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形成洞穴的地質作用有哪些

形成洞穴的地質作用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2-07 09:14:49

㈠ 地表的地質作用有哪些如何形成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地表地質作用包復括:風化作用、制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硬結成岩作用。

形成方式:地面大氣、水和生物等在太陽能、重力能的影響下產生的動力而形成的,可參見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原因。
影響因素與形成方式有關。

㈡ 16.該地地下洞穴形成的地質作用,最有可能是()A.地殼張裂作用B.地層沉陷作用C.風力侵蝕作用D.

A、該圖中的洞穴附近並沒有地殼張裂,故不符合題意;
B、該洞穴不在斷層附近,因此不是地專層的屬沉陷作用,故不符合題意;
C、此洞穴在地下,沒有風力侵蝕作用,故不符合題意;
D、圖中的洞穴是在石灰岩附近,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因此判斷該洞穴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因此該洞穴是流水的溶蝕作用形成的,故正確.
故選:D.

㈢ 地質作用形成哪些地貌

除了人工形成的地貌,其他都是地質作用的結果。
地質作用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㈣ 形成該溶洞的主要地質作用是()A.地殼運動B.流水溶蝕作用C.風力侵蝕作用D.岩漿活

A.地殼運動是內力作用的表現,溶洞是流水溶蝕作用形成的,故不符合題意內;
B.喀斯特地容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圖中的溶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由於流水的溶蝕作用形成的,故正確;
C.風力侵蝕形成風蝕蘑菇,溶洞是流水溶蝕作用形成的,故不符合題意;
D.岩漿活動是內力作用的表現,溶洞是流水溶蝕作用形成的,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B.

㈤ 該地地下洞穴形成的地質作用最有可能是()A.地殼張裂作用B.地層沉陷作用C.流水溶蝕作用D.風力侵

A.地殼張裂形成圖中的斷層構造,圖中的洞穴在沉積岩石灰岩附近形成的,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經過流水的溶蝕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故不符合題意;
B.地層沉陷使得圖中的褶皺下降,砂岩在表面沉積,圖中的洞穴在沉積岩石灰岩附近形成的,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經過流水的溶蝕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故不符合題意;
C.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圖中的洞穴在沉積岩石灰岩附近形成的,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經過流水的溶蝕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故正確;
D.風力侵蝕作用形成風蝕蘑菇和風蝕窪地,圖中的洞穴在沉積岩石灰岩附近形成的,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經過流水的溶蝕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C.

㈥ 該地地下洞穴形成的地質作用最有可能是( )A....

該地地下洞穴形成的地質作用最有可能是(D)

A.火山噴發作用
B.地層沉陷作用
C.風力侵蝕作用
D.流水溶蝕作用

㈦ 該地地下洞穴形成的地質作用最有可能是()A.火山噴發作用B.地層沉陷作用C.風力侵蝕作用D.流水溶

A、洞穴不在火山附近,故不符合題意;
B、此洞穴也沒有發生下沉,故不符合題版意;
C、此洞穴權在地下,沒有風力侵蝕作用,故不符合題意;
D、圖中的洞穴在石灰岩附近,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因此這個洞穴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故這個洞穴的成因是流水的溶蝕作用形成的,故正確.
故選:D.

㈧ 地表的地質作用有哪些如何形成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如題!!速度求答案!!

你想問的是外動力地質作用吧?

外動力作用包擴風化作用、 剝蝕作用、搬用作用、沉積作用、成岩作用。

一 風化作用:
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堅硬岩石、礦物與大氣、水及生物接觸過程中產生物理、化學變化而在原地形成鬆散堆積物的全過程 。根據風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質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生物風化作用。
1物理風化:物理或機械風化造成岩石分解。機械風化的主要過程為海蝕,海蝕把碎屑物及其它微粒的大小減少。但機械風化與化學風化環環相扣,如機械風化造成的裂縫會増加進行化學風化的表面面積。而化學風化在裂縫造成的礦物亦會幫助岩石分解。
2化學風化:岩石發生化學成分的改變分解,稱為化學風化。例如,岩石中含鐵的礦物受到水和 化學風化空氣作用,氧化成紅褐色的氧化鐵;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氣結合成碳酸,能溶蝕石灰岩;某些礦物吸收水分後體積膨脹;水和岩層中的礦物作用,改變原來礦物的分子結構,形成新礦物。這些作用可使岩石硬度減弱、密度變小或體積膨脹,促使岩石分解。
3生物風化:生物風化是指受生物生長及活動影響而產生的風化作用,是生物活動對岩石的破壞作用,一方面引起岩石的機械破壞,如樹根生長對於岩石的壓力可達10千克每平方,這能使根深入岩石裂縫,劈開岩石;另一方面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機酸,也可以使岩石分解破壞。此外,植物死亡分解可以形成腐殖酸,這種酸分解岩石的能力也很強。生物風化作用的意義不僅在於引起岩石的機械和化學破壞,還在於它形成了一種既有礦物質又有有機質的物質——土壤。
二 搬用作用:
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質等風化物被外營力搬往他處的過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外營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冰川、地下水、風和生物作用等。在搬運過程中,風化物的分選現象以風力搬運為最好,冰川搬運為最差。搬運方式主要有推移(滑動和滾動)、躍移、懸移和溶移等。不同營力有不同的搬運方式。
1 水流搬運:具有上述各種搬運方式,搬運能力的大小主要取決於流速。流速大的水流能挾帶砂礫等較粗的物質,這些物質在河床底部以被推移或躍移的方式前進,據測定被搬運的球狀顆粒的重量與起動它的水流流速的6 次方成正比。粉砂、粘土以及溶解質在水流中則分別以懸移和溶移方式搬運。水流搬運懸移泥沙的能力稱為水流挾沙能力,只要含沙量不超過一定限度,挾沙能力約與流速的3次方相關。
2風力搬運:與流水搬運有相似之處,具有推移、躍移、懸移3種搬運方式。當近地面風速大於4米/秒時,粒徑0.1~0.25毫米的砂粒就被搬動形成風沙流,但風沙流大部分集中在近地面10厘米的薄層內,懸移物質的數量遠小於推移和躍移的數量。一般說,被風吹揚的顆粒大小與風速成正比,風速越大,搬運的顆粒越粗,移動的距離越遠。
3海浪搬運:只在近岸淺水帶內發生,具有四種搬運方式。當外海傳來的波浪進入水深小於二分之一波長的淺水區時,波浪發生變形,不同部分水質點運動發生差異。在海底附近,水質點由原來所作圓周或曲線運動變為僅作往復的直線運動,並且向岸運動的速度快,向海運動的速度慢。這種速度上的差異,使得波浪擾動海底所挾帶的碎屑物質發生移動,其中粗粒物質多以推移和躍移方式向岸搬運,細粒物質多以懸移方式向海搬運,最後在水深小於臨界水深的地方,波浪發生破碎,所挾帶來的物質堆積下來。由於波浪的瞬時速度快,能量一般較高,搬運物多為較粗的砂礫。潮流和其他各種海流與波浪不一樣,在較長時間內作定向運動,流速也較慢,故搬運的物質多為較細的粉砂和淤泥,呈懸浮狀態運移。潮流作用使細粒淤泥質向岸運動,而粗粒向海運動。
4冰川搬運:具有特殊的蠕移方式,特點是能力大。隨冰川的緩慢運動,大至萬噸巨石,小至土塊砂粒,均可或被凍結在一起進行懸移,或在冰底受到推移。冰川泥石流可使一些風化物產生躍移。
三 沉積作用:
沉積作用是指被運動介質搬運的物質到達適宜的場所後,由於條件發生改變而發生沉澱、堆積的過程的作用。按沉積環境它可分為大陸沉積與海洋沉積兩類;按沉積作用方式又可分為機械沉積、化學沉積和物質沉積三類引。廣義指造岩沉積物質進行堆積和形成岩石的作用,狹義的指介質(如水)中懸浮狀物質的機械沉澱作用。
四 成岩作用
形成岩石的各種地質作用的統稱。如岩漿成岩作用、變質成岩作用、沉積成岩作用、花崗岩化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等。通常所說的成岩作用是指沉積物沉積後至岩石固結,在深埋環境下直到變質作用之前發生的物理、化學的變化,以及埋藏後演示又被抬升至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環境中所發生的一切物理、化學變化。直到固結為岩石以前所發生的一切物理的和化學的(或生物)變化過程。一般包括沉積物的 壓實作用、膠結作用、交代作用、結晶作用、淋濾作用、水合作用和生物化學作用等。這些作用通常是在壓力、溫度不高的地殼表層發生的。當成岩物質被覆蓋之後,由於厭氧細菌的作用 ,有機質腐爛分解 ,產生H2S 、CH4、NH3 和 CO2 等氣體 ,促使碳酸基礦物溶解成重碳酸鹽 ,高價氧化物還原成低價硫化物,酸性氧化環境變為鹼性還原環境。此時沉積物質發生重新分配、組合,膠體礦物脫水陳化、壓縮膠結,最終固結為岩石。

㈨ 地球上的山洞是怎樣形成的

從總體上說,地球上的山洞是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的共同結果。內力地專質作用使岩石屬產生裂縫,抬升到地面。風、流水、海浪等外力沿著裂縫侵蝕岩石,就產生了山洞。從山洞數量上來說,最多的是碳酸鹽類岩石被流水侵蝕產生的溶洞。

㈩ 形成1地河谷的主要地質作用有哪些

河流的地質作用

河流憑流水的機械沖擊力、化學溶解力以及攜帶的碎屑物質對河谷的組成岩石和地形的破壞和建造作用的總稱。河流的地質作用過程包括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三者前後銜接,互相聯系。河流地質作用以機械作用為主,伴有化學作用。河流在大陸上分布極廣,是塑造大陸形態和建造大陸沉積物的重要營力。
河水運動 流水在重力作用下由高處向低處運動,位能轉變為動能。 流水動能(K)與流水的質量(M)和流速有關。流水的質量與流量呈正相關,可以流量度量。河流的流量受降雨量、蒸發量、滲透量和流域大小的影響。河流的兩點間的高程差與其距離之比叫縱比降。縱比降和河谷橫斷面形態、河床的粗糙度是決定流速的主要因素。天然河床的組成物質隨河段而異,有的是堅硬的岩石,有的是鬆散的沙、土層,而且河床底部的起伏、平面形態的曲直、河谷斷面的寬窄也都是變化的。河水在具不同特徵的河床上運動時,其水動力特徵不同。天然河流中的水質點的運動一般是不規則的紊流,但在平坦河床上的緩慢水流,緊貼底部的薄層河水的水質點可以為規則的層流。河流中還有向下游推進的螺旋形水流,其在斷面上的投影呈環形,稱環流。環流在直河道和彎河道都可形成。此外,在崎嶇不平的河床上,由於局部障礙還產生渦流。河流的流水動能和水動力特徵及其變化,制約著河流地質作用的進程,是以破壞作用為主,抑或以建造作用為主。 河流的侵蝕作用 河水破壞組成河床的岩石、鬆散沉積物的作用。河水破壞河床有3種方式:水力沖擊(蝕);磨蝕(流水挾帶的沙、礫對河床的磨損);溶蝕(流水對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根據河水對河床的破壞方向,侵蝕作用可分為下蝕作用和側蝕作用。 ①下蝕作用,河水對河床底部進行侵蝕,使河床降低的作用。下蝕作用在河流的上、中游段或山區河流中占顯著地位。在這里水流受基岩河谷挾持,斷面狹窄,縱比降大,流速大,多急流、渦流。由於組成河床的岩石的抗蝕能力存在差異,河床縱剖面崎嶇不平,常呈台階狀。河水流經其上則形成瀑布、急流。從高處跌落的河水,以強大的沖擊力和沙、礫旋鑽,磨蝕陡坎下的河床,掏空陡坎基部,陡坎上部岩石受重力作用而坍落,台階後退。一段如此不斷地進行,台階終於消失,河床被夷平。在河流的源頭多有跌水,下蝕作用引起的掏蝕坍落,使河頭向源頭伸長,向分水嶺上部發展,這種現象稱溯源侵蝕作用。當分水嶺兩側的河流侵蝕力強弱不同時,侵蝕力強的向弱的方向延伸,分水嶺向弱者方面遷移,甚至被切穿。兩條河流相連,侵蝕力強的河流奪取另一條河流在連結點以上的上游。這種現象稱河流襲奪
下蝕作用不是無限的,當河流在河口到達其匯入的靜止水面時,流速喪失,下蝕作用也就終止。外流河以海平面為河流下蝕作用的極限面,稱終極侵蝕基準面。此外,河流還以其流經的湖面,支流以其注入的主流水面等為其局部侵蝕基準面。在大陸穩定和侵蝕基準面長期不變時,下蝕作用將河床上的起伏、台階夷平,河床縱比降減小,流速變低,流水動能減小。當坡度減小到流水動能與河水搬運泥、沙所消耗的能達到平衡時,河床的縱剖面在理論上是一條下凹的圓滑曲線,稱為河流平衡剖面。力圖達到平衡部面是河水改造河床的總的趨向。 ②側蝕作用,河水破壞河床兩側的作用。它是在河彎處單向環流的作用下發生的。側蝕作用在河流的中、下游段或平原區河流中最為顯著。天然河流總有彎曲,河水從直道進入彎道時,原來沿河流軸線運動的主流,因慣性離心力的影響偏向河彎的凹岸,造成橫向水位差,從而單向環流發育起來。環流的表流沖擊凹岸彎頂的下段,掏蝕河岸引起崩坍,落入水中的沙、石被環流的底流帶到河彎凸岸邊堆積,形成邊灘。隨凹岸後退擴展,凸岸邊灘增長,河彎頂不但後退而且緩慢下移,河床的彎曲度加大,變成 S形,進而演變成一串Ω(正反相接)形。這種形狀的河流稱河曲或蛇曲。當兩個河彎貼近,河水便沖開連接兩彎的細頸部,棄彎走直。這一過程稱為裁彎取直作用。遺留下的廢河道,變成了新月形的牛軛湖。河彎在環流作用下,不斷擺動,使河谷的谷坡不斷破壞,河谷底部加寬,但河床的寬度基本不變。側蝕作用使河床的長度增加,縱比降減小,流速變低。河流在自己形成的堆積物中迂迴流動。由地球自轉引起的科里奧利力,可使除赤道區緯向河流外的其他地區任何流向的河流的水流方向偏離,從而加強河流的側蝕作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