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地質資料館怎麼注冊失敗
『壹』 為什麼在全國地質資料館中下載不了資源
可能是數據下載許可權比較高,許可權不夠,或者資料庫出現問題無法訪問。
『貳』 全國地質資料館
(1)負責通知向國土資源部匯交地質資料的匯交人,依法匯交地質資料的有關信息。
(2)利用監管平台的選擇接收機構功能,負責選擇、確定地質資料的接收機構,將屬於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接收的地質資料的有關信息落實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並發送接收通知書,告知其應接收的地質資料和向國土資源部轉交地質資料的信息。
(3)利用監管平台的資料匯交功能,負責將匯交人上報、向國土資源部匯交的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匯交目錄清單,錄入或導入到監管平台的資料庫內。
(4)利用監管平台的資料驗收功能,負責驗收向國土資源部匯交的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驗收合格的,發驗收合格確認;需要修改、補充的,發修改補充通知;驗收不合格的,發退回通知;驗收合格的,需要轉送相關省份的,發轉送通知;接到省轉送資料後,進行轉送確認。
(5)利用監管平台的資料催交功能,負責督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資料館及時向國土資源部轉交地質資料,對超過轉送期限的,發轉送催辦通知。
(6)利用監管平台的用戶管理功能,負責編寫本機構內管理用戶編碼及其身份審查。編好後錄入到系統內,通知相關用戶。
(7)利用監管平台的匯交監管功能,查看地質資料的匯交狀態,督促匯交人按規定匯交地質資料,並向國土資源部提供未及時匯交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的匯交人的情況與原因,請示處理意見。
(8)利用監管平台的綜合查詢功能,查詢各種通知、憑證發放的信息。
(9)可瀏覽監管平台中的所有信息,並可根據許可權對有關信息進行導入、導出等操作。
『叄』 全國地質資料館借閱服務情況分析
高愛紅茹湘蘭龐振山趙小平
(全國地質資料館北京100037)
近年來,全國地質資料館加大了服務宣傳力度,創新服務方式,主動服務於國家擴大內需重點項目,地質資料服務工作取得明顯成效。2009年度全國地質資料館被國土資源部評為「雙保行動」成效顯著單位。為進一步掌握用戶需求,改善和提高服務質量,本文對2009年度全國地質資料館(以下簡稱全國館)到館借閱服務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
1 窗口接待借閱者情況
2009年度,全國館共接待266個單位、3166人次到館借閱地質資料,平均每單位借閱11.9次。借閱人次數最多的20個單位見表1。由表1可見,20家單位共借閱2018人次,佔全年借閱總人次數的63.7%,表明借閱單位相對集中。20個單位中有15家位於北京市,並以地質調查系統、院校和科研單位為主。
表1 2009年借閱人次數最多的20家單位統計表
1.1 借閱者地區分布
據統計,借閱者分布於全國28個省(市、區),分布范圍廣泛。借閱人次數位居前五位的是北京市、廣東省、河北省、湖北省及江蘇省。北京市借閱人次數占總數的70.69%(表2)。
表2 全國地質資料館2009年閱者地區分布及借閱人次數統計表
1.2 借閱者行業部門分布
表3列出了2009年借閱者的行業部門分布及借閱人次數。借閱單位數量比較多的是地勘單位、企業、科研機構、院校及中國地質調查局系統。借閱人次數比較多的是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單位、科研機構、院校、地勘單位和企業。這些部門構成了全國地質資料館服務的主體,占總借閱人次數的97.16%。
表3 全國地質資料館2009年借閱者行業部門分布及借閱人次數一覽表
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的24個單位借閱926次,平均每個單位借閱38.5次,僅佔9.02%的單位比例,借閱人次數卻占總借閱人次數的29.25%,借閱較為頻繁。到館借閱人次數最多的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2009年共借閱429人次,佔全年到館借閱總次數的13.55%;其次為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中國國土資源部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共有74家企業到館借閱408次,佔全年用戶數的27.82%,占總借閱人次數的12.89%。其中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40家、私營企業30家、外企或外商控股企業4家。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主要有: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中鐵第一、二、三、五勘察設計院集團公司、北京勘察技術工程有限公司等;私營企業主要有:趙官能源有限公司、北京恩地科技公司、高達(上海)工程咨詢有限公司、貴州駿麟投資有限公司、華土沃達礦業科技公司、中國天城集團總公司等;外企或外商控股企業主要有:斯倫貝謝中國公司、國鵬投資公司、澳華黃金有限公司、安格魯阿山帝黃金北京代表處等。
共有55家科研單位到館借閱658次,佔全年用戶數的20.68%,占總借閱人次數的20.78%。主要單位有: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所、中化地質礦山總局地質研究院、北京市地熱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水電顧問集團北京勘測設計研究院、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北京市地質工程勘察院等。
共有68家地勘單位,包括地礦系統、有色系統、核工業部門、冶金地質、煤田地質、化工、石油、建材等多個工業部門到館借閱492次,佔全年用戶數的25.56%,占總借閱人次數的15.55%。到館借閱人次數最多的10個地勘單位詳見表4。
共有28個院校到館借閱592次,佔全年用戶數的10.51%,占總借閱人次數的18.69%。主要有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科技大學、吉林大學等。
表4 借閱人次數最多的10個地勘單位
共有16個政府部門(含部隊)到館借閱61次。主要有大興區政府、中共長沙市委、天津控制地面沉降工作辦公室、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第七支隊等。
2 窗口借閱地質資料情況
2009年,用戶累計借閱13080種、34716份次地質資料,平均每種資料借閱2.65次。
2.1 資料借閱人次數
地質資料借閱人次數統計詳見表5。
表5 地質資料借閱人次數統計表
在借閱人次數超過10次的344種資料中,有242種為1:20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報告,表明這些資料是全國館館藏資料中利用率最高的地質資料。表6為借閱人次數在20次以上的地質資料目錄。
表6 借閱20次以上的地質資料統計表
2.2 窗口借閱的地質資料所屬地區的分布
2009年,借閱的地質資料分布於全國除港澳以外的所有省(市、區),詳見表7。其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多,共有1971種、4669份次資料被借閱;其次為內蒙古自治區,有1505種、4480份次資料被借閱,二者在全國所佔比例均超過10%。
表7 2009年借閱地質資料的地區分布統計表
續表
2.3 借閱資料的類別
2009年借閱的資料包括區域礦產調查、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勘查、科學研究等14類資料(表8),以區域地質礦產調查、礦產勘查、物化遙勘查、地質科學研究類資料為主。以上4類資料占借閱資料種數的87.59%,占借閱人次數的86.99%。借閱資料種數最多的是礦產勘查類,共5697種,占總數的43.56%;借閱人次數最多的是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類,共12189份次,占總數的35.11%。其他如資料庫、技術方法、信息工程/技術、標准規范、應用研究、軟科學研究等類資料借閱數量較少。
表8 2009年借閱地質資料的類別統計表
續表
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資料的使用情況按比例尺統計,以1:20萬地質礦產調查報告為主,共有1137種、6982份次資料被借閱利用;其次為1:5萬地質礦產調查報告,共有1435種、3774份次資料提供利用(圖1)。分析表明,社會對大、中比例尺的地質資料需求旺盛,而館藏1:5萬、1:25萬地質資料數量較少,且空間分布不均。另外,鐵道、公路等建設施工單位更希望看到1:1萬甚至更大比例尺的地質資料,但由於1:1萬或更大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沒有開展,尚無這方面資料。這些都影響了資料的借閱使用。
圖1 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資料借閱利用情況圖
礦產勘查類資料累計借閱5697種、11463份次。按勘查程度統計:普查類資料所佔比例最大,共有2085種資料被借閱利用,占礦產勘查類資料的38%;預查、勘探、詳查類資料分別是18%、17%、15%,詳見圖2。按礦產類型統計:能源礦產、有色金屬礦產類勘查資料所佔比例較大(圖3)。
2.4 資料形成時間與借閱量
圖4為2009年借閱地質資料形成時間的統計圖。由圖可見,20世紀80年代形成的資料借閱量和借閱人次最多,這一分布特徵與借閱資料多與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資料有關,因為這類資料多為20世紀七八十年代形成的。
圖2 礦產勘查類資料借閱利用情況圖(按勘查程度)
圖3 礦產勘查類資料借閱利用情況圖(按礦產類型)
圖4 地質資料的形成時間柱狀分布圖
3 到館借閱服務存在的問題
3.1 館藏服務資源積累不足
全國地質資料館分別於2004年和2007年開展了用戶需求與服務滿意度調查工作。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館藏服務資源問題是用戶反映最多、最突出的問題。館藏新資料少,很多地質資料匯交不及時或不匯交,導致館藏機構在服務過程中出現無米之炊的情況。
近年來,地質資料匯交不及時或不匯交是館藏服務資源積累不足的主要原因。以油氣為例,到2008年年底到期的采礦證和探礦證共計3727個,但到目前為止,全國館僅收到345個采礦證和208個探礦證匯交的地質資料,匯交率僅為15%。
另外,館藏數字化服務資源積累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來服務工作的開展。如全國館開展多年的地質資料圖文資料庫建設進展緩慢,截止2009年底僅完成4萬種,約佔全部館藏資料的40%。正是這40%的數字化地質資料,2009年的復制服務量是全部紙質資料復制服務量的3倍。社會急需的1:5萬數字地質圖資料庫目前只完成2000幅,1:25萬地質圖資料庫建設剛剛啟動,為礦業所急需的中大比例尺地面物化遙資料庫尚未開展工作。
3.2 地質資料服務宣傳力度不夠
地質資料廣泛應用於地球科學研究、礦產資源開發、國防建設、重大基礎建設、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防災減災等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社會各界對基礎地質資料需求強烈。但由於對地質資料服務宣傳力度不夠,目前的服務對象還多以專業技術人員為主,社會化服務領域還需開拓。
近年,全國地質資料館多次到四川、陝西、貴州、黑龍江、浙江等省進行需求調研。調研中發現,盡管全國地質資料館舉辦了多次培訓班、用戶征詢會,對地質資料服務進行廣泛宣傳,但很多基層地勘單位對目前的地質資料服務政策仍然不是很了解,很多還認為需要找關系才能借到資料。廣東省和河北省這兩年到全國地質資料館借閱的人數一直比較多,可能是全國地質資料館在開展其他項目工作時到這些基層地勘單位宣傳服務工作取得了成效。
3.3 服務人員不足,服務產品短缺
目前,全國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普遍存在人員不足,應對日常工作已很困難,難以開發更多的服務產品,導致我們目前的服務多是「原生態」的服務,從匯交人那裡收來什麼就為閱者提供什麼,沒有對地質資料進行開發利用和深加工,無法形成滿足不同需求的系列服務產品。
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對德國鑽孔資料庫的調研報告中談到,德國下薩克森州地質調查局承擔數據服務工作人員約30人,其中承擔鑽孔資料庫加工服務工作人員約8人。而全國地質資料館承擔11萬種地質資料和多種資料庫對外服務的人員不到10人,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們在地質資料服務工作的人員投入與國外的差距。
4 建議
4.1 加強地質資料服務資源積累
地質資料服務資源的不斷積累與更新是地質資料服務工作的基礎和關鍵環節。因此,地質資料主管部門一要加強地質資料匯交工作,建立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保證地質資料及時匯交到館藏機構,及時提供社會使用;二要加快推進館藏資料數字化進程;三要加快實物和原始地質資料的清理工作,早日完成實物和原始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建設,實現地質資料服務資源的積累,為社會提供服務。
4.2 加強地質資料服務宣傳工作
全國地質資料館應加強對地質資料服務工作的宣傳,使閱者充分了解全國館有什麼。同時,要大力宣傳全國地質資料館對外地閱者的服務內容,包括代查閱、代加工及郵寄等,使外地閱者在異地就能方便地使用全國地質資料館的資料,為他們節省人力物力。
4.3 加大人員投入,開發服務產品
目前,全國地質資料館急需加強人員隊伍建設,深入開展地質資料需求調研,廣泛了解社會需求,加強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特別是開發可公開利用的服務產品,滿足社會各界的需要。
『肆』 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移動客戶端系統功能與實現
鄭嘯 章浩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摘要 隨著硬體設備和無線網路的快速發展,移動互聯網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普及率和使用的便捷性正在逐步改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地學作為一個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學科,除了對傳統互聯網的強烈依賴,對移動互聯網的依賴程度也在逐年遞增。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手機客戶端實現了公開版館藏資料的查詢、瀏覽、收藏和訂購,支持離線數據包使用戶即使在野外無網路和手機信號覆蓋區依然可以使用。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手機客戶端拓展了地質資料的服務途徑,提高了地質資料利用的便捷性,讓用戶能夠隨時隨地查閱地質資料信息。
關鍵詞 地質資料 智能設備 移動客戶端
0 引言
自2010年以來,個人移動智能終端(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硬體設備和無線網路得到了飛速發展,目前主要包括了蘋果公司的iPhone、iPad系列、基於谷歌安卓系統以及基於微軟Windows Phone系統的智能終端產品。由於移動智能設備具有很好的便攜性,移動互聯網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普及率和使用的便捷性正在逐步改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全國地質資料館網站在已有網站和數據基礎的支持下,通過移動互聯網,推出地質資料手機客戶端,實現以在線或離線方式進行資料檢索、詳情瀏覽、在線訂閱等主要功能,方便用戶查詢和訂購地質資料。
1 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移動客戶端簡介
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移動客戶端軟體是一款運行於個人移動智能終端(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能夠提供一些常用的資料檢索、信息查詢等功能的軟體系統(圖1)。目前該客戶端的安卓版本和IOS版本均已完成開發並且正式上線。
安卓版本的軟體最終發布為可用APK安裝包,適配主流安卓設備;IOS版本最終發布可用IPA安裝包並且發布到APP store中國區,軟體包適配IOS 5.0以後所有版本,適用於iPhone App和iPad APP;安卓版本和IOS版本數據支持本地化、加密,並且提供定時增量更新功能。
客戶端採用比較流行的三欄功能區分布(圖2),左功能區一般為用戶相關功能;右功能區一般放置和系統相關的功能;中間為常規區域,主要用於功能和數據展示。
地質資料查詢功能的一大亮點就是在沒有任何手機信號和無線網路的條件下依然可以進行資料查詢,客戶端提供了離線數據更新功能,讓用戶在沒有網路和信號的時候依然可以使用查詢,適用於野外或者井下探查的地質工作者。當服務端有新的數據更新時,用戶可以先檢查是否有新的離線數據存在,如果有新的離線數據,用戶可以選擇把新增的數據下載到本地使用。用戶在後台添加新的資料後,用戶可以主動將線上未同步的數據更新到系統內;此外,用戶可以收藏感興趣的資料以方便隨後查閱,或者在客戶端提交資料訂購需求,提交的訂購會在後台內由資料館的管理員處理。軟體支持模糊查詢,用戶可以輸入多個以空格分隔的關鍵詞進行查詢(圖3左),此外,用戶還可以進入高級搜索頁面;所包含的全部關鍵性數據都可以作為篩選數據,可供查詢的信息包括題名、資料分類、工作程度、日期范圍等(圖3右)。
圖1 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移動客戶端的主要功能與結構
圖2 客戶端三欄功能區界面
對於查詢結果的呈現如圖4左所示,查詢結果默認會載入前20個資料,當向下滑動的時候,系統會自動根據滑動條的位置載入新的資料,每次載入20條。當用戶在使用網路並且網路非常緩慢或者本地數據查詢出現慢查詢的時候,最慢時間可能需要5s,超過5s的查詢會被當作沒有查詢到數據而中斷。點擊標題或者列表中的詳細按鈕可以進入文檔詳情頁面(圖4右),資料詳情頁面分為標題、功能按鈕和詳情信息。用戶可以選擇喜歡的文檔進行收藏,或者提交訂購需求說明。
圖3 客戶端查詢功能界面
圖4 客戶端查詢結果界面
移動客戶端對登錄和非登錄用戶都可以使用查詢結果,但是收藏資料和訂購資料等相關功能就需要用戶登錄。用戶登錄和注冊均需要使用手機號碼作為唯一憑證,為了更好地為用戶服務,用戶需實名注冊。當用戶需要訂購資料時默認使用用戶注冊的手機號碼,用戶可以輸入對資料的訂購需求。訂購提交到後台後可以由資料館管理員進行處理。
2 系統實現
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移動客戶端的實現,要求館藏資料允許公開的部分可以在客戶端內進行查詢、瀏覽、收藏和訂購;用戶可以注冊、登錄並且管理自己的賬戶;數字資料默認使用本地加密資料庫並且允許用戶在有網路的環境下使用線上最新的數據或者進行軟體包內的數據更新;同時,根據移動互聯網中客戶端軟體更新換代極快的特點,系統內置軟體更新。基於以上的要求,系統的主要技術目標是:地質資料目錄及信息的數字化、移動化、便捷化,隨時隨地獲取資料信息,操作簡便。
在客戶端的設計上,在UE基礎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軟體採用的主要技術方法有:ASIHttpRequest 網路庫,支持斷點續傳,GCD 高效管理多線程操作,用底層的CATransition實現更好的動畫效果,繪制CALayer來實現更精美的自定義UI、Objective-C、Android SDK、斷點續傳、Block GCD、CATransition和本地SQLite數據源和數據流。用戶基本上只需要用手指在屏幕上滑動幾下就可以實現查詢、訂購和收藏等操作;界面簡單,基本上無須輸入。
後台採用HTML、Css和jQuery製作,服務端採用的主要技術方法有:全文檢索和中文自動分詞、基於HTTP協議的RESTFUL APIs並且兼容所有移動設備、Memcache緩存和高性能資料庫。數據格式簡單,後期更新方便。
整體技術架構如圖5所示。其中客戶端(包括IOS APP和Android APP)都將通過Rest Apis和Servers端進行數據交互,數據和數據傳輸過程中使用雙向加密。
圖5 整體技術架構
為了提升用戶體驗,降低伺服器端壓力,根據當前資料庫更新較少的特點,使用離線數據和增量更新的方式。默認使用離線數據包,離線數據包包含默認的文檔數據並且直接打包入客戶端,如果本地存在數據包則默認使用本地數據源,否則使用在線數據。同時部署在線的API介面,保證在沒有離線數據時客戶端仍可用,當前GPRS和3 G網路足夠支撐客戶端對數據查詢的需求。對於可能存在的新數據或者更新數據,可以進行增量更新。離線數據和增量更新通過離線數據引擎實現。
3 結語
當前政務、教育和公益行業,提供Web、APP一體化服務必將成為趨勢,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移動客戶端的實現,是全國地質資料館在移動互聯網的嘗試,對地質資料在移動互聯網的推廣進行了初步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該系統方便快捷,支持離線數據,在沒有網路的情況下依然可以使用,方便用戶隨時隨地查詢檢索,擴展了全國地質資料館的服務方式,也增加了全國地質資料館的用戶數量。
鑒於全國地質資料館首次開展移動客戶端服務,開發時間和資源有限,未來本系統將繼續改善,以提供更好的服務。
『伍』 全國地質資料館地質資料服務進校園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馬翀茹湘蘭趙小平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摘要本文對全國地質資料館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舉行的地質資料進校園活動中的調查問卷進行了統計,從對資料館的了解以及獲取地質資料的主要途徑、地質資料類型和服務方式需求、資料館窗口服務評價與用戶滿意度、影響資料館借閱利用服務的主要因素等4個方面對統計結果進行了分析。同時按照不同專業背景以及是否有資料館借閱經歷等條件分別統計並對比結果,取得了若干認識和成果。最後提出了重視高校宣傳,開展差別化服務和加強資料館信息化網路化建設等建議。
關鍵詞地質資料服務評價需求分析
為了進一步加強地質資料的社會化服務工作,增強地質資料的社會認知度,使地質資料更好地服務於高校科研實踐,全國地質資料館(以下簡稱「全國館」)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於2010年5月共同舉辦了「傳播地學知識 服務地學發展」的主題活動,並向廣大在校師生發放了針對地質資料服務的調查問卷。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是一所地質類專業占重要地位的綜合性大學,每年為國家輸送了大量的地學人才。在這樣的大學中開展地質資料服務的調查,具有很高的針對性和目標性。
調查問卷的內容涉及了4個方面:對於全國館的了解以及獲取地質資料的主要途徑;對於地質資料類型、服務方式等的需求;對於全國館窗口服務的評價與滿意度;影響全國館借閱利用服務的主要因素。
本文對調查問卷進行了統計和分析,用以了解中國地質大學師生對地質資料利用的現狀以及對地質資料的主要需求,以便更好地開展相關服務,開發對應服務產品,擴大全國館的影響力。針對本次調查的性質和特點,本文按專業將調查對象分為專業用戶、潛在用戶以及非專業用戶3類進行分別統計分析,其中專業用戶包含了地質、礦產能源、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等地質類專業的師生,是全國館的主要使用群體;潛在用戶包含了遙感、土地、測繪、地理等專業的師生,是全國館的潛在使用群體;非專業用戶是指機械、計算機以及各人文學科,是全國館的非專業使用群體,代表了一般社會公眾對資料的使用程度和方式。此外,還對曾有過實際到全國館借閱經歷的師生進行了專門的統計和分析。
1 調查對象及基本特點
本次問卷調查的調研對象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師生,調查樣本容量797份。本次調查對象具有學歷層次高、地質類專業份額大的特點。
從學歷分布的角度看,本次參加調查的797人中,教師人數為12人,本科生531人,研究生247人,其他為9人。從專業相關性的角度看,地質類專業為413人,以遙感、測繪、土地為主的相關專業為171人,無關專業為213人,如圖1所示。
調研對象的學歷構成基本符合在校生的學歷比例,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整個中國地質大學師生對全國館服務的需求和評價。在專業分布上主要以地質類以及相關地學類專業為主,與全國館的日常服務業務范圍具有較高的吻合度,可以反映出全國館的實際影響力和服務水平。少量非相關專業的調查樣
本,則有助於分析一般社會公眾對全國館的了解和需求。總之,調查樣本是充足、有效、科學的。
圖1 中國地質大學調查學歷與專業分布圖
2 調查結果統計與分析
調查結果分析參照問卷內容分為4個方面。
2.1 對全國地質資料館與網站了解程度以及資料獲取方式分析
本次調查中將對全國館的了解程度分為3類:知道並借閱過資料、僅知道但未借閱過、不知道該館3檔。具體的調查數據如表1。
表1 全國地質資料館了解使用程度統計表
同樣的,調查將對全國館網站的了解使用程度也分為3類:登錄網站並下載過資料、僅瀏覽過網站、不知道該網站。具體的調查數據如表2。
表2 全國地質資料館網站了解使用程度統計表
可以看出,在不同專業對象對全國館及其網站的了解和使用程度中,大體存在著地質類專業了解使用程度最高,地學相關專業次之,非相關專業最低的規律。這也體現出了全國館服務的專業化特點。綜合分析這兩張表,還有如下突出的特點:
(1)和全國館相比,對全國館網站的了解使用情況偏低。對全國館完全不知道的比例為32%,而對全國館網站不知道的比例高達66.6%。在網站應用中,登錄並下載的比例均不超過10%,也低於實際來館借閱的比例。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全國館網站宣傳力度不夠;全國館網站提供的瀏覽下載內容比較有限,不能吸引用戶通過網站進行地質資料的獲取。
(2)對全國館網站的了解使用上,地學相關類專業在登錄下載以及瀏覽比例均低於非相關專業,與在全國館實際借閱使用中高於非相關專業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可能表明了全國館網站在資料信息的獲取中還不佔據重要位置。地學相關類用戶在獲取資料時還比較習慣於其他成熟傳統途徑,而非相關專業由於傳統途徑的缺乏而更依賴於網路獲取,才造成了全國館網站使用率更高的現象。
在調查分析了中國地質大學用戶對全國館及其網站的了解情況之後,需要放大視角,了解全國館在中國地質大學用戶獲取地質資料信息中的相對地位。調查中關於用戶主要的地質資料獲取途徑統計結果見圖2和表3。
圖2 地質資料獲取途徑分布圖
表3 地質資料獲取途徑分布統計表單位:個
可以看出,中國地質大學用戶的地質資料獲取程度的前三位為網路、圖書館和書店,全國館僅占第四位,且從網路和圖書館獲取的地質資料信息要遠高於書店和全國館。從分專業的角度看,在地質類用戶中,全國館超過了書店而躋身三甲。地學相關類和非相關專業用戶則和全部用戶一致。由此可以看到,對於整個中國地質大學用戶來講,全國館在地質資料的獲取中還不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筆者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三:①因為用戶本身的習慣所致,信息時代網路是信息的主要來源;身處大學中的中國地質大學用戶,圖書館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獲取途徑,這應該也是本次調查中中國地質大學用戶和一般社會用戶的一個重要區別。②因為全國館借閱手續相對復雜,且大量資料需要具備涉密資格才能獲得,對於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一般本科生和大部分研究生而言,獲取難度較大。③因為全國館專業性較強,在地質類專業用戶中使用比例較高,而在相關及無關專業中使用比例低。
綜觀調查中中國地質大學用戶對全國館及網站的了解使用情況和實際的地質資料獲取途徑兩方面內容,還可以發現一個重要的問題和矛盾,即對全國館網站的了解程度遠低於對全國館了解的現狀和網路作為用戶地質資料獲取中第一大途徑的事實之間的矛盾。一方面,用戶在獲取信息時存在對網路的高度依賴;另一方面,全國館的網路化和信息化水平不高,還沒有有效利用網路來擴大地質資料服務的范圍、層次和方式。
2.2 地質資料類型和服務方式的需求分析
本次調查中還針對用戶的需求進行了調研。全部中國地質大學用戶以及地質類專業用戶、地學相關專業潛在用戶、非相關專業一般用戶關於地質資料類型的調查結果統計結果見表4~表7。一般館藏地質資料類型主要包括區域地質、礦產能源、水工環、物化探、海洋地質以及地質科學研究報告[1]。
表4 全部用戶地質資料需求類型統計表
表5 地質類專業用戶地質資料需求類型統計表
表6 地學相關專業潛在用戶地質資料需求類型統計表
表7 非相關專業一般用戶地質資料需求類型統計表
從用戶需求程度來看,地質類專業用戶對各類型的地質資料的需求程度要遠遠高於其他用戶;地學相關類專業用戶對各類地質資料的需求存在較大差異,對水工環和區域地質資料有較高需求度,整體上對資料需求程度低於地質類專業用戶;非相關專業用戶的需求程度則最低。
從資料類型的需求來看,對所有用戶來講,區域地質、水工環和地質科學研究報告的需求位列三甲。
(1)對於地質類專業用戶而言,對資料的需求程度由大至小排列依次為區域地質、科學研究報告、水工環、礦產能源、物化探以及海洋地質。由於中國地質大學用戶科研的需求,科學研究報告占據了靠前的位置;區域地質報告由於廣泛的使用范圍占據了需求量最大的位置;水工環、礦產能源、物化探等專業具體的需求程度相差不大,需求程度也都近似達到了85%以上;而海洋地質報告需求量最小,也體現出海洋地質在我國地質行業中相對薄弱的地位。
(2)對於地學相關類專業用戶而言,對資料需求程度依次為水工環、區域地質、科學研究報告、物化探、礦產能源以及海洋地質。其中對水工環和區域地質報告的需求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接近甚至達到了地質類專業用戶,反映了此類用戶的資料需求特點。
(3)對於非相關專業的普通用戶而言,則對各類資料需求程度都在較低的水平之上,分布在50%~60%之間。他們較為關心的主要是水工環和礦產能源報告,其出發點可能是科普性質的對地質環境和礦產能源的了解,而非從專業角度上的需求。
用戶對於資料服務方式的需求調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希望的網路服務方式,二是希望的遠程訂購資料服務方式。在希望的網路服務方式中,調查給出了檢索、瀏覽、下載、訂購4個選項。在希望的遠程資料訂購服務方式中,調查給出了電話、傳真、電子郵件3個選項。具體的調查結果如圖3。
圖3 地質資料服務方式需求分布圖
由圖3可知,在網路服務方式中用戶比較關心和迫切需要的主要是下載、瀏覽和檢索。在資料的訂購服務方式中則電子郵件的方式佔主要位置,電話訂購次之,而電子郵件本身也是網路服務的一個體現。加強全國館各方面的網路服務也是用戶對全國館服務方式的最大需求,代表了未來服務方式的轉變。
2.3 全國地質資料館窗口服務評價和用戶滿意度分析
目前而言,全國館的窗口服務在全國館服務中還占據核心的位置,絕大部分服務都是通過窗口展開的。在對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過程中,為了保證對窗口服務評價和用戶滿意度分析的准確性,對調查樣本中曾來館借閱的用戶進行了專門的統計。在參加調查的797人中,有123人曾去過全國館,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所佔比例分別為42.3%和53.7%,可見在實際來館人員中研究生的比例要高於本科生,進一步體現了全國館專業性較強的特點。
在來館的人員中,對全國館窗口服務的評價和滿意度如圖4和圖5。
圖4 全國地質資料館窗口服務評價統計圖
圖5 全國地質資料館窗口服務滿意度統計圖
在對全國館窗口服務的評價中,認為「服務方式多樣,資料種類豐富,工作人員熱情周到」的佔有較高的比例,是對窗口服務水平的最好評價,可見全國館的窗口服務總體上是得到廣大用戶的認可的。認為「服務單一,資料借閱手續麻煩」和「服務方式落後,找不到所需資料」的分別佔39.80%和5.80%,「服務單一,資料借閱手續麻煩」是窗口服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此次調查的用戶背景看,在校學生佔了很大比例,而全國館窗口借閱手續往往需要正式的證明,在借閱涉密資料時也有更為嚴格的規定,造成了借閱的不便。針對這個情況,可以考慮對於非涉密的公開類資料,努力簡化借閱手續[2],建立在校學生的借閱綠色通道,培養學生的借閱習慣。
對全國館窗口服務滿意度中「很滿意」和「滿意」所佔比例為67%,而「不滿意」僅佔1%,可以看出曾到館人員對窗口服務具有很高的滿意度。
2.4 影響全國地質資料館借閱和利用的因素分析
在關於影響全國館借閱和利用因素的調查中,可以看到「對外宣傳不夠」高居各因素的榜首。而「資料數據質量」、「資料數據的時效性」以及「資料借閱與利用政策」等因素之間差距不大,如圖6。
圖6 影響全國地質資料館借閱和利用因素統計圖
由此可見,當前全國館在服務方面面臨的一個首要問題是加強宣傳,擴大全國館的影響力和吸引力。適當加快資料利用政策的改革,簡化不必要的手續和流程。資料的質量和時效性是資料服務的根本,只有高質量的資料,才談得上高質量的資料服務。從問題的緊迫性上講,資料服務中存在三層次的問題。第一層次的問題是繼續擴大宣傳,保持來館借閱人數的高速增長。在擴大了需求之後,第二層次的問題是提高借閱服務的便利性和效率,擴大地質資料的社會服務能力。第三層次的問題是提高資料服務的質量和時效性,為社會提供優質的地質資料服務。在地質資料利用和開發的不同階段,所存在的主要問題也將是依次變化的。
3 建議
綜合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建議:
(1)加強全國館在高校的宣傳活動。中國地質大學在校學生是我國未來地質事業的主力,通過在學生時代的宣傳,培養在校生積極使用全國資料館的習慣和意識,在其走向工作崗位後也會積極對地質資料進行利用,從而長遠地擴大全國館在地質行業中的影響力。而地質資料的高效利用,也會提高地質工作的效率[3]。因此,應該全面總結本次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舉辦的地質資料服務進校園活動的成功經驗,並逐步在其他擁有地質類專業的高校進行推廣,通過到場進行圖文宣傳、召開座談會、舉辦講座,增加全國館網站鏈接等方式,加強全國館的校園宣傳活動。
(2)針對不同專業用戶制定不同服務策略,開展差別化服務。本次調查分析依據調查樣本專業背景的不同,嘗試將各專業師生分為3類。這三類用戶在對全國資料館的了解使用程度、使用方式、使用目標,感興趣的資料類型等各方面都存在差異。這就要求全國館針對三類用戶做出差別性的服務。對於地質類專業用戶來講,要加強目前的專業服務水平,從本科生階段開始就培養其利用資料館獲取資料的習慣,提高全國館在地質類用戶中獲取資料途徑中的比例。對於地學相關類專業的潛在用戶,要努力擴大宣傳,讓這些用戶知道資料館「有什麼」,「怎麼用」,加強水工環、區域地質等資料的服務,使資料館成為他們進行專業工作的一個重要資料來源。擴大地質資料使用范圍,加強地質資料服務的深度和廣度。對於非相關專業的一般社會用戶,針對他們偏向網站訪問的使用方式,結合社會熱點針對性地製作水工環和礦產能源等專題,開展地學知識的普及,更好的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3)加強全國館服務的信息化和網路化建設。從調查的結果來看,用戶普遍對信息化服務的需求很高。但從調查中也反映出當前信息化網路化建設不足的現狀,尤其體現在網路在用戶地質資料獲取中的首要地位和資料館網站的普及程度低於資料館之間。在對於服務方式等的調查當中,也可以看到用戶對電子郵件訂購等網路服務的較高需求,因此有必要加強信息化工作。從調查結果來看重點應該放在網站建設上,加強網站上資料的豐富程度和時效性,增加可下載和可瀏覽的資料數量。加強館藏資料檢索的質量和方式,方便網路檢索和館藏借閱之間的互動。嘗試開展電子郵件訂購等網路服務,充分利用網路來提升全國館在地質資料獲取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
鄭曉光,王穎,王傳禮.淺談地質資料服務領域及管理、利用方式變革.檔案與建設,2008,(3)
鄭曉光,曹建華,王傳禮.破除影響地質資料公開利用的瓶頸.檔案與建設,2008,(9)
姚華軍.關於推進資質資料公共服務問題的思考.地質通報,2009,(3)
『陸』 在地質資料工作中遇到的幾個問題及其解決對策
李華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摘要本文依據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具有同根、同源的屬性,提出了建立統一的地質資料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議;對在地質資料匯交中出現的匯交地質資料時間滯後、資料內容質量下降的問題進行了羅列,並提出了建議或對策;對現行運行的目錄資料庫存在的缺陷及功能的完善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地質資料數據採集問題
1 地質資料信息管理系統應統一,搭建一個統一的平台
國土資源部根據《地質資料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制定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從2003年3月1日起施行,其中的附件2闡明了各不同行業、部門應匯交的原始地質資料包括各種原始測試數據、鑒定結果、工程布置圖、實際材料圖、野外原始記錄、原始數據、鑽孔剖面圖、實測和修測剖面圖等。《條例》和《辦法》為依法管理原始地質資料提供了法律依據。
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構成完整的地質資料,同根、同源,缺一不可。然而在現實的地質資料管理中,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分別保管在不同部門,搭建了不同的信息管理系統,各自獨立運行。這樣的運行的結果是:海量的地質資料信息只能孤立存在於成千上萬個地質報告、圖件、岩礦心、標本中,建議把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的信息管理系統進行整合,力爭把不同類別、不同性質和不同載體記載的地質資料信息在一個平台上的高度聚合。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工作,並能產出多種不同類型的信息產品。
2 執法力度不夠或宣傳力度不夠
目前存在地質資料匯交人匯交與不匯交一個樣、及時匯交與不及時匯交一個樣、匯交的地質資料內容齊全、質量高與匯交地質資料的內容不齊全、質量低的一個樣的局面。為了解決地質資料匯交的拖欠匯交地質資料問題,地質資料主管部門多次做一些臨時性的「地質資料催交、清欠」工作(剿土匪式的工作方法)。這項工作的開展,一方面反映出地質資料匯交人的履行匯交地質資料義務的自覺性不強,另一方面也明顯反映出地質資料匯交的執法部門的「執法工作持續性不夠,呈現出執法時緊、時松、時強、時弱」的特點。筆者認為:地質資料主管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讓每個地質資料匯交人明確匯交地質資料是法定的義務,要嚴格執法,對不匯交地質資料的義務人,應承擔相應的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責任,使地質資料匯交在法律的框架下平穩有序的運行。
建議組建地質資料匯交檢查小組(臨時性或固定的)。小組的人員構成是:①行政官員、②法務工作者、③地質資料工作者。採取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地質資料是否及時匯交、匯交地質資料(紙制資料、電子文檔)的內容如何等情況進行檢查或抽查。這樣既可以督促地資料匯交人及時、保質、保量的匯交地質資料,又可以省去地質資料主管部門組織的臨時性的「地質資料催交」工作。
3 理順地質資料館藏機構與項目管理部門、礦政部門的關系
由於全國地質資料館不了解、不掌握地質工作的動態,項目的完成情況,出現了「你交什麼資料,我就收什麼資料」的被動局面。導致進館的地質資料匯交時間嚴重滯後、內容質量下降。具體是:
(1)一些石油完井地質資料是20世紀60~70年代編制完成的地質資料,於2000年後才進館,這些資料的進館時間滯後嚴重。
(2)進館的礦產資料有一定數量的儲量核實報告。這些儲量核實報告,與普查、詳查、勘探類地質報告類比是投入的實物工作量少或者沒有實物工作量,地質礦產信息也少。
(3)一些1:5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往往被沒有內容、形式空洞、僅起宣傳作用的「1:5萬區域地質調查說明書」取代。
試想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館藏的地質資料的質量將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館藏資料的再次開發就會成為紙上談兵,地質資料館的形象、社會地位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解決上述問題的辦法,本人認為是:由全國館層面之上的領導或機構出面,組織協調全國地質資料館與項目管理部門、礦政管理(勘查、采礦)部門的關系,使全國地質資料實體管理部門了解、掌握項目的完成情況,把握每年應匯交進館的地質資料數量、種類,改變目前的「你匯交什麼資料,我就收什麼資料」的被動局面。
4 目錄資料庫本身的問題及著錄人員對《著錄要求》的理解、把握問題
4.1 目錄資料庫本身的問題
目前試行的目錄資料庫有兩個:其一,是在全國各省資料部門運行的目錄資料庫(簡稱全國庫),其二,是在中國地質調查局及六大地區館運行的目錄資料庫(簡稱地調庫)。地調庫是在《全國庫》的基礎上研製而成,其吸收了《全國庫》的長處,相對《全國庫》而言,《地調庫》能滿足地質資料的著錄要求。而《全國庫》的編制時間較早,類目設置不全面,一些新資料類型,就沒有恰當的位置。如:一些信息化資料(資料庫)就沒有恰當位類。
建議在今後目錄資料庫修改時增加以下類目:項目編號項、任務書編號項、工作方法項、工作對象項、資金來源項。在資料類別項中增加信息工程類,在礦產代碼項中增加天然氣水合物項。
4.2 著錄人員對《著錄要求》的理解把握問題
近期進館的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的著錄項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地質資料摘要項的著錄問題。有的地質報告的摘要內容十分龐大,有幾千字,數十頁,就是「地質報告的簡寫本」、有的地質報告的摘要內容就相當簡單,就是把報告的章節羅列在一起。
(2)地質資料分類項的著錄問題。地質資料分類的問題,這類問題的出現,我認為:是屬於目錄資料庫類目設置不全的問題,也有一部分是屬於著錄人員的專業知識問題。
對這些問題有待於在新的地質資料管理系統建設中解決一部分問題,另一部分問題是需要提高著錄人員的專業知識。
5 目錄資料庫的功能的完善和拓展問題
根據目錄資料庫的《著錄》要求,目前採集的地質資料數據基本上能滿足:①社會對地質資料檢索需求;②對地質資料的統計、匯總、查重;③地質資料部門對實物資料管理的需求,如:建立庫房地質資料的實物賬。但目前運行的目錄資料庫對已著錄入進庫的數據信息的再次轉化的功能略顯不足(目前,有的地質資料用戶已經依據網上運行地質資料目錄數據,資料類別、經緯度、工作程度等進行編制工作程度圖),不能根據館藏資料號和經緯度所圈定的范圍,輸出各種地質資料索引圖;再比如:不能根據已錄入的經緯度、工作程度的數據,輸出某個地區的工作程度圖。
建議在新建的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中考慮解決輸出地質資料索引圖、工作程度圖的問題。
『柒』 全國地質資料館的簡介
全國地質資料館是國家地質行業中館藏最多、最全的專業技術檔案館。按館藏分專類統計,其中屬包括區域地質調查資料5709種;礦產勘查資料52921種;海洋地質報告資料106種;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遙感地質調查資料11089種;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勘查資料8015種;地質科學研究成果報告13259種;技術方法研究資料214種。
全國地質資料館收藏了自二十世紀初以來我國及周邊國家的地質資料,其中包括外國學者在我國從事地質調查形成的各種外文資料4180餘種。
『捌』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現狀與問題
茹湘蘭
(全國地質資料館,北京100037)
摘要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作為地質工作服務於社會的主要載體和服務窗口,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本文從幾個主要方面分析了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的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主要指的是各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為社會提供的地質資料服務,具體包括地質資料、數據的提供,數據信息的加工處理以及根據用戶的需求提供定製服務等。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是地質工作服務於社會的主要載體和服務窗口,是地質工作價值的主要體現。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工作為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基礎地質信息服務,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天,地質資料仍然是國土資源調查、規劃、管理、保護、合理利用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的重要基礎信息資源。並且,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各項經濟建設迫切需要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工作提供基礎信息支撐。《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也將「推進地質資料開發利用」列為六項重大任務之一。同時,新一屆政府也強調要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作為國土資源部服務社會的窗口,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工作在我國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1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現狀
1.1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機構不斷完善
近年來,我國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體制基本建立,形成了國家和省兩級匯交管理體制和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絕大多數館藏機構配備了必要的設備,健全了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制度,對人員進行了培訓,建立了地質資料服務網站,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於2004年底建成並投入使用,2008年出台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工作全面啟動。經過努力,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機構不斷完善,服務能力不斷加強。
1.2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制度不斷完善
近年來,為全面提高地質資料的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相繼出台了《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加強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若干規定》、《關於建立健全地質資料網路服務體系的通知》、《關於印發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的通知》和《涉密地質資料管理細則》等,為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提供了法律保證。
1.3 傳統服務不斷完善,網路服務逐漸加強
在各級領導的關心與支持下,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積極開展服務工作,2007年部省兩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共為3.9萬人提供了地質資料服務,利用資料約265.7萬件。
目前,除提供傳統的紙介質資料服務外,各類資料庫成果,如系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區域地球化學資料庫及化探原始數據、全國礦產地資料庫等都已向社會提供服務。館藏機構在不斷完善傳統服務方式的同時,積極探索基於網路的現代服務方式。在國土資源部的統一部署下,全國地質資料館和各省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建立了獨立的地質資料服務網站。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內容更加豐富,服務方式更加多樣。特別是全國地質資料館於2006年11月開始在網上提供部分圖文地質資料在線瀏覽和下載服務,首次實現了在線地質資料服務從目錄服務向「內容服務」的轉變,是地質資料網路化服務的重大突破。
2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的主要問題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工作雖然取得了重大進展,在地質工作發生深刻轉變的新形勢下,國家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迫切需要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網路化的地質資料公共服務。與社會對地質資料服務的需求相比,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工作還存在較大差距。
2.1 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政策不配套
在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已成為21世紀各國地質工作戰略重點的今天,我國的地質資料公共服務體系尚未健全完善,多層次和多單位各自提供服務,部門之間缺乏協調,沒有統一的服務窗口、沒有統一的服務政策、沒有統一的收費標准,嚴重影響服務質量。
相對發達國家完善的服務體系,在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的內容、版權與收費、信息發布、服務質量以及服務政策等方面,我國目前只有框架性的規定,缺乏有效、具體的規章制度來指導和管理服務工作。
2.2 在線服務的信息數量和質量落後於發達國家
從1993年美國地調局(USGS)的WWW伺服器開始運行算起,多數發達國家先後啟動了基於互聯網的地學信息服務。1997年,USGS分布在全國的伺服器數目已達14類300多個,信息量不斷增加,服務范圍覆蓋全世界。2005年,USGS平均每月成功的服務請求達2400萬次,經網上傳輸的數據量達180 GB,訪問的頁面數200多萬。
我國擁有豐富的紙質和數字化的專業地學信息資源,而且在地學資料庫的建設方面特別是1:20萬、1:5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的建設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但是受地質資料保密問題的影響,能夠提供在線服務的信息量相對較少,目前,只有一些小比例尺的圖件和圖集提供網路化服務。
2.3 館藏服務資源積累不足
全國地質資料館分別於2004年、2007年,開展了用戶需求與服務滿意度調查工作。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館藏服務資源問題是用戶反映最多、最突出的問題。
館藏新資料少,很多地質資料匯交不及時或不匯交,導致館藏機構在服務過程中出現「無米之炊」。閱者到全國地質資料館來查資料,發現很多地質工作早已完成,就是看不到資料。我們曾經做過一項統計,2004年度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一等獎8項,2005年度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一等獎10項,以上18個獲獎項目向全國地質資料館匯交資料的只有1項。由此可見地質資料匯交情況不佳。
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地學數據信息資源積累嚴重不足,如社會急需的1:5萬數字地質圖資料庫目前只完成1200幅,1:25萬地質圖資料庫建設剛剛啟動;為礦業所急需的中大比例尺地面物化遙資料庫尚未開展工作等。
全國地質資料館開展多年的地質資料圖文資料庫建設進展緩慢,截至2007年底僅完成2.4萬種,約佔全部館藏資料的20%。而恰恰就是這20%數字化的圖文地質資料,2007年的復制服務量是全部紙質資料復制服務量的2倍。
2.4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宣傳力度不夠,開發利用欠缺
地質資料應用范圍廣,潛在應用價值大,但目前服務宣傳力度不夠,宣傳范圍比較狹窄,主要集中在國土資源、有色、冶金、煤炭等與地質調查工作密切相關的行業或部門,影響了服務范圍的擴大。另外,宣傳方式比較單一,宣傳內容過於專業化,使一些潛在用戶不能夠理解我們發布的服務信息,如旅遊部門等。另外,館藏機構受人員編制和人員素質的限制,較少進行地質資料開發利用,無法滿足很多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3 提高我國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的對策與建議
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工作提供基礎信息支撐。因此,新時期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工作必須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觀念,以建立健全地質資料公共服務體系為核心,以海量地質資料數據資源的清理、整合和資源建設為基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以組織、政策、標准制度體系建設為保障,以提高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程度為宗旨,有效改善地質資料服務環境,提高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水平,最大限度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地質資料的需求,為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信息支撐。
3.1 加強地質資料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服務政策
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做好地質資料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總體規劃和部署。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國情,搭建統一的服務平台,在統一政策體系框架內,整合服務資源,拓展服務領域,規范服務行為,為社會各界提供地質資料服務。
進一步完善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政策,其中,定價原則與標準是推動地質資料公共服務與共享的核心問題,涉及無償、有償、有償的程度、信息的成本費及信息服務費等諸多方面。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才能有效地平衡地質資料的生產者、用戶與管理部門的利益關系。
同時,要建立健全客戶服務機制,明確服務范圍、服務目標、服務方法手段以及客戶的權利和義務等,建立服務評估機制,切實提高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水平。
3.2 加強地質資料服務資源積累,推進「一站式」服務
地質資料服務資源的不斷積累與更新是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的工作基礎和關鍵環節。館藏機構需要源源不斷地接收新成果、新資料,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因此,第一要加強地質資料匯交工作,把應該匯交的資料及時收上來,為社會提供服務。第二要加強實物和原始地質資料的管理,開展清理工作,把重要的實物和原始地質資料匯交上來,豐富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內容。第三要通過開展館藏資料數字化建設、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化建設、重要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建設、重要鑽孔地質資料資料庫建設和境外地質資料資料庫建設,實現地質資料公共服務資源的積累。同時要整合多種地質信息資源,構建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搭建「一站式」地質資料數據共享服務平台,樹立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的新形象,充分發揮地質資料的作用。
3.3 增加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投入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國家在地質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積累了海量的地質資料成果,與國家對地質工作的巨額投入相比,作為保管這些成果資料的地質資料部門長期投入不足,因此,各級政府要增加對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工作的投入,認真履行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切實解決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3.4 加強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隊伍建設
人員緊張已是資料部門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急需加強人員隊伍建設,優化人才結構,提高人才素質,這是提高服務水平的根本保障。只有這樣才能為社會提供多樣化、專題性的服務。
3.5 加強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宣傳
要充分利用電視、報紙和網路等各種媒體,通過專題報道、成果發布、科普文章、宣傳櫥窗和發放宣傳品等形式開展服務宣傳工作,擴大用戶群體和服務領域。
『玖』 地質資料館藏及管理
(一)館藏地質資料數量巨大
新中國成立以來,截至2007年底,我國已累計投入地勘費5013億元,形成了大量的地質資料。截至2010年底,我國國家級、省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收藏的各類成果地質資料已達38萬余檔,見表3-2。
表3-2 2010年度全國成果地質資料館藏及利用情況匯總表
續表
資料來源:國土資源部,2010年度全國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情況通報。
近年來,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地質資料表現形式正從傳統的紙質為主,向紙質、聲像電磁介質並舉轉變,數字化地質資料服務作用日益凸顯。目前,隨著地質資料電子文檔匯交力度的加大和已有圖文地質資料數字化工作的穩步推進,館藏地質資料的數據量大幅度增加。僅全國地質資料館館藏數據已達26TB(含備份數據),且每年以兩個多TB的速度增長;已數字化的地質資料達2.2萬種,建成國家重要基礎地學資料庫近20種(表3-3),成為推進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更加方便快捷的條件。
表3-3 全國地質資料館館藏的主要資料庫
(二)地質資料匯交逐漸規范
地質資料的匯交管理工作經歷了三個階段,管理力度逐步細化、匯交方式逐步現代化,適應了管理服務的需要。
1.明確機構,提出匯交單位和大致時限
1963年5月30日國務院批准,發布施行的《全國地質資料匯交辦法》,明確了地質資料管理部門:地質部全國地質資料局負責集中管理全國各種地質資料。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局全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資料處負責集中管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種地質資料。全國地質資料局和全省地質資料處還負責地質資料的借閱工作。
該辦法提出了地質資料的匯交單位和大致時限:從事地質工作的部門,包括地質部,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局,中央和地方各有關工業部門,地質科學研究部門,地質院校等,在地質工作告一段落或結束時,均須將所編寫的地質報告等資料匯交全國地質資料局和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省地質資料處。
2.提出資料歸口、業務指導管理,明確匯交時限
1988年5月20日國務院批准,7月1日地質礦產部1號令發布的《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管理辦法》規定,全國地質資料機構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資料機構是地質資料匯交的管理機關,負責地質資料的收集、保管和提供使用,並對地方、基層單位的地質資料匯交工作進行檢查、監督和指導。同時規定,國務院核工業主管部門負責管理放射性礦產地質資料的匯交工作,並接受全國地質資料管理機關的業務指導;中外合資、合作和外國投資項目的地質資料匯交,按照本辦法規定執行。明確了地質資料的匯交日期是從審查批准或者驗收合格之日起,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報告,區域物、化探和航空遙感地質報告以及大中型礦區的勘探報告,兩年以內匯交;其他地質資料一年以內匯交。
3.明確分級分類管理及館藏機構建設要求
2002年3月19日國務院發布,自7月1日起實施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和國土資源部發布,自2003年3月1日起實施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進一步明確了地質資料管理的內容和館藏機構建設要求。《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第三條規定: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地質資料匯交、保管、利用的監督管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地質資料匯交、保管、利用的監督管理。各級各類館藏機構接受相關部門委託承擔地質資料的保管和提供利用工作。
首次提出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建設要求,《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第五條提出,國家建立地質資料信息系統。《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第十八條明確提出,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應當具備以下條件:硬體設施達到甲級檔案館的標准;配備必要的專業人員;地質資料的接收、整理、保管、保密和利用等管理制度健全;具備建立地質資料信息系統和提供地質資料社會化網路服務的能力;地質資料管理經費有保證。第十九條提出,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應當利用現代信息處理技術,提高地質資料的處理、保管水平,建立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網路系統,公布地質資料目錄,開展對地質資料的綜合研究工作,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為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
『拾』 全國地質資料館的主要職責
全國地質資料館主要職責:
1.受國土資源部委託,依法接收、驗收匯交的專地質資屬料,承擔全國地質資料館的館藏建設和管理,建立健全館藏地質資料保管利用制度;
2.依法為社會提供地質資料服務,逐步建立和維護現代化的地質資料(數據)服務系統;
3.參與擬定與地質資料相關的政策法規、技術標准和工作規范;
4.負責國內外地質資料現代化管理研究,開展相關的學術交流活動;
5.承擔全國館藏地質資料數字化工作;
6.承辦上級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