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圖怎麼看褶皺

地質圖怎麼看褶皺

發布時間: 2021-02-08 06:10:55

⑴ 構造地質學簡答題 在地形地質圖上怎麼判斷與褶皺有關的橫斷層的性質

先根據對稱地層的新老關系判斷是向斜還是背斜(向斜核部地層更新,背斜相反),對於向斜,處於對稱位置的同一套地層的距離較大的一盤是下降盤,另一盤是上升盤。背斜相反
我前年學過的

⑵ 褶皺和斷層在平面地質圖上如何區別

正規的圖紙有圖例顯示,懂行的都能看懂。斷層在地質圖上是以線形表示,一看就能明白。至於你說的褶皺是不是指的沉積岩的產狀?通過區域填圖測量產狀是可以分出背斜、向斜,統稱亦叫褶皺。不知是否滿意哦

⑶ 判斷地層褶皺的依據都有什麼啊急,速求,謝啦!

在地質圖上判讀褶皺構造時,首先要垂直地層走向(順傾向或背傾向)進行追索專,注意沿途地層出屬露的新老關系。若地層依次對稱出現時,即表示區內有褶皺存在,當較新的地層兩側依次出現較老地層時為向斜構造;相反,在較老地層兩側依次出現較新地層時為背斜構造。向斜構造中的最新地層分布區向斜核部,背斜構造中的最老地層分布區為背斜核部,核部兩則的其餘部分為褶曲(背斜或向斜)的翼部。

⑷ 怎麼看地質圖啊!

全面的地質圖應該有圖例,不同類型的褶皺和斷層有不同的符號表示。如果是為了專考試要自己判斷,屬如果沒有圖就這么和你說估計我說得你也不會明白的。可以多看一些別人標好的圖,觀察地層線的變化,從中總結出經驗就好了。

再簡單些練習:將一組平行線標上年代代表各個地層界線,如由上至下地層變新。
向斜:這組線向上突;背斜:這組線向下凹。

構造發展史的判斷原理:老的構造被新的構造錯斷、彎曲等。比如兩條斷裂,肯定是一條(1號)錯斷另一條(2號),那麼2號是老的,1號是新的。再看這些構造包含那些地層,又被什麼地層所覆蓋,就可以判斷出他們產生的大致年代了。

有些東西自己實在不知道怎麼表達,不好意思了。

⑸ 1.如何在地質圖上識別斷層及褶皺(背斜和向斜)

老弟,你這一下問了這么多問題,還不如去翻書了,沒時間碼那麼多字。去看看岩土勘察規范吧,你的問題在裡面都有詳細的解答,做工程,一切都得按規范來。給你傳個附件吧,你看看去。。。。只能傳一個附件?

⑹ 閱讀地質圖的步驟和方法

1)看圖名、圖幅代號、比例尺。了解圖幅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圍大小、精度要求以及出版時間、制圖人等。

2)看圖例。了解圖幅區內出露的地層、岩體,它們的岩性、時代、代號及色標。了解區內的構造、礦產,它們的性質、類型、符號及色標。

3)分析圖內的地形特徵。根據圖中地形等高線,分析區內山脈的走向變化、地勢分布(最高點、最低點、相對高差)、水系發育情況等。有的地質圖上沒有地形等高線(多為小比例尺地質圖,如圖13-46),一般可根據水系的分布來分析地形的特點,如河流的主流總是流經地勢較低的地方,支流則分布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順流而下地勢越來越低;位於兩條河流中間的分水嶺地區總是比河谷地區要高等。了解地形特徵,可以幫助了解地層分布規律、地貌與地質構造的關系等。

4)粗讀地質內容。從整體上了解圖區內一般地質情況:①地層分布情況,老地層分布的部位,新地層分布的部位。結合地層柱狀圖了解區內地層時代、岩性、化石、地層厚度及接觸關系等。②岩漿岩的性質及分布,岩體與地層、構造、礦產的關系。③地層、岩體的變質程度,變質岩的分布范圍及特徵。④褶皺、斷層的性質、類型及展布情況,斷層與褶皺的關系等。⑤礦產種類及分布情況,與地層、岩體、構造的關系。

5)閱讀剖面圖。了解深部地質構造特徵。從剖面上了解地形起伏變化,以及地層、岩體、構造等在地下的延伸狀況和組合形態。結合地質圖上平面特徵,加深對區內地質特徵的了解。

6)詳細閱讀。在掌握全區地質構造概況的基礎上,再對每一個局部地質構造進行詳細分析。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所要重點了解的某一塊段或某方面內容,進行詳細閱讀分析。

7)歸納總結。把區內所有的地質特徵聯系起來,分析總結它們的形成機制和內在聯系以及變化發展規律,從而恢復全區的地質發展歷史,闡明礦產成因與分布規律。

本章要點

1.構造運動是指由地球內力引起地殼乃至岩石圈變形、變位的機械運動。構造運動是由地球內能引起的,屬於內力地質作用,是引起地殼升降、岩石變形、變位,以及地震作用、岩漿作用、變質作用乃至地表形態變化的主要因素。

2.構造運動按其運動方向分為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水平運動表現為岩石受到水平方向的擠壓或拉張,產生變形、變位,常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斷裂和地塹、裂谷等,又稱為造山運動;垂直運動表現為大規模的緩慢的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區上升成為高地或山嶺,另一些地區下降為盆地或平原,又稱為造陸運動。構造運動的方向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往往表現為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兼而有之。

3.構造運動是岩石圈的一種長期而緩慢的運動,但是經過漫長的地史時期,構造運動會使地球產生巨大的變化。構造運動表現出強烈的區域性特徵與周期性。

4.岩石的產狀由三要素走向、傾向和傾角三個數值來確定。岩層的產狀要素在野外直接用羅盤測量,一般只記錄傾向和傾角兩個數據,記為:傾向∠傾角。

5.岩石變形和變位的產物稱為地質構造,是構造運動的結果,是研究和恢復地球發展歷史的重要依據,是地殼中普遍存在、最常見的地質現象。最基本的地質構造有褶皺和斷裂。褶皺具有以下要素:核、翼、軸面、樞紐、轉折端。褶皺的基本類型是背斜與向斜。背斜核部為老岩層,向兩翼岩層越來越新;向斜核部是新岩層,向兩翼岩層越來越老。

5.岩石受到力的作用發生破裂,稱為斷裂構造,是地殼中普遍發育的構造形式之一。通過節理的研究,了解區域性構造應力場的特點和各種應力的分布規律,有助於研究斷層、褶皺的形成機制和力學性質。根據斷裂岩塊相對位移的程度,斷裂構造分為節理和斷層兩大類。

6.按照產生節理的力學性質不同,節理分為張節理和剪節理。張節理是在拉張應力作用下產成的,剪節理實在在剪切應力作用下產生的。

7.根據兩盤相對位移方向和力學性質,斷層劃分為正斷層、逆斷層、平移斷層。由兩條或多條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傾斜的正斷層可形成地塹,如我國的汾渭河地塹以及國外著名的貝加爾湖地塹、萊茵河地塹、東非裂谷地塹等;逆沖推覆構造可形成飛來峰與構造窗;平移斷層分為左旋與右旋兩類。

8.斷層的識別標志有:擦痕、階步、斷層角礫岩、斷層泥、不連續的地質體(不同地質體或同一地質體的不同部分直接接觸)、某些地層重復出現或缺失、拖曳褶曲、伴生節理、斷層崖、負地形等。

9.斷層形成時代主要是依據切割、充填、上覆地層等關系來判斷。基本原則為:(1)斷層發生的年代晚於被斷層切割的最新地層的年代,早於覆蓋在斷層之上未受其切割的最老地層的年代;(2)若斷層切斷岩體,則斷層形成於岩體侵入之後;若斷層被岩體、岩脈所填充,則斷層形成於岩體侵入之前。

10.接觸關系共有五種類型,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有:整合接觸、假整合接觸、角度不整合接觸;地層與侵入體之間有:侵入接觸、沉積接觸。整合接觸表明該地區構造運動相對較為穩定,處於持續下降或持續上升的狀態。假整合接觸是地殼升降運動的重要標志,底礫岩是判斷假整合的重要標志。角度不整合接觸表示該地區遭受了強烈的構造運動。侵入接觸說明該地區發生過較強烈的構造運動,引起岩漿侵入,形成了侵入體,侵入體的年代晚於被侵入圍岩的年代。沉積接觸表明,侵入體形成後,地殼先上升使其遭受風化剝蝕,後又下降接受沉積,該侵入體的年齡老於其上覆岩層的年齡。

11.槽台說將陸殼劃分為活動的地槽區和穩定的地台區,以及兩者鄰接部位的過渡區。地槽區是地殼上構造運動強烈活動的狹長地帶,運動速度快、幅度大,沉積作用、岩漿作用、構造運動和變質作用都十分強烈和發育,形成錯綜復雜的褶皺山脈。地台區是地殼上面積寬廣、構造活動微弱、相對穩定的地區。地台具有明顯的雙層結構:褶皺基底(結晶基底)、沉積蓋層。過渡區既具有地槽特徵又含有地台的性質。

12.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地球上曾經有一個龐大的聯合古陸,稱為「泛大陸」,海洋也只有一個圍繞著它的「泛大洋」。

13.海底擴張學說認為,新的洋底在洋脊裂谷帶形成,並不斷向兩側擴張,同時老的洋底在海溝處插入地下,返回軟流圈,造成物質循環。

14.在大陸漂移說與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板塊構造理論正式被提出來。它以地球整個岩石圈板塊的活動方式為依據,建立了世界范圍的構造運動模式,對一些全球構造問題給予了合理的解釋。是當今最重要、最熱門的地學理論。但是關於板塊驅動機制的問題,至今未有滿意的結論。

15.根據板塊邊界,將全球板塊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澳大利亞-印度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板塊邊界有離散型邊界、匯聚型邊界和轉換斷層,它們代表了全球構造活動性強烈的地帶。

16.一幅正式的地質圖除地質圖外,還應包括圖名、比例尺、圖例、地質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圖幅接圖表、編制單位責任表。如果是區域地質圖還有圖幅代號。

復習思考題

1.何謂地層產狀三要素?有哪幾種表示方法?

2.什麼是地質構造?有哪幾種主要類型?各具哪些特徵?

3.岩層有哪幾種接觸關系?各反映何種地質意義?

4.繪制一幅理想的地質剖面圖,將背斜、向斜、正斷層、逆斷層及各種接觸關系表示出來,並標明注記。

5.何謂板塊構造?其邊界有哪幾種?目前全球劃分為哪幾大板塊?

6.地質圖中應包括哪些內容?

7.閱讀老師提供的地質圖,按閱讀步驟與方法,分析圖中地層、岩體、構造等的分布及特徵。提交一份文字說明(讀圖報告)。

⑺ 在地質圖上如何區分背斜和向斜

應該可以看標注輪廓線的走勢。被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彎曲。內岩層自中心容向外傾斜,核部是老岩層,兩翼是新岩層。
向斜:一般是向下突出的彎曲。岩層自兩側向中心傾斜,核部為新岩層,兩翼為老岩層。
背斜岩層向上拱起,向斜岩層向下彎曲。所以,年代較新的背斜一般形成褶皺山脈,年代較新的向斜一般形成谷地。
而在褶皺形成過程中,背斜頂部受張力,發生張裂,物質不堅實,易受外力侵蝕,最終成為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擠壓,物質堅實,不易受侵蝕,最終成為山嶺。這叫做地形倒置,一般發生於年代較老的背斜與向斜處。

⑻ 野外和地質圖上確定褶皺的存在

研究某一地區褶皺構造,首先應分析研究區內已有小比例尺地質圖,航、衛片特徵及其他有關資料。選擇露頭條件好、交通便利的地帶進行橫穿區域構造走向的剖面觀察,了解全區的地層層序與總體構造特徵。如區域構造走向及變化,背、向斜發育特點,研究區構造在區域構造中的位置以及與區域構造的關系,以便指導對區內構造的詳細研究。

1.查明層序,確定標志層,野外填圖與構造詳查

查明地層層序是研究褶皺和區域構造的基礎,根據古生物化石與岩性特徵、沉積特徵,選擇標志層是關鍵。所謂標志層是指岩性、厚度穩定,厚度較小,並有易於識別的特殊標志(如岩性、化石等),區域上分布廣泛,橫向變化小的岩層。它們是野外地質填圖與研究的重點對象。野外填圖是露頭區褶皺研究最直接的重要手段,通過地質填圖,可以了解褶皺的地面形態、規模大小、組成地層及分布規律。

油氣田勘探中的構造詳查和細測可以進一步研究局部構造形態,通過較為精密的測量儀器,精確地測出標志層的標高、產狀,繪制出構造等高線圖,以准確地反映褶皺形態、規模及高點位置。

2.觀察分析褶皺的出露形態

褶皺的地面出露形態不僅與褶皺本身形態、產狀和規模大小有關,而且還受到地形特徵的影響,即地形效應。如圖4-24所示的一個簡單褶皺,在不同方向上的切面上所出露的形態很不相同。因此,地面或其他任何剖面上褶皺的出露形態都不一定是褶皺形態的真實反映。應當盡可能地從不同位置、不同方向的出露形態綜合觀察分析,才能夠正確判斷褶皺形態。

圖4-24 同一褶皺在不同方位的切面上出露形態示意圖

在露頭不好的情況下,某些地形可以幫助識別褶皺的存在,褶皺兩翼往往是傾斜岩層組成的單面山,緩坡方向為岩層的傾斜方向;褶皺核部侵蝕常較強烈,往往形成橫谷或河流及泉水出露。軸面和樞紐產狀是確定褶皺形態和產狀的基本要素,對於露頭良好的小褶皺,有時可以從露頭上直接量得該褶皺的軸面和樞紐產狀。但對露頭不完整、規模較大的褶皺來說,往往需要系統地測量兩翼同一岩層的產狀,用幾何作圖或赤平投影方法才能確定其軸面和樞紐產狀。

轉折端的研究有助於褶皺形態的確定,因為平面上轉折端的形態與剖面上的形態往往一致,或者是近似的。而且,無論褶皺兩翼岩層層序正常與否,在轉折端處岩層層序總是正常的。據此,有利於建立正常的岩層層序。

褶皺在地質圖上的分布是褶皺在地面出露形象的平面投影。在地質圖上分析褶皺,也要注意地形的影響,地質圖的比例尺越大,地形影響越大。一般來說,地面起伏小、軸面近直立、樞紐傾伏較緩的對稱褶皺,地質圖上各岩層出露界線轉折端點的連線,可以代表褶皺的軸跡,其方向大致反映樞紐傾伏方向。但是,對於歪斜傾伏褶皺,尤其是斜卧褶皺和變形較復雜的褶皺,或地形復雜、起伏較大時,兩翼岩層出露界線轉折端點的聯線與樞紐的方向不一致。圖4-25表示一個斜卧褶皺,從地面(假設無起伏)上看,岩層出露界線轉折端的聯線是南北向的,而樞紐的真實傾伏方向卻正東。兩者方位相差90°。

圖4-25 斜卧褶皺立體示意圖

A—為岩層露頭線轉折端點連線;B—箭頭所指為樞紐傾伏方向

3.編制褶皺橫剖面圖

褶皺通常具有復雜的立體形態,僅從地面或平面圖上觀察分析其形態是不夠的。地質工作者通常利用褶皺的橫剖面(即鉛直剖面)配合平面地質圖,表示褶皺在剖面上的形態特徵和在一定深度內的變化。某些方法的成果,如地震勘探,首先得到的就是沿一定方向部署的剖面圖。

在編制剖面圖的過程中,必須考慮褶皺形態的某些變化規律,推測其深部的可能變化。例如,等厚褶皺岩層曲率向深部有變化,但整個褶皺不可能延伸很深;相似褶皺在一定深度范圍內,褶皺形態可能不變。

另外,利用附近不同高程的天然剖面,可以直接觀察褶皺向深處的變化趨勢,推測其更深部的形態。例如,北京周口店太平山向斜,在太平山(高程303m)山頂剖面上為一正常向斜構造,而在周口河附近(高程80m)的剖面上卻變為扇形向斜(圖4-26)。這種觀察要求剖面相距要近,否則,就會將褶皺縱向上的變化誤認為是在不同深度的變化。

圖4-26 周口店太平山向斜不同高程剖面圖

對於樞紐傾伏方向與傾伏角變化復雜的褶皺,可以按樞紐傾伏特點劃分不同的區段,以詳細反映褶皺形態變化。在確有必要時,還可以編制褶皺的縱剖面圖(平行軸跡)。把縱、橫剖(截)面及平面圖綜合起來,就能充分反映褶皺在三維空間內的整體形態及在不同區段內形態變化。

⑼ 地質構造圖要怎麼判斷,比如說褶皺、斷層怎麼看

看到地質圖你首先分析一些大概的走向和傾向。看看地質年代等等,當然首先你必須版了解這些構權造的定義吧,形成機制吧。比如拿斷層來說;它主要分為正斷層,逆斷層和平移斷層。走向斷層和傾向斷層等等。根據斷層盤的相對運動方向,確定它的類型。如果斷層被切斷。你就要看看他切斷的年代,再看看相對位移再確定類型。一句兩句也講不完,給你介紹本書吧。成都理工大學編的《構造地質學》編的比較好,你有興趣可以看看去,希望能幫到你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