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線包括哪些問題
① 常見的工程地質問題有哪些
風化、破碎岩層。風化一般在地基表層,可以挖除。破碎岩層有的較淺,可以挖除。有的埋藏較深,如斷層破碎帶,可以用水泥漿灌漿加固或防滲;風化、破碎處於邊坡影響穩定的,可根據情況採用噴混凝土或掛網噴混凝土罩面,必要時配合注漿和錨桿加固。
斷層、泥化軟弱夾層。對充填膠結差,影響承載力或抗滲要求的斷層,淺埋的盡可能清除回填,深埋的注水泥漿處理;淺埋的泥化夾層可能影響承載能力,盡可能清除回填,深埋的一般不影響承載能力。斷層、泥化軟弱夾層可能是基礎或邊坡的滑動控制面。
鬆散、軟弱土層。對不滿足承載力要求的鬆散土層,如砂和砂礫石地層等,可挖除,也可採用固結灌漿、預制樁或灌注樁、地下連續牆或沉井等加固;對不滿足抗滲要求的,可灌水泥漿或水泥黏土漿,或地下連續牆防滲;對於影響邊坡穩定的,可噴射混凝土或用土釘支護。
滑坡體。斜坡內可能沿滑動面下滑的岩體稱為滑坡體。滑坡發生往往與水有很大關系,滲水降低滑坡體尤其是滑動控制面的摩擦系數和黏聚力,要注重在滑坡體上方修築截水設施,在滑坡體下方築好排水設施。防止滑坡,經過論證可以在滑坡體的上部刷方減重,未經論證不要輕易擾動滑坡體。
地下水發育地層。當地下水發育影響到邊坡或圍岩穩定時,要及時採用洞、井、溝等措施導水、排水,降低地下水位。
對結構面不利交匯切割和岩體軟弱破碎的地下工程圍岩,地下工程開挖後,要及時採用支撐、支護和襯砌。支撐多採用柱體、鋼管排架、鋼筋或型鋼拱架,拱架的間距根據圍岩破碎的程度決定。
岩溶與土洞。當建築工程不可能避開時,可挖除洞內軟弱充填物後回填石料或混凝土。不方便挖填的,可採用長梁式、桁架式基礎或大平板等方案跨越洞頂,也可對岩溶進行裂隙鑽孔注漿,對土洞進行頂板打孔充砂、砂礫,或做樁基處理。
② 地質縫合線問題
縫合線 同【地復縫合線】。
沉積制岩的一種構造現象。常見於石灰岩、大理岩中,石英岩中也可見到。在岩石剖面上呈鋸齒狀曲線,狀如動物頭蓋骨中的接合縫,在平面上是起伏不平的面。通常與岩層面大致平行,也可斜交或垂直。其成因一般認為是在上覆岩層靜壓力下,岩石受到沿其各種縫隙、粒間空隙進入的地下水的不均勻溶解並相互擠壓形成。
③ 海洋工程地質問題包括哪些內容
海洋工程地質是研究與人類工程建築活動有關的地質問題的學科,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海洋工程地質學的目的在於查明建設地區或建築場地的地質條件,分析、預測和評價可能存在和發生的海洋工程地質問題,及其對建築物和地質環境的影響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質現象的措施,為保證工程建設的合理規劃、建築物的正確設計、順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質科學依據.海洋工程地質學還要研究海洋工程地質條件的區域分布特徵和規律,預測其在自然條件下和工程建設活動中的變化,和可能發生的地質作用,評價其對工程建設的適宜性.
研究方法
包括地質學方法、實驗和測試方法、計算方法和模擬方法. 地質學方法即自然歷史分析法,是運用地質學理論,查明海洋工程地質條件和地質現象的空間分布,分析研究其產生過程和發展趨勢,進行定性的判斷.它是海洋工程地質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礎. 實驗和測試方法,包括為測定岩、土體特性參數的實驗、對地應力的量級和方向的測試,以及對地質作用隨時間延續而發展的監測. 計算方法,包括應用統計數學方法對測試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利用理論或經驗公式對已測得的有關數據,進行計算,以定量地評價海洋工程地質問題. 模擬方法,可分為物理模擬(也稱海洋工程地質力學模擬)和數值模擬,它們是在通過地質研究,深入認識地質原型,查明各種邊界條件,以及通過實驗研究獲得有關參數的基礎上,結合建築物的實際作用,正確地抽象出海洋工程地質模型,利用相似材料或各種數學方法,再現和預測地質作用的發生和發展過程. 電子計算機在海洋工程地質學領域中的應用,不僅使過去難以完成的復雜計算成為可能,而且能夠對數據資料自動存儲、檢索和處理,甚至能夠將專家們的智慧存儲在計算機中,以備咨詢和處理疑難問題.
特徵和規律
海洋工程地質學還要研究海洋工程地質條件的區域分布特徵和規律,預測其在自然條件下和工程建設活動中的變化,和可能發生的地質作用,評價其對工程建設的適宜性. 由於各類工程建築物的結構和作用,及其所在空間范圍內的環境不同,因而可能發生和必須研究的地質作用和海洋工程地質問題往往各有側重.據此,海洋工程地質學又常分為水利水電海洋工程地質學、道路海洋工程地質學、采礦海洋工程地質學、海港和海洋海洋工程地質學等. 海洋工程地質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地質學方法、實驗和測試方法、計算方法和模擬方法. 地質學方法即自然歷史分析法,是運用地質學理論,查明海洋工程地質條件和地質現象的空間分布,分析研究其產生過程和發展趨勢,進行定性的判斷.它是海洋工程地質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礎. 實驗和測試方法,包括為測定岩、土體特性參數的實驗、對地應力的量級和方向的測試,以及對地質作用隨時間延續而發展的監測. 計算方法,包括應用統計數學方法對測試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利用理論或經驗公式對已測得的有關數據,進行計算,以定量地評價海洋工程地質問題. 模擬方法,可分為物理模擬(也稱海洋工程地質力學模擬)和數值模擬,它們是在通過地質研究,深入認識地質原型,查明各種邊界條件,以及通過實驗研究獲得有關參數的基礎上,結合建築物的實際作用,正確地抽象出海洋工程地質模型,利用相似材料或各種數學方法,再現和預測地質作用的發生和發展過程. 未來發展 海洋地質
電子計算機在海洋工程地質學領域中的應用,不僅使過去難以完成的復雜計算成為可能,而且能夠對數據資料自動存儲、檢索和處理,甚至能夠將專家們的智慧存儲在計算機中,以備咨詢和處理疑難問題.
④ 各種地質構造對線路設計有哪些影響
工程地質對建築結構的影響,主要是地質缺陷和地下水造成的地基穩定性、承載力、抗滲性、沉降等問題,對建築結構選型、建築材料選用、結構尺寸和鋼筋配置等多方面的影響。這些影響在各個工程項目的差別較大,具體分為以下幾方面:
(1)對建築結構選型和建築材料選擇的影響。
例如,按功能要求可以選用磚混或框架結構的,因工程地質原因造成的地基承載力、承載變形及其不均勻性的問題,而要採用框架結構、筒體結構;可以選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而要採用鋼結構;可以選用砌體的,而要採用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
(2)對基礎選型和結構尺寸的影響。
有的由於地基土層鬆散軟弱或岩層破碎等工程地質原因,不能採用條形基礎,而要採用片筏基礎甚至箱形基礎。對較深鬆散地層有的要採用樁基礎加固。有的要根據地質缺陷的不同程度,加大基礎的結構尺寸。
(3)對結構尺寸和鋼筋配置的影響。
為了應對地質缺陷造成的受力和變形問題,有時要加大承載和傳力結構的尺寸,提高鋼筋混凝土的配筋率。
(4)地震烈度對建築結構和構造的影響。
工程所在區域的地震烈度越高,構造柱和圈樑等抗震結構的布置密度、斷面尺寸和配筋率要相應增大。
⑤ 幾個地質問題的探討
(一)省內主幹性斷裂的釐定
斷裂是大地構造單元間重要界線,也是深層地殼結構變異的表現。在研究地質背景基礎上,利用重、磁資料確定區域性斷裂,或者根據地球物理場資料,印證地質構造的存在,判別的主要准則是:①重、磁場的重要分區界線;②重磁場的梯度帶;③線性重磁異常;④定向排列的異常群;⑤異常走向的突變或錯位;⑥沿走向場值的突變;⑦異常同形扭曲部分。
圖1-2-3全省莫霍面等深線圖上反映了依據重磁,結合地震、MT資料釐定的23條主幹性斷裂的位置。其中一些斷裂是地質調查確認的。但有一些性質判別和地表位置認識上有不同,有待研究討論(表1-2-3)。現擇其主要的介紹如下:
表1-2-3 浙江省地球物理識別主要斷裂一覽表
續表
1)江山-上虞岩石圈斷裂:西起江山淤頭,經龍游溪口北,過金華、諸暨東南,越慈溪、而入杭州灣。重、磁、MT和地震都有反映,主要是:①布格重力異常及上延10km、20km、30km、40km異常圖均有梯度帶顯示,方向導數特徵線連續性好;②航磁呈正異常;③奇點法在金華南發生相位反轉;④龍游溪口北是地震波速度結構變異地段;⑤大地電磁在龍游溪口北、諸暨廿八里牌出現低阻帶,深可及軟流層並產生小的隆起(圖1-2-8);⑥在該斷裂兩側,莫霍面下的波速不同。
該斷裂帶江山—金華段,不同方法的定位基本一致,金華向北東,航磁和地質觀察,斷裂在義烏—陳蔡—平水一線;而重力場和MT分界,東端伸向上虞。認識不一致的原因,一種可能是東段受到其他後期構造干擾,或認為浙東南變質基底在諸暨—紹興呈推覆體出現,其根部偏在東南側。
2)麗水-餘姚岩石圈斷裂。北東起自餘姚,經嵊州、磐安、縉雲、麗水東側,經景寧向南延入福建,是餘姚-海豐斷裂的北東段。MT顯示為深及軟流層高角度低阻帶。沿斷裂為重磁異常,兩側磁場有錯位滑移和磁參數矢量的變化。
3)溫州-普陀深斷裂:沿海岸帶的重力梯度帶分布,向南延入福建,即南澳-長樂斷裂,省內相當於溫州-鎮海斷裂。該斷裂是沿海幔隆與浙東幔拗的分界。沿線斷續分布等軸狀重磁異常,控制一系列白堊紀火山盆地和燕山晚期岩體,其東側尤以晶洞鉀長花崗岩為特色。該斷裂受北西向構造干擾,連續性較差,乃有泰順-黃岩、臨海-鎮海等不同的名稱。
(二)關於浙東南火山岩厚度
浙東南中生代火山岩覆蓋面積佔90%以上,歷經燕山早期和晚期的噴發堆積,基底岩層除少數構造斷塊和天窗之外,幾乎全部隱藏其真面目。中生代火山岩蓋層密度值差異不大,但與基底岩層有一定的密度差,可近似地將火山岩看成一個密度值較均勻的塊體。用單一密度界面、Δg對數功率譜、ΔT對數功率譜法3種方法計算火山岩厚度,總趨勢大體一致。
浙東南火山岩厚度普遍在2km以上。在麗水-餘姚斷裂與溫州-鎮海斷裂之間的區域,火山岩厚度最大。其中以三門灣以西(小將、龍皇堂一帶)、黃岩—仙居(括蒼山—望海崗一帶),青田地區(前村—海溪一帶)以及泰順—景寧—慶元地區4片,火山岩厚度大於3km(圖1-2-9);沿海地區餘姚、寧波、象山、三門、玉環、溫州、平陽等地區,火山岩厚在1km左右。
圖1-2-8 屯溪—溫州剖面電阻率二維電性結構模型圖(單位:Ω·m)
(據張春霖,1995,轉引自李繼亮)
1—1~3 Ω·m;2—5~8Ω·m:3—10~15 Ω·m
圖1-2-9 浙東南火山岩厚度推斷圖
(三)大型隱伏岩漿房(岩體)
侵入岩體在剩餘重力場上反映為圈閉的負異常,全省有62個低密度的花崗質岩體,一個高密度岩體。有些岩體處在較大的負場中,推測其中10處深部有隱伏岩漿房。浙西北5處,分別是天目山、河橋、富陽、千里崗、石耳山;浙東南5處,分別是括蒼山、前村、小將、景寧、塔石。這些隱伏岩漿房,一般寬20~30km,埋深4~10km。它們與地殼表層剝露的岩體、構造-岩漿帶的關系,是值得研究的。
⑥ 常見工程地質有哪些問題與防治
工程地質問題是指已有的工程地質條件在工程建築和運行期間會產生一些新的變化和發展,構成威脅影響工程建築安全的地質問題稱為工程地質問題。由於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多變,不同類型的工程對工程地質條件的要求又不盡相同,所以工程地質問題是多種多樣的。就土木工程而言,主要的工程地質問題包括:(1) 地基穩定性問題:是工業與民用建築工程常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它包括強度和變形兩個方面。此外岩溶、土洞等不良地質作用和現象都會影響地基穩定。鐵路、公路等工程建築則會遇到路基穩定性問題。(2) 斜坡穩定性問題:自然界的天然斜坡是經受長期地表地質作用達到相對協調平衡的產物,人類工程活動尤其是道路工程需開挖和填築人工邊坡(路塹、路堤、堤壩、基坑等),斜坡穩定對防止地質災害發生及保證地基穩定十分重要。斜坡地層岩性、地質構造特徵是影響其穩定性的物質基礎,風化作用、地應力、地震、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對斜坡軟弱結構面作用往往破環斜坡穩定,而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是影響其穩定的重要因素。(3) 洞室圍岩穩定性問題:地下洞室被包圍於岩土體介質(圍岩)中,在洞室開挖和建設過程中破壞了地下岩體原始平衡條件,便會出現一系列不穩定現象,常遇到圍岩塌方、地下水涌水等。一般在工程建設規劃和選址時要進行區域穩定性評價,研究地質體在地質歷史中受力狀況和變形過程,做好山體穩定性評價,研究岩體結構特性,預測岩體變形破壞規律,進行岩體穩定性評價以及考慮建築物和岩體結構的相互作用。這些都是防止工程失誤和事故,保證洞室圍岩穩定所必需的工作。(4) 區域穩定性問題:地震、震陷和液化以及活斷層對工程穩定性的影響,自1976年唐山地震後越來越引起土木工程界的注意。對於大型水電工程、地下工程以及建築群密布的城市地區,區域穩定性問題應該是需要首先論證的問題。
⑦ 什麼是地質分界線
地質分界線是不同來地質源體和地質現象之間的界線,即地層、岩體、礦體等的分界面和斷層面同地表或某一剖面的交線。它是一個地質的概念,劃分和確定地質界線,是地質填圖或有關地質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地質圖上所填繪的地質界線,可以反映出一個地區的地質構造輪廓。
等高線是以海拔劃分的,即相同海拔點的聯線。
地質界線與海拔沒有關系。等高線一定是閉合的,而地質界線中地層、岩體、礦體等的分界線是閉合的,斷層界線則未必是閉合的。
⑧ 工程地質條件包括哪些因素
(1) 地層的岩性: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它們的成因、時代、岩性 相關書籍
、產狀版、權成岩作用特點、變質程度、風化特徵、軟弱夾層和接觸帶以及物理力學性質等.(2) 地質構造:也是工程地質工作研究的基本對象,包括褶皺、斷層、節理構造的分布和特徵、地質構造,特別是形成時代新、規模大的優勢斷裂,對地震等災害具有控製作用,因而對建築物的安全穩定、沉降變形等具有重要意義.(3) 水文地質條件:是重要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動態和化學成分等.(4) 地表地質作用:是現代地表地質作用的反映,與建築區地形、氣候、岩性、構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關,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風沙移動、河流沖刷與沉積等,對評價建築物的穩定性和預測工程地質條件的變化意義重大.(5) 地形地貌: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狀況、山坡陡緩程度與溝谷寬窄及形態特徵等;地貌則說明地形形成的原因、過程和時代.平原區、丘陵區和山嶽地區的地形起伏、土層厚薄和基岩出露情況、地下水埋藏特徵和地表地質作用現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徵,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到建築場地和路線的選擇.
⑨ 環境地質問題有哪些
環境地質一詞最早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的文獻版中。那時這些工權業發達國家,已感到環境問題的迫切性,開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質等問題的研究列為環境地質研究的范疇。
環境地質問題主要包括: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地面塌陷愈來愈突出,影響城市建設
城市地下水超采,產生許多區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
地下水的局部污染較嚴重,影響城市供水安全。
活動斷裂與地震威脅城市安全。
沿海城市海水人侵、海岸侵蝕與淤積問題
⑩ 一、什麼是工程地質條件,包括哪些方面
工程地質條件是指對工程建築有影響的各種地質因素的總稱。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震、水文地質、天然建築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變形等不良物理地質現象。
工程地質條件即工程活動的地質環境,可理解為工程建築物所在地區地質環境各項因素的綜合。一般認為它包括岩土(岩石和土)的類型及其工程性質、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條件、地表地質作用和天然建築材料等。
岩土的類型及其工程性質
這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它們的成因、時代、岩性、產狀、成岩作用特點、變質程度、風化特徵、軟弱夾層和接觸帶以及物理力學性質等。
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是工程地質工作研究的基本對象,包括褶皺、斷層、節理構造的分布和特徵。地質構造,特別是形成時代新、規模大的優勢斷裂,對地震等災害具有控製作用,因而對建築物的安全穩定、沉降變形等具有重要意義。
水文地質條件
這是重要的工程地質因素,地下水是降低岩、土體穩定性的重要因素,又在某些情況下對建築物的某些部位(如基礎)發生侵蝕作用,影響建築物的安全。它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動態和水質等。
地表地質作用
是現代地表地質作用的反映,與建築區地形、氣候、岩性、構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關,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風沙移動、河流沖刷與沉積等等,對評價建築物的穩定性和預測工程地質條件的變化意義重大。
地形地貌
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狀況、山坡陡緩程度與溝谷寬窄及形態特徵等,地貌則說明地形形成的原因、過程和時代。平原區、丘陵區和山嶽地區的地形起伏、土層厚薄和基岩出露情況、地下水埋藏特徵和地表地質作用現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徵,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到建築場地和線路的選擇。
天然建築材料
工程中常用的天然建築材料主要有:粘性土料、砂性土、砂卵礫石料、碎石、塊石石料等,在大型土木及水利工程中,天然建築材料的量、質及開采運輸條件等,直接關繫到場址選擇、工程造價、工期長短等,因此,它也是工程地質條件評價的重要內容,有時甚至可以成為選擇工程建築物類型的決定性因素。
(10)地質線包括哪些問題擴展閱讀:
這些主要工程地質條件又分為場地地質和地基兩個方面。在不同勘察階段,對這兩個方面的側重應有所不同,但不能偏廢,如在選址和初步勘察階段,勘察工作側重在場地地質,同時也對地基進行一定的研究。在詳勘階段則多側重地基問題,但也要對場地地質作必要的調查研究工作。
自然條件是因地而異的,建築物類型和性質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況下作為重點研究對象的工程地質條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異,如在山區建築,與場地穩定性有密切關系的地質現象(地層褶皺、斷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對地下建築來說,地質構造對建築物的穩定性有很大影響,而岩石產狀、斷層、節理和破碎帶的性質與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工程地質條件的好壞是對建築地區,場址選擇,建築總平面布置,以及主要建築物地基基礎工程的設計與施工都有密切關系和影響,必須在工程建築設計前將該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預先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