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錘有什麼作用
1. 誰能告訴我,地質錘的原理及用途,急。。。
樓上說的不對,來真正的地質錘都是錘自柄一體的,哪裡有什麼「手把加鐵托」?非一體化的錘子對著岩樣幾錘下去,手把子就鬆掉了。
主要分兩種:尖嘴方頭錘和平嘴方頭錘
尖嘴方頭錘我還沒見過實物,類似於鐵路上的點檢錘吧,就是《肖申克的救贖》裡面那種錘子。
淘寶上大把的是後者:平嘴方頭錘
平嘴方頭錘的平嘴功能是控制岩石劈裂方向,普通錘子開某些頁岩,很容易把頁岩打成一堆碎片,而用平嘴方頭錘可以很好地把岩石分層。方頭的功能不用說了,地球人都知道。
2. 地質羅盤的使用
地質羅盤的正確使用及各類產狀要素的測定,是一個地質工作者應熟練掌握的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技術之一。
1.地質羅盤的結構
地質羅盤由刻度盤和在水平面上能自由轉動的磁針組成。它不但可以識別方向、測量方位,還可以測量水平面、傾角及仰、俯角度等,是地質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袖珍儀器。其結構如圖5-1所示。
圖5-1 羅盤的結構
2.定向和基準
地面上某一點的經緯度為已知,則此點的位置就確定了。若測定地面上某一點的方向,則必須有一參照點(參照方向)——即基準點(基準方向)。測量方位角是指在水平面內測出與基準方向間的夾角。
基準方向有兩個:一是南北方向,即地理北極方向;二是磁北方向,即地球的磁北極方向。因地理極與磁極二者不重合,有夾角(各地不同),故我們常用真北方向作為基準方向,一般測得的角度要進行換算或事先校正羅盤。
方位測定,在水平面內順時針方向旋轉一圈劃分為360°,以正北方向作為0°,用N表示;東為90°,以E表示;正南為180°,以S表示;西為270°,以W表示。與正北方向的夾角(即從0°轉過的角度)稱為方位角。如夾角 45°,即為北東方向,寫成NE45°,也可寫成45°(讀作北東45度)。
測量方位一般是先從已知點(觀測者所在點)測向未知點的。如圖5-2,欲測B點的方位,A點為觀測者所在之點(已知點),那麼觀測者只需將地質羅盤長照準合頁指向B,圓形水準氣泡居中(羅盤水平),讀磁北針指向刻度環上的數字,即為B點的方位。如圖示為90°,即B點在A之東(亦即A在B之西)。如將羅盤移到B 點(已知點)觀測A(未知點),則刻度環上讀數為 270°,A在B之西。交換觀測點位置之後,讀數相差 180°(AB連線為一直線)。如不移動(交換)觀測位置,在如圖5-2情況下,欲知A點對B點(已知點)的方位,則只需將羅盤調換180°,即將長照準合頁對准A,讀磁北針指向刻度環上的數值即可,如不調換羅盤,直接讀磁南針指向的數值亦可(270°)。
3.地形圖的定向和後方交會
如果地形圖的圖廓縱邊是真北方向,則將羅盤的長邊平行於圖廓,使地形圖與羅盤一起轉動,當磁北針指向0°時(圓形水準氣泡要居中),則地形圖的位置與實地地形的方位取得一致(即與實測地形圖方位相當),定向工作就完成了。此時可以一邊參照實地地形一邊讀地形圖和判讀各種地質體的空間關系。
後方交會是在地形圖上確定地質觀測點位置的一種方法,即將實地地點標在地形圖上,以便將觀測到的地質現象轉繪到地形圖上。交會時先參照實地地形,在地形圖上選定3個已知點(一般是標有高程的三角點)。選點時注意不要太遠,各點展開的角度最好大於30°,兩點不能在一直線上,將小照準合頁分別指向三點(若用長照準合頁指向三點,則應讀磁南針數值),各方位角求出後,用量角器在地形圖上畫出方位線,如三線交於一點,則應是觀測點在地形圖上的位置,如交會出一個誤差三角形,較小時可參照實地地物等標志平差後得出一個較佳點;如誤差三角形過大,則重測,直到准確為止。
4.磁偏角校正
各地區的磁北方向與地北方向不完全一致,二者之間的夾角稱磁偏角。為了在地形圖上正確標定地質要素的地理方位,野外工作者首先要對羅盤進行磁偏角校正,使其讀數能直接代表地理方位。磁偏角可以從測區正規地形圖上查到,東偏取「+」,西偏取「-」。校正的方法是撥動其刻度盤。例如嵩山地區磁偏角為西偏4.5°(即為-4.5°),撥動羅盤的刻度盤,使355.5°的刻度對准指標(原0°位置),即可消除因磁偏角引起的讀數誤差。
5.面狀構造要素測量
各種地質界面如層理面、斷層面、片理面、片麻理面、劈理面、節理面、侵入體與圍岩接觸面以及岩體中的面體流動構造(流面)皆可視為面狀構造而對其進行測量。現以層面為例介紹有關的測量步驟和方法。
圖5-2 方位測量
圖5-3 測量產狀要素圖
首先在測量岩層走向時,可選一有代表性的岩層層面,層面上測出任一水平線(圖5-3),其兩端的方位為岩層走向(亦可在岩層面上滴水,則水流方向代表岩層傾向,與其垂直畫一條線即為岩層走向),將羅盤長邊貼於層面上(一般為上層面,使羅盤水平,此時磁針兩端指向刻度數值即為走向方位角)。測量傾向時,可將羅盤蓋(帶反光鏡者)貼於岩層面上,長照準合頁指向傾向方向,使羅盤水平讀磁北針指向的數值,即為傾向方位角(傾向只有一個方向)。
測量傾角時,將羅盤長邊平行真傾斜線(即傾角最大方向)置於層面上,轉動羅盤底盤的外旋柄,使測斜器上長水準氣泡居中,讀傾斜刻盤上的數值即為傾角度數。
有時由於上層面剝露不好或由於露頭所限只能測量岩層底面,若此,應以羅盤N端朝傾斜方向讀北針所指刻度;如以羅盤S端朝傾斜方向則讀南針所指刻度,傾角測量方法同前。
在某些情況下可藉助野外記錄簿、圖夾、硬紙板對暴露不佳或受到某種限制而不易直接測量的面狀構造進行產狀要素的測量。操作方法是將上述物件置於與被測面相當或平行的位置上,再用羅盤在野外記錄簿、圖夾和硬紙板上進行測量。如某一節理面暴露范圍有限,則用硬紙板以相當的狀態插入,而後在硬紙板上進行測量。
6.線狀構造要素測量
如礦物生長線理、皺紋線理、交面線理、石香腸構造、窗欞構造、桿狀構造、擦痕、褶皺樞紐以及岩漿岩體中的線狀流動構造(流線)皆可視為線狀構造而對其進行測量。
傾伏向(指向)和傾伏角的測量在多數情況下需藉助於鉛筆、木棒或地質錘柄等,將其置於與被測線狀構造一致或平行的位置上,再用羅盤在錘柄等物件上進行測量。羅盤N端要朝構造線的傾伏方向且使其水平,羅盤軸線必須投影在錘柄上,此時北針所指讀數為傾伏向。將羅盤側邊置於錘柄之上,緊貼或與其平行均可,此時測斜針所指讀數為傾伏角。
當線狀構造包含在某一傾斜面內時(在斷層或層間滑動面上發育的線理如擦痕),此線與該平面走向線間所夾的銳角即為其側伏角。側伏向則是構成上述銳角的走向線那一端的大致方向,藉助半圓儀(半圓量角器)即可進行測定。
7.測定產狀要素的技術要求
產狀要素的測定及有關數據的收集都應注意其可靠性、代表性和系統性。
所謂可靠性就是判斷所測露頭是否為基岩,是否因為受到滑坡、山崩及塌陷等作用而使其空間位置發生了變化。這些非構造因素可影響一定的范圍。非構造變動現象在軟弱岩層如泥灰岩、頁岩、千枚岩、片岩及含煤地層中常見,所發育的次生產狀會使地層層序混亂或歪曲地質構造現象,因此在測量產狀之前要認真觀察分析,判別真假產狀。另外,即使在基岩出露的區段,由於較強的構造變動而發育的諸如劈理、節理等次生面狀構造也極易與原始層理相混。因此,在野外要仔細追索、觀察並嚴格區分。鑒別層理與次生構造面理並分別測量統計,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手段。
測量產狀要素時還要注意觀察所選擇的面狀構造或線狀構造是否具有代表性。以層理為例,當岩層產狀在較大范圍內比較穩定且層面較為平整時,在該層面上任選一點進行產狀要素測定一般具有代表性。但由於受原生、次生、構造、非構造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某一段岩層產狀可能發生局部變化,因此要進行一定的追索並在宏觀上根據總體產狀特徵選擇具有代表性者進行測量。特別要注意的是,在構造變動強烈、構造現象復雜的區段,如實習區的復雜褶皺剖面,很難選擇一段能測出具有代表性產狀的岩層,因為在較短距離內產狀變化很大,褶皺不同部位的產狀都不一致。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同級別的褶皺具有成因聯系且為同期產物,則可採用分段系統測量與制圖(素描圖或大比例尺剖面圖)相結合的方法,大致恢復出由次級褶皺所呈現的包絡面,它不僅反映了大一級褶皺的形態,而且還可將其視為簡化了的褶皺岩層界面。
產狀要素測量的系統性,是為了掌握某一地質體或某一構造在空間上的展布狀態及變化規律,因此,在路線地質觀察中要注意產狀變化並隨時測量。如在實習區進行箕山花崗岩體的圈定,就應沿岩體與圍岩接觸的界線進行追索並系統測量接觸面的產狀,這樣才能對其空間產出形態有進一步的了解。又如在中嶽廟後溝斜歪背斜轉折端的追索觀察,就應對東西兩翼及轉折端部位的產狀進行系統測量並一一標繪在地形地質圖上,仔細觀察分析岩層產狀從西翼至轉折端再至東翼依次顯示出向西北、向南東、向東、向北東、向北傾斜呈有規律的變化而表現出外傾轉折的特點。
3. 求推薦好用的地質錘,最好是進口的,國產的不太好用
相對來說,還是進口的牌子好一些,奧普斯,島津,安捷倫等生產的液相色譜柱是進口品牌中相對比較好用的,希望可以幫到你。
4. 尖嘴地質錘是干什麼用的
簡單說,尖嘴地質錘是針對變質岩和岩漿岩的,平嘴地質錘是針對沉積岩的
5. 地質錘的原理及用途是什麼
樓上說的不抄對,真正的地質錘都是襲錘柄一體的,哪裡有什麼「手把加鐵托」?非一體化的錘子對著岩樣幾錘下去,手把子就鬆掉了。
主要分兩種:尖嘴方頭錘和平嘴方頭錘
尖嘴方頭錘我還沒見過實物,類似於鐵路上的點檢錘吧,就是《肖申克的救贖》裡面那種錘子。
淘寶上大把的是後者:平嘴方頭錘
平嘴方頭錘的平嘴功能是控制岩石劈裂方向,普通錘子開某些頁岩,很容易把頁岩打成一堆碎片,而用平嘴方頭錘可以很好地把岩石分層。方頭的功能不用說了,地球人都知道。
6. 地質家外出探險要用什麼工具
地質學家出野外的話,必備的有地質錘,放大鏡,羅盤,地質圖。可以用這些來觀察岩性,地形等。但是要去探險的話,背包,繩索,等一些必備用品還是要准備的,還有食物,水等!
7. 這個地質錘怎麼樣業余愛好者使用
這種錘子事拋光的,做個車的安全錘還湊活,地質工作者不推薦,容易卷刃。地質工作者國產的推薦一體成型的地質錘如天工牌地質錘,最好的就是ESTWING的地質錘。用過的人大家一定明白的。
8. 野外採集化石是地質錘該如何使用(專業人回答,外行走開)
第一,你的地質錘必須是沉積岩區工作時使用的地質錘,就是有一個鴨嘴一樣的尖頭,另一端是比較鈍的一個平頭(岩漿岩區的地質錘,尖頭是比較尖的,略呈錐狀)。
第二,採集化石的時候要看化石的圍岩是什麼類型,如果是產於板狀的頁岩、鋁土岩等岩層當中,採集的時候需要先利用地質錘的大頭進行敲擊,注意用力不可過猛,用力過猛會造成岩石嚴重破碎(破碎是不可控的),輕輕敲擊,多麼小心都不為過。如果圍岩的層理縫內已經比較疏鬆,允許的情況下(能採下比較大的一層)就可以用尖頭把它撬下來。
第三,採集的圍岩需要有一定的大小,如果你能看到化石,那麼比較容易確定採下圍岩的大小,如果是看不到化石的(比如懷疑含有魚化石的薄板狀頁岩),那麼要多采一些圍岩。
第四,採集下來的含化石圍岩,如果板狀的層理之間比較疏鬆,可以用平口螺絲刀,或者用金屬片,或者用一把鑰匙,撬開兩層圍岩,如果層理之間不夠疏鬆,可以試著用地質錘大頭沿層理方向輕輕敲打,但是千萬小心不能砸壞,力度自己掌握。
第五,如果化石產出在塊狀的碳酸鹽岩、泥岩等岩石當中,要盡可能將大塊的圍岩連化石一起採集下來(必要的時候要使用小型的岩石切割機,這是地質錘的局限性),室內工作的時候再進行圍岩的清理。
9. 地質需要用哪些工具
1、衛星電話
2、GPS
3、氣體檢測儀
4、強光電筒
5、護目鏡
6、錄音筆
7、相機
8、地質錘
9、捲尺
10、電筆
11、太陽能充電器
10. 地質舊三件和新五件的區別是什麼
舊三件指:地質羅盤,地質錘,放大鏡。
個人認為新三件應該有GPS,數碼相機和筆記本。
一直以來,地質錘、羅盤和放大鏡,這三件不起眼的小工具就被地質工作者親切地叫做「三大件」,它們的確是野外從事地質勘查工作不可缺少的裝備。在渺無人煙的野外,指引方向、看圖、量產狀、采樣和觀察標本可少不得它們。如果哪個伙計得到把趁手的地質錘、一個指針靈活的羅盤或者一個倍數高視域好的放大鏡准會讓他樂上半天,像士兵得了把好槍似的開心。
剛參加工作那會,便聽說單位有個盧勞模,出了名的吃苦耐勞。那時,他已經接近退休年齡,卻仍然活躍在深山老林踏勘找礦,爬起山來如豹子,連年輕人都自愧弗如,和他的敬業精神一樣被人津津樂道的還有他的地質錘。嚴格說來那已經不能算地質錘,因為地質錘為了便於攜帶,一般做得輕巧而堅固,而他的地質錘是特製的,份量比常用的重許多,把子也特別長,這哪是地質錘呵,簡直就是個八磅錘啊 ,但是在野外敲標本可好使了,就像黃宏演的小品里說的,按錘計量,一錘下去抵人家敲好幾錘呢。開始我以為這老頭一定身材魁梧,遒勁有力,後來一見,卻原來如「李元霸」般瘦削,但腰桿挺得筆直,非常精神,也不由得被他那份地質情結而深深地感動。
在野外,我們如果看到細直的茶籽樹干,總會把它採回來,因為茶籽樹干堅韌而有彈性,是上好的鐵錘把的材料,晾幹了留著備用。我曾從老表的柴火堆里揀得一根檀木做鐵錘把子,非常結實好用,一直用了好多年。
羅盤,就是指南針,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地質用的羅盤是特製的,除了具指向作用外,還可以量俯仰角,打水平,是野外測量產狀和地質數據的專用工具,功能多且攜帶方便。看一個地質隊員野外工作時間的長短,只要看他的羅盤破損程度就知道了,羅盤是屬於相對貴重的裝備,不允許輕易更換,所以一般損壞了都是自己修理,用的年限一長,經多了摔打磨蹭,漆皮斑駁,轉軸不靈便是很正常的事了。但是我們經常會把頂針拿出來細磨,保證指南針的運轉靈活,照樣好用,地質人講究的就是經久耐用和艱苦樸素,常有老地質隊員拿著羅盤自豪地跟小輩說他的羅盤跟了他多少多少年了,愛撫的神情讓人想起老將對待小兵的親切。地質包里放大鏡也是必備的,是地質隊員野外觀察岩性礦物的「眼睛」,特別是粒度細小的岩石全靠它來辨別。放大鏡的好壞差別很大,同樣標二十倍,我們用的國產的普通雙鏡片視域非常小,由於焦距小到要鏡片快帖近岩石標本,光線非常暗,很難看清楚,而有人從國外帶回來的放大鏡,視域大,焦距長,看得又亮又清楚,製作還非常精巧,實在讓人喜愛。可那是稀罕物,不是人人都能配發的,有時想從老總那來個「順手牽羊」,可人家也是愛不釋手的,寶貝著呢。
除了這「三大件」,地質隊員還會隨身攜帶幾樣小物件,那就是鉛筆、針管筆和繪圖板。鉛筆是野外記錄和描圖必需的,幾十年來地質隊員一直用鉛筆作記錄是有道理的,它不會像水筆那樣出現沒有墨水或出故障而寫不出來的情況,記錄的筆跡更不會因野外天氣環境的影響而遭到破壞,有時翻看幾十年前的原始資料,鉛筆的痕跡依然,而水筆的卻很難保存良好。我們上山前都會預先削好幾只鉛筆放在鉛筆盒裡,還得帶上刀片以便隨身削筆。打開地質隊員的鉛筆盒,齊刷刷的一排筆尖削得那麼整齊勻稱,真像是一盒工藝品。你會為此奇怪:那麼粗糙的手,怎麼會削得出這么漂亮的鉛筆。針管筆是圖文著墨的專用筆,它的筆尖是根細細的針管,根據所需線條的粗細,有0.13-2.0mm各種不同的規格,我們常用的是0.3-0.5mm的,地質手圖、清圖或記錄文字著墨都合適,用著方便。它所用的墨水也有講究,是不容易沉澱結塊的專用繪圖墨水,但你仍然得勤洗筆頭,不然會出水不暢。繪圖板是野外小組必帶的一件東西,因為野外工作遠離都市,條件較差,住在老百姓家裡,不可能有那麼平整的桌面可供畫圖,因此帶上一塊繪圖板,才好把地質勘查的數據和要素繪到地質圖上去。收隊回來,我們也習慣把繪圖板鋪在辦公桌上,無論畫圖寫字都很平整。
九十年代末,數碼產品和電腦逐漸在中國普及,地質行業也興起了一股數碼電子化熱潮,三大件依然必不可少,但是悄然出現了「新三件」: GPS定位儀、數碼相機和筆記本電腦。
GPS是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可以通過小小的GPS信號終端即GPS定位儀可在全球任何位置立刻得到你的經緯度海拔等方位。它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大兵身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些年逐漸擴展到民用,在野外地質勘查時可謂大顯身手,它的運用大大減小了野外對圖和定位的難度,小小的收音機似的盒子和天上的定位衛星之間的信號傳輸,可以方便快捷而且精確地把你所在地點的經緯度分秒不差地顯示出來,猶如天上有支無形的手在指引著你,告訴你此時身處何方,再也不用只靠羅盤地圖來定位那麼費腦筋了。無論你身處廣袤的戈壁沙漠還是茫茫的熱帶雨林,手拿GPS定位儀就再也沒有迷路之虞了。
數碼相機最近幾年已經非常普及,野外地質現象基本上可以不用現場素描了,回到駐地就著現場拍攝的圖片輕松繪制素描圖,真的是很方便。更重要的是節省了大量野外筆錄逗留時間,現在每個項目組都配備了一個高像素的數碼相機。假如沒有電腦,那GPS或數碼相機的作用也會減小很多。
大量的數據和圖片都需要在電腦上處理,所以,這些年電腦越來越普及,現在基本上人手一台筆記本電腦了,地質圖件的編繪在專用地質繪圖軟體MAPGIS的幫助下,效率提高了許多倍,巨量的數據都在筆記本電腦里運算處理,非常快捷准確,攜帶也很方便。當年我們畫一條剖面時,產狀、真厚度以及方位,用多功能計算器輸入公式要算好半天,而且容易算錯,現在只需把它輸入軟體,點幾下滑鼠就能輕松搞定了。原來收隊回到駐地,整理野外資料有時需要比野外更長的工作時間,很難想像這么多資料,我們當年要帶上多少個箱子來裝它,要多少個人協同來完成。而現在有了電腦和高效率的軟體,很多資料在野外就已經整理好,一個原來要整理大半年的礦區資料可能幾天功夫就可以圖文並茂地呈現在你面前,讓你不得不感慨科技發展帶來的高效率。還有讓人覺得更玄乎的,原來採集到的地質樣品,運回實驗室通過化學分析,前後至少一個禮拜時間才能得出樣品的元素分布和品位等信息,現在一個手執的攜帶型礦物元素分析儀,半分鍾就可以把標本的元素含量測試出來,及時指導野外地質勘查。這樣的巨大的變化在我們的地質工作中可謂隨處可見。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國家對地質找礦的投入源源不斷地增加,勘查方法和手段不斷地革新。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地質勘查事業有了巨大的進步,從老的「三大件」和現在新出現的「三大件」,還有未來將不斷涌現的更多的新手段、新方法、新設備無不顯示著我們地質行業的欣欣向榮,作為一名地質工作者,我為此感到了無比的欣慰和自豪。(王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