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理正90三維地質怎麼用

理正90三維地質怎麼用

發布時間: 2021-02-07 14:10:00

⑴ 理正勘察三維地質軟體 導入地層屬性數據的文件介面格式是什麼樣的,

目前大多數勘察單位使用理正勘察軟體,理正勘察軟體錄入始時間勘探結束時間內 2 )地層介面容文件。 數據時對於比較大的工程,錄入數據工作量大;讀入理正標准接# Z K撐鑽孔編號口數據可以方便快速地導入野外勘探數據以及室內、原位試驗數據;本文將介紹利用 E X C E L結合文本文件編制理正介面文件的

⑵ 三維地質結構模型

一、地質結構模型建立的原則與內容

(一)建立地質結構模型的原則

松嫩平原面積大、地層較多、結構復雜,造成鑽孔間地層岩性連接十分復雜,給計算機的自動插值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所以採取對研究區的地質結構按區域和縣(市)兩種方式進行處理,即區域地質結構模型和縣(市)地質結構模型。

1.區域地質結構模型

由於建立地質結構模型的區域大、數據多,無法詳細刻畫地質內容,因此區域地質結構的建立原則以表達含水層和弱透水層為主要目的,將整個研究區域劃分為第四系含水層、第四系弱透水層、新近系含水層、新近系弱透水層和白堊系基岩五層。

2.縣(市)地質結構模型

縣(市)級地質結構的建立以進一步詳細表達地質結構、地層分布特點和岩性特徵為主要目的,因此,對岩性的劃分比較細致、精度較高。具體劃分方法如下:

(1)白堊系(K)及以下地層概化為基岩,不對其進行分組研究。

(2)新近系劃分到組,統一確定為泰康組(N2-Qp1)t、大安組(N1d),並根據地層的含水性將岩性簡化描述為砂岩、泥岩和泥岩砂岩互層。

(3)第四系劃分到組,主要包括顧鄉屯組(Qp3g3)、哈爾濱組(Qp3h12)、雅魯河組

、大興屯組(Qp3d3)、齊齊哈爾組(Qp3q1-2)、諾敏河組

、荒山組(Qp2s4,Qp2x1-3)、大青溝組(林甸組) (Qp2l1-4)、綽爾河組

、白土山組

、東深井組(Qp1d1)、猞猁組(Qp1s)、東華組(Qp1d1)等。岩性簡化表述為黏性土、砂礫石、淤泥質黏性土、淤泥質砂等。

(4)全新統零星分布的風積砂、殘積粉細砂等因描述的鑽孔資料較少,故不進行區分表達。

(二)資料整理

根據建立三維地質結構模型的要求,對全區1167個鑽孔資料進行地層、岩性的劃分及坐標等數據的整理,並計算機錄入,對區內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建立地層信息表。

二、地質結構模型建立的技術方法

地質結構模型是利用GMS中的SOLID模塊建立的,SOLID是進行三維地層建模的模塊,它利用鑽孔數據輸入用於構造三維地層模型。一旦生成了這樣的模型,可以在模型上任意位置切割地質剖面,可以生成地質剖面或實體的理想圖片,還可以計算實體的體積。

(一)確定地層屬性編號

按GMS軟體的要求和格式對錄入的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對鑽孔地層資料逐個進行概化,在綜合分析整個松嫩平原的地質結構後,對岩性進行劃分和編號。

(1)按GMS要求對鑽孔資料中地層的物質屬性進行編號處理,通過對原始資料的分析和所建立的地質結構圖,將研究區的地層岩性劃分為58種物質屬性。

(2)GMS要求不僅要對地層的物質屬性編號,還要對各層包括透鏡體、夾層進行分層編號,根據地層信息,將全區地層劃分為159層。

(二)GMS數據的運行

(1)將編輯好的文本導入GMS軟體進行運行、調試,查找包括數據格式、地層錯位等各種錯誤,並進行修正。

(2)生成松嫩平原的三維立體地質結構模型。

(3)修正後的文件以縣(市)為單位導入GMS軟體正式生成三維地質立體模塊。全區共劃分為30塊,即安達、北安、賓縣、大同、富裕、哈爾濱、海倫、克山、林甸、龍江、龍鎮、明水、訥河、嫩江、慶安、綏化、望奎、依安、肇州、長春、長嶺、大安、伏龍泉和懷德、扶余、農安、泰來、陶賴昭、通榆和香海廟、榆樹、鎮賚和陶安。

(三)粘貼遙感景象圖

為了能夠直觀了解各地的地質情況,在生成的立體表面粘貼遙感景象圖片。首先對整個區域的遙感圖片根據需要進行處理,然後將處理後的圖片導入GMS軟體進行粘貼。

三、地質結構模型的功能及其特點

建成後的地層三維立體模型使得研究人員對於全區地層及含水層系統結構、含水層間復雜的接觸關系,有了更完整、具體的認識,實現了「實地對照,多維視角,隨意切剖」的功能。

(1)三維模型再現研究區含水層整體的空間組合形式,實現了含水層三維可視化。

(2)可以以分解形式展現任一地層的空間展布形態及其接觸關系。

(3)可以多視角的觀測各含水層的空間形態。

(4)可以在任意方向上切割地層剖面,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地層在不同地區的空間分布。

(5)可以計算出任意含水層及地層空間體的體積,這對於鬆散含水層有著重要的水文地質意義。

⑶ 地質三維建模一般用什麼軟體

我們單位用的是理正勘察三維地質軟體,您可以了解,我們用鑽孔、縱斷面圖、剖面圖來做三維工程地質模型。而且可以從工程地質勘察軟體直接導入地質數據。

⑷ 三維地質建模的實際意義

要對地下水進行管理、規劃,就必須查明水文地質條件,也就是要對地下水及其賦存的地質結構有清晰的認識。在水文地質領域中,研究對象都具有空間特徵,地下水及其賦存介質埋藏於地面以下,對地下水運動規律只能依靠水文地質勘察資料和水位動態資料來揭示。而這些資料一般都是以平面圖、剖面圖及表格形式提供的,它們所反映的數據是離散的,有局限性的,在三維空間中研究這些數據時,其拓撲關系還難以考慮清楚;同時,由於地質空間分布的復雜性、模糊性與不確定性,在僅僅具有鑽孔或少量的地質離散點信息的地區上,技術人員則很難得到直觀有效的地質信息。也就是說,水文地質工作者必須對這些紛雜的數據信息進行仔細的分析理解,才能洞察研究對象的本質,獲得對研究對象的認識和理解,但這是一個十分費時而繁瑣的過程,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沉重的負擔。

如果能將地下水及其賦存介質進行三維可視化表達,構建出其實體模型,則將有力地支持水文地質工作者對地下水運動規律的認識,同時,也為地下水的合理開采及其開采過程中的地質環境保護提供決策支持。

基於以上認識,需要我們建立一種權威的、不斷更新的、區域性的、具有傳承性的地下水地質結構三維可視化模型,這個模型建立的初期可能是粗糙甚至是有錯誤的。但隨著專業人員對地質結構認識的不斷深化和勘探精度的提高,這個模型會逐漸准確直至完全正確。計算機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建立這樣真三維地質模型的技術條件。

利用計算機圖形學及可視化技術,可將二維抽象的地質信息以三維可視化的圖形效果直觀形象地表達出來,建立逼真的空間立體地質模型,並任意剖切地質體、對地質體進行三維交互信息查詢等。這樣可更高效地描述各種地質信息,如特定區域岩性,某一區域地層的厚度等;直觀有效地表達各種地質現象間的拓撲關系,如地層的接觸方式等,從而迅速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對地質現象的認識,提高工作效率,發揮地質資料的最大價值。同時,在三維地質模型的建立中,還會生成一系列的三角網格數據,這為後續的地下水數值模擬奠定了基礎。也就是說,三維地質建模還能將水文地質工作者從繁瑣的網格剖分中解放出來。

建立地下水三維地質可視化模型,不但減輕了水文地質工作者的任務,方便他們進行專業領域知識的討論、傳播和發展,而且,這樣的模型還能將專業領域復雜的、抽象的或專業性過強的成果及結論用簡潔的、直觀的、易於被廣泛接受的方法和形式表現出來,它還將有助於不同領域間方便、正確地進行知識交流,有助於決策者做出正確判斷。

⑸ 理正勘察軟體中如何添加地質時代成因

配置項目表→一般對照表→查找「TCDZCY」方法同上「編號」要比表中欄位代號相同內的已有編號大,「對照名稱容」為「h+al」,「圖例是否顯示」為1,「對照附加信息一」填「沖積-沼澤沉積」, 「對照附加信息二」填「!Q@h+al」,加「!Q@」是為了讓其成為Q的上標。

⑹ 利用軟體製作三維地質模型問題

現在做三維地質圖軟體的比較多了。以前用suffer 它也能三維成圖,現在國內開發的軟體主要版有,權龍軟,專門針對礦山,三維沒問題,鑽孔處理什麼的也很方便,還有一個就是 3D-Mine 也是搞三維的,也還不錯。不過這些軟體目前都是要花錢買。試用版只能玩,不能用,不能輸出。

⑺ 什麼是三維地質建模,而在三維軟體里哪一款在地質建模里運用的最好急!!!

  • 三維地質建模概念:


三維地質建模就是將地質,測井,地球物理資料和各種解內釋結果或者概念模型綜容合在一起生成三維定量隨機模型。


三維地質建模(Three-dimensionalgeological modeling)的概念最早是由加拿大SimonWHoulding 於1993年提出的。所謂三維地質建模, 就是運用計算機技術, 在三維環境下, 將空間信息管理、地質解譯、空間分析和預測、地學統計、實體內容分析以及圖形可視化等工具結合起來,用於地質研究的一門技術。


  • 比較好用的軟體有:

suffer
3D-Mine
MICROMINE

UG

⑻ 三維地質建模方法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研究人員提出了許多三維地質模型來模擬地質體,使這方面的研究有了長足的發展。通過對國內外大量的三維地質建模方面的文獻和專業軟體的研究分析,三維地質建模方法大體可歸納為三類:離散點源法、剖面框架法和多源數據耦合建模法。

1.2.3.1 離散點源法

在地質找礦中,經常需要根據少量的離散點采樣數據(如地質測繪或鑽孔資料)來獲取地質體的形狀,從而為進一步指導找礦起指導性的作用。因此,研究如何實現空間散亂點數據場可視化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意義。

Carlson(1987)從地質學的角度提出了地下空間結構的三維概念模型,並提出用單純復形模型(Simplicial Complex Model)來建立地質模型。Victor(1993)、Pilout(1994)則具體應用Delaunay四面體的三維矢量數據模型研究離散點地質建模問題。Lattuada(1995)對3DDT(3 Dimensional Delaunay Triangulation)在地質領域內的應用進行了研究,表明四面體格網能很好地用於地質體的三維建模,優點包括:四面體單元易於建立索引;模型易於手工編輯;可通過相鄰關系導出拓撲結構;約束三角剖分易於實現面約束;四面體非常便於可視化,同時具有較高的表達精度;易於實現搜索和關系查詢等。Courrioux et al.(2001)基於Voronoi圖實現了地質對象實體的自動重構。Frank et al.(2007)採用隱函數法(implicit function)表達三維曲面,對離散點集進行三維重構(reconstruction),用來模擬斷層和鹽丘(salt dome)。楊欽(2001,2005)利用離散點源信息構建地層與斷層結構面,依此作為約束條件約束Delaunay剖分建立三維地質模型。

鑽孔數據也屬於一種點源信息。它實質上是將原始的點、線數據進行有效的分層,根據各層面標高應用曲面構造法來生成各個層面或實體。圍繞鑽孔數據進行三維地質建模已有許多學者進行了研究,其中較早利用鑽孔數據進行三維地質模擬的是加拿大學者Houlding(1994,2000),利用鑽孔孔口點位信息進行 Delaunay三角剖分,作為「主 TIN(Primary TIN)」,其他地層面則通過高程映射實現。張煜等(2001)對其建模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與發展,在垂直鑽孔的理想狀態下,採用三稜柱(Tri-prism,TP)數據模型建立三維地質模型,並給出了相關的剖切演算法。Lemon et al.(2003)採用「地層層位法」建立三維地層模型,並採用自定義剖面(user-defined cross-sections)的方法對地質模型進行局部交互修正。吳江斌(2003)、朱合華等(2003)提出一種基於鑽孔數據的二分拓撲數據結構的建模演算法,嘗試採用基於鑽孔數據的四面體體元模型構建地下三維地質模型;四面體結構在表達復雜結構上則較靈活,但是使用四面體表示空間實體會產生大量的冗餘,且生成四面體的演算法比較復雜。張芳(2005)採用Delaunay三角構網技術,利用鑽孔數據構建三維地層層面模型,同時引入「界面分片」思想,以適應於海量數據模型的可視化表達,但缺少對地質體屬性信息的表達。在三稜柱模型的基礎上,針對鑽孔存在偏斜問題,類三稜柱(Analogical Tri-prism,ATP)(齊安文等,2002)、廣義三稜柱(Generalized Tri-prism,GTP)(Wu,2004)方法先後被提出,用來進行三維地質建模,已被證明廣泛適應於礦山、石油等深部地質問題建模;同時,似三稜柱(Similar Triprism,STP)(Gong et al.,2004)也被提出用於解決鑽孔傾斜問題,如鄭蔚等(2005)基於鑽孔數據採用STP建立三維地質模型對地下空間進行虛擬漫遊。STP與GTP本質上是相同的。基於鑽孔數據建立三維地質建模,這一看似簡單的數據模型方法,經歷了10多年的發展歷程:從初期的TP數據模型,適用於鑽孔垂直成層、地層等厚的理想情況,發展到STP、GTP適用於鑽孔不垂直且地層不等厚的常見情況。

1.2.3.2 剖面框架法

剖面框架法就是在收集整理原始地質勘探資料的基礎上,建立分類資料庫,人工交互生成大量的二維地質剖面,然後應用曲面構造法生成各層位面表達三維地質模型,或者利用體元表示法直接進行地質體建模(Chae et al.,1999)。

利用地質剖面表達研究區域三維地質現象的初級形式是序列地質剖面法(朱小弟等,2001)。序列地質剖面構模技術實質是傳統地質制圖方法的計算機實現,即通過平面圖或剖面圖來描述地質構造,記錄地質信息,如圖1.2所示。其特點是將3D問題2D化,在空間上採用若干平行或近似平行的地質剖面來表達研究區域的地質分布特徵,但它在空間表達上是不完整的,它把剖面之間的地層或構造分布情況留給工程設計人員去「想像」。這種構模方法難以完整表達3D礦床及其內部構造。

基於剖面信息建立真三維模型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對於復雜地質構造區域具有很好的適應性,成為當前地質建模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基於剖面進行三維重構得到完善發展的是在醫學領域,後來迅速擴展到其他領域。在醫學領域里,通過電腦斷層掃描(CAT)或者核磁共振(MRI)等技術,可以獲得一系列相互平行的人體切片圖像,通過提取對象的邊界,基於輪廓線演算法,生成三維人體模型。地質剖面信息同醫學切片信息一樣,都是反映研究對象的某一特定斷面上的構造分布,可以藉助醫學三維人體建模技術來構造三維地質模型。較早將醫學領域的切面三維建模引入地學領域的是在考古學方面的應用(Tipper,1976,1977;Herbert et al.,1995),主要應用在古生物的三維重構方面,而應用在三維地質建模方面的文獻並不很多。

圖1.2 序列地質剖面構模實例

公認的剖面三維重構的代表之作是Keppel的文章(Meyres et al.,1992;Herbert et al.,1995,2001;Xu et al.,2003;屈紅剛等,2003)。在Keppel的研究基礎上,Meyres(1992)將剖面建模方法分為4個子問題:對應問題(correspondence problem)、構網問題(tiling problem)、分支問題(branching problem)和光滑問題(fitting problem):①對應問題解決相鄰剖面之間的輪廓線匹配問題;②構網問題主要解決輪廓線之間的三角形構網問題,考慮滿足某個准則,例如最大體積法(Keppel,1975)、最小面積法(Fuchsetal.,1977)等;③分支問題是解決同一對象在不同剖面上的組成部分的個數不同的問題;④光滑問題主要解決將初始生成的三角網進行插值,從而得到更加光滑的三角網。

屈紅剛等(2003)提出基於含拓撲剖面地質建模方法來實現復雜地質的三維建模的對應問題,鄧飛等(2007)則對一般意義上的剖面地質建模進行了討論。

1.2.3.3 多源數據耦合建模法

隨著計算機性能的提高,具備了對海量數據的處理能力,人們對建立的地質模型要求也不斷提高,希望能夠建立高精度和高復雜度的地質模型(Turner,2003,2006;Calcagno et al.,2006;Kaufmann et al.,2008)。提高模型的精度可以通過插值的方法來實現,但更好的方法是通過增加約束信息來對初始地質模型進行細化,這就涉及耦合多源數據來建立地質模型的問題。

早在1993年,Houlding提出三維地學建模概念的時候就強調地質解釋信息具備對模型的修正(revision)功能。並且指出礦業工程有地質勘探數據、人工繪制數據及施工數據,還有不確定性的需要通過地質統計學進行估計的數據(Houlding,2000),最終的地質模型需要綜合考慮這些種類不同的數據。

McInerney et al.(2005a,b)認為三維地質建模只能部分上是一個數字地質采樣過程,更重要的是地質學家的人工解釋過程。並且尖銳地指出,不要指望一些計算機軟體能夠自動並成功地「建模」! 讓一個有經驗的地質學家輸入解釋性的信息進行建模,是現實和必要的;而軟體只是建模過程中提供便利的一個工具(There is no expectation that some computer software will successfully and automatically「builda model」! The reality is that interpretative input from a skilled geologist is essential to build a model;the software is simply a tool to facilitate the model-building process)。其要求實際上是,地質建模不僅要考慮地質勘探所獲取的確定性數據,還應加入地質工程人員對地質構造的解釋性數據,這就構成多源地質建模的基本思想。

Mallet(2002)針對地質體建模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以點、線數據為主要數據源,建立以三角形為基本單元的三維曲面,採用離散光滑插值技術(Discrete Smooth Interploate,DSI)使曲面的粗糙度最小,並作為GOCAD的核心技術,得到了許多地球物理公司和石油公司的支持。

相比較國外以石油、礦業工程為主要應用領域的三維地質建模,鍾登華等(2006)則從水利水電工程地質領域,研究多源地質數據建立壩區的三維地質模型。Wu et al.(2005)提出一種逐步細分的多源數據集成地質建模方法,考慮到地質數據大多比較稀疏和低采樣率的特徵,採用逐步細化的方法對初始地質模型不斷修正。

地質構造的復雜性和認識的階段性,使多源地質建模引起越來越多的研究興趣。32屆國際地質大會(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ference,IGC)於2004年在義大利佛羅倫薩召開,在「地質的復興(The Renaissance of Geology)」(Zanchi et al.,2007)議題上,多名國際知名的地學建模專家共同提到了多源地質建模問題。其中,Zanchi et al.(2008)藉助商業軟體對義大利境內阿爾卑斯山(Alps)利用多源地質建模問題進行研究,並應用於滑坡穩定性分析。西方發達國家主要將地質建模應用於能源與環境領域,這是為數不多的在工程建設領域開辟蹊徑的研究。無獨有偶,Kaufmann et al.(2008)嘗試採用多源地質建模,研究在廢棄煤礦巷道內進行天然氣儲存問題。

總體來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是一個從簡單地層模擬到復雜地質構造模擬的發展過程。從最初基於單一數據建立簡單層狀三維地質模型,到綜合利用多源數據建立復雜地質模型,能夠反映地質構造的空間特徵。

⑼ 三維地質模型可展示什麼,也就是說建立一個三維地質模型我們可以得出些什麼結論、在線等,謝謝。

地質體在空間上的立體展示。如果是個礦山的三維地質模型可以顯示礦體在空間里專的立體形態,品位分屬布,斷層特徵等等,可以讓工程技術人員很直觀的了解礦體的空間分布,從而更好的布置工程去采礦,降低采礦的貧化損失。其他的三維地質模型,也是類似的,都是展示相關地質體的空間形態。如你看過探索頻道的數字地球,裡面的三維岩漿庫是很形象的。

⑽ 理正三維地質建立的地質模型可以導入到revit裡面嗎

不行,只有轉為CAD以場地模型方式導入。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