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地質編錄
❶ 地質編錄的內容是什麼
把直接觀察和綜合整理的地質信息系統地用文字和圖表編制而成的記錄。地質編錄是地質勘查和地質科學研究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地質編錄按照工作階段可以分為2種:①原始地質編錄,指在野外對地質體和地質現象用文字、素描、圖表、照相等方式所做的記錄;②綜合地質編錄,指對原始地質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整理而成的文字、圖表等。地質編錄按照內容可以分為地質填圖編錄、探礦工程地質編錄和采樣編錄。 地質填圖編錄 是完成任何比例尺的地質調查任務的基本手段(見地質填圖),包括地質剖面編錄、地質路線和地質觀察點編錄。 沿著某一個方向把具有一定深度的切面(斷面)的地質體和地質現象表示在圖上,稱為地質剖面圖對地質剖面上所顯示出的地質體和地質現象進行的觀察和記錄,即為地質剖面編錄。在野外實地測量編制地質剖面圖時,一般要選擇地層出露比較完整、能基本反映填圖區內地質體的主要地質特徵、具有代表性的路線和區域。通過實地測制地質剖面,劃分地層分層界線,確定填圖單位;進行詳細的岩性描述,系統地採集岩石、礦物標本;測量地質體的產狀;在未變質和淺變質地層中尋找和採集化石;並根據填圖任務的要求採集有關的分析測試樣品。在必要的時候還需進行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測量。 在地質填圖中,需選擇合理的路線和控制點進行系統的野外地質觀察。地質路線和地質觀察點編錄內容有:標定觀察路線和觀察點的位置,觀察、描述露頭地質和地貌,測量地質體的產狀要素以及其他構造要素,採集 標本和樣品,追索和填繪地質界線,畫信手剖面圖和地質素描圖(圖 2)以及攝影等。地質觀察點的作用是准確地控制地質界線或地質要素的空間位置,使原始的文、圖資料與實地位置相符合。地質路線和地質觀察點的編錄形式,除傳統的野外記錄本編錄方式外,為便於野外資料和數據的電子計算機處理,還有採用記錄卡片的形式,即把所觀察到的地質現象用預定的符號或代碼標在特製的卡片上。 探礦工程地質編錄 礦產普查勘探中對所實施的工程進行的原始地質編錄。包括:①坑探地質編錄,簡稱坑探編錄,指對坑探(包括槽探、井探)工程揭露的地質礦產現象所進行的描述和記錄,並要編制坑探工程展開圖,以表示各種地質現象在同一平面上相互之間的空間關系和變化情況。②鑽探地質編錄,又稱鑽孔地質編錄。其內容包括:回次進尺,岩(礦)心採取率,岩性描述,分層孔深,分層厚度,標志面與岩心軸的夾角,鑽孔彎曲度和孔深測量;簡易水文地質測量、地球物理測井(見鑽孔地球物理勘探)等資料的編錄;並按設計要求採集各種標本和樣品;編繪鑽孔柱狀圖和鑽孔地質剖面圖,以反映不同深度各種地質現象和各類岩石(礦石)的特徵及其在鑽孔中顯示出的厚度。 采樣編錄 又稱樣品編錄,在地質勘探工作中對採集的各類樣品所做的編錄。在地質調查過程中,為了了解和解決有關的地質、礦產及其他工程技術問題,需對岩層、岩體、岩石、礦石、礦物、水點,土壤和鬆散沉積物等採集適量樣品,進行分析化驗和測試鑒定,以取得必要的原始數據和資料。采樣(取樣)編錄工作包括:對采樣地點的觀察、描述和編制采樣平面圖;按樣品種類進行統一編號登記;對樣品加工過程的記錄和檢查;對各類樣品的分析、測試與鑒定結果進行整理、登記和檢查。
❷ 水文地質編錄和地質編錄有什麼區別,分別主要描述哪些,具體一些,謝謝...
水文、工程地質編錄
一、地層岩性、節理裂隙的性質及發育程度情況,確定岩層的軟硬及破碎程度,風化帶及風化夾層的位置和深度。進行RQD值的統計,按回次記錄大於10厘米長的岩心長度,按地質分層計算RQD值(%)。
1、岩心塊度的劃分:大於20厘米為長柱狀;10—20厘米為短柱狀;小於10厘米為扁柱狀;大於5厘米為塊狀;2---5厘米為碎塊狀;小於2厘米為碎屑狀、粉末狀。若為塊狀,需對塊體形態做大致描述,如楔塊狀、菱塊狀、團塊狀等。
2、
表1 岩石堅硬程度的定性劃分
名稱
定性鑒定
代表性岩石
硬
質
岩
堅硬岩
擊聲清脆,有回彈,震手,難擊碎;浸水後,大多無吸水反應
未風化-微風化的;花崗岩,正長岩,閃長岩,輝綠岩,玄武岩,安山岩,片麻岩,石英片岩,硅質板岩,石英岩,硅質膠結的礫岩,石英砂岩,硅質石灰岩等
較堅硬岩
擊聲較清脆,有輕微回彈,稍震手,較難擊碎;浸水後,有輕微吸水反應
1.弱風化的堅硬岩;
未風化-微風化的;熔結凝灰岩,大理岩,板岩,白雲岩,石灰岩,鈣質膠結的砂岩等
軟
質
岩
較軟岩
錘擊聲不清脆,無回彈,較易擊碎;浸水後,指甲可刻出印痕
1.強風化的堅硬岩;
2.弱風化的較堅硬岩;
未風化-微風化的;凝灰岩,千枚岩,砂質泥岩,泥灰岩,泥質砂岩,粉砂岩,頁岩等
軟岩
錘擊聲啞,無回彈,有凹痕,易擊碎
浸水後,手可掰開
1.強風化的堅硬岩;
2.弱風化-強風化的較堅硬岩;
3.強風化的較軟岩;
4.未風化的泥岩等
極軟岩
錘擊聲啞,無回彈,有較深凹痕,手可捏碎;浸水後,手可捏成團
1.全風化的各種岩石;
2.各種半成岩
對軟岩和極軟岩,應注意是否具有可軟化性,膨脹性,崩解性等特殊性質。
岩石堅硬程度的確定;主要應考慮岩石的成分、結構及其成因,還應考慮岩石受風化作用的影響,以及岩石受水作用後的軟化等情況。在作定性劃分時,應注意作綜合評價,在相互檢驗中確定堅硬程並定名。
3
表2 岩石風化程度的劃分
名 稱
風化特徵
未風化
結構構造未變,岩質新鮮
微風化
結構構造,礦物色澤基本未變,部分裂隙面有鐵錳質渲染
弱風化
結構構造部分破壞,礦物色澤較明顯變化,裂隙面出現風化礦物或存在風化夾層
強風化
結構構造大部分破壞,礦物色澤明顯變化,長石,雲母等多風化成次生礦物
全風化
結構構造全部破壞,礦物成分除石英外,大部分風化成土狀
對泥岩和半成岩,可不進行風化程度的劃分
4、
表3 岩體完整程度的定性劃分
名稱
結構面發育程度
主要結構面的結合程度
主要結構面類型
相應結構類型
組數
平均間距(m)
完整
1--2
>1.0
結合好或結合一般
節理,裂隙,層面
整體狀或巨厚層狀結構
較完整
1—2
>1.0
結合差
節理,裂隙,層面
塊狀或厚層狀結構
2--3
1.0-0.4
結合好或結合一般
塊狀結構
較破碎
2--3
1.0-0.4
結合差
節理,裂隙,層面,小斷層
裂隙塊狀或中厚層狀結構
>3
0.4-0.2
結合好
鑲嵌碎裂結構
結合一般
中,薄層狀結構
破碎
>3
0.4-0.2
結合差
各種類型結構面
裂隙塊狀結構
<0.2
結合一般或結合差
碎裂狀結構
極破碎
無序
結合很差
散體狀結構
5、按節理裂隙間距發育程度分級
表4
分級
Ⅰ
Ⅱ
Ⅲ
Ⅳ
間距
>2m
2—0.5m
0.5—0.1m
<0.1m
描述
不發育
較發育
發育
極發育
完整性
整體
塊狀
破裂
破碎
按裂隙率的裂隙發育程度分級
分級
Ⅰ
Ⅱ
Ⅲ
Ⅳ
裂隙率k(%)
<2
2--5
5---10
>10
描述
弱裂隙性
中等裂隙性
強裂隙性
極強裂隙性
裂隙開口寬度分級
分級
Ⅰ
Ⅱ
Ⅲ
Ⅳ
裂隙寬度(毫米)
<0.2
0.2--1
1---5
>5
描述
閉合
微張
張開
寬張
6、現場按以下順序描述;
1)、岩心形態,並說明主次,接回次統計大於10厘米總長,對極破碎岩體,應說明破碎原因,如斷層、全風化等。
描述裂隙發育程度(表5)、充填膠結情況(結合程度表7)裂面有無風化氧化現象。
7、結構面結合程度的劃分
表5
名稱
結構面特徵
結合好
1、張開度<1mm,無充填物;2、張開度1—3mm,為硅質或鐵質膠結;3、張開度>3mm,結構面粗糙,為硅質膠結。
結合一般
1、張開度1—3mm,為鈣質和泥質膠結;2、張開度>3mm,結構面粗糙,鈣質膠結。
結合差
張開度1—3mm,結構面平直,為泥質和鈣質膠結;2、張開度>3mm,多為泥質和岩屑充填。
結合很差
泥質充填和泥夾岩屑充填,充填厚度大於起伏差。
3、岩石硬度劃分(表1)重點用擊或吸水性區分硬質岩;浸水後用手捏 、掰、刻細分軟質岩。
4、當岩體完整程度為極破碎時,可不進行堅硬程度的分類。
二、岩石的工程分類;地質名稱+風化程度(表2)+岩塊的堅硬程度(表1)+岩體的完整程度表(6)+岩體基本質量等級(表7)。
1、根據RQD值劃分岩石質量
表6
等級
RQD(%)
岩石質量描述
岩體完整性描述
Ⅰ
90—100
極好的(優)
岩體完整
Ⅱ
75—90
好的(良)
岩體較完整
Ⅲ
50—75
一般的(中等)
中等完整
Ⅳ
25—50
劣的(差)
完整性差
Ⅴ
<25
極劣的(壞)
岩體破碎
2、岩體基本質量等級分類
表7
完整性
完整
較完整
較破碎
破碎
極破碎
堅硬岩
Ⅰ
Ⅱ
Ⅲ
Ⅳ
Ⅴ
較硬岩
Ⅱ
Ⅲ
Ⅲ
Ⅳ
Ⅴ
較軟岩
Ⅲ
Ⅳ
Ⅳ
Ⅴ
Ⅴ
軟岩
Ⅳ
Ⅳ
Ⅴ
Ⅴ
Ⅴ
極軟岩
Ⅴ
Ⅴ
Ⅴ
Ⅴ
Ⅴ
描述舉例;
234.45----236.72m
灰色泥岩;岩芯主呈短柱狀,次呈塊狀,少量碎塊狀;岩石易風化、破碎;岩塊浸水後手可捏成團;岩石遇水易軟化、崩解,微具有膨脹性,為極軟岩。岩石質量優,岩體完整。
RQD(%)=1.01/1.1.=92
鑽孔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編錄
鑽孔水文地質編錄內容包括:描述岩芯的岩性、結構、構造,裂隙性質,密度,岩石的風化程度和深度以及岩溶形態、大小、充填情況,發育深度,統計裂隙率,岩溶率。
鑽孔工程地質編錄內容;統計與描述岩芯塊度,繪制岩芯塊度柱狀圖;統計節理、裂隙;確定鑽孔中流砂層的、破碎帶、裂隙帶、風化帶與軟弱夾層、岩溶發育帶蝕變帶的位置和深度;並可按工程地質岩組用點荷載儀測定岩石力學指標。按鑽進回次測定岩石質量指標(RQD),確定不同岩組RQD值的范圍和平均值。RQD值一般按公式2計算確定:
RQD(%)=(Lp/Lt)*100
式中:Lp---某岩組大於10厘米完整岩芯長度之和,單位:m
Lt---某岩組鑽探總進尺,m
注;小於10厘米岩心若為鑽進過程中機械破碎,則應上、下對接,其長度大於10厘米時應參與計算。
鑽孔簡易水文地質觀測
觀測和詳細記錄鑽進中涌(漏)水、掉塊、塌孔、縮(擴)徑、逸氣、涌砂、掉鑽等現象發生的層位和深度,測量涌(漏)水量,有條件時,應觀測鑽進中動水位和沖洗液消耗量的變化,必要時應測量穩定水位並進行簡易放(注)水試驗。單一含水層(組)的鑽孔應測定終孔穩定水位。
❸ 水文地質編錄和地質編錄有什麼區別,分別主要描述
水文地質編錄主要指岩土層滲透系數及分布特性的現場分區域分層內次的描述;
地質編錄一般指容工程地質編錄,主要是對岩土層岩性的現場分布進行細致描述,為工程結構安全及完工提供基本工程地質資料,為工程後評價或各類地質隱患提供基礎資料。
❹ 工程勘察地質編錄是做什麼的
地質編錄:
在地質勘查、勘探中,對各種工程的地質現象進行編繪、記錄的過內程。
技術要求:
需進行地質編容錄的工程主要有:探槽、淺井、鑽孔。
編錄要求現場記錄所見地質現象,其中探槽和淺井需在現在繪制工程素描圖。鑽孔可在完成現場記錄後室內繪制。
探槽、鑽孔素描圖的比例尺皆為1/100,淺井大多為1/100或1/50。
❺ 水文地質編錄和地質編錄有什麼區別,分別主要描述哪些
岩(礦)石名稱、礦化蝕變特徵、各種地質體產狀及形態變化、以及接觸關系、斷層構造及簡易水文地質鑽探工程編錄,應較詳細描述岩石組合特徵
❻ 地質編錄怎樣寫
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路線地質調查,給個東西僅供參考
1.2 岩石觀察描述
1.2.1岩性描述
岩性的觀察描述是野外地質觀察描述工作的基礎,只有在詳細觀察岩性特徵、正確確定岩石名稱後,才能進一步研究其在空間上的變化及其與其他地質體的關系。岩性描述內容:
(1)岩石顏色
為岩石的新鮮面整體顏色(風化面顏色加括弧寫於新鮮面顏色之後)。
(2)結構、構造
侵入岩結構如粗粒、中粒、細粒、微粒、斑狀、似斑狀等,構造如塊狀、斑雜、流動、條帶狀等;
火山岩結構如輝綠、粗玄、球粒、斑狀、集塊、火山角礫、凝灰等,構造如熔渣狀、枕狀、石泡、流紋、流線、流面、餅狀、豆狀等;
碎屑岩結構如粗、中、細粒砂狀、粉砂狀、泥質結構等,並描述膠結類型、膠結成分、層理等特徵;
變質岩如變余結構、粒狀變晶結構、鱗片變晶結構等,變余構造、片麻狀、片狀、千枚狀、板狀、條帶狀構造等。
(3)礦物成分及結晶狀態、粒度形態、含量及變化
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後的順序描述。注意目估礦物含量總和不能大於100%。
對於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態、大小及變化情況,後描述基質;
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膠結物的順序描述;
(4) 蝕變、礦化
蝕變:岩石的蝕變情況,包括蝕變部位、蝕變礦物、殘留礦物;
礦化:金屬礦物種類、目估含量、集合體形式等。
基本要求:正確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1.2.2 岩層(岩體)觀察描述
在岩性觀察的基礎上,向周圍擴大觀察范圍,描述岩層、岩體在空間上的總體特徵。描述內容:
(1)岩相劃分情況;
(2)岩性變化及互層情況;
(3)層理、片理產狀及變化;
(4)包體特徵;
(5)化石產出情況。
基本要求:正確分層。
1.2.3 接觸關系觀察描述
描述不同岩層、岩體之間的相互關系。描述內容:
(1)接觸帶類型:
按接觸界線的明顯程度分為:急變、漸變;
按成因分為:沉積(超覆)、斷層、侵入(脈動、涌動)、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2)接觸帶特徵;
(3)接觸帶侵入岩岩相變化;
(4)原生構造;
(5)內外接觸帶的變化特點;
(6)接觸帶產狀變化
基本要求:正確識別接觸面類型
1.3 構造特徵的觀察描述
1.3.1褶皺構造
(1)褶皺要素
測量兩翼的產狀、褶皺樞紐產狀、軸面產狀、翼間角大小;
(2)組成褶皺的岩層
岩性、新老關系等;
(3)幾何形態
注意觀察描述轉折端形態、各褶皺層的厚度變化、褶皺的對稱性等。
(4)從屬構造
觀察與褶皺有成因聯系的從屬小構造,如小褶皺、節理裂隙、層間滑動、劈理線理的分布、型式及與褶皺的關系等。
1.3.2 斷裂構造
(1)構造岩的描述
按岩石描述內容描述。構造角礫岩著重描述構造角礫成分、礫徑大小、形態、排列形式,膠結物成分、膠結程度等;糜棱岩重點觀察結構特徵及礦物的變形特徵等。
(2)斷層兩盤的岩層(石)及其產狀變化
(3)斷層面產狀及斷層帶寬度的確定。
(4)斷層力學性質及兩盤的相對運動方向
主要根據兩盤地層的新老關系、牽引褶皺、擦痕、階步、羽狀節理、兩側小褶皺、斷層角礫岩等確定。
(5)斷層組合、配置形式及其與其他構造的關系等。
(6)斷層的一些其他特徵
如負地形標志、斷層三角面;斷裂中的礦化蝕變現象等。
1.3.3 節理的觀察
(1)節理產狀測量。
(2)節理的性質及節理面特徵。
(3)節理的充填情況(注意含礦性)。
(4)節利與層理及大構造的關系。
(5)節理的分期配套及組合型式(有重點地觀察)。
1.3.4 劈理的觀察
(1)描述劈理的性質,區分劈理的類型。
(2)測量劈理與層理的產狀及其夾角。
(3)觀測描述劈理與劈理之間的先後順序。
(4)描述劈理與其他構造的關系。
(5)描述劈理域與微劈石的特徵。
1.4 礦石及礦(化)體特徵的觀察描述
首先在地質點或工程中詳細觀察礦石、礦化特徵,並進行礦石命名,在此基礎上加大觀察范圍,追索觀察礦(化)體的總體特徵。
1.4.1 礦石命名原則
(1)凡根據有用礦物目估含量換算的有用元素含量達邊界品位者,一律定為礦石,作為基本名稱。如黃銅礦≥1%(即Cu≥0.3%),則定名為××岩黃銅礦石;對於金而言,如野外快速分析Au≥1×10-6,則暫定為××岩金礦石,其他依此類推。
(2)礦石中若有兩種以上有用礦物,目估含量又分別達到各自的邊界品位,命名時以本項目主攻礦種的礦物作為基本名稱,其他礦物按「少前多後」的原則冠於基本名稱之前。但參與命名的礦物最多不得超過三種。如黃銅金礦石、黃鐵方鉛閃鋅礦石等。
(3)當有用礦物總含量小於50%時,按原岩加有用礦物組合的原則來定名,如透輝石矽卡岩黃銅礦石、構造角礫岩金礦石等;當有用礦物總含量大於50%時,為塊狀礦石,原岩不參與礦石命名,如黃鐵黃銅礦石、方鉛閃鋅礦石等。
(4)為了避免礦石名稱過於冗長,可將基本名稱前的所有「礦」字去掉,如黃鐵黃銅礦石,但在文字描述中「礦」字不能省掉。
1.4.2 礦化命名原則
(1)凡含有用礦物,其中有用組分目估含量在某一界限以上又達不到邊界品位時可稱為礦化。命名時以岩石名稱作基本名稱,其前冠以「××礦化」。如黃銅礦化變質粉砂岩、輝銻礦化凝灰岩等。
(2)有兩種以上礦化時,只選兩種主要的,按「少前多後」的原則冠在岩石名稱之前,其餘在描述中敘述。
(3)參與礦化命名的有用元素目估含量范圍:
Cu品位在0.1%≤Cu≤0.3%時,定為×銅礦化,如輝銅礦化石英砂岩;
Au品位在0.3×10-6≤Cu≤1×10-6時,定為金礦化;
S品位在2%≤S≤6%時,則主要含硫礦物黃鐵礦或磁黃鐵礦參與礦化命名;
其他礦種一般以邊界品位的三分之一左右數值作為礦化命名的含量下限。
1.4.3 礦石描述內容及順序
(1)礦石顏色:礦石總體新鮮顏色,風化色加括弧寫於後。
(2)結構構造:主要的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後面。
(3)礦物成分、含量及產狀特徵:先描述金屬礦物的種類及含量百分比、集合體產狀特徵;後描述脈石礦物種類及其含量變化。
(4)礦物共生組合:主要的(含量多的)在前,次要的在後,最後為脈石礦物,並用短線連接。如:次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石英。
(5)礦化總體特徵:首先概括敘述該礦段的整體礦化程度,包括貧富、均勻程度及其與岩石、構造等的聯系;其次由上到下敘述各段中金屬礦物的組成、含量、產狀等的變化特徵。
(6)礦石的次生變化。
(7)有條件時根據礦物之間的交代關系,確定主要金屬礦物的生成順序,早生成的在前,後生成的在後,並用箭頭依次連接。如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褐鐵礦、孔雀石。
礦化岩石一般先按1.2.1的內容描述原岩特徵,再按上述(3)—(7)的要求描述礦化特徵。
1.4.4 礦(化)體特徵的觀察
(1)礦(化)體的寬度、產狀的測量。
(2)礦(化)體頂、底板圍岩特徵。
(3)礦(化)體沿走向在礦化強度、礦體厚度、產狀等的變化情況。
(4)礦(化)體賦存構造部位、成礦後構造對礦體的影響等。
(5)礦化與蝕變的組合關系。
1.5 圍岩蝕變的觀察描述
(1)蝕變種類:按主要蝕變礦物類型有硅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等;
(2)蝕變礦物分布特徵:如蝕變礦物呈星點狀分布、帶狀分布、面狀分布等等。
(3)蝕變規模及強度:面型蝕變描述其范圍大小如蝕變范圍500米×400米;帶型蝕變說明蝕變帶長度、寬度等。
(4)蝕變分帶及其與圍岩的關系。例如斑岩型礦床從斑岩體內部到遠離圍岩具有鉀化—石英絹雲母化—青磐岩化的分帶等。
(5)蝕變與礦化關系:如蝕變強度與礦化強度具正相關關系,其中黃銅礦與絹雲母化關系密切,輝鉬礦化與鉀化(黑雲母化)關系密切等。
。。。。。。。。很多 ,我也是參考我們單位的規范來的
❼ 原始地質編錄的概念與內容
1. 原始地質編錄的基本概念
地質人員到現場對各種探、采工程所揭露的礦體回及各種地質現象答進行仔細觀察,並用圖表和文字將礦體特徵和各種地質現象如實素描和記錄下來的整套工作,稱原始地質編錄工作。它是收集第一手地質資料的基本的方法。所收集的資料是編制各種綜合地質圖件的基礎,是進行綜合研究的前提,也是評價礦床的重要依據。原始地質編錄具體包括地質測量、實測剖面、坑探工程地質編錄和鑽孔地質編錄。
2. 原始地質編錄的基本內容
原始地質編錄包括現場編錄和整理兩部分。①現場編錄,指在野外現場,編錄人員用適當的信息記錄手段,保留下來的宏觀和微觀地質現象的記錄; ②整理,指在室內,編錄人員根據野外測量結果和採集的標本、樣品的鑒定及測試數據,對現場編錄的內容進行修正、補充、制圖、製表、整飾和歸檔的過程。
❽ 綜合地質編錄
工程地質鑽孔數據建庫採用綜合地質編錄的方式,以鑽孔內的分層作為編錄基本單元。
❾ 水文地質編錄和地質編錄有什麼區別,分別主要描述哪
是岩石質量指標,通用的鑒別岩石工程性質好壞的方法。利用鑽孔的修回正岩芯採取率來評價岩答石質量的優劣。一般用直徑為75mm的金剛石鑽頭和雙層岩芯管在岩石中鑽進,連續取芯,回次鑽進所取岩芯中,長度大於10cm的岩芯段長度之和與該回次進尺的比值,以百分比表示。主要反映岩石完整程度,即裂隙在該地段地層中的發育程度。
❿ 地質編錄的介紹
用文字、圖件、影像、表格等形式,把地質勘探和礦山生產過程所觀測的地版質現象和礦產特點,權采樣、分析以及綜合研究的結果,系統、客觀地加以反映的工作。 它為研究工作地區的地質和礦產規律,評價和開發礦床,提供准確、可靠的資料。按性質,分為原始地質編錄和綜合地質編錄。 在地質勘查、勘探中,對各種工程的地質現象進行編繪、記錄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