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儲層地質年代
A. 什麼是地質年代
地質年代(Geological
Time):
地殼上不同時期的岩石和地層,(時間表述單位:宙、代、紀、世、期、階;地層表述單位:宇、界、系、統、組、段)。在形成過程中的時間(年齡)和順序。地質年代可分為相對年代和絕對年齡(或同位素年齡)兩種。相對地質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層之間的相對新老關系和它們的時代順序。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根據地層自然形成的先後順序,將地層分為5代12紀。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國含有1個震旦紀),以後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共7個紀;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共3個紀;新生代只有第三紀、第四紀兩個紀。在各個不同時期的地層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動、植物的標准化石。各類動、植物化石出現的早晚是有一定順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現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現得越晚。絕對年齡是根據測出岩石中某種放射性元素及其蛻變產物的含量而計算出岩石的生成後距今的實際年數。越是老的岩石,地層距今的年數越長。每個地質年代單位應為開始於距今多少年前,結束於距今多少年前,這樣便可計算出共延續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於距今2.3億年前,止於6700萬年前,延續1.2億年.
B. 地質年代是如何的劃分
地質年代(geologic
time)就是指地球上各種地質事件發生的時代。它包含兩方回面含義:其一答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稱為相對地質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距今年齡,由於主要是運用同位素技術,稱為同位素地質年齡。這兩方面結合,才構成對地質事件及地球、地殼演變時代的完整認識,地質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地質年代的劃分和研究,是通過岩石和化石的歷史來確定的。
【地層系統】dìcéngxìtǒng
地殼是由一層一層的岩石構成的。這種在地殼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成層岩石(包括鬆散沉積層)及其間的非成層岩石的系統總稱,叫做地層系統。「宇」、「界」、「系」、「統」分指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是「宇」,分為隱生宇(現已該稱太古宇和元古宇)和顯生宇。
【地質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現已該稱太古宙和元古宙)和顯生宙。
C. 地質年代是怎樣劃分的
地球從形成、演化發展46億年來,留下了一部內容豐富的大自然的巨大史冊,這就是各時代的地層。地質年代的劃分是研究地球演化、了解各處地層所經歷的時間和變化的前提。1881年,國際地質學會正式通過了至今通用的地層劃分表,以後又不斷進行修訂、完善,形成了一張系統完整的地質年代表。
地質學家常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法和古生物學兩種方法來劃分不同地質年代的地層。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的地層或岩石的年代,是地層或岩石的真實年齡,稱為絕對地質年代;用古生物學方法測定的年代,只反映地層的早晚順序和先後階段,不說明具體時間,稱為相對地質年代。把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就能更准確地反映地殼的演變歷史。
地質學家把地層分為六個階段:即遠太古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遠太古代、太古代和元古代為地球的發展初期階段,距今時間最遠,經歷時間也最長,當時的生物僅處於發生和孕育時期。進入古生代時,海洋里的生物已經相當多了,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開始由低級向高級階段進化。到了中生代和新生代,像恐龍、始祖鳥、魚龍、古象等大型動物相繼出現,地球生物界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為了深入揭示各地質年代中地層和生物的特徵,地質學家又在「代」的下面劃分出許多次一級的地質時代。如古生代自老到新可分為六個紀: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新生代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這些「紀」的名稱聽起來很古怪,但都各有各的來歷。例如,在英國的威爾士地區,古時候曾居住過兩個名叫「奧陶」和「志留」的民族,於是地質學家便把在這兒發現的兩套標准地層稱為「奧陶紀」和「志留紀」地層。又如,在德國和瑞士交界處的侏羅山裡發現了另一種標准地層,就取名為「侏羅紀」地層。而「石炭紀」和「白堊紀」,則表明地層中含有豐富的煤層和白堊土,等等。
D. 地質年代是什麼
對地球的年齡表述也有兩種方法,用時間表述的單位為:宙、代、紀、世、版期、階;即地層權來表述是:宇、界、系、統、組、段。地質年代可分為相對年代和絕對年齡(或同位素年齡)兩種。相對地質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層之間的相對新老關系和它們的時代順序。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根據地層自然形成的先後順序,將地層分為5代12紀。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國含有1個震旦紀),以後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共6個紀;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共3個紀;新生代只有第三紀、第四紀兩個紀。在各個不同時期的地層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動、植物的標准化石。各類動、植物化石出現的早晚是有一定順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現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現得越晚。絕對年齡是根據測出岩石中某種放射性元素及其蛻變產物的含量而計算出岩石的生成後距今的實際年數。越是老的岩石,地層距今的年數越長。
每個地質年代單位應為開始於距今多少年前,結束於距今多少年前,這樣便可計算出共延續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於距今2.3億年前,止於6700萬年前,延續1.2億年。
為了研究地質學,人們藉助了大量研究工具
E. 油氣儲層地質研究的主要內容
20世紀50年代初期,蘇聯科學院院士密爾欽科曾著有《油礦地質學》,它曾經是我國石油院校的專業課教材,其主要研究內容是,在油氣藏范圍內油氣層的地質問題,最終歸結到油氣儲量計算。1979年,P.A.迪基[3]著有《石油開發地質學》,它是美國塔爾薩(Tulsa)大學的高年級地質學教材,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從沉積環境一直到油氣採收率的提高,涉及面寬,但不夠深入。1983年,由陳立官主編,馬正、程光瑛等[4]參編的《油氣田地下地質學》出版,它是我國自行編寫的第一部地下地質的高等院校教材。全書編寫了鑽井地質、油氣水層的判斷、地層對比、地下構造研究、儲層研究、油氣儲量計算等章節,非常適合中國油氣田的實際情況。1987年,由陳碧珏主編[5]的《油礦地質學》出版,該書是我國石油院校使用的統編教材,它系統介紹了地質錄井、地層測試、油氣水層判識、地層對比、儲集物性、構造研究和儲量計算等內容。上述兩本教材基本奠定了油礦地質的框架。198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德生[6]著有《石油勘探地下地質學》,該書介紹了鑽井地質技術、地下地層和構造的解釋,以及國內外已發現油氣田的評價實例,它作為石油地質勘探技術幹部進修培訓的教材,曾培訓了一批後來的儲層地質專家。
1992年,由裘懌楠、薛叔浩等[7]編著的《油氣儲層評價技術》總結了十多年來國內外的實踐經驗,將儲層評價劃分為單井、區域、開發和敏感性四個部分,提出了評價內容和技術方法。1996年,由吳元燕、徐龍、張昌明等[8]編著的首部《油氣儲層地質》出版,該書從油氣田發現到開發對儲層研究提出的要求出發,從宏觀到微觀、從定性到定量、從描述到評價,建立儲層地質模型,並介紹利用地震、測井、地層測試等資料研究儲層的方法。同年,裘懌楠、陳子琪主編[9]的《油藏描述》出版,這本書雖然屬於中國油藏管理技術手冊,但它從構造、流體和儲層各級非均質性的描述,到油藏地質模型的建立,都分別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特別是針對我國石油地質的特點,突出了陸相儲層和復雜斷塊油藏的描述方法。手冊中附有大量的圖例、表格和常用計算公式,可供實際操作時參考。1997年由唐澤堯主編[10]的我國第一部《氣田開發地質》出版,這本書以我國已投入開發的150個氣田、500個氣藏開發的地質實踐為對象,系統論述了天然氣開發地質理論和開發地質技術,內容包括氣田構造、儲集層、氣田流體、壓力和溫度、氣藏地質特徵、開發地震、地球物理測井、氣層物性測試、氣藏描述和天然氣儲量計算技術。它既具有我國氣田特色,又吸收了現代新理論和新技術,是對我國40年天然氣開發經驗的系統總結。1998年,方少仙、侯方浩[11]出版了《石油天然氣儲層地質學》,該書作為高等學校教材系統地介紹了沉積岩石學特徵、主要物理性質、沉積環境、相及儲集岩發育特徵、儲層孔隙及孔隙結構特徵、儲層在成岩階段發生的成岩變化、儲層形成的控制因素以及儲層的非均質性等。1999年,文獻[12]作者根據多年授課內容並參考了上述教材和專著,編寫了《油氣儲層評價》一書,內容包括了沉積、測井、物性、地震預測、岩溶和裂縫型儲層、儲層建模和儲層模擬等多門學科的先進技術方法,對油氣儲層進行詳細的描述和精確的預測,為勘探布井以及剩餘油分布提供准確的油氣藏地質模型。
上述專著和教材概括了油氣儲層地質所要研究的眾多內容,為油氣儲層地質的歸納和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油氣儲層地質學作為研究生教材的提出來自於生產實踐,廣大石油地質工作者在長期工作中,認識到油氣儲層是勘探開發中的主要研究對象,沒有油氣儲層就沒有一切。在油田現場,最早流行的是儲層的四性對比(即電性、物性、岩性和含油氣性),20世紀80年代,一部分學者提出,儲層地質研究應該以四性研究為中心,而四性研究中應以物性和孔隙結構為核心;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沉積、成岩是形成現今儲層的最重要成因,因此,儲層地質學應以沉積學為基礎。20世紀80年代是油氣儲層地質學迅速發展並得到公認的時期,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將油氣儲層研究提高到中國石油工業的第三次革命的高度,使一大批石油地質工作者投入到儲層研究的行列,發表了許多優秀的論文和專著,油氣儲層地質研究的學術空氣十分活躍,並一直延續至今。
不論研究的重點是什麼,油氣儲層地質學的主要內容應包括:油氣藏的構造地質、儲層沉積學、孔隙演化和成岩作用、儲集物性和孔隙結構、測井地質解釋、儲層綜合預測、儲層地質模型、建模和三維可視化表述技術,以及儲層所含流體及其動態特徵等等。它包含了多門學科,並且在儲層解釋中涉及許多工程技術方法,因此,作為油氣儲層地質研究者,不僅要精通地質,而且要懂得有關的工程技術,還需要具有熟練的計算機技術。總之,他應是一個綜合能力很強的地質工作者。
F. 地質年代是怎樣劃分的地質年代表的內容是什麼
地質年代的劃分:
把不同地區的沉積地層,根據化石和岩性(主要是化石)進行內詳細的分析研究容和對比,弄清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按先後(新、老)順序連接起來,就建立起了完整的地層系統。根據地層系統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地層系統表,結合同位素年齡,生物演化的順序、過程、階段、老的構造運動、古地理環境變化等,將地殼的全部歷史劃分成許多自然階段,即地質年代,按新老順序進行地質編年,就構成了地質年代表。
地質年代表:
G. 誰知道地質年代和地層年代是怎麼劃分的,他們有什麼區別
地質年代(geologictime)就是指地球上各種地質事件發生的時代。它包含兩方面含義:其一是指各內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容順序,稱為相對地質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距今年齡,由於主要是運用同位素技術,稱為同位素地質年齡(絕對地質年代)。
年代地層是指特定的一段時間內形成的地層(岩石是載體,包含有岩相,化石,構造等等信息)總和。
比如恐龍最早出現在約兩億四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所發生的中生代末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事件,屬於地質年代。而白堊層是一種極細而純的粉狀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積,主要由一種叫做顆石藻的鈣質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蟲化石構成,如果在野外看到這種岩性,則可以判斷出次地層形成於白堊紀,判斷出地層的年代。
H. 地質年代是什麼
地質年代是地殼來上不同時期的岩源石和地層,(時間表述單位:宙、代、紀、世、期、階;地層表述單位:宇、界、系、統、組、段)。在形成過程中的時間(年齡)和順序。地質年代可分為相對年代和絕對年齡(或同位素年齡)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