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層接觸在地質圖上有什麼特徵
⑴ 斷層可能出現哪些特徵
1.斷層面和斷層帶上的標志 斷層面(帶)上常遺留以下痕跡:
(1)斷層擦痕斷層兩盤相對錯動,常在斷層面上留下平行細密而均勻的擦痕,有時形成相間平行排列的擦脊和擦槽。這些擦痕有時呈一頭粗深一頭淺細的「丁」字形,由粗向細的方向代表對盤運動的方向。用手撫摸擦痕,有不同方向的滑澀的手感,光滑方向代表對盤移動方向。
(2)斷層滑面(鏡面)斷層兩盤相對錯動,可引起斷層面上的溫度升高,使一些鐵、錳、鈣、硅等成分的物質粉末重熔,敷在斷層面上形成一層光滑的薄膜,叫斷層滑(鏡)面。在扭性、壓扭性斷層面上更容易出現斷層滑面。
(3)階步斷層兩盤相對錯動,在斷層面上所形成的小陡坎(台階)稱階步。階步常垂直擦痕方向延伸,但延伸一般不遠,階步間彼此平行排列。階步陡坎方向指示對盤運動方向。
(4)斷層構造岩斷層作用常在斷層帶形成各種構造岩。最常見的構造岩有斷層角礫岩,的角礫稜角顯著,大小不一,一般無定向排列,角礫的成分與斷層兩盤的成分相同。斷層角礫常被鈣、硅、鐵、粘土等物質膠結。典型的斷層角礫岩常見於正斷層(或張性斷層)。
如果斷層兩盤劇烈錯動,破碎岩石常被輾磨成細小碎屑和粉末,呈鱗片狀或小透鏡體狀(肉眼不易分辨),定向排列顯著。若松軟未膠結,稱斷層泥;若膠結起來,緻密堅硬,稱糜棱岩。在逆斷層、平推斷層中常見此種構造岩。
(5)構造透鏡體在壓性、壓扭性斷層帶中,因常形成兩組共軛節理,把岩石切成菱形方塊,然後又沿節理面滑動。稜角部分或大部分消失,呈透鏡體狀,叫構造透鏡體。在透鏡體周圍往往環繞著片狀礦物,形成片理。
2.岩層上的標志
(1)岩層的不連續 斷層常把原來連續的地層、礦脈、岩脈、變質帶以及各種構造線錯開,使它們發生不連續或中斷現象,特別是橫斷層、傾向斷層和平推橫斷層,這種現象非常明顯。
應該指出,岩層和構造的錯開中斷,也可因岩層尖滅和岩層的角度不整合接觸等所形成,斷層接觸和角度不整合接觸所形成的岩層中斷現象比較圖。二者最主要區別是,斷層所形成的岩層中斷是上盤岩層界線與斷層線斜交,而不整合所形成的岩層中斷,是不整合面上的岩層界線與不整合線平行。(2)岩層的重復或缺失,加厚或變薄走向斷層或縱斷層(無論是正斷層或逆斷層)必然會產生岩層重復或缺失的現象。岩層重復或缺失決定於斷層性質、斷層產狀和被切斷岩層的產狀三者之間的關系,如表7-2所列。褶曲和不整合也可造成岩層的重復或缺失,但它們是有區別的,如表7-3。
表7-2 走向斷層造成岩層重復和缺失
表7-3 斷層、褶曲、不整合所造成的岩層重復與缺失特徵比較表
(3)岩層產狀的變化 樞紐(旋轉)斷層形成時,斷層線兩側的岩層產狀發生很大變化。
3.斷層兩側的伴生構造標志 在斷層面的一側或兩側,常形成一些伴生的褶皺、節理等構造,作為斷層存在的證據,並可用以判斷斷層的力學性質和兩盤的移動方向。
(1)拖拉褶皺 又名牽引褶皺。柔性較大的岩層斷開時,斷層面一側或兩側常發生一些拖拉而成的小褶皺,這種小褶皺的特點是:①多為傾斜或倒轉褶皺;②離開褶皺面一定距離,這種小褶皺即漸消失;③拖拉褶皺的形成過程,正斷層和逆斷層的拖拉褶皺形態不同。根據拖拉褶皺的形態可判斷兩盤的運動方向,從而進一步確定斷層的性質。其方法是:拖拉褶皺的弧頂所指的方向指示其所在盤的移動方向。拖拉褶皺的弧頂指向和箭頭方向是一致的。
(2)伴生節理在斷層面的一側或兩側,常因上下盤錯動產生若干組有規律的節理。
4.斷層的間接(地貌、水文、植被等)標志
(1)斷層崖和斷層三角面 斷層面(一般是上升盤)露出地表形成懸崖,叫斷層崖。有時沿著斷層線,由於兩側岩石性質不同,在差異侵蝕作用下亦可形成陡坡或懸崖,叫斷層線崖。
多數斷層崖形成後,受到流水的侵蝕切割,形成V形谷,谷與谷間形成一系列三角形面,稱斷層三角面。這種面有時也可呈梯形面。山西太谷、內蒙大青山麓、關中華山北麓等都有明顯的斷層崖或三角面。但必須注意,三角面、懸崖等並不完全與斷層有關。
(2)山脈錯開或中斷 山脈的山脊或山峰一般順著岩層的走向延伸,如果突然錯開、中斷或呈大角度拐彎,或截然與平原相接觸,則可考慮有斷層的可能性。
(3)斷層谷、斷陷湖、斷層泉 順斷層線或地塹常形成斷層谷,或形成一系列斷陷湖盆。有時沿斷層線出現一系列泉水。如內蒙古涼城縣岱海,就是一個斷陷湖。如果水系突然呈直角轉折也可能與斷層(或節理)有關。
(4)火山分布 第四紀火山錐常沿著斷層線或斷層的交叉點分布,因此有規律分布的火山錐或侵入體,可能與斷層有關。
(5)植被變化 斷層線兩側因岩性不同、土壤性質不同,可以有規律地生長著各異的植被;有時斷層帶為地下水富水帶,生長著茂盛的或喜濕的植被。
⑵ 怎麼在地質圖上判別正斷層或逆斷層
判斷斷層為正斷層還是逆斷層可以通過上盤沿斷層相對的方向辨別,上盤沿斷層內向下方運動容的斷層為正斷層,上盤沿斷層面相對上升的斷層是下斷層。
斷層上盤相對於下盤沿斷面向下運動,即上盤標志層跡線下方的斷層(見斷層上盤與下盤)。正斷層的斷面傾角較陡,一般約為60º。一般認為多數正斷層是在重力作用和水平張力作用下形成的,正斷層斷面的傾角一般為45度~90度。
逆斷層是上盤沿斷層面相對上升的斷層,一般認為逆斷層是受到近與水平的擠壓應力作用而成,因之多與皺褶相伴生。
(2)斷層接觸在地質圖上有什麼特徵擴展閱讀
無論是正斷層還是逆斷層,它們都具有以下特徵:
1、斷層規模愈大,推移距離愈遠,斷層面傾角也愈平緩,有時斷層面呈波狀起伏。逆掩斷層常顯示出強烈的擠壓破碎現象,形成角礫岩、糜棱岩等構造岩。
2、在斷層帶上往往岩石破碎,易被風化侵蝕。沿斷層線常常發育為溝谷,有時出現泉或湖泊。
3、斷層的產生是由於地殼運動中產生的強大的壓力和張力,超過岩層本身的強度對岩石產生破壞作用而形成的。
⑶ 假整合和不整合接觸在地質圖和剖面圖上有何表現怎樣鑒別
假整合就是不整合的一種。表面上是整合接觸,但兩地層中間缺失了一套或幾套地層,也叫平行不整合。至於不整合中區別於假整合的不整合關系叫角度不整合,就是接觸面與地層產狀相差較大的不整合關系。
⑷ 地質圖上怎麼判斷正逆斷層
首先你要學會斷層的表示方法,判斷斷層的性質,是正斷層還是逆斷層;然後,根據垂直於斷層走向的方向上兩盤對應點等值線的值(或地層的深淺)來判斷上盤和下盤:1、如果是正斷層,等值線絕對值(深度在海拔以下前面加負號)大的或地層深的一盤為上盤(下降盤,當然,上升或下降是相對位置而言,斷層分析里有講的),另一盤為下盤(上升盤);2、如果是逆斷層,等值線絕對值大的或地層深的一盤為下盤(下降盤),另一盤為上盤(上升盤).不知道我講清楚了沒有,你可以針對不同的情況,自己畫上幾張草圖就明白了
⑸ 簡述如何區分地質體之間的接觸關系是斷層接觸還是角度不整合接觸
在野外如何區分地質體之間的接觸關系是斷層接觸還是角度不整合接回觸
斷層是岩體發答生明顯位移的破裂帶,上下兩層地層的產狀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兩套地層的時代不連續,兩者之間有代表長期風化剝蝕與沉積間斷的剝蝕面存在是角度不整合。
一、角度不整合接觸有以下特點:
1.有明顯的侵蝕面存在,侵蝕面上往往有底礫岩、風化殼等;
2.有名校的岩層缺失現象,代表長期間斷;
3.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古生物等有明顯差異。
二、斷層接觸的存在有多種地貌、構造和其他構造標志:
1.地貌標志:水表的斷錯,河流的突然轉彎、山脊的終止或斷錯、山地與平原的截然交接、串珠狀或者狹長的線狀湖泊、地熱采水的帶狀分布;
2.構造標志:地層或其他地質、構造標志體的錯斷,斷層構造岩的發育,構造變形的線性強化,斷層滑面的存在,構造線的突然中止或斷錯;
3.其他構造標志:沉積相的突變或者沉積厚度的突變,線狀分布的火山活動或者火山機構,線狀分布的熱液礦床。
⑹ 在地質圖上怎麼辨別正逆斷層
正斷層 上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的斷層稱正斷層,斷層面傾角一般較陡.逆斷層 上盤相對版上升、下權盤相對下降的斷層是,斷層面傾角變化較大,從陡傾到近水平.一系列低角度逆斷層組合起來,被沖斷的岩片就象屋頂上的瓦片那樣一個疊一個,可形象地稱為疊瓦狀構造.
⑺ 褶皺和斷層在平面地質圖上如何區別
正規的圖紙有圖例顯示,懂行的都能看懂。斷層在地質圖上是以線形表示,一看就能明白。至於你說的褶皺是不是指的沉積岩的產狀?通過區域填圖測量產狀是可以分出背斜、向斜,統稱亦叫褶皺。不知是否滿意哦
⑻ 如何區分地質體接觸關系是斷層還是不整合
這個簡單啊朋友,斷層接觸關系一定要有斷層證據存在的哦,比如斷層泥,回斷層破碎帶,斷層角礫,答並且斷層接觸關系沒有地層的缺失,但是呢,斷層破碎帶有可能很窄,幾厘米,也有可能很寬,幾公里,這個主要還是要看斷層證據了。
不整合接觸關系又分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了,平行不整合一般具有地層的缺失,這個要結合當地地形地質圖,看有沒有地層的缺失,如果有,但是地層是平行接觸的,那肯定是平行不整合,如果既有地層的缺失,在上下地層接觸時又有角度的偏差,那就是角度不整合了。
兩者主要的區別和鑒定標准還是斷層證據的存在。如果沒有斷層證據,那肯定不是斷層了。
打的好辛苦,希望可以給你幫助。
⑼ 地質內容及特徵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1.水平岩層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①岩層界線與等高線平行或重合(圖13-45中白堊系)。②同一岩層在不同地點的出露標高相同。如果未經河流切割,在地面上只能看見新地層的頂面;若經過河流下切形成溝谷,則表現為新地層位於高處,老地層位於低處。③岩層的厚度等於頂面和底面的高差。
2.傾斜岩層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①如果地形較平坦,地層界線大致平行延伸。②如果地形有較大起伏時(如有山有谷),地層界線與等高線斜交,在溝谷和山脊處常常形成V字形彎曲。不同傾向、傾角的地層在不同坡度的地形上,有規律地表現為不同的V字形彎曲,稱為V字形法則(圖13-45)。
其他構造線如斷層線等,其露頭形狀也適用於V字形法則。該法則常用於指導填繪大比例尺地質圖。小比例尺地質圖上,因地形、地層走向線彎曲反映不明顯,故較少運用V字形法則。地質圖上一般會標注產狀,所以不作詳述,構造地質學中將詳細介紹。
3.褶皺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背斜和向斜 圖上地層對稱重復出現,從核部到兩翼,地層越來越新為背斜;反之則為向斜(圖13-46)。
圖13-46 金牛鎮地質圖
(據徐開禮等,1984)
褶皺類型 根據圖上標注的地層產狀分析:兩翼傾角大致相等,傾向相反,為直立褶皺;兩翼傾角不等,傾向相反,為傾斜褶皺;兩翼傾角不等,但傾向相同,為倒轉褶皺(圖上會用倒轉產狀符號表示倒轉翼)。組成褶皺的地層界線大致平行,延伸很遠,為線形褶皺;如果地層界線為長圓形或近似渾圓形,則為短背斜、短向斜、穹隆或構造盆地。
樞紐產狀 兩翼地層界線大致平行延伸,表示樞紐是水平的;如果核部忽寬忽窄,表示樞紐呈波狀起伏;如果地層界線表現為馬蹄形圈閉,表示樞紐是傾伏的,為傾伏褶皺。若是背斜向斜相連,地層界線則呈「之」字形彎曲。沿任一褶皺軸岩層越來越新的方向為樞紐的傾伏方向。
4.斷層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地質圖中一般對斷層的性質、類型、產狀等,都會用特定的符號、顏色(多為紅色)標示出來,只要熟記有關圖例,就可以在地質圖中判讀斷層的特徵。如縱斷層(或走向斷層)表現為地層沿傾向重復或缺失;橫斷層(或傾向斷層)表現為地層沿走向發生中斷或錯開等(圖13-46)。
5.地層接觸關系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整合接觸 地層界線大致平行,一般沒有缺層現象(有時有地層變厚、變薄及自然尖滅現象)。
平行不整合接觸 地層界線大致平行,有地層缺失現象。
角度不整合接觸 地質圖中會用特殊的界線(實線加點線)表示不整合線,靠點線一側為較新地層,其地層界線與不整合線平行;實線一側為較老地層,其地層界線與不整合線相交,新老地層之間有顯著的缺層現象(圖13-45、圖13-46中白堊系)。
6.岩漿岩體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岩基或岩株 岩體界線常穿過不同的圍岩界線,若規模較大,形體不甚規則,為岩基;若規模較小,形體較規則,為岩株。
岩脈、岩牆 岩體界線呈長條狀,穿過不同的岩層界線。
地質圖上對不同性質的岩體,一般用不同顏色與代號表示。通常酸性岩體用紅色;中酸性岩體用粉紅色;基性岩體用綠色。
⑽ 在地質圖上怎樣判別斷層的主要類型
根據斷層線上原來相鄰接的兩點在斷層運動中的相對運動狀況可以將斷層分類。
1、走向滑動斷層:運動只在水平方向上,並且平行於斷層面。走向滑動斷層又進一步分為右滑和左滑斷層。
2、傾向滑動斷層:沿斷層面作上升下降的相對運動,則是傾向滑動斷層。上盤相對下盤向下運動的傾向滑動斷層是正斷層。
3、沖斷層:當斷層面傾角小於或等於45°,上盤相對下盤作向上運動時,叫沖斷層,而若斷層面傾角大於45°,則稱逆斷層。
4、斜向滑動斷層:兩盤相對運動方向界於走向滑動斷層和傾向滑動斷層之間的,叫斜向滑動斷層。
5、斷層落差和平錯:斷層兩盤之間的相對位移常被叫作斷層落差和平錯。落差反映垂直位移,而平錯反映水平位移。以上所說的斷層都有一個共同的運動特點,即在運動中兩盤的構造保持著平行。
6、旋轉斷層:相鄰兩盤塊體之間發生了扭動、轉動,這樣的斷層被稱為旋轉斷層或剪狀斷層。
(10)斷層接觸在地質圖上有什麼特徵擴展閱讀:
斷層效應和缺失
1、走向斷層不但能造成地層的缺失,而且還可以造成地層的重復。即由走向斷層引起地層關繫上的效應,這也是判定斷層存在和性質的依據。
2、缺失是指一套正常地層中的一層或數層,由於斷層作用,在夷平面上斷缺的現象;而重復則是指一套正常地層中的一層或數層,由於斷層作用而重復出現的現象。走向斷層效應共可以出現六種缺失或重復的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