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怎麼形成的地質
① 日本主要的地質災害及其成因有哪些
滑坡、山體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地震
② 日本群島形成原因 日本群島形成原因
地球的歷史按照地質年代被劃分為始生代、原生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今天的日本列島在距今約6億至2.3億年前的古生代仍卧於海底。至古生代末期,海底開始隆起,在經歷了地球在距今約2.3億年至6500萬年後發生的劇烈的「造山運動」後,當今日本列島的弧狀骨架開始形成。
中生代後的新生代分為兩部分:第三紀、第四紀。第三紀自距今6 500萬年至2萬年前,是高等哺乳類動物和類人猿出現的世紀。自距今約200萬年前至今天,按照地質年代劃分屬新生代第四紀。第四紀自距今約200萬年前至1萬年前的第四紀,由兩個時期構成:更新世(洪積世)和完新世(沖積世)。更新世自距今約2萬年至距今1萬年,完新世自1萬年前延續至今。在數以億年計的地球史中,堪稱「現代」的新生代第四紀,也是今天我們能夠在地表上能夠以肉眼看到的各種事物,如火山、湖泊、河流、丘陵、盆地、平原開始出現的世紀。特別在更新世,地球上反復發生著對以後誕生的人類產生重大影響的變動。例如,在亞洲大陸的東部邊緣,經過激烈的地殼變動,呈弧狀南北走向的日本列島的基本構架開始形成,並在更新世幾經變化,而引起這種變化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冰川的消長。更新世一般被稱為「冰川時代」,但是在長達200萬年的更新世,地球並非始終被封凍在冰床底下。事實上,在數萬年乃至數十萬年中,因極地和高山的冰川顯著擴大導致地球寒冷化的冰凍期,同冰川消融引起大地回暖的溫暖期,曾有多次交替。科學家通過分析花粉等科技手段獲知,當時至少經歷了,兩個冰凍期和兩個溫暖期。
更新期誕生的人類,在寒冷的氣候和溫暖的氣候,即如非洲大陸般濕潤多雨的氣候,同廣袤無垠的寒冷的沙漠般乾燥的氣候交替的嚴酷的自然環境的變動中,依靠自己的勞動,不斷適應著不同的時代和地域的自然環境,創造出了延續至今的人類歷史和文化。
在冰川時代即更新世,不僅在今天依然冰雪封凍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以及阿拉斯加,而且在其他大陸也覆蓋著如南極地區那樣的厚厚的大陸冰床。在冰川時代的極盛時期(距今約2萬年前),自包括英格蘭在內的西歐、北歐和東歐整個地區、西伯利亞大部分,至中國北部、五大湖附近以北的美洲大陸以及各地區的高山地帶和周邊地區,在佔北半球整個陸地面積約三分之一的廣闊地域范圍,覆蓋著厚達2000多米的冰床。
大量冰雪覆蓋大陸,海水必然相應減少,海水減少的必然結果,就是導致地球上整個海面的下降。於是,在距今約13萬至12萬年前的間冰期,隨著冰川的消融,海面開始隆起。間冰期持續達1萬至15000年。在極盛時期,海面下降達100至200米左右。
在日本列島周邊海面,延伸著離海面200多米的大陸架;阻隔大陸和九州的對馬海峽,則水深不足140米;北海道和本州之間的津輕海峽,水深約140米;橫亘於日本和俄羅斯的宗谷海峽,水深為40米;連接北海道北部和庫頁島的間宮海峽,水深更是僅40米左右。在海面下降達100多米的冰川期,日本列島南北兩端,均由大陸架和大陸斷續相連。也就是說,當時的「日本」還不是「列島」。從日本各地更新世的地層處,通過考古,發掘出了長毛象等20多種象的化石,以及虎、犀牛、鹿等大型動物的化石。在今天的日本列島,還發掘出了很多獸類動物的化石。那些現已滅絕的動物,是在日本依然由大陸架和大陸相連的各個時代從亞洲大陸到達日本的。
根據上述古生物學的化石資料,以及地質學研究的證據,科學家推斷大陸架形成的年代,最近的可以追溯至距今約2、3萬年前,在此之前是5、6萬年前,最久遠的則可以追溯至10多萬年前。在距今約1萬年前的冰川後期,由於海底地殼隆起、海面上升,日本列島最終形成。
③ 日本海是怎樣形成的
日本人對日本海一定非常熟悉。那麼,為什麼中國大陸和日本諸島之間會存在著海呢?這個海又是何時形成的呢?仔細觀察日本和中國大陸周圍地區,我們會發現像日本海一樣的海有很多,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南海等。
這種在大陸附近相對較小的海被稱為「邊緣海」。邊緣海的形成應該有些相似之處。
日本海雖然小,但是海底地形非常復雜。
日本海的南側地形的凹凸非常明顯,中央是被稱為「大和堆」的大型高地。另外,還有朝鮮海底高原、隱岐堆、隱岐海嶺等。
事實上,這些地勢較高的部分大多和中國大陸的地質相近。例如,大和堆中可以開采出大量和中國大陸或日本島相似的花崗岩。其實這些海底本來是大陸的一部分。
日本海的北部是一片深海,被稱為「日本海盆」。日本海盆水深3,500米,下面還有2,000米的沉積物。再下面是熔岩層。經過深層發掘發現,這些熔岩層的年代在2,000~3,000萬年前,並且廣泛分布在日本海底的沉積物下。經過日本海地球物理學分析觀測,推定日本海盆的中央曾經存在過中央海嶺。
從上面描述的日本海的特點,我們可以推測日本海形成的情況。
距今3,000萬年前日本海並不存在。日本島只是歐亞大陸的一部分。在大概3,000萬年前,由於劇烈的火山運動,大陸地殼開始分裂。在分裂處形成了中央海嶺,然後像大西洋一樣形成了新的海洋,同時導致日本島向南移動。日本海的南部由於中央海嶺發育未全,殘留下來的大陸斷片便形成大和堆。
日本海形成的過程和大西洋形成的過程幾乎完全一樣,包括大陸分裂、大陸移動、中央海嶺活動、新海洋形成等幾個部分,其他邊緣海的形成也類似。
這些地殼變化運動應該和地球內部的地幔有很大的關系,但是具體的關系還未知曉。
④ 日本列島形成的原因 是什麼地質作用
指歐亞板塊東部、太平洋西部日本海溝附近隆起的群島。
⑤ 日本地理的地質地貌
日本國土約75%屬山地丘陵地帶,小規模的山間盆地及平原散布全國,成為民居、耕種、經濟活動集中之處。山地面積占土地面積最大的四國,為79.9%,其次九州佔64.8%,本州有63.6%,北海道最低,為49%。日本全國最高峰則是位於太平洋沿岸山梨縣及靜岡縣交界的富士山,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國土地理院山嶽標高資料, 富士山的海拔高度達3,776米。富士山自1708年之後就沒有再大規模噴發過,不過仍然是一座活火山。
日本國內平原面積不大,大多都是小規模的沖積平原、海岸平原和洪積台地。當中最大的是首都東京所在的關東平原,面積約13,000km²。其他規模較大平原則包括愛知縣名古屋市一帶的濃尾平原、大阪及京都兩府附近的近畿平原、本州東北部宮城縣的仙台平原,以及北海道西部的石狩平原。因日本地狹人稠,在許多沿海的平原地區,日本通過開山填海以增加土地面積。
日本自北至南的四大島嶼是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北海道位於日本列島的最北端,南隔津輕海峽與本州相對。北海道舊名蝦夷,原住民族為愛努族,當地的很多地名也來自愛努語。北海道的主要山系有南部的日高山脈和東部的石狩山地,西部的夕張山地等。北海道內的最高山峰是旭岳,海拔2291米。在山脈的中間有富良野盆地、上川盆地、名寄盆地、北見盆地等盆地。北海道東海岸平原較少,較大的平原有十勝平原。西海岸的平原面積較大,其中最大的石狩平原也是北海道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較低的人口密度使得北海道是日本森林面積最大的地區,森林面積佔全道面積的71%,也是日本木材生產量最多的地區。和日本其他地區相比,北海道的湖泊數量頗多,主要湖泊有阿寒湖、屈斜路湖、支笏湖、洞爺湖等。
本州島是日本最大的島嶼。北美板塊和歐亞板塊在本州北部擠壓太平洋板塊,形成了縱貫本州北部的奧羽山脈。發源自奧羽山脈及其他山脈的河流在其中游形成盆地,下游則形成平原。奧羽山脈西側的日本海沿岸地區有大量火山景觀,主要火山有岩木山、鳥海山、月山。而奧羽山脈東側的太平洋沿岸地區的主要山脈有北上山地,高度相對較低。日本海溝位於本州東部的海域,海溝西側發生過多次巨大地震。奧羽山脈的南側是日本面積最大的平原關東平原,日本的首都東京也位於這里。關東平原人口密集,也是地震的多發地區。中央地塹帶在關東地方一帶縱貫本州的中部,而日本最高峰富士山也位於中央地塹帶。中央地塹帶以西則是連綿險峻的高山,自東向西分別是赤石山脈、木曾山脈和飛驒山脈,三條山脈合稱為日本阿爾卑斯山脈,山脈匯集的長野縣也因此成為日本地勢最高的地區。而日本阿爾卑斯山脈以西的山勢則比較平緩。以鈴鹿山脈為界,以西是近畿地方。近畿地方沒有太高的山脈,位於平緩山脈之中的京都盆地和奈良盆地是日本歷史最為悠久的地區。近幾地方以西是中國地方。中國山地橫貫了中國地方,山脈北側是山陰地方,南側是山陽地方。山陰地方平原較少且面積狹小,人口密度也較低。而山陽地方則人口密集,氣候溫暖,是日本重要的工業地區。
四國位於日本西南部,北隔瀨戶內海和本州相望,南為太平洋。是日本四大島中最小的一個。四國山地橫貫四國島中部且山勢險峻,也是四國各縣和主要水系的分界線。由於四國山地的存在,四國南北氣候差異很大,北部的瀨戶內海沿岸溫暖乾燥,南部則高溫多雨。四國地方地形崎嶇多山,交通不便,經濟也欠發達。
九州是日本四大島嶼中位置最南的。九州的中部是九州山地,其核心阿蘇山周邊為少見完整位於陸地上的的破火山口。九州的地形可大體分為三個地區:北部和中部的界線是松山-伊萬里構造線;中部和南部的界線是臼杵-八代構造線。北部地勢較平,而南部山地較多。中部則在數十萬年之前都曾是瀨戶內海的延伸部份,因阿蘇山的數次噴發而逐漸與其他陸地相連。九州是日本距離中國和朝鮮半島最近的地方,也是中國大陸文化傳入日本的重要地點。
日本國土的最南部是琉球群島,范圍包括了沖繩縣和鹿兒島縣南部的島嶼地區。沖繩地方古為琉球國,二戰後為美軍接管,直到1972年日本重新統治沖繩。這里的人民獨立性強,與日本本土其它地方的風俗迥然不同。沖繩地方自南向北主要的群島有吐噶喇群島、奄美群島、沖繩群島、先島諸島。 日本地處四個板塊的交界處,地震和火山活動十分活躍。世界上每年發生的大小地震中,有約10%都是在日本附近發生。1996年到2005年期間,世界上發生的里氏6級以上的地震中,有20%都是發生在日本。20世紀以來,在日本發生並造成重大損失的大地震有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這場地震導致超過10萬人死亡,是日本史上死者最多地震。地震給日本首都東京帶來毀滅性打擊)、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此次地震都之後都市的地震對策和建築基準法的修訂及防災意識產生了重大影響)和2011年的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地震所帶來的海嘯給東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區帶來重大災害,其引發的核電站事故帶來的嚴重影響至今仍未消除)。而在沿海地區,地震之後引發的海嘯常帶來遠超過地震的影響,英語中的海嘯(Tsunami)一詞就是來自於日語。1896年發生的明治三陸大地震引發的海嘯最高達38米,超過22,000人遇難或失蹤。2011年發生的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引發的海嘯最高浪高達40.5米,約2萬人遇難或失蹤。
除了地震和海嘯之外,火山引發的災害在日本也不少見。1708年富士山寶永大噴發時,江戶市內也堆積了大量火山灰。1986年伊豆大島三原山噴發,島上所有居民都被迫離島避難。1991年發生在長崎縣的雲仙普賢岳噴發也導致43人遇難。而近年日本較為活躍的火山有有珠山、淺間山、三宅島、阿蘇山和櫻島等。日本其他的主要自然災害還有山體滑坡、泥石流、洪水、台風、雪災和低溫災害等。
⑥ 日本海怎麼形成的
日本人對日本海一定非常熟悉。那麼,為什麼中國大陸和日本諸島之間會存在著海呢?這個海又是何時形成的呢仔細觀察日本和中國大陸周圍地區,我們會發現像日本海一樣的海有很多,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南海等。
這種在大陸附近相對較小的海被稱為「邊緣海」。邊緣海的形成應該有些相似之處。
日本海雖然小,但是海底地形非常復雜。
日本海的南側地形的凹凸非常明顯,中央是被稱為「大和堆」的大型高地。另外,還有朝鮮海底高原、隱岐堆、隱岐海嶺等。
事實上,這些地勢較高的部分大多和中國大陸的地質相近。例如,大和堆中可以開采出大量和中國大陸或日本島相似的花崗岩。其實這些海底本來是大陸的一部分。
日本海的北部是一片深海,被稱為「日本海盆」。日本海盆水深3500米,下面還有2000米的沉積物。再下面是熔岩層。經過深層發掘發現,這些熔岩層的年代在2000萬~3000萬年前,並且廣泛分布在日本海底的沉積物下。經過日本海地球物理學分析觀測,推定日本海盆的中央曾經存在過中央海嶺。
從上面描述的日本海的特點,我們可以推測日本海形成的情況。
距今3000萬年前日本海並不存在。日本島只是歐亞大陸的一部分。在大概3000萬年前,由於劇烈的火山運動,大陸地殼開始分裂。在分裂處形成了中央海嶺,然後像大西洋一樣形成了新的海洋,同時導致日本島向南移動。日本海的南部由於中央海嶺發育未全,殘留下來的大陸斷片便形成大和堆。
日本海形成的過程和大西洋形成的過程幾乎完全一樣,包括大陸分裂、大陸移動、中央海嶺活動、新海洋形成等幾個部分,其他邊緣海的形成也類似。
這些地殼變化運動應該和地球內部的地幔有很大的關系,但是具體的關系還未知曉。
⑦ 日本是怎麼來的
關於日本民族的起源,或日本人的起源問題,學界至今仍聚訟不決。
從體質結構來看,諸種見解大致可分三類:
(一)「人種更替說」,認為在日本列島曾發生一次乃至兩次人種更替。如在19世紀80年代,解削學家小金井良精認為,在繩紋時代生活於日本列島的原住民是阿伊努入,繩紋時代後他們被大陸來的其他人種驅趕往北方。
(二)「混血說」,認為「原日本人」(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在繩紋時代之後,與大陸或南洋諸島移居來的其他人種混血,逐漸形成現代日本人。醫學家清野謙次首先提出「混血說」,直至20世紀30年代,仍為學界主流。
(三)「演變說」(或稱「連續說」),認為繩紋時代的日本人由於生活方式的變化,其體質逐漸演變,成為彌生時代人、古墳時代人乃至現代日本人。它更為重視人種的繼承性,既不贊同「人種更替說」,也不大重視混血對日本民族構成的影響。
二戰後,東京大學人類學研究室的長谷部言人和鈴木尚教授持此說,至今對學界仍有影響。
(7)日本是怎麼形成的地質擴展閱讀:
日本原本沒有名字。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自稱其為「八大洲」或「八大島」等。
據《後漢書》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公元五世紀日本統一後,定名為「大和」。
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使根據中國皇帝國書中的稱呼將其國名改稱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一直沿用至今。日本人也一直是視太陽為圖騰的。
隋唐之後,日本開始大規模接受漢文化,隨著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越來越多,日本對「倭國」稱呼越來越不滿意。
據《新唐書·日本傳》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所以,日本國的國名,當是中國隋朝皇帝無意賜予的。
日本文化由來:從1996年開始中日兩國考古學和人類學多次證實日本民族是主要由西伯利亞通古斯人、古代中國漢族、古代中國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長江下游的吳越人、少量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以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融合而來。
⑧ 日本是怎麼來的
迄今日本舊石器時代的遺址發現近1000處,但有人骨化石出土的不滿10處。化石人主要的有明石人、葛生人、牛川人、三日人、浜北人、聖岳人、帝釋觀音堂人等。
這些人類是從哪裡來的?諸說不一。根據中日兩國學者的研究,日本化石人的故鄉不是單數,而是復數,至少是從南北兩方 面來到日本列島的。那時日本還是大陸的一部分,中國人來到日本比較方便。據研究,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有可能是中國北部北京猿人的後裔,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步經由朝鮮來到日本。
我國古脊椎動物學者斐文中指出,日本早水台遺址中出土的舊石器在原料、器形、製作方法等方面,與北京周口店第15地點的文化遺存有許多共同之處。在鹿兒島上場遺址中發現的石球與中國讒家窯遺址中出土的石球屬於同一類型。從許家窯遺址中發現的尖狀器、刮削器同壢木縣星野遺址第7、第8層中出土的同類石器非常相似。野民湖底的長石片和用長石片製成的刮削器具有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水洞溝遺址的長石片工藝的某些特徵。芹澤長介認為,從早水台遺址下層、岩宿遺址零層、星野遺址下層中發現的舊石器是屬於中國周口店文化的類型。至今發現的屬於這種類型的遺址大部分在關東以西。賈蘭坡認為,新石器時代日本人的下頰骨具有中國猿人「下額圓枕」的特點。從語言學上看,日本語在語法結構、音韻組織方面具有蒙古語和朝鮮語的一些共同特點。再從地質學上看,洪積世的日本同亞洲大陸相連,西日本又同中國、朝鮮接近。從上述看來,日本化石人是從中國移入的這一推想有其一定的道理。
長谷部言人主張日本化石人是華南化石人之一支,在洪積世從華南移到日本。今村豐曾對華南地方的現住居民進行過生物體測定,在數值上和現代日本人很近似,特別頭形指數和華南人很接近:古煙種基還用血型決定人種的方法。測驗結果,日本人的血液O型佔31.5%,A型37。3%,B型22.1%,AB型9.1%,而有與此相似的綜合值的人種是中國湖南人和匈牙利人。因而有人大膽設想,現代日本人和現代華南人都是華南化石人產生出來的。
日本人是個復雜的人種,一方面有其獨特性,另一方面又和中國、東南亞相似,和朝鮮也有共同性,而且在其狹小的島國內還有明顯的地域性。不過現在日本學者一致認為日本人素來是同一人種,各個時代的形質的小變異是由生活上的諸條件產生的,現代日本人的祖先是繩紋時代人。假如繩紋時代人是繼承化石人以來血緣的話,那麼日本人的發源地就在中國。
⑨ 日本群島是怎麼形成的主要分布在哪裡
日本群島位於北太平洋西側,是太平洋西緣一系列弧形島嶼的一部分,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附近3000多小島組成。其中四個大島占日本總面積的 98%,以本州島為最大。
在今天的日本列島,還發掘出了很多獸類動物的化石。那些現已滅絕的動物,是在日本依然由大陸架和大陸相連的各個時代從亞洲大陸到達日本的。根據上述古生物學的化石資料,以及地質學研究的證據,科學家推斷大陸架形成的年代,最近的可以追溯至距今約2、3萬年前,在此之前是5、6萬年前,最久遠的則可以追溯至10多萬年前。
在距今約1萬年前的冰川後期,由於海底地殼隆起、海面上升,日本列島最終形成。
⑩ 日本的地質結構如何
日本的地質構造,打個比方,水面上的兩條船靠一起了,日本就在那兩個船幫子挨著的地方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