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監測方法包括哪些
㈠ 地質災害有什麼監測方法
地質災害常用的簡易監測方法主要有埋樁法、埋釘法、上漆法、貼片法等。回
(1)埋樁法。埋樁法適答合對於滑坡體上的裂縫兩側埋樁,用鋼捲尺測量樁之間的距離,可以了解滑坡變形滑動過程。
(2)埋釘法。埋釘法在建築物裂縫兩側各釘一顆釘子,通過測量兩側兩顆釘子之間的距離變化來判斷滑坡的變形滑動。這種方法對於臨災前兆的判斷是非常有效的。
(3)上漆法。在建築物的兩側用油漆各畫上一道標記,與埋釘法原理是相同的,通過測量兩側標記之間的距離來判斷裂縫是否在擴大。
(4)貼片法。在橫跨建築物裂縫處貼水泥砂漿片或紙片,如果紙被拉斷,說明滑坡發生了明顯變形,須嚴加防範。與上面三種方法相比,這中方法是定性的,但是,可以非常直接地判斷滑坡的突然變化情況。
㈡ 地質災害監測的方法有哪些
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雖然突發性強,來勢兇猛,但是這些災害發生前有明顯的前專兆。對滑坡、崩塌體和建築的屬裂縫經常進行簡易的測量,是避免人員傷亡的最有效的方法。目前老百姓常用的簡易監測方法主要有埋樁法、埋釘法、上漆法、貼片法等。
(1)埋樁法。埋樁法適合對於滑坡體上的裂縫兩側埋樁,用鋼捲尺測量樁之間的距離,可以了解滑坡變形滑動過程。
(2)埋釘法。埋釘法在建築物裂縫兩側各釘一顆釘子,通過測量兩側兩顆釘子之間的距離變化來判斷滑坡的變形滑動。這種方法對於臨災前兆的判斷是非常有效的。
(3)上漆法。在建築物的兩側用油漆各畫上一道標記,與埋釘法原理是相同的,通過測量兩側標記之間的距離來判斷裂縫是否在擴大。
(4)貼片法。在橫跨建築物裂縫處貼水泥砂漿片或紙片,如果紙被拉斷,說明滑坡發生了明顯變形,須嚴加防範。與上面三種方法相比,這中方法是定性的,但是,可以非常直接地判斷滑坡的突然變化情況。
㈢ 地質災害簡易監測方法有哪些
埋釘法,貼片法,使用裂縫報警儀監測裂縫等,手段很多,具體可以網路搜索一下地質災害,裡面有很多監測手段
㈣ 有哪些做地質災害監測的
地質災害監測一般是把人工監測和信息化監測結合起來。礦山之星做邊坡穩定性監測的。
㈤ 地質災害監測的地質災害監測概述
學科:自然災害與防治
詞目:地質災害監測
英文:geological disaster monitoring
釋文:運用各種技術和方法,測量、監視地質災害活動以及各種誘發因素動態變化的工作。它是預測預報地質災害的重要依據,因此是減災防災的重要內容。其中心環節是通過直接觀察和儀器測量記錄地質災害發牛前各種前兆現象的變化過程和地質災害發生後的活動過程。此外,地質災害監測還包括:對影響地質災害形成與發展的各種動力因素的觀測。如降水、,氣溫等氣象觀測;水位、流量等陸地水文觀測;潮位、海浪等海洋水文觀測;地應力、地溫、地形變、斷層位移和地下水位、地下水水化學成分等地質、水文地質觀測等。地質災害監測方法主要有衛星與遙感監測;地面、地下、水面、水下直接觀測與儀器台網監測。不同地質災害的監測方法和監測的有效程度不同,總的看來,地質災害監測水平差距還比較大,遠不能滿足防災減災要求。今後地質災害監測的發展趨向是:全面提高監測能力,豐富監測內容,提高信息處理和綜合分析能力;在加強專業監測的同時,在災害多發區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大力推進社會化監測工作;把地質災害監測同其他一些自然災害以及環境監測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廣泛的綜合監測網路。
㈥ 地質災害調查監測
開展了430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工作,調查地質災害點15000多處;累計完成616個縣(市)地質災害版調查和綜合研究工作,權發現各類地質災害及隱患點近10萬處(圖35),受威脅人口達600多萬人。
西北黃土地區、西南山區及湘鄂桂山區的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初步查明一批地質災害及其隱患點,提出了單個地質災害地區風險評價方法,探索了區域性風險評價模式。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成效顯著,成功避讓地質災害478起,安全轉移20566人,避免財產損失2.39億元。
實現華北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面沉降有效監測。
完成三峽庫區三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項目的水下工程,滿足了三峽工程156米的蓄水要求。
圖35 2006年全國616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發現的地質災害及隱患點類型統計圖
㈦ 地質災害預警的方法類型
區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可利用報刊、電視、廣播、網路等新聞媒體及電話內、傳真、手機短容信等方式;地質災害隱患點預警可利用口哨、銅鑼、高音喇叭等。發生地質災害後,依據嚴重程度、人員傷亡等,政府將由低到高啟動一般(Ⅳ級)、較大(Ⅲ級)、重大(Ⅱ級)、特別重大(Ⅰ級)預警,依次用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表示。
㈧ 地質災害監測有哪些注意事項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主要確立了如下三項原則:
一是預防為主、避版讓與治理相結合,全權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
二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由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治理;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
三是地質災害防治的「統一管理,分工協作」的原則;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管工作。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有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隨著地質災害信息化建設,地質災害監測及預警體系(威海晶合)也逐漸建立起來。國務院在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中,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的地質災害防治目標。
㈨ 怎樣監測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監測來方法地質災源害的監測方法可用簡易監測和儀器監測。
簡易監測方法:變形位移監測法、裂縫相對位移監測法、目視檢查監測法等。
(1)變形監測法:通過監測點的相對位移量測,了解掌握地質災害的演變過程。
(2)裂縫相對位移監測法:通過監測災體中拉裂兩側相對張開、閉合變化,了解地質災害體的動態變化和發展趨勢。
(3)目視檢查法:通過定期目視監測地質災害隱患點有無異常變化,了解地質災害演變特徵,及時發現斜坡地面開裂,剝脫落,地面鼓脹,泉水突然渾濁,流量增減變化,樹木歪斜,牆體開裂等微觀變化,及時捕捉地質災害前兆信息。
重要危險隱患點應採用儀器監測。
㈩ 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手段和內容是什麼
地質災害防治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專群結合、群測群防;誰引發、誰治理;統籌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地質災害防治手段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事前預防、監測預警、搬遷避讓和工程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