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分區界線是什麼
⑴ 求各種地理分區的分界線
各洲的界線:
(1)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
(2)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
(3)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4)歐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
(5)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
(6)南美洲與南極洲的分界線:德雷克海峽。
(7)歐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丹麥海峽。
2.世界大洋界線:
(1)太平洋與北冰洋的界線:白令海峽即楚科奇半島的克利古貢角與蘇厄德半島的約克角連線。
(2)太平洋與大西洋的界線:通過合恩角的經線即從火地島沿德雷克海峽西端到查理斯角連線。
(3)太平洋與印度洋的界線:沿馬六甲海峽北端、蘇門答臘島西岸、爪哇島南岸、新幾內亞島(伊里安島)南岸,澳大利業大陸、巴斯海峽、塔斯馬尼亞島,再大致沿146°52'E到南極一線為界。
(4)大西洋與印度洋的界線:通過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經線(東經20度)。
3.我國人口密度大小的界線:
大致以黑龍江的黑河——雲南騰沖一線。該線東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
4.我國地勢階梯界線:
一、二級階梯界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的東端。
二、三級階梯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我國氣候界線:
(1)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該線西北為非季風區,東南為季風區。
(2)降水量和干濕區的界線
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半濕潤區與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的南坡。
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的界線(200毫米等降水量線):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3)熱量界線
1月0℃等溫線(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秦嶺—淮河一線。
暖溫帶與中溫帶的界線:鴨綠江口——長城(山西境內稍偏南)——祁連山——天山一線。
6.我國太陽年輻射總量豐富、貧乏界線:
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北京西側、蘭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此線西北,太陽能資源豐富.此線東南貧乏。
7.我國四大海域的界線:
渤海與黃海的界線:遼東半島老鐵山角——山東半島蓬萊角;
黃海與東海的界線:長江口北岸啟東角——濟州島西南角;
東海與南海的界線:廣東南澳島——台灣島南端鵝鑾鼻。
8.我國水文界線:
(1)內流區與外流區的界線:
北段: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的東端
南段: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長江與黃河水系的界線:巴顏喀拉山、秦嶺。
(3)長江與珠江水系的界線:南嶺。
(4)太平洋水系與印度洋水系(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
9.我國三大自然區的界線:
(1)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線即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的南麓。
(2)東部季風區與青藏高寒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3)西北乾旱半乾旱區與青藏高寒區的界線: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
10.我國東部季風區內四個自然地區的界線:
(1)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C積溫3200°C等值線。
(2)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積溫4500°C等值線。即秦嶺——淮河一線。
(3)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積溫7500℃等值線。
11.我國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兩個自然地區的界線:
賀蘭山一帶,相當於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12.我國綜合地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它是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最冷月均溫0°C等溫線的地方、大於等於10°C積溫4500°C的地方、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地方、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河流有無結冰期的分界線、溫帶落葉闊葉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分界線、鈣質土與酸性土壤如紅壤的分界線、小麥與水稻的分界線、農業旱地與水田的分界線、農作物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或三熟的分界線、 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 地形較完整(平原、高原為主)與地形較破碎(盆地、低山丘陵為主)的分界線、河流汛期長短、河流多少等的分界線。
⑵ 四大地理區域的分界線分別是哪些
四大地理區域分別是: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
南方地版區與北方地區:秦嶺權---淮河;
青藏地區與其他三大區域: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脈;
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大興安嶺——內蒙古高原南北邊緣;
南方地區與青藏地區:橫斷山脈.
⑶ 地質分層怎麼分
根據不同的岩性,化石等劃分的。又可分為水溶性地層和裂隙溶洞地層。
⑷ 中國地理四大分區的分界線
中國的四大海域分界線
渤海與黃海的界線:遼東半島的老鐵山與山東半島的蓬萊角的連線。
黃海與東海的界線:長江口北側的啟東角與朝鮮半島西南的濟州島連線。
東海與南海的界線:台灣海峽的南部出口(廣東省與福建省交界處的南澳島與台灣島南端的鵝鑾鼻連線)。
北方和南方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
北方(青藏高原)和西北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古長城,昆侖山,阿爾金山
青藏高原區和南方分界線是橫斷山脈東緣!
北方地區
大體位於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黃海
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肅省東南部和江蘇、安徽的北部
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北部地區,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北
南方地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南部臨東海、南海
包括長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區)
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南部地區,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南
西北地區
大體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
包括內蒙古、新疆、寧夏和甘肅西北部
非季風氣候區,深居內陸,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西
青藏地區
位於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
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
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海拔高,氣候寒冷
⑸ 地層界線劃分的原則和方法
地層之間界線的劃分與確定,特別是各系、各階之間界線的劃分與確定,歷來是地層 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歷屆國際地層委員會都把發展和完善全球地層表、交流各系主要劃分 標准、建立各地層單位的界線和對比作為該會的宗旨和關鍵任務。它要求各地層分會在完 善和對比全球標準的系、統、階的工作中,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界線為主要任務,各國地層 工作者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為國際界線層型的確定做了大量的工作。
關於地層之間的界線劃分原則和方法,自地層學產生以來爭論不休,莫衷一是。傳統 的觀點在地層界線的劃分上往往強調地層自然特性的變化和物理間斷,許多界線根據構造 不整合關系來確定,如傳統的寒武系下界、志留系—泥盆系之間的界線等。不整合是岩體 之間的一個侵蝕面,代表地層序列中一個重要的間斷和缺失。不整合是由於不整合之下的 岩石經歷地表或水下暴露,遭受剝蝕,而缺失一部分較老岩石所致。不整合或假整合作為 地層界線在時間上是不連續的,它標志著岩石、生物和其他地質現象的自然間斷。不整合 或假整合在野外易於識別,但在多數情況下是穿時的。隨著地質工作的深入開展和全球界 線資料的大量積累,人們認識到物理界面所確定的界線,橫向延伸到其他地區時很難對比 和應用。由A. 薩爾瓦多主編的修改後的 《國際地層指南》(Salvador,1994)也指出:將 年代地層單位的界線層型選在—個不整合面上可能是最糟的選擇,這不但不能代表一個精 確的時間點,而且還有橫向穿時的可能性。
從現代地層學觀點來看,劃分地層界線應該基於兩個要素:一是具有可以識別的地質 事件;二是證明不同地點的同一事件的同時性。目前,地層學家們都把地層連續,避開間 斷作為識別、劃分界線的原則。楊遵儀等(1981)在研究我國南方二疊系—三疊系界線 時就曾指出,目前界線層型的建立是地層學中的主要課題,而地層連續是界線層型的必要 條件,所以尋找連續地層剖面成為地層學家劃分地質界線時十分關心的問題。
在國際地層單位的定義范疇中,「階」是年代地層的基本單位,是根據全球界線層型 剖面和點(GSSP)定義的。目前,顯生宙以來的階的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主要是根據生物 帶定義的。《國際地層指南》(Hedberg,1976)指出,一個階的界線層型必須在連續沉積 (最好是海相)的序列之內,界線層型應當與作為等時面、易於識別和能夠遠距離追索的 生物帶等標志相符合。《國際地層指南》(第二版)(Salvador,1994)重申了相同的觀點。
近20年來,地層學家們在研究劃分地層界線時,尤其是界與界、系與系之間的界線 時,引入了事件地層學的概念。這是一個新興的地層學研究領域,在20世紀80年代得到 迅速發展。它從綜合的角度、多學科聯合的角度,在確定地層界線、地層劃分與對比、研 究生物演化和地球發展歷史等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潛力。它有希望在傳統地質學難以解釋 和解決的一些重大地質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可以說事件地層界線是事件地層學的核心 (徐道一,1989),它在解決大的地質界線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事件界線是由地質事 件造成的一種地層界線,它具有反映地質事件的特殊沉積標志,使它成為岩系中獨特的自 然分界面,它代表無機界和有機界演變過程的變革點,具有自然界線的性質(侯鴻飛,1989;齊文同,1990)。尋求和論證全球以及大區域內等時事件界線或自然界線,提供大 范圍內地層對比的工具,是事件地層學的一個主攻目標。
當然,還可以利用其他手段進行界線的劃分。近年來,國際、國內使用層序地層學的 理論和方法,廣泛應用地層界線的劃分和釐定,並促進了年代地層學、岩石地層學、沉積 學、沉積古地理學的發展。其根本就是用層序地層優化年代地層單元,即在地層沉積連續 地區,尋找與地層內部不整合相對應的各類標志,包括生物標志、層序關鍵界面標志、具 體剖面的岩性標志等,使以生物帶定義的階的界線更易於識別和精確對比,更符合地球演 化自然節律(陳建強等,2001)。
因此,當本課題組開展西藏南部侏羅系—白堊系界線研究時,注重吸收現代地質學新 穎的、有價值的觀念,對原有的劃分方案進行持續的優化和釐定,使之更接近地層界線的 標准。
⑹ 地質背景分區
本研究區范圍包括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台灣等省。對湖南、湖北、廣西的小部分地區論及較少。就區域構造單元而言,屬於揚子和華夏兩大陸塊,確切劃分該兩大陸塊的界線及范圍就目前研究程度而言是相當困難的工作。我們傾向於以江山-紹興、廣豐-萍鄉大斷裂為界,北側為揚子陸塊南界,南側為華夏陸塊北界。華夏陸塊西部以萍鄉-茶陵-郴州及連山-梧州-博白-合浦斷裂與揚子陸塊為界,北段沿武功山、萬洋山、諸廣山西緣,南段以雲開大山西緣為界。如以前寒武紀基底出露為標志,以鷹潭-石城-定南斷裂為界,代表了武夷區的西界,西側南嶺—雲開區為加里東期增生的陸殼,仍屬於華夏陸塊的范圍。
華夏陸塊西緣南段界線在雲開大山與欽州—防城一線,欽防海槽於印支期關閉,沿連縣-梧州-博白斷裂帶有超基性岩、中基性岩侵入,S型碰撞花崗岩發育。華夏陸塊南界為海南島南部九所-陵司斷裂,南海西沙群島西永一井混合岩Rb-Sr等時線年齡為1465Ma,是由前寒武紀變質岩組成的,這樣華夏陸塊的南界可向南進入南海。
華夏陸塊(包括揚子陸塊)的東界,大致相當於歐亞大陸東部邊緣界線,根據目前資料,戴雲山為一古老變質基底的隆起,近年來在東海大陸架變質岩、台灣太魯閣花崗岩、朝鮮半島東南部的片麻岩、日本飛
根據本研究區基底源岩時代、源岩建造、變質相、變質雜岩的岩石組合等特徵,重要邊界斷裂的性質,花崗岩中長石鉛同位素所反映的基底岩石地球化學特徵,岩漿岩系列和組合的差異以及成礦元素的組合特徵,以重要斷裂為邊界將本研究區劃分4個岩漿岩區帶(圖4-1),屬揚子陸塊的有中下揚子區帶(A區)、滁縣太湖區(B)和南揚子區帶(C區),屬華夏陸塊的有武夷區帶(E區)、浙閩粵濱海區帶(D區)和贛南區(F)。A區與C區以江陰-常州-九江-岳陽斷裂為界,D區與E區以麗水-政和-大浦斷裂為界,E區的西界為鷹潭-石城-定南-廣州斷裂。
圖4-1中國東南部岩漿岩組合分區簡圖
斷裂帶編號:1—郯廬斷裂帶;2—確山-肥東斷裂;3—信陽-舒城-桐柏斷裂;4—襄樊-隨縣-廣濟-宿松斷裂;5—嘉山-響水斷裂;60—江陰-常州-宣城-石台-九江-岳陽斷裂;7—江山-萍鄉-茶陵-郴州及連山-梧州-靈山-博白-合浦斷裂;8—鷹潭-石城-定南-廣州斷裂;9—政和-大浦-麗水斷裂;10—長樂-南澳斷裂;11—海岸山脈斷裂;A、B…為岩區代號
⑺ 地質分區
以資源賦存地質單元進行分區,分區目的在於精細描述資源賦存條件,根據工程和樣品布版設,按岩性段權或層的空間展布形態、地質界線邊界、水文條件界線,詳細劃分資源區塊,進行參數概化、計算資源靜態量和資源級別劃分。這種劃分的主要依據是自然條件和地質條件,以岩石地層為物質基礎,以不同性質地質界線為邊界,從地質單元地質特徵、地溫場和岩石熱物理性質特點上進行分區。這種分區可代表資源的自然屬性特徵。
⑻ 環境地質分區
一個地區的開發與治理是相對立的兩個方面。開發是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經濟,同版時必然改變自然地質環權境。而治理是針對這種改變進行人為整治,使其不超出環境調節能力的極限值。環境地質分區的目的在於全面分析區域環境地質條件與地質災害,在地域上劃分出相對性(同一單元)和相異性(不同單元),為治理和優化生態地質環境提供依據。
三江平原原生環境地質條件良好,只是在人類不合理開發之後才產生作用的反饋———環境效益,即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災害。那麼分區原則應以人類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地質產生破壞作用為前提,以環境地質問題和地質災害為標志,落腳點是開發、保護以及整治。
結合三江平原的實際情況和研究程度,我們作出3級分區。區的劃分控制大的地貌分布規律;亞區主要根據人為對自然干擾破壞的程度;小區根據具體的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災害。據此將全區劃成4個大區(其中每個大區劃分成2個亞區)、21個小區。具體大區、亞區、小區劃分原則和表示方法見表9-1。
表9-1 生態環境地質分區說明表
續表
⑼ 地質界線的確定及標繪
(1)地質界線的確定
准確地標定地質界線是保證圖幅符合地質現象實際出露客觀存在的前提。在基岩出露的地區,可直接根據填圖單位的標志及地質體的接觸關系來確定地質界線的位置。但在森林、平原、草原戈壁等植物或現代堆積物、沉積物發育區則給地質界線的確定帶來了難度。除了關鍵部位需採用人工揭露外,更多則是藉助間接標志或其他方法來確定地質界線。
利用殘坡積物判斷地質界線的方法是,以低處分布的某種岩屑的最高出現位置作為其與不同岩性的界線所在地。此方法在已經確立標准地層剖面、對主要界線性質和構造狀況都基本搞清的情況下具有較大可靠性。
利用地貌特徵判斷地質界線,特別是利用遙感圖像進行現場地質解譯是間接確定地質界線的重要手段。
利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資料亦可在某些情況下有助於地質界線的判斷或確定。但實際情況往往比較復雜,因此,要多種手段結合,相互驗證,以保證地質界線確定的可靠性。
(2)地質界線的標繪
前述有關地質調查類型及圖件編制中已涉及此方面內容,現綜合不同比例尺的技術要求給予概括。即在填圖過程中,在圖上僅填繪按比例尺折算直徑大於2mm以上的閉合地質體和寬度大於1mm及長度大於3mm以上的線狀地質體。如果小於以上限度,但具有特殊意義的地質體或斷層,可按比例尺誇大至1mm×3mm表示在圖上,但要注意盡量反映其真實的平面形態和產狀。
地質界線的標繪應在現場據其出露情況直接填繪在地形圖上。採用方法是以觀察點為基點,測量地質體產狀後,根據「V」字形法則將地質界線沿地層走向向兩側延伸1/2線距。露頭好且視野開闊的地段,除由觀察點控制的一段地質界線外,還可選擇地質構造轉折部位、地質界線通過山脊及溝谷的位置等處,按目測標定觀察點的方法遙測一些輔助控制點,然後根據「V」字形法則將整段地質界線連繪出來。
⑽ 地質圖上怎樣看出地質界線
邊界線兩邊的岩性不一樣,具體表現在 顏色不一樣,岩性符號不一樣。比如界線兩邊 一邊是C(石炭系) 一邊是D(泥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