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北京市地質資料館怎麼樣

北京市地質資料館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1-02-08 09:05:44

A. 從館藏地質資料看我國早期的地質工作發展變化

李 華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摘 要 筆者對全國地質資料館館藏新中國成立前編著的 8000 余種地質資料進行了系統分析、整理,發現這些資料概略勾畫出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地質工作發展的脈絡。尤其是我們的地質前輩在工作環境惡劣、技術裝備落後的情況下,艱難開展地質礦產調查及地質科學研究工作,為新中國成立後大規模開展地質礦產調查、礦產勘查、開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 地質資料 新中國成立前 地質工作 成果

0 引言

辛亥革命前,一些西方人士隨商務考察團對我國進行地質考察、調查。另外,日本人為掠奪中國自然資源進行了大量的地質勘測、開礦、修鐵路、辦工廠[1]。辛亥革命後,我國組建了自己的地質工作管理機構,組建了地質勘查隊伍,在我國疆土上開展了基礎地質、區域地質、礦產地質、地震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等調查工作,積累了一批地質資料。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的地質工作可分為:①地質機構組建前外國人在我國的地質調查,由於日本對我國是侵略行為,所以在本文中單列小題論述。②我國組建地質機構後的地質機構進行的地質工作。

1 外國人在我國的地質調查活動

1.1 西方國家在我國進行的地質調查活動

1911 年辛亥革命前,中國還沒有自己的地質人員,也沒有建立自己的地質礦產調查部門或機構,沒有自己的勘查隊伍,中國近代早期的地質調查工作,基本都是外國人做的。

自 1829 年至 1911 年間,先後來中國進行地質調查、考察的外國人主要有俄國人、德國人、美國人、英國人、匈牙利人、印度人、法國人、奧地利人、瑞典人、瑞士人(表 1)。

1911 年前外國人在中國工作簡表 1[1]

續表

續表

1.2 日本侵華時期的地質工作

1905 年,日俄戰爭剛剛結束,設立了「滿洲產業調查會」,開始了對我國東北地區的所謂資源調查。他們組織帝國大學的小川琢治等人對撫順等地的煤田進行了調查。館藏 3800 余種日文資料中,有編制單位的日文資料約 126 余種,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滿洲產業調查會、南滿洲鐵道株式、滿鐵建立中央試驗所、國防資源調查部等調查機構。館藏 3800 余種日文資料,主要有區域地質調查資料、礦產地質資料、水文地質資料、工程地質資料、環境地質資料、物探地質勘查資料、綜合性地質資料等。

1.2.1 區域地質調查資料

館藏日本在侵華期間形成的區域地質調查資料主要為:1/40 萬、1/15 萬、1/10 萬、1/5 萬區域地質調查資料。這些資料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及山西大同煤田北部地區,如東北地區的區域地質調查資料(日文):1/40 萬奉天圖幅地質說明書、1/40 萬吉林圖幅地質說明書、熱河十萬分之一地圖三溝區及六溝區內礦產地調查報告、遼西省 1/10 萬地圖及礦產地調查報告。山西大同煤田北部的區域地質調查資料(日文):山西大同北部煤田白洞村地質圖幅說明書、山西大同北部煤田—裕豐炭礦地質圖說明書、山西大同北部煤田—永定庄地質圖幅說明書、山西大同北部煤田—常流水地質圖幅說明書等 12 幅資料。

1.2.2 礦產地質勘查調查資料

日本在侵華期間,日本人對我國的金屬、非金屬、能源等礦產資源進行了調查、勘查或開采。調查或開採的礦種有:鐵礦、石墨、炭礦、石材、水泥原料、油母頁岩、石灰岩、錳礦、金礦、石棉、雲母、黑鉛、磷灰石、石油、稀有元素、黃鐵礦、螢石、鋁土礦、石膏、活性白土、鎢礦、鉛礦、銀礦、亞鉛礦、綠柱石、銻礦、硅石、硝石、礬土頁岩、天然鹵水、銅礦、重晶石、石灰岩、白雲岩、岩鹽、菱鎂礦、耐火黏土、鉬礦、長石、汞礦、銅礦、紅柱石、片麻岩、錫礦、金紅石、電氣石、金剛石、鈾礦、鎳礦、硅藻土等礦種。我國目前開採的一些礦山及發現的一些礦產地,就是在日本侵華期間日本人進行了地質工作或進行了掠奪性礦產資源開采基礎上進行的。如鞍山一帶的鐵礦、營口—海城一帶的菱鎂礦、撫順一帶的油母頁岩等。

1.2.3 水文地質勘察、工程地質勘察

水文地質資料有區域水文、礦區水文、工業用水、城市供水等,館藏資料如:《北京市及其周邊的地下水》1576 號資料、《山東張店附近工業用水調查報告書》1544 號資料、《海河水質調查報告書》1594 號資料、《遼寧四平街附近新世代堆積層和地下水》3792 號、《北支炭礦坑內出水調查報告第一報》3853 號、2094 號資料等。

工程地質資料有堤壩工程、水力發電、鐵路工程等,館藏資料如:《山西汾河及滹沱河堰堤豫定地質調查報告》1495 號資料、《黃河三門峽發電地點踏查報告書》1595 號資料、《東北圖寧線北老松嶺隧道地質調查報告》5109 號資料等。

1.2.4 物探地質勘查資料

日本侵華期間,先後用電法、磁法、重力、地震等方法,對我國鐵礦、金礦、煤礦、硫鐵礦、銅礦、溫泉、地下水、鉛鋅礦、螢石等礦種進行了勘探。如:《河北省臨城煤田附近地震探礦調查概況報告》1366號資料、《吉林省九台縣九台街第 941 部隊地下水源電氣探礦報告》1395 號資料等。

2 我國組建自己的地質調查機構

2.1 農商部地質調查所(1928 年隸屬農礦部、1930 年隸屬實業部、1938 年隸屬經濟部)

1912 年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實業部設置了礦物司,其下設有地質科,由章鴻釗任科長。從此,中國政府有了主管地質工作的正式機構和專門人才。同年 4 月政府遷都北京,工商部礦政司,下設地質科,由章鴻釗任科長(1913 年 2 月後由丁文江任科長)。1913 年因工商部與農林部合並為農商部,9 月地質科改稱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培養地質人才的講習所),丁文江任所長。1913—1916 年,該所培養了中國近代首批地質人才 22 名(1913 年秋招生 30 名,1916 年 7 月結業時僅余 22 人,有 18 名正式畢業,4 名肄業)。18 名正式畢業生相繼投入地質調查所工作,成為中國近代第一批地質人才。

1921 年,丁文江赴北票煤礦任職,翁文灝代理所長至 1925 年,從 1926 年至 1937 年翁文灝任所長。1928 年至 1930 年地質調查所先後設置古生物研究室、新生代研究室、沁園燃料研究室、礦物岩石研究室、地震研究室、土壤研究室、地質圖書館、地質礦產陳列館等。

1938 年由黃汲清接替翁文灝任地質調查所所長。後因南京政府抗日戰爭失利,地質調查所也先遷長沙余家沖(1937 年 12 月至 1938 年 7 月),後遷至重慶北碚,隸屬於國民政府經濟部。為了區別於省地質調查所,1941 年夏將北碚地質調查所定名為中央地質調查所。

1940 年由尹贊勛接替黃汲清任代理所長,1942 年李春昱被正式任命為所長,周贊衡為副所長,直至1950 年。

2.2 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是 1928 年建立於上海的,1932 年 9 月遷南京。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該所經江西廬山、湖南長沙至桂林。1944 年桂林淪陷前,又經貴陽遷往重慶,直至抗戰勝利後的 1946 年復員南京。李四光始終任該所所長。

2.3 礦產測勘處

1940 年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設立了礦產測勘處,起初稱為西南礦產勘測處,設於雲南昭通,後遷至貴陽,再遷至成都,抗戰勝利後 1946 年正式遷南京,改稱資源委員會礦產勘測處,一直由謝家榮任處長。

2.4 地方地質調查所或地質工作機構

1923 年,河南地質調查所成立,數年後停辦,1931 年又恢復,吳藹辰、陳樹玉、張人鑒、魏中谷先後任所長。1925年,雲南省實業廳地質調查所成立,朱庭祜任所長。1927年,兩廣地質調查所成立,朱家驊、潘鍾詳先後任所長。1927年,湖南地質調查所成立,李毓堯、田奇雋任所長。1928年,江西地質調查所成立,盧其駿、尹贊勛、高平先後任所長。1932 年,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成立,設立於重慶北碚,常隆慶任所長。1938 年,四川地質調查所成立,設立於重慶,李春昱、侯德封、常隆慶先後任所長。1936 年,西康地質調查所成立,設立於康定,張伯顏任所長。1940 年,福建地質調查所成立,設立於福建省建設廳地質土壤調查所,後改稱地質調查所;1944 年,新疆地質調查所成立,王恆升任所長。1944 年,寧夏地質調查所成立,李士林任所長。1935 年,貴州地質調查所首建,朱庭祜任所長,1946 年重建,由樂森尋任所長。1946 年,台灣地質調查所成立(接收台灣之日本地質調查所而建立),畢慶昌任所長。1940 年,陝甘寧邊區地質礦冶學會成立,設立於延安,武衡任會長。1946 年,東北工礦局成立於雞西。

3 我國前輩地質工作者的主要成果

3.1 基礎地質調查

3.1.1 地層

《河北薊縣東陵及興隆縣一帶地質調查報告》1090 號資料,是高振西 1931 年建立的「薊縣剖面」手稿。這一研究成果經過長時間的考驗,被證明是一個劃時代的有國際影響的基礎研究性質的重大貢獻[2]。他建立了薊縣的中國北方「震旦系」(中上元古界)標准剖面(第一個國家級地質自然保護區)。

3.1.2 區域地質調查資料

譚錫疇於 1924 年完成了中國第一幅《1/100 萬地質圖—北京濟南幅》5137 號資料;王竹泉於 1926年完成第二幅《1/100 萬太原榆林幅說明書》5139 號資料;李捷於 1929 年完成第三幅《1/100 萬南京開封幅說明書》5138 號資料。新中國成立前夕,由黃汲清主編的《1/100 萬區域地質圖》12044 號資料,由 14個圖幅構成,即,漢口幅、長沙幅、太原幅、南京幅、青島幅、桂林幅、廣州幅、北京幅、西安幅、上海幅、福州幅、重慶幅、昆明幅、天水幅;1945年至1948年,在黃汲清的指導下編制完成了《1/300萬中國地質圖》12857 號資料。這些區域地質調查報告較清楚地反映了我國新中國成立前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概貌[3]

3.2 礦產地質調查及礦山發現資料

3.2.1 礦產地質調查資料

王竹泉1917年著有《山西平盂潞澤煤鐵礦地質》978號資料;黃汲清、徐克勤著有《江西萍鄉高坑煤田》394 號資料;潘鍾詳、王竹泉 1933 年著有《陝北油田》340 號資料。我國目前開採的礦山,有相當數量是在新中國成立前發現或進行過地質工作的。

3.2.2 礦山發現資料

3.2.2.1 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的發現資料

1940 年 8 月至 11 月,常隆慶、劉之祥到康滇邊區做地質調查,途經鹽源、鹽邊弄弄平、攀枝花進入雲南華坪、永勝等地,編寫了《康滇邊區之地質與礦產》3822 號資料。這是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礦區的首份發現資料。劉之祥 1940 年 11 月編寫的《康滇邊區之地質與礦產》的引言中記載:「礦產方面,其最有價值者當屬鹽邊縣攀枝花之磁鐵礦,儲量可達 1000 萬噸之上,居寧屬第一,亦全國不可多得之大礦。」3.2.2.2 江蘇賈汪煤田的發現資料

《江蘇銅山縣賈汪煤田地質》2750 號資料,是謝家榮發現賈汪煤田的首份資料。

煤層長 4000 至 7000 米,寬 800 米至 3000 米,估算總儲量 12182.8 萬噸。3.2.2.3 新疆油田的論述資料

黃汲清在新疆調查時編著了石油地質資料,包括《南疆油田調查略記》742 號資料、《新疆烏蘇縣獨子山石油及煤氣礦床說明書》743號資料、《新疆庫車銅廠油田》3996號資料、《新疆溫宿縣塔克拉克油田》3997 號資料、《新疆 [ 獨山子區 ] 烏蘇獨山子油田》4565 號資料、《新疆油田地質調查報告》738 號等。

黃汲清 1943 年 9 月編寫了《新疆油區地質調查報告》英文稿,文中依據新疆的主要生油系為侏羅系及第三系,均屬陸相沉積的事實,明確提出大型盆地陸相生油和多層系、多期生油的假說[4],並認為生油和儲油地層也是多旋迴發展的。因此,陸相中、新生代盆地應是找油氣的主要對象。3.2.2.4 雲南磷礦的發現資料

《雲南磷礦之發現經過與概況》654 資料,是程裕淇於 1939 年編著的。程裕淇在昆陽中邑村發育的震旦寒武系地層中,系統地採集了被一些人認為是鋁土礦的岩石標本,經化學分析,發現此種岩石 P2O5含量高達 30%。3.2.2.5 大同煤田

對大同煤礦的最早調查應首推我國地質工作前輩王竹泉,他自 1917 年開始對山西全省煤田進行了系統調查,歷時 10 余年,根據野外調查的第一手資料,編制出 1/10 萬地質圖;並按煤田分布將山西全省劃分為 7 大煤區、32 個煤田,每個煤田都按照其分布范圍、含煤地層、煤層、煤質以及分煤種進行儲量計算,編出山西省最早的煤礦志《山西煤礦志》。首先發現這是一個含有石炭二疊紀及侏羅紀兩組含煤地層並存的煤田,從而擴大了大同煤田的煤炭儲量。這些資料對了解山西煤礦以及勘探開發都是難得的綜合資料,對當今山西煤田普查勘探仍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3.3 物探地質勘探資料

秦香菱、李善邦、翁文波、趙仁壽、顧功敘、張鴻吉、王子昌等用電法、磁法在甘肅玉門油礦、貴州水城縣觀音山鐵礦、四川綦江麻柳灘鐵礦、貴州赫章縣鐵礦山、雲南巧家縣湯丹銅礦、雲南安寧縣砂場鐵礦、雲南巧家縣落雪銅礦、雲南會澤縣黃鐵礦、雲南會澤縣礦山廠鉛鋅礦、雲南個舊縣老廠錫礦、雲南昭通縣褐炭田等礦山進行物探勘查工作,編寫了《試用磁秤探測四川綦江麻柳灘鐵礦報告》692 號資料,這是我國物探地質學家李善幫、秦香菱,於 1939 年編著的首份物探資料。

3.4 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資料

最早的水文地質調查,是章鴻釗 1926 年對我國溫泉進行的調查,編著有《中國溫泉之分布》7749 號資料;工程地質調查方面:宋希尚、曹瑞芝等 1933 年著有《揚子江上游水力發電勘測報告》2008 號資料;報告認為:自宜昌以上,始有利用之可能。宜昌以下,不能發展水力。宜昌附近有葛洲壩及黃陵廟兩處,堪以建壩設廠。巫峽前後百餘千米,水位漲落差度太大,不宜建壩,奉節以上,重慶以下,頗有若乾地點,可以利用。

3.5 甘肅大地震調查資料

《調查甘肅地震意見》7748 號資料、《調查甘肅地震大略報告》7755 號資料、《甘肅地震考節要》7756 號資料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於 20 年代初期調查甘肅大地震時,編著的地震調查資料。對1920 年 12 月甘肅大地震的成因及造成的損失進行了調查研究,提出了防治計劃。

4 結語

上述資料,僅是全國地質資料館珍藏我國早期地質資料的「一小部分」,它記載了舊中國時期,國內、外地質學家尤其是我國地質學家,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地質勘查,並對地層系統、構造地質進行了研究,為新中國成立後大規模開展地質礦產調查,礦產勘查、開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們要以中國地質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自豪,他們的光輝業績將激勵我們為中國的地質事業努力奮斗。

B. 館藏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概況

龐振山顏世強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全國地質資料館北京100037)

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部地區,面積257.24萬平方千米,占我國陸地總面積的26.8%,是全球海拔最高、面積最大、地殼最厚、地層最新的大陸高原。青藏高原具有壯麗的自然地理景觀、獨特的地質構造特徵,長期以來一直為世人所矚目,是研究地球奧秘的天然野外實驗室。青藏高原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為充分利用青藏高原地區地質資料數據,促進地方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中國地質調查局設立了「青藏高原地質資料開發利用與服務」項目。項目組對保存在全國地質資料館和西藏、新疆、青海、雲南、四川、甘肅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的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進行了集成,建立了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信息資料庫,開發編研了系列成果。本文從館藏青藏高原地區地質資料入手,對其館藏單位分布、地質資料類別、形成時間、形成單位等進行了分析,以期對青藏高原地質資料服務的集群化和產業化起到引領作用。

1 館藏成果地質資料數量

青藏高原的地質調查研究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中外地質學家開展了大量的地質調查與研究工作。特別是西藏和平解放以來,我國政府在青藏高原地區進行了系統的基礎地質調查、礦產勘查和科學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地質成果,編制了大量的地質報告及論文,形成了海量的地質資料數據。

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國地質資料館及西藏、青海、新疆、雲南、四川、甘肅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共有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17777種。

2 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的地區分布

青藏高原在行政區劃上,涉及6省(自治區)、201縣(市),即西藏自治區大部分地區、青海省大部分地區、雲南省西北部地區、四川省西部地區、甘肅省大部分地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地區,其地質資料已遍布各個地區。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的地區分布見表1。其中青海省最多,共有5616種,占總量的31.59%,其次為四川省、甘肅省和西藏自治區,雲南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較少。

表1 青藏高原地區館藏成果地質資料地區分布

3 成果地質資料形成時間

青藏高原的地質調查研究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全國地質資料館及西藏等6省(自治區)館藏成果地質資料的形成時間分布於20世紀初期以來的各個歷史時期,見表2。由表可見,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絕大部分是1949年以後形成的,並且各年代形成的地質資料數量相對均衡。

表2 館藏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的形成時間

4 成果地質資料類別

從全國地質資料館及西藏等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館藏資料來看,青藏高原地區的地質工作涉及地質學的各個領域。其中,礦產勘查類資料最多,共8814種,占總量的49.58%;科研類資料次之,共3380種,占總量的19.01%,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物化遙勘查成果資料、區域地質礦產調查成果資料、水文地質勘查成果資料、物化探異常查證成果地質資料(表3)。

表3 館藏青藏高原地區地質資料類別統計表

4.1 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資料

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類資料按比例尺統計,以1:5萬最多,共計561種,約佔40%;其次為1:20萬,共518種,約佔37%;1:2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類資料,共83種,約佔6%;1:100萬、1:50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類資料較少(表4,圖1)。

表4 館藏青藏高原地區基礎地質調查成果地質資料

4.2 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類資料

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類資料按比例尺統計,以1:20萬最多,共計152種,約佔65%;其次為1:5萬,共60種,約佔26%;1:50萬、1:10萬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類資料較少(表4,圖2)。

圖1 不同比例尺區域地質礦產調查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圖2 不同比例尺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4.3 區域地球物理調查類資料

區域地球物理調查類資料按比例尺統計,以1:20萬最多,共計29種,約佔64%;其次為1:5萬,共9種,約佔20%;1:100萬共7種,約佔16%(表4,圖3)。

4.4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資料

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類資料按比例尺統計,1:20萬最多,共計107種,占該類資料總量的55%;其餘各種比例尺該類資料數量較少,為5~16種(表4,圖4)。

圖3 不同比例尺區域地球物理調查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圖4 不同比例尺區域水工環調查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4.5 礦產勘查類成果地質資料

館藏礦產勘查類成果地質資料共8814種(圖5),按礦產類型分:能源礦產共1614種,占礦產勘查類資料總量的18%;貴金屬礦產1384種,佔15.70%;非金屬礦產1379種、佔15.65%;有色金屬類1217種,佔12.67%;黑色金屬類1117種,佔12.67%;水氣礦產、稀有稀土及分散金屬類礦產較少。

需說明的是共有1924種成果地質資料為綜合勘查,包含多個礦產類型。

按工作程度分,普查類成果地質資料共3799種,占礦產勘查類總量的43.10%;其次為預查,共2977種,占總量的33.78%,詳查、勘探、開發勘探及鑽井地質資料相對較少(圖6)。

圖5 不同礦產類型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圖6 不同工作程度礦產類型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4.6 地質科學研究資料

青藏高原是地質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在基礎地質研究方面,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原地礦部、中國科學院及中法、中美等多個合作項目在青藏高原地區開展了大地電磁測深、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深地震反射和GPS地殼形變測量等一系列的地球物理綜合探測工作,以及地質結構和上地幔演化的研究工作。在礦產研究方面,原地礦部開展了青藏高原重要礦產成礦規律以及鹽湖礦產研究等。在生態環境研究方面,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先後在西藏、喀喇昆侖、昆侖山及可可西里地區開展綜合科學考察。

全國地質資料館和西藏等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館藏科研成果地質資料3380種,占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總量的19.01%。

5 報告提交單位

青藏高原地域遼闊,地質構造豐富,在地質工作的歷史中,除了當地地質隊伍投入大量工作外,內地的許多優秀的地勘隊伍也在青藏高原地區投入大量的工作。全國地質資料館及西藏等6省(自治區)館藏成果地質資料的提交單位涉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20個行業和部門。

按報告提交單位所在省(市、自治區)統計,青海省提交成果地質資料最多,共4932種、占總量的27.74%;其次為四川省、甘肅省,提交成果地質資料分別為3777種、3522種,占總量的比例分別為21.25%、19.81%;提交成果地質資料較多的(超過300種)還有西藏自治區、北京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雲南省和陝西省,其餘省(市、自治區)較少。

共有20個行業(部門)提交成果地質資料(表5),其中地礦部門共提交11814種,占總量的66.46%,提交成果地質資料較多的行業(部門)還有院校、石油、科研、冶金、有色、建材等。需說明的是,1949年前形成的成果地質資料未統計。

表5 成果地質資料提交單位的行業分布

6 部分具歷史意義的成果地質資料介紹

全國地質資料館和西藏等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保存有許多具歷史意義的成果地質資料,主要有下列各種。

6.1 形成時間最早的成果地質資料

館藏形成時間最早的成果地質資料為日本人囑托、澀谷、長之助編寫的《黃河上游測量調查報告書》(日文),形成時間為1918年3月1日,現保存於青海省國土資源博物館,檔號:0258。報告由北支那開發株式會社調查局完成,工作地區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區黃河上游地段內,對研究該地區水文地質有一定參考價值。

6.2 館藏形成時間最早的由中國人編寫的地質報告

館藏形成時間最早的由中國人編寫的地質報告為翁文灝編寫的《甘肅省地震考》,形成時間為1921年1月1日,現保存於甘肅省國土資源信息中心,檔號:0589。報告詳細列表記載了從公元前780年到公元1909年甘肅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及人員、財產損失情況。同時還簡單地列表記載了公元前30年到公元1907年甘肅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情況。該地震考中的法文文字中,也記載了甘肅省地震發生的時間,並統計了從14世紀到19世紀,即1301~1900年每10年甘肅省發生地震的次數。

6.3 溫家寶總理主持編寫的地質報告

甘肅省國土資源信息中心資料館保存有一份由溫家寶總理主持編寫完成的地質報告,為《祁連山幅10-47-(9)礦產圖及說明書》,檔號:5479。該報告形成時間為1974年12月1日,為1:20萬區域礦產調查報告。工作區位於祁連山中段包括青海省祁連縣、天峻縣、甘肅省肅南縣。在6411平方千米范圍內,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完成實測剖面186.5千米、金屬量樣1185個、岩石光譜樣3136個、自然重砂2121個、化學樣1128個、探槽710.6立方米、人工重砂37個。通過工作,建立了測區地層層序,對岩石的化學成分及礦化特徵進行了研究,對構造特徵進行了分析;通過區域礦產調查,新發現礦點30餘處,對本區分布較廣的鐵、鉻礦產進行了較詳細的研究;在震旦紀地層中發現了含鉀岩系,並進行了初步普查評價;圈定了普查找礦遠景區。

6.4 著名地質學家編寫的地質報告

全國地質資料館及西藏等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保存有我國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譚錫疇、李春昱、葉連俊、關士聰、徐克勤、孫菽青、王曰倫、郭令智、袁見齊、李承三、馮景蘭、孫健初、程裕祺、侯德封、楊敬之、丁毅、薄紹宗、崔克信、谷正倫、孫雲鑄、王鈺、黃汲清、郭文魁、羅文柏、曾鼎乾、朱夏、朱森、鄭綿平、楊鍾健、張炳熹、塗光熾、盛莘夫等人編寫完成的地質報告近百種,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參考價值。

C. 省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最新進展與工作建議

任香愛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摘要 根據全國各省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報送的2013年度地質資料管理情況年報,同時,參考地質資料管理情況檢查報告,總結了2013年各省級實物地質資料館藏機構與實物庫建設進展,匯總了實物地質資料匯交、接收、保管工作情況,分析了存在的困難與問題,提出了進一步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 省級 實物地質資料 管理 進展 建議

1 省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進展

1.1 實物地質資料館藏機構進一步落實

目前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河南、湖南、廣東、重慶、雲南、貴州、四川、西藏、陝西、青海、新疆24個省(區、市)以不同方式落實或基本落實了實物地質資料館藏機構。這些省(區、市)或者設立了專門的館藏機構,或者在現有地質資料館或檔案館、博物館、信息中心等機構中,設立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科室或由現有資料管理機構兼職管理,或者委託給本省(區、市)地勘院或其他相關單位承擔本省(區、市)實物地質資料館藏管理工作,同時落實了承擔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專業人員。

與2012年相比,2013年又有7個省(區、市)落實或基本落實了實物地質資料館藏機構。

1.2 實物地質資料庫建設逐步推進

1.2.1 已建成實物地質資料庫的省份

到2013年採取不同方式已建成實物庫的有:上海、天津、安徽、河北、黑龍江、山東、廣東、四川8個省(區、市)。其中:

1)上海、天津、安徽3個省(區、市)專門建設了新的實物地質資料庫,上海市實物地質資料庫位於金山區張堰鎮,庫房面積4870m2;安徽省投資5.4 億元建成地質資料館,包含30000m2實物地質資料庫。

2)河北、黑龍江、山東、廣東、四川5個省(區、市)雖然沒有專門建設新的實物地質資料庫,但已通過維修改造地勘單位岩心庫,成為省級實物庫,委任地勘單位保管。其中:河北在承德、邯鄲、保定、石家莊設立了4個分庫,承德岩心庫(面積約1000m2)和邯鄲岩心庫已建成,保定地區岩心庫正在建設中,石家莊地區岩心庫申請了維修經費。黑龍江省已經在齊齊哈爾和玉泉建設了兩個分庫,其中玉泉庫面積為300m2,齊齊哈爾岩心庫面積3050m2。在此基礎上,2013年又向省政府申請西部實物庫和玉泉實物庫兩個庫進行改造擴建並獲得批准,項目總投資2002.09萬元,擬新建庫房建築面積3400m2,修繕改造面積2700m2。山東省在泰安、濰坊、臨沂和招遠設立4個岩心分庫,作為省級實物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廣東省在廣州、韶關、梅州、湛江設立4個分庫,每個分庫面積約1000m2。可保管20000m岩心;四川省2013年9月底全面完成攀西實物分庫改建,面積約2000m2

2013年已建成實物庫數量為8個,比2012年度增加了5個省(區、市)。

1.2.2 已落實土地、資金或即將建成實物地質資料庫的省份

截至2013年11月底,北京、內蒙古、遼寧、吉林、浙江、福建、河南、湖南、雲南、貴州、西藏、陝西、青海、山西14個省(區、市)已落實了土地、資金或即將建成實物地質資料庫。其中:

1)北京、遼寧、吉林、浙江、福建、貴州、青海、山西8個省(區、市)已通過審批進入建設設計或施工階段。北京市於2012年5月舉行了實物地質資料庫奠基儀式,預計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後可存放12萬件樣品。遼寧省政府已批准建設包括實物地質資料庫在內的省地質資料館,一期工程征地100畝,建設面積30000m2,已進入詳細設計建設階段,建成後的實物庫大約可滿足20年需要。吉林省建庫土地和資金均已獲批准,各項准備工作均已到位,只待開工建設。浙江省已於2012年底動工開建,總建築面積33970m2,預計2015年建設完成。福建省於2007年立項,該項目徵用地面積28.8畝,總建築面積44032m2,總投資估算約2.5億元,目前已完成了選址、項目交地、用地放樣、場地平整手續及建設方案的設計,落實了項目資金。貴州省於2013年已完成了黔南州都勻市岩心庫改建維修,2013年12月開工建設金陽新區的省地質博物館項目中包括岩心庫用房7000m3,預計3年建成,可滿足30年需要。青海省實物資料庫房於2013年3月在省地勘局平安基地開工建設,省財政投入3675萬元用於該庫房建設,新建成的庫房面積約20140m2。山西省地質博物館(含實物庫)已於2012年建成,2013年開始裝修,預計2014年投入使用。

2)內蒙古、河南、湖南、雲南、西藏、陝西6個省(區、市)申請建庫立項已通過或正在申報建設方案。內蒙古實物地質資料館建設項目已於2012年8月6日獲自治區發改委批准,2012年10月16日自治區建設廳批准了該項目的選址,2013年按照國家有關要求,調整建設方案,建築面積由9.5萬m2縮減到5.45萬m2,投資由原來的9億元減少到4.5億元,正在向自治區政府申請批准。河南省實物庫建設已完成選址及建設項目設計,落實了部分省級財政建設資金,但是按照2013年中央停建樓堂館所精神要求,實物庫目前停止建設。湖南省實物庫建設於2012年通過了湖南省發改委批復(佔地814畝,投資2.12億元),2013年省廳專門成立了實物庫基建辦公室。雲南省實物資料庫房建設計劃已獲省發改委批准,獲批建設用地。西藏自治區實物庫建設已列入自治區「十二五」建設項目中,實物庫房建築面積8000m2,投資金額6000萬元,預計2014年動工。陝西省地質資料庫的建設規劃方案已批復(含實物庫),計劃在關中建設一個面積5000m2實物主庫,在陝南、陝北各建一個面積2000m2實物分庫,總計實物庫面積為9000m2

1.2.3 開始籌劃或正在申請建庫的省份

江蘇、江西、湖北、廣西、重慶、新疆、甘肅、寧夏、海南9個省(區、市)開始籌劃省級實物庫建設。江蘇已申請建庫立項資金1.53億元,報省政府待批;江西已完成實物庫前期調研;湖北計劃2014年開展全省實物情況摸底調查和實物庫建設調研,在此基礎上,編寫本省實物庫建設可行性報告;廣西正在向自治區財政廳申請實物庫建設資金;重慶計劃實行委託保管;新疆國土資源廳正積極向自治區申請立項,選址建館;甘肅和寧夏正在籌劃中;海南已經完成了建庫立項報告的編寫工作。

1.3 實物地質資料匯交工作全面展開

2013年,全國31個省(區、市)均開展了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接收和處理工作,並且部分省還開始了實物篩選和匯交工作。

1.3.1 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接收與處理

(1)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接收情況

2013年度全國各省(區、市)均已開始接收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全年共接收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9144份。其中重慶、內蒙古、山東最多(圖1)。

圖1 2013年度各省(區、市)接收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數量

從地質工作類型來看,在接收的9144份實物目錄清單中,區域地質調查235份、礦產勘查5818份、油氣地質2份、水工環923份、物化遙81份、地質科研295份、技術方法32份、其他1758份。

(2)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處理情況

各省(區、市)累計處理實物資料目錄清單7016份(表1)。

表1 2013年度各省(區、市)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處理情況

1.3.2 實物地質資料匯交情況

截至2013年11月底,接收實物地質資料的省級館有: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浙江、山東、廣東、四川、貴州、青海13個,佔42%;擬接收實物的省級館有:江蘇、福建、湖南、雲南4個,佔13%,合計佔55%;未開展實物接收的省級館有:山西、內蒙古、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廣西、海南、重慶、西藏、陝西、甘肅、寧夏、新疆14個,佔45%。

2 省級實物地質資料館藏情況

2.1 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形式

2013年度各省級館藏機構採取不同的形式保管實物地質資料。其中:北京、吉林、浙江、貴州、青海5省(區、市)租用庫房保管實物地質資料;上海、河北、黑龍江、山東、廣東、四川6省(區、市)在已建或共建的實物資料庫中保管實物地質資料;天津、遼寧、江蘇、福建、湖南、重慶、西藏7省(區、市)篩選的實物暫時委託地勘單位保管;山西、內蒙古、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廣西、海南、重慶、陝西、甘肅、寧夏、新疆13個省(區、市)由地質工作單位自行保管實物地質資料。

2.2 館藏實物地質資料數量

截至2013年11月底,接收實物地質資料的13個省級館累計館藏岩心171961.21m、標本2144 塊、光薄片8994、樣品264112件、岩屑63599件(表2)。實物類型以岩心和樣品為主。

表2 截至2013年11月底各省級館藏實物數量統計表

2.3 接收的實物地質資料類型

1)按照地質工作類型,全年接收的實物有:礦產勘查類18份、水工環類11份、物化遙類14份。

2)按照實物分類,全年接收的實物有:岩心25308.58m、標本77塊、樣品72281件、岩屑4999件。

3 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1)實物庫建設尚有許多困難。各省(區、市)雖然大力推進實物庫建設,但受國家政策影響以及土地、資金等方面的限制,進展不一,甚至有的省(區、市)已有計劃被擱置或進行調整。

2)缺少統一的管理規范。目前全國已有10個省級館開展了實物篩選、接收和保管利用工作,但是對於這些工作尚沒有統一的工作規范。隨著省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進一步推進,將會有更多的省級實物庫建成並接收管理實物,因此急需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法和制度規范支持。

3)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處理尚存在不足。部分省(區、市)由於實物庫尚未建成,不具備保管條件,為了及時向匯交人發放匯交憑證,對於接收的實物目錄清單沒有進行篩選,全部進行了回執處理。此外,還有部分省(區、市)存在線下處理實物目錄清單現象。因此,在2013年的實物目錄清單統計中,一些省(區、市)接收目錄清單總數與處理目錄清單總數相差甚遠。

4)省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年報和報表存在不足。2013年是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年報編報的第一年,雖然對編報人員進行了培訓,但是部分省(區、市)的填表人員在編報時對填報的數據項含義理解不深。另外,還有部分省(區、市)填報人員和參加培訓人員不是同一人,填報人員沒有參加過培訓,因此造成實物地質資料報表數據總數與各分項數不能吻合,給上級管理部門全面掌握實物資料管理和匯交情況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4 進一步工作的建議

4.1 充分利用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有關政策,進一步推進實物地質資料庫建設

省級實物地質資料庫建設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一方面,各省(區、市)不僅經濟發展水平相差很大,而且地質礦產條件和實物地質資料類型與數量也很不相同,因此不可能按照統一模式建設實物地質資料庫。在這種情況下,應根據各省(區、市)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推進實物地質資料庫建設,即採用新建或改建集中庫或分片庫、租賃庫、委託庫等方式,建設實物地質資料保管設施。另一方面,由於受國家停建樓堂館所精神限制,省級實物庫建設推進受到影響,建議省級館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充分利用國土部資源即將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通知》要求,推進省級實物地質資料庫建設工作。

4.2 進一步加強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工作

地質資料匯交是地質資料管理的基礎,實物地質資料匯交是地質資料匯交的組成部分。因此,盡管因為省級實物地質資料庫建設滯後,給實物地質資料接收造成嚴重困難,但仍應進一步加強實物地質資料匯交工作。

1)對接收的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要及時進行篩選,對於應匯交給省級館藏機構的實物,應向匯交人下發匯交通知書,需要匯交人暫時保管的,應簽訂委託協議,暫時由匯交人保管。

2)加大檢查力度,防止在監管平台線下處理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或發放匯交憑證。

3)進一步貫徹落實《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和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工作的通知》的有關要求,增強匯交意識和管理部門的監管責任。同時盡快出台《加強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通知》,規范省級館藏機構開展實物庫建設和實物的篩選、接收、保管工作。

4.3 盡快制定實物地質資料館藏管理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

主要內容包括:實物地質資料庫藏管理工作制度、實物整理方法、保管方法、著錄方法、建檔規則、岩心掃描工作規程、標本照相方法、薄片數字化以及館藏實物信息組織與發布等,指導省級館工作。

4.4 進一步加強培訓,提高實物地質資料管理人員和信息報送人員的能力

一是定期組織地質資料管理信息報送和監管平台培訓與交流,同時邀請這方面做得好的省(區、市)進行經驗交流。二是邀請有關專家進行培訓,包括年報的編寫、寫作培訓、簡訊報到培訓等。

D. 北京市地質工程設計研究院怎麼樣

簡介:北京市地質工程設計研究院(北京市一零一地質大隊),是一個具有版近50年悠久歷史和光權榮傳統的地勘單位,前身是北京市地礦局101隊。 自1958年成立以來,為北京的地方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曾榮獲國家地質總局「大慶式企業」、原地礦部「地質找礦重大貢獻單位」、國土資源部「全國地質資料管理先進集體」、北京市「搶險功臣」等榮譽稱號,連續多年被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命名為「重合同、守信用」單位。

E.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怎麼樣

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質學院籌備委員會,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主任李四光任籌委會主任。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夾道舉行了北京地質學院首屆開學典禮。學校決定每年的11月7日為北京地質學院的「校慶日」。12月24日,政務院任命紅軍老幹部劉型為北京地質學院首任院長,著名地質學家、中國地質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尹贊勛教授任副院長。

1954年後陸續遷入北京西北郊學院路新校址。1960年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重點院校。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時間中,學校停止招生。1970年遷出北京,在湖北辦學。1975年遷址武漢,暫時更名為為武漢地質學院。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設立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國家教委批准原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總部設在武漢。2000年2月,學校由國土資源部劃歸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大學總部撤銷,武漢、北京兩地獨立辦學。2006年10月,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議。2010年4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2010年9月,教育部、國家海洋局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議。2011年9月,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2017年9月,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F. 全國地質資料館借閱服務情況分析

高愛紅茹湘蘭龐振山趙小平

(全國地質資料館北京100037)

近年來,全國地質資料館加大了服務宣傳力度,創新服務方式,主動服務於國家擴大內需重點項目,地質資料服務工作取得明顯成效。2009年度全國地質資料館被國土資源部評為「雙保行動」成效顯著單位。為進一步掌握用戶需求,改善和提高服務質量,本文對2009年度全國地質資料館(以下簡稱全國館)到館借閱服務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

1 窗口接待借閱者情況

2009年度,全國館共接待266個單位、3166人次到館借閱地質資料,平均每單位借閱11.9次。借閱人次數最多的20個單位見表1。由表1可見,20家單位共借閱2018人次,佔全年借閱總人次數的63.7%,表明借閱單位相對集中。20個單位中有15家位於北京市,並以地質調查系統、院校和科研單位為主。

表1 2009年借閱人次數最多的20家單位統計表

1.1 借閱者地區分布

據統計,借閱者分布於全國28個省(市、區),分布范圍廣泛。借閱人次數位居前五位的是北京市、廣東省、河北省、湖北省及江蘇省。北京市借閱人次數占總數的70.69%(表2)。

表2 全國地質資料館2009年閱者地區分布及借閱人次數統計表

1.2 借閱者行業部門分布

表3列出了2009年借閱者的行業部門分布及借閱人次數。借閱單位數量比較多的是地勘單位、企業、科研機構、院校及中國地質調查局系統。借閱人次數比較多的是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單位、科研機構、院校、地勘單位和企業。這些部門構成了全國地質資料館服務的主體,占總借閱人次數的97.16%。

表3 全國地質資料館2009年借閱者行業部門分布及借閱人次數一覽表

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的24個單位借閱926次,平均每個單位借閱38.5次,僅佔9.02%的單位比例,借閱人次數卻占總借閱人次數的29.25%,借閱較為頻繁。到館借閱人次數最多的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2009年共借閱429人次,佔全年到館借閱總次數的13.55%;其次為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中國國土資源部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共有74家企業到館借閱408次,佔全年用戶數的27.82%,占總借閱人次數的12.89%。其中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40家、私營企業30家、外企或外商控股企業4家。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主要有: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中鐵第一、二、三、五勘察設計院集團公司、北京勘察技術工程有限公司等;私營企業主要有:趙官能源有限公司、北京恩地科技公司、高達(上海)工程咨詢有限公司、貴州駿麟投資有限公司、華土沃達礦業科技公司、中國天城集團總公司等;外企或外商控股企業主要有:斯倫貝謝中國公司、國鵬投資公司、澳華黃金有限公司、安格魯阿山帝黃金北京代表處等。

共有55家科研單位到館借閱658次,佔全年用戶數的20.68%,占總借閱人次數的20.78%。主要單位有: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所、中化地質礦山總局地質研究院、北京市地熱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水電顧問集團北京勘測設計研究院、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北京市地質工程勘察院等。

共有68家地勘單位,包括地礦系統、有色系統、核工業部門、冶金地質、煤田地質、化工、石油、建材等多個工業部門到館借閱492次,佔全年用戶數的25.56%,占總借閱人次數的15.55%。到館借閱人次數最多的10個地勘單位詳見表4。

共有28個院校到館借閱592次,佔全年用戶數的10.51%,占總借閱人次數的18.69%。主要有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科技大學、吉林大學等。

表4 借閱人次數最多的10個地勘單位

共有16個政府部門(含部隊)到館借閱61次。主要有大興區政府、中共長沙市委、天津控制地面沉降工作辦公室、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第七支隊等。

2 窗口借閱地質資料情況

2009年,用戶累計借閱13080種、34716份次地質資料,平均每種資料借閱2.65次。

2.1 資料借閱人次數

地質資料借閱人次數統計詳見表5。

表5 地質資料借閱人次數統計表

在借閱人次數超過10次的344種資料中,有242種為1:20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報告,表明這些資料是全國館館藏資料中利用率最高的地質資料。表6為借閱人次數在20次以上的地質資料目錄。

表6 借閱20次以上的地質資料統計表

2.2 窗口借閱的地質資料所屬地區的分布

2009年,借閱的地質資料分布於全國除港澳以外的所有省(市、區),詳見表7。其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多,共有1971種、4669份次資料被借閱;其次為內蒙古自治區,有1505種、4480份次資料被借閱,二者在全國所佔比例均超過10%。

表7 2009年借閱地質資料的地區分布統計表

續表

2.3 借閱資料的類別

2009年借閱的資料包括區域礦產調查、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勘查、科學研究等14類資料(表8),以區域地質礦產調查、礦產勘查、物化遙勘查、地質科學研究類資料為主。以上4類資料占借閱資料種數的87.59%,占借閱人次數的86.99%。借閱資料種數最多的是礦產勘查類,共5697種,占總數的43.56%;借閱人次數最多的是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類,共12189份次,占總數的35.11%。其他如資料庫、技術方法、信息工程/技術、標准規范、應用研究、軟科學研究等類資料借閱數量較少。

表8 2009年借閱地質資料的類別統計表

續表

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資料的使用情況按比例尺統計,以1:20萬地質礦產調查報告為主,共有1137種、6982份次資料被借閱利用;其次為1:5萬地質礦產調查報告,共有1435種、3774份次資料提供利用(圖1)。分析表明,社會對大、中比例尺的地質資料需求旺盛,而館藏1:5萬、1:25萬地質資料數量較少,且空間分布不均。另外,鐵道、公路等建設施工單位更希望看到1:1萬甚至更大比例尺的地質資料,但由於1:1萬或更大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沒有開展,尚無這方面資料。這些都影響了資料的借閱使用。

圖1 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資料借閱利用情況圖

礦產勘查類資料累計借閱5697種、11463份次。按勘查程度統計:普查類資料所佔比例最大,共有2085種資料被借閱利用,占礦產勘查類資料的38%;預查、勘探、詳查類資料分別是18%、17%、15%,詳見圖2。按礦產類型統計:能源礦產、有色金屬礦產類勘查資料所佔比例較大(圖3)。

2.4 資料形成時間與借閱量

圖4為2009年借閱地質資料形成時間的統計圖。由圖可見,20世紀80年代形成的資料借閱量和借閱人次最多,這一分布特徵與借閱資料多與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資料有關,因為這類資料多為20世紀七八十年代形成的。

圖2 礦產勘查類資料借閱利用情況圖(按勘查程度)

圖3 礦產勘查類資料借閱利用情況圖(按礦產類型)

圖4 地質資料的形成時間柱狀分布圖

3 到館借閱服務存在的問題

3.1 館藏服務資源積累不足

全國地質資料館分別於2004年和2007年開展了用戶需求與服務滿意度調查工作。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館藏服務資源問題是用戶反映最多、最突出的問題。館藏新資料少,很多地質資料匯交不及時或不匯交,導致館藏機構在服務過程中出現無米之炊的情況。

近年來,地質資料匯交不及時或不匯交是館藏服務資源積累不足的主要原因。以油氣為例,到2008年年底到期的采礦證和探礦證共計3727個,但到目前為止,全國館僅收到345個采礦證和208個探礦證匯交的地質資料,匯交率僅為15%。

另外,館藏數字化服務資源積累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來服務工作的開展。如全國館開展多年的地質資料圖文資料庫建設進展緩慢,截止2009年底僅完成4萬種,約佔全部館藏資料的40%。正是這40%的數字化地質資料,2009年的復制服務量是全部紙質資料復制服務量的3倍。社會急需的1:5萬數字地質圖資料庫目前只完成2000幅,1:25萬地質圖資料庫建設剛剛啟動,為礦業所急需的中大比例尺地面物化遙資料庫尚未開展工作。

3.2 地質資料服務宣傳力度不夠

地質資料廣泛應用於地球科學研究、礦產資源開發、國防建設、重大基礎建設、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防災減災等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社會各界對基礎地質資料需求強烈。但由於對地質資料服務宣傳力度不夠,目前的服務對象還多以專業技術人員為主,社會化服務領域還需開拓。

近年,全國地質資料館多次到四川、陝西、貴州、黑龍江、浙江等省進行需求調研。調研中發現,盡管全國地質資料館舉辦了多次培訓班、用戶征詢會,對地質資料服務進行廣泛宣傳,但很多基層地勘單位對目前的地質資料服務政策仍然不是很了解,很多還認為需要找關系才能借到資料。廣東省和河北省這兩年到全國地質資料館借閱的人數一直比較多,可能是全國地質資料館在開展其他項目工作時到這些基層地勘單位宣傳服務工作取得了成效。

3.3 服務人員不足,服務產品短缺

目前,全國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普遍存在人員不足,應對日常工作已很困難,難以開發更多的服務產品,導致我們目前的服務多是「原生態」的服務,從匯交人那裡收來什麼就為閱者提供什麼,沒有對地質資料進行開發利用和深加工,無法形成滿足不同需求的系列服務產品。

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對德國鑽孔資料庫的調研報告中談到,德國下薩克森州地質調查局承擔數據服務工作人員約30人,其中承擔鑽孔資料庫加工服務工作人員約8人。而全國地質資料館承擔11萬種地質資料和多種資料庫對外服務的人員不到10人,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們在地質資料服務工作的人員投入與國外的差距。

4 建議

4.1 加強地質資料服務資源積累

地質資料服務資源的不斷積累與更新是地質資料服務工作的基礎和關鍵環節。因此,地質資料主管部門一要加強地質資料匯交工作,建立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保證地質資料及時匯交到館藏機構,及時提供社會使用;二要加快推進館藏資料數字化進程;三要加快實物和原始地質資料的清理工作,早日完成實物和原始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建設,實現地質資料服務資源的積累,為社會提供服務。

4.2 加強地質資料服務宣傳工作

全國地質資料館應加強對地質資料服務工作的宣傳,使閱者充分了解全國館有什麼。同時,要大力宣傳全國地質資料館對外地閱者的服務內容,包括代查閱、代加工及郵寄等,使外地閱者在異地就能方便地使用全國地質資料館的資料,為他們節省人力物力。

4.3 加大人員投入,開發服務產品

目前,全國地質資料館急需加強人員隊伍建設,深入開展地質資料需求調研,廣泛了解社會需求,加強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特別是開發可公開利用的服務產品,滿足社會各界的需要。

G. 求1:5萬北京地區地形圖,土壤圖,地質圖,社會經濟圖

地形圖可以去當地測繪局(省級)或者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土壤圖可以去縣級土肥站(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地質圖可以去地勘部門,或者地質資料檔案館(絕密資料,一般較難)
社會經濟是沒有圖的,可以參考統計年鑒

H. 對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思考與建議

姜文利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摘要 實物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成果的重要體現,服務的社會化是地質工作成果價值的體現。本文介紹了目前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和社會化服務的現狀,提出了管理和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對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思考;建議

實物地質資料是記錄地質特徵和地球演化歷程的最真實、最直接的證據之一,是地質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提升實物地質資料的社會化服務水平是發揮地質資料在公共服務領域的作用,更好地服務於政府、公眾和科技工作者迫在眉睫的問題,本文對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和社會化服務體系進行初步探討,提出幾點建議。

一、對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基本認識

1.實物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成果的重要體現

地質資料是指在地質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圖表、聲像、電磁介質等形式的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岩(礦)心、各類標本、光(薄)片、樣品等實物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是地質資料的組成部分,是地質工作取得的最客觀的成果。實物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的實物檔案,具有以下特點:①原始性、唯一性、不可復制性;②體重大,運輸保管困難,庫容需求量大;③類型多樣、數量巨大。

2.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是社會發展的需求

伴隨我國經濟社會和地質工作的快速發展,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需求更加強烈而又迫切。近年來國家採取多種措施,加強地質資料管理工作,提升地質資料信息的社會化服務能力,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一方面,國內地礦市場迅速發展,勘查投入持續增加,地質工作成本越來越高,地質找礦的難度和投資風險越來越大,在這種形勢下,為了提高地質工作效率,降低投資風險,地質找礦及其他地質工作對地質資料信息的需求空前迫切,除了需要利用成果地質資料外,還常常需要利用原始地質資料和觀察測試實物地質資料。另一方面,地質工作領域不斷拓展,境外地質勘查以及海洋地質調查、極地考察、科學鑽探等蓬勃興起,因此產生許多新的特別珍貴的實物地質資料,這些實物地質資料急需得到及時保管。

3.實物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要求

2003年國務院印發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349號)第十五條指出「探礦權人、采礦權人匯交的地質資料……由地質資料館或者地質資料保管單位予以公開;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獲准延期的……由地質資料館或者地質資料保管單位予以公開。」第十八條指出「保護期內的地質資料可以有償利用……」。這些都提出了實物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內容:公開和利用。

2008年國土資源部印發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再次明確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須向社會提供實物地質資料服務。

二、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現狀

1.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制度逐步健全

國家對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從地質工作開展之始便有,但大多屬於零散和自發的管理。國務院《地質資料管理條例》頒布後,正式開展了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國土資源部對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非常重視,2008年1月11日頒布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確定了實物地質資料的匯交范圍及細目、匯交程序、保管體制及利用規定。一些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資料主管部門出台了地方管理辦法,如貴州省制定了《貴州省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管理辦法》,北京市印發了《實物地質資料箱具及標簽使用和樣品整理要求》及《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管理細則》,遼寧省印發了《遼寧省地質資料管理辦法》等。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相關制度逐步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制度管理體系和從宏觀到微觀的行業制度規則。

2.實物地質資料庫建設取得成效

要使實物地質資料服務於社會,就需要有硬體支撐,建設實物地質資料庫是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於2004年建成,建設總規模為5612.92m2,由實物存貯區、整理觀察區、展覽展示區、學術報告廳、管理辦公區及連廊組成。擁有立體存儲和自動化管理設備,可存儲70×104m岩心,規模和設施達到國內一流、國際先進水平。2012年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配套服務樓建設項目通過國土資源部評審,2013年開工,建成後將進一步提升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功能。許多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實施後,開始籌劃實物地質資料庫建設。其中,安徽省已經建成實物地質資料庫,福建、廣東、廣西、浙江、黑龍江、江蘇、重慶、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吉林、西藏等十幾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了實物庫建設調研工作,部分省已向有關部門提交了實物地質資料庫建設方案;部分行業也開始著手實物庫建設工作,如核工業地質局、中聯煤層氣公司、國家海洋局等。實物地質資料庫的建設也初步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庫藏體系。

3.匯交管理工作已逐步形成體系

《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第六條規定:「國家重大調查和科研項目的實物地質資料,國家重大工程、標志性建築的實物地質資料,石油、天然氣、煤層氣和放射性礦產的實物地質資料,中央財政安排的項目形成的實物地質資料,應匯交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

目前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館藏資源初具規模,截止到2012年5月,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共收藏了254份實物地質資料,主要包括380個鑽孔的190377m岩心、9005 袋岩屑、12102塊標本、36810件薄片、290件樣品和67個典型礦山的129塊大型礦石標本。這些實物地質資料主要來自:全國157個典型礦山的岩心與標本;93幅青藏高原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標本及薄片;江蘇東海大陸科學鑽探1井岩心、岩屑;3個「金釘子」完整剖面標本和柱狀樣;40個重點煤礦區的106件樣品。初步形成了以典型礦山岩心和區調標本為主體、以大陸科學鑽探岩心岩屑和「金釘子」剖面標本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重要性為精品的國家實物庫藏體系。

除上述實物地質資料外,部分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如黑龍江、廣東、浙江、遼寧等,根據各省的實際情況,採取不同方式開始接收實物地質資料。

4.現代信息技術在管理服務中初見成效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建立健全地質資料網路服務體系的通知》(國土資發[2006]98號)的要求,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已建立了「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網站」,並於2010年改版升級為「中國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網」,作為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的窗口,及時向社會發布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動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政策與技術要求,發布包括國家庫在內的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提供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網路檢索與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實物地質資料數據在線服務;開展館藏資料研究,開發服務產品,向社會提供服務。

為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管理,提高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水平,國土資源部建立了統一的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對成果、實物、原始地質資料的匯交實施全程在線監管。現代信息技術在管理中初見成效。

為更好地提供社會化服務,目前正在研究利用網路資料庫、信息技術和空間建模技術,開展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展廳研究,集成實物地質資料服務資源,建立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展廳。

三、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1.管理與服務體系亟待完善

目前,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實行國家、省兩級政府管理。管理頂層上,由國土資源部負責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的統一管理;基礎層面上,由各省國土資源廳統一管理。保管和服務層面上,頂層由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及油氣、海洋等委託保管單位;省級層面上,有的省在國土資源廳設實物地質資料館,作為獨立的公益性事業單位,有的省由其他事業單位履行職能。目前的管理體制,管理側重點不同,職能相對分散,上下不對口。實際運行中,責任和許可權不夠清晰,容易造成多頭管理、交叉管理,或者業務關系不順等問題,不僅影響了資料的管理和開發利用,而且給服務對象和館藏人員帶來了不便。

2.現行制度還需進一步完善

《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雖然已出台,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具體體現在:①缺乏配套的管理實施細則,對於實物地質資料的公開和利用缺少明確的規定;②需進一步完善地方管理體系,明確管理辦法,使其具有可操作性;③需完善不同行業操作規范。

3.管理與社會化服務方式還較落後

近年來,我國實物地質資料信息化管理與服務取得了一定進展,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有了自己的網站,但整體實物地質資料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表現在:①還不能完全實現網路在線服務,提供目錄、查詢瀏覽和下載;②實物地質資料從基層的採集到匯交還沒有形成數據的共享;③還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網路。

四、對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的幾點建議

1.修訂、補充和完善法規和政策

更加廣泛深入地宣傳和貫徹落實《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積極推進省級館藏機構建設,因地制宜地建設實物地質資料庫;協助行政主管部門加強地質資料監管,推進實物地質資料依法匯交;完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配套政策法規,細化工作流程和要求,增強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政策的可操作性;完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各個環節的技術標准,制定館藏管理制度,提升管理能力,提高管理與服務水平。組織實施全國實物地質資料清理,建立實物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

2.構建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新機制

在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體繫上,建議設立二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體系,即設立國家和地方兩級管理體系。國家設立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作為國土資源部直屬事業單位,承擔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與服務工作;地方各省、市(指地級市)分別設立「省、市實物地質資料館」,作為省、市國土資源廳(局)的直屬事業單位,承擔全省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與服務工作。

3.完善實物地質資料服務體系

在構建新體制的基礎上,首先,明確界定實物地質資料的服務功能、服務對象、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其次,完善服務手段,按照《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中提出的「建立健全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和全球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投資環境信息服務系統」的要求,加快實物地質資料的信息化建設步伐;最後,完善保障體系,落實編制、人員、經費、場地及設備等基本保障。

4.推進信息化建設,豐富數字化資源,提高管理與服務能力

開發、完善實物地質資料業務管理信息系統和業務支撐軟體,包括實物地質資料管理信息系統、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系統、實物圖像分析管理系統、全國實物目錄管理系統等;開展以岩心掃描為主體、標本和薄片照相為輔的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化工程,建設館藏實物地質資料資料庫、岩心掃描圖像資料庫、標本和薄片圖像資料庫等專業數據源;完善中國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網,建立網路共享平台,推動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水平與服務能力;建設實物地質資料電子閱覽室和數字化實物地質資料館。

5.加強服務體系建設,拓展服務領域,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

利用館藏資源,開展實物地質資料綜合研究與成果集成,開發服務產品,拓展實物地質資料利用途徑;完善服務利用手段,配備實物地質資料觀察、岩礦測試等服務利用設備,建設開放實驗室;依託庫藏資源,建設專業教學與科普基地,普及地質科學知識,傳播地質科學文化,建設學生實習基地;開展國內外交流與合作,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提高國際影響。

I. 國內圖書檔案管理服務現狀及其對地質資料服務的借鑒意義

王黔駒1劉固望2茹湘蘭1袁慧香1

(1.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2.中國地質大學北京100083)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國內圖書檔案館藏機構基本情況和服務現狀,結合我國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實際情況,提出了加強服務力量,增設服務部門;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方法,提升地質資料服務效率;加強地質資料服務宣傳力度,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等三方面建議。

關鍵詞圖書檔案地質資料服務

1 前言

當前,面對社會各界對地質資料需求日益增長,全國各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不斷增加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內容,拓寬服務渠道、改進服務方式、完善服務手段,但地質資料館藏機構仍面臨著如何提高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問題。考慮到圖書檔案與地質資料在管理和服務上存在很大程度的相似性,為了借鑒圖書館和檔案館在管理和服務等方面好的經驗,本文重點分析總結了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中國地質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北京市檔案館、清華大學檔案館等不同類型圖書館和檔案館的情況。

2 圖書檔案館藏機構基本情況

2.1 館藏概況

圖書檔案館藏機構因其職能定位及覆蓋范圍不同,館藏內容和數量存在差別。如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容量2500多萬冊,現館藏珍品特藏260多萬冊,古籍善本32.5萬冊,中、外期刊125多萬冊,博士論文近12萬種,音頻資源4萬多張,視頻資源10萬余張;中國地質圖書館主要館藏與地學有關的文獻、古籍等,目前近現代地質學啟蒙時期以來近200年的國內外地學文獻已達60萬卷(冊),世界各國地質圖件1萬余套;北京市檔案館現有館藏190萬卷(冊),排架長度一萬多米,有紙質、錄音、錄像、影片、照片等各種載體,內容十分豐富,包括經濟、軍事、文化、農業、工業、外交、科技、教育、宗教等諸多方面。

從調研可知,國家圖書館等綜合型圖書館館藏資料品種齊全、涉及廣泛,而中國地質圖書館等專業型圖書館館藏圖書資料比較專一,具有專業特色。全國各級檔案館藏機構根據檔案所屬轄區進行分級統一管理,各級檔案館館藏檔案數量大,綜合性檔案館種類較豐富。

2.2 機構設置

圖書檔案館藏機構的內部機構設置完備,一般根據需求設置部門,能滿足管理和服務等工作需要。面對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的綜合圖書館、檔案館,部門設置上較全,涉及方方面面,部門也比較多,設立了特色部門,對一些服務部門進行細分。例如,首都圖書館共有20個部門,除管理部門以外還有宣傳策劃部、合作協調中心、會議展覽中心等特色部門,日常借閱服務也細分為典藏借閱中心和少兒綜合借閱中心等不同服務部門。高等院校的圖書館和檔案館僅是學校內的一個部門,主要針對高校和科研單位服務,機構設置上也相對比較簡單,如清華大學檔案館就僅有5個部門。

2.3 信息化建設

當前,無論是圖書界還是檔案界都十分重視信息化建設工作。國家圖書館信息化不僅在讀者借還圖書和目錄查詢方面處於國內領先,同時國家圖書館新增加了網路在線瀏覽、手機閱讀、網路圖書資源目錄查詢、資料庫服務等多元化服務手段,充分利用了現代高科技手段來提高圖書服務質量和效率。檔案館的檔案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晚,主要集中於門戶網站的建立,逐步加強檔案數字化、專題資料庫建設等工作。

3 圖書檔案館藏機構服務情況

3.1 服務制度

目前圖書館和檔案館的各項服務制度健全、規定明確,包括入館須知、閱覽室介紹、辦理借閱證、借閱須知、復印收費標准等方面。有些大學的圖書館有一些特殊性的規定,如存包櫃使用須知、圖書館自習區使用管理辦法等制度。

3.2 服務對象及方式

圖書檔案館藏機構受其館藏圖書、檔案的數量和特點的影響,服務群體也有所不同。綜合型圖書館、檔案館服務面廣,重點為社會大眾,科研機構及政府;專業型圖書館、檔案館則重點為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公司及政府服務;高等院校的圖書館、檔案館主要是服務在校學生與教職工。

現階段,圖書館和檔案館服務方式主要包括查閱、咨詢、外借和網路服務。考慮圖書保密性較弱,檔案保密性較強的特性,圖書館大量提供外借和網路服務,包括在館外借、閱覽,在線瀏覽、下載、查詢等方式;檔案館主要提供在館的咨詢、查閱、縮微膠片閱覽,對不涉密的檔案提供在線電子閱覽、檔案出版物閱覽等方式服務,一般不提供外借服務。

3.3 特色服務

圖書館服務內容除了圖書借閱、在線瀏覽等基本服務以外,很多圖書館還有自己獨有的服務。如國家圖書館與首都圖書館提供了講座、咨詢、展覽等服務,國家圖書館除提供掌上國圖、網上讀書、手機閱讀等特色服務外,還有文化共享工程服務、國家數字圖書館基層資源服務、數字電視服務等17種服務;中國地質圖書館提供了科技查新、為專家服務及定題服務;各大學圖書館有SCI咨詢中心、報刊服務電子學位論文提交等。檔案館除了公共的咨詢、查詢和復印外,通過檔案展覽和出版物為社會公眾提供特色服務。圖書檔案館藏機構十分重視對外宣傳服務,或是舉辦學術系列講座、學術會議,如「文津講壇」、「中國典籍與文化」、「教育家講壇」等眾多高規格的學術研討會,或是組織培訓和展覽,擴大圖書及檔案公眾影響,挖掘潛在用戶,提高服務水平。

4 幾點建議

4.1 加強服務力量,增設服務部門

從內部機構設置中可以看出,圖書檔案館藏機構十分重視服務工作,設立了如宣傳策劃部、少兒綜合借閱中心等特色宣傳服務部門。目前,全國地質資料館藏機構人員嚴重不足,在全國33個地質資料館藏機構中,有22個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專職從事地質資料的正式職工人數在5人以下,因此很多單位沒有單獨設立服務部門,單獨設立的也至多一個,如全國地質資料館設立了資料服務室。為了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建議館藏機構加強服務力量(人員),增設服務部門,如館藏機構可根據用戶需求及服務工作環節現狀,設立資料借閱服務部門、資料數據加工服務部門、咨詢編研部門、資料宣傳策劃部門。

4.2 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方法,提升地質資料服務效率

國家圖書館通過掌上國圖、網上讀書、手機閱讀等方式拓寬了圖書受眾面,達到了常規服務不可想像的效果。目前,我國新形成的地質資料都有電子文檔,正在對館藏紙介質資料加快圖文地質資料數字化和相關資料庫建設。因此,只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集聚、挖掘與共享服務新技術、新方法,很快就能實現掌上資料館和手機閱讀、瀏覽地質資料的電子文檔,擴大地質資料服務群體,提升地質資料服務效率。

4.3 加強地質資料服務宣傳力度,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

圖書館和檔案館在宣傳方面做得比較到位,舉辦公益性學術講座、學術研討會,對外提供社會教育、培訓和大型展覽等。地質資料館藏機構需打破常規,變被動服務為主動宣傳和服務,製作系列宣傳產品,充分利用電視、報刊、網路等媒介進行宣傳,提升地質資料館社會知名度,影響地質資料潛在用戶群體,同時建立客戶服務體系並利用座談、上門調研等多種渠道來收集用戶需求信息,積極主動為用戶提供服務。

J.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怎麼樣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好,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位列國家首批「211工程」,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北京高科大學聯盟、世界能源大學聯盟成員高校,入選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設有研究生院,是一所石油特色鮮明、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被譽為「石油人才的搖籃」。



(10)北京市地質資料館怎麼樣擴展閱讀

1、師資力量

截至2015年11月,學校有教職工1389人,其中教授232人,副教授317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雙聘院士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2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6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4人;

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4人,「新(跨)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8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34人;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6個。

2、院系專業

據2020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14個二級學院。據《2019年北京校區本科招生專業(類)介紹》顯示,學校開辦了28個本科專業。

3、學科概況

截至2014年6月,學校有11個博士一級學科,2個博士二級學科,3個自主設置博士學科,合計45個博士二級學科;33個碩士一級學科,5個碩士二級學科,合計148個碩士二級學科。擁有工程碩士(20個工程領域)、工商管理碩士(MBA)、會計碩士、翻譯碩士、金融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等6類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

學科布局涵蓋了哲、經、法、教、文、理、工、管8個學科門類。此外,該校還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北京市重點學科7個(一級學科、交叉學科、二級學科累加)。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