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上羅馬道路是什麼意思
⑴ 條條大道通羅馬是什麼意思
條條大路通羅馬: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種,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條等著我們發現專。
條條大屬路通羅馬是著名的英語諺語。出自羅馬典故。古羅馬原是義大利的一個小城邦。公元前3世紀羅馬統一了整個亞平寧半島。公元前1世紀,羅馬城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羅馬帝國為了加強其統治,修建了以羅馬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據史料記載,羅馬人共築硬面公路8萬公里。這些大道促進了帝國內部和對外的貿易和文化交流。公元8世紀起,羅馬成為西歐天主教的中心,各地教徒前往朝聖者絡繹不絕。據說,當時從義大利半島乃至歐洲的任何一條大道開始旅行,只要不停地走,最終都能抵達羅馬。
⑵ ·條條道路通羅馬·是什麼意思
羅馬在古代是義大利中部的一個小城,後來逐步向外擴張,勢力遍及整個地中海地區並回擴展到大西洋方向和歐洲大陸答內部,建立了羅馬帝國。
公元1、2世紀之交,羅馬帝國國勢和人口達到高峰,建立了規模宏大的古代交通運輸網。羅馬人共築硬面公路8 萬公里,其中著名的有阿庇亞大道,波匹利亞大道,奧萊莉亞大道,弗拉米尼亞大道,埃米利亞大道,瓦萊里亞大道,拉丁大道等,另有無數條支線通往帝國各行省。這些道路四通八達,故有「條條道路通羅馬」之說。
後來,人們用「條條道路通羅馬」來比喻達到同一目的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方法和途徑
⑶ 條條大路通羅馬是怎麼來的什麼意思
漢尼拔是古代迦太基(其首都在今日突尼西亞境內)的軍隊統帥,也是世界古代傑出的軍事戰略家。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年—前201年)爆發後,漢尼拔率軍取道西班牙,穿越終年積雪的阿爾卑斯山,直抵亞平寧半島,於前216年攻佔了阿非烏斯河畔的小城——羅馬的重要糧庫坎尼。坎尼的失陷使羅馬大為震驚,也最終促使羅馬下了決戰的決心。當時,羅馬已集結了8萬步兵和6千騎兵的強大兵力,而漢尼拔只有4萬步兵和1萬騎兵。
面對數量占壓倒優勢的敵人,漢尼拔考慮的不是如何避其銳鋒,而是怎樣利用這一帶的平原充分發揮自己騎兵的優勢,在決戰中大量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他很明白,迦太基步兵雖經過了多次殘酷的戰斗考驗,但總的素質還是比對手略遜一籌;而自己騎兵的質量則勝過對方,特別是迦太基馬種優良、紀律嚴明的重騎兵,更具有明顯的優勢,於是,他採取的第一個步驟就是示弱驕敵,誘其盡快出戰。
公元前216年8月2日(會戰開始之前),漢尼拔作了周密部署。他知道該地夏季中午常刮東南風,因此首先佔據了順風的位置,然後指示部分騎兵和輕步兵埋伏在附近有樹林和溝壑的山崗上。接著他精選了500名持長劍的勇士各帶一把匕首,藏在衣服下面,准備按計行事。他還把步兵擺成一個向前凸出的弧形,為了吸引敵人,特意將較弱的高盧兵和西班牙兵配置在弧形的突出點上,將他的騎兵排列在步兵的兩翼,並與之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便機動作戰。羅馬人把全體步兵列為三行,行間留有間隔,騎兵靠在兩側。另外,兩名執政官各帶一千精選的騎兵作為支援部隊集結在戰陣兩端。
會戰開始了。羅馬人一開始就用步兵猛攻對方的突出部,而迦太基步兵則奉命且戰且退,迦太基的陣式逐漸變成了凹進去的弧形。羅馬人滿以為敵陣中央不久將被突破,他們完全可以包抄、聚殲敵軍,因此奮力向前,戰斗隊形變得越來越密集。這時,漢尼拔下令兩翼騎兵齊出,進攻羅馬騎兵並包圍他們的步兵,羅馬騎兵雖然馬匹較差,騎術欠佳,但仍頑強抵抗著。漢尼拔親率一支機動騎兵上前增援也未能立即奏效。
為了更快打亂敵陣,漢尼拔向那500勇士發出了信號。他們得令後離開了隊伍,拖著長劍,像逃兵似地投向敵陣。羅馬的前鋒指揮官收容了這批人,繳了他們的長劍就讓他們到陣後去了。這時迦太基陣營側翼有成隊的非洲精銳步兵喊叫著「潰逃」而去,引得羅馬人前去追擊;不料這喊聲正是預定的信號,埋伏著的迦太基步兵、騎兵一齊殺出,消滅了羅馬追兵後又從側翼猛攻敵陣,這時夾著塵土的大風颳起,羅馬人的投石器無法瞄準目標,而順風的迦太基人卻恰恰相反。看到時機已到,那500名假裝投降的士兵紛紛抽出匕首,從背後沖殺羅馬士兵,並用羅馬人的盾與劍武裝自己,在敵陣中橫沖直撞。羅馬人不知道對方到底有多少混入己陣的詐降者和伏兵,也難於分辨這些與自己持同樣武器的敵人,隊伍逐漸混亂。
看到戰局不妙,主戰最堅決的瓦羅帶著少數騎兵飛快逃跑了。以後,隨著鮑羅斯和多數將領、元老的相繼戰死,羅馬軍隊的士氣終於渙散了,羅馬的大門向漢尼拔轟然洞開。「坎尼之戰」——這個戰爭史上的輝煌戰例,從此成了一個幾乎眾所周知的諺語,那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諺語意指人生目標的實現,不只有一條路可走。同時也有勸慰失敗者不要灰心喪氣或者一條路走到底之意。在坎尼之戰中,漢尼拔進行了周到的准備,充分掌握和利用了地形、氣候及敵人的弱點,並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他的精良騎兵的作用和士兵們的勇敢精神,從而彌補了兵力上的劣勢,最終將戰役引向了勝利。
羅馬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羅馬帝國的中心,交通四通八達,從個行省到羅馬都有大路相通,非常方便,所以有此說。後來就轉意為達到目的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
實際上,偉大的羅馬已經成為某種象徵,所以很多諺語都和羅馬有關系,譬如「來到羅馬,做羅馬人做的事」(入鄉隨俗)、「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等等。
「條條大路通羅馬」實有其路,就是古羅馬人在歐洲各處以及北非修築的英語叫做「Roman roads」的大路,那是堪與中國秦「馳道」相媲美的一項歐洲古代偉大工程。
秦滅六國過程中,修築了許多大路,秦王朝建立以後,繼續維護和修築,形成通往全國主要地區的「馳道」。至今北到內蒙東勝,南到湖南零陵,東到渤海之濱,仍然可以看到那兩千多年前浩大交通工程的遺跡。內蒙東勝境內「直道」(直通正北的秦馳道)保存下來的遺跡還有90華里長,路寬仍在35米以上。當年平原地區馳道的標准路寬是50步,秦制1步6尺,1尺約合現在0.23米,可以算出路寬大約是70米,實在應該看作是古代的「高速公路」。路邊三丈一樹,十里一亭,高速路的附屬設施也有了。
有的書上說秦馳道是秦始皇出巡用的「御道」,恐怕不確。從保存下來的遺跡看,它們顯然都曾大負荷、長時期使用過。如果我們沒忘記當年秦兵出動規模之大在世界歷史上是少有的,動輒幾十萬人,後勤補給運輸任務的艱巨當不難想見;馳道的修築,無疑正是出於軍事上的需要。羅馬大路也是這樣,它主要也是一種「military roads」(軍用路)。第一條道路,從羅馬到義大利南部城鎮卡普阿(Capua),是公元前312年由一位名叫「Appius Claudius Caecus」的督察官(censor)指揮築成的,因而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ViaAppia(英語「Appian Way」,亞必古道)。羅馬人征戰到哪裡,就把這種「大路」修到哪裡,而且縱橫交錯,形成「網路」。在歐洲大陸它們最終都通向羅馬,但在大不列顛,卻都通向倫敦。
羅馬大路的總里程大概不比秦馳道少,但遠沒有秦馳道那麼寬,其路面常常用石塊鋪砌,是「paved roads」,鋪砌方法約與我國南方的卵石路類似,但不同於「石板路」,這就比通常只是夯實土路的秦馳道要好一些。古羅馬的基本軍事單位是「centuria」(顧名思義可知是「百夫團」),標准建制是42個「centuria」組成一個「legion」(軍團),這樣一個羅馬軍團便大約有四千多人。公元前44年愷撒被謀害以後,他的侄孫(grand-nephew)、因被他指定為繼承人(heir)而收為養子的屋大維(GaiusOctavius)與安東尼(MarkAntony)爭奪繼承權,曾把部隊擴充到60個軍團,但獲勝後就削減為28個。羅馬帝國用兵規模遠不如秦軍,通常也就幾萬人,例如,第四任皇帝克勞狄烏斯(Claudius,公元41-54年在位)征服大不列顛的部隊,大約就是4萬人。在這種情況下,羅馬大路自然不需修得像秦馳道那麼寬。
通向羅馬的不只是「羅馬大路」
在征服大不列顛之外,克勞狄烏斯還做了一件大事,就是頒令允許高盧貴族取得羅馬公民權,這對高盧的「Romanization」(羅馬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後來,羅馬帝國在它征服的其他地方,也推行了類似的應該說相當「開明」的做法;而那樣做,實在是有利於把被征服者「羅馬化」的。在這種情況下,大批「外省人」湧入羅馬,凱爾特人(Celts)、柏柏爾人(Berbers)、猶太人(Jews)、埃及人(Egyptians)都有成為羅馬公民的,更不用說備受羅馬人尊敬的希臘人了。這樣,「Roman
⑷ 「條條大路通羅馬「是什麼意思
羅馬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羅馬帝國的中心,交通四通八達,從個行省到羅馬都有大路相通,非常方便,所以有此說。後來就轉意為達到目的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
實際上,偉大的羅馬已經成為某種象徵,所以很多諺語都和羅馬有關系,譬如「來到羅馬,做羅馬人做的事」(入鄉隨俗)、「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等等。
「條條大路通羅馬」實有其路,就是古羅馬人在歐洲各處以及北非修築的英語叫做「Roman roads」的大路,那是堪與中國秦「馳道」相媲美的一項歐洲古代偉大工程。
秦滅六國過程中,修築了許多大路,秦王朝建立以後,繼續維護和修築,形成通往全國主要地區的「馳道」。至今北到內蒙東勝,南到湖南零陵,東到渤海之濱,仍然可以看到那兩千多年前浩大交通工程的遺跡。內蒙東勝境內「直道」(直通正北的秦馳道)保存下來的遺跡還有90華里長,路寬仍在35米以上。當年平原地區馳道的標准路寬是50步,秦制1步6尺,1尺約合現在0.23米,可以算出路寬大約是70米,實在應該看作是古代的「高速公路」。路邊三丈一樹,十里一亭,高速路的附屬設施也有了。
有的書上說秦馳道是秦始皇出巡用的「御道」,恐怕不確。從保存下來的遺跡看,它們顯然都曾大負荷、長時期使用過。如果我們沒忘記當年秦兵出動規模之大在世界歷史上是少有的,動輒幾十萬人,後勤補給運輸任務的艱巨當不難想見;馳道的修築,無疑正是出於軍事上的需要。羅馬大路也是這樣,它主要也是一種「military roads」(軍用路)。第一條道路,從羅馬到義大利南部城鎮卡普阿(Capua),是公元前312年由一位名叫「Appius Claudius Caecus」的督察官(censor)指揮築成的,因而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ViaAppia(英語「Appian Way」,亞必古道)。羅馬人征戰到哪裡,就把這種「大路」修到哪裡,而且縱橫交錯,形成「網路」。在歐洲大陸它們最終都通向羅馬,但在大不列顛,卻都通向倫敦。
羅馬大路的總里程大概不比秦馳道少,但遠沒有秦馳道那麼寬,其路面常常用石塊鋪砌,是「paved roads」,鋪砌方法約與我國南方的卵石路類似,但不同於「石板路」,這就比通常只是夯實土路的秦馳道要好一些。古羅馬的基本軍事單位是「centuria」(顧名思義可知是「百夫團」),標准建制是42個「centuria」組成一個「legion」(軍團),這樣一個羅馬軍團便大約有四千多人。公元前44年愷撒被謀害以後,他的侄孫(grand-nephew)、因被他指定為繼承人(heir)而收為養子的屋大維(GaiusOctavius)與安東尼(MarkAntony)爭奪繼承權,曾把部隊擴充到60個軍團,但獲勝後就削減為28個。羅馬帝國用兵規模遠不如秦軍,通常也就幾萬人,例如,第四任皇帝克勞狄烏斯(Claudius,公元41-54年在位)征服大不列顛的部隊,大約就是4萬人。在這種情況下,羅馬大路自然不需修得像秦馳道那麼寬。
通向羅馬的不只是「羅馬大路」
在征服大不列顛之外,克勞狄烏斯還做了一件大事,就是頒令允許高盧貴族取得羅馬公民權,這對高盧的「Romanization」(羅馬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後來,羅馬帝國在它征服的其他地方,也推行了類似的應該說相當「開明」的做法;而那樣做,實在是有利於把被征服者「羅馬化」的。在這種情況下,大批「外省人」湧入羅馬,凱爾特人(Celts)、柏柏爾人(Berbers)、猶太人(Jews)、埃及人(Egyptians)都有成為羅馬公民的,更不用說備受羅馬人尊敬的希臘人了。這樣,「Roman
⑸ 為什麼說條條道路是通羅馬呢而不是其他什麼地方呢
羅馬在古代是義大利中部的一個小城,後來逐步向外擴張,勢力遍及整個地中海地區並擴展到大西洋方向和歐洲大陸內部,建立了羅馬帝國。 公元1、2世紀之交,羅馬帝國國勢和人口達到高峰,建立了規模宏大的古代交通運輸網。羅馬人共築硬面公路8 萬公里,其中著名的有阿庇亞大道,波匹利亞大道,奧萊莉亞大道,弗拉米尼亞大道,埃米利亞大道,瓦萊里亞大道,拉丁大道等,另有無數條支線通往帝國各行省。這些道路四通八達,故有「條條道路通羅馬」之說。 後來,人們用「條條道路通羅馬」來比喻達到同一目的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方法和途徑 條條道路通羅馬"是古羅馬歷史上傳下來的一句俗語,在古代,羅馬原是一個小小的城邦,後來統一了義大利,發展為強盛的國家,並一度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它修建了以羅馬為中心的輻射四方的大道,以加強自己的軍事和政治的統治,這樣四通八達的道路也溝通了文化,繁榮了商業貿易,從而在中世紀的人民生活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當時民間流傳下來的俗語"條條道路通羅馬",便用來比喻一件事物處於人心所歸的中心地位,能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力和物力。後來,在17世紀,法國寓言作家拉.封丹(1621-1695),又把這句話寫進了《仲裁人,慈善團教士和隱士》這篇寓言。寓言說:這三個人都希望進入天堂,成為真正的聖者,但各人選擇的道路卻不同,然而,他們相信:條條道路通羅馬。以後,就引申了這個成語的含義,表示雖然所走的道路不同,但是可以達到共同的目的地。
⑹ 腦筋急轉彎,無論去那裡都要通過一個地方/一條馬路,叫羅馬。什麼意思
條條大路通羅馬,意思就是達到某種目標的方法或道路很多,不止一條
⑺ 條條大路通羅馬而有的人就生在羅馬是什麼意思
「條條大路通羅馬」原話是「All Roads Lead to Rome」,這是一句諺語,出自《羅馬典故》,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種,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條等著我們發現。
比喻採用許多不同的方法辦事,都可以收到同樣的效果。近似「殊途同歸」。
現實生活的我們,絕大多數都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沒有別墅,也沒有保姆,但是相比起很多一生下來就有各種缺陷的人來說,要幸運得多。
所以才有了後半句「有的人出生在羅馬」。
(7)地質學上羅馬道路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條條大路通羅馬是著名的英語諺語。出自羅馬典故。古羅馬原是義大利的一個小城邦。公元前3世紀羅馬統一了整個亞平寧半島。公元前1世紀,羅馬城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羅馬帝國為了加強其統治,修建了以羅馬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據史料記載,羅馬人共築硬面公路8萬公里。這些大道促進了帝國內部和對外的貿易和文化交流。公元8世紀起,羅馬成為西歐天主教的中心,各地教徒前往朝聖者絡繹不絕。
據說,當時從義大利半島乃至歐洲的任何一條大道開始旅行,只要不停地走,最終都能抵達羅馬。更有趣的是,古羅馬統治者為了調兵遣將的方便,下令在大道的兩旁種上大樹,以便為行軍的士兵遮擋炎熱的陽光。
相傳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話,最早出自羅馬皇帝尤里安(julian the apostate, 331-363)之口。尤里安是君士坦丁一世(約280-337)之侄。他博學多才,集學者、作家和將軍於一身。在位期間(360-363)允許宗教信仰自由,並允許猶太人在耶路撒冷重建聖廟。其本人信奉異教,是君士坦丁之後唯一的非基督教徒帝王。因此教會稱他為「叛教者」(apostate)。
⑻ 條條道路通羅馬是什麼意思
你好:英文原話:All Roads Lead to Rome
解釋:「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種。
人生的路也不只一條等著我們發現」
條條大路通羅馬是著名的英語諺語。出自羅馬典故。古羅馬原是義大利的一個小城邦。公元前3世紀羅馬統一了整個亞平寧半島。公元前1世紀,羅馬城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羅馬帝國為了加強其統治,修建了以羅馬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據史料記載,羅馬人共築硬面公路8萬公里。這些大道促進了帝國內部和對外的貿易和文化交流。公元8世紀起,羅馬成為西歐天主教的中心,各地教徒前往朝聖者絡繹不絕。據說,當時從義大利半島乃至歐洲的任何一條大道開始旅行,只要不停地走,最終都能抵達羅馬。更有趣的是,古羅馬統治者為了調兵遣將的方便,下令在大道的兩旁種上大樹,以便為行軍的士兵遮擋炎熱的陽光。 相傳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話,最早出自羅馬皇帝尤里安(julian the apostate, 331-363)之口。尤里安是君士坦丁一世(約280-337)之侄。他博學多才,集學者、作家和將軍於一身。在位期間(360-363)允許宗教信仰自由,並允許猶太人在耶路撒冷重建聖廟。其本人信奉異教,是君士坦丁之後唯一的非基督教徒帝王。因此教會稱他為「叛教者」(apostate)。
條條大道通羅馬可喻為:達到同一目的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方法和途徑。
與漢語成語殊途同歸,或俗話水流千里歸大海相似。
All Roads Lead to Rome
這句話出自西哥特王阿拉里克;
公元五世紀前後,西羅馬帝國內政腐敗,而日益強悍的日耳曼族群勢力則嚴重威脅著羅馬;
日耳曼族群中最有實力的西哥特王阿拉里克一直想要攻佔羅馬,但是屢屢敗於西羅馬將軍斯提里科之手;
雙方交鋒近十五年,阿拉里克每每都被斯提里科打的大敗;
雖然屢戰屢敗,但阿拉里克從未放棄;
善敗者終勝,公元407年,西羅馬皇帝霍諾留自毀長城,以反叛罪殺死斯提里科;
當時身在斯洛維尼亞的阿拉里克得到斯提里科被殺的消息後,仰天大笑:「終於沒有人能阻止我去羅馬了。」
當他手下的將軍問:「不知大王打算走哪條路去羅馬?」
西哥特王哈哈大笑,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All Roads Lead to R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