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上壤土怎麼編錄

地質上壤土怎麼編錄

發布時間: 2021-02-08 04:38:13

㈠ 誰知道砂質壤土怎麼配呢

砂質壤土-土壤分類
土壤質地系指組成土壤的砂粒、坋粒及粘粒等不專同大小之礦物粒子的含量百分屬比,一般大於2mm以上之石礫則不考慮在內。
土壤質地可說是支配土壤特性的根源,因所組成土粒大小和不同大小土粒之含量不同,可引起不同土壤理化性,如黏著性、可塑性、保水力、抗蝕性、通透性、離子交換能量及緩沖作用等性質。
所以無論從土壤生成、土壤分類或土壤利用觀點上,土壤質地是最先被考慮之土壤性質。
因組成土壤物質之土粒大小為漸變性,所以須要以人為方法,按土粒大小對土壤理化性質及植物生長之影響力之相似性,將大小相近之土粒歸類為三級,即砂粒、坋粒及粘粒。各級之粒徑范圍,因其觀點不同,各國方法略有不同。
砂質壤土-劃分標准
粘土成分大於80%左右的稱為粘土,60%左右的稱為粘壤土,40%左右的稱為砂壤土,20%左右的稱為沙土。

㈡ 濕陷性黃土屬於壤土還是砂壤土

砂壤土的粘土含量為12.5%~25%,壤土的粘土含量為25%~37.5%,而濕陷性黃土的顆粒組成中粘粒的含量為8% ~26%,所以屬於砂壤土

㈢ 砂質壤土怎麼配呢

可採用壤土5份、泥炭土或腐葉土3份、粗砂2份,另外加少許消石灰或陳舊牆屑灰,配製成排水、透氣性良好的砂質壤土

㈣ 重要環境地質指標釋義

一、地表特徵

名稱:地表特徵

簡介:地表特徵指標主要測量或監測地表植被的變化及地表面的裸露程度。為衡量草地退化的最為直觀的指標之一。一般來說,草地退化的過程是:草地的茂盛程度降低,逐漸稀疏,高度呈下降趨勢,耐旱型植物開始逐漸占優勢,退化到一定程度,地表的裸露程度不斷增加,造成土地沙化、鹽漬化等。

意義:草地退化是草地生態系統的退化,其後果表現在各個方面。最直接、最易為人們看到的是草地植被的變化。嚴重退化的草地,其植物群落的高度,蓋度明顯下降,據調查,羊草的高度從45cm降到7cm,其蓋度即從30%降到10%,而大針茅的高度由27cm降到3cm,蓋度由5%降到0%,所以退化的草原最顯著的後果是植被的矮化。此後,生產力也大大下降,生物量只有原生植被的40%左右。

植被變化的另一個表現是植物群落組成的變化,在家畜的過度啃食條件下,不耐牧的植物顯著減少,而耐牧的植物則被保存下來,其結果導致退化草地由低適口性的植物所組成,這也就是為什麼退化草場的最終類型都可能是由耐旱耐牧的植物所組成的原因。在內蒙古典型草原,草原退化後,植物主要由冷蒿、星毛委陵菜構成。

地表植被的分布是反映草地退化最為直觀的指標之一,通過統計一個地區草地植被的覆蓋度、高度和產草量等參數,可以很好地衡量這個地區的草地退化情況。另外一些標志著某類草地植被類型出現的特徵種植物或標志草地出現退化具有指示意義的植物種,也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人為或自然原因: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綜合作用。

適用環境:適合於處在退化過程中草原地區。

監測場地類型:已出現不同程度植被退化、地表裸露的退化地區。

空間尺度:塊段至景觀/中尺度至區域尺度。

測量方法:採用面積統計的方法進行測量。方法是隨機量取一定面積的地塊,分別計算其中草地面積與非草地面積占其總面積的百分率。

測量頻率:1~2年。

數據與監測的局限性:在進行指標參數測量和計算的過程中,會有部分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

過去與未來的應用:仝川(2000)根據地被物明顯減少、地被物消失以及表土裸露,甚至出現鹽鹼斑為臨界值,將草地退化程度劃分為輕度、中度、重度3個等級。李博(1997)以地被物明顯減少、地被物消失、地表裸露、呈現裸地或鹽鹼斑為臨界值,劃分出輕度、中度、重度和極度退化4個等級。我國現行的國家標准——天然草地退化、沙化、鹽漬化的分級指標(GB 19377—2003)其中也包括對地表特徵的監測參數(見表4-7)。

可能的臨界值:對於草地退化、草地沙化和草地鹽漬化,浮沙堆積面積占草地面積相對百分數的增加率、鹽鹼斑面積占草地面積相對百分數的增加率2個參數有不同的臨界值。

生態環境地質指標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

李博.中國北方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對策.中國農業科學,1997(6):1-9.

天然草地退化、沙化、鹽漬化的分級指標(GB 19377—2003).

仝川.草地退化指數的研究.內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5):508-512.

其他資料來源:農林牧、環保等相關部門。

有關的環境與地質問題:草地退化、草地沙化和草地鹽漬化。

總體評價:可用於測量和監測草地退化、草地沙化和草地鹽漬化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二、土壤理化性質

名稱:土壤理化性質

簡介:土壤理化性質包括土壤物理特性和土壤化學特性。物理特性包括土壤結構、土壤質地、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等,化學特性包括酸鹼度(pH值)、含鹽量等。

意義:土壤的物理特性主要指土壤溫度、水分含量及土壤質地和結構等。土溫是太陽輻射和地理活動的共同結果。不同類型土壤有不同的熱容量和導熱率,因而表現出相對太陽輻射變化的不同滯後現象。這種土溫對地面氣溫的滯後現象對植物有利,影響植物種子萌發與出苗,制約土壤鹽分的溶解、氣體交換與水分蒸發、有機物分解與轉化。較高的土溫有利於土壤微生物活動,促進土壤營養分解和植物生長。土壤水分直接影響各種鹽類溶解、物質轉化、有機物分解。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滿足植物代謝需要,會產生旱災,同時好氣性微生物氧化作用加強,有機質消耗加劇。水分過多使營養物流失,還引起嫌氣性微生物缺氧分解,產生大量還原物和有機酸,抑制植物根系生長。土壤中空氣含量和成分也影響土壤生物的生長狀況,土壤結構決定其通氣度,其中CO2含量與土壤有機物含量直接相關,土壤CO2直接參與植物地上部分的光合作用。土壤的質地、結構和土壤的水分空氣和溫度狀況密切相關,並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植物和土壤動物的生活。沙土類土壤黏性小,氣孔多,通氣透水性強,蓄水和保肥能力差,土壤溫度變化劇烈;黏土類土壤的質地黏重,結構緊密,保水保肥能力強,但孔隙小,通氣透水性差,濕時黏干時硬;壤土類土壤的質地比較均勻,土壤既不太松又不太黏,通氣透水性能良好且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

土壤化學特性主要包括酸鹼度(pH值)、含鹽量等。土壤酸鹼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學性質,因為它是土壤各種化學性質的綜合反映,對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土壤有機質的合成和分解、各種營養元素的轉化和釋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動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土壤酸鹼度(pH值)間接影響生物對礦質營養的利用,它通過影響微生物的活動和礦質養分的溶解度進而影響養分的有效性。對一般植物而言,土壤pH=6~7時養分的溶解度最高,最適宜植物生長。在強鹼性土壤中容易發生鐵、硼、銅、錳、鋅等的不足;在酸性土壤中則易發生磷、鉀、鈣、鎂的不足。

人為或自然原因:人為/自然因素綜合作用。

適用環境:適用於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草地類型。

監測場地類型:適合在有較厚第四系堆積層的草原地區監測。

空間尺度:適宜在小-中尺度的區域進行測量與監測。

測量方法:土壤理化性質包括土壤結構、土壤質地、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酸鹼度(pH值)、土壤含鹽量等。

(1)土壤結構:是指土壤顆粒(包括團聚體)的排列與組合形式。土壤結構是成土過程或利用過程中由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多種因素綜合作用而形成,按形狀可分為塊狀、片狀和柱狀3大類型;按其大小、發育程度和穩定性等,再分為團粒、團塊、塊狀、棱塊狀、稜柱狀、柱狀和片狀等結構。其測量方法主要採用野外直接描述測定。

(2)土壤質地:土壤質地即土壤機械組成,是指土壤中各級土粒含量的相對比例及其所表現的土壤砂粘性質。可劃分為3大質地類型,即沙土類、壤土類和粘土類。可採用野外直接描述測定和野外采樣實驗室分析2種方法。

野外直接描述測定方法:根據土壤中砂粒、粉粒和黏粒三級含量,並參考礫石量,可劃分為3大質地類型,即沙土類、壤土類和粘土類。各種土壤質地如下:

沙土:干土塊不用力即可用手指壓碎,肉眼可看出是沙粒,在手指上摩擦時,可發出沙沙聲。抓一把沙用手捏緊,沙粒即行下瀉,愈緊握下瀉愈快。濕時不能揉成球,或在水分較多時,能揉成球或粗條狀,但都有裂縫。膠結力弱,用力即碎。

沙壤土:干土塊不用力即可用手指壓碎,用小刀在其上刻劃有條紋,痕跡不整,肉眼可見單粒,摩擦時也有沙沙聲。濕土可揉成球,亦可搓成圓條。

粉沙壤土:干土塊壓碎用力較大,用小刀刻劃,痕跡較沙壤土明顯,但邊緣破碎不齊。干摩擦時仍有沙沙聲。濕土可搓成球,稍用力也致散開,有一定可塑性,可揉成圓條,粗約3毫米,手持一段,即破碎為數段。

壤土:干土塊壓碎時必須用相當大的力量,用刀刻劃,刀痕粗糙,唯邊緣稍平整,濕土可揉成細圓條狀,彎成直徑2~3cm的小圓圈時,既出現裂縫折斷。

粉沙粘壤土—粘壤:干土塊用手指不能壓碎,用刀刻劃痕跡較小,濕土用力較大也可搓成球,手揉時,不費力即可揉成粗為1.5~2mm細條,也可變成直徑為2cm的圓環,壓扁圓環時,其外圈部分發生裂縫,可塑性較大,可用兩指搓成扁平的光面,光滑面較粗糙,不顯光亮。很濕的土置於二手指間,再抬手指,粘著力不強,有稜角.

粘土:干土塊堅硬,手指壓不碎,濕土可揉成球或細條,但仍會有裂縫,手揉時較費力。干土加水不能很快浸潤,粘性大,很濕的土置於二指間粘力較大,有粘膠的感覺。土壤壓成扁片時,表面光滑有反光。

重粘土:干土十分堅硬,以斧頭打始碎,土塊有白痕,並粘在斧上,濕土可塑性大,粘著力更強,搓成條或球均光滑,手指感覺細膩,塑性甚大,土壤壓成片時表面光滑有亮光。

野外采樣實驗室分析方法:採用篩分法,分析採集的土壤樣本的顆粒組成,按DT-82土工試驗規程進行命名。

(3)土壤含水量:土壤中所含水分的數量。一般是指土壤絕對含水量,即100g烘乾土中含有若干克水分。也稱土壤含水率。可採用野外直接描述測定和野外采樣實驗室分析2種方法。

野外直接描述測定方法:採用TDR水分測定儀測定。

野外采樣實驗室分析方法:採用烘乾稱重法。野外用環刀取樣並即時稱重,實驗室用恆溫箱對土壤樣本進行烘乾後稱重,由此計算土壤總量含水量。

(4)土壤容重:一定容積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間的孔隙)烘乾後的重量與同容積水重的比值。它與包括孔隙的1立方厘米烘乾土的重量用克來表示的土壤容重,在數值上是相同的。採用野外采樣實驗室分析方法。

(5)土壤酸鹼度(pH值):又稱「土壤反應」。它是土壤溶液的酸鹼反應。主要取決於土壤溶液中氫離子的濃度,以pH值表示。可採用野外直接描述測定和野外采樣實驗室分析2種方法。

野外直接描述測定方法:採用土壤pH計測定。

野外采樣實驗室分析方法:採用電位測定法進行測定。

(6)土壤含鹽量:指土壤中鹽分的含量。採用野外采樣實驗室測定方法。

測量頻率:5~10年。

數據與監測的局限性:在指標參數的野外測定過程中,會受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另外實驗室分析數據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

過去與未來的應用:陳有君、紅梅等(2004)研究過渾善達克沙地不同植被下的土壤水分狀況,結果表明植物的生長使根層土壤含水量下降,而且不同植物利用水的土層及利用土壤水的量不同。在乾旱半乾旱地區,植被影響著降水在土層中的分布及地表的蒸散條件,使土壤有效水向淺層分配。而降水在土壤不同深度的分配及入滲深度,決定著地表植被的生活型,從而影響地表植被的演替方向及頂級類型。

朱志梅、楊持等(2007)以內蒙古多倫縣為例,進行了草地退化對土壤理化性質質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隨著草地退化的加劇:①土壤顆粒組成發生變化,黏粒含量趨於減少,砂粒增多。不同粒徑對土壤團粒結構形成和保水保肥的貢獻不同,黏粒的減少抑制了土壤的膨脹、可塑性及離子交換等物理性質。②土壤含水量下降。上層(0~20cm)土壤含水量下降明顯,隨著沙漠化梯度的增加,表層土壤含水量下降速度加快,從而深層土壤含水量逐漸高於表層。③土壤容重呈上升趨勢。容重的增加必然影響土壤中水分和空氣的移動及植物根系的發育。不同深度的土壤容重與草地退化也存在一定的關系,潛在階段深土層(30~50cm)的容重最小,而嚴重階段表土層(0~5cm)容重最小。④土壤有機質、C、N含量下降,方差分析顯示各沙漠化梯度間均差異極顯著。且土壤N的衰減要快於C。土壤C/N比呈增加趨勢,說明伴隨著土壤C,N的顯著下降,質地變粗,植物N素供應不足更為突出。⑤土壤容重與土壤全N,C及黏粒含量的相關分析表明,細顆粒物多,有機質含量高,土壤容重減小,從而有助於提高土壤的穩定性,且5~10cm土層的性質表現突出。⑥土壤的顆粒組成狀況與土壤營養元素之間有著同增同減性,但黏粒與N的關系要密切於黏粒與C和C,N間的關系。因此,土壤中細顆粒物的減少會導致N素的衰減十分明顯,從而導致土壤穩定性降低。

可能的臨界值:對於草地退化,有土壤容重相對百分數的增加率的臨界值;對於草地沙化,有土壤質地>0.05mm粗砂粒含量相對百分數的增加率、<0.01mm物理性粘粒含量相對百分數的減少率的臨界值;對於草地鹽漬化,有土壤含鹽量、土壤酸鹼度的臨界值。

生態環境地質指標研究

其他可能的臨界值:一般含礦物質多而結構差的土壤(如砂土),土壤容積比重在1.4~1.7之間;含有機質多而結構好的土壤(如農業土壤),在1.1~1.4之間。土壤酸鹼度對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長影響很大,我國西北、北方不少土壤pH值大,南方紅壤pH值小。因此,可以種植和土壤酸鹼度相適應的作物和植物。如紅壤地區可種植喜酸的茶樹,而苜蓿的抗鹼能力強等。土壤酸鹼度對養分的有效性影響也很大,如中性土壤中磷的有效性大;鹼性土壤中微量元素(錳、銅、鋅等)有效性差。在農業生產中應該注意土壤的酸鹼度,積極採取措施,加以調節。土壤pH=6~7時養分的溶解度最高,最適宜植物生長。另外土壤含鹽量超過0.3%,土壤便會發生鹽鹼化。

主要參考文獻:

陳有君,紅梅等.渾善達克沙地不同植被下的土壤水分狀況.乾旱區資源與環境.2004,18(1):68-73.

天然草地退化、沙化、鹽漬化的分級指標(GB 19377—2003).

朱志梅,楊持等.多倫草原土壤理化性質質在沙漠化過程中的變化.水土保持通報,2007年,27(1):1-5.

其他資料來源:農林牧、環保等相關部門。

有關的環境與地質問題:草地退化、草地沙化及草地鹽漬化。

總體評價:土壤的理化性質是反映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靈敏指標,有助於進行草地退化的監測。

三、土壤養分

名稱:土壤養分

簡介:土壤養分指土壤中的養分貯量、強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主要取決於土壤礦物質及有機質的數量和組成。就世界范圍而言,多數礦質土壤中的氮、磷、鉀三要素的大致含量分別是0.02%~0.5%、0.01%~0.2%和0.2%~3.3%。但土壤向植物提供養分的能力並不直接決定於土壤中養分的貯量,而是決定於養分有效性的高低;而某種營養元素在土壤中的化學位又是決定該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化學位是一個強度因素,從一定意義說,它可以用該營養元素在土壤溶液中的濃度或活度表示。由於土壤溶液中各營養元素的濃度均較低,它們被植物吸收以後,必須迅速地得到補充,方能使其在土壤溶液中的濃度即強度因素維持在一個必要的水平上。所以,土壤養分的有效性還取決於能進入土壤溶液中的固相養分元素的數量,通常稱為容量因素。在實用中,養分容量因素常指呈代換態的養分的數量(代換性鉀、同位素代換態磷等)。土壤養分的實際有效性,即實際被植物吸收的養分數量,還受土壤養分到達植物根系表面的狀況,包括植物根系對養分的截獲、養分的質流和擴散三方面狀況的影響。

意義:土壤養分是土壤化學性質的體現。但與土壤的酸鹼度等參數相比,土壤養分指標對植物生長的過程具有相當的控製作用,植物生長發育主要取決於土壤中有機質和氮磷鉀含量,且還受這幾者之間供給比例的影響。J.von Liebig(1843)提出了植物生長的最小養分律,意指植物的產量由含量最少的養分所支配的定律。如果相對增加最少的某個因子(最少因子),那麼產量將與此成比例地增加。其次如果其他某個因子成為相對最少時,產量也不會增加,一旦增加這個因子,則產量就會再次增加。例如氮供給不充足時,即使多施磷等,但植物產量仍受氮的施用量所決定。

另外,除主要的養分因素之外,土壤還提供植物體生長發育的一些微量元素。微量元素雖然在植物體內的含量不多,但與其生長發育息息相關。微量元素最突出的作用是與生命活力密切相關,能發揮巨大的生理作用。其中B、Mo、Cu、Zn、Fe、Mn等微量元素對植物的生長具有重要意義。

人為或自然原因:土壤養分主要取決於土壤礦物質及有機質的數量和組成,但受人為活動影響。

適用環境:適用於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草地類型。

監測場地類型:適合在有較厚第四系堆積層的草原地區開展監測。

空間尺度:適宜在小至中尺度的區域進行測量與監測

測量方法:具體測量參數為有機質、氮、磷、鉀及一些微量元素。

土壤有機質:泛指土壤中來源於生命的物質。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動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體中植物殘體和植物分泌物。

氮、磷、鉀:氮是構成蛋白質的主要成分,對莖葉的生長和果實的發育有重要作用,是與產量最密切的營養元素。磷能夠促進幼苗根系生長和改善植物品質。鉀能促進植株莖稈健壯,改善植物品質,增強植株抗寒能力。

微量元素:生物體是由60多種元素所組成,其中C、H、O、N、Ca、P、Mg、Na等含量較大的元素,稱為宏量元素。而占生物體總重量0.01%以下的如Fe、Zn、Cu、Mn、Cr、Se、Mo、Co、F等,為微量元素。微量元素雖然在生物體內的含量不多,但與生物體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關。它們的攝入過量、不足、或缺乏都會不同程度地引起生物體生理的異常或發生疾病。微量元素最突出的作用是與生命活力密切相關,能發揮巨大的生理作用。而這些微量元素必須直接或間接地由土壤供給。到目前為止,已被確認與人體健康和生命有關的必需微量元素有18種,即有Fe、Zn、Cu、Mn、Cr、Se、Co、I、Ni、F、Mo、V、Sn、Si、Sr、B、Ru、As等。

測量方法主要採用野外取樣實驗室測試方法。

測量頻率:5~10年

數據與監測的局限性:數據的獲取主要依靠實驗室分析獲取,在經濟上受一定限制,因此該項指標不宜開展大規模的測量和監測。

過去與未來的應用:國內的研究者對土壤養分與地表植被退化的相關性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趙利君,王艷榮等(2005)進行了土壤養分在草原退化過程中的變化分析,研究了三個不同退化強度草原的有機質含量和全磷含量的差異及其季節變化,結果表明,不同群落土壤有機質和全磷含量大小順序都為:未退化群落>中退化群落>重退化群落,方差分析指出中度退化群落與不退化群落土壤有機質的最大差異出現在0~10cm土層處,而重度退化群落與中度退化群落土壤有機質的最大差異出現在10~20cm土層處。在0~10cm層次三種群落全磷含量之間都沒有顯著差異。在10~20cm和20~40cm層次上,未退化群落與中度、重度退化群落之間存在極顯著差異。中、重度退化群落之間差異不顯著。

閆順國(1991)對河西走廊鹽漬化草地土壤生態環境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土壤鹽分組成對植被生長的影響,對土壤鹽分組成,pH及有機質含量(OM)進行了主成分分析。結果表明,各變數在環境分類中的作用秩序為:。

鍾志祥、萬開元等(2006)研究了武漢植物園遷地保護植物樟科和木蘭科21種珍稀植物的營養狀況及其所生長土壤的營養條件。結果表明:酸性土壤中Fe、Mn、Cu、Zn、B、Mo 6種微量元素的有效態含量順序為Fe>Mn>Cu>Zn>B>Mo,其平均值大小與全國平均值相差不大;植物葉片中微量元素含量大小順序為Fe>Mn或(Mn>Fe)>B>Zn(或Zn>B)>Cu>Mo,與正常含量范圍相比,所有植物Mn含且偏高,部分植物Fe含量較大,Cu、Zn、B含量較為正常,Mo含量偏低,生物吸收系數大小順序為Zn>Fe>Mn>B>Cu。

可能的臨界值:對於草地退化,有0~20cm土層有機質含量相對百分數的減少率和0~20cm土層全氮含量相對百分數的減少率的臨界值;對於草地沙化,有有機質相對百分數的減少率、全氮含量相對百分數的減少率的臨界值:

生態環境地質指標研究

其他可能的臨界值:多數礦質土壤中的氮、磷、鉀三要素的大致含量分別是0.02%~0.5%、0.01%~0.2%和0.2%~3.3%。

主要參考文獻:

天然草地退化、沙化、鹽漬化的分級指標(GB 19377—2003).

閆順國.河西走廊鹽漬化草地土壤生態指標的選擇與分類.草業科學,1991,8(3):22-25.

趙利君,王艷榮等.土壤環境質量在草原放牧退化過程中的變化研究.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5:35-36.

鍾志祥,萬開元,余場冰等.21種遷地保護植物微量元素與土壤養分狀況分析.中南林學院學報,2006(10).

其他資料來源:農林牧、環保等相關部門。

有關的環境與地質問題:草地退化、草地沙化及草地鹽漬化。

總體評價:土壤養分是土壤化學性質的體現。但與土壤的酸鹼度等參數相比,土壤養分指標對植物生長的過程具有相當的控製作用,植物生長發育主要取決於土壤中有機質和氮磷鉀含量,且還受這幾者之間供給比例的影響。

四、地下水水位與水質

名稱:地下水水位與水質

簡介:地下水水位指的是指地下含水層中水面的高程。根據鑽探觀測時間可分為初見水位、穩定水位、豐水期水位、枯水期水位、凍前水位等。作為草地生長的地下水分「倉庫」,地下水對植物的生長發展有著及其的作用。研究表明,地下水位埋深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地表植被的生長狀況。地下水位是由降水和地表水下滲量等因素所控制。還在一定程度上取決與人類的活動,如農業灌溉抽取地下水、居民生產生活用水等。

地下水水質指未經人類活動污染的自然界地下水的物理化學特性及其動態特徵。物理特性主要指水的溫度、顏色、透明度、嗅和味。水的化學性質由溶解和分散在天然水中的氣體、離子、分子、膠體物質及懸浮質、微生物和這些物質的含量所決定。天然水中溶解的氣體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溶解的離子主要是鉀、鈉、鈣、鎂、氯、硫酸根、碳酸氫根和碳酸根等離子。生物原生質有硝酸根、亞硝酸根、磷酸二氫根和磷酸氫根離子等。此外,還有某些微量元素,如溴、碘和錳等。膠體物質有無機硅酸膠體和腐殖酸類有機膠體。懸浮固體以無機質為主。微生物有細菌和大腸菌群。地下水水質主要與含水層岩石的化學成分和補給區的地質條件有關,除此之外還受人類活動影響。

意義: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地下水位與水質和生態環境的關系十分密切。尤其對於植物的生長發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國西北地區是典型的乾旱半乾旱地帶,乾旱少雨,蒸發量大,年降水一般在400 mm以下,荒漠地帶則在250 mm以下,局部地區甚至只有30~40 mm,其地帶性植被為荒漠植被,十分稀疏。對生態環境起主要作用的是依靠地下水維持生存的非地帶性中生和中旱生植被。

人為或自然原因:地下水位和水質的變化受氣候降水的影響,也與岩土性質有關,但也受人類活動的制約。

適用環境:適用於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草地類型。

監測場地類型:適合在地下水位埋深較淺的草原地區開展。

空間尺度:適宜在小至中尺度的區域進行測量與監測

測量方法:地下水水位與水質的測量參數包括潛水位埋深、總溶解固體。

潛水位埋深:潛水井中地下水的自由表面為潛水面。潛水面的絕對高程為潛水位,從地表到潛水位的深度稱為潛水位埋深。

總溶解固體:總溶解固體是水化學成分測定的重要指標,用於評價水中總含鹽量,是農田灌溉用水適用性評價的主要指標之一。

測量方法:地下水位採用野外實際觀測方法測量,總溶解固體主要採用野外取樣實驗室測試方法,主要有重量法,電導法,陽離子加和法,離子交換法,比重計法等。

測量頻率:3~5年。

數據與監測的局限性:潛水位的測量若無較好的潛水井,在野外較難測定;地下水質數據的獲取主要依靠實驗室分析獲取,在經濟上受一定限制,因此該項指標不宜開展大規模的測量和監測。

過去與未來的應用:國內的眾多學者對植物與地下水位之間的關系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有學者提出把滿足乾旱區非地帶性天然植被生長需要的地下水位埋藏深度稱作生態地下水位(簡稱生態水位)。還有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了植物生長與地下水位的關系,提出了適宜水位、最佳水位、鹽漬臨界深度、生態警戒水位等等。

如楊澤元、王文科等(2006)從陝北風沙灘地區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深入探討了地下水位埋深與植被生長及土地荒漠化的關系,提出了「生態安全地下水位」的概念,將其定義為「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維系植被的正常生長,維系河流、湖泊、沼澤(或濕地)正常的生態功能,且不發生土地荒漠化、水質惡化、地面沉降等生態環境問題的地下水位埋深」。通過研究表明:陝北風沙灘地區地下水位埋深小於1.5m為鹽漬化水位埋深,1.5~3m為最佳地下水位埋深,3~5m為喬灌木承受地下水位埋深,5~8m為警戒地下水位埋深,8~15m為喬木衰敗地下水位埋深,大於15m為喬木枯梢地下水位埋深。

張麗、董增川等(2004)以生態適宜性理論為基礎,根據塔里木河幹流流域典型植物的隨機抽樣調查資料,建立了乾旱區幾種典型植物生長與地下水位關系的對數正態分布模型。根據建立的模型得出乾旱區典型植物的最適地下水位。結果表明:①最適地下水位:乾旱區典型植物出現頻率最高的地下水埋深分別為:胡楊2.51m,檉柳2.2m,蘆葦1.36m,羅布麻2.51m,甘草2.39m,駱駝刺2.84m。最適宜區間為2~3m。②生態地下水位:適宜乾旱區植物正常生長的地下水位為2~4m。因此,乾旱區合理的生態地下水位應保持在2~4m之間,這樣才有利於植被生長和生態環境恢復。③植物的生態幅度:不同的植物對地下水位的忍耐范圍不同,胡楊、怪柳、駱駝刺的方差較大,說明它們可以在較大的地下水位范圍內生存,生態幅度較大;蘆葦、羅布麻、甘草的方差較小,說明它們可以在較小的地下水位范圍內生存,生態幅度較小。④植被蓋度、頻率與地下水位的關系:植被蓋度!出現頻率與地下水位存在一定的關系,在植被最適地下水位附近,植被生長最好,出現頻率最高,相應的植被蓋度最高;在植物的適宜地下水范圍內,植被生長良好,出現頻率較高,相應的植被蓋度也較高;在其他地下水范圍內則植被長勢受水分虧缺或土壤鹽漬化的影響,生長相對不好,出現頻率相應就低,蓋度也低。

紀連軍、高洪彬等(2006)研究了半乾旱地區地下水位埋深對楊樹生長發育的影響,結果表明在半乾旱地區,當地下水位埋深在1.2~2.5m時,楊樹幼樹生長發育正常,幼樹基本無枯梢枯乾現象;當地下水位深度超過3m時,幼樹枯梢枯乾現象隨地下水位下降而增多。

周緒、劉志輝等(2006)研究了新疆鄯善南部地區地下水位降幅對天然植被衰退過程的影響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地下水位降幅位於5~8m之間為天然植被覆蓋變化敏感區間,降幅超過10m天然植被將會出現嚴重衰敗。

可能的臨界值:對於草地鹽漬化,有潛水位和總溶解固體相對百分數的減少率的臨界值:

生態環境地質指標研究

其他可能的臨界值:水的總溶解固體通常以1l水中含有各種鹽分的總克數來表示(g/l)。根據總溶解固體的大小,水可分為以下5種。

生態環境地質指標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

天然草地退化、沙化、鹽漬化的分級指標(GB 19377—2003).

楊澤元,王文科等.陝北風沙灘地區生態安全地下水位埋深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4(8):67-74.

張麗,董增川等.乾旱區典型植物生長與地下水位關系的模型研究.中國沙漠,2004,24(1):110-113.

其他資料來源:農林牧、環保等相關部門。

有關的環境與地質問題:草地退化、草地沙化及草地鹽漬化。

總體評價:地下水位和水質與植物的生長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不同植物種屬對於地下水位有著不同的需求,地下水位和水質的變化直接決定著地上植被群落的演替。近年來,我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地下水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伴隨著這個過程,大量的親水性植被開始凋落,耐旱型植被逐漸占優勢,若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很可能導致大面積的植被凋謝和死亡,促成草地退化和土地退化。

㈤ 沙質土,黏質土,壤土中的豆苗生長情況怎麼樣

豆苗俗稱豌豆苗,對土壤要求不嚴,但為提高產量和品質應選擇土層深厚,土壤疏鬆肥沃,富含有機質的中性土壤為宜。要求土壤PH值6.0~7.5為好,茬口一般以小麥、洋芋、非豆科其它蔬菜茬為主,切忌連作。

整地施肥

前茬作物收獲後及時深翻滅茬,曬垡熟土,封凍前灌足冬水,土壤解凍後及時耙耱收墒,播種前結合淺耕整地施足基肥,一般畝施經無害化處理的農家肥5噸,磷酸二銨12公斤,尿素7公斤,硫酸鉀12公斤,鉬酸銨0.5公斤。

品種選擇

選用高產優質、生長旺盛、抗病性強的專用品種。

適期播種

豆苗苗期較耐低溫,土壤解凍後要適期早播,播期以4月中旬為宜。播種用處理過的種子直播,為便於採收,採用寬窄行開溝點播,播種溝方向與當地主風向相同,便於通風降濕和預防病害,一般寬行50厘米,窄行20厘米(即播4行窄行加一行寬行,交替播種),株距5厘米,播種深度4~5厘米,畝用種量約為12~15公斤。

折疊加強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在豆苗出苗後結合除草及時淺中耕(深度3~5厘米)一次,加速地溫上升,促進根系發育。

2、肥水管理。豆苗灌水視降雨和土壤墒情決定,一般每採收一茬澆水一次,追肥一次。否則不澆水,以防爛根和誘發病害,全生育期可灌水4~6次。追肥主要用氮肥,每畝每次5公斤尿素,葉面肥每5~7天一次,主要是碧卡葉面肥等。

㈥ 什麼是亞粘土、亞砂土各自的成分百分數,怎麼描述它(地質找礦方面)

在建築工程中,亞粘土是介於粘土和砂土之間的一種地基土。它的特徵接專近粘土,但顆粒較屬粘土粗,可塑范圍較粘土小。
粉質粘土(亞粘土)屬於粘性土,在現行規范中規定,粘性土的分類是按土的塑性指數來劃分的,如下:

塑性指數≥17的稱粘土;17>塑性指數≥10的稱粉質粘土,10>塑性指數≥3的稱為粉土,砂土的塑性指數一般都小於3。塑性指數越小,說明土的顆粒越粗,可塑的范圍越小。

土層的軟硬,不僅取決於名稱,主要取決於土的含水量和空隙率。對粘性土來說,有一個指標叫液性指數,是判斷土的軟硬狀態的。如下:

液性指數≤0 堅硬 ;0< 液性指數≤0.25 硬塑 ;0.25< 液性指數≤0.75 可塑 ;0.75<液性指數≤1 軟塑 ;液性指數>1 流塑。

亞砂土又稱砂壤土(sandy loam soil)、粘砂土。按粒度分類粘粒含量6%~10%(地質礦產部1984年規程)或3%~10%(水利電力部1962年規程)。

㈦ 在描述黃土的時候,即黃土編錄中,「質地」具體指的哪些方面呢和結構有什麼區別呢

土壤質地是根據土壤的顆粒組成劃分的土壤類型
土壤質地一般分為砂土、砂壤土內、輕壤土、中壤土、重壤容土、粘土等

砂土:能見到或感覺到單個砂粒。干時抓在手中,稍松開後即散落;濕時可捏成團,但一碰即散。
砂壤土:干時手握成團,但極易散落;潤時握成團後,用手小心拿不會散開。
壤土:干時手握成團,用手小心拿不會散開;潤時手握成團後,一般性觸動不至散開。
粉壤土:干時成塊,但易弄碎;濕時成團或為塑性膠泥。濕時以拇指與食指撮捻不成條,呈斷裂狀。
粘壤土:濕土可用拇指與食指撮捻成條,但往往受不住自身重量。
粘土:干時常為堅硬的土塊,潤時極可塑。通常有粘著性,手指間撮捻成長的可塑土條。

㈧ 甘泉堡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地質

該地區處於准來噶爾擠壓凹自陷與天山北緣推覆構造帶之間,距區域性的阜康隱伏活動大斷裂6-10公里,地震基本烈度7度,屬區域構造相對穩定區。地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洪積輕-中-重粉質壤土,岩性單一,大部分地層30m范圍內從上到下以粘土、壤土和砂壤土為主,局部為夾薄層粉細砂造鏡體,其中:表層深度0-3m,k=1.3×10-3cm/s;深度3-13m,k=4.8×10-5cm/s;深度13-30m,k=1.25×10-4cm/s-1.38×10-5cm/s,屬微-弱透水層。區域表面主要分布輕-中粉質壤土,厚度穩定,構成了良好的天然防滲覆蓋。區域最大凍土深度>150cm,最大積雪深度26cm。表層2.0m范圍內普遍含鹽量較高,地下水礦化度高,對普通水泥具有結晶類硫酸鹽強腐蝕性,同時局部存在有侵蝕性CO2的強腐蝕性,3m以上土層含鹽量超標,對建築物均具有一定的腐蝕性,建議混凝土工程均採取防護處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