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元江縣地質是什麼岩石
1.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的自然資源
截至2006年,海拔1300米以下的熱區達166萬畝,海拔1000米以下待開發熱區面積有20多萬畝。元江版哈尼族彝族傣族權自治縣植被覆蓋率62.9%,森林覆蓋率41.5%。
已查明的礦產有金、銀、銅、鈷、鎳、石膏、蛇紋石等,其中鎳礦蘊藏量約53.3萬金屬噸,位居全國第二。
擁有野生動物資源100多種,農作物資源163種,經濟作物資源228種,林木資源2000多種,葯材資源58科87屬170多種,花卉品種資源61科224種。主要經濟作物有芒果、荔枝、香蕉、菠蘿、蘆薈、茉莉花等。
2. 雲南的地形特徵
雲南地理概況
一、位置和面積
雲南簡稱滇,地處中國西南邊陲,位於北緯 21°8'32" - 29°15'8" ,東經 97°31'39" - 106°11'47" 之間,北回歸線橫貫本省南部。全省東西最大橫距 864.9 公里 ,南北最大縱距 990 公里 ,總面積 39.4 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 4.1 %,居全國第 8 位。
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與緬甸接壤,南部與越南、寮國毗鄰,東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貴州省相連,北部同四川省為鄰,西北部緊倚西藏自治區。國境線長 4061 公里 ,是我國毗鄰周邊國家最多、邊境線最長的省區之一。雲南有 8 個邊境地州, 26 個邊境縣,已開通 11 個國家級口岸、 9 個省級口岸和近百條邊境通道,與周邊國家乃至東南亞、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交往便捷,是中國溝通東南亞、南亞地區的主要陸上通道,沿邊開放條件極其優越。
二、人口、民族及行政區劃
2001 年末,雲南省總人口 4287.4 萬人。除漢族外,人口在 5000 萬人以上的世居少數民族有 25 種,其中 15 個為雲南獨有,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總人口 1/3 。雲南不但少數民族人口眾多,而且少數民族種類在全國最多。此外,雲南還是國內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 25 個少數民族中,有 13 個民族分別跨越中越、中老、中緬邊境,境外分布在越南北部、寮國北部和緬甸北部的廣大地區,有些民族還延伸到泰國、柬埔寨和印度。跨境民族多,與周邊國家的人民增添了一種親戚關系,對雲南擴大對外開放很有好處。
雲南省轄 16 個地、州、市,其中 8 個民族自治州, 5 個省轄市, 3 個地區,共有縣級行政單位 128 個,其中 29 個民族自治縣。省會昆明市,其他主要城市有玉溪、曲靖、個舊、大理、楚雄、 保山、麗江、思茅、景洪、瑞麗等。
三、地形和地貌
雲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高差異常懸殊。最高點為滇藏交界的德欽縣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 6740 米 ;最低點在與越南交界的河口縣境內南溪河與元江交匯處,海拔僅 76.4 米 。兩地直線距離為 900 公里 ,高低相差 6000 多米。
雲南屬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地形以元江谷地和雲嶺山脈南段寬谷為界,分為東西兩部。東部為滇東、滇中高原,地形小波狀起伏,平均海拔 2000 米 左右,表現為起伏和緩的低山和渾圓丘陵,發育著各種類型的岩溶地形。西部為橫斷山脈縱谷區,高山深谷相間,相對高差較大,地勢險峻,西南部海拔一般在 1500 — 2200 米 ,西北部一般在 3000 — 4000 米 。西南部只是到了邊境地區,地勢才漸趨和緩,這里河谷開闊,一般海拔在 800 — 1000 米 ,個別地區下降至 500 米 以下,形成雲南的主要熱帶、亞熱帶地區。
雲南地貌有五個特徵:
一是高原波狀起伏。相對平緩的山區只佔總面積 10% ,大面積土地高低差參,縱橫起伏,一定范圍又有和緩的高原面。
二是高山峽谷相間。滇西北有著名的滇西縱谷區,高黎貢山為伊洛瓦底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為怒江與瀾滄江的分水嶺,雲嶺為瀾滄江與金沙江的分水嶺,各江強烈下切,形成極其雄偉壯觀的地貌形態。怒江峽谷、瀾滄江峽谷和金沙江峽谷,氣勢磅礴,山嶺和峽谷相對高差超過 1000 米 ,其中怒江峽谷南北長 300 余公里,人稱「東方大峽谷」。在 5000 米 以上的高山頂部,常有永久積雪,形成奇異、雄偉的山嶽冰川地貌。金沙江「虎跳澗」峽谷,與兩側山嶺相對高差達 3000 余米,為世界著名峽谷之一。瀾滄江的西當鐵索至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頂,直線距離約 12 公里 ,高差竟然達到 4760 米 ,在 10 余公里的狹小范圍內,呈現出亞熱帶乾熱河谷和高山冰雪世界的奇異景觀,自然景色相當於廣東至黑龍江跨過的緯度,這全國所罕見。
三是地勢 階梯遞降。全省分三個梯層,滇西北徳欽、香格里拉縣一帶為第一梯層,滇中高原為第二梯層,南部、東南和西南部為第三梯層,平均沒公里遞降 6 米 。
四是斷陷盆地錯落。盆地和高原台地,西南地區俗稱「壩子」,這種地貌雲南隨處可見。雲南有面積在 1 平方公里的大小壩子 1442 個,面積在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壩子 49 個,最大的壩子是陸良壩子,其次是昆明壩子。
五是江河縱橫、湖泊棋布。雲南不僅山多,河流湖泊也多,構成了山嶺縱橫、水系交織、湖泊棋布的特色、山系主要有烏蒙山、橫斷山、哀牢山、無量山等。雲南有大小河流 600 多條,分別屬於伊洛瓦底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長江)、元江(紅河)和南盤江(珠江)六大水系。這些河流分別注入南中國海和印度洋,多數具有落差大、水流急的特點,水能資源極其豐富。其中伊洛瓦底江、怒江、瀾滄江、元江為國際河流。雲南有 40 多個高原湖泊,較著名的湖泊有滇池、洱海、撫仙湖、星雲湖、陽宗海、程海、瀘沽湖等。天然湖泊像顆顆明珠,點綴在群山之間,顯得格外瑰麗晶瑩。
四、氣候類型及特點
雲南地處低緯高原,冬季受乾燥的大陸季風控制,夏季盛行濕潤的海洋季風,氣候主要屬低緯山原季風氣候。全省氣候類型豐富多樣,有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和高原氣候區共七個氣候類型。由於地形復雜和垂直高差大等原因,立體氣候特點顯著。最突出的特點是年溫差小,日溫差大;降水充沛,干濕分明,分布不均;氣候垂直變化差異明顯。夏季,陰雨天氣多,太陽光被雲層遮蔽,溫度不夠高,最熱天一般在 19 - 22 攝氏度 之間。冬季,受乾暖流控制,晴天多,日照充足,溫度較高,最冷月均溫度在 6 - 8 攝氏度 以上,年溫差一般只有 10 - 12 攝氏度 ,但陰雨天氣溫較低。從一天的溫度變化看,早晚較涼,中午教熱,尤其是冬、春兩季,日溫差可達 12 - 20 攝氏度 。全省大部分地區水量在 1000 毫米 以上,但降水量在季節上和地域上分配極 不均勻。 85 %的雨量集中在 5 - 10 月的雨季,尤其以 6 、 7 、 8 三個月最多。 11 月至次年 4 月為旱季,降水只佔全年 15 %。降水的地域分布很不均勻,最多的地方年降水量可達 2200 - 2700 毫米 ,最少的地方年降水量只有 580 毫米 。由於水平方向緯度增加與海拔增加相吻合,全省 8 個緯度間呈現出寒、溫、熱三帶氣候。一般來說,高度每上升 100 米 ,溫度即降低 0. 6 ℃ 左右。因此,「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成為雲南氣候多樣性的生動寫照。
雲南無霜期長。南部邊境全年無霜,偏南的文山、蒙自、思茅及臨滄、德宏等地無霜期為 300 - 330 天,中部的昆明、玉溪、楚雄等地 250 天,比較冷的昭通和麗江也可達 210 - 220 天。此外,雲南光照條件好,每年每平方厘米為 90 - 150 千卡,僅次於西藏、青海、內蒙古等省區。
雲南的上述氣候特點,適宜多種生物生長,為全省創新農業,開發生物資源和生產特色產品奠定了良好基礎。
3. 在雲南最多的是什麼岩石
雲南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多數是石灰岩,所以雲南多溶洞
4. 雲南蒼山的地質特點是什麼
雲南蒼山地質特點分為:
1、地層
蒼山主體由蒼山變質岩系組成,蒼山核部和東坡為經過強烈變形改造的中深變質岩系;西坡及南緣為中生代淺變質岩所圍繞。
2、變質
組成蒼山的岩石有變質岩、岩漿岩和沉積岩,變質岩佔全部岩石的60%。是變質岩博物館造山運動和後期地殼板塊相碰撞時,岩石就象手風琴的折褶壓縮在一起,直到形成山脈。
3、混合
蒼山東坡3200 m至3700 m地帶出露了一套混合岩、混合花崗岩。蒼山的混合岩是在距今7500萬年的喜馬拉雅中-晚期,因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間的強烈碰撞,巨大的應力場使蒼山岩層發生局部熔融生成了適宜的新礦物和岩石組合,岩石的結構構造和物質成分與花崗岩類似,稱混合花崗岩。
4、冰期
蒼山是「大理冰期」的命名地,大理冰期是距今一萬多年前的第四紀末次冰期,那時氣候寒冷,高山被冰雪覆蓋。
5、侵蝕
蒼山經歷了大規模陸內造山運動的強烈擠壓,蒼山的強烈快速隆生,洱海的相對下沉及漾濞江的下切,使得蒼山兩側各條溪澗有巨大的落差,在山頂至山腳間,存在著高達2千米的高差。
(4)雲南元江縣地質是什麼岩石擴展閱讀:
蒼山的地質優勢:
1、地質優勢
大理蒼山是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塊碰撞隆起的傑作,獨特的高原山嶽地貌景觀,是一本孕育了20多億年的「天然地質天書」,也是大理石和大理冰期的命名地。
2、景區景觀
景區多,景觀具有觀賞性,對普及地學和自然科學有著重要意義,並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如蒼山景區內有冰斗、冰窖、角峰、刃脊及其他千姿百態的峰林峰叢。
3、生物多樣性
各種瀕臨滅絕動植物的發現將為「申世」起到輔助作用。蒼山有種子植物170科755屬2330種,有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列入瀕臨滅絕的植物有黃杜鵑、白菊木、藍果杜鵑、硫磺杜鵑、延齡草等10種;有鳥類170多種,國家保護動物16種,其中有一級保護動物雲豹、羚牛,證明蒼山生態完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蒼山
5. 雲南石林是什麼岩石
石林是喀斯特地貌的精華,喀斯特地貌之所以形成就是因為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所以雲南石林的岩石主要就是石灰岩。
6. 雲南是什麼地質呢
喀斯特地貌。岩石成分主要是石灰岩。地形崎嶇不平。
7. 雲南省的地質地貌特徵有哪些
雲南的地貌,以雲南元江谷地和雲嶺山脈南段的寬谷為界,雲南全省大致可以分為東西兩大地形區。雲南東部為滇東、滇中高原,稱雲南高原,屬雲貴高原的西部,雲南平均海拔在2000米上下。雲南這里主要是波狀起伏的低山和渾圓丘陵,發育著各種類型的岩溶地貌,其中有著名的雲南石林、丘北普者黑、羅平多依河、宜良九鄉溶洞、建水燕子洞、瀘西阿廬古洞等風景旅遊區。雲南西部為橫斷山脈縱谷區,高山與峽谷相間,雲南地勢雄奇險峻,其中以三江並流最為壯觀。一般來說,雲南西北部海拔在3000米~4000米;雲南西南部海拔在1500米~2200米;雲南靠邊境地區地勢漸趨和緩,海拔只在800米~1000米,個別地區下降至500米以下,是雲南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之所在。 在全雲南省起伏縱橫的高原山地之中,斷陷盆地星羅棋布。雲南這些盆地又稱「壩子」,地勢較為平坦,有河流通過,土壤層較厚,多為經濟發達區。雲南全省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壩子共有1445個,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壩子有49個,雲南最大的壩子在雲南陸良縣,面積為771.99平方公里。雲南名列前10位的壩子還有:昆明壩(763.6平方公里)、洱海壩(601平方公里)、昭魯壩(524.76平方公里)、曲沾壩(435.82平方公里)、固東壩(432.79平方公里)、嵩明壩(414.6平方公里)、平遠街壩(406.88平方公里)、盈江壩(339.99平方公里)、蒙自壩(217平方公里)。 雲南也是一個很大的地質博物館。祿豐縣的早期侏羅紀地層中曾出土大量蜥腳類恐龍化石,留存較為完整,現已在縣城建成恐龍博物館供遊人參觀。另外,澄江縣的帽天山更是地質界中的「明星」,因為這里出土了數量多、種類豐富、留存完好的寒武紀多細胞生物的化石,有力地證明了「寒武紀生物大爆炸」的存在。昆明市東川區也是全國聞名的「泥石流博物館」,早期這里因為大規模不科學地開采銅礦,再加上氣候、地形等原因影響,形成了較大規模的泥石流頻發地段,泥石流現象比較典型。
8. 雲南省地貌特徵
雲南的地貌,以雲南元江谷地和雲嶺山脈南段的寬谷為界,雲南全省大致可以分為東西兩大地形區。雲南東部為滇東、滇中高原,稱雲南高原,屬雲貴高原的西部,雲南平均海拔在2000米上下。雲南這里主要是波狀起伏的低山和渾圓丘陵,發育著各種類型的岩溶地貌,其中有著名的雲南石林、丘北普者黑、羅平多依河、宜良九鄉溶洞、建水燕子洞、瀘西阿廬古洞等風景旅遊區。雲南西部為橫斷山脈縱谷區,高山與峽谷相間,雲南地勢雄奇險峻,其中以三江並流最為壯觀。一般來說,雲南西北部海拔在3000米~4000米;雲南西南部海拔在1500米~2200米;雲南靠邊境地區地勢漸趨和緩,海拔只在800米~1000米,個別地區下降至500米以下,是雲南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之所在。
在全雲南省起伏縱橫的高原山地之中,斷陷盆地星羅棋布。雲南這些盆地又稱「壩子」,地勢較為平坦,有河流通過,土壤層較厚,多為經濟發達區。雲南全省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壩子共有1445個,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壩子有49個,雲南最大的壩子在雲南陸良縣,面積為771.99平方公里。雲南名列前10位的壩子還有:昆明壩(763.6平方公里)、洱海壩(601平方公里)、昭魯壩(524.76平方公里)、曲沾壩(435.82平方公里)、固東壩(432.79平方公里)、嵩明壩(414.6平方公里)、平遠街壩(406.88平方公里)、盈江壩(339.99平方公里)、蒙自壩(217平方公里)。
雲南也是一個很大的地質博物館。祿豐縣的早期侏羅紀地層中曾出土大量蜥腳類恐龍化石,留存較為完整,現已在縣城建成恐龍博物館供遊人參觀。另外,澄江縣的帽天山更是地質界中的「明星」,因為這里出土了數量多、種類豐富、留存完好的寒武紀多細胞生物的化石,有力地證明了「寒武紀生物大爆炸」的存在。昆明市東川區也是全國聞名的「泥石流博物館」,早期這里因為大規模不科學地開采銅礦,再加上氣候、地形等原因影響,形成了較大規模的泥石流頻發地段,泥石流現象比較典型
9. 雲南瀘州地質屬性。所有山脈結構是何種岩石
1、首先我不得不糾正你的一個認識錯誤就是:瀘州市屬於四川;
2、瀘州鄰重慶、貴州,地貌屬噶斯特;
3、根據我的現實觀看,瀘州地貌較平坦,有部分丘陵,石狀以鈣質岩為主。
10. 元江的自然特徵
元江流域氣候分屬於中部高原溫和區、元江炎熱地區和熱帶季風林區三個氣候區:三江口以上及李仙江景東以上,屬中部高原溫和區,海拔1600~2200米,年平均氣溫15~18℃,年平均降水量800~1000mm;三江口及景東以下,麻栗坡、馬關、屏邊、金平一帶以上,屬元江炎熱地區,常年不結冰,年平均氣溫20—21℃,年平均降雨700~1200mm;麻栗坡、馬關、屏邊、金平以下至國境屬熱帶季風林區,海拔70~100米,年平均氣溫21℃以上,年平均降水為1500—2000mm。元江流域(1956—1979年平均)年降水深1347mm,年降水量為1027億立方米,一般從下游向上游呈遞減趨勢。降水量年內分配:春季佔全年降水量10%~20%;夏季佔55%左右;秋季20%~25%,冬季佔5%左右。降水一般集中在5—10月份,佔全年降水量的85%,其中7、8兩月又集中全年降水量的40%~50%。元江河川徑流的形成以降水為主,地下水補給為輔。流域徑流豐沛,(1956~1979年)平均年徑流深為634.3mm,幹流為459.4mm、李仙江965.4mm、盤龍河668.1mm。徑流深的地區分布與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基本一致,從下游向上游呈遞減趨勢。
元江流域徑流的年內分配比例為,春季徑流一般約占年徑流的3%~5%;夏季約佔43%一53%;秋季一般佔36%~41%;冬季佔6%~11%。元江下游、盤龍江、藤條江一帶6~9月(其餘地區7~10月)連續4個月為豐水期。豐水期徑流約占年徑流量的65%—77%。最大徑流月一般出現在7、8月,以8月最多,最大月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21%~30%。
流域內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一般洪峰歷時較短,洪水暴漲暴落,河床水位變幅較大,一般達12~20米。據有關資料統計,1986年l0月上旬,元江、瀾滄江流域普降大雨或暴雨,元江發生了近百年來第2大洪水,元江站洪峰流量為7520立方米/秒,下游蠻耗站8050立方米/秒,均為實測最大,約50年一遇洪水。禮社江上游處於暴雨中心,其支流扎江大東勇站洪峰流量1710立方米/秒,為近百年來最大的洪峰量。
由於此次降雨歷時長,雨量大,導致山洪暴發、山體滑坡以及泥石流等洪水災害。受災較重的為元江流域的大理、楚雄、玉溪、紅河等4地州。受洪水波及的地區有昆明、保山、德宏、西雙版納、東川等9個地(州)市的114個村莊,5.5萬入被洪水圍困。城鎮部分受淹的有戛灑街、元江縣城、蠻耗街、河口縣城等。據統計:受災農田10.0萬公頃,成災6.4萬公頃,173入死亡,30入受重傷,房屋倒塌近2萬間,沖毀河堤長179公里。沖毀禮社江上的龍樹、三江口大橋以及元江的戛灑大橋。保山至水平間跨瀾滄江的霽虹橋(重點文物保護),也因岩石坍塌、滑坡,將大橋的鐵鏈全部打斷墜入江中。瀾滄江被堵塞斷流15min。滇西主要運輸線昆明至畹町公路中斷交通一天半。
元江流域各河流汛期泥沙和固體徑流比較嚴重,幹流及主要支流平均含沙量為3.5~4.3kg/立方米,年輸沙模數為1170t/平方公里,年輸沙總量為8961萬t。李仙江年輸沙量4200萬t,輸沙模數為1790t/平方公里;元江幹流年輸沙量為4180萬t,輸沙模數為1100t/平方公里。李仙江忠愛橋站、河口處的含沙量分別為2.53、1.87kg/立方米;幹流的元江站、蠻耗站、河口(國界)處分別為4.22、3.53、2.59kg/立方米。河流的含沙量年內變化情況與徑流變化大致相同,最大含沙量一般出現在6~9月,輸沙量占年輸沙量80%以上。 元江水資源豐富,徑流豐沛,全流域水資源總量為484億立方米(加上入境水量,水資源總量達14.7億立方米),單位面積產水量64.7萬立方米/平方公里,是全國平均面積產水量的2.3倍。在西南4條主要河流中僅次於雅魯藏布江,大於怒江和瀾滄江,居第二位。流域內有地下水資源149.4億立方米,占水資源總量的30%,其中元江幹流為43.8億立方米,李仙江為50.7億立方米,盤龍江為34.8億立方米。流域水資源地域分布不均勻,水資源地域分布與降水量分布大致相同。幹流水資源總量162億立方米,單位面積產水量40.7萬立方米/平方公里,李仙江水資源總量225億立方米(包括藤條江等),單位面積產水量96.2萬立方米/平方公里,盤龍江等河流水資源量96.6億立方米,單位面積產水量65.3萬立方米/平方公里。
元江流域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雨季5~10月的水量佔全年水量的85%以上,枯季1l~4月雨水量僅占年水量10%~15%,故冬季、春季的河川徑流主要靠地下水補給。
元江流域屬國際河流,除農業少量耗水外,江水經越南流入南海,年出境水量為479億立方米,占河口入海水量的40%,佔中國入海總水量17243億立方米的2.8%。
元江流域水能資源十分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為988.8萬千瓦。幹流水能理論蘊藏量為149.8萬千瓦,佔全流域蘊藏總量的15.1%。支流水能蘊藏量為839萬千瓦,占流域總蘊藏量的85%,其中水能理論蘊藏量大於l萬千瓦的河流61條,共790萬千瓦,流域可能開發的水能資源為359.9萬千瓦,年發電量為202.46億千瓦·時,其中幹流為81.8萬千瓦,佔22.7%,李仙江水系為104.2萬千瓦,佔29.1%;盤龍江水系為92萬千瓦,佔25.5%;藤條江水系為33萬千瓦,佔9.2%;其餘河流為49.1萬千瓦,僅佔13.5%。從元江流域水能資源分布情況看,其開發重點在支流。
元江流域地處在雲南的大理、楚雄、思茅、玉溪、紅河、文山和廣西的百色等地、市、州共28個縣,人口約550萬,主要民族有漢、彝、哈尼、傣、白、壯、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