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中相變是什麼意思

地質中相變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2-08 18:30:21

❶ 符號"Ka" 在地質中代表什麼意思

該元素多存在於綠色泰礦中。 1990年,礦物質學家趙明毅博士在五指山上發現了一種具有放射性的礦石,經過元素以及結構分析發現其中有一種新的化合物,它是由已知元素Po和另一種新元素組成,為直線形結構,整個分子的偶極矩為101庫侖德拜 趙明毅博士將這種元素稱作卡(Ka),X光衍射的結果說明Po和Ka以離子鍵結合,即Po(2-)Ka(2+). 此化合物與CaO,KaO同晶形 這種元素的核內粒子情況在不斷變化.研究發現,它的相對原子質量的平均值為250,核內質子數平均值為84,由於卡和釙不同種元素的同質子數現象存在,元素周期表理論被推翻. 通過對Ka的化合物的X光衍射結果表明,Ka的同一化合物的結構在不同時間並不相同,說明Ka的核外電子排布不規則,其軌道能量完全不符合近似能級圖. 有研究表明,Ka核外電子並不是以原子軌道的方式運動,而是以一種特殊方式運動,電子的自旋方向全部相同. 這種特殊的電子排布結構導致了Ka性質上的奇異.比如其最高價不具有氧化性.而正常價態的Ka顯兩性,比如KaF6與2H2KaO3以摩爾比3:2的比例混合,由於Ka結 構的特殊性,得到3KaF6·2H2KaO3是一種超強的質子酸,是濃硫酸酸性的10^12倍,即魔酸的1000倍.而Ka(OH)4在FrOH中仍能接受質子,是一種超強鹼. 近年來,人們在綠色泰伯利亞礦中發現了微量的Ka和大量的U-235與Pu-238經過趙明毅小組的研究結果表明,泰礦中的Ka以β晶形存在,而β-Ka會自發裂變為U-235 與Pu-238,同時放出光子和中微子,這一發現對量子力學的進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據知情人士透露,趙明毅也因此成為下屆NOBEL獎內定獲得者. 通過實驗發現,Ka能與人們認為無化合態的稀有氣體結合成化合物. 如果把KaO2與Ar,HF高溫高壓,會得到一種淡黃色固體,8KaO2+2Ar+4HF=2Ka4[ArF2]+2H2O+7O2 其中Ka顯+4價,Ar顯-14價,這種物質十分穩定,但在Pt的催化下高溫會與He反應Ka4[ArF2]+4He=4KaHe+F2+Ar 這是首次發現金屬與稀有氣體的離子化合物. Ka元素有這幾種氧化態:+2 +3 +4 +6 +7 +8 其中以+2 +4 +6這幾種氧化態比較穩定 這種礦石經過Na2O2熔融後分離出了卡(IV)酸鈉,水溶液中較為穩定,常見的氧化-還原電對是KaO3 2- + 8H+ + 3e = KaO + 2H2O ,電極電勢為1.12V. 如果把Ka(IV)與液態F2或者PtF6在1*10^6V電壓下放點1h,就可製得比較不穩定的[KaF12](4-)即十二氟合卡(VIII)離子,另有報道稱已合 成其他的鹼金屬與鹼土金屬的鹽,其銫鹽Cs4[KaF12]比較穩定,鈁(Fr)鹽Fr4[KaF12]可能是更為穩定的鹼金屬鹽 Ba2[KaF12]已製成,為黃綠色帶微光的晶體,Ca2[KaF12],Sr2[KaF12]為紅色至洋紅色帶微光的晶體,極不穩定,257K以上溫度能發生 爆炸性分解.半衰期比鈁長的同主族元素則可以形成穩定的化合物以及復鹽 Ra2[KaF12] Cs2Ra[KaF12] 在水溶液中為強氧化劑,在惰性非極性溶劑CF4中可以長時間穩定存在而不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以及分解反應 在CF4中,Cs4[KaF12]仍為強氧化劑,可以氧化一般認為不會被氧化的過二連硫酸鉀(K2S2O8) Cs4[KaF12] + 2K2S2O8 =CF4= Cs2[KaF6] + 4KF + 2CsF + 2S2O8 2006年,人們把八氟化卡與氮氣在特殊Ni-Cu容器中共熱,意外製得了NF5. 5KaF8+2N2=4NF5+5KaF4 並得到常法不能製得的四氟化卡。研究表明,四氟化卡的一個重要的特性就是對共軛結構有強烈的親和性 C60+120KaF4=60CF4+120KaF2 二氟化卡在常溫具有相當強的穩定性,為弱電解質。不和水,氧氣,金屬以及惰性氣體反映。 將金屬卡和氧其直接反映得到四氧化卡,為高卡酸(H2KaO5)的酸酐,在水溶液中的Ka1=1.2*10^-2.奇怪的是,高卡酸並不具有特別強的氧化性,但是 它能和鉑等不活潑金屬在常溫下反應,研究表明,這是由於反應生成了極為穩定的奇特配合物[Pt(KaO4)5]的緣故Pt+5H2KaO5=[Pt(KaO4)5]+5H2O. 使氯化卡(II)和氰化鈉作用,生成了淡綠色氰化亞卡沉澱 2KaCl2+4NaCN=(CN)2+2KaCN+4NaCl 該物質可以溶解於四氫呋喃中,以乙硼烷還原後得到γ-卡. γ-卡在常溫下是一種帶有彩虹色的熒光液體,不穩定,會逐漸變成黑色的α-卡. 而γ-卡的孤對電子不甚穩定,可以作為強Lewis鹼,在有機合成中有重要應用,比如使γ-卡於乙醇發生親核取代反應,得到C2H5-卡 在溶液中即可產生乙基自由基,生成正丁烷和極穩定的二卡(Ka-Ka),此反應經常在有機合成中用來制備脂肪烴,被稱做ZMY-KAKAKAKA反應. 而氰基化合物在Ka+的催化作用下可以重派為異腈,即胩 然後Ka+與異氰基結合,生成胩化亞卡。該物質有劇毒, 近年來萬草園主嘗試將金屬卡與三碘化磷共熱,得到一種綠色柱狀晶體,經過X射線衍射研究表明,該物質結構式為I-P=卡。 俗稱IP卡,此物有增進智力,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而金屬卡也可以與碘化氰發生類似的反應,生成IC卡,結構為I-C三卡。可以作為抗高溫材料 而2價卡可以與大環多醚中的氧置換,生成環多卡醚,為相轉移催化劑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 卡元素的一個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強烈的對電子儀器的干擾作用,其干擾半徑可達到101m,使通訊儀器接收信號的速度變慢,使電腦CPU及內存使用效率降低,被稱作卡元素的Kasile效應,Kasile,又名卡曼奇

❷ 水文地質圖中 相變線是什麼意思

相是一套地層在一個時期形成的自然地理單元。那相變線,就是一個相(單元)轉化到另一個相的分界線。

❸ 地質中的BQ是什麼意思

地質中的BQ是指地質的放射性活度,就是每秒鍾有多少個原子核發生衰變。放射性物質的多少回並不表示放射性的答強弱,只有放射性活度的大小才能表示該物質放射性的強弱,活度越大表示放射性越強。

貝克勒爾(Becquerel)是放射性活度的國際單位,簡稱貝可,符號Bq。1975年第十五屆國際計量大會為紀念法國物理學家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將放射性活度的國際單位命名為貝可勒爾,簡稱貝可,符號Bq。

(3)地質中相變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放射性活度計算:

處於某一特定能態的放射性核在單位時間內的衰變數,記作A,A=dN/dt=λN,表示放射性核的放射性強度。根據指數衰變規律可得放射性活度等於衰變常數乘以衰變核的數目。放射性活度亦遵從指數衰變規律。

由於有些放射性核一次衰變不止放出一個粒子或γ光子,因此,用放射探測器實驗計數所得的不是該核的放射性活度,還需利用放射性衰變的知識加以計算。

❹ 符號 "Ka" 在地質中代表什麼意思

Ka即KeyAccount,中文意為「來重要客戶」,重點客自戶,對於企業來說KA賣場_--就是營業面積、客流量和發展潛力等三方面的大終端。。國際著名零售商如沃而瑪、家樂福、麥德隆等,或者區域性零售商,如上海華聯、北京華聯,深圳萬佳等,都是企業的KA賣場。隨著傳統銷售渠道的委縮,KA大賣場越來越受廠 家重視和-親眯,而現在行業競爭的十分激烈,企業是大大小小,林 林種種,而-大的KA賣場在企業的地位越來越高,所以進KA大賣 場銷售是企業必須-面臨的問題。

❺ 地質學是什麼意思

地質學(geology)是關於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變的一門自然科學。 地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約46億年的演化過程,進行過錯綜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同時 雅丹地貌
還受天文變化的影響,所以各個層圈均在不斷演變。 約在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現象,於是生物成為一種地質應力。最晚在距今200~300萬年前,開始有人類出現。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一直在努力適應和改變周圍的環境。利用堅硬岩石作為用具和工具,從礦石中提取銅、鐵等金屬,對人類社會的歷史產生過劃時代的影響。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地質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資源、維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已成為當今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編輯本段發展回顧
人類對地質現象的觀察和描述有著悠久的歷史,但作為一門學科,地質學成熟的較晚。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龐大的地球及其悠遠的歷史,這決定了這門學科具有特殊的復雜性。它是在不同學派、不同觀點的爭論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地質學的萌芽時期
(遠古~公元1450年) 人類對岩石、礦物性質的認識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在中國,銅礦的開採在兩千多年前已達到可觀的規模;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山海經》《禹貢》《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臘泰奧弗拉斯托斯的《石頭論》都是人類對岩礦知識的最早總結。 在開礦及與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災害的斗爭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地質作用,並進行思辨、猜測性的解釋。我國古代的《詩經》中就記載了「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關於地殼變動的認識;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提出,海陸變遷是按一定的規律在一定的時期發生的;在中世紀時期,沈括對海陸變遷、古氣候變化、化石的性質等都做出了較為正確的解釋,朱熹也比較科學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
地質學奠基時期
(公元1450~公元1750年) 以文藝復興為轉機,人們對地球歷史開始有了科學的解釋。義大利的達·芬奇、丹麥的斯泰諾、英國的伍德沃德、胡克等等,都對化石的成因作了論證。胡克還提出用化石來記述地球歷史;斯泰諾提出地層層序律;在岩石學、礦物學方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200多種礦物、岩石和化石;德國的阿格里科拉對礦物、礦脈生成過程和水在成礦過程中的作用的研究,開創了礦物學、礦床學的先河等等。
地質學形成時期
(公元1750~公元1840年) 在英國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和啟蒙思想的推動和影響下,科學考察和探險旅行在歐洲興起。旅行和探險使得地殼成為直接研究的對象,使得人們對地球的研究從思辨性猜測,轉變為以野外觀察為主。同時,不同觀點、不同學派的爭論十分活躍,關於地層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論和火成論的爭論在18世紀末變得尖銳起來。 德國的維爾納是水成論的代表,他提出花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積而成的,並對岩層作了系統的劃分。英國的赫頓提出要用自然過程來揭示地球的歷史,以及地質過程「即看不到開始的痕跡,也沒有結束的前景」的均變論思想。水火之爭促進了地質學從宇宙起源論、自然歷史和古老礦物學中分離出來,並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在中國,出現在17世紀的《徐霞客游記》也是對自然考察所獲得的超越時代的成果。至1840年,底層劃分的原則和方法已經確立,地質時代和地層系統基本建立起來。 而此時的礦物學沿著形態礦物學和礦物化學方向發展,美國丹納的《礦物學系統》標志著經典礦物學的成熟;1829年,英國的尼科爾發明了偏光顯微鏡,使得顯微岩石學的迅速發展成為可能;法國博蒙於1829年提出地球冷縮造山的收縮說,對近百年來的構造理論產生重大影響。 這樣,有關地球歷史的古生物學、地層學,有關地殼物質組成的岩石學、礦物學,和有關地殼運動的構造地質理論所組成的地質學體系逐漸形成了。 19世紀上半葉,有關災變論和均變論的爭論,對地質學思想方法產生了歷史性的影響。居維葉是災變論的主要代表,他提出地球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災變造成生物滅絕的觀點。英國的萊伊爾是均變論的主要代表,他堅持「自然法則是始終一致」的觀點,並提出以今論古的現實主義方法。在爭論中,地質均變論逐漸成為百餘年來地質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統觀點。
地質學的發展時期
(公元1840~公元1910年)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各工業國家都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是地質學從區域地質向全球構造發展,並推動了地質學各分支學科的迅速建立和發展。 其中重要的有瑞士阿加西等人對冰川學的研究,以及英國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殼均衡理論;有關山脈形成的地槽學說,經過美國的霍爾和丹納的努力最終確立起來;法國的貝特朗提出造山旋迴概念;奧格對地槽類型的劃分使造山理論更加完善;奧地利的休斯和俄國的卡爾賓斯基則對地台作了系統的研究;休斯的《地球的面貌》是19世紀地質學研究的總結,同時休斯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從全球的角度研究地殼運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關系,預示了20世紀地質學研究新時期的到來。 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
現代地質學的發展
(公元1910~) 進入20世紀以來,社會和工業的發展,使得石油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和工程地質學陸續形成獨立的分支學科。在地質學各基礎學科穩步發展的同時,由於各分支學科的相互滲透,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與地質學的結合,新技術方法的採用,導致了一系列邊緣學科的出現。 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體地球的圈層構造以及洋殼與路殼結構的區別;高溫高壓岩石實驗研究,為人們認識地殼深處地質過程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依據。所有這些都促進了地質學研究從定性到定量的過渡,並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向發展。 20世紀50~60年代,全球范圍大規模的考察和探測,使地質學研究從淺部轉向深部,從大陸轉向海洋,海洋地質學有了迅速發展。同時古地磁學、地熱學、重力測量都有重大進展,為新的全球構造理論的產生提供了科學依據。在這個基礎上,德國的魏格納於1915年提出的與傳統海陸固定論相悖離的大陸漂移說得以復活。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擴展理論較好地說明了漂移的機制。加拿大的威爾遜提出轉換斷層,並創用板塊一詞。60年代中期美國的摩根、法國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塊構造說,用以說明全球構造運動的基本理論,它標志著新地球觀的形成,使現代地質學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

❻ 什麼是 相變

相變(英語:Phase Change)是指物質在外部參數(如:溫度、壓力、磁場等等)連續變化之下,從內一種相(態)容忽然變成另一種相,最常見的是冰變成水和水變成蒸氣。

然而,除了物體的三相變化(固態、液態、氣態)自然界還存在許許多多的相變現象。

例如日常生活中另一種較常見的相變是加熱一塊磁鐵,磁鐵的鐵磁性忽然消失。其他在物理學中重要相變列舉如下:

物質從金屬變成超導體的超導相變。

液態氦從正常液體變成超流體的λ相變。

(6)地質中相變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相變的種類:

第一個嘗試將相變加以分類的是奧地利數學家、物理學家保羅·埃倫費斯特。

相變分為一級相變和二級相變甚至多級相變,從數學角度講,一級相變的熱力學函數連續,但其狀態參量的一階導數不連續。

二級相變的熱力學函數及其關於狀態參量的一階導數都連續,但其關於狀態參量的二階導數不連續。

從理論角度來看,一級相變在相變發生時,兩相之間有潛熱和體積等躍變。二級相變在相變發生時,兩相之間無潛熱和體積躍變,但有熱容躍變。

❼ 地質是什麼意思

地質來圖是將沉積岩層、火成自岩體、地質構造等的形成時代和相關等各種地質體、地質現象,用一定圖例表示在某種比例尺地形圖上的一種圖件。是表示地殼表層岩相、岩性、地層年代、地質構造、岩漿活動、礦產分布等的地圖的總稱。
根據野外調查路線、觀測點的距離,調查精度的比例尺劃分為小(1/50萬及其以小)、中(1/25~1/20萬)、大比例尺(1/5萬及其以大)地質圖。依據內容分為:基岩地質圖、地質礦產圖、岩性-岩相分布圖、構造地質圖、礦產圖、第四紀地質圖、古地理圖、水文地質圖、工程地質圖和環境地質圖等。
地質界線、構造線、礦產和地理底圖等要素的標示精度,投影方法的准確性是衡量地質圖成圖效果的主要考核指標。我國對不同比例尺、不同地質圖類別的成圖方法技術都有具體的規范要求。

❽ 符號 "Ma" 在地質中代表什麼意思

Ma 是百萬年的意思。

❾ 什麼是相變,具體一點

物質從一種相轉變為另一種相的過程。物質系統中物理、化學性質完全相同,與其他部分具有明顯分界面的均勻部分稱為相。與固、液、氣三態對應,物質有固相、液相、氣相。
任何氣體或氣體混合物只有一個相,即氣相。液體通常只有一個相即液相,但正常液氦與超流動性液氦分屬兩種液相。對於固體,不同點陣結構的物理性質不同,分屬不同的相,故同一固體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相。例如,固態硫有單斜晶硫和正交晶硫兩相;碳有金剛石和石墨兩相

相變
a鐵、β鐵、γ鐵和δ鐵是鐵的4個固相;冰有7個固相。由單一物質構成的多相系統稱為單元復相系,如冰水混合物和由不同固相構成的鐵等。由多種不同物質構成的系統稱為多元系,如水和酒精的混合物是二元系,空氣是多元系。多元 系可以是單相的,也可以是多相的。 相變是物質系統不同相之間的相互轉變。固、液、氣三相之間轉變時,常伴有吸熱或放熱以及體積突變。單位質量物質在等溫等壓條件下,從一相轉變為另一相時吸收或放出的熱量稱為相變潛熱。通常把伴有相變潛熱和體積突變的相變稱為第一類(或一級)相變。不伴有相變潛熱和體積突變的相變稱為第二類(或二級)相變。例如在居里溫度下鐵磁體與順磁體之間的轉變;無外磁場時超導物質在正常導電態與超導態之間的轉變;正常液氦與超流動性液氦之間的轉變等。
相變是有序和無序兩種傾向相互競爭的結果。相互作用是有序的起因,熱運動是無序的來源。在緩慢降溫的過程中,每當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以致熱運動不再能破壞某種特定相互作用造成的有序時,就可能出現新相。以銅鎳二元合金為例:合金從液態開始緩慢冷卻,當溫度降到液相線(1點)時,結晶開始。此時結晶出來的極少量固相成分為,液相的成分基本未變。隨著溫度降低固相逐漸增多,液相不斷減少。液相的成分沿液相線變化,周期的成分沿固相線變化。
以系統的狀態參量為變數建立坐標系,

相變
其中的點代表系統的一個平衡狀態,叫做相點,這樣的圖叫相圖。圖15是常用的與熱現象有關的p-T相圖。圖中曲線由相平衡點連接而成:OA是氣固平衡線,AB是液固平衡線,AC是氣液平衡線。這些相平衡線將p-T圖劃分為不同區域,每個區域代表一種相。三條相平衡線的交點(A)叫做三相點,在這一點,氣、液、固三相可以共存。圖中C為氣液相變的臨界點,在這一點汽化熱為0,超過這一點,氣態和液態的差別不復存在,物質可由P點的液相沿虛線連續地轉變為Q點的氣相,而不需要經過一個兩相共存的不連續階段。
不同相之間的相互轉變,稱為「相變」或稱「物態變化」。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物質,絕大多數都是以固、液、氣三種聚集態存在著。為了描述物質的不同聚集態,而用「相」來表示物質的固、液、氣三種形態的「相貌」。從廣義上來說,所謂相,指的是物質系統中具有相同物理性質的均勻物質部分,它和其他部分之間用一定的分界面隔離開來。例如,在由水和冰組成的系統中,冰是一個相,水是另一個相。α鐵、β鐵、γ鐵和δ鐵是鐵晶體的四個相。不同相之間相互轉變一般包括兩類,即一級相變和二級相變。相變總是在一定的壓強和一定的溫度下發生的。

相變
相變是很普遍的物理過程,它廣泛涉及到生產及科技工作。在物質形態的互相轉換過程中必然要有熱量的吸入或放出。物質三種狀態的主要區別在於它們分子間的距離,分子間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熱運動的方式不同。因此在適當的條件下,物體能從一種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狀態。其轉換過程是從量變到質變。例如,物質從固態轉變為液態的過程中,固態物質不斷吸收熱量,溫度逐漸升高,這是量變的過程;當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即達到熔點時,再繼續供給熱量,固態就開始向液態轉變,這時就發生了質的變化。雖然繼續供熱,但溫度並不升高,而是固液並存,直至完全熔解。
一級相變編輯
在發生相變時,有體積的變化同時有熱量的吸收或釋放,這類相變即稱為「一級相變」。例如,在1個大氣壓0℃的情況下,1千克質量的冰轉變成同溫度的水,要吸收79.6千卡的熱量,與此同時體積亦收縮。所以,冰與水之間的轉換屬一級相變。

4二級相變編輯
在發生相變時,體積不變化的情況下,也不伴隨熱量的吸收和釋放,只是熱容量、熱膨脹系數和等溫壓縮系數等的物理量發生變化,這一類變化稱為二級相變。正常液態氦(氦Ⅰ)與超流氦(氦Ⅱ)之間的轉變,正常導體與超導體之間的轉變,順磁體與鐵磁體之間的轉變,合金的有序態與無序態之間的轉變等都是典型的二級相變的例子。

5相變材料編輯
相變材料在其相變溫度附近發生相變,釋放或吸收大量熱量,相變材料的這一特徵可被用於儲存能量或控制環境溫度目的,在許多領域具有應用價值。本項目在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上海市納米技術專項等計劃資助下研製開發的納米石墨相變儲能復合材料具有儲能密度高、導熱換熱效果優異、安全穩定、阻燃和環境友好等優點。與現有的相變儲能材料相比,納米石墨基相變儲能復合材料的導熱系數提高1~2個數量級,相變溫度在-40~+70°C之間連續可調,儲能密度可達150~200J/g左右,經1000次循環後,性能劣化小於5%。 相變材料具有應用領域非常廣泛的特點,在建築節能、現代農業溫室、太陽能利用、生物醫葯製品及食品的冷藏和運輸、物理醫療(熱療)、電子設備散熱、運動員降溫(保暖)服飾、特殊控溫服裝、航天科技、軍事紅外偽裝、電力調峰應用、工業余熱儲存利用等諸多領域均具有明顯的應用價值。

6冰相變冷卻編輯
常壓下冰在0攝氏度融化,冰的汽化潛熱為335kj/kg。能夠滿足0攝氏度以上的製冷要求。
冰冷卻時,常藉助空氣或水作中間介質以吸收被冷卻對象的潛熱。此時,換熱過程發生在水或空氣與冰表面之間。被冷卻物體所能達到的溫度一般比冰的溶解溫度高5-10攝氏度。厚度10厘米左右的冰塊,其比表面積在25-30平方米/立方米之間。為了增大比表面積,可以將冰粉碎成碎冰。水到冰的表面傳熱系數為116W/(平方米*K)。空氣到冰表面的表面傳熱系數與二者之間的溫度差以及空氣的運動情況有關。

7存在范圍編輯
相變是廣泛存在的,在材料科學、熱力工程、冶金工程、化學工業和氣象學等領域都涉及各種相變過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