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地質學誕生的標志是什麼意思
❶ 新地質學的誕生是什麼
正當18世紀天文學家繼續關注宇宙深處和太陽系這一迷人領域時,另一些思想家開始把注意力轉向地球自身的歷史以及它的起源。如果天體可以被理解為一部按牛頓定律運行的巨型鍾表機制,是不是也有一種機制可以解釋地球各種特徵的創生?為什麼會有陸地和海洋?為什麼會有山巒和低谷?為什麼岩石有不同的種類?某些岩石看上去像是鑲嵌有各種生物或物體,那些奇怪的特徵意味著什麼?
古希臘哲學家曾經猜測過形成地球特徵的原因。米利都的泰勒斯曾經注意到海浪沖擊海岸造成的破壞力,但是蜿蜒的河流持續侵蝕河床的破壞力也不亞於海浪。泰勒斯說,顯然水有改變地形的巨大能力。在泰勒斯看來,水是如此重要以致他相信水是地球上所有物體的本原,包括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泰勒斯說,地球自身可以看成是一艘浮游在巨大海洋中的船,海洋中翻滾的波浪可能是地震的起因,我們的地球因此而顛來晃去。盡管泰勒斯以及其他希臘思想家的許多思想在今天看來天真得不可相信,但他認識到水的力量是塑造和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這一點卻是一項重要的早期觀察結果。當然,他的思辨僅僅只是思辨而已。偉大的希臘思想家都是哲學家,不是科學家,因為古希臘人並不想、也不打算科學地「證明」自己的思想,他們就沒有辦法比較,哪種猜想更正確。所有的參與者都有權利持有某種觀點,假如他們的智力正常的話。
大約公元前100年,世界上的文化、商業和政治權力中心轉移到了羅馬,羅馬人不理思辨那一套。他們更注重實際而不是哲學,寧可把時間花在設計最好的方法來建造道路、橋梁、隧道和溝渠,以便擴展羅馬的權力和聲望。對於羅馬人來說,操心為什麼大山會矗立在那裡,是無益之舉,取而代之的是,他們更願意找到最好的方法,以建造越過或繞過這些大山的道路。
羅馬衰敗之後,西方世界大多數智力活動都局限於修道院,求知興趣大多轉向東方。在那裡,在伊斯蘭的學堂里,許多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思想得以保留。然而,阿拉伯的知識分子,盡管他們借用、保留和補充希臘的知識,卻很少對我們今天所謂的地質學感興趣。偉大的阿拉伯哲學家阿維森納(Avicenna,980~1037)雖然嘗試建立一個算不上精緻的系統,借用了古希臘的一些思想加以補充,但是仍有許多問題大多是出自他自己的解釋。
文藝復興時期,當求知之風開始從東方緩慢地吹回西方世界時,在知識門類的清單中,地質學研究仍然處於末位。傑出藝術家達·芬奇興趣廣博,他於1508年就地質學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其中有些想法來自阿維森納的思想,例如山脈是由高地侵蝕而成,不過達·芬奇也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河流的形成靠的是雨水和融雪,在義大利北部發現的奇異化石貝殼是曾經在此生存過的海底生物的遺骸,當陸地被海水淹沒時,它們就已經死了。不過大體說來,相對於阿拉伯人或古希臘人,達·芬奇的地質學思想並未高明多少。
由於基督教會的介入,情況變得更為復雜,整個中世紀,文明之薪火幾乎受教會一手操縱,但是,一個強有力的單一權威力量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事。既然古人對於地質學問題興趣不大,那麼,當他們涉獵此領域並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時,就不會面臨任何正式或明確的反對意見。如果他們對此保持相對沉默或見解缺乏深度,那麼,這種停滯更多與他們缺乏興趣或訓練有關,而與現有權威的干涉無關。
然而,隨著基督教教會的權力越來越大,情況有了很大變化。17世紀伽利略的天文學觀測使他得出結論,是太陽而不是地球處於太陽系的中心,這一結論激起了教會的憤怒。它與當時的教義直接矛盾,而教義是基於聖經世界觀和托勒密流傳下來的天文學系統。對於教會來說,來自上帝的啟示是神聖的,聖經是主宰一切的最終權威。基督教徒可以去詢問地球的歷史,但是他們只能轉向聖經去找答案。
1654年,有一位愛爾蘭主教,名叫厄舍爾(James Ussher,1581—1656),根據聖經的年表仔細計算了地球的年齡,確定地球的第一天是公元前4004年的10月23日,也許是上午9點鍾。他還為整個宇宙的創造過程建立了一個時間表,結果是一個禮拜,正如聖經所述。厄舍爾的計算在當時很受歡迎,因為大多數神學家都同意,地球的年齡在5000年和6000年之間。當早期學者開始涉獵地球及其形成這一領域時,面對的正是這一背景。
當然,地球看來遠不止幾千年,任何一位有心的觀察者顯然都會看出這一問題。隨處可見的斷裂和風化現象,高聳的山脈、深谷和懸崖,這些事實都在強烈地暗示,地球曾經遭受過巨大的滄桑之變。實際上神學家一般也都同意,地球正處於嚴重的衰落中,也許維持不了多久了。然而,它怎麼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變化如此之大呢?
另一個問題是,岩石中埋藏的化石。化石的知識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但是它們的存在一直令人困惑。在17世紀末,許多嚴肅的思想家逐漸接受化石是過去生物的有機遺骸。但是,依然有不少人死死守住更神秘的或者柏拉圖的觀點而不放。
形成和化石(formations and fossils)這兩個詞其實具有內在的聯系,它們正是17和18世紀地質學研究的焦點所在。
❷ 近、現代旅遊地理學產生和發展的背景是什麼以什麼為標志
旅遊地理學是隨著現代旅遊業的發展而興起的一門新興學科。但是旅遊行專為和旅遊行業的出現,屬卻並非是從現代才開始的。它們甚至可以上溯到人類活動的早期。
旅遊地理學因旅遊事業的興起而產生,反過來又可以為旅遊活動的開展和旅遊事業的發展服務。到了現代社會,旅遊是人類生活的基本需求和高級消費活動,是人類一種積極而健康的社會交往形式;是一種綜合性的審美實踐。旅遊地理學在發展中不斷地豐富自身的學科內容。它既是一門新學科,又是一門具有實用意義和強大生命力的地理分支科學.
此外,陳傳康的《天然風景及其構景》、《建築景觀與旅遊》、《園林建築景觀》三篇文章,在旅遊地理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從1987年開始,陳傳康在北京大學正式開設旅遊地理的選修課。這標志著陳傳康將旅遊地理學作為地理學分支學科的地位初步確立。
總之,對旅遊業和旅遊資源的規律及其發展的研究是旅遊地理學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❸ 近代自然科學誕生的重要標志是什麼
1、1543年哥白尼《天體運行論》的出版,標志著自然科學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
2、簡介版
近代自然科權學則是指從16~19世紀這一時期的自然科學,又稱為近代實驗自然科學。19世紀末和20世紀是現代自然科學發展的時期。
3、近代自然科學產生的條件
(1)技術的社會應用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導致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和發展。指南針、印刷術與火葯大約在十二三世紀之後,陸續傳入歐洲。它們在歐洲的推廣和應用,為歐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手段。
(2)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和發展,又促進了技術的社會應用。
(3)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和發展,又促進了技術的社會應用。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的產生,在歐洲出現了航海探險運動,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這些由資產階級發動的經濟活動和文化運動,對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❹ 現代自然科學的建立標志是什麼為什麼
現代自然科學抄的建立標志是混沌和襲復雜科學。這是因為當今世界,多學科的交叉運用和發展,以及我們對自己的生存環境的有更一步的認識。多學科的交叉運用和發展,使人們認識到,靠單一技術和理論,是很難完成當今系統的開發和運用,因而促進復雜科學這門綜合性學科的發展。而我們對自己的環境的一些狀況和其存在發展進一步認識(特別是現在的基因過程和相關生物的理論)讓人們對物質世界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就產生混沌這門科學。
❺ 近代自然科學誕生的標志
你好
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的科學,而近代科學以歐洲領先。
伴隨著文藝復興,資內本主義出容現,歐洲進入近代,時間大概14-15世紀。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科學是神學,應該算作古代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與神學對戰最有名的就是哥白尼(1473-1543)1543年發表《天體運行論》,當然成書時間更早一些,哥白尼是經過科學觀察提出日心說的,之後的幾十年日心說並未廣泛傳播,但被一些大學的科學家研究,像開普勒(1571-1630)。
伽利略(1564-1642)的科學成就非常多,被稱為現代科學之父,而且被下關於日心說的禁令,應該說伽利略所處時期是近代自然科學加速發展的一個階段,誕生是談不上的。
牛頓(1643-1727)說過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近代自然科學誕生的標志應是哥白尼發表《天體運行論》。
❻ 地質學是什麼意思
地質學(geology)是關於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變的一門自然科學。 地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約46億年的演化過程,進行過錯綜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同時 雅丹地貌
還受天文變化的影響,所以各個層圈均在不斷演變。 約在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現象,於是生物成為一種地質應力。最晚在距今200~300萬年前,開始有人類出現。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一直在努力適應和改變周圍的環境。利用堅硬岩石作為用具和工具,從礦石中提取銅、鐵等金屬,對人類社會的歷史產生過劃時代的影響。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地質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資源、維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已成為當今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編輯本段發展回顧
人類對地質現象的觀察和描述有著悠久的歷史,但作為一門學科,地質學成熟的較晚。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龐大的地球及其悠遠的歷史,這決定了這門學科具有特殊的復雜性。它是在不同學派、不同觀點的爭論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地質學的萌芽時期
(遠古~公元1450年) 人類對岩石、礦物性質的認識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在中國,銅礦的開採在兩千多年前已達到可觀的規模;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山海經》《禹貢》《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臘泰奧弗拉斯托斯的《石頭論》都是人類對岩礦知識的最早總結。 在開礦及與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災害的斗爭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地質作用,並進行思辨、猜測性的解釋。我國古代的《詩經》中就記載了「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關於地殼變動的認識;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提出,海陸變遷是按一定的規律在一定的時期發生的;在中世紀時期,沈括對海陸變遷、古氣候變化、化石的性質等都做出了較為正確的解釋,朱熹也比較科學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
地質學奠基時期
(公元1450~公元1750年) 以文藝復興為轉機,人們對地球歷史開始有了科學的解釋。義大利的達·芬奇、丹麥的斯泰諾、英國的伍德沃德、胡克等等,都對化石的成因作了論證。胡克還提出用化石來記述地球歷史;斯泰諾提出地層層序律;在岩石學、礦物學方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200多種礦物、岩石和化石;德國的阿格里科拉對礦物、礦脈生成過程和水在成礦過程中的作用的研究,開創了礦物學、礦床學的先河等等。
地質學形成時期
(公元1750~公元1840年) 在英國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和啟蒙思想的推動和影響下,科學考察和探險旅行在歐洲興起。旅行和探險使得地殼成為直接研究的對象,使得人們對地球的研究從思辨性猜測,轉變為以野外觀察為主。同時,不同觀點、不同學派的爭論十分活躍,關於地層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論和火成論的爭論在18世紀末變得尖銳起來。 德國的維爾納是水成論的代表,他提出花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積而成的,並對岩層作了系統的劃分。英國的赫頓提出要用自然過程來揭示地球的歷史,以及地質過程「即看不到開始的痕跡,也沒有結束的前景」的均變論思想。水火之爭促進了地質學從宇宙起源論、自然歷史和古老礦物學中分離出來,並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在中國,出現在17世紀的《徐霞客游記》也是對自然考察所獲得的超越時代的成果。至1840年,底層劃分的原則和方法已經確立,地質時代和地層系統基本建立起來。 而此時的礦物學沿著形態礦物學和礦物化學方向發展,美國丹納的《礦物學系統》標志著經典礦物學的成熟;1829年,英國的尼科爾發明了偏光顯微鏡,使得顯微岩石學的迅速發展成為可能;法國博蒙於1829年提出地球冷縮造山的收縮說,對近百年來的構造理論產生重大影響。 這樣,有關地球歷史的古生物學、地層學,有關地殼物質組成的岩石學、礦物學,和有關地殼運動的構造地質理論所組成的地質學體系逐漸形成了。 19世紀上半葉,有關災變論和均變論的爭論,對地質學思想方法產生了歷史性的影響。居維葉是災變論的主要代表,他提出地球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災變造成生物滅絕的觀點。英國的萊伊爾是均變論的主要代表,他堅持「自然法則是始終一致」的觀點,並提出以今論古的現實主義方法。在爭論中,地質均變論逐漸成為百餘年來地質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統觀點。
地質學的發展時期
(公元1840~公元1910年)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各工業國家都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是地質學從區域地質向全球構造發展,並推動了地質學各分支學科的迅速建立和發展。 其中重要的有瑞士阿加西等人對冰川學的研究,以及英國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殼均衡理論;有關山脈形成的地槽學說,經過美國的霍爾和丹納的努力最終確立起來;法國的貝特朗提出造山旋迴概念;奧格對地槽類型的劃分使造山理論更加完善;奧地利的休斯和俄國的卡爾賓斯基則對地台作了系統的研究;休斯的《地球的面貌》是19世紀地質學研究的總結,同時休斯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從全球的角度研究地殼運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關系,預示了20世紀地質學研究新時期的到來。 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
現代地質學的發展
(公元1910~) 進入20世紀以來,社會和工業的發展,使得石油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和工程地質學陸續形成獨立的分支學科。在地質學各基礎學科穩步發展的同時,由於各分支學科的相互滲透,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與地質學的結合,新技術方法的採用,導致了一系列邊緣學科的出現。 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體地球的圈層構造以及洋殼與路殼結構的區別;高溫高壓岩石實驗研究,為人們認識地殼深處地質過程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依據。所有這些都促進了地質學研究從定性到定量的過渡,並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向發展。 20世紀50~60年代,全球范圍大規模的考察和探測,使地質學研究從淺部轉向深部,從大陸轉向海洋,海洋地質學有了迅速發展。同時古地磁學、地熱學、重力測量都有重大進展,為新的全球構造理論的產生提供了科學依據。在這個基礎上,德國的魏格納於1915年提出的與傳統海陸固定論相悖離的大陸漂移說得以復活。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擴展理論較好地說明了漂移的機制。加拿大的威爾遜提出轉換斷層,並創用板塊一詞。60年代中期美國的摩根、法國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塊構造說,用以說明全球構造運動的基本理論,它標志著新地球觀的形成,使現代地質學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
❼ 近代科學形成的標志是什麼,其出現主要條件有哪些
近代自然科學形成的標志——17世紀,牛頓的經典力學
1687年,英國牛頓出版了《自然哲版學的數學原理權》,系統論述了牛頓運動三大定律(慣性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加速度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這些定律構成一個統一的體系,把天上的和地上的物體運動概括在一個理論之中。這是人類認識史上對自然規律的第一次理論性的概括和綜合。形成了一個以實驗為基礎,以數學為表達形式的近代物理科學體系即經典力學體系,標志著近代科學的形成。
條件:
1、宗教改革.從胡斯到路德,沖破就等教皇教義.
2、地理大發現.開拓人們的眼界.增廣見聞.
3、文藝復興.沖破封建羅網,教廷束縛,解放思想.
4、資產階級產生、發展壯大,甚至資產階級革命,掌權.帶來現實擴張需要.
❽ 哪些理論的建立標志著近代地質學的成熟
現代地質學的發展
(公元1910~) 進入20世紀以來,社會和工業的發展,使得石油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和工程地質學陸續形成獨立的分支學科.在地質學各基礎學科穩步發展的同時,由於各分支學科的相互滲透,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與地質學的結合,新技術方法的採用,導致了一系列邊緣學科的出現. 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體地球的圈層構造以及洋殼與路殼結構的區別;高溫高壓岩石實驗研究,為人們認識地殼深處地質過程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依據.所有這些都促進了地質學研究從定性到定量的過渡,並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向發展. 20世紀50~60年代,全球范圍大規模的考察和探測,使地質學研究從淺部轉向深部,從大陸轉向海洋,海洋地質學有了迅速發展.同時古地磁學、地熱學、重力測量都有重大進展,為新的全球構造理論的產生提供了科學依據.在這個基礎上,德國的魏格納於1915年提出的與傳統海陸固定論相悖離的大陸漂移說得以復活.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擴展理論較好地說明了漂移的機制.加拿大的威爾遜提出轉換斷層,並創用板塊一詞.60年代中期美國的摩根、法國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塊構造說,用以說明全球構造運動的基本理論,它標志著新地球觀的形成,使現代地質學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
❾ 近代自然科學誕生的標志是
近代自然科學誕生的標志是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是人類認識自然版及歷史的第一次權大飛躍和理論的大綜合,它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並對科學發展的進程以及人類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產生及其深刻的影響。
牛頓經典力學的建立是科學形態上的重要變革,標志著近代理論自然科學的誕生,並成為其他各門自然科學的典範。
(9)現代地質學誕生的標志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543年,哥白尼《天體運行論》的出版,宣布了自然科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繼伽利略落體定律之後,1618年開普勒在哥白尼學說的基礎上提出天體力學中的行星運動三定律。1687年,牛頓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建立了經典力學的體系。與自然科學這種發展的狀況相適應,形成了形而上學的自然觀。
恩格斯指出:這個時代的特徵是一個特殊的總觀點的形成,這個總觀點的中心是自然界絕對不變這樣一種見解。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歐洲發生了以蒸汽機為主要標志的第一次技術革命,使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生產過渡,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迅猛的發展。生產的這種飛躍,有力地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發展。
❿ 中國地質大學的標志是什麼意思
在地球上放置的錘子和指南針啊
地球探索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