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武陵源屬於什麼地質地貌

武陵源屬於什麼地質地貌

發布時間: 2021-02-08 15:09:09

1. 張家界地質形成原因

張家界地質形成的原因:

在張家界市區境內,由於受地理、地層、構造、氣候等諸多條件的影響,便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貌奇觀。從地勢上來看,張家界市西接雲貴高原,東臨洞庭湖,北與鄂西山區接壤,南又與雪峰山毗連。其總的地勢是:東南與中部低,四周高,沿澧水河流兩岸,又有一塊一塊的沖積土平原。該市境內一年四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溪流發育,各條溪流的均匯集到澧水河,然後從西向東,一直流進八百里洞庭湖。湖內,沉積著幾十米幾百米厚的泥沙。與洞庭湖相反,從東向西,地勢又逐漸升高,到市區中心地段,便出現了海拔高達1500餘米的天門山、七星山等高山峻嶺。有高山峻嶺,又有低谷平原,這就是本區獨特的流水侵蝕地貌。 武陵源景區內的巨厚的石英砂岩,產狀平緩,使岩層不能沿層面薄弱部位滑塌,覆蓋在志留系柔性的頁岩之上。重力作用,使得剛性的石英砂岩垂直節理發育,在水流強烈的侵蝕作用下,岩層不但解體、崩塌,流水搬運,殘留在原地的便形成雄、奇、險、秀、幽、曠等千奇百怪的峰林,是武陵源風景區的主體。慈利縣五雷山風景勝地,同樣也是由同一層位的石英砂岩組成,岩層產狀也平緩。五台山頂部有黃綠色的頁石、泥灰岩覆蓋,它是隔水岩系,可以保護下伏砂岩免受流水侵蝕。

流水侵蝕地貌

在市域另一個突出的表現是由於地殼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加大,來不及將河流拓寬,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峽谷。河的谷底極竄成線形,兩壁陡峻,灘多水急。張家界市澧水源頭、婁水上游、茅岩河段,就是這種河谷地貌。

喀斯特地貌

近年來學術界也稱岩溶地貌,也是張家界地貌的另一突出的特點。約佔全市面積百分之四十左右,且種類,不論地表、地干,其堆積物均發育齊全,是我國湘西北喀斯特地形發育地區的一個組成部分。桑植縣、慈利縣大部,武陵源區、永定區東南部是這一地形發育的地區。地表喀斯特地形的溶溝、溶槽、石芽、干谷、石丘、石陵市內各地可見,唯石林在市區少見,在天門山風景區能見到一些單個石柱,但很少成林。湘西北地區只有在自治州花垣縣小排吾一地,有一片石林,俗稱「石欄柵」,頗引人注意, 也吸引了不少遊人學者觀光考察。 地下喀斯特溶洞、喀斯特堆積物形態。在張家界,更是堪稱一絕。其溶洞規模,桑植縣的九天洞能列入世界洞穴學會會員洞,也真不愧為亞洲第一洞的響亮稱號,可見不是一般。九天洞和位於武陵源區的黃龍洞,是張家界地下喀斯特地形的代表。它們集溶洞、溶洞河、暗河、落水洞、漏斗為一體。其洞內喀斯特堆積物,石鍾乳、石筍、石柱更是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可以說,想什麼,像什麼,極大地拓展了遊人想像的空間,往往使人很難找到恰當的詞彙和語言來贊美她。

2. 武陵源群峰是什麼地貌

武陵源地區地貌是砂岩地貌的一種獨特類型,它是由石英砂岩為母岩,以專流水侵屬蝕、重力崩塌、風化等作用力形成的以稜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為主的地貌。以稜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為主,以及深切嶂谷、石牆、天生橋、方山、平台等造型地貌為代表的地貌景觀。

3. 張家界地貌的特點

在市域另一個突出的表現是由於地殼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加大,來不及將河流拓寬,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峽谷。河的谷底極竄成線形,兩壁陡峻,灘多水急。張家界市澧水源頭、婁水上游、茅岩河段,就是這種河谷地貌。
地理上,張家界地處雲貴高原隆起與洞庭湖沉降區結合部,地圖坐標介於東經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北緯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間。臨近的縣(市):東鄰石門縣、桃源縣,南接沅陵縣,北界湖北省的鶴峰縣、宣恩縣。全市東西最長167公里,南北最寬96公里,總面積9653平方公里。
地貌上張家界有山地、岩溶、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6%,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向東南傾斜。中部沿澧水兩岸呈北東向緩低,南部山地向沅水遞降。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進入本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來鳳龍山入本市的桑植縣歷山,、桂英山、青龍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紅溪山、朝天山、青岩山和茅花界。南支行於澧水,沅水之間,有七星山、崇山、天門山,延入慈利縣的大龍山,天合山。三支均到東到洞庭湖沖積平原而消失。本區最高點海拔1890.4米,最低點海拔75米。城區平均海拔183米,景區平均海拔1000米。
張家界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歷年平均日照為1440小時、平均氣溫16度、年均降水量約為1400毫米、歷年平均無霜期在216天至269天。由於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響,境內氣候復雜多變,乾旱與洪澇、大風冰雹等自然災害也比較頻繁。
近年來學術界也稱岩溶地貌,也是張家界地貌的另一突出的特點。約佔全市面積百分之四十左右,且種類,不論地表、地干,其堆積物均發育齊全,是我國湘西北喀斯特地形發育地區的一個組成部分。桑植縣、慈利縣大部,武陵源區、永定區東南部是這一地形發育的地區。地表喀斯特地形的溶溝、溶槽、石芽、干谷、石丘、石陵市內各地可見,唯石林在市區少見,在天門山風景區能見到一些單個石柱,但很少成林。湘西北地區只有在自治州花垣縣小排吾一地,有一片石林,俗稱「石欄柵」,頗引人注意, 也吸引了不少遊人學者觀光考察。
張家界市地處武陵山脈腹地,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 入張家界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來鳳龍山入市轄桑植縣歷山,桂英山,青龍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紅溪山,朝天山,青岩山,茅花界。南支行於澧水,沅水之間,有七星山,崇山,天門山,延入慈利縣的大龍山,天合山。三支均到東到洞庭湖沖積平原而消失。張家界市境內山巒重疊,地表起伏很大,最高點海拔1890.4米,最低點海拔75米。
盤踞湖南的西北角,屬雲貴高原雲霧山的東延部分,山系呈北東向延伸,弧頂突向北西,新華夏構造帶之隆起,海拔在1000米左右,峰頂保持著一定平坦面,山體形態呈現出頂平,坡陡,谷深的特點,最高峰壺瓶山海拔2098.7米。武陵山脈山原土地地貌發育自關向南分為3支。北支:分布於湘、川、鄂邊境的八面山、八大公山、青龍山、東山峰、壺瓶山;中支:沿澧水幹流北側,有天星山、紅星山、朝天山、張家界、白雲山等;南支,從貴州省境延伸過來,進入湖南省有臘爾山、羊峰山、天門山、大龍山、六台山等,為武陵山脈的主脈,是澧水與沅水的分水嶺。上述三支山脈均消失於洞庭湖平原。武陵山脈縱貫湖南省西部,成為東西交通的屏障,但局部地段有較低的山隘、如洞口等地,構成東西交通的通道。

4. 武陵源屬不屬於喀斯特地貌

屬於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屬於喀斯特地貌

1.包括地表的石芽、溶溝、石林、漏斗專、落水洞、溶蝕窪地屬、坡立谷、盲谷、峰林、溶洞、地下河等各種洞穴系統以及洞中石鍾乳、石筍、石柱、石瀑布等。

2.包括赤壁丹崖及方山、石牆、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

5. 張家界地貌的地貌認定

2010年11月9日-11日張家界砂岩地貌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地質學會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第25屆年會在張家界舉行。國際地貌學家協會副主席彼得·米根等來自紐西蘭、英國、波蘭、澳大利亞、美國、德國和日本7個國家的16位國外地貌學權威,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廷棟、劉嘉麒等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的20多位知名地質地貌學專家參加了會議。與會專家在進行了實地考察,並聽取研究課題組關於張家界地貌特徵與演化過程的主題報告後,將張家界特徵鮮明、規模巨大的獨特砂岩地貌類型,確定為「張家界地貌」,凡在世界任何國家和地區發現類似張家界石英砂岩峰林的地貌,都可統稱「張家界地貌」。自此,「張家界地貌」獲得國際學術界認定。
據悉,與會專家對天子山、袁家界、金鞭溪、黃石寨等張家界典型地貌區進行了實地考察,聽取了張家界地貌研究課題組關於張家界地貌特徵與演化過程的主題報告,以及關於中國、澳大利亞和世界范圍內砂岩地貌空間分布與典型特徵的專題研究報告,系統交流了國內外砂岩地貌研究的理論方法和實例。會議重點對張家界地貌進行了深入對比分析研討,一致認為張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中一種獨特的地貌類型,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科普價值和極高的美學與生態旅遊價值,張家界是全球地貌研究的最佳地區之一。
「張家界地質公園內的砂岩地貌特徵,在全世界范圍內看來都是非常獨特的。」國際地貌學家協會主席邁克爾·克羅澤在開幕式上說,世界上也存在類似的地貌特徵,但沒有張家界如此鮮明的特徵和規模,集美感與科研價值於一體,張家界地貌理應得到世界的認同。「張家界這種砂岩地貌,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十分罕見,其形成條件也非常苛刻。」李延棟院士表示。
本次研討會議還倡議成立世界砂岩地貌工作組和張家界地貌研究中心,開通世界砂岩地貌地質公園研究網路,促成在IAG(國際地貌學家協會)和IGU(國際地理聯合會)框架下建立砂岩地貌研究相關的工作組織機構,開展砂岩地貌的國際對比研究。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將聯合成立張家界地貌研究基地,吸引國內外地貌專家來張家界開展地貌研究;並設立張家界地貌研究開放基金,資助砂岩地貌領域創新性的基礎和應用研究課題。
據了解,張家界武陵源區委、區政府委託中國地質科學院對「張家界地貌」定義及其形成地質背景、演化過程和地質遺跡組合特徵進行研究。經過區域對比和科學分析,「張家界地貌」迥異於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河谷地貌。

6. 武陵源屬不屬於喀斯特地貌

屬於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屬於喀斯特地貌
1.包括地表的石芽、溶溝版、石林、漏斗、權落水洞、溶蝕窪地、坡立谷、盲谷、峰林、溶洞、地下河等各種洞穴系統以及洞中石鍾乳、石筍、石柱、石瀑布等.
2.包括赤壁丹崖及方山、石牆、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

7. 張家界的地質類型

選A: 砂岩峰林地貌,岩溶洞穴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湖南張家界市,佔地總面積專3600 平方公里,主要地質屬遺跡類型為砂岩峰林地貌、岩溶洞穴。

地質公園分布區內出露泥盆紀(距今3.5億~4億年)厚層石英砂岩,由於岩層產狀平緩,垂直節理發育,受後期地殼運動抬升,重力崩塌及雨水沖刷等內外地質動力作用的影響,形成了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觀.在園區內有3000多座拔地而起的石涯,其中高度超過200米的有1000多座,金鞭岩竟高達350米,石峰形態各異,優美壯觀,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砂岩峰林地貌,有重大科學價值。其它尚有方山、岩牆、天生橋、峽谷等造型地貌以及發育在三疊紀石灰岩中的溶洞景觀。

園內森林茂密,並有銀杏、珙桐、紅豆杉、鵝掌揪等珍稀植物,為研究生物演化提供了實物例證。

參考文獻:http://www.cgp.gov.cn/dzyj_rea

8. 張家界是屬於喀斯特地貌還是屬於張家界地貌

屬於張家界地貌。

特點:

張家界地貌是「在中國華南板塊大地構造背景和亞熱帶內濕潤區內,以流水侵蝕容、重力崩塌、風化等營力形成的,以稜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為主,以及特色造型地貌為代表的地貌景觀」。

形成原因:

張家界接納了由流水源源不斷地從鄰近古陸搬遷來的大量鬆散碎屑物質,經過沉積和漫長而又復雜的成岩過程,經過漫長的外力作用,便形成了所看到的怪誕詭譎的峰林峽谷。

(8)武陵源屬於什麼地質地貌擴展閱讀

特色景點:

1、張家界大峽谷:張家界大峽谷緊鄰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2011年成功創建AAAA級景區,2018年成為全市首個國家級服務業標准化示範區。

2、黃石寨:黃石寨海拔1200多米,由諸多的懸崖峭壁共同托起而形成的一塊南高北低的台地,面積16.5公頃。

3、金鞭溪:金鞭溪是天然形成的一條美麗的溪流,因金鞭岩而得名。溪水彎曲自西向東流去,即使久旱,也不會斷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家界地貌

9. 張家界地質形成原因是什麼

形成原因是地殼復的新構造抬升與外力制的侵蝕、剝蝕。

10. 湖南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區從地貌景觀上屬於哪種景觀

石英砂岩峰林景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