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構造應力怎麼劃分

地質構造應力怎麼劃分

發布時間: 2021-02-07 13:16:46

A. 地質構造格局

塔里木盆地及周邊地塊的運動是該地區各部分運動的力源。不同地質歷史時期,力源不盡相同,各區域的地質構造特徵也不相同。區域地殼結構和受力狀態,控制該區地殼形變特徵。不同地質時期,應力場作用在地質體的構造面上,使地質體的形變態勢、規模,在同一結構面上出現不同時期的力學性質的疊加。結構面力學性質的改變,對地下水循環條件和岩溶系統發育影響很大。在塔里木盆地構造應力場的演化具有多期次特徵,隨主應力方向的改變形成形式多樣的構造變形特徵(表2-5)。

表2-5 塔里木盆地構造應力場演化特徵

在構造應力的作用下,地殼隆升、岩層褶皺、斷裂,為岩溶的發育、演化奠定了基礎條件。地殼隆升一方面使碳酸鹽岩地塊裸露地表或者碳酸鹽岩地層上覆蓋層剝蝕,碳酸鹽岩地層處於開放的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密切作用的岩溶系統,沉積的碳酸鹽岩發生強烈的岩溶化;另一方面,地殼的升降控制水流循環運移和排泄基準面及岩溶發育的深度。地質構造對表層岩溶帶發育亦有一定的影響,構造作用發育地段,岩石的構造裂隙一般均較發育,為降水向表層岩體中滲透提供了入滲通道。因此,構造發育地段,表層岩溶帶岩溶化程度較高。

(一)構造演化決定了岩溶發育環境

塔北隆起及其阿克庫勒凸起地區的構造演化,突出表現在加里東中期形成隆起雛形,期間產生了中奧陶世末、晚奧陶世、晚奧陶世末、志留紀末等多個活動階段,構造運動主要以小幅度的升降為特徵,沉積間斷的上下地層形成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海西期是阿克庫勒凸起成型期,由於構造動力來自塔里木板塊東北部及西北部的構造碰撞,晚泥盆世末、二疊紀末,區內構造活動強烈,以形成大型褶斷構造、整體大幅升降、角度不整合為特徵,是造成阿克庫勒凸起大規模、強烈岩溶作用的構造期。印支期及期後的構造運動,對阿克庫勒凸起的構造發展起到加強或定型作用,岩溶系統的改造處於埋藏條件之下。

(二)構造格局控制了岩溶分布

在岩溶系統中,褶斷構造造成岩層張裂,利於水流循環和運移。當具有溶蝕能力的入滲水,通過水岩作用,溶質遷移,構造縫隙轉變成溶蝕縫洞。自加里東運動晚期直至海西運動早期,昆侖洋及天山洋曾發生過多次開合運動,是塔河地區奧陶系褶皺、斷層、裂隙的重要發育期。受SN方向的擠壓應力影響,與褶皺軸向伴生的一系列NE、NNE向壓扭性縱向斷裂和裂隙強化,NW向張扭性斷裂發生並錯開上述縱斷裂,同方向的NW向組橫張縫廣泛發育於本區中西部;近SN向組與近EW向組共軛剪切縫進一步發展並追蹤發育近EW—NWW向壓扭性主斷裂;同時產生的短軸背斜,其軸向也多以NE向、NW向和近SN向為主。背斜軸部岩溶發育最強,洞穴規模大,風化殼的厚度也大;區內的大型岩溶系統都與該古岩溶發育條件有關。

B. 地質構造有哪三種基本類型

地質構造是指在地球的內、外應力作用下,岩層或岩體發生變形或位移而遺留下來的形態。地質構造有褶皺、節理、斷層三種基本類型。

褶皺:分為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向斜: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拓展資料:

主要分類:

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 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構造也可分為水平構造、傾斜構造、斷裂和褶皺。

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分的形態及其相互結合方式和面貌特徵的總稱。地質構造的規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過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的綜合分析和遙感資料的解譯才能識別,如岩石圈板塊構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計,需要藉助於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如礦物晶粒變形、晶格的位錯等。貴州位於華南板塊內,處於東亞中生代造山與阿爾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帶之間,橫跨揚子陸塊和南華活動帶兩個大地構造單元。在已知1400Ma地質歷史時期中經歷了武陵、雪峰、加里東、華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個階段。

C. 什麼是地質構造有哪幾種類型 各有什麼特徵

地質構造是指在地球的內、外應力作用下,岩層或岩體發生變形或位移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地質構造有褶皺、節理、斷層三種基本類型。

褶皺的特徵:分為背斜和向斜。

1.背斜: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
2.向斜: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節理的特徵:自地表向下隨深度加大,節理的密度逐漸降低。

斷層的特徵:具有顯著位移的斷裂.斷層在地殼中廣泛發育,但其分布不均勻。

D. 地質構造及其應力場演化特徵

2.4.1 工程區地質構造

二郎山公路隧道工程區位於大相嶺菱形地塊內NW軸向的大相嶺背斜SW翼、宜東向斜的NE翼,總體呈傾向SW的單斜構造。二郎山斷裂東支(F1)、西支(F2),從隧道西口西北側通過,該斷裂帶為NE向龍門山斷裂帶的南西延伸部分,為本區內的控制性主幹斷裂,在其影響下,區內發育一系列配套性次級斷裂和褶皺(曲)(圖2-4)。

2.4.1.1 次級斷層

工程區共發育次級斷層14條,按走向可分為NW向和NE向兩組(以NW向為主);除F4、F11為平移正斷層和F17為平移斷層外,其餘斷層性質均為高角度壓扭性的逆沖-走滑型斷層(表2-4),斷層面多見後期走向滑動的近水平擦痕。二郎山公路隧道由東向西共穿過F12、F11、F8、F4、F5、F6、F13、F14、F7、F15、F9等11條斷層(圖2-4、2-5),隧道中部的F5、F6斷層及其之間所夾持的斷層影響帶構成獨立的岩體力學介質,從而對該隧道區地應力分布特徵及其硐室圍岩穩定性等產生較大的影響;但其餘斷層及其影響帶均窄且擠壓緊密、膠結良好,性狀明顯好於勘察設計所預料的情況,不構成一定規模獨立的岩體力學介質,故它們對工程的影響較小。

圖2-5 工程區地質構造略圖

Fig.2-5 Sketch map of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s in the study area

表2-4 二郎山隧道主要次級斷層簡表Tab.2-4 List of main secondary faults in Erlangshan tunnel

2.4.1.2 節理裂隙

研究區節理裂隙較為發育(圖2-6),按發育度排序如下。

圖2-6 工程區節理裂隙統計極密圖

Fig.2-6 Distribution of the joints in the study area

①組:產狀以走向N30°W~N10°E、傾向SW為主(局部為NWW),傾角20°~40°,屬層面裂隙;裂隙多平直閉合,延長大於10m,局部順層充填有厚0.2~5cm的梳狀方解石脈,該組裂隙整個施工硐段均有分布。

②組:產狀為走向N40°~60°W、傾向NE、傾角60°~85°,多以裂密帶形式出現,延長大於50m,同組間距一般為5~10cm;該組大型結構面較平直,多見鈣膜,局部可見指示其反扭活動的近水平擦痕、階步,張開度0~2mm,屬張扭性質,普遍見線狀或股狀地下水,它是工程區重要的控制性結構面。

③組:局部分布,產狀為走向N5°~30°E、傾向SE、傾角50°~65°,延長多大於2m,同組間距10~20cm,裂面起糙、顯張性,局部見石英或方解石脈充填。

④組:產狀為走向N5°~20°W、傾向NE、傾角50°~70°,整個施工硐段均有分布,延長一般為5~10m,裂面平直光滑。

⑤組:局部分布,產狀為走向N80°~85°W、傾向NE、傾角70°~80°,延長一般在10m左右,裂面平直光滑。

⑥組:局部分布,產狀為走向N65°~85°E、傾向NW、傾角80°~85°,延長短小,裂面平直—起伏粗糙。

⑦組:產狀為走向N70°~80°E、傾向SE、傾角60°~70°,稀疏分布,延長一般大於10m,裂面較平直。

2.4.1.3 褶皺(曲)

(1)龍膽溪東坡褶曲:沿龍膽溪東坡志留系羅惹坪組(S2l)地層內發育有兩個小背斜和一個小向斜,軸線走向N10°~30°W,核部平緩,兩翼大致對稱,岩層傾角變化在10°~30°之間,屬單斜構造中的波折小構造。

(2)和平溝背斜:位於二郎山隧道西口西側,軸向N20°~25°E,樞紐向SW方向傾伏,軸面向NW方向傾斜,屬斜歪傾伏背斜;兩翼地層為泥盆系養馬壩組下段灰岩,核部出露有甘溪組上段砂質泥岩、粉砂岩層。該背斜與三股水—南溝一帶次級斷層一起構成二郎山斷裂帶旁側的羽狀擠壓構造帶,顯示區域後期主壓應力方向為NWW向。

2.4.2 構造應力場演化特徵

根據以上構造形跡特徵,結合構造形成的應力場演變歷史分析可知,二郎山公路隧道工程區構造體系的形成至少經歷了兩期主要構造應力場的作用,各期應力場特徵、對應的構造程式及其形跡如表2-5所示。這兩期主要構造應力場σ1的作用順序依次為:NE向(早期)→NWW向(現今),這與區域構造確定的區域應力場演變歷史是完全對應的。

表2-5 工程區應力場的作用期次及構造演化Tab.2-5 Stages of stress field and the evolution in the study area

E. 地質構造類型有哪幾種

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與次生構造。

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構造也可分為水平構造、傾斜構造、斷裂和褶皺。

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分的形態及其相互結合方式和面貌特徵的總稱。地質構造的規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過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的綜合分析和遙感資料的解譯才能識別,如岩石圈板塊構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計,需要藉助於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如礦物晶粒變形、晶格的位錯等。貴州位於華南板塊內,處於東亞中生代造山與阿爾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帶之間,橫跨揚子陸塊和南華活動帶兩個大地構造單元。

(5)地質構造應力怎麼劃分擴展閱讀

多次造山作用的地應力場在變化多端的地應力條件下,形成了擠壓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類構造型式,交織成一幅復雜多變的應變圖象。

其特點是:

(1)貴州的地質構造屬板內構造,構造的主體為薄皮構造。

(2)變形不十分強烈,在貴州發育最完整、最廣泛的構造樣式是侏羅山式褶皺帶。都勻運動:原地礦部第八普查大隊(1980)命名,系指發生在貴州中部及南部,奧陶紀末到志留紀初之間的一次地殼運動。

該運動的表現是:在畢節-遵義-湄潭-銅仁連線與貴陽-施秉聯線之間的貴州中部地區,普遍缺失上奧陶統中上部,下志留統中上部與下伏奧陶系不同層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區如貴陽烏當附近可見到志留系底部的礫岩層或含礫粘土岩嵌覆於呈數米起伏的間斷面上。

F. 什麼是地質構造

中文名稱:地來質構造
英文名稱:geological
structure
定義自1:地殼運動中岩層和地塊受力後產生的變形和位移的形跡。反映了某種方式的構造運動和構造應力場。
應用學科:電力(一級學科);通論(二級學科)
定義2:在地殼運動影響下,地塊和地層中產生的變形和位移形跡。地質構造按其成因分為原生構造和次生構造。
應用學科:
水利科技(一級學科);水利勘測、工程地質(二級學科);工程地質(水利)(三級學科)
地質構造是指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structures或tectonic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G. 什麼是地質構造等級

地質構造體系由李四光提出。曾稱構造系統,是地質構造三重基本概念回之一,為具有成答生聯系的各項不同形態、不同性質、不同等級和不同序次的結構要素所組成的構造帶以及構造帶之間所夾的岩塊或地塊組合而成的總體,稱構造體系。它是一定方式的區域性構造運動的產物,反映著一定類型的區域地應力狀態。構造體系規模有大有小,小型的限於一塊手標本,大型的有縱橫幾百公里,甚至更加宏偉。小型構造體系影響深度較小,大型構造體系影響深度較大。構造體系是地質力學研究的核心,它不僅在理論上有助於闡明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規律,而且在生產實踐方面,也具有重大的實際意義,如對區域地質調查、礦產普查勘探、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和地震地質等方面的工作,都有指導作用。

H. 簡述常見地質構造的分類

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與次生構造。

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構造也可分為水平構造、傾斜構造、斷裂和褶皺。

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分的形態及其相互結合方式和面貌特徵的總稱。地質構造的規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過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的綜合分析和遙感資料的解譯才能識別,如岩石圈板塊構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計,需要藉助於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如礦物晶粒變形、晶格的位錯等。貴州位於華南板塊內,處於東亞中生代造山與阿爾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帶之間,橫跨揚子陸塊和南華活動帶兩個大地構造單元。

(8)地質構造應力怎麼劃分擴展閱讀

多次造山作用的地應力場在變化多端的地應力條件下,形成了擠壓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類構造型式,交織成一幅復雜多變的應變圖象。

其特點是:

(1)貴州的地質構造屬板內構造,構造的主體為薄皮構造。

(2)變形不十分強烈,在貴州發育最完整、最廣泛的構造樣式是侏羅山式褶皺帶。都勻運動:原地礦部第八普查大隊(1980)命名,系指發生在貴州中部及南部,奧陶紀末到志留紀初之間的一次地殼運動。

該運動的表現是:在畢節-遵義-湄潭-銅仁連線與貴陽-施秉聯線之間的貴州中部地區,普遍缺失上奧陶統中上部,下志留統中上部與下伏奧陶系不同層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區如貴陽烏當附近可見到志留系底部的礫岩層或含礫粘土岩嵌覆於呈數米起伏的間斷面上。

I. 礦井中什麼叫做構造應力

在地底下開採的礦山。有時把礦山地下開拓中的斜井、豎井、平硐等也稱為礦井。礦井開拓對金屬礦山或採煤礦井的生產建設的全局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它不僅關系礦井的基建工程量,初期投資和建井速度,更重要的是將長期決定礦井的生產條件、技術經濟指標。礦井開拓即從地面向地下開掘一系列井巷,通至采區。礦井開拓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正確劃分井田,選擇合理的開拓方式,確定礦井的生產能力,按標高劃分開采水平,選擇適當的通風方式,進行采區部署以及決定采區開採的順序等。礦井開拓通常以井筒的形式分為平硐開拓、斜井開拓和立井開拓。採用合理的采礦方法是搞好礦井生產的關鍵。 煤層在形成時,一般都是水平或者近水平的,在一定范圍內是連續完整的。但是,在後來的長期的地質歷史中,地殼發生了各種運動,是煤層的空間形態發生了變化,形成了單斜構造、褶皺構造和斷裂構造等地質構造。我們採煤就要注意煤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 礦井的開拓可以分成立井開拓,斜井開拓,平硐開拓和綜合開拓,主井和運輸巷等都需要永久的支護,可以採用砌碹支護,架拱支護,架蓬支護,錨桿支護,錨噴支護,錨網噴支護,錨索支護,金屬拱形支架支護,料石支護,鋼筋混凝土支護,當然還有各類支護之間的聯合支護。採掘工作面就需要臨時支護了,主要有打點柱,液壓支柱支護,木支柱支護等方式。採煤一般都採用後退式採煤,邊采邊加強支護。采空區一般使用填充或者等它自己垮。用判別分析方法對礦井地質構造類型進行預測的原理、方法和步驟。以已采區兩個不同構造復雜程度的區域為背景,充分利用鑽孔資料提供的信息,以不同抗壓強度的岩層厚度、岩性組合等為依據,將主採煤層上下70m范圍內的岩層以10m為間隔劃分層段,確定地質變數,建立判別函數,定量地給出了小斷層存在的部位及其可靠程度,並得到了生產實踐的驗證。該方法突破了現有的僅用岩層底板標高研究斷層的局限姓,得出了礦井構造復雜程度與岩性、岩層組合關系有關的結論,為預測礦井地質小構造開辟了新的途徑。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