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都樂岩什麼地質地貌

都樂岩什麼地質地貌

發布時間: 2021-02-07 11:02:31

A. 地質地貌

重慶市域的沉積岩地層發育較全,地質構造復雜。基底由前震旦系淺變質砂岩、板岩組成,基底以上為未變質的震旦系至第四系地層所覆蓋。以紅色碎屑岩為主的侏羅系地層最為發育,分布最廣;以白雲岩、石灰岩等碳酸岩為主的下古生界地層主要分布於市域東、南部。Ⅲ級構造單元主要有大巴山陷褶帶、渝東南陷褶帶、川中台拱、重慶陷褶帶,褶皺方向多為北東方向,次為北西向及南北向。重慶市域的深斷裂有華瑩山深斷裂、七曜山深斷裂及城口-房縣深斷裂,它們控制著大地構造格局及地貌形態。在復雜的構造體系控制下,重慶市地貌形態具有如下特徵:

(1)地勢起伏大,層狀地貌分明。東部、東南部和南部地勢起伏大,多為海拔1500m以上的山地,最高處海拔2796.8m;西部地勢起伏小,多為海拔300~400m的丘陵。由於地貌發育的階段差異,在地域內構成從300m到2400m共7級層狀地貌,由南北向長江河谷逐級降低。

(2)地貌類型多樣,以山地為主。全市地貌形態類型中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緩丘陵、台地和平壩等8大類。

(3)地貌分異地區差異明顯。重慶市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為主,東北部和東南部分別靠大巴山和武陵山兩座大山脈。華鎣山-巴岳山以西為丘陵地貌,華鎣山至方斗山之間為平行嶺谷區,北部為大巴山山區,東部、東南部和南部則屬巫山大婁山山區。

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在東部和東南部地區,喀斯特地貌大量集中分布。在背斜條形山地中發育了川東地區特有的喀斯特槽谷景觀;在東部和東南部的喀斯特山區分布著典型的石林、峰林、窪地、殘丘、落水洞、溶洞、暗河、峽谷等喀斯特景觀。

B. 地質、地貌

一、地貌

銀川平原地勢西高東低。西部賀蘭山為中高山,走向呈NE30°,海拔一般在1500~3200m之間,最高峰達3500m以上,成為阻擋西北冷空氣和風沙的天然屏障。中部為平原,由山前洪積傾斜平原、沖洪積平原和河湖積平原組成,地勢開闊平坦,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西部為山前洪積傾斜平原,地形坡度較大,沖溝發育;大體以西乾渠為界,以東為平原區,地勢平坦,坡度為0.2~1.8,地面海拔1106~1130m,溝渠縱橫,湖沼星羅棋布。

按地貌成因和形態劃分為堆積剝蝕地貌、堆積地貌和風積地貌3種。

1.堆積剝蝕地貌

包括山前洪積斜平原和沖洪積平原兩個形態類型,分別由洪積層和沖洪積層組成。

山前洪積斜平原:由洪積物組成,展布於賀蘭山東麓,呈帶狀分布,是由洪積扇群組成的斜平原。寬8~15km,由第四紀洪積物組成,海拔1140~1700m,以5%~10%的坡度自西向東傾斜,沖溝發育。

沖洪積平原:西鄰山前洪積斜平原,東與沖湖積Ⅱ級階地後緣相接,走向SN,呈帶狀分布,東西寬5~15km,主要由洪積-沖積物組成,地面坡降為1~3,地形平坦,土質肥沃。

2.堆積地貌

主要為平原Ⅰ級、Ⅱ級階地,低平鹼灘地,扇前窪地幾種地貌形態類型。Ⅰ級階地,沿黃河兩岸分布,為近代河湖相沉積,地勢平坦,其東西坡降為0.17~1,檯面寬4~12km,階地前緣高出漫灘0.5~1.0m。階地後緣湖泊、鹽沼窪地較發育。Ⅱ級階地,由全新世早、中期河湖積層組成,呈SN向延伸,階地寬10~20km,最寬達26km,其上下游平均比降為0.17,地勢低平,湖沼遍布,部分地區鹽漬化嚴重。低平鹼灘地,分布在平羅西大灘地區,地勢開闊平緩,為低平的鹽鹼灘。扇前窪地,分布於明水湖農場一帶,為閉流窪地,水位淺埋,鹽漬化嚴重;黃河漫灘,沿黃河兩岸呈不規則帶狀分布,由全新統沖積物組成。地勢較為平坦,平均比降為0.16,漫灘高出黃河水位0.1~1.0m,向黃河微傾。

3.風積地貌

固定、半固定沙丘:分布於五堆子—高仁鎮、平吉堡南西及鎮北堡北東一帶,為典型的固定式草叢沙丘。特別是鎮北堡北東一帶,分布范圍小,沙丘呈饅頭狀,高1~3m,呈單個不連續狀,地形較平坦,主要為白刺等荒漠植物。

活動沙丘:分布於五堆子—高仁鎮東部、銀川林場東南、平吉堡車站兩側、南梁農場東北等地,多呈活動的新月形沙丘和壟崗沙丘。新月形沙丘長軸呈NW走向,迎風坡平緩,為7°~20°,背風坡朝向SE,坡度為30°~40°,高度為2~5m,個別高達10~15m,由風成細粉砂組成,地形波狀起伏。

二、構造

銀川斷陷盆地,東以黃河斷裂為界與鄂爾多斯地塊相接;西界為賀蘭山東麓斷裂帶;南界斷裂,走向NW,位於牛首山東北麓;北緣為石嘴山南一組隱伏斷裂所控制。盆地內斷裂發育,基底構造復雜,新生界沉積厚度大。

盆地內主要發育3組斷裂構造,NE向和NNE向斷裂最為發育,控制盆地的東、西邊界;NW向斷裂和近EW向斷裂控制盆地南、北邊界。見圖3-3-1和圖3-3-2。

1.NNE 向至 NE 向斷裂

該組斷裂控制盆地邊界,有的隱伏於平原內部,是盆地內最發育的一組斷裂。斷層面向盆地中心陡傾,使盆地呈階梯狀斷陷,屬拉張正斷兼右旋剪切走滑斷層。自西向東,大型控制性斷裂如下:

(1) 賀蘭山東麓斷裂帶

該斷裂帶是第四紀銀川盆地西側構造邊界,北起石嘴山西,南止於頭關,長 130km,總體走向 NNE,傾向 SE,傾角 60°以上,為一系列右旋走滑正斷層組成的斷裂帶,斷層東側是山前洪積傾斜平原,西側是高聳的賀蘭山,相對高差 2200 ~ 2400m,斷層三角面或洪積扇上斷層陡坎十分發育,並且錯斷明代長城,表明該斷層帶近代強烈活動。

(2) 蘆花台斷裂

位於銀川市城區西約 20km 處,南起洪溝,北至平羅火車站,延伸長度73km,為一條 NE 向、東傾的正斷層,傾角 51° ~78°,最大斷距 5965m,中部斷距大,向南、北兩端變小。古近紀時曾是湖盆的西界,斷層西盤,新近系直接覆蓋在古生界或更老的地層之上。新近紀末,該斷層活動不明顯。

(3) 銀川斷裂

該斷裂北起黃渠橋南至永寧,延伸長 85km,為一條走向 NNE 向西傾隱伏的正斷層,傾角 45° ~ 77°,最大斷距3220m,斷距由南向北變小。在古近紀,該斷裂控制了沉積盆地的東界,直至現代仍有持續活動,是一個活動斷裂。

圖3-3-1 銀川平原構造綱要圖(據吳學華等,2008)

圖3-3-2 銀川平原地質剖面圖(據吳學華等,2008)

(4)黃河斷裂

該斷層控制銀川平原東界,北起石嘴山經陶樂至靈武南,全長130km,走向NNE,斷面上陡下緩,傾角49°~66°,傾向NWW,為一正斷層,切割古近系和新近系,銀川市東斷距為2800m,向北斷距逐漸減小,賀蘭縣東北為1500m,陶樂附近為800m,至石嘴山僅300m。第四紀僅部分地段有活動。

2.EW向斷裂

該組斷裂以控制銀川平原南、北界為主,有的隱伏在平原中;不同分布位置,其斷裂性質差異很大。

該組斷裂主要分布在銀川平原北端。規模最大的是石嘴山以北的正誼關斷裂,它橫切賀蘭山,向東延過黃河到拉僧廟,呈隱伏狀態;錯斷了沿線零星分布的古近系和新近系,現代活動以擠壓兼左旋走滑為主,較之NNE向斷裂,它的活動強度較弱。另外,在黃渠橋至石嘴山之間有3條南傾的EW向隱伏斷裂,它們直接控制平原基底,使基底在15km范圍內向南階梯狀斷落5km。

3.NW向斷裂

主要分布在銀川平原的南半部,包括控制平原南界的牛首山東北麓斷裂帶和三關口-金積鎮斷裂以及隱伏在平原中的NW向斷裂。

(1)牛首山東北麓斷裂帶

該斷裂帶是龍首山-六盤山斷裂的組成部分,是中朝准地台和祁連地槽的分界線。斷裂帶由山邊斷層和台地前緣斷層組成。台地前緣斷層為一推測斷層。牛首山山前台地前緣為一高10m的陡坎,走向NW310°,台地以古近-新近系為基座,第四系沉積很薄,台地東北側為黃河沖積平原,第四系厚100m以上。陡坎南段1970年曾發生兩次4級地震。

(2)三關口-金積鎮斷裂

該斷裂規模較大,北起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青石口,南東延伸至靈武白塔水以南,全長150多千米,總體走向約330°,具壓扭左旋性質,在銀川平原隱伏於地下。

(3)隱伏在平原中的NW向斷裂

銀川平原南部隱伏著多條NW向斷裂,據人工地震探測,NW向斷裂北西延伸到蘇峪口附近。

三、地層

銀川盆地為新生代斷陷盆地,盆地中心大體位於平羅—姚伏—銀川一線以西及永寧、靈武之間,剖面上呈地塹式的斷階狀,為一東緩西陡的地塹型盆地。平羅—姚伏、銀川地區、永寧—吳忠一帶,第四系厚度超過1600m,向平原邊緣沉積厚度迅速減薄。

盆地內第四系沉積物以洪積、沖積和湖積為主,並有湖沼沉積和風積物。賀蘭山東麓洪積扇裙十分發育,向東逐漸相變為洪沖積相的細土帶。青銅峽峽口附近為黃河沖積扇,由卵礫石組成,向北(下游)漸漸過渡為中細砂和粉細砂夾黏性土,黏性土層逐漸增多。

1.下更新統

銀川組,主要為河湖相沉積,分布在銀川平原下部,埋深在190~200m以下,為灰褐色、灰黑色細砂夾灰白、灰褐、棕褐色黏性土、灰褐色卵礫石及砂礫石。自南向北,顏色由紅變黑,粒度由粗變細。南部黃河青銅峽峽口沖積扇,岩性為卵礫石或砂礫石,呈渾圓狀,向北相變為礫石層、含礫中砂、中砂和細砂層,至銀川和銀北地區則以粉細砂為主,黏性土層數增加,部分地段含腐殖質或泥礫。

2.中更新統

(1)河湖相沉積層

分布在銀川平原下部,埋深80~120m,為一套河湖相沉積,為灰色、灰黑色及褐灰色細砂夾灰白、棕灰、灰色黏性土,部分細砂中含泥礫。自南向北,粒度逐漸變細,黃河青銅峽峽口沖積扇全部為卵礫石,向北逐漸相變為砂礫石和中粗砂,至銀川以南為含礫中細砂,水平層理發育,部分具斜層理,含較多的植物殘體和腐殖質和螺殼。頂板埋深80~120m,底板埋深190~200m,厚70~100m。

(2)沖洪積層

分布在暖泉—玉泉營農場沖洪積平原下部,埋深130~150m,厚60m左右,以暗灰色、灰黃色細砂、青灰色粉細砂為主,夾黏性土,西側洪積平原下部細砂中含礫石。自西向東,顏色由黃變黑,為沖積相沉積。

3.上更新統

(1)上更新統下段洪積層

分布在賀蘭山東麓山前傾斜平原。在近山地帶有零星出露,洪積平原中部和前緣埋深60~80m,厚70~90m,為塊石、漂礫、砂礫石、砂、黏質砂土、砂質粘土。自西向東,顆粒逐漸變細,至洪積平原前緣變為細粒帶。

(2)上更新統下段沖洪積層

分布在暖泉—玉泉營農場沖洪積平原下部,埋深60~80m,厚50~90m,岩性為灰色細砂夾砂粘土,近山前斜平原為含礫細砂,該層以沖積為主。通過與河湖積平原地層對比,確定該層為上更新統下段。

(3)上更新統上段洪積層

分布在賀蘭山東麓,構成山前傾斜平原的主體。自扇頂至前緣,顆粒由粗變細,扇頂部分,岩性為塊石、漂礫及砂礫石,呈次稜角—半磨圓狀,分選差;洪積扇中部,岩性為砂礫石夾含礫砂土;前緣土帶,岩性為粘砂土或砂粘土夾層。該層厚60~80m。

(4)上更新統上段沖洪積層

分布在暖泉—玉泉營農場沖洪積平原和工作區東部、南部邊緣台地之上,暖泉—玉泉營農場一帶厚60~80m,為以沖積相灰色、黃褐色細砂為主夾灰褐、黃褐色砂質粘土。洪積平原為含礫細砂。

(5)上更新統沖湖積層

該組為一套中厚層粉砂與薄層砂和粘土互層,砂層中多水平層理及斜層理,常夾粘土質礫石,有5個沉積小旋迴和3個大的沉積旋迴組合,主要分布在銀川平原沖湖積平原下部,埋深2~30m,厚60~120m,北部厚度大於南部。自黃河青銅峽向北粒度逐漸變細,由卵礫石和砂礫石逐漸相變為礫石層和中細砂層。

4.全新統

(1)洪積層

主要分布在銀川市新市區以西、大壩火車站、平原東南部邊緣,岩性為砂礫石、碎石、含礫粗砂夾黏性土層,厚度小於5m。

(2)沖洪積層

分布在銀川平原東部邊緣,岩性為粉細砂、黏性土,夾砂礫石,厚度小於20m。

(3)湖沼沉積層

分布在河湖積平原Ⅰ級和Ⅱ級階地上,銀北多於銀南。岩性以粉細砂、黏性土為主,厚度小於3m。在Ⅰ級和Ⅱ級階地地表除近代湖沼沉積外,大部分地區有灌溉淤泥沉積,岩性主要為粉細砂、粘砂土、砂粘土,厚度一般小於2m。

(4)全新統上段風積層

主要分布在陶樂縣東部、銀川林場、沙湖南等地,岩性為中細砂和粉細砂,最大厚度為20~30m。

四、盆地發展史

銀川盆地為新生代拉張型斷陷盆地。侏羅紀末,燕山運動導致現今的賀蘭山和銀川地區一起抬升,形成銀川古斷隆,銀川地區向賀蘭山地區逆沖,抬升最高,並導致局部地層發生倒轉。新生代始新世,銀川古斷隆開始解體,沿隆起軸部擠壓斷裂帶出現張裂沉陷,造成大幅差異升降,並逐漸向西擴展。新近紀末,銀川盆地持續斷陷,盆地西側邊界已擴展到賀蘭山東麓。第四紀,青藏高原隆升,產生NE向擠壓,使銀川盆地南部邊界斷裂活躍,導致NE向斷層的垂直斷陷幅度加大,銀川盆地接納了巨厚的第四系沉積。

早更新世,銀川盆地為封閉的內流盆地,古黃河自南部青銅峽匯入盆地,氣候溫潤,盆地內堆積了巨厚的河湖相沉積,沉降中心位於銀川中部凹陷區和靈武淺陷帶。自南向北,岩石粒度由粗變細,南部黃河青銅峽峽口沖積扇岩性為卵礫石或砂礫石,向北相變為礫石層、含礫中砂、中砂和細砂層,至銀川和銀北地區岩性則以粉細砂為主。

中更新世初期,黃河切穿石嘴山成為外流河,銀川盆地也隨之成為外流盆地。黃河古道可能仍沿著兩個沉積凹陷發育,河面比較寬廣。

晚更新世,黃河流經寧化寨、新市區、暖泉農場、高廟湖一帶,暖泉農場以南為晚更新世沖洪積平原,由黃河沖積而成,亦稱為黃河Ⅲ級階地,其上分布有多片沙丘或風蝕地。

全新世,黃河向東流擺動,留下Ⅱ級階地和河漫灘。近期形成現在河床,並有向東移動的趨勢。

C. 我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在哪以及該地貌的特徵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
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岩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大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岩高原的地名,當地稱為Kras,意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區。可溶性岩石有3類:①碳酸鹽類岩石(石灰岩、白雲岩、泥灰岩等)。②硫酸鹽類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鹵鹽類岩石(鉀、鈉、鎂鹽岩石等)。總面積達51×106平方千米,佔地球總面積的10%。從熱帶到寒帶、由大陸到海島都有喀斯特地貌發育。較著名的區域有中國廣西、雲南和貴州等省(區),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區,義大利和奧地利交界的阿爾卑斯山區,法國中央高原,俄羅斯烏拉爾山,澳大利亞南部,美國肯塔基和印第安納州,古巴及牙買加等地。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岩出露地區,面積約91-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雲南和四川青海(即雲貴高原)東部所佔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
喀斯特可劃分許多不同的類型。按出露條件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乾旱區喀斯特。按岩性分為:石灰岩喀斯特、白雲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此外,還有按海拔高度、發育程度、水文特徵、形成時期等不同的劃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產生形態上類似喀斯特的現象,統稱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黃土和粘土喀斯特、熱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區的熔岩喀斯特等。它們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構成,在本質上不同於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鹽岩地層分布區最為發育。該區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溝、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窪地等喀斯特負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與地表和地下密切相關聯的豎井、芽洞、天生橋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研究在理論和生產實踐上都有重要意義。喀斯特地區有許多不利於生產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預防,也有大量有利於生產的因素可以開發利用。喀斯特礦泉、溫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氣體,有醫療價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種沉積礦產較為豐富,古喀斯特潛山是良好的儲油氣構造。喀斯特地區的奇峰異洞、 明暗相間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遊資源。
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蝕形成的地下河。在地表常見有石芽、溶溝、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蝕窪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態,而地下則發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種洞穴系統以及洞中石鍾乳、石筍、石柱、石瀑布等。地下的喀斯特溶洞、喀斯特堆積物形態,如湖南張家界桑植縣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學會會員洞,堪稱亞洲第一洞、黃龍洞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首批國家5A級旅遊區張家界武陵源的組成部分,是張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約佔全市面積的百分之四十。碳酸岩分布面積約達130萬km2,喀斯特地貌分布十分廣泛,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廣西、貴州、雲南、湖南等省區,如廣西的桂林山水、雲南的路南石林等馳名中外。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有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形。
按其發育演化,喀斯特地形可分出以下6種。1)地表水沿灰岩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2)地表水沿灰岩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m深後形成落水洞。3)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後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4)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5)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在舊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繼續進行。雲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階段(溶溝階段)的產物,這里的自然風光因阿詩瑪姑娘的動人傳說而變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則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廣西境內,經常可看到這種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稱「神女鏡」或「仙女鏡」。
喀斯特地貌由於其獨特的地貌特徵,經常容易「產出」類型各異的風景區。

D. 平涼的岩土和地質地貌都什麼特點

平涼以山地為主,處於黃土高原邊緣地帶,岩石主要以砂岩為主,內有涇河流過.
平涼土地廣闊,地形地貌復雜,土壤類型多樣.

E. 高中地理里提到的地質地貌常用有哪些,成因什麼,詳細

地理構造只要指抄向斜,背斜,地契,地壘,斷層等.
地貌只要指的事地表的形態,只要是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
地質構造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地質時期的構造和新第三紀以來形成的新構造。構造地貌的主要類型有:板塊構造地貌、斷層構造地貌、褶曲構造地貌、火山構造地貌、熔岩構造地貌和岩石構造地貌。地質時期形成的各種構造受外力侵蝕作用後形成的地貌。如背斜山、背斜谷;向斜山、向斜谷;斷層崖、斷層線崖等。由新構造運動形成的褶曲、斷層等遺跡,稱為新構造。新構造運動可以分為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地殼垂直運動形成的地貌,如上升的山地、丘陵、台地;下降的平原、盆地;間歇上升的階地等。大范圍的地殼水平運動使地殼產生擠壓或拉張,可以形成大規模的大陸褶皺山系高原、大陸裂谷、斷陷盆地;大陸邊緣的島弧、海溝、大陸波;洋底中脊、火山等地貌類型。

F. 中國地質地貌有哪些

地貌的各種形態
地表起伏的形態,如陸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陸架、大陸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脈等。根據地表形態規模的大小,有全球地貌,有巨地貌,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陸與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單元,較小的地貌形態如有在流水和風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壟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對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
發展變化與形成原因
地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地貌發展變化的物質過程稱地貌過程,包括內力過程和外力過程。內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營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
劃分方式及其區別
根據形態及其成因,可將地貌劃分出各種各樣的形態類型、成因類型或形態—成因類型。地貌也叫地形,不過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區別,如地形圖一般指比例尺大於1:100萬著重反映地表形態的普通地圖,而地貌圖則是一種主要反映地貌形態——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專題地圖。在測繪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總稱。地形起伏的大勢一般稱為地勢。 地貌
編輯本段
基本特徵

在特定的地質基礎與新構造運動等內力因素,以及復雜多變的氣候、水文、生物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我國地貌輪廓具有以下基本特徵;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下降;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山脈縱橫,呈定向排列並交織成網格狀。我國民族地區幾乎連成一片,較完整地保留了我國地貌輪廓的基本特徵。我國民族地區地貌具有的基本特徵是: 地貌
1、地貌類型復雜多樣
有被內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撓曲下降的低窪的盆地和平原,還有起伏和緩的丘陵。如橫斷山脈的許多山峰海拔超過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又如天山山脈東段的吐魯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 是全國最低的窪地,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海拔3500──4000 米, 最高的博格達峰海拔5445米,二者高差5600米,距離僅有150公里左右。
在內陸干窪地區,有以風力作用為主的沙漠和戈壁地貌,約佔全國面積的13.8%,其中95%以上的沙漠和戈壁地貌位於內蒙古、寧夏、青海等民族聚居地區。
在西部高山地區,現代冰川覆蓋面積達537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及天山、阿爾泰山和祁連山等地區,多年凍土分布面積有 215萬平方公里。
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出露大面積的碳酸鹽類岩石,面積約佔全國同類岩石的42%。在濕熱氣候條件下,岩溶作用強烈, 發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黃土高原邊緣的民族地區,西起湟水流域,經六盤山麓、鄂爾多斯高原,東止西遼河流域的廣大范圍內,堆積的黃土經流水作用,侵蝕發育了現代的各種黃土地貌。
在長白山、大嶺、內蒙古高原東部以及滇東、黔西、桂西有廣泛的玄武岩噴發,形成熔岩地貌。如白頭山峰頂的天池就是一個火口湖;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北部和中部散布著348座死火山;在黔東南、桂中、 桂西北和桂東南發育了紅層丘陵,滇中發育了紅層高原,滇南發育了紅層山地。
我國大陸民族地區的省級行政單位多居內陸,遠離海洋,但廣西壯族自治區瀕臨南海,曲折的海岸線長達1500公里,著名的海灣有欽州灣,灣內淤泥質海灘為紅樹林海岸。廣西海岸帶外的北部灣位於大陸架上,深50米左右,其間有800多個小島,最大的是潿洲島;欽州、防城、 東興的海灣內島嶼,原來屬於陸地上的侵蝕殘丘,後因海水入侵而與陸地隔開形成島嶼。
2、山地高原廣泛分布
民族地區大約93.5% 的面積位於我國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上。全國主要的極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現在西部的最高一級階梯─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面積230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於中尼邊界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地貌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面積350多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56.7%。這里集中了全國秦嶺以外的主要中山(海拔1000──3500 米)。第二級階梯的東緣大致以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與第三級階梯為界,海拔大都在1500米以上。全國的四大高原除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外,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的北部邊緣部分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全國的四大盆地除海拔較低、面積較小的四川盆地外,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也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
民族地區山地分布集中,面積廣大,如果把切割的高原和起伏的丘陵包括在內,廣大的山地約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75%。 山地是全國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地。
3、平原狹小,分布零散
第三級階梯上民族地區的平原,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1.7%。這些平原之中,除內蒙古東部有較大面積的平原外,其他民族地區主要是分布零散的狹小平原,而且多屬海拔200─500米的平原。
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眾多的小平原,面積共約3.16萬平方公里,最大的平原是南寧──桂平的鬱江河谷沖積平原,面積僅6400平方公里。一般平原的面積為300──600平方公里,海拔200──500米,相互間被山地丘陵分隔開。
群山起伏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內,牡丹江、圖們江、琿春江穿流於眾山之間,在延吉、敦化、琿春等河谷盆地內,形成海拔200──500米的狹小河流沖積平原。
編輯本段
主要地貌類型

按地貌形態分類,我國民族地區的陸地也和全國一樣,分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1、山地
我國是個山地眾多的國家,其中民族地區佔有我國山地的大部分。山地按其走向可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1)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陰山, 大致位於北緯40°─43°之間,幾乎都在民族地區境內。天山山脈是位於亞洲中部的巨大山脈,全長2500公里,西段在前蘇聯境內,東段橫亘在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部,長約1500公里,南北寬250─300公里。天山向東延續,與河西走廊北側的北山(合黎山、龍首山)相連,再向東延至內蒙古中部即為陰山山脈。 地貌中間的一列是昆侖山──秦嶺,大致位於北緯32.5°──35°之間。昆侖山位於民族地區,西起帕米爾,東止四川盆地的西北緣,由西而東橫貫青藏高原,長約2500公里。昆侖山東段的一條支脈積石山繼續東延與秦嶺山脈相接,經陝西南部,東止於淮陽山,但秦嶺的分布范圍已不屬民族地區。
最南的一列是南嶺,位於北緯24°──25.5°。南嶺又叫五嶺,包括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東西綿延1000多公里。在這五嶺中,前三嶺位於湖南南部和廣西北部的民族地區,後二嶺則不屬於民族地區。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 由西向東大致分為三列。最西邊的一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中間的一列包括長白山,經遼東的千山、山東丘陵到東南的武夷山;最東邊的一列是台灣山脈。大興安嶺位於內蒙古東部;武陵山則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漢州境內;長白山位於東北的東部,大部分山地屬於延邊朝鮮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千山和武夷山分別聚居著滿族和畲族;台灣山脈則聚居著高山族。
(3)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部,如阿爾泰山、祁連山等。阿爾泰山脈橫亘在中國、前蘇聯、蒙古三國邊境,位於我國新疆境內的是整個山系的東南段南坡,海拔3000米左右;祁連山山脈綿亘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山地東西長達1000公里,南北寬約200~500公里,由幾條平行山嶺和谷地組成,山嶺高度一般在海拔4000米以上。
昆侖山以南的高大山地,喀喇昆侖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等,在西段表現為西北──東南走向,向東逐步轉為東西走向。喜馬拉雅山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雅魯藏布江的急轉彎處,全長約2500公里,綿延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國境內。寬約200~350公里,主脈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為雄偉高峻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2座,聳立在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43米, 為世界第一高峰。喀喇昆侖山的喬戈里峰位於中、巴邊界上,海拔8611米,為世界第二高峰。
(4)南北走向的山脈位於我國中部的民族地區,自北而南有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脈等。橫斷山脈位於四川盆地、藏南山地與雲貴高原之間,由許多嶺谷相間的高山深谷組成,包括邛崍山、大雪山、沙魯里山、寧靜山、怒山、高黎貢山等山脈以及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谷地。橫斷山脈山脊平均海拔在3000~4000米左右,有的可達 5000~6000米。
2、高原
高原是海拔在500米以上比較完整的大片高地。 我國民族地區的高原有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雲貴高原。 地貌青藏高原位於昆侖山、祁連山以南,喜拉雅山以北,橫斷山以西,東西長約3000公里,南北寬約1500公里。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甘肅、四川和新疆三省區的一部分,面積約230萬平方公里, 約佔全國面積的1/4,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縱橫 交錯的山脈分隔成許多大小不等的盆地和寬谷。青藏高原上湖泊星羅棋布,為發展工業和農牧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高原上的高山終年積雪,冰川分布廣泛,冰川及冰緣地貌廣泛發育,冰雪融水往往成為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
內蒙古高原位於我國北部,西起馬鬃山,南至祁連山和長城,東至大興安嶺,是我國著名的天然牧場。高原坦盪開闊,地面起伏和緩,廣大地區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是我國保存比較完整、高原形態比較明顯的高原。
雲貴高原雲貴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包括哀牢山以東,雪峰山以西,大婁山以南,廣西北部山地以北的地區,高原的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鈄,平均海拔1000~2000米。雲貴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很廣,喀斯特地貌非常發育,石林、石芽、峰林等地貌隨處可見,尤其在南盤江北部最為典型。高原上有許多山間盆地,當地人民稱為壩子,是主要耕作地區。
3、盆地
盆地是低於周圍山地相對凹下的地表形態。我國民族地區的大型盆地都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著名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位於天山、昆侖山和帕米爾高原之間,四周高山環抱,盆地地形坦盪,形態完整呈菱形,只有東端有寬約70公里的缺口與甘肅河西走廊相連接,是一個巨大的內陸盆地。盆地東西長1500公里,南北寬約600公里,盆地底部面積達5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 盆地由西向東微微傾斜,西部海拔1300米,而東部的羅布泊已降至768米。 由於盆地地處內陸深處,地形封閉,氣候極端乾旱,植被稀疏,乾燥剝蝕和風蝕、風積作用特別強烈,形成了塔克拉瑪干沙漠。沙漠東西長1000公里,南北最寬處約500公里,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沙漠。 沙漠中沙丘形態多樣,有的沙漠相對高度超過200米。85%的屬流動沙丘。塔里木盆地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盆地邊緣受天山、昆侖山冰雪融水滋潤,分布著荒漠中的沃野綠洲。
准噶爾盆地:位於天山、阿爾泰山之間,略呈三角形,面積3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盆地。盆地地勢由東向西微微傾斜,東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西部艾比湖丁端僅190米;盆地內分布著庫爾班通古特沙漠, 面積4.8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沙漠。盆地內草場遼闊,畜牧業發達;綠洲主要分布在靠天山的盆地南緣。
地貌柴達木盆地,地處青藏高原北部,夾於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間,略呈三角形。盆地東西長約850公里,南北最寬處達250公里,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位居全國第三位。柴達木盆地海拔2600-3000米,是我國海拔高度最大的巨型內陸高盆地。盆地中分布著許多鹽湖和鹽沼,鹽礦資源品種繁多,儲量極為豐富。此外,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稀有金屬資源和石油資源也都非常豐富;盆地日照長,光能資源充足,農業單產水平高,河湖沿岸牧草肥美,畜牧業也占重要地位。因此,柴達木盆地有「聚寶盆」之稱。
4、丘陵
山地海拔高度不超過500米,相對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地勢起伏,坡度和緩,稱之為丘陵。我國民族地區的丘陵主要有廣西丘陵。
廣西丘陵分布在雲貴高原以東、南嶺以南、萌諸嶺以西的地區,和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組成了我國東南地區分布最廣泛、最集中的東南丘陵。廣西丘陵總的特點是四周高,中間低,成盆地形勢,一般稱廣西盆地。廣西丘陵主要是石灰岩丘陵,石灰岩面積約占本地區的60-70%,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峰林廣布,地面崎嶇,風景異常優美。廣西丘陵雨量充沛,熱量豐富,是林、農、礦產資源利用潛力很大的山區。
5、平原
平原是地勢低平坦盪、面積遼闊廣大的陸地。根據平原的高度,把海拔0-200米的稱為低平原,如廣西鬱江-潯江河谷平原;海拔低於海平面的內陸低地,則稱為窪地,如新疆吐魯番盆地中央的平原;海拔200-500米(或600米)的平原稱為高平原,如內蒙古嫩江西岸平原。民族地區第二級階梯和第一級階梯上的平原,雖然海拔在1000-3000米,習慣上仍稱為平原,而不叫高原,其中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是黃河沖積而成的,是著名的「塞上糧倉」。
集中分布在我國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是我國重要的農耕區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分布在民族地區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東部和廣西境內,雖然這里的平原有的面積較小,起伏較大,但它仍然是民族地區的重要農耕區。

G. 喀斯特地貌有什麼產物

可熔岩的。

H. 瀘沽湖的地質地貌


瀘沽湖地區在大地構造上屬於橫斷山塊斷帶和康滇台北斜交界地帶,形 成時期較新,為第四紀中期新構造運動和外力溶蝕作用而形成。瀘沽湖是一 個高原斷層溶蝕陷落湖泊,由一個西北東南向的斷層和兩個東西向的斷層共 同構成。瀘沽湖流域屬巴顏喀拉地槽區,金沙江褶皺系,湖區古生代及中生 代地層發育,第四紀地層僅見湖邊之砂礫層,無典型的湖相沉澱,湖周斷崖 三角面及U型冰川穀地型到處可見,湖盆系由斷陷及冰川作用形成,由於受 構造運動的影響,湖盆四周群山環抱,湖岸多半島、岬灣。
在地貌區劃上屬橫斷山系切割山地峽谷區,橫斷山北段高山峽谷亞區和 滇東盆地山原區,滇西北中山山源亞區交界地帶。瀘沽湖湖岸多彎曲,形成 深淵的小港灣,湖中有大小島嶼七個,都是石灰岩殘丘。沿湖有四個較大的 半島伸入湖中,其中由東至西伸到湖中的長島長達四公里,面積六平方公里, 把湖面阻隔成馬蹄形。東部湖底有長形深槽,北部和長島兩側的湖坡陡峻。 湖北面有獅子山高3754.7米,東北面有肖家火山高3737米,西南為海拔3400 米高的狗鑽洞山地,最高點為湖西南面氂牛坪附近的主峰高4200米,形成相 對高差1500米的壯觀景象,瀘沽湖如明鏡鑲嵌於高源群山之中。周圍群山主 要岩石為志留系下統石灰岩和頁岩,分布於獅子山一帶,湖西岸分布著三迭 系下統泥岩、砂岩夾少量泥灰岩,南岸及西南岸由二迭繫上統砂頁岩、硅質 岩、凝灰角礫岩、凝灰岩、砂頁岩夾少量灰岩組成。

瀘沽湖湖面海拔2690米,水域面積58.8平方公里,最深為93米,平均 水深40餘米,可見度深12米,是我國最清沏的高原深水湖泊之一。湖中有5 個全島,4個半島,一個長島,14個湖灣,湖周群山環抱,巍峨的格姆女神 山高踞湖畔,逶迤的後龍山楔入湖心,構成形如馬蹄的瀘沽湖。得天獨厚的 地形地貌,造就了瀘沽湖優美的自然景觀。「目光所及皆圖畫,步履所至盡 仙源」。
瀘沽湖四周青山環抱,湖岸曲折多瀘沽湖灣,共有17個沙灘、14個海灣;湖中散布5個全島、3個半島、1個海堤連島,一般高出水面15至30公尺。

格姆女神山,海拔3754.7米,是瀘沽湖四周最高的山峰。從達祖納西村後的轉山古道,經柏香林,可到頂端女神廟、女神洞。在摩梭神話傳說中,此山是格姆女神的化身。瀘沽湖形如半月,只有登臨女神山才可窺見瀘沽湖全景。轉山節期間,摩梭人都要上女神山祭祀女神。
後龍山,是楔入瀘沽湖心的一個長島,逶迤長達4公里。後龍是摩梭神話傳說中的男山神,他與格姆女神是一至至愛情侶。他倆化為山島,白天隔海想望,晚上「走婚」共度良宵。沿後龍山脊的轉山古道觀光,左看「草海」、右看「亮海」,景觀豐富,妙語如珠。「上山看海,下海看山」,後龍山兼得觀山看海之妙。
鳥覺山,屬後龍山脈,茂林中隱藏著摩梭人「轉山」的古道。古道翻越後龍山脊,可經博凹湖灣,到洛窪摩梭部落村寨。「鳥覺—洛窪」轉山古道,是游山看水的黃金線路。

黑瓦吾島、里務比島和里格島,在寧蒗一側,成為湖中最具觀賞和游覽價值的三個景點,被譽為「蓬萊三島」。黑瓦吾島位於湖心,距離湖岸落水村2500米,島上樹術蔥籠,百鳥群集,是南來北往的候鳥、野鴨的棲息之處,也是昔日永寧土司阿雲山總管的水上行宮,美國學者洛克也曾旅居於此。
博凹島,末代左所土司在上面修建了一所豪華的別宮,來用安置來自雅安的漢族夫人肖淑明。16歲的肖淑明,在這個島上消磨了她的整個青春年華。
黑瓦俄島,位於湖心,距離湖岸落水村2500米,島上樹術蔥籠,百鳥群集,是南來北往的候鳥、野鴨的棲息之處
安娜俄島,在達祖湖灣中是瀘沽湖的一顆珍珠。小島林木蔥籠,島岸怪石玲瓏。沿曲徑登上島顛,前年,大半個瀘沽湖盡收眼底;後觀,巍巍女神山高聳雲間。從納西村劃船到安娜俄島只需15分鍾,如果旅程時間緊促,那麼,安娜俄島之游,在一兩個小時里,也能領略到母海神山的情韻。如果時間充裕,在島上觀山看水之餘,就地野炊,品嘗湖魚的鮮美,同時與納西姑娘或摩梭姑娘對歌,將是終生難以忘懷的快樂之旅。
達祖湖灣,居女神山下,環繞安娜俄島,湖灣有一個完整而純粹的納西村。
鳥覺湖灣,是瀘沽湖最優美的湖灣之一,一灣湛藍的湖光,一灣幽靜鳥覺湖灣的叢林,一灣嶙峋的山石,構成鳥覺湖灣與眾不同的特色。而灣中的一片石灘,鋪積著無數色澤金黃、紋理如畫的精美石片,堪與南京「雨花石」比美,系瀘沽湖一絕。
窪垮湖灣,是瀘沽湖最優美的湖灣之一。這里地域開闊,橫面的女神山,秀美的安娜俄島,有十里沙岸。經過湖灣的沿湖公路通往雲南麗江,因此,窪垮湖灣就成為旅遊團隊的驛站。窪垮湖灣有十里沙岸。
洛窪半島至博凹半島之間的湖灣,是瀘沽湖最優美的湖灣之一。湖灣水域,生長著成片的菠葉海菜(瀘沽湖獨有的水生植物),潔白的小花浮在晶瑩的水面上,宛如滿天星斗。湖灣山坡,山花似錦,青松翠柏,亭亭如蓋。無論是水路盪舟,或是旱路騎馬,在博凹灣中,都會獲得身入瑤池仙境的感受。

草海,佔地15000畝,在瀘沽湖東面翠。37種水生植物,42種珍禽異鳥,再加之11種魚、蝦、貝、螺、蛙,構成罕見的生物大觀園。草海內蘆葦如牆,水路錯綜。

I. 中國喀斯特地貌類地質公園有哪些

廣東:肇慶七星岩有七座石灰岩山峰形如北斗七星,山前星湖瀲灧,山多洞穴,洞中多有暗河、各種奇特的溶洞堆積地貌。
廣西:桂林山水和陽朔風光主要是以石芽、石林、峰林、天生橋等地表喀斯特景觀著稱於世,並且是山中有洞,「無洞不奇」。以岩洞地貌為主的蘆迪岩洞景觀,景觀內有各種奇態異狀的溶洞堆積地貌,形成了「碧蓮玉筍」的洞天奇觀;七星岩石鍾乳構成的地下畫廊,真是玲琅滿目;武鳴伊嶺岩,北流溝漏洞,柳州都樂岩,興平蓮花岩,興安乳洞,永福百壽岩,宜山白龍洞,凌雲水源洞,龍州紫霞洞等也都是著名的溶洞景觀區。
雲南路南石林風景區:地表峰林奇布,主要為高大巨型石芽群景觀,大部分灰岩山峰分布在河谷兩側,各種形態的石峰似人似物,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全國35片石林中本省有:路南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和莫村石林、石板哨石林、天生橋等20片石林足見本省石林分布面積之廣;溶洞景觀有:玉溪溶洞,建水燕子洞,九鄉溶洞等。
貴州:本省有興義尼函石林、修文石林等石林區;中國最大瀑布黃果樹瀑布岩壁為瀑布華地貌;本地溶洞地貌較多,主要有黃果樹瀑布附近龍宮洞,貴陽地下公園,鎮寧犀牛洞,鎮遠的青龍洞,龍山的仙人洞,貴州的織金洞,黔靈山麒麟洞。
四川:九寨溝鈣華灘流屬於水下地表堆積地貌,如珍珠灘瀑布;黃龍風景區鈣化池、鈣化坡、鈣化穴等組成世界上最大而且最美的岩溶景觀;石柱縣新石拱橋為喀斯特天生橋地貌。
湖南:武陵源黃龍洞,冷水江波月洞,都是奇特洞溶洞景觀,各種堆積地貌羅列其中,如神仙府洞,奧妙無窮。
江西:鄱陽湖口石鍾山景區絕壁臨江洞穴遍布;彭澤龍宮洞長2000米,洞內可泛舟觀景,堪稱「地下藝術宮殿」。
浙江:瑤琳仙境,位於桐廬縣,是浙江省規模恢弘、景觀壯麗的岩溶洞穴旅遊勝地,也是浙江迤今發現的最大洞穴;洞長1000米,共有6個洞天,以「雄、奇、麗、深」聞名於世。
江蘇:宜興石灰岩溶洞有「洞天世界」的美稱,善卷洞、張公洞、靈谷洞又稱「三奇」,洞壑深邃,多奇石異柱,泛舟其中如入海底龍宮。
吉林:同化鴨園溶洞,有四個大廳,洞內滿布石柱、石筍、石鍾乳、石瀑、石簾、石蓮花、石幔等堆積景觀,並且深處有溶岩潭,深不可測,無法前往。

J. 平涼的岩土和地質地貌都什麼特點

平涼以山地為主,處於黃土高原邊緣地帶,岩石主要以砂岩為主,內有涇河流過。
平涼土地廣闊,地形地貌復雜,土壤類型多樣。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