下降接受沉積形成沉積岩—發生岩漿侵入作用—岩體侵入到沉積岩中—地殼抬升—遭受剝蝕—侵入岩出露地表—地殼再次下降—接受沉積—形成上覆沉積岩。岩體的形成時間在上覆沉積岩形成之前。
『叄』 野外勘察沙土層記錄描述
鐵路勘察野外編錄描述格式
1填土:(有一種或幾種材料組成(不)含雜物或含雜物很多(少)的土)註:如果有夾雜物,要在最後特別註明。(如夾有少量沙類土等)。
雜填土:**顏色,潮濕狀態,密實程度,岩芯呈**,主要成分以**為主,含少量**。 素填土:**顏色,(判定是什麼土(黏性土、砂類土),在根據某種土的具體情況描述,)夾有**。
耕植土:**顏色,塑性狀態,岩芯呈**,夾有少量(大量)植物耕系或有機質。
2黏性土:(黏土、粉質黏土、有機質粉質黏土)註:如果有夾雜物,要在最後特別註明,無可塑。(如有機質粉質黏土含有有機質等)。**顏色,塑性狀態(堅硬、硬塑、軟塑、流塑、),夾有少量姜石(**%的姜石),岩芯呈短柱狀及餅狀,手搓稍有黏性,有砂感,鑽進正常,土質是否均勻。
3粉土:**顏色,潮濕程度,(稍濕、潮濕、濕、),密實程度(稍密、中密、密實)手搓有砂感,岩芯呈**,註:如果有夾雜物,要在最後特別註明。無鬆散,粉土不描述成分和粒徑。
4碎類石土:[卵石土、粗圓(角)礫、細圓(角)礫],**顏色,潮濕程度,(潮濕、濕、水位以下為飽和),密實程度(鬆散、稍密、中密、密實),顆粒形狀(圓形、亞圓形、稜角形、次稜角形),主要以*、*、*岩為主,一般粒徑**~**mm,最大粒徑**mm,顆粒是否均勻,主要以**充填,進尺**鑽機**。 註:如果有夾雜物,要在最後特別註明。
『肆』 勘察外業土應該怎麼描述
一、雜填土:
雜色,鬆散,大孔隙,上部為砼地坪,含較多的碎石。
二、淤泥質粉質粘土:
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夾有機質;無搖振反應,稍有光滑,干強度低,韌性低,有腐味
三、粘土:
灰黃色,可塑,無搖振反應、光滑,干強度高,韌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
灰黃~褐黃色,硬塑,含少量的鐵,錳質結核,可塑,無搖振反應,光滑,干強度高,韌性高。
五、粉質粘土:
青灰色,軟~可塑狀,為後期沉積,搖振反應無,稍有光滑,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
六、粉質粘土:
灰黃~褐黃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團塊無搖振反應,稍有光滑,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
七、粉質粘土:
灰黃~褐黃色,可塑,無搖振反應,稍有光滑,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
八、粉質粘土:
灰黃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局部含團塊狀密實粉土。
九、粉質粘土:
灰黃~褐黃色,鈣質結核,硬塑,無搖振反應,稍有光滑,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
十、粉質粘土:
灰黃~灰色,軟~可塑,粉粒含量高,無搖振反應,稍有光滑,干強中等,韌性中等。
十一、粉質粘土:
上部淺灰色,中下部褐黃色,硬塑,含少量鐵錳質結核,無搖振反應,切面光滑,干強度高,韌性高。
十二、粉質粘土夾粉土:
灰黃~青灰色,可塑,含少量雲母片,無搖振反應,稍有光滑,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
十三、粉砂:
黃色,含雲母片,中密。主要由石英等礦物組成,飽和狀態。
十四、粉砂:
上部灰黃色,底部淺灰色,含雲母片,飽和狀態,密實。
十五、粉質粘土夾粉土:
灰黃色,軟~可塑,無搖振反應,稍有光滑,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局部夾薄層粉土。
十六、粉土:
灰黃,含雲母片,很濕,稍密。搖振反應中等,無光澤反應,干強度低,韌性低。
十七、粉砂:
灰黃,含雲母片,飽和,密實,主要成分由長石、石英、雲母等組成,磨園度好、分、選性好。
十八、粉土:
淺灰色,含雲母片,搖振反應中等,無澤反應,干強度低,韌性低。
十九、粘土夾粉砂:
灰黃色,褐黃色,可塑,含少量鈣質結核核徑為3cm。夾薄層壯中密粉砂,具水平層理,無搖振反應,切面稍光滑,干強度高,韌性高。
二十、粘土:
灰黃,褐黃色,含少量鐵,錳質結核,無搖振反應,切面光滑,干強度高,韌性高。
二十一、粉質粘土:
褐黃色,硬塑,含白色高齡土條帶用鈣質結核,(核徑為0.3~2cm),無搖振反應,切面光滑,干強度高,韌性高。
二十二、粉質粘土夾粉土:
淺灰色,可塑,粉粒含量高,無搖振反應,稍有光滑,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局部夾30cm厚薄層粉土,濕,中密~密實。
二十三、碎石土:
淺黃色,灰黃色,中密~密實,碎石含量50%~70%稜角形,次稜角形,一般直徑20~40mm最大粒徑120mm 成份以灰岩為主,少量為砂岩,由老黃土、新黃土,中粗砂,礫石充填。
二十四、 中風化灰岩:
灰~深灰色,隱晶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岩石結構緻密堅硬,裂隙發育大部分閉合,由方解石充填,岩芯多呈短柱狀,長柱,少量呈碎石塊狀,碎粒狀,土狀,長度20~40cm局部溶蝕現像嚴重,岩芯表面呈峰窩狀,溶徑5~20mm,最大50mm.
二十五、全風化粘土岩:
褐灰色,黃褐色,棕紅色。結構構造完全破壞岩芯呈土狀,含風化碎屑,碎塊,手捏易碎,遇水易分解。
二十六、強風化粘土岩:
褐灰色,黃褐色。棕紅色,結構構造大部分破壞,岩芯呈碎塊狀,節理裂隙較發育。
二十七、頁岩:
灰黃色,薄層狀,手捏易散,遇水易崩解。
(4)野外地質勘察砂岩怎麼描述擴展閱讀
雜填土工程性質:
一、性質不均厚度變化大。
1、由於雜填土的堆積條件、堆積時間,特別是物質來源和組成成分的復雜和差異,造成雜填土的性質很不均勻,分布范圍及厚度的變化均缺乏規律性,帶有極大的人為隨意性,往往在很小范圍內,就有很大的變化。
2、當雜填土的堆積時間愈長,物質組成愈均勻、顆粒愈粗,有機物含量愈少,則作為天然地基的可能性愈大。
二、變形大並有濕陷性。
1、就其變形特性而言,雜填土往往是一種欠壓密土,一般具有較高的壓縮性。對部分新的雜填土,除正常荷載作用下的沉降外,還存在自重壓力下沉降及濕陷變形的特點;對生活垃圾土還存在因進一步分解腐殖質而引起的變形。
2、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干或稍濕的雜填土,往往具有浸水濕陷性。堆積時間短、結構疏鬆,這是雜填土浸水濕陷和變形大的主要原因。
三、壓縮性大強度低。
1、雜填土的物質成分異常復雜,不同物質成分,直接影晌土的工程性質。當建築垃圾土的組成物以磚塊為主時,則優於以瓦片為主的土。
2、建築垃圾土和工業廢料土,在一般情況下優於生活垃圾土。因生活垃圾土物質成分雜亂,含大量有機質和未分解的植物質,具有很大的壓縮性和很低的強度。即使堆積時間較長,仍較松軟。
『伍』 工程地質勘察野外記錄表中粗砂的成分描述要怎麼寫
顏色,狀態(稍密-中密),粒徑大小,顆粒成分,鑽進快慢,岩心狀態
『陸』 沉積岩的野外觀察和描述
對沉積岩或沉積物的研究,其目的是:①確定其性質成分、結構、構造,以及其中所含化石等,並給予正確的命名;②通過對岩石在不同階段所形成的物質成分及其結構、構造特點的研究,確定它在沉積、成岩及後生階段所發生的變化,以便恢復原生沉積特徵及性質;③對岩石進行相分析,了解當時的再造沉積環境;
1.陸源碎屑岩類
陸源碎屑岩按其碎屑粒徑可劃分為:粗碎屑岩(礫岩和角礫岩),>2mm;中碎屑岩(砂岩類),2~0.05mm;細碎屑岩(粉砂岩類),0.05~0.005mm。
碎屑岩的命名是以含量佔50%以上的粒級來確定岩石的基本名稱,如含有礫石50%以上的岩石稱作礫岩;若其他粒級含量在25%~50%之間,則在基本名稱之前冠以「✕✕質」,如泥質砂岩;若其粒級含量在5%~25%之間,則以「含✕✕」表示,如含礫砂岩等。
(1)粗碎屑岩——礫岩和角礫岩
1)顏色:盡可能指出總的顏色,並注意它的成因。
2)礫石成分:確定各種礫石的成分百分含量。
3)礫石大小及分選性:如分選不好時,應指出一般大小以及最大和最小的粒徑和百分含量。
4)礫石的圓度、球度及形狀。
5)膠結物成分及其占整個岩石的百分含量、膠結物本身的性質、膠結類型等。
6)其他:礫石有沒有定向排列,膠結物的緻密程度,有無次生穿插等等。
由於礫岩在地層學上常作為沉積間斷的標志和劃分地層的依據,以及利用礫岩成分來推斷古地理情況,因此對礫岩的野外研究還應注意下列方面:①層位和分布概況;②岩層產狀及其變化(如透鏡體);③層理及層面構造;④與上下層的接觸關系及其在剖面中的位置;⑤礫石的傾向、傾角和長軸方向。
(2)中碎屑岩——砂岩類
砂岩通常按碎屑粒徑又可分為:巨粒砂岩,2~1mm;粗粒砂岩,1~0.5mm;中粒砂岩,0.5~0.25mm;細粒砂岩,0.25~0.1mm;微粒砂岩,0.1~0.05mm。
對砂岩的觀察和描述內容有:
1)顏色,並推斷其成因;
2)碎屑顆粒的大小,分選程度,如大小不均勻,應指出最大、最小和一般的直徑以及各種顆粒百分含量。
3)碎屑顆粒的形狀及磨圓度;
4)膠結物的成分及其占整個岩石的百分含量、膠結類型、膠結緻密程度;
5)岩石的構造;
6)碎屑成分:礦屑(需分辨出碎屑礦物的種類),主要是石英及長石的含量,岩屑盡量區分其原岩類型,並估計各種成分佔全部碎屑的百分含量;
7)生物殘骸;
8)次生變化。
在野外觀察和描述砂岩時除上述內容外,還應注意:①層理構造(特別注意斜層理)和層面構造;②岩層厚度及其變化等。
(3)細碎屑岩類——粉砂岩
粉砂岩按碎屑粒度可分為:粗粉砂岩(0.05~0.03mm)和細粉砂岩(0.03~0.005mm)。
粉砂岩的觀察和描述內容與砂岩大致相同。但由於粉砂岩顆粒細小,在手標本中難以辨認碎屑和膠結物成分,在野外主要研究它們的產狀、構造特徵及形成方式等。
2.火山碎屑岩類
火山碎屑岩具有岩漿岩和沉積岩的雙重特徵。火山碎屑物質主要來源於地下深處的岩漿,其成分與熔岩相似,但結構構造又與碎屑岩相似,在成因上亦常與熔岩或沉積岩過渡。
火山碎屑岩野外鑒定和描述內容:
1)顏色及其分布的均勻程度;
2)碎屑的粒度、成分、形狀及不同物態碎屑的相對含量;
3)膠結物的性質及含量;
4)結構和構造(層理發育情況);
5)次生變化。
3.粘土岩類
粘土岩類亦具有雙重特性,從碎屑粒度來看,大部分由<0.005mm的顆粒組成;從礦物成分來看,主要是由粘土礦物組成。
由於粘土礦物非常細小,肉眼鑒定它們的成分比較困難,主要是對其顏色和物理性質加以研究,如其滑膩程度、可塑性、斷口、膨脹性、粘舌性和在水中是否易泡軟等。通過顏色和物理性質判斷粘土岩的礦物成分以幫助了解其工業價值。
4.碳酸鹽岩
碳酸鹽岩主要岩石類型為石灰岩和白雲岩。對石灰岩的野外觀察要注意下列內容:
1)顏色;
2)結構與構造特徵;
3)硬度和岩石緻密程度、斷口類型;
4)重結晶的程度;
5)肉眼可見的生物碎屑種類;
6)機械混入物的大小和成分,次生礦物成分;
7)加鹽酸起泡強烈強度。
對白雲岩的觀察描述內容和石灰岩類似,但其中很少有生物碎屑。同時特別注意其次生變化的痕跡,以及白雲石和方解石間的關系,岩石結構特徵等。
『柒』 怎麼樣描述勘察中出現的紅砂岩 跪求答案
風化程度,細粒結構,層狀構造,裂隙是否發育,金剛鑽可鑽進,風化後呈砂土狀。
『捌』 岩石野外觀察與描述的基本內容
4.1.1.1 岩石的顏色
岩石的顏色是由岩石本身對自然光選擇性吸收和反射的結果。由於在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等方面的差異,岩石會呈現出不同的色調(當然不能忽略岩石的干、濕程度所帶來的影響)。岩石的顏色不僅可以用來判斷岩石的礦物成分及組構特徵,同時也是岩石定名的重要內容之一。
岩石的顏色是組成岩石的礦物顏色的總和,而非某一種或幾種礦物的顏色。如灰白色的岩石,可能是由長石、石英和少量暗色礦物(黑雲母、角閃石等)等形成的總體色調。因此,觀察岩石的顏色時,先遠觀其總體色調,然後用適當顏色形容之。
4.1.1.2 岩石的物質成分
野外對岩石物質成分的觀察和描述主要包括岩石的礦物組成、碎屑組分及基質三個方面。在對具體岩石進行觀察和描述時,重點要指出岩石由哪些礦物(或碎屑)組成、各種礦物(或碎屑)的相對含量及相互關系等。
4.1.1.3 岩石的結構
岩石的結構是研究岩石成因及分類命名的主要依據。在野外,我們僅能准確地觀察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礦物或碎屑顆粒的大小
對於結晶岩石來說,礦物顆粒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能說明岩石的結晶程度,並反映其形成的環境。對於碎屑岩而言,碎屑顆粒的大小能反映搬運營力的強度等問題。當然岩石顆粒大小也是岩石分類命名的主要參數之一。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粒度分級。
1)侵入岩與火山熔岩的粒度分級(肖淵甫等,2009):
◎粗粒:d>5Mm(d代表顆粒最大直徑);
◎中粒:1Mm<d<5Mm;
◎細粒:0.1Mm<d<1Mm;
◎微粒:d<0.1Mm。
2)火山碎屑岩的粒度分級(肖淵甫等,2009):
◎集塊:d>64Mm;
◎火山角礫:2Mm<d<64Mm;
◎凝灰:0.0625Mm<d<2Mm;
◎火山塵屑:d<0.0625Mm。
3)碎屑岩的粒度分級(姜在興,2010):
◎礫石:d>2Mm;
◎粗砂:0.5Mm<d<2Mm;
◎中砂:0.25Mm<d<0.5Mm;
◎細砂:0.1Mm<d<0.25Mm;
◎粉砂:0.01Mm<d<0.1Mm;
◎黏土(泥):d<0.01Mm。
4)變質岩的粒度分級(指變晶顆粒)(肖淵甫等,2009):
◎粗粒:d>3Mm;
◎中粒:1Mm<d<3Mm;
◎細粒:0.1Mm<d<1Mm;
◎微粒:d<0.1Mm。
(2)顆粒標型特徵
組成岩石的顆粒標型特徵能比較明顯地反映岩石中各種顆粒成分的成因。因而在觀察顆粒大小的同時,要對顆粒的標型特徵進行仔細觀察。
對結晶岩要描述礦物顆粒的自形程度及產出狀態。一般按照礦物的顆粒結晶程度分為三種:自形晶、半自形晶及他形晶。而礦物的結晶習性包括針狀、片狀、板狀、長柱狀、短柱狀及粒狀。顆粒產出狀態是指顆粒分布是否均勻,有無定向排列及斑狀的特徵。顆粒的次生變化(如斑晶礦物的熔蝕等)則對火山熔岩的研究更為重要。
對於碎屑岩類,要描述顆粒的磨圓程度和分選性等。碎屑岩的磨圓程度一般劃分為四個等級:
◎稜角狀:多出現在火山碎屑岩類及部分底礫岩中和同生礫岩中。反映快速堆積、近距離搬運或就地而成;
◎次稜角狀:多產在多礦物砂岩、底礫岩及火山碎屑岩中;
◎次圓狀:成分比較純的砂岩類、層間礫岩類、部分底礫岩類以及內碎屑岩中常見到;
◎圓狀:多出現於單成分的砂岩中,層間礫岩及內碎屑岩類也常見。
(3)岩石結構類型
岩石結構類型不僅是區分不同類型岩石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岩石分類命名的重要依據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又能准確地反映岩石的成因。但是受野外岩石鑒定條件的限制,在野外對岩石結構進行詳細研究存在一定困難。盡管這樣,我們應充分利用放大鏡對岩石結構類型做較仔細的研究,這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首先要區分結晶岩與沉積岩的結構。結晶岩(包括岩漿岩、變質岩)主要為結晶結構及變晶結構,僅有少數岩石具有隱晶質或玻璃質結構。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正常沉積岩)主要為碎屑結構,一般可明顯地區分出碎屑顆粒和填隙物兩部分,相當一部分碳酸鹽岩也具有這種結構。對於岩漿岩和變質岩而言,除了各自所獨有的結構以外,斑狀結構在這兩類岩石中也常見。斑晶在岩漿岩中多為自形,可見熔蝕現象,一般沒有包體,與基質界線清楚(交代成因者除外),基質多為隱晶質及玻璃質。在變質岩中稱之為變斑晶,多數自形程度差,多有包體物存在,基質為變晶結構,常見定向排列。
2)在對變質岩結構構造類型觀察時,要注意是否有變余結構存在。如變余的礫屑結構,變余斑狀結構(變余斑晶往往殘缺不全)。在混合岩中常見呈渾圓狀的交代斑晶(交代斑狀結構),外貌形似「眼球」,切割片麻理,可見「眼球」兩端的「小尾巴」與脈體相連。
3)沉積碎屑岩的分選性觀察。簡單來說,沉積碎屑岩的分選性是指組成碎屑顆粒的不同粒徑的混雜程度。混雜程度越低,其分選性也就愈好。反之則差。在自然界中岩石完全由一種粒徑的碎屑組成的現象極少或者沒有。一般將顆粒的分選性分為三個等級:分選好、分選中等和分選差。一般認為,碎屑岩成分越純,其磨圓度和分選性越好;反之,岩石成分復雜,其磨圓度和分選性一般也較差。
4.1.1.4 岩石的構造
岩石的構造是岩石在形成或改造過程中的直接產物。在野外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和描述。
(1)層狀岩石的單層厚度:岩石作為一種地質體在自然界多呈層狀產出(除大規模侵入的岩漿岩體外)。因而空間上存在一定的厚度。目前對層狀岩石的單層厚度一般劃分為四級:
◎塊狀構造:單層厚度>2m;
◎厚層狀構造:單層厚度2~0.5M;
◎中厚層狀構造:單層厚度0.5~0.1M;
◎薄層狀構造:單層厚度<0.1M。
(2)岩石的原生構造:是在形成固態岩石以前各種地質作用的結果。如在岩漿岩中的原生流動構造、氣孔構造和沉積岩中的各種層理、層面以及變質岩中的變形構造等。
『玖』 求幾種常見岩石的辨別和描述(野外編錄)
地球是一個由不同物質和不同狀態的同心圈層構造所組成的球體。這些圈層可以分為外部圈層和內部圈層。外部圈層是指地球表面以外的圈層,按照不同的特點可以分為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內部圈層是指從地球表面往裡直到地球中心的各圈層,有表及里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地核。地殼是由岩石構成的,也就是說,岩石組成地球的外殼,覆蓋在地球的表面。
B、(岩石) 覆蓋在地球上的堅固部分稱為岩石。岩石有各式各樣的種類,通常我們所稱呼的石頭,就是岩石破碎之後的樣子。岩石是在各種不同的地質作用下產生的,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有規律地組合而成的礦物集合體。如花崗岩由石英、長石、雲母等多種礦物組成。根據成因,岩石可分三大類:即由岩漿活動形成的岩漿岩;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積岩;由變質作用形成的變質岩。研究岩石有很重要的意義:(土)人類需要各種礦產,而礦產與岩石密切相關;(2)岩石是研究各種地質構造和地貌的物質基礎;(3)岩石是研究地殼歷史的依據。
(岩漿岩) 也稱「火成岩」。地殼深處或來自地幔的熔融岩漿,受某些地質構造的影響,侵入到地殼中或上升到地表凝結而成的岩石:在距地表相當深的地方開始凝結的稱為「深成岩」,如橄欖岩、輝岩、花崗岩等;噴出地表或在地表附近凝結的稱為「噴出岩」,如玄武岩、流紋岩等;介於深成岩和噴出岩之間的是「淺成岩」,如花崗岩、正長斑岩等。
三種常見的岩漿岩:
1.花崗岩 是分布最廣的深成侵入岩。主要礦物成分是石英、長石和黑雲母,顏色較淺,以灰白色和肉紅色最為常見,具有等粒狀和塊狀構造。花崗岩既美觀抗壓強度又高,是優質建築材料。
2.橄欖岩 侵入岩的一種。主要礦物成分是橄欖石及輝石,深綠色或綠黑色,比重大,粒狀結構。是鉑及鉻礦的惟一母岩,鎳、金剛石、石棉、菱鐵礦、滑石等也同這類岩石有關。
3.玄武岩 一種分布最廣的噴出岩。礦物成分以斜長石、輝石為主,黑色或灰黑色,具有氣孔構造和杏仁狀構造,玄武岩本身可用作優良耐磨的鑄石原料。
(沉積岩) 又叫「水成岩」。是在常溫常壓條件下岩石遭受風化作用的破壞產物,或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產物,經過長時間的日曬、雨淋、風吹、浪打,會逐漸破碎成為砂礫或泥土。在風、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作用下,這些破碎的物質又被搬運到湖泊、海洋等低窪地區堆積或沉積下來,形成沉積物。隨著時間的推移,沉積物越來越厚,壓力越來越大,於是空隙逐漸縮小,水分逐漸排出,再加上可溶物的膠結作用,沉積物便慢慢固結而成岩石,這就是沉積岩。沉積岩分布極廣,占陸地面積的75%,是構成地殼表層的主要岩石。
四種常見的沉積岩:
1.礫岩 一種顆粒直徑大於2毫米的卵石、礫石等岩石和礦物膠結而成的岩石,多呈厚層塊狀,層理不明顯,其中礫石的排列有一定的規律性。
2.砂岩 顆粒直徑為0.1~2毫米的砂粒膠結而成的岩石。分布很廣,主要成分是石英、長石等,顏色常為白色、灰色、淡紅色和黃色。
3.頁岩 由各種黏土經壓緊和膠結而成的岩石。是沉積岩分布最廣的一種岩石,層理明顯,可以分裂成薄片,有各種顏色,如黑色、紅色、灰色、黃色等。
4.石灰岩 俗稱「青石」,是一種在海、湖盆地中生成灰色或灰白色沉積岩。主要由方解石的微粒組成,遇稀鹽酸會發生化學反應,放出氣泡。石灰岩的顏色多為白色、灰色及黑灰色,呈緻密塊狀。
變質岩: 地殼中的火成岩或沉積岩,由於地殼運動、岩漿活動等所造成的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使其成分、結構、構造發生一系列改變,這種促成岩石發生改變的作用稱為變質作用。由變質作用形成的新岩石叫做變質岩,例如由石英砂岩變質而成的石英岩,由頁岩變質而成的板岩,由石灰岩、白雲岩變質而成的大理岩。變質岩常有片理構造。
三種常見的變質岩:
1.大理岩 由石灰岩或白雲岩重結晶變質而成。顆粒比:石灰岩粗,礦物成分主要為方解石,遇酸劇烈反應,一般為白色,如含不同雜質,就有各種不同的顏色。大理岩硬度不大,容易雕刻,磨光後非常美觀,常用來做工藝裝飾品和建築石材。
2.板岩 由頁岩和黏土變質而成。顆粒極細,礦物成分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敲擊時發出清脆的響聲,具有明顯的板狀構造。板面微具光澤,顏色多種多樣,有灰、黑、灰綠、紫、紅等,可用做屋瓦和寫字石板。
3.片麻岩 多由岩漿岩變質而成。晶粒較粗,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長石、黑雲母、角閃石等。礦物顆粒黑白相間,呈連續條帶狀排列,形成片麻構造。岩性堅,但極易風化破碎。
C、(礦物) 是地殼內外各種岩石和礦石的組成部分,是具有一定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的自然均一體。大部分礦物是固體,也有的是液體(如自然汞、石油)或氣體(如C02、H:S等)。
礦物學家把所有礦物分為有機礦物和無機礦物兩種:前者種類比較少,主要是碳氫氧化合物,如:琥珀等。後者在地球上數量眾多,由於每年都有幾十至幾百種新礦物被發現,據統計,目前已有三四千種。許多種礦物是我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例如:中小學生幾乎天天都用鉛筆,製造筆心的石墨就是礦物的一種。我們每餐都用的食鹽也是天然石鹽礦物的一種,可以說人類時時刻刻都離不開礦物。
有機礦物的化學成分是碳氫化合物,無機礦物的化學成分比較復雜,門捷列夫周期表中的一百多個化學元素,都可以組成無機礦物。既可以是一個元素獨立存在,也可以是多個元素的組合。一個元素獨立存在的礦物較普遍,如:Fe(鐵)元素可以形成自然鐵礦物,Ag(銀)元素可以形成自然銀礦物,Au(金)元素可以形成自然金礦物等。兩個以上的元素組合可以形成幾千種礦物,最簡單的如兩個元素Si(硅)和O,可以組成Si02,由這兩個元素組成的礦物可以是石英、柯石英和鱗石英等。Fe和O兩個元素可以組成亦磁鐵礦、赤鐵礦以及磁鐵礦等,亦鐵礦和磁鐵礦都是煉鐵的主要原料。三個元素組成的礦物就更多了,例如:CusFeS4是斑銅礦、CuFeS2是黃銅礦、CoAsS是輝砷鈷礦等。
(地殼里為什麼有各種各樣的礦物) 在自然界里,我們可以見到各式各樣的礦物:有的質地堅硬,有的柔軟;有的色澤鮮明,有的平淡無奇;形象不一,種類繁多。然而不管有多少種,總超不出自然界的各種元素。這些元素在地殼的長期演化過程中,不斷化合、分解、遷移,終於造成今天我們看到的三千多種礦物,它們是構成地殼的物質基礎。
(岩石與礦物的區別) 岩石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固體,但它並不具備礦物的基本特性。岩石與礦物之間的區別就好像飛機模型和製造這些模型的材料之間的區別。正如岩石的構成要素是礦物一樣,飛機模型的構成要素是輪胎、機翼、發動機和其他組成部分。岩石的基本特點是所有的岩石都是混合物。
煤、石油、天然氣屬於可燃性有機岩,而不是礦物。
(礦物是怎樣形成的) 形成礦物的途徑,一條是通過岩漿的活動。在岩漿里有著地球上的各種元素。這些元素,在岩漿的高溫熔融的條件下,發生化學變化,形成了多種化合物和一些單質。由於地下各處岩漿的化學成分不一樣,還因為岩漿在冷卻時,溫度、壓力等條件都在發生變化,而一定環境只適於一定的礦物生成,因此,由於岩漿冷卻形成的礦物,種類是很多的。還有一條途徑是通過水和大氣,有時還有生物的作用,使已經形成的礦物發生化學變化,或者使溶解在水中的元素或化合物之間互相作用並沉澱堆積起來,造成各種次生的礦物。例如高嶺石是長石、雲母等與水作用,風化變成的。
(礦物的外表特徵和物理性質) 各種礦物都具有一定的外表特徵和物理性質,它可以用來作為識別礦物的依據。
(礦物的形狀) 礦物的形狀是各種各樣的。有些礦物能形成整齊的晶體,如食鹽是立方體,水晶是六面體,雲母是六邊形的片狀。有些礦物則呈不規則的葡萄狀、粒狀、纖維狀、放射狀等,我們經常看到的礦物多半是一些不規則的塊狀。
(礦物的顏色) 礦物具有各種顏色,有些礦物的名字就是根據它的顏色命名的,如黑雲母是黑色,赤鐵礦是棕紅色,黃銅礦是黃色。有些礦物是無色的,如水晶等。
(礦物的解理與斷口) 有些礦物被敲打後,常沿一定方向裂開,形成光滑平面,這種性質叫解理。如方解石受力後按三個方向裂開,形成具有光滑表面的菱形體小塊;雲母可按一定方向揭成一葉葉的薄片。另一些不具解理的礦物被敲打後,常形成各種形狀的破裂面,叫做斷口,如石英常有貝殼狀斷口。
(礦物的硬度) 礦物的軟硬程度叫做硬度。一般用兩種不同的礦物互相刻劃,來比較礦物的相對硬度。德國礦物學家弗里德里希.莫斯用這種互相刻劃的方法,於1812年形成了十種普通礦物(從最軟到最硬)的等級(見圖表:教學參考P98)。
D、(礦產) 一切埋藏在地下或分布於地表(包括地表水體)的可供人類開採的天然礦物資源,被廣泛稱為礦產。按工業上的不同用途,礦產可分為三大類:
(1)金屬礦產 指經冶煉從中提取金屬元素的礦產。可分為以下幾種:1)鋼鐵基本原料金屬礦產,如鐵、錳、鉻;2)有色金屬礦產,如銅、鉛、鋅、鋁、鎂、金、銀;3)稀有金屬礦產,如鋰、銣、鈹;4)分散元素礦產,如鍺、硒;5)放射性元素礦產,如鈾、鐳。
(2)非金屬礦產 指經簡單加工可提出非金屬原料或直接可應用的礦產。可分為以下幾種:1)冶金輔助原料礦產,如菱鎂礦、耐火黏土、硅石等;2)特種非金屬礦產,如金剛石、水晶、石棉、雲母等;3)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如磷、硫、鈉鹽、天然鹼等;4)建築材料非金屬礦產。
(3)燃料礦產 如煤、油頁岩、石油、天然氣等。
(礦產的開采) 分布在地表的和埋藏得比較淺的,可以露天開采;埋藏得比較深的,需要開鑿礦井,在地下開采。我國開采、利用礦產有悠久的歷史。早在2000年前,就知道利用煤做燃料冶煉銅、鐵。我國還是世界上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最早的國家,「石油」一詞最早見於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的著作。
(太陽能) 是另一種廣泛利用的清潔能源。太陽是光明的象徵,46億年來太陽一直照耀著地球,送來光和熱。將陽光聚焦,可以將光能轉化為熱能。在日照充足的地方,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已大量使用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和乾燥器。
(地熱) 地球自身提供的能源。地球開始形成的時候曾經是一個熾熱的行星,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球表面逐漸冷卻,但內部仍然保存了大量的熱能。同時,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在不斷地蛻變,這種化學反應也在不斷地釋放熱量。由於地幔和地殼熱傳導比較慢,地殼以下的溫度逐步上升,越接近地核溫度越高。在大多數地區,每下降100米溫度要上升2~3攝氏度。表面上看這個數字不大,但是,聚沙成塔,地下熱就是一個十分可觀的能量來源。據估計,僅僅地面以下3千米范圍內的地熱資源就相當於3萬億噸煤提供的熱量,差不多等於全世界煤炭開采量的1 000倍。
(不可再生的能源) 礦物燃料和核燃料統稱不可再生的能源,它們都要經過若干世紀的蓄積才能形成,不可能在幾代人的生活期間補充起來。
[可再生的能源] 包括木材、水能、潮汐能、風能、地熱、太陽能以及水中的氫等。這類能源能自行更新,天然地補充。水力發電很少污染大氣,潮汐能和風能也是潛力很大的無污染能源。在水能、潮汐能、風能、地熱能等天然能源中,人類最理想的能源是太陽能和氫燃料。它們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只要找到經濟有效的應用技術,它們的優越性是其他能源所不能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