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恐龍化石一定出現在下列什麼地質年代

恐龍化石一定出現在下列什麼地質年代

發布時間: 2021-02-07 12:58:52

❶ 恐龍化石

恐龍死後,身體中的軟組織因腐爛而消失,骨骼(包括牙齒)等硬體組織沉積在泥沙中,處於隔絕氧氣的環境下,經過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沉積作用,骨骼完全石化而得以保存。此外恐龍生活時的遺跡,如腳印等有時間也可以石化成化石保存下來。
石化和掩埋
當恐龍死去並很快地被沉積物或水下泥沙所覆蓋時,石化過程就開始了。這些沉積物中含有細小的顆粒,會在屍體表面形成一層 恐龍化石
松軟的覆蓋物。這條「毯子」可保護動物屍體免受食腐動物的侵襲,也可隔絕氧氣,抑制微生物的分解。
石化過程
恐龍的骨骼和牙齒等堅硬部分是由礦物質構成的。礦物質在地下往往會分解和重新結晶,變得更為堅硬,這一過程被稱為「石化過程」。隨著上面沉積物的不斷增厚,遺體越埋越深,最終變成了化石。而周圍的沉積物也變成了堅硬的岩石。這個過程是極其緩慢的。
回歸地表
在石化回歸地表的過程中,還有許多危險。在成千上萬的石化過程中,周圍的岩石可能會彎曲變形,這樣化石就會被壓扁。另外,地殼底部的高溫也有可能讓化石熔化。逃過這些劫難後,還得有人趕在化石從周圍岩層中分離前找到它,否則化石就會碎裂消失。
編輯本段類別
恐龍殘體如牙齒和骨骼化石是我們最熟悉的化石,這些都被稱之為體軀化石;至於恐龍的遺跡(包括足跡、巢穴、糞便或覓食痕跡)也有可能形成化石保存下來 恐龍變成化石過程
,這些則被稱為生痕化石。這些化石是我們研究恐龍的主要依據,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出恐龍的類型、數量、大小等等情況。
編輯本段埋藏地點
只有少數相當特殊的地質環境能夠將化石保存完好,最常見的是質地細致的沉積岩。而恐龍化石由於年代久遠,保存更不容易。現在所發現的恐龍化石埋藏地主要有德國的索倫候芬、蒙古戈壁沙漠的火焰崖、中國雲南的祿豐、中國山東諸城等。
索倫候芬
德國的索倫候芬採石場在恐龍生活的時代是個熱帶淺海,當時還有島嶼散布。索倫候芬的細致石灰岩層中保存有美頜龍屬的化石,另外還有魚類的纖細遺骸,以及早期鳥類始祖鳥等島棲動物的遺骸。
火焰崖
蒙古戈壁沙漠的火焰崖保存了很多白堊紀晚期的動物化石,包括原角龍、竊蛋龍和迅掠龍等。從20世紀20年代發現火焰崖蘊藏著化石以來,人們已經在這里挖掘了不少聞名世界的恐龍標本。
科摩斷崖
19世紀70年代,科學家們在位於美國懷俄明州的科摩斷崖發現了不少恐龍的骨骼化石,其中大部分都是蜥腳類恐龍的骨骼。美國自然博物館的科學家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就在這里挖掘,目前已發現數百件標本。
月谷
月谷是一個位於阿根廷西部的荒蕪的峽谷,人們從這里發現的化石中才知道恐龍的存在。從月谷發現的化石包括三疊紀晚期的喙龍類群和其他爬行動物類群,其中包括早期的獸足類恐龍始盜龍屬和埃雷拉龍屬。這個偏遠地點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卻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晚期人們才知道這兒的化石蘊藏量非常豐富。
祿豐
恐龍化石
中國雲南祿豐縣恐龍山方圓10平方千米的地區,是聞名於世的恐龍之鄉。1938年考古學家在這里首次發現完整的恐龍化石,之後陸續挖掘出數十具恐龍化石。經鑒定,其中有24屬30多種恐龍,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最豐富、最完整的脊椎動物化石群。
編輯本段發現
恐龍化石的發現是研究恐龍最關鍵的一步。化石大多保存在沉積岩中,並且化石的出露也是有一定規律的。所以在尋找化石時,需要先對各種沉積岩以及它們的地質年代有所了解。新技術的採用在發現恐龍化石方面也可以助一臂之力。
恐龍化石的保存
許多化石都保存在沉積岩中,除此之外,冷卻的溶岩表面的化石足跡也有可能保存下來。而永遠凍結在地面,例如西伯利亞的永凍土,也可以很好的保存化石。
沉積岩
沉積岩是一種由沉積在河、海、盆地或陸地上的沉積物經固結而形成的岩石,按其成因和物質成分可分為礫岩、砂岩、泥岩等。因為組成沉積岩的砂土微粒十分細膩,可以很好地保存化石,所以在沉積岩中也包含了圓形的石塊,稱為結核。結核是化學變化所生成,形成原因是因為有化石的存在。
化石的出露
水、風或人類的活動都會導致蘊藏化石的岩石出露。侵蝕中的懸崖和河岸都是尋找化石的好地點。因人類活動而使化石露出的地點,通常包括採石場、路邊和營建工地。
發現恐龍化石的工具
尋找有可能蘊藏化石的埋藏什麼是恐龍地點時經常會用到地質圖。地質圖可以顯示露出地表的不同類型或不同單元的岩石類型。航空攝像和衛星攝像也可以配合地質圖一起使用,以便確定出露岩石的精確位置。
編輯本段挖掘
在發現恐龍化石的埋藏地點後,考古人員就要把化石挖掘出來。起出那些零星的小化石可能只需要一個人花上幾分鍾的時間,但如果是要將大塊化石從堅硬的岩石中起出,就需要大批人員費時數星期或數月,侵蝕中的懸崖和河岸都是尋找化石的好地點動用各種機械工具才能完成。在此過程中,測量並記錄作業細節也同樣重要。
挖掘的地點
探尋恐龍的最佳地點是在中生代沉積岩層露出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山路旁、採石場、海岸、懸崖、河岸甚至煤礦都可能是挖掘的地點。然而佔地最廣、恐龍蘊藏量最多又露出地表的地區多半位於崎嶇的不毛之地或遙遠的沙漠之中。
挖掘的方法
在恐龍化石的挖掘中,工作人員會根據挖掘地點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挖掘方式。比如在某些沙漠地區,工作人員只要把上面的沙子清除,就能整理出骨骼來。但要挖掘埋藏在硬岩石里的大骨架,就必須使用炸葯、開路機或強有力的鑽孔機。
測繪挖掘現場
人們在恐龍挖掘現場移除任何東西之前都會先用網路分區,在不同的分區內找到的化石都要標示清楚,經過攝影並精確繪測現場圖,這樣到最後就會得到一張精密完整的現場繪圖。這個處理過程幾乎和化石本身一樣重要。記錄挖掘現場的精確位置和彼此的相對位置,有助於揭示標本恐龍當時的致死原因以及為何保存下來。
化石的搬運
化石在移動前要先進行穩定處理。有時只需要用膠水或樹脂塗刷暴露部分,有時則必須以粗麻布浸泡熱石膏液做成的綳帶來包裹。小塊化石可以用紙張包起來,或收藏在樣品袋中以免受損。大塊化石或用石膏包裹,或在最脆弱的部位用聚胺甲酸酯泡沫來保護。有些較大的內藏化石的石塊則必須先劈開再運輸。
編輯本段重建和復原
恐龍化石
尋找、挖掘作業只是認識恐龍化石的第一步,接下來就是將化石骨骼一塊塊地拼湊起來,重新構建一副骨架。而復原工作則是在骨架上添加筋肉,使之重現生前的模樣。所以有時古生物學家花在實驗室里的時間比花在野外的時間還長。
清理化石
在實驗室里取出恐龍化石時需要特別小心。去除岩石、露出化石的精巧細部構造需要謹慎處理,也相當費時。可視需要移除的岩石多寡來決定使用的工具。在去除化石周圍的岩石後,需要在化石上塗膠水和樹脂來加以保護。
酸劑預備作業
稀釋後的乙酸或甲酸可以用來溶蝕化石周圍的岩石,而不會傷及化石本身。但整個作業過程必須謹慎監看,因為有時酸劑會由內部將化石分解。並且有些酸劑相當危險,可能會灼傷皮膚,因此使用者必須穿戴安全面罩、手套及防護服。
學術描述與命名
等化石完全准備妥當,古生物學家就可以描述化石的構造,並與相關或類似的恐龍做比較。如果有可能是新的屬或種類,就要為這個化石恐龍起個新學名。拿新化石的特徵和其他化石做比較,就可以把新化石納入種系發生關系中。
圖解描繪
圖解描繪的過程是描述恐龍實際長相的關鍵。圖解的方式很多,有的精確素描岩石中埋藏的化石,有的是結構完整、標示清楚的重建復原骨骼圖。為求精確,科學家通常會使用攝像描繪器。雖然素描作品不如照片精確,但還是很有用。因為藉由素描可以將可能同時出現在單件化石上的特徵結合呈現。
原稿審閱和論文發表
完成化石研究後就可以把研究結果寫成論文公布發表。論文內容可能是新恐龍的描述,或是重新評估某種早已認識的恐龍種類。可以用圖表、照片來輔助說明。因為所有論文在正式發表之前都需要經過同行審閱,所以多半相當可靠。
重組
在弄清楚了某種恐龍骨骼的結構之後,就會盡可能地重組該副骨架。失落的骨架用玻璃纖維製作的模型來代替。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大部分大型的展示骨架也都是用質量較輕的玻璃纖維模型來代替,並將細金屬條隱藏其中,以便支撐架構。
重塑
重組的骨架是重塑某種恐龍生前模樣的基本依據。現存的爬行類、鳥類和哺乳動物的身體結構也可以用來參考。它們有助於指出恐龍內部器官的大小、外形、位置和構成腹部的肌肉情況。皮膚的構造則參照化石上的皮膚印痕。
恐龍皮膚的顏色
恐龍的體型、生活形態等我們可以通過發現的化石而進行復原和推斷,但對恐龍的皮膚的顏色我們無法找到化石的依據,所以只能根據我們對現有動物的認識來推測。根據古生物學家推測,大型恐龍可能會有斑紋或斑點作為保護色,顏色也會更鮮艷一些。交配期間,雄性恐龍的頭部與皮膚的部分區域可能會像現代鳥類一樣顯現出艷麗的色彩,這樣更容易獲得異性的青睞。
庫存的寶藏
我們在博物館里能夠看到的恐龍其實只是庫存化石中的一小部分。例如在猶他州普羅伏楊百翰大學的地球科學博物館就貯藏了近100噸尚未剝除石膏外殼的化石。許多博物館地下室的架子或抽屜里塞滿了貼有標簽的恐龍骨骼化石,其中大部分會原封不動地擺上好幾年,等待科學家來研究。有些古生物學家會從一兩根百年前出土沒人研究或鑒定錯誤的骨骼中,鑒定出全新的恐龍品種。
編輯本段相關研究
對恐龍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基於已經發現的化石。如今,古生物學家已經能夠通過先進儀器不用破壞化石就可以看到其內部,而且也可以看到過去不可能檢視的內部細微構造。這可以讓我們了解恐龍的生活方式、食物、成長和行動方式等,並且得知恐龍的進化譜系。
恐龍化石解剖學
恐龍化石解剖學可以讓我們提供化石恐龍本身可能的生活方式或構造的信息,還能提供該恐龍所屬的類群進化的相關信息。古生物學家還可以拿某種動物的骨頭來與相似類型的骨頭做比較,從而闡述物種間的進化譜系關系。雖然化石恐龍的肌肉、器官等柔軟組織是不可能變成化石保存下來的,但也可以用現代動物的解剖構造來與化石恐龍比較對照並推斷出來。
恐龍的控制系統
交感神經系統和荷爾蒙系統一起協調恐龍身體的功能。絕大多數蜥腳類恐龍的腦部都很小,有些小型的獸腳類恐龍的腦部卻比較大並且比較復雜。大型的獸腳類恐龍之一暴龍具有一個專門控制四肢運動、處理視覺與嗅覺訊息而設計的腦部,但它的大腦卻非常小。
恐龍的心肺系統
獸腳類恐龍或許擁有高效率的心臟,以保持較高的體溫。蜥腳類的恐龍龐大的身軀可以貯存足夠的太陽熱能,使它們在整個夜晚都保持溫暖。恐龍的心肺系統在執行功能上,可能類似人類的溫血系統或爬行類的冷血系統。
恐龍的柔軟組織
恐龍化石
恐龍身上的柔軟組織主要包括肌肉、消化系統等。其骨骼之間以韌帶相連,成對而相抗衡的肌肉通常是由筋腱附著在骨骼上,以收縮和放鬆的方式使四肢來回移動。恐龍的消化系統由盤旋的腸子所組成。肉食性恐龍擁有相當短而簡單的消化道,草食性恐龍則需要長而復雜的腸子,以便分解植物纖維、身體的廢物等。精子和卵也都經由泄殖腔排出體外。
恐龍的骨架
恐龍骨架的功能主要在於支撐用來運動的肌肉,並保護大腦、心臟和肺部器官,以及安置製造血液的骨髓。不同類群的恐龍會有特化的骨骼,如獸腳類恐龍大頭顱里巨大的顳孔,可以減輕不必要的重量。
顱骨和牙齒
通過觀察恐龍化石的眼球、鼻組織和耳部就可以了解恐龍的感覺器官。牙齒顯示出化石恐龍的生活方式,例如肉食性恐龍的牙齒通常有銳利的邊緣或具有圓錐形牙齒,植食性恐龍的牙齒則有葉狀或扁平的咀嚼齒。不同恐龍口中的齒列形態也可以提供恐龍覓食方式的信息。
古病理學
古生物學家通過化石的研究發現,埃德蒙托龍會像人一樣癌症。研究古代疾病和傷害的學問稱為古病理學,這種研究主要是通過保存下來的骨頭進行的。比如說,如果化石動物的骨頭出現病變或特殊的增長,就代表這個動物生前可能曾經患病或受傷。如果某個化石物種有許多個體經常性地出現某些特徵,就可以推斷出他們某一方面的生活。
電腦斷層攝影
電腦斷層攝影不需要破壞標本就可以看到化石顱骨的內部構造。平常需要剖開化石才能檢視的細部構造,現在用電腦斷層攝影就能輕易做到。傳統的X射線會把物體壓縮成單一平面,而電腦斷層攝影可以產生立體的電腦模型,在多唯空間里操控。
顯微鏡的運用
古生物學家使用顯微鏡來觀察化石,已經有辦法研究各種化石微生物。掃描電子顯微鏡是功能強大的工具,可以放大物體攝影達百萬倍,可以看到遠比過去更加細膩的化石骨頭細部。這類儀器首次揭露了化石化的微生物構造,協助古生物學家更深入地了解恐龍的生活環境。
編輯本段修理
修理工作的首要任務是毫無損傷地從圍岩中把沒有外露的化石鑿刻出來,把斷裂的化石粘補完整,這樣才能恢復恐龍骨骼的真面目,便於專家進行研究。從事修理工作的人員,應該掌握一定的恐龍骨 恐龍化石
骼學的知識,至少能辯認外露的骨頭是恐龍軀體中哪一部分的骨骼,如頭骨、脊椎骨、四肢骨等。 修理的第一步是開箱。開箱要按照裝箱清冊逐次打開,開箱多少應按修理人員的多少而定。開箱後便要登記。從標本架上按化石產地及編號將標本取下,先把化石產地、編號登記在修理工作日記上。一般地說,化石的修理有以下兩種方法: (1)機械修理法。雖然近年來修理工具已相當進步,但最多使用的還是錘子和鑿子。使用這些工具時一定要把化石放在沙盤內,有的需用大小不一的沙枕墊在不同的部位,以保持穩定。修理時,一錘一鑿都要有目的地進行,一定要十分小心,不能把化石損壞。如果遇到圍岩很硬,可用電動雕刻機或牙科大夫用鑽牙或補牙的直機或高速磨牙機。根據需要也可以使用氣動式雕刻機或鋼筆型氣動鑽。 (2)化學處理法。在發掘時,為了使糟圬的化石硬化,常常滴入硝酸纖維漆液,把化石周圍的泥土凝固於化石的表面,如有這種情況,在修理前要滴入稀料(即香蕉水),以使其溶解。如果化石已經出現裂縫,當裂寬度不超過1毫米時,可直接滴入固化膠;當裂口很大時,則要在裂口處加填充物,並清洗斷裂口,然後再使用固化膠或粘接劑。一般使用的固化膠為硝基清漆,可用丙酮作為稀釋劑。市面上常見的快乾膠(俗稱505,即氰基丙烯酸)和聚酯樹酯也可作為粘接劑。為了把化石從圍岩中完整地取出,20世紀初國際上已開始使用酸處理法。最常用的是乙酸(醋酸)。化石圍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而恐龍骨骼化石的成分是磷酸鈣,乙酸能溶解圍岩,卻不能溶解恐龍骨骼化石,這樣就將骨骼從圍岩中分離了出來。骨骼化石分離出來後應立刻取出,用清水沖洗和浸泡,其時間至少要與乙酸浸泡的時間相同,以便盡可能地除出酸性物質。清洗後,可將化石放在600C的烘箱內烘乾。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❷ 恐龍生活的地質年代

恐龍是出現於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並繁榮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結束的中生代迴路棲爬行動物。恐龍在答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個子大的,可以有幾十頭大象加起來那麼大;小的,卻跟一隻雞差不多。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❸ 關於恐龍化石的資料

恐龍死後,屍體腐爛,只剩下骨骼,因種種原因沉入地下,經過地質岩層的變化,骨骼漸漸石化,成為化石。再次因地質變遷而浮到地面表層。最終被發掘。中國的化石產量較多,被譽為恐龍之鄉。永川龍、小盜龍、馬門溪龍的化石最為著名。

恐龍化石的類別恐龍殘體如牙齒和骨骼化石是我們最熟悉的化石,這些都被稱之為體軀化石;至於恐龍的遺跡也有可能形成化石保存下來,這些則被稱為生痕化石。這些化石是我們研究恐龍的主要依據,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出恐龍的類型、數量、大小等等情況。

(3)恐龍化石一定出現在下列什麼地質年代擴展閱讀:

只有少數相當特殊的地質環境能夠將化石保存完好,最常見的是質地細致的沉積岩。而恐龍化石由於年代久遠,保存更不容易。現在所發現的恐龍化石埋藏地主要有德國的索倫候芬、蒙古戈壁沙漠的火焰崖、中國雲南的祿豐、中國山東諸城等。

蒙古戈壁沙漠的火焰崖保存了很多白堊紀晚期的動物化石,包括原角龍、竊蛋龍和迅掠龍等。從20世紀20年代發現火焰崖蘊藏著化石以來,人們已經在這里挖掘了不少聞名世界的恐龍標本。

中國雲南祿豐縣恐龍山方圓10平方千米的地區,是聞名於世的恐龍之鄉。1938年考古學家在這里首次發現完整的恐龍化石,之後陸續挖掘出數十具恐龍化石。經鑒定,其中有24屬30多種恐龍,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最豐富、最完整的脊椎動物化石群。

❹ 與恐龍同行中的恐龍是在哪個地質年代滅絕的

德國科學家最近提出,恐龍滅絕是由當時惡劣的「空間天氣」造成的,也就是說,來自宇宙的強烈粒子流闖入地球大氣並導致地球氣候發生劇烈變化,從而致使恐龍滅絕。nbsp;據德國《科學畫報》雜志報道,來自波恩天體物理學研究所的約爾格.法爾教授介紹說,地球在6千萬年前曾陷入一次強烈的宇宙粒子流「風暴」中。在遭遇這樣的風暴時,高速進入地球大氣的各種粒子會達到平時的上百倍之多,將大氣中的分子「撕裂」成為形成雨水所必要的凝結核,最終導致地球大氣中雲層增厚,降雨頻繁,氣溫急劇下降。nbsp;科學家認為,正是宇宙粒子流的爆發導致了地球氣候條件的劇烈變化,而不能適應此種氣候變化的恐龍也因此在較短時間內滅絕nbsp;地球歷史上的中生代曾經蟲息過種類繁多的爬行動物一一恐龍。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恐龍化石多達幾百種,這樣一個主宰地球l.6億年之久的龐大動物類群在白堊紀末期卻突然覆滅。寫下了生物史上令人費解的一章。nbsp;迄今為止,各種有關恐龍滅絕原因的解釋均不能自圓其說。近年來美國物理學家路易·阿爾瓦雷茲提出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假說備受各方關注。他在研究義大利古比奧地區白堊紀末期地層中的黏上層時發現微量元素棗銥的含量比其他時期地層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之後人們從全球多處地點取樣檢測都得出同樣結論,白堊紀末期地層中銥元素合量異常增高的確是普遍性的。於是阿爾瓦雷茲認為在白堊紀末期有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產生的塵埃遮天蔽日。造成地表氣候環境巨變,導致了恐龍的消亡。但是,用小行星撞擊地球來解釋岩層中銥含量增加和恐龍滅絕存在許多疑點。nbsp;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鐵類元素構成,這樣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經歷漫長歲月也不可能蹤跡全無,而在地球上從未發現有這樣大型的隕石;nbsp;2.白堊紀末期的岩層大部分是熔岩冷卻形成的火成岩,由塵埃堆積而成的沉積岩只佔地表很小一部分。僅一顆小行星撞擊揚起的塵埃能夠把當時地球上絕大多數動植物埋入深達幾千米的岩層中嗎?nbsp;3.一顆小行星所含的銥元素就能均勻的散布以至覆蓋整個地球表面嗎?銥元素在地球深處也同樣存在,為什麼只推測銥元素來自地球以外而不是來國地球內部呢?nbsp;我們知道,地球內部的熱核反應會不斷積聚起巨大能量,一旦地殼承受不住時,內部壓力便沖破地殼突然釋放形成大爆發。銥棗這種主要存在於地核內的元素在大爆發時通過熔岩噴發從地球深處被帶到地殼表層,而公認的標志白堊紀結束的黏土層正是由大量火山灰塵堆積形成。所以,白堊紀末期地層中銥含量普遍增多證明當時地殼曾發生了普遍性劇烈噴發。nbsp;化石檔案告訴我們,絕大多數恐龍的死亡時間和絕大部分恐龍蛋化石的產出年代是在白堊紀末期,已發現的恐龍和恐龍蛋化石全部保存在富含銥的薄黏土層下的地層中,這與地質學界認定的白堊紀末期大規模造山運動等一系列全球性地殼構造劇烈變動的時間相吻合。nbsp;近年來在內蒙古巴音滿都呼白堊紀末期的地層里出土的數百個原角龍和甲龍化石中,大量完整的恐龍骨架成群堆積在一起,從遺骸的埋葬姿勢看,它們是在極度痛苦中死去,其中還有整群的恐龍幼仔骨架。這一情景顯示它們是災難性的集體死亡,而且死後屍體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恐龍化石許多都有相似的死亡特徵)。同時發現當地含化石的岩層是一種磚紅色的粉沙岩層,這種由大量火山灰堆積而成的層積岩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環境。可以推測那次環境劇變的過程相當突然和短暫。因為,如果地球的環境是在較長時間逐漸變化,恐龍種群是緩慢消亡的話,它們是不會留下這么大量埋沒時間相對集中的恐龍蛋化石和整群恐農幼仔化石的。所以,大多數恐龍應是在生存環境一直基本正常的情況下因突然降臨的毀滅性災難而大批死亡。nbsp;大量體現當時地球環境特徵的動植物化右均顯示,白堊紀末期以前,地球大氣層的密度和厚度遠遠超過現在,地表較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溫暖潮濕的氣候環境。那時極地和赤道溫差很小,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地質學家曾在北極圈內的埃爾斯米爾島發現了一片以水衫為主的化石樹林,林中還有鱷等動物化石,說明極地曾具有熱帶的氣候環境。自然環境是決定生命存在形態的主要因素,地球大爆發後,當那些身軀碩大的恐龍賴以生存的濕熱環境不復存在時,即使有一些倖存下來,也無法適應相對寒冷乾燥、有冷暖季節區分的氣候環境而繼續生在。所以,大多數恐龍的絕跡便自然而然了。nbsp;還有一部分倖免於難的恐龍(大多體形較小)以及一

❺ 誰有關於恐龍化石得資料

恐龍死後,身體中的軟組織因腐爛而消失,骨骼及牙齒等硬體組織沉沒在泥沙中,處於隔氧環境下,經過幾千萬年的沉積作用,骨骼完全石化而得以保存。此外恐龍生活時的遺跡,如腳印、恐龍蛋等有時間也可以石化成化石保存下來。
1、石化和掩埋
當恐龍死去並很快地被沉積物或水下泥沙所覆蓋時,石化過程就開始了。這些沉積物中含有細小的顆粒,會在屍體表面形成一層松軟的覆蓋物。這條「毯子」可保護動物屍體免受食腐動物的侵襲,也可隔絕氧氣,抑制微生物的分解。
2、石化過程
恐龍的骨骼和牙齒等堅硬部分是由礦物質構成的。礦物質在地下往往會分解和重新結晶,變得更為堅硬,這一過程被稱為「石化過程」。隨著上面沉積物的不斷增厚,遺體越埋越深,最終變成了化石。而周圍的沉積物也變成了堅硬的岩石。這個過程是極其緩慢的。
3、回歸地表
在石化回歸地表的過程中,還有許多危險。在成千上萬的石化過程中,周圍的岩石可能會彎曲變形,這樣化石就會被壓扁。另外,地殼底部的高溫也有可能讓化石熔化。逃過這些劫難後,還得有人趕在化石從周圍岩層中分離前找到它,否則化石就會碎裂消失。
4、恐龍化石的類別
恐龍殘體如牙齒和骨骼化石是我們最熟悉的化石,這些都被稱之為體軀化石;至於恐龍的遺跡(包括足跡、巢穴、糞便或覓食痕跡)也有可能形成化石保存下來,這些則被稱為生痕化石。這些化石是我們研究恐龍的主要依據,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出恐龍的類型、數量、大小等等情況。
編輯本段恐龍化石埋藏地點
只有少數相當特殊的地質環境能夠將化石保存完好,最常見的是質地細致的沉積岩。而恐龍化石由於年代久遠,保存更不容易。現在所發現的恐龍化石埋藏地主要有德國的索倫候芬、蒙古戈壁沙漠的火焰崖、中國雲南的祿豐等。
1、索倫候芬
德國的索倫候芬採石場在恐龍生活的時代是個熱帶淺海,當時還有島嶼散布。索倫候芬的細致石灰岩層中保存有美頜龍屬的化石,另外還有魚類的纖細遺骸,以及早期鳥類始祖鳥等島棲動物的遺骸。
2、火焰崖
蒙古戈壁沙漠的火焰崖保存了很多白堊紀晚期的動物化石,包括原角龍、竊蛋龍和迅掠龍等。從20世紀20年代發現火焰崖蘊藏著化石以來,人們已經在這里挖掘了不少聞名世界的恐龍標本。
3、科摩斷崖
19世紀70年代,科學家們在位於美國懷俄明州的科摩斷崖發現了不少恐龍的骨骼化石,其中大部分都是蜥腳類恐龍的骨骼。美國自然博物館的科學家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就在這里挖掘,目前已發現數百件標本。
3、月谷
月谷是一個位於阿根廷西部的荒蕪的峽谷,人們從這里發現的化石中才知道恐龍的存在。從月谷發現的化石包括三疊紀晚期的喙龍類群和其他爬行動物類群,其中包括早期的獸足類恐龍始盜龍屬和埃雷拉龍屬。這個偏遠地點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卻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晚期人們才知道這兒的化石蘊藏量非常豐富。
4、祿豐
中國雲南祿豐縣恐龍山方圓10平方千米的地區,是聞名於世的恐龍之鄉。1938年考古學家在這里首次發現完整的恐龍化石,之後陸續挖掘出數十具恐龍化石。經鑒定,其中有24屬30多種恐龍,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最豐富、最完整的脊椎動物化石群。
編輯本段恐龍化石的發現
恐龍化石的發現是研究恐龍最關鍵的一步。化石大多保存在沉積岩中,並且化石的出露也是有一定規律的。所以在尋找化石時,需要先對各種沉積岩以及它們的地質年代有所了解。新技術的採用在發現恐龍化石方面也可以助一臂之力。
1、恐龍化石的保存
許多化石都保存在沉積岩中,除此之外,冷卻的溶岩表面的化石足跡也有可能保存下來。而永遠凍結在地面,例如西伯利亞的永凍土,也可以很好的保存化石。
2、沉積岩
沉積岩是一種由沉積在河、海、盆地或陸地上的沉積物經固結而形成的岩石,按其成因和物質成分可分為礫岩、砂岩、泥岩等。因為組成沉積岩的砂土微粒十分細膩,可以很好地保存化石,所以在沉積岩中也包含了圓形的石塊,稱為結核。結核是化學變化所生成,形成原因是因為有化石的存在。
3、化石的出露
水、風或人類的活動都會導致蘊藏化石的岩石出露。侵蝕中的懸崖和河岸都是尋找化石的好地點。因人類活動而使化石露出的地點,通常包括採石場、路邊和營建工地。
4、發現恐龍化石的工具
尋找有可能蘊藏化石的埋藏什麼是恐龍地點時經常會用到地質圖。地質圖可以顯示露出地表的不同類型或不同單元的岩石類型。航空攝像和衛星攝像也可以配合地質圖一起使用,以便確定出露岩石的精確位置。
編輯本段恐龍化石的挖掘
在發現恐龍化石的埋藏地點後,考古人員就要把化石挖掘出來。起出那些零星的小化石可能只需要一個人花上幾分鍾的時間,但如果是要將大塊化石從堅硬的岩石中起出,就需要大批人員費時數星期或數月,侵蝕中的懸崖和河岸都是尋找化石的好地點動用各種機械工具才能完成。在此過程中,測量並記錄作業細節也同樣重要。
1、挖掘的地點
探尋恐龍的最佳地點是在中生代沉積岩層露出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山路旁、採石場、海岸、懸崖、河岸甚至煤礦都可能是挖掘的地點。然而佔地最廣、恐龍蘊藏量最多又露出地表的地區多半位於崎嶇的不毛之地或遙遠的沙漠之中。
2、挖掘的方法
在恐龍化石的挖掘中,工作人員會根據挖掘地點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挖掘方式。比如在某些沙漠地區,工作人員只要把上面的沙子清除,就能整理出骨骼來。但要挖掘埋藏在硬岩石里的大骨架,就必須使用炸葯、開路機或強有力的鑽孔機。
3、測繪挖掘現場
人們在恐龍挖掘現場移除任何東西之前都會先用網路分區,在不同的分區內找到的化石都要標示清楚,經過攝影並精確繪測現場圖,這樣到最後就會得到一張精密完整的現場繪圖。這個處理過程幾乎和化石本身一樣重要。記錄挖掘現場的精確位置和彼此的相對位置,有助於揭示標本恐龍當時的致死原因以及為何保存下來。
4、化石的搬運
化石在移動前要先進行穩定處理。有時只需要用膠水或樹脂塗刷暴露部分,有時則必須以粗麻布浸泡熱石膏液做成的綳帶來包裹。小塊化石可以用紙張包起來,或收藏在樣品袋中以免受損。大塊化石或用石膏包裹,或在最脆弱的部位用聚胺甲酸酯泡沫來保護。有些較大的內藏化石的石塊則必須先劈開再運輸。
編輯本段恐龍化石的重建和復原
尋找、挖掘作業只是認識恐龍化石的第一步,接下來就是將化石骨骼一塊塊地拼湊起來,重新構建一副骨架。而復原工作則是在骨架上添加筋肉,使之重現生前的模樣。所以有時古生物學家花在實驗室里的時間比花在野外的時間還長。
1、清理化石
在實驗室里取出恐龍化石時需要特別小心。去除岩石、露出化石的精巧細部構造需要謹慎處理,也相當費時。可視需要移除的岩石多寡來決定使用的工具。在去除化石周圍的岩石後,需要在化石上塗膠水和樹脂來加以保護。
2、酸劑預備作業
稀釋後的乙酸或甲酸可以用來溶蝕化石周圍的岩石,而不會傷及化石本身。但整個作業過程必須謹慎監看,因為有時酸劑會由內部將化石分解。並且有些酸劑相當危險,可能會灼傷皮膚,因此使用者必須穿戴安全面罩、手套及防護服。
3、學術描述與命名
等化石完全准備妥當,古生物學家就可以描述化石的構造,並與相關或類似的恐龍做比較。如果有可能是新的屬或種類,就要為這個化石恐龍起個新學名。拿新化石的特徵和其他化石做比較,就可以把新化石納入種系發生關系中。
4、圖解描繪
圖解描繪的過程是描述恐龍實際長相的關鍵。圖解的方式很多,有的精確素描岩石中埋藏的化石,有的是結構完整、標示清楚的重建復原骨骼圖。為求精確,科學家通常會使用攝像描繪器。雖然素描作品不如照片精確,但還是很有用。因為藉由素描可以將可能同時出現在單件化石上的特徵結合呈現。
5、原稿審閱和論文發表
完成化石研究後就可以把研究結果寫成論文公布發表。論文內容可能是新恐龍的描述,或是重新評估某種早已認識的恐龍種類。可以用圖表、照片來輔助說明。因為所有論文在正式發表之前都需要經過同行審閱,所以多半相當可靠。
6、重組
在弄清楚了某種恐龍骨骼的結構之後,就會盡可能地重組該副骨架。失落的骨架用玻璃纖維製作的模型來代替。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大部分大型的展示骨架也都是用質量較輕的玻璃纖維模型來代替,並將細金屬條隱藏其中,以便支撐架構。
7、重塑
重組的骨架是重塑某種恐龍生前模樣的基本依據。現存的爬行類、鳥類和哺乳動物的身體結構也可以用來參考。它們有助於指出恐龍內部器官的大小、外形、位置和構成腹部的肌肉情況。皮膚的構造則參照化石上的皮膚印痕。
8、恐龍皮膚的顏色
恐龍的體型、生活形態等我們可以通過發現的化石而進行復原和推斷,但對恐龍的皮膚的顏色我們無法找到化石的依據,所以只能根據我們對現有動物的認識來推測。根據古生物學家推測,大型恐龍可能會有斑紋或斑點作為保護色,顏色也會更鮮艷一些。交配期間,雄性恐龍的頭部與皮膚的部分區域可能會像現代鳥類一樣顯現出艷麗的色彩,這樣更容易獲得異性的青睞。
9、庫存的寶藏
我們在博物館里能夠看到的恐龍其實只是庫存化石中的一小部分。例如在猶他州普羅伏楊百翰大學的地球科學博物館就貯藏了近100噸尚未剝除石膏外殼的化石。許多博物館地下室的架子或抽屜里塞滿了貼有標簽的恐龍骨骼化石,其中大部分會原封不動地擺上好幾年,等待科學家來研究。有些古生物學家會從一兩根百年前出土沒人研究或鑒定錯誤的骨骼中,鑒定出全新的恐龍品種。
編輯本段恐龍化石的研究
對恐龍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基於已經發現的化石。如今,古生物學家通過先進儀器不用破壞化石就可以看到其內部,而且也可以看到過去不可能檢視的內部細微構造。這可以讓我們了解恐龍的生活方式、食物、成長和行動方式等,並且得知恐龍的進化譜系。
1、恐龍化石解剖學
恐龍化石解剖學可以讓我們提供化石恐龍本身可能的生活方式或構造的信息,還能提供該恐龍所屬的類群進化的相關信息。古生物學家還可以拿某種動物的骨頭來與相似類型的骨頭做比較,從而闡述物種間的進化譜系關系。雖然化石恐龍的肌肉、器官等柔軟組織是不可能變成化石保存下來的,但也可以用現代動物的解剖構造來與化石恐龍比較對照並推斷出來。
2、恐龍的控制系統
交感神經系統和荷爾蒙系統一起協調恐龍身體的功能。絕大多數蜥腳類恐龍的腦部都很小,有些小型的獸腳類恐龍的腦部卻比較大並且比較復雜。大型的獸腳類恐龍之一暴龍具有一個專門控制四肢運動、處理視覺與嗅覺訊息而設計的腦部,但它的大腦卻非常小。
3、恐龍的心肺系統
獸腳類恐龍或許擁有高效率的心臟,以保持較高的體溫。蜥腳類的恐龍龐大的身軀可以貯存足夠的太陽熱能,使它們在整個夜晚都保持溫暖。恐龍的心肺系統在執行功能上,可能類似人類的溫血系統或爬行類的冷血系統。
4、恐龍的柔軟組織
恐龍身上的柔軟組織主要包括肌肉、消化系統等。其骨骼之間以韌帶相連,成對而相抗衡的肌肉通常是由筋腱附著在骨骼上,以收縮和放鬆的方式使四肢來回移動。恐龍的消化系統由盤旋的腸子所組成。肉食性恐龍擁有相當短而簡單的消化道,草食性恐龍則需要長而復雜的腸子,以便分解植物纖維、身體的廢物等。精子和卵也都經由泄殖腔排出體外。
5、恐龍的骨架
恐龍骨架的功能主要在於支撐用來運動的肌肉,並保護大腦、心臟和肺部器官,以及安置製造血液的骨髓。不同類群的恐龍會有特化的骨骼,如獸腳類恐龍大頭顱里巨大的顳孔,可以減輕不必要的重量。
6、顱骨和牙齒
通過觀察恐龍化石的眼球、鼻組織和耳部就可以了解恐龍的感覺器官。牙齒顯示出化石恐龍的生活方式,例如肉食性恐龍的牙齒通常有銳利的邊緣或具有圓錐形牙齒,植食性恐龍的牙齒則有葉狀或扁平的咀嚼齒。不同恐龍口中的齒列形態也可以提供恐龍覓食方式的信息。
7、古病理學
古生物學家通過化石的研究發現,埃德蒙托龍會像人一樣癌症。研究古代疾病和傷害的學問稱為古病理學,這種研究主要是通過保存下來的骨頭進行的。比如說,如果化石動物的骨頭出現病變或特殊的增長,就代表這個動物生前可能曾經患病或受傷。如果某個化石物種有許多個體經常性地出現某些特徵,就可以推斷出他們某一方面的生活。
8、電腦斷層攝影
電腦斷層攝影不需要破壞標本就可以看到化石顱骨的內部構造。平常需要剖開化石才能檢視的細部構造,現在用電腦斷層攝影就能輕易做到。傳統的X射線會把物體壓縮成單一平面,而電腦斷層攝影可以產生立體的電腦模型,在多唯空間里操控。
9、顯微鏡的運用
古生物學家使用顯微鏡來觀察化石,已經有辦法研究各種化石微生物。掃描電子顯微鏡是功能強大的工具,可以放大物體攝影達百萬倍,可以看到遠比過去更加細膩的化石骨頭細部。這類儀器首次揭露了化石化的微生物構造,協助古生物學家更深入地了解恐龍的生活環境。
編輯本段恐龍化石的修理
修理工作的首要任務是毫無損傷地從圍岩中把沒有外露的化石鑿刻出來,把斷裂的化石粘補完整,這樣才能恢復恐龍骨骼的真面目,便於專家進行研究。從事修理工作的人員,應該掌握一定的恐龍骨骼學的知識,至少能辯認外露的骨頭是恐龍軀體中哪一部分的骨骼,如頭骨、脊椎骨、四肢骨等。
修理的第一步是開箱。開箱要按照裝箱清冊逐次打開,開箱多少應按修理人員的多少而定。開箱後便要登記。從標本架上按化石產地及編號將標本取下,先把化石產地、編號登記在修理工作日記上。一般地說,化石的修理有以下兩種方法:
(1)機械修理法。雖然近年來修理工具已相當進步,但最多使用的還是錘子和鑿子。使用這些工具時一定要把化石放在沙盤內,有的需用大小不一的沙枕墊在不同的部位,以保持穩定。修理時,一錘一鑿都要有目的地進行,一定要十分小心,不能把化石損壞。如果遇到圍岩很硬,可用電動雕刻機或牙科大夫用鑽牙或補牙的直機或高速磨牙機。根據需要也可以使用氣動式雕刻機或鋼筆型氣動鑽。
(2)化學處理法。在發掘時,為了使糟圬的化石硬化,常常滴入硝酸纖維漆液,把化石周圍的泥土凝固於化石的表面,如有這種情況,在修理前要滴入稀料(即香蕉水),以使其溶解。如果化石已經出現裂縫,當裂寬度不超過1毫米時,可直接滴入固化膠;當裂口很大時,則要在裂口處加填充物,並清洗斷裂口,然後再使用固化膠或粘接劑。一般使用的固化膠為硝基清漆,可用丙酮作為稀釋劑。市面上常見的快乾膠(俗稱505,即氰基丙烯酸)和聚酯樹酯也可作為粘接劑。為了把化石從圍岩中完整地取出,20世紀初國際上已開始使用酸處理法。最常用的是乙酸(醋酸)。化石圍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而恐龍骨骼化石的成分是磷酸鈣,乙酸能溶解圍岩,卻不能溶解
恐龍骨骼化石,這樣就將骨骼從圍岩中分離了出來。骨骼化石分離出來後應立刻取出,用清水沖洗和浸泡,其時間至少要與乙酸浸泡的時間相同,以便盡可能地除出酸性物質。清洗後,可將化石放在600C的烘箱內烘乾。

❻ 恐龍生活在哪個地質年代

恐龍是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種動物,我們在畫冊和電影中都看到過它那有些恐怖的樣子。那麼,恐龍生活在什麼年代呢? 經過科學家的考證,恐龍在2.3億年左右就在地球上生活了,一直到6500萬年前,他們才在地球上滅絕,它們竟然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1.65億年左右。這實在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科學家們考證,我們人類在地球上存在的時間大約有300萬年,和恐龍相比,才不過是它們在地球上生活時間的1/55。 恐龍最早出現的那個年代叫三疊紀(2.05億年前~1.45億年前)。三疊紀的天氣相當炎熱並且乾燥,那個時候,爬行動物統治著地球。就在三疊紀的中期,恐龍出現了。 恐龍有很多種,最早出現的恐龍有虛骨龍、畸齒板龍、魚龍、幻龍等。 到了侏羅紀時代,又出現了許多種恐龍,如祿豐龍、雲南龍、禽龍、梁龍、劍龍、異特龍等。在侏紀時代,天氣不像三疊紀那樣乾燥了,雨水多了起來,好多的恐龍都生活在湖沼中。它們的體型也很大,有四五頭大象那樣重的體型是很平常的事情。 到白堊紀時期(1.45億年前—6500萬年前),這一時期地球有了很大的變化,陸地分成了好多的板塊,形成了海洋和陸地,而且陸地上的火山也時常爆發。這一時期出現了腕龍、三角龍、重爪龍、鴨嘴龍、霸王龍、角龍等等。到了白堊紀末期,恐龍就滅絕了。它們神秘地在地球上消失了。

❼ 中華恐龍館中共有各地質年代恐龍化石多少具

中華恐龍館中共有各地質年代恐龍化石多少具?
A A.50 多
B.60 多
C.70 多...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