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填圖路線總結怎麼寫
『壹』 地質填圖的簡述
在野外實地觀察研究的基礎上,按一定比例尺將各種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填繪在地理底圖上而構成地質圖的工作過程。簡稱填圖。是區域地質調查的一項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區域地質礦產情況的一種重要方法。地質填圖的基本工作程序大致如下: ①全面收集和研究有關填圖區域已有的地質資料,通過實地踏勘,有時還需要進行航空和衛星相片的地質解釋(見遙感地質),選擇和實際測制具有代表性的地質剖面(見地質編錄),以了解和掌握填圖區域的基本地質情況,並根據任務的要求和比例尺的大小,確定填圖單位。將地層、岩體等地質體按其野外標志(如層面、界線)劃分為不同的岩層、岩體或岩性組合(岩性段、岩相帶)作為野外地質圖上能夠反映填圖區地質特徵的基本組成單位。填圖單位的粗細取決於填圖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圖單位劃分越細,有時可相當於地層的一個「統」或「階」,或為其一部分。 ②根據所布置的路線,進行野外實地填圖。填圖路線的布置以能夠控制地質體的邊界線為准則,其疏密程度取決於地質調查比例尺的大小和填圖區的地質地貌情況的復雜程度。填圖路線的確定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大致垂直於(橫穿)填圖區的岩層和構造線的走向布置路線,稱為穿越法;穿越法: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地層走向(或構造線方向)布置觀察路線進行地質觀察和填繪地質圖的方法。穿越法適用於下列情況:A.露頭好,岩性、厚度變化不大,地層分界清楚;B.構造相對較簡單;C.地形平緩,且溝谷、水系多垂直或斜交地層走向分布。穿越法的優點在於可以很快地了解到岩層的厚度、地層剖面及縱向變化。地質條件適合用穿越法,可以採用以穿越法為主,局部地段選用追索法。野外觀察點的布置與分類。觀察點是地質填圖的基礎,它一般定在:1)不同時代地層分界線上;2)地層厚度變化較大處;3)沉積岩、變質岩和岩漿岩的分界處;4)各類褶皺的轉折端、傾伏端、地層產狀陡緩變化處;5)各類斷層線上;6)具有特殊意義的地質現象,如礦化點、泉等。觀察點的類型因此分為:地層分界點,岩性控制點,構造觀察點等基本類型。觀察點應准確地標定在地形圖上,觀察到的地質現象按記錄格式進行詳細描述,總之是沿各地質體界線或對其他地質現象進行追索觀察,稱為追索法。追索法:在制繪不同時代地層的地質界線時,沿地層走向,或者為了解決某一地質問題(如斷層),而沿著一特定方向進行地質觀察來填繪地質圖的方法。追索法適應下列情況: A.地層岩性、厚度變化大,只有在追索過程中才能准確地了解其橫向變化,掌握地質界線的延伸和分布;B.地質界線不明顯,一定要經過追索才能填繪;C.構造復雜、斷裂發育地區,為了更好的填繪出斷層線而採用追索法;D.山脊、溝谷、水系平行於地層走向分布,地形條件有利於追索性
在野外填圖過程中一般以穿越法為主,並輔以追索法。將各條填圖路線中的各觀察點,根據所觀測到的內容(如岩性)的相似性、地質體產狀及區域地質構造現象等,並按所確定的填圖單位,合理地互相連接起來便圈繪出了填圖區域內的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形成了野外地質圖(原始地質草圖)。 ③室內綜合整理工作。在填圖過程中所使用的地形底圖比例尺一般比要求完成的地質圖的比例尺大 1倍。因此,野外填繪的原始地質草圖必須經過縮制轉繪,並進行各野外圖幅之間地質界線的合理銜接,根據要求補充和完善圖面內容,才能形成一份完整的地質圖。
『貳』 野外地質填圖路線類型
野外填圖路線必須系統連續地進行。野外填圖路線一般有兩種:一是大致垂直於(橫穿)填圖區的岩層和構造線的走向布置路線,稱為穿越法;二是沿各地質體界線或對其他地質現象進行追索觀察,稱為追索法。在野外填圖過程中一般以穿越法為主,並輔以追索法。考慮到區域地質填圖工作本身就是一個反復認識—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從野外客觀實際出發,按在野外工作不同階段布設填圖路線的不同目的,野外地質觀測路線可劃分為踏勘路線、系統觀測路線和檢查路線3種。
1.踏勘路線
當進入到一個新區,人們對區域地質情況尚不了解或了解甚少的情況下,需要對全區岩類和地質構造等情況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以便為編寫設計和部署區域地質填圖工作收集素材提供依據而布設的野外觀測路線。
2.系統觀測路線
在項目設計書經上級主管部門審查批准以後,按照設計要求對全區系統布設的全面填圖路線,用以完成地質圖的填制。因此路線的布置必須以全面控制測區主要地質體和構造形跡的形態和分布規律為目的,路線經過位置應盡量能控制地質體間的一些重要接觸關系或重要構造部位,以求能收集到盡可能豐富的資料。此類路線應以垂直區域構造線方向的穿越路線為主,適當輔以追索路線。對一些重要地質體邊界(如構造混雜岩中大型蛇綠岩塊邊界、重要含礦層邊界等),為准確填繪可布置一定量的追索路線。
3.檢查路線
檢查路線有4種。一是野外區域地質填圖階段性整理連圖、年度野外工作即將結束時年度性連圖,或是項目基本完成全部填圖工作任務時的系統連圖中,發現某些地段圖面尚不合理,接圖尚存問題,對某些接觸關系,或某些重要地質問題尚未得到徹底解決,或認識有重大分歧而在室內又無法解決時,根據實際情況,必須到野外實地再次調查取證,對存在問題進行檢查並加以解決而安排的路線。這類路線主要針對存在問題地段,可在原路線主要問題區段(有必要時在其周圍有限范圍內)做檢查,以達到解決遺留問題之目的。
二是對有重要新發現、重大新認識的有關路線由項目內部盡快安排專門性檢查,這類路線主要檢查重要新發現、重大新認識的可靠性與真實性,並通過專門性檢查及時增加或調整工作量、工作手段等,以提高這些新發現、新認識成果的質量。如涉及礦產方面的專門性檢查,具體方法參照礦產填圖的有關方法與要求。
三是項目內部按照質量管理要求,專門安排一定比例的檢查路線,主要檢查原路線獲得的資料與野外實際的吻合程度,比如:地質點位的合理性、地質現象認識的正確性、資料收集的准確性與齊全性等方面的檢查。由項目內部組與組之間,或由項目組長、技術負責等隨即安排的抽檢路線。這類路線全部安排在已完成的路線上,可對單條路線全部或部分做檢查,以達到質量管理要求為目的。
四是在質量管理與監控中安排的復查、抽查路線。由項目上級主管部門、項目負責單位對項目不同階段的現場檢查、抽查與階段性或是年度或是最終野外成果驗收時,對已完成填圖路線進行的現場檢查、抽查等所確認的檢查路線。這類路線由檢查單位專家提出具體檢查路線,項目組按要求提供各類資料並配合專家在現場接受檢查。
『叄』 地質填圖應該怎麼做,應該做什麼准備,注意點什麼
在野外實地觀察研究的基礎上,按一定比例尺將各種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填繪在地理底圖上而構成地質圖的工作過程。簡稱填圖。是區域地質調查的一項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區域地質礦產情況的一種重要方法。地質填圖的基本工作程序大致如下:
全面收集和研究有關填圖區域已有的地質資料,通過實地踏勘,有時還需要進行航空和衛星相片的地質解釋(見遙感地質),選擇和實際測制具有代表性的地質剖面(見地質編錄),以了解和掌握填圖區域的基本地質情況,並根據任務的要求和比例尺的大小,確定填圖單位。將地層、岩體等地質體按其野外標志(如層面、界線)劃分為不同的岩層、岩體或岩性組合(岩性段、岩相帶)作為野外地質圖上能夠反映填圖區地質特徵的基本組成單位。填圖單位的粗細取決於填圖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圖單位劃分越細,有時可相當於地層的一個「統」或「階」,或為其一部分。
根據所布置的路線,進行野外實地填圖。填圖路線的布置以能夠控制地質體的邊界線為准則,其疏密程度取決於地質調查比例尺的大小和填圖區的地質地貌情況的復雜程度。填圖路線的確定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大致垂直於(橫穿)填圖區的岩層和構造線的走向布置路線,稱為穿越法;穿越法: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地層走向(或構造線方向)布置觀察路線進行地質觀察和填繪地質圖的方法。
室內綜合整理工作。在填圖過程中所使用的地形底圖比例尺一般比要求完成的地質圖的比例尺大 1倍。因此,野外填繪的原始地質草圖必須經過縮制轉繪,並進行各野外圖幅之間地質界線的合理銜接,根據要求補充和完善圖面內容,才能形成一份完整的地質圖。
『肆』 地質填圖路線小結怎麼寫
根據你填圖的原始記錄,總結出整個礦區地層單元劃分、構造框架,對礦區基本情況的一些地質認識。
『伍』 地質調查路線主要記錄格式
數字地質填圖路線記錄與原野外記錄簿的記錄格式和主要記錄內容等基本一版致,但也有一定的區別,根權據多個1∶5萬區域地質調查數字地質填圖經驗,結合有關規范和數字地質填圖系統的功能與特點,推薦的記錄格式如下:
地質填圖記錄格式-1
地質填圖記錄格式-2
地質填圖小結格式
『陸』 地質踏勘路線及觀察內容
為了順利和全面地完成梁山地區野外地質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對全區地質踏勘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它將為實測剖面和填圖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根據區內地質概況、實習時間安排、地質填圖的需要及交通條件,梁山地區地質踏勘路線擬選定5~6條,主要觀察內容和教學重點如下。
圖6-14 磨刀石溝正斷層素描圖
(一)王項村至龔家灣路線
1.地質路線
路線起於測區東部丘陵區的王項村(王家巷)南約300m處的深溝口。沿深溝西行,經營盤梁至龔家灣,路線全長約2.5km。
2.觀察內容
沿路線前進方向依次可觀察以下主要地質現象:①前震旦系漢南雜岩體的岩石類型、相互關系和組構特點;②前震旦系岩體與震旦系沉積地層間沉積不整合接觸關系;③震旦系地層特徵,震旦繫上、下部的接觸關系及砂岩中的各類交錯層;④磨刀石溝正斷層性質及證據;⑤磨刀石溝內震旦系岩層與河流流向所顯示的「V」字形法則;⑥龔家灣至大南溝一帶的傾伏背斜特徵。
3.教學重點及要求
結合觀察內容,重點講授以下內容:①結合漢南雜岩體講授岩石的基本類型,岩漿岩和沉積岩的野外鑒定標志,岩體的互相穿插關系及時代歸屬的確定方法;②通過前震旦系與震旦系的接觸關系全面介紹岩(體)層(地層)的接觸關系及系統分類,各類關系在本區的表現;③結合前震旦系至寒武系的地層層序和岩性特徵、接觸關系分析古地理環境及其變遷;④通過磨刀石溝斷層觀察,歸納斷層的分類及其野外確定斷層性質的方法;⑤分析龔家灣背斜特徵及其與北側梁山向斜的成因聯系。
(二)大南溝路線
1.地質路線
路線起於龔家灣以西的大南溝溝底東側分水嶺上,沿溝西上至中梁寺,路線全長約1.5km。
2.觀察內容
主要觀察內容包括:①震旦系與寒武系地層間的沉積整合接觸關系及生物化石界線;②下寒武統的地層層序和岩性特點;③觀察並練習採集生物化石;④寒武系與奧陶系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及底礫岩特徵;⑤中梁寺斜滑逆斷層的性質等。
3.教學重點及要求
①結合寒武系地層的觀察,重點講授生物化石在地層劃分方面的作用及其與岩石地層學的關系;②根據寒武系岩性、古生物面貌恢復古地理環境;③重點分析中梁寺斷層的性質及其證據。
(三)下樑山後溝路線
1.地質路線
該路線起於下樑山(鎮)後溝口,沿溝南上至構造台地南緣二疊系地層。路線長約1.0km。
2.觀察內容
主要觀察內容包括:①繼續觀察下寒武統地層岩石組合、古生物特徵,寒武系與奧陶系間的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及奧陶系趙家壩組(?)底礫岩;②奧陶系地層系統劃分及古生物特徵、寶塔灰岩龜裂紋特徵及成因;③奧陶系與志留系間的整合接觸關系及下志留統地層和岩石特徵;④下志留統與下二疊統梁山段地層的平行不整合關系;⑤觀察和尋找各時代地層中的生物化石等。
3.教學重點及要求
主要教學內容包括:①底礫岩的形成及其在地層劃分上的意義;②奧陶系至志留系地層和岩石特徵及沉積環境分析,尤其是寶塔灰岩和形成環境討論;③寒武系、奧陶系及志留系的生物化石特徵、地層劃分依據及其劃分原則;④二疊系與志留系之間的接觸關系。
(四)圩泥洞-吳家坪路線
1.地質路線
路線起於梁山南側張口子河口的圩泥洞,由南而北經水磨上、張家口子、陳家村,由陳家村改向西行,經中灣子至陳家村水庫西岸,後繞道水庫南側經嶺背後至吳家坪。該路線較長,約5.5km。加上由吳家坪經土地嶺返回上樑山路程3.5km,總計9km左右。要完成該路線的教學任務。建議在路線起點至陳家村鄉(有簡易公路)段增配車輛。
2.觀察內容
依次觀察內容包括:①張口子(圩泥洞)斜滑逆斷層;②上、下二疊統地層及岩性特徵;③二疊系碳酸鹽岩與岩溶地貌;④二疊系與三疊系地層的沉積整合接觸界線與判別及三疊系地層、岩性及古生物特徵;⑤陳家村水庫西岸向斜核心由三疊系地層形成的擠壓揉皺現象,由軸部縱觀梁山向斜構造及其地貌特徵;⑥吳家坪及河溝村斷層、特徵、產狀、性質觀察與討論。
3.教學重點及要求
該路線教學重點和要求如下:①重點講授張口子斷層特徵及發生的力學機制,要求學生正確判別斷層面、節理(張性、壓性和扭性)面及沉積層理面,並測量其產狀、繪制斷層素描圖;②分析總結二疊系和下三疊統地層和岩性特徵,恢復其沉積古環境及海陸變遷史;③在上述四條路線觀察基礎上,以向斜核部三疊系地層揉皺現象為重點,總結本區向斜構造的幾何特徵及形成機理。要求同學們正確區分盆地、向斜盆地和向斜構造等地質地貌概念,進一步明確梁山不對稱、短軸、傾伏向斜構造的基本特徵。
(五)獅子山-上樑山黃龍寺路線
1.地質路線
該路線起於向斜盆地內的獅子山東側三疊系地層,經獅子山、何家山、土地嶺至上樑山黃龍寺。路線全長約4.5km。為了觀察地層的系統性(由老至新),宜將路線起點放在獅子山,也可據具體情況,將起點定於黃龍寺,由北而南觀察。
2.觀察內容
主要觀察內容有:①三疊系與古近系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新近-古近系地層層序及岩石特徵;②土地嶺以東向斜外側上二疊統王坡頁岩岩性及層位;③土地嶺斜滑逆斷層;④土地嶺斷層以西下二疊統梁山組炭質頁岩及白色粘土;⑤梁山北麓第四紀沖洪積物(洪積扇)、坡積物、殘積物及黃龍寺附近漢江二級階地、河漫灘等沖積物。
3.教學重點及要求
教學重點包括:①通過古近系地層和岩性的觀察,重點介紹其沉積古環境,如古地貌,古氣候和物質來源、水動力條件等,古近系沉積過程與向斜構造發育的成因聯系;②王坡頁岩及梁山組炭質頁岩的形成條件及其所代表的古地理環境和一定的礦產意義;③通過土地嶺斷層斷層面、擦痕及構造岩的觀察,要求學生熟練掌握野外確定斷層及其性質的方法,分析土地嶺斷層與向斜構造的成因聯系;④概略介紹第四紀沉積物的成因類型,階地沉積物的時代劃分及古近紀以來的喜馬拉雅運動和外動力地質作用在塑造梁山現代地貌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六)上樑山至中梁山路線
1.地質路線
由上樑山石灰廠經土地嶺直達中梁山(海拔955m)向斜轉折端。路線長約2.5km。
2.觀察內容
由中梁山制高點鳥瞰實習區全貌,包括地貌類型及其分區,地質構造(褶皺和斷裂)基本格架和展布規律,地層發育概況及地層與地貌的成因關系等。
3.教學重點及要求
主要教學內容包括:①根據梁山地區地形圖所給出的當地磁偏角(西偏1°39')或坐標偏角(東偏1°3'),磁、座偏角(西偏2°40')進行現場羅盤校正,用校正後的羅盤完成地形圖定向;②概略介紹(對照實地)實習區自然地理位置、大地構造位置及主要地貌特徵、類型,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在梁山現代地貌格局形成過程中的互相制約作用及不同地貌發育的地質基礎;③重點講述區內地層發育概況、展布規律及主體構造形態和空間展布特點,使同學們了解主要踏勘路線及實測地質剖面在區內的地質地貌位置,為後續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基礎;④利用制高點和向斜轉折端,以小組為單位反復熟練地層產狀的測定方法和地質點的確定方法(目估法、截距法、截線法和前、後方交會法等)。通過轉折端產狀和系統測定,使同學們對向斜構造有一個初步了解。
以上6條踏勘路線、觀察內容和教學重點供各實習隊安排時參考,可根據實習時間、天氣狀況及交通條件等實際情況靈活掌握,但基本踏勘路線應不少於4條。
『柒』 地質報告怎麼寫
用以前的模板格式寫
『捌』 求助關於地質填圖報告的範文,謝謝大家.
地質填圖的報告?這還真沒接觸過!你執行的是什麼項目,就只有填圖?預查現在專基本沒人做屬了,就是選個礦點,寫個總結!一般都是填圖+槽子+物探 編個普查報告 後期再+鑽探+坑道,上測量 編詳查報告!不過個人覺的填圖主要還是就「區域地質和礦區地質」2部分來寫!分別就:岩性(地層,岩漿岩,變質岩),礦化及蝕變,構造這幾個方面來寫吧!
『玖』 如何寫地質勘查工作總結3000字
強調安全、檢查與管理的重要。
沒有範文。
以下供參考,
主要寫一下主要的工作內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績,最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工作總結就是讓上級知道你有什麼貢獻,體現你的工作價值所在。
所以應該寫好幾點:
1、你對崗位和工作上的認識2、具體你做了什麼事
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動腦子去解決的。就算沒什麼,也要寫一些有難度的問題,你如何通過努力解決了
4、以後工作中你還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實哪些知識
5、上級喜歡主動工作的人。你分內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備,即事前准備工作以下供你參考: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的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評價、總分析,分析成績、不足、經驗等。總結是應用寫作的一種,是對已經做過的工作進行理性的思考。
總結的基本要求
1.總結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敘述,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比較詳細。
2.成績和缺點。這是總結的主要內容。總結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績,找出缺點。成績有哪些,有多大,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有多少,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產生的,都應寫清楚。
3.經驗和教訓。為了便於今後工作,必須對以前的工作經驗和教訓進行分析、研究、概括,並形成理論知識。
總結的注意事項:
1.一定要實事求是,成績基本不誇大,缺點基本不縮小。這是分析、得出教訓的基礎。
2.條理要清楚。語句通順,容易理解。
3.要詳略適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寫作時要突出重點。總結中的問題要有主次、詳略之分。
總結的基本格式:
1、標題
2、正文
開頭:概述情況,總體評價;提綱挈領,總括全文。
主體:分析成績缺憾,總結經驗教訓。
結尾:分析問題,明確方向。
3、落款
署名與日期。
『拾』 地質工作小結怎麼寫
給你一個參考來
工作區源位於尤溪縣中仙鄉境內,距縣城關約85公里,交通尚方便。為提供一定規模、可進一步工作的鉛鋅礦產地而進行本區的地質普查工作。完成1/1萬地質填圖2.3平方公里,槽探426立方米,物探電法剖面200米,平硐187米。通過工作認為測區礦化規模太小,礦體變化太大,已探得的礦化體無工業價值,宜申請注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