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是什麼地質構造
㈠ 地理山頂的地質構造屬於哪個
你好,復你的這個問題問的制不太對啊。一般我們說:地殼在水平擠壓的情況下會彎曲變形,隆起部分叫背斜,形成山地,下凹部分為向斜,形成山谷。當背斜和向斜受到外力侵蝕的情況下。背斜會被流水等作用侵蝕成為谷底,而此時向斜會突出形成山地。
另外,當地殼在垂直方向上升降運動的話,會形成斷層。上升部分會形成斷塊山。
如有疑問請繼續追加。不謝~
㈡ 簡述四種主要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是指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地質構造主版要分為兩大權類,四小類: 一是褶皺,包括背斜和向斜兩種形態;其中岩層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彎曲的是向斜。 二是斷層,包括地壘(斷層上升岩層)和地塹(斷層下降岩層)兩種。
一、褶皺:分為背斜和向斜
1.背斜 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
2.向斜 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若褶皺的岩層上升到地表而未受到剝蝕作用時,則背斜為高地,向斜為低地,地面上僅見到時代最新的岩層。褶皺岩層遭到強烈風化剝蝕後,地面的起伏主要取決於岩石抗風化剝蝕的能力。若褶皺岩層為同一種岩性或強度相近,由於背斜核部斷裂較向斜核部發育,背斜核部很可能成為低地或谷地,向斜核部反而形成高地或山樑。
二、節理:
自地表向下隨深度加大,節理的密度逐漸降低。
三、斷層:
具有顯著位移的斷裂。斷層在地殼中廣泛發育,但其分布不均勻。
㈢ 描述衡山的形態特徵,從水文,植被,地貌,土壤,地質等角度。
植被:屬於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氣候,氣候條件較其他四岳為好,處處是茂林修竹,終年翠綠;版奇花異草,四權時飄香,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因而又有「南嶽獨秀」的美稱。南嶽之秀,在於無山不綠,無山不樹。爭妍斗麗 花團錦簇 絢爛奪目 五色繽紛 花香撲鼻 樹大根深。那連綿飄逸的山勢和滿山茂密的森林,四季長青,就像一個天然的龐大公園。主要有:金錢松、紅豆杉、伯樂樹、銀鵲樹、香果、白擅、青桐以及香樟、神奇的梭羅、楓林、藤蘿。根據統計,南嶽風景林等各種植物,有1700多種
地貌:為山地,也有山間小盆地,
㈣ 南嶽衡山的地質形成過程以及它的階梯狀地貌
南嶽衡山 即 衡山 (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又名南嶽,是我國五嶽之一,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是佛教聖地,海拔1300.2米。
南嶽衡山花崗岩包括南嶽和白石峰兩大岩體,呈岩基產出,屬燕山早期侵入,侵入於元古代淺變質岩和晚古生代碎屑岩及碳酸鹽岩中,後覆蓋白堊系和第三系紅層沉積,且白石峰岩體侵入於南嶽岩體中。
南嶽衡山花崗岩岩體東西兩側均受斷層控制,控制了衡山花崗岩微地貌景觀的形成與演化。
侏羅紀燕山早期地殼運動伴隨著強烈的岩漿活動,本區南嶽岩體和白石峰岩體先後侵入,地面隆起形成南嶽衡山地穹。白堊紀初衡山地穹繼續上隆,白堊紀晚期,衡山地穹西部凹陷。第三紀初,衡山穹隆被夷為花崗岩準平原,其時,地殼又稍有下降成為一個大內陸湖,沉積形成紅色岩系,衡山不復存在。第三紀本區發生衡陽運動使衡山與紅色岩系同時升起,經過幾次間歇上升,山勢逐漸高聳,紅色岩系剝落。第四紀以來,衡山山體仍在上升,使其山勢更加雄偉,直至形成今日的南嶽衡山。
南嶽衡山是衡陽中新生代紅色盆地中聳立的一座斷塊壘形花崗岩中山,氣勢雄偉,主峰祝融峰海拔1300.2m。南嶽衡山整體似梭狀穹形,地形地貌呈脊肋骨格狀結構。山體主脊線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中部略向西拱曲成弧形,為花崗岩穹窿體的核心。主脊兩側山脊東西走向,呈肋骨狀平行展布,海拔300~1000m,高度從主脊向外呈階梯狀降低。
詳細資料,可以參考湖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2007年寫的《南嶽衡山花崗岩地貌特徵》。
㈤ 南嶽衡山有什麼特點呢
南嶽衡山風光秀麗多姿,人文景觀豐富多彩,素有「五嶽獨秀」 之稱。南嶽是我國唯一佛道並存的名山,宗教文化源遠流長。有形似故宮 的岳廟,有「六朝古剎、七祖道場」的福嚴寺,還有日本曹洞宗視為祖庭的南台寺,道家稱為二十二福地的光天觀。
這里自然風光秀麗多姿,有「祝融峰之髙、藏經殿之秀、方廣寺之深、水簾洞之奇」南嶽四絕; 有「五龍朝聖」、「龍池蛙會」、「玉樹瓊花」、「祝融瑩光」奇景。除了自然景觀,審岳的獨特之處,還因為它是湖湘學派的發源地。自唐代宰相李泌的兒子李繁為紀念其父在南嶽隱居12年修建的鄴侯院始,此處先後出現了文定書院、甘泉書院、集賢書院等10餘所書院, 正如古人所雲:「天下之書院,楚為感;楚之書院,岳為盛」。
(5)衡山是什麼地質構造擴展閱讀:
衡山(Mount Heng),又名南嶽、壽岳、南山,為中國「五嶽」之一,位於中國湖南省中部偏東南部,綿亘於衡陽、湘潭兩盆地間,,主體部分位於衡陽市南嶽區、衡山縣和衡陽縣東部。衡山的命名,據戰國時期《甘石星經》記載,因其位於星座二十八宿的軫星之翼,「變應璣衡」,「銓德鈞物」,猶如衡器,可稱天地,故名衡山。
衡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佛教聖地,環山有寺、廟、庵、觀200多處。衡山是上古時期君王唐堯、虞舜巡疆狩獵祭祀社稷,夏禹殺馬祭天地求治洪方法之地。衡山山神是民間崇拜的火神祝融,他被黃帝委任鎮守衡山,教民用火,化育萬物,死後葬於衡山赤帝峰,被當地尊稱南嶽聖帝。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有四處位於衡山之中,佛祖釋迦牟尼兩顆真身舍利子藏於衡山南台寺金剛舍利塔中。
衡山主要山峰有回雁峰、祝融峰、紫蓋峰、嶽麓山等,最高峰祝融峰海拔1300.2米。衡山主體部分介於北緯27°4′-27°20′,東經112°34′-112°44′之間,呈東北—西南走向,北起衡山縣福田鋪鄉,南迄衡陽縣樟木鄉,西起衡陽縣界牌鎮,東止衡陽市南嶽區,長38千米,最寬處17千米,總面積640平方千米。
1982年,衡山風景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名單;2006年2月,衡山入選首批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名錄;2007年5月,衡山風景區被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07年8月,衡山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參考鏈接:衡山-網路
㈥ 南嶽衡山的特點
特點: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水簾洞之奇、方廣寺之深堪稱「南嶽衡山四內絕」;春觀花、夏看雲容、秋望日、冬賞雪為「南嶽衡山四時佳景」。
南嶽衡山還有許多名勝古跡和神話傳說,吸引了歷代各種人物,形成豐富多彩的文化沉積,宛如一座遼闊的人文與山水文化和諧統一、水乳交融的巨型公園。
拓展資料:
1.衡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佛教聖地,環山有寺、廟、庵、觀200多處。衡山山神是古時民間崇拜的火神祝融,他居於衡山,教民用火,化育萬物,死後葬於衡山山中,被當地尊稱南嶽聖帝。
2.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有四處位於衡山之中。衡山的地質構造主要是花崗岩的斷裂構造,花崗岩斷塊組成峰林狀的壘形中山地貌,群峰突起,自上而下分為4級階梯。
3.今衡山,人們習慣上分之為前山(東側)和後山(西側)兩部分,地形上兩部分也各具特徵。前山多斷層崖。衡山東側是一條北北東至南南西方向的大斷層。斷層地形十分顯著。
4.前山斷層崖上多發育順向河。前山多懸谷,其成因據賴開氏的研究,主要由於石嘴的存在,冰川作用,河流復活及斷層作用。
㈦ 泰山的地質構造
泰山的地質構造屬於:
A 背斜
B 向斜
C 地壘 --------------!
D 地塹
㈧ 南嶽的地質地貌和土壤特點
南嶽衡山主體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包括南嶽岩體(東部)和白石峰岩體(西部)兩大岩體,為一座斷塊壘形中山,發育著典型的群峰——條形嶺脊花崗岩地貌,地貌類型多樣,景觀豐富,花崗岩山峰嶺脊地貌奇特,階梯狀地貌典型,斷層構造地貌明顯,水蝕地貌、崩積地貌及石蛋地貌富有特色,可以作為同類花崗岩地貌類型的典型代表。
關鍵詞:南嶽衡山,燕山期花崗岩,群峰——條形嶺脊花崗岩地貌, 階梯狀地貌
南嶽衡山位於湖南省中部偏東,有「五嶽獨秀」的美譽。歷史上的南嶽有72峰,南起衡陽市回雁峰,北到長沙市嶽麓山,延續800餘里。從自然地形來看,南嶽衡山山體南北長34km,東西寬10~15km,面積373km2,主體由花崗岩構成,南部約73km2屬變質岩。
1地質概況
南嶽衡山花崗岩包括南嶽和白石峰兩大岩體,呈岩基產出,屬燕山早期侵入,侵入於元古代淺變質岩和晚古生代碎屑岩及碳酸鹽岩中,後覆蓋白堊系和第三系紅層沉積,且白石峰岩體侵入於南嶽岩體中。東部南嶽岩體為燕山早期第一次侵入,同位素年齡173Ma,岩性主要為斑狀二長花崗岩,屬硅酸過飽和弱鹼性岩石,邊緣為片麻狀二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岩岩性帶;西部白石峰岩體為燕山早期第三次侵入,同位素年齡147Ma,岩性主要為二雲母二長花崗岩,屬硅酸過飽和和過鹼性岩石,西部為典型的混合岩帶。與岩體接觸的地層主要有中上元古界冷家溪群(南部)和板溪群(北部)、上古生界泥盆系和石炭系(東部)、中生界白堊系和新生界第三系(西部)。南嶽衡山花崗岩岩體成因有二種類型,一類為殼源物質熔融型花崗岩(「S」型),另一類為混合岩化花崗岩(「Sm」型),即變質—交代型花崗岩。
南嶽衡山花崗岩岩體東西兩側均受斷層控制。西側為雙牌—株洲深大斷裂中段一部分,走向北東30°,為壓扭性斷裂。東側為白鷺坳—八井田斷裂,走向北東40~50°,為區域性壓扭性斷裂。岩體內部裂隙、節理構造主要有北東向、北西向、北西西(近東西)向、近南北向等四組,控制了衡山花崗岩微地貌景觀的形成與演化。
侏羅紀燕山早期地殼運動 伴隨著強烈的岩漿活動,本區南嶽岩體和白石峰岩體先後侵入,地面隆起形成南嶽衡山地穹。白堊紀初衡山地穹繼續上隆,白堊紀晚期,衡山地穹西部凹陷。第三紀初,衡山穹隆被夷為花崗岩準平原,其時,地殼又稍有下降成為一個大內陸湖,沉積形成紅色岩系,衡山不復存在。第三紀本區發生衡陽運動使衡山與紅色岩系同時升起,經過幾次間歇上升,山勢逐漸高聳,紅色岩系剝落。第四紀以來,衡山山體仍在上升,使其山勢更加雄偉,直至形成今日的南嶽衡山。
2花崗岩地貌特徵
南嶽衡山是衡陽中新生代紅色盆地中聳立的一座斷塊壘形花崗岩中山,氣勢雄偉,主峰祝融峰海拔1300.2m。南嶽衡山整體似梭狀穹形,地形地貌呈脊肋骨格狀結構。山體主脊線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中部略向西拱曲成弧形,為花崗岩穹窿體的核心。主脊兩側山脊東西走向,呈肋骨狀平行展布,海拔300~1000m,高度從主脊向外呈階梯狀降低。地貌特徵表現為:
2.1 地貌類型多樣,景觀豐富
南嶽衡山花崗岩地貌有花崗岩山峰、花崗岩峽谷、花崗岩崩塌堆積地貌、花崗岩水蝕地貌、花崗岩石蛋地貌等類型,而且每類又有多種微地貌景觀,如花崗岩山峰有峰巒、峰牆、峰叢、峰柱、殘峰等,崩塌堆積地貌有石門、石橋、石洞、石堆、石河、錯落體等,水蝕地貌有石槽、石脊、石臼、石盆、石潭、穿洞等。
2.2 發育典型的群峰——條形嶺脊花崗岩地貌
南嶽衡山發育著典型的群峰——條形嶺脊花崗岩地貌,花崗岩山峰嶺脊地貌奇特。在373km2范圍內,有大小山峰910個(其中花崗岩山峰700餘個),平均每平方公里2.44個,其中1000m以上山峰49個(全部為花崗岩山峰),800~1000m山峰91個,500~800m山峰194個。主脊線南北長30多公里,有40餘座超千米的山峰。遠遠觀望,峰巒高聳綿延,山峰密集成群,山體雄渾秀美。
2.3 階梯狀地貌典型
南嶽衡山自上而下可分為四個階梯,主脊以東特別明顯。
第一級階梯:由主脊線山峰組成,海拔1000~1300m。
第二級階梯:主脊線東西兩側海拔700~800m的山峰,如竹篙嶺、擲缽峰、天堂峰、天台峰等。
第三級階梯:從第二級階梯外側向東、向西延伸,形成400~500m的山峰,如紫雲峰、香爐峰、天台、寨子嶺、獅子峰等。
第四級階梯:在南嶽衡山山麓地帶,丘陵、崗地海拔150~200m。
2.4 斷層構造地貌明顯
南嶽衡山斷層構造發育,對地貌的形成發育有著深刻影響。東西兩側受區域性大斷裂控制,使山體隆起形成壘形中山地貌。主脊線兩側有多條北東向斷層疊瓦式排列,是階梯狀地貌形成發育的重要因素。此外,主脊線兩側東西向平行山脊、V形河谷、懸谷、山前三角面、扇狀缺口等地貌,均與斷層構造密切相關。
2.5 水蝕、崩積及石蛋景觀富有特色
南嶽衡山斷裂構造發育,地處溫暖濕潤氣候區,同時山體孤聳,山體上下氣候差異大,化學和物理風化都表現強烈,各種外營力作用十分活躍,致使地表溪溝發育,水體和水蝕景觀眾多,崩塌和石蛋景觀廣布,成為南嶽衡山重要的景觀特色。
3花崗岩地貌類型
南嶽衡山花崗岩地貌景觀類型多樣,主要有花崗岩山峰、花崗岩峽谷、花崗岩崩塌堆積地貌、花崗岩流水侵蝕地貌、花崗岩石蛋地貌等,每種類型又可以劃分為多種微地貌景觀。
3.1 花崗岩山峰
南嶽衡山共有花崗岩山峰700百餘個,根據山峰形態和發育特徵,又可分為峰巒、峰叢、峰牆、峰柱以及殘峰、殘丘等。
(1)峰巒:指規模巨大的由多個峰體密集組成的脈絡狀連綿的山峰地貌,是峰林地貌初始發育階段的表現。如石囷峰、金簡峰、芙蓉峰、碧蘿峰、煙霞峰、珍宿峰、祥光峰等7座海拔超1000m的山峰密集地排列於東北-西南向的主脊線上,構成峰巒景觀。
(2)峰牆:指具有一定規模的牆狀體地貌。在主脊線兩側,平行地排列著一些東西走向的山峰,有的山脊尖銳如刀鋒,近似牆狀體。如側刀鋒,其石壁似一把巨刀的側面,是典型的峰牆。
(3)峰叢:即連座式峰林,因其峰體基部彼此相連而得名,是峰林地貌開始發育階段的表現。如蓮花峰,頂部有海拔高度幾乎相等的峰頭5個,遠看似蓮花瓣緊密排列。
(4)峰柱:指單個花崗岩柱狀體,峰體高聳,高達數十米到上百米,如降真峰,峰柱高近100m。
(5)殘峰:指花崗岩山峰經長期的剝蝕、侵蝕而殘留的矮小峰體,是峰林地貌晚期發育階段的表現。如穹隆狀的瑞應峰、城堡狀的擲缽峰等。
3.2 花崗岩峽谷地貌
南嶽衡山分布有多條峽谷,如玉板溪峽谷、龍鳳溪峽谷、桎木潭峽谷、水簾洞峽谷等。峽谷多沿斷裂發育,橫斷面形態多呈深窄的「V」形,峽谷兩側常見懸崖峭壁,如龍鳳溪峽谷崖壁、水簾洞峽谷崖壁等。
3.3 花崗岩崩塌堆積地貌
南嶽衡山的花崗岩崩塌堆積微地貌景觀主要有:
(1)崩塌堆積洞:崩塌岩塊相互架空堆積成洞穴,其形狀不規則。南嶽衡山崩塌堆積洞較多,主要有:第一洞天、穿岩詩林崩塌堆積洞、桎木潭峽谷崩塌堆積洞等。
(2)崩塌堆積石門、天生橋:崩塌岩塊相互架空成門狀石拱,即石門,如桎木潭峽谷石門、穿岩詩林石門。崩塌岩塊架空堆積在峽谷或兩個峰柱上即成為天生橋,如會仙橋。
(3)倒(滾)石堆:崩裂岩塊在坡腳形成的堆積物,有的造型奇特,常形成獨特的風景,如香爐峰山坡上的穿岩詩林,是一規模巨大的倒石堆景觀,由數百個大岩塊組成,有的似魚龍,有的似石浪台,並形成了數十個相通的崩塌堆積洞。
(4)錯落體:局部岩塊沿節理、裂隙等結構面崩裂、下錯,但沒傾倒,形成與主體分離的錯落體。這些錯落體也成為衡山一道顯著的景觀,如黃巢試劍石、朱鳳歸巢、蒼鷹欲飛等。
(5)其他崩塌堆積地貌:數量眾多的崩塌岩塊被搬運到河谷,形成石河,如玉板溪石河;大小岩塊相互疊置,形成疊置塊或風動岩,如飛仙石;還有崩塌岩塊形成石峰、石柱、石桌、石堡等。
3.4 花崗岩水蝕地貌
在溪谷流水侵蝕作用下,溝床發育石槽、石脊、石臼、石盆形態等微地貌景觀。
(1)石槽和石脊:花崗岩河床上的節理、裂隙及風化疏鬆的礦物脈,受線狀流水作用形成橫斷面呈「V」型或「U」型的沖蝕溝,即石槽。石槽之間,呈長條形或弧形脊狀凸起為石脊。
(2)石臼:又稱「壺穴」,是南嶽衡山花崗岩河床上較為普遍的微地貌景觀。旋轉的渦流帶動砂石沖磨岩石中原有低窪處或相對軟弱部位(如節理、裂隙和風化疏鬆的礦物脈),形成大小不一的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狀、內壁呈弧形的凹坑。
(3)石盆:石臼進一步侵蝕擴大加深,並向低處瀉水,形成向一側開口的圓弧形凹坑,稱為石盆。
石盆進一步擴大加深,可以形成石潭;在兩個石盆相鄰或石盆與石槽相鄰的地方,盆壁被蝕穿而成為穿洞。
3.5 花崗岩石蛋地貌
石蛋地貌是花崗岩球狀風化的結果,是花崗岩地區獨特的景觀。受構造節理影響,花崗岩岩體被分割成許多岩塊,它們的稜角部分最易被風化、崩削,逐漸圓化,形成石蛋,由立方系統節理分離的石蛋呈圓形,由長方系統節理分離的石蛋成方圓形。在南嶽衡山大多數嶺脊地帶或某些坡地轉折地帶,常可看到全露或半露、圓或方、大小不一、千姿百態的花崗岩石蛋。規模巨大石蛋如獅子岩、皇帝岩等,中小型石蛋如金蟾拜月、飛仙石等。
3.6 花崗岩石穴
在南嶽衡山祝融峰一帶海拔1000m以上的花崗岩坡面上,以及花崗岩石蛋的傾斜頂面和側面,發現有一串串大小不一的圓形、扁圓形小洞穴,形似蜂窩,為花崗岩地區一種較為特殊的微地貌景觀。石穴形成與水蝕及風化作用有關。因為花崗岩表面常發育不同方向的節理,受雨、霧的侵蝕,節理面發生砂狀風化,雨水沿崖壁、岩體頂面或側面向下流淌,沿節理面向內侵蝕形成呈串珠狀分布的石穴。石穴之所以分布在海拔較高處,可能跟南嶽衡山海拔較高處雨、霧較多的緣故有關。
㈨ 衡山屬於什麼山脈
衡山屬於衡山山脈
衡山山脈位於湖南省中部偏東南,南起衡陽白露坳,北止長沙城西,長約80公里。關於衡山舊有南嶽「七十二峰」之說,稱回雁為首,嶽麓為足。衡山山脈屬華夏及華夏式構造體系,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斷塊山體。因經歷長期侵蝕,成為準平原;第三紀末新構造運動,花崗岩地層上升斷裂成今貌。衡山山脈最高峰為祝融峰海拔1300.2米
㈩ 衡山屬什麼山脈
來衡山(Mount Heng),又名南嶽、源壽岳、南山,為中國「五嶽」之一,位於中國湖南省中部偏東南部,綿亘於衡陽、湘潭兩盆地間,,主體部分在衡陽市南嶽區和衡山、衡陽縣境內。衡山的命名,據志書記載,因其位於星座二十八宿的軫星之翼,「變應璣衡」,「銓德鈞物」,猶如衡器,可稱天地,故名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