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進化是什麼教學的地質視角
㈠ 有沒有系統講述地球進化(地質年代)的紀錄片
《動物大滅絕》 8集。
講述地球歷史上7次動物大滅絕,第8次是預言!
㈡ 有沒有系統講述地球進化(地質年代)的紀錄
去搜BBC吧!這個應該會有的,我記的我看過。
㈢ 請教地球的演化過程(要大綱性質的)
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個成員,它跟太陽系的起源有密切的關系。這樣,要認識地球形成和早期的演變歷史,當然離不開探索整個太陽系的起源,而太陽系是眾多恆星中的一員,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恆星演變的一般規律推測太陽系以至地球的起源了。
一顆恆星的演化可以大體上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引力收縮階段,即彌漫星雲間的相互引力而集中成一團團星雲;第二階段為核反應階段,原始星雲間相互碰撞發熱,內部進行劇烈核反應;第三階段是衰老階段,即作為核聚變燃料氫和氮等逐步耗盡。
根據恆星演化一般規律,可推測大約在距今50~60億年以前,一團星雲開始集中,在引力收縮的過程中,這團星雲的大部分物質進入中心,形成原始太陽,開始有了形體,並開始發光。之後,由內部核反應產生的巨大能量,使它每時每刻都在放射光和熱。
地球最早可能是由大大小小的星雲團集聚而成的,一般認為在距今47億年前它已經增長到現代地球質量相近了。這時候的地球還只是許多微星的集合體,叫原地球,原地球在引力收縮和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熱的作用下,不斷受熱,當原地球內部溫度達到足以使鐵、鎳等元素熔融時,鐵、鎳等元素迅速向地心集中,在46億年前左右形成地核和地幔,地殼初步分異作用。原始地殼比較薄弱,而地球內部溫度又很高,因此,火山頻繁活動,從火山噴出的許多氣體,構成原始大氣,如CH4、NH3、H2、H2O(水蒸氣)、H2S、HCH等,但無游離的氧(現在大氣中的氧是光合生物藍藻和綠色植物出現後長期積累起來的)。這種還原性大氣在閃電、紫外線、沖擊波、射線等能源下,形成一系列有機小分子化合物,有氨基酸、核苷酸等(這已被美國科學家米勒設計的模擬雷鳴閃電的火花放電裝置使無機物合成有機物這個實驗得到證實)。這些有機小分子化合物或直接落入原始海洋,或經由湖泊、河流匯集到原始海洋,在海洋中層長期積累、相互作用,在適當條件下,進一步縮合成結構原始、功能不專一的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這些生物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積累,濃度不斷增加,凝聚成小滴狀,形成多分子體系。在一定的進化概率和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再經過長期不斷進化,大約在35億年前終於形成了具有新陳代謝和自我繁殖能力的原始生命體。此為生命演化的第一階段,即非細胞生命階段,實現了從非生命到生命轉變的過程。
地球的童年,從距今46億年形成時期起,大約延續到距今30億年左右,一共15.16億年。當然,對於地球的童年,現在知道的還不多,仍然是一個有待進一步探索的課題。
二、地球的少年時期
從距今30億年左右到5.7億年這段時間,地球進入了少年時期,也就是前古生代時期。雖然這個時期延續時間十分漫長,大氣、水、生物圈也都有很大發展,可是生物界的進化卻很緩慢,直到前古生代末期,地球上也還只是有菌類、藻類和一些低等原生動物、腕足類動物等。這跟寒武紀以後生物界突飛猛進的發展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地球進入少年時期是以最早出現小塊陸核作為標志的,後來大陸就是由陸核逐漸擴大而形成的,地球上發現的有確鑿證據的小塊穩定陸核形成於距今28億年前,地點在非洲南部。直到25億年前,各大陸內相繼形成若干個小塊穩定陸地。後來在距今17億年左右,地球經歷了一次最有意義的穩定大陸形成事件,穩定大陸的面積在相對比較短的歷史階段里大大增加,大陸差不多接近了它現在的規模。但形成的大陸岩石圈(也稱原地台)還比較薄弱,保留有相當的活動性,沒有達到真正的穩定。
從原地台到地台的轉變時期是從距今17億年到距今14億年左右,根據科學家對資料的研究分析來看,原地台曾多次被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所打碎,又不斷被下面湧上來的岩漿物質所膠結,變得越來越厚,越來越穩定,因此,距今14億年左右是穩定大陸最終形成時期,地球岩石圈的演變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此時期,生物界的發展進入第二階段,即原核細胞階段,這一階段生命已經有了細胞形態,有真正的細胞膜,但是還沒有真正的細胞核,分不出真正的核膜和核仁。主要以在28~20億年前最為盛行的藍藻為代表,它能進行真正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使早期地球的還原性大氣逐步被氧化型大氣所替代,其後接著進入到第三階段的進化,出現了真核細胞,從原核細胞發展到真核細胞是生物界完成的最重要的一次進化。
三、地球的古生代時期
古生代時期的地層可分成早、晚兩期,早古生代分為寒武、奧陶、志留三個紀,從距今大約5.7億年到4億年;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石炭、三疊三個紀,距今4億年到2.3億年。這3.4億年時間是最古老生命的時代,地球到這個時期已經歷了幾十億年的演變。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的物質組成和結構跟今天地球情況差不嗔恕U飧鍪逼謁⑸牡刂首饔茫蘼勰諏Φ幕故峭飭Φ模裉斕厙蟣礱婧屯斂閼誚械南啾齲慘丫芟嘟恕I鍀肟漲胺筆⑹逼冢俊⒅秩嚎漲暗卦齔ぃ聳逼謚瀉篤謁派鐧鍬匠曬Α?
從寒武紀開始,地台經過長期風化、剝蝕、搬運等外力地質作用,地球表面高低差異減少(即平夷作用),低窪區域屢遭海水浸漫,淺海面積不斷擴大。此時期是地球上最早出現可利用的煤的時期,如我國南方的一種煤—石煤,就是由生活在濱海、淺海的海生植物遺體大量聚集石化而形成的。到了志留紀末期,地台周圍和地台之間的地槽區發生了加里東(英國的一個山名)運動的大變動,延續時間為幾百萬年。原來低平地區重新被抬高,簡單地貌復雜起來。經過這場變動之後,有的地方發生了傾斜、褶皺,有的地方發生斷裂,大陸總面積擴大。隨著平夷作用的又一次進行,地球地勢又逐漸趨向平緩,太平洋若乾地區重新發生海浸,在石炭紀中期,海浸規模達到最大。從石炭紀晚期開始,強烈的構造運動使地槽里的沉積岩和火山岩層產生劇烈的褶皺,轉化成褶皺山系,構造運動此起彼伏,一直延續到晚古生代末期才完成,這個運動叫華力西(阿爾卑斯山脈中的華力西山)運動。
華力西運動使位於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槽,東歐地台和西伯利亞地台之間的烏拉爾地槽、西伯利亞、中亞、中國地台之間的廣大地槽區、北美、東緣的阿巴拉契亞地槽都轉化成褶皺山系,海水退出,使歐亞大陸連成一片。全球大陸塊達到最大程度的相互接近,這就形成了全球統一大陸——潘加亞大陸,大陸總面積已經跟今天地球上的大陸總面積相差無幾了。
在前古生代末期,植物和動物已經分化。在植物界中,藍藻和菌類繁盛;在動物界中,已經出現低等無脊椎動物,進入寒武紀,植物界中的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動物界中,若干門類無脊椎動物,尤其是三葉蟲突發性開始繁榮。奧陶紀的海洋里,植物界中藻類廣泛發育,海生無脊椎動物中以頭足類居多,在奧陶紀晚期,已經出現了原始的沒有頜的圓口魚形脊椎動物——無頜類。真正的魚類是出現在志留紀晚期。到了泥盆紀時,魚類已經很繁盛,是當時最高等的動物。其中有一種總鰭魚,以後發展成為兩棲類。
由於加里東運動,使大陸面積擴大,某些海洋消失,環境劇烈變化,使那些適應性強的生物種類生存了下來。在泥盆紀中期,陸生植物得到很大的發展,許多種屬已經長成大樹,並且出現了昆蟲、兩棲類。到石炭紀中期,出現了森林,昆蟲也進一步向空中發展,同時由兩棲類進化而來的爬行類也出現了,後來的華力西運動,使海水退去,大陸面積更加擴大,使生物界向大陸進軍的進程又大大推進了一步,總的來說,在古生代時期,植物界從低等的水生藻類進化成比較高等的陸生植物,動物界從比較低等的海洋無脊椎動物進化到魚類和陸生爬行類動物,完成了向大陸進軍。
四、地球的中生代時期
中生代時期分為三疊、侏羅、白堊三個紀,從距今2.3億年起到6700萬年前結束,延續時間大約1.6億年。
中生代開始以後,地球史發展出現了新的轉折,潘加亞大陸逐步解體,各個陸塊漸漸趨向於漂移到現代所處的位置,岩石圈又經歷了一系列重要的變動。中生代開始經二三千萬年,到了三疊紀末期,在北美、南美之間和歐亞、非洲之間發生了分裂,在南部的幾個陸塊之間也發生分裂,開始互相移開;到了侏羅紀晚期,各個陸塊進一步分裂,在北美和歐亞大陸之間,南美和非洲之間產生了一條大體上是南北方向的巨大裂隙,陸塊向兩邊移開,海水浸進去,這就是未來的大西洋;又過了七千萬年,到了白堊紀晚期,情況又進一步變化,各大陸繼續互相移開,最顯著的是南美和非洲之間的距離加大,也就是說南大西洋有了明顯的擴張。
以上所說的中生代時期大陸分裂的歷史根據是什麼?分裂原因又是什麼?這得從下面的假說說起。
首先是奧地利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A.L.Wegenge,1880~1930)於1912年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他認為地球是一個由熱變冷的天體,它的表層先冷卻,凝結成固體的地殼,地殼的上層是較輕的硅鋁層,它的下層是較重的硅鎂層,處於熔融狀態。如同冰塊浮在水面上一樣,大陸也是浮在它的基底——硅鎂層之上的。潘加大陸由於地球向東自轉和潮汐力的作用,原始大陸緩慢地向西移動,以後出現了裂縫,崩解。他還認為,太平洋是古老的大洋,同原始大陸一起存在,後來因為美洲大陸向西漂移,它的范圍逐漸縮小,縮小面積等於大西洋擴大的面積,印度洋是在澳大利亞和南極大陸分離後才出現的,至於北冰洋,它原來就是太平洋的一部分,在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的文獻資料中找到了大陸漂移的論據:南美洲東岸的西依拉山脈和非洲西岸的開普山脈,不僅地質構造相同,而且它們的礦層成份和年齡都一樣;其次是古生物資料,那時代的古生物研究證明,南半球的幾個大陸上,石炭紀時期的爬行動物中,有64%的種是共同的,到了三疊紀時,也就是推測南半球的幾個大陸已經分裂了一段時間之後,幾個大陸爬行動物中共同種已經下降到34%;再次是根據古氣候資料,用古氣候條件的特殊沉積物,如反映古赤道氣候的由熱帶植物形成的煤層、反映乾熱氣候條件的鹽類沉積等進行分析,發現其跑到了今天的高緯度地區,而反映古極區的冰磧卻跑到了今天的赤道地區,也稱為極移。但是,這個假說在盛行一時之後便遭冷落了。
直到本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古地磁學的興起,研究證明大陸漂移的軌跡與古地磁學是吻合的。地球磁場分南北兩極,億萬年前形成的岩石層中,保留著當時的磁性紀錄,利用精密儀器,對岩石剩餘磁性的測定,可以知道不同大陸在不同地質時代的地磁北極的位置及其移動,研究表明,各大陸測定地磁北極在相應地質時代移動路線不同,最終都在今天會合於磁北極。
其次是六十年代初,美國學者赫斯(H.H.Hess,1906~?)和迪茨(R.S.Dietz,1914~?)提出了海底擴張假說,這個假說的基本思想是:熱的、具有一定塑性的物質從下面的軟流圈裡上涌,通過岩石圈裡的裂縫,在未來的洋脊軸部侵入,湧出的岩漿冷凝成新的洋底,並推動原始洋底向二側擴張,大陸隨之漂移。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新的洋底不斷加寬,已經裂開的大陸殼被帶到離大洋裂谷更遠的地方。
既然新的大洋岩石圈不斷地從每個大洋里產生,老的大洋岩石圈向外移開,大洋在擴張,長此下去,地球體積不是越來越膨大了嗎?直到後來海底擴張假說和大陸漂移假說相互結合後,才說明了這個問題,那就是不斷增生的大洋岩石圈在地球的另外一些地方又重新回到軟流圈裡去而消亡了,這跟全球性地震活動帶的研究密切相關。從而使地球科學中形成一個完整而系統的,能從宏觀上闡述地球上層發生的各種運動的學說——板塊構造學說。此學說把地殼分為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歐亞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每板塊又分成幾個小塊。所有的這些板塊構成一層岩石圈。各板塊的交界處是地殼的活動地帶,板塊隨著洋底擴張而移動。洋脊附近是板塊生長帶,有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東太平洋隆起這三處。海溝附近是板塊消減帶,就是太平洋東、西邊緣海溝部分。當密度較大的板塊向密度較小的板塊俯沖時,引起強烈地震和火山作用;仰沖則形成島嶼或高大山系。
中生代的氣候條件總的說來是有利於動植物發展的,中生代早期的植物以裸子植物松柏、蘇鐵、銀杏以及某些真蕨為主。到中生代晚期,出現了能夠真正開花結果的植物——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門類,它們在傳播和繁殖後代方面具有顯著優越性。在動物界里,中生代常常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其中以恐龍最為繁盛,到侏羅紀時期成為地球的霸主,但是在白堊紀卻突然絕滅了,究其原因,至今還是得不到恰當解釋的科學之迷。從爬行動物發展而來的兩類更高級脊椎動物——鳥類和哺乳類,也在中生代時出現了。
五、地球的新生代時期
新生代時期是地質歷史時期中最新的一個時代,包括現代在內整個新生代大約為6700萬年,由第三紀和第四紀組成。
雖然新生代延續時間相對較短,但就在這個時期,地球表面海陸分布、氣候狀況,生物界面貌逐漸演變到現代的樣子。
新生代時期最突出的事件是非洲跟歐洲的接近和印巴次大陸跟亞洲的相撞,其結果使一部分岩石圈上層物質互相推擠,形成了橫亘於南北半球之間,綿延幾乎達到地球半周的最雄偉的山系和高原,它西起非洲北部的阿特拉斯山,經南歐的阿爾卑斯山,東延是喀爾巴阡山,接高加索山、土耳其和伊朗的高原和山地、帕米爾高原和山地,向東就是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再向東南去,中南半島和印尼諸島的山脈也都跟它相連。這就是阿爾卑斯山造山運動和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的產物。
太平洋跟周邊大陸的相互擠壓作用也使大陸邊緣的構造帶持續發生了強烈的變形和岩漿作用,並且伴有強烈的地震活動,這些作用一直到現代還在進行。以及被各個地質歷史時期的運動所形成的斷裂切割成大大小小的斷塊,在大陸邊緣各種作用和岩石圈物質運動的影響之下,發生了互相推擠,拉開或相對升降,形成了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
新生代早期的動物主要有兩大類:古有蹄類和古食肉類,隨著它們的進化,到了第三紀中、晚期,古有蹄類先是有奇蹄類,如馬、犀等,後有偶蹄類,如羊、牛等;古食肉類也漸漸進化成各種猛獸,如獅、豹、虎等。生物經過幾十億年的進化,走過了從無到有、從低級到高級的許多發展階段,終於在最新地質歷史時期產生了生命之花——人類。人類的進化是生物界長期演變的結果。
促成地球演變的因素,總的來說,不外乎內外兩個方面。外部因素就是在地球外部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裡的作用力,它所引起的地質作用就是風化、剝蝕、沉積等作用。它的主要能源是太陽能、地球的重力。另外還有太陽、月亮對地球的引潮力,以及地球時期歷史中的隕石沖擊作用等。內部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蘊藏在地球內部的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一是由重力能轉變而來的能。內外兩方面的因素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共同決定著地球表層和內部的物質運動。
如果從十九世紀中葉賴爾的名著《地質學原理》出版算起,到現在已經有一百多年了。經過許多地球科學家的努力,再上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數學等基礎學科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對其的促進,地球演變研究已經取得了巨大進展。然而由於問題的復雜性,科學家們在一些涉及地球演淅返鬧卮笪侍饃先勻淮嬖諮現胤制紜?
縱觀科學地球史這門學科的發展,可以這樣說:地球科學家正處在取得認識上新的飛躍的前夕。未來的地球科學家們一定能把科學地球史這門重要的基礎學科推向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㈣ 有沒有講述地球進化(地質年代)的紀錄片 是指關於地球從太古代到新生代各個時代系統的介紹,包括動物
中文名 地球的起源
英文名 How The Earth Was Made
發行時間 2009-02-10
片長 45分鍾 * 26
鏈接 www。taoerqu。com/thread-2472-1-1.html(復制到chrome瀏覽器就能瀏覽或把。替換成內.)
地球起源(HOW THE EARTH WAS MADE)系列將帶容我們環游地球,向我們揭示地球形成的地質過程。這一系列每集並不連續,每集選取一個獨立的地點,向我們講述這一地方現在的形貌是如何在經歷了千萬年的地質變化後形成的——是板塊碰撞、火山爆發還是冰山的磨蝕?地質的形成過程,與我們如今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但由於漫長的歲月卻變得撲朔迷離。利用各種遺留的線索、地質學家發現的證據,這一系列將要追溯至千年之前,探究緩慢卻強大的造地運動是如何形成我們今天的世界的。
㈤ 誰能詳細的講解一下地球誕生至今的地質地貌的演化
首先樓主必須明白一點:地層系統和地質年代是兩個概念,其中:「宇」、「界」、「系」、「統」分指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為了簡介明了的了解。不把每一層的名稱都列出來。只採用地質年代裡面最常見的「代」和「紀」兩個級別來表述。
一、太古代(大於50億年—25億年前) 在這個時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穩定,地殼變化很劇烈,形成最古的陸地基礎,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復雜,沉積岩中沒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藻類存在,但因經過多次地殼變動和岩漿活動,可靠的化石記錄不多。
二、元古代(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繼續發生強烈變化,某些部分比較穩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現。藻類和菌類開始繁盛,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出現。地層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到距今13億年前,已有最低等的真核生物—綠藻出現。在元古代晚期,蓋層沉積繼續增厚,火山活動大為減弱,並出現廣泛的冰川,從此地球具有明顯的分帶性氣候環境,為生物發展的多樣性提供了自然條件,著名的後生動物群—澳大利亞埃迪卡拉動物群就出現這個時期。
三、古生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在這個時期里生物界開始繁盛。動物以海生的無脊椎動物為主,脊椎動物有魚和兩棲動物出現。植物有蕨類和石松等,松柏也在這個時期出現。因此時的動物群顯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具體分段為:
1、寒武紀(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5.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陸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沒。生物群以無脊椎動物尤其是三葉蟲、低等腕足類為主,植物中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寒武是英國威爾士的拉丁語名稱,這個紀的地層首先在那裡發現。
2、奧陶紀(約開始於5.1億年前,結束於4.38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頁岩構成。生物群以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為主,出現板足鯗類,也有珊瑚。藻類繁盛。奧陶紀由英國威爾士北部古代的奧陶族而得名。
3、志留紀(約開始於4.38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相當穩定,但末期有強烈的造山運動。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繁榮,三葉蟲和筆石仍繁盛,無頜類發育,到晚期出現原始魚類,末期出現原始陸生植物裸蕨。志留紀由古代住在英國威爾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4、泥盆紀(約開始於4.1億年前,結束於3.55億年前)。這個時期的初期各處海水退去,積聚後層沉積物。後期海水又淹沒陸地並形成含大量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因此岩石多為砂岩、頁岩等。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發育,除原始菊蟲外,昆蟲和原始兩棲類也有發現,魚類發展,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泥盆紀由英國的泥盆郡而得名。
5、石炭紀(約開始於3.55億年前,結束於2.9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氣候溫暖而濕潤,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經炭化和變質而形成煤層,故名。岩石多為石灰岩、頁岩、砂岩等。動物中出現了兩棲類,植物中出現了羊齒植物和松柏。
6、二疊紀(約開始於2.9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發生強烈的構造運動。在德國,本紀地層二分性明顯,故名。動物中的菊石類、原始爬蟲動物,植物中的松柏、蘇鐵等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
四、中生代。(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6500萬年前)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這時期的主要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主要是菊石類和箭石類。植物主要是銀杏、蘇鐵和松柏。具體分段為:
1、三疊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2.0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質構造變化比較小,岩石多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紀的地層最初在劃分時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動物多為頭足類、甲殼類、魚類、兩棲類、爬行動物。植物主要是蘇鐵、松柏、銀杏、木賊和蕨類。
2、侏羅紀(約開始於2.05億年前,結束於1.3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有造山運動和劇烈的火山活動。由法國、瑞士邊境的侏羅山而得名。爬行動物非常發達,出現了巨大的恐龍、空中飛龍和始祖鳥,植物中蘇鐵、銀杏最繁盛。
3、白堊紀(約開始於1.35億年前,結束於6500萬年前)。因歐洲西部本紀的地層主要為白堊岩而得名。這個時期里,造山運動非常劇烈,我國許多山脈都在這時形成。動物中以恐龍為最盛,但在末期逐漸滅絕。魚類和鳥類很發達,哺乳動物開始出現。被子植物出現。植物中顯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現了熱帶植物和闊葉樹。
五、新生代。(約從6500萬年前至今)分為古近紀(老第三紀)、新近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在這個時期地殼有強烈的造山運動,中生代的爬行動物絕跡,哺乳動物繁盛,生物達到高度發展階段,和現代接近。後期有人類出現。分類:
1、古近紀(約開始於6500萬年前,結束於230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除陸地生活的以外,還有空中飛的蝙蝠、水裡游的鯨類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紀可分為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2、新近紀(約開始於2300萬年前,結束於16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繼續發展,形體漸趨變大,一些古老類型滅絕,高等植物與現代區別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較多見。新近紀可分為中新世和上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3、第四紀(約開始於160萬年前,直到今天)。在這個時期里,曾發生多次冰川作用,地殼與動植物等已經具有現代的樣子,初期開始出現人類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
㈥ 有什麼關於地球演化的書,能詳細介紹5代12紀,各個時期地球上的地質地貌以及生物等的
古生物學,童金南、殷鴻福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或是
古生物地史學概論(第二版),童金版南、杜遠生,中國地質大學出權版社
推薦看第二本,介紹了各時代的生物特徵及其演化.至於地貌的話,至少在新生代之前,地質學最多能告訴你的是那裡是陸地,那裡是海洋,那裡是湖泊盆地,就不能告訴你更多了.當然,可以根據各時期的地質演化特徵推斷出那裡是山地.不過,這些需要比較系統的學些了大地構造和地史學課程了.
㈦ 地球經歷的天文演化和地質演化是什麼意思
地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約46億年的演化過程,進行過錯綜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同內時 雅丹地貌還容受天文變化的影響,所以各個層圈均在不斷演變。約在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現象,於是生物成為一種地質應力。最晚在距今200~300萬年前,開始有人類出現。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一直在努力適應和改變周圍的環境。利用堅硬岩石作為用具和工具,從礦石中提取銅、鐵等金屬,對人類社會的歷史產生過劃時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