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現場觀測的內容有哪些

地質現場觀測的內容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2-07 05:51:35

工程地質勘探施工包含哪些工作內容

工程地質勘探施工包含以下五項:
①搜集研究區域地質、地形地貌、遙專感照片、水文、氣象屬、水文地質、地震等已有資料,以及工程經驗和已有的勘察報告等;
②工程地質調查與測繪;
③工程地質勘探見工程地質測繪和勘探;
④岩土測試和觀測見土工試驗和現場原型觀測、岩體力學試驗和測試;
⑤資料整理和編寫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② 現場勘察的內容包含哪些

現場勘查的主要內抄容襲包括審核客戶的用電需求、確定客戶新增用電容量、用電性質及負荷特性,初步確定供電電源(單電源或多電源)。

③ 野外地質觀測路線主要觀測內容

1.沉積岩區的主要觀測內容

填圖中以現代地層學和沉積學理論為指導,以岩石地層單位劃分為基礎,開展生物地層、年代地層、層序地層、事件地層和磁性地層等方面的研究,進行地層多重劃分對比。

1)查明各岩石地層單位主要岩性特徵(物質成分和結構構造),基本層序構成(層厚、類型、數量等)、厚度、接觸關系性質、疊覆特徵及空間變化特點以及地球化學特徵,並廣泛收集沉積相(原生及成岩構造特點,古生物化石及其遺跡化石和古生態、古環境、古流向等)資料。

2)正確建立工作區的岩石地層層序,合理劃分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層填圖單位。新建岩石地層單位必須符合《國際地層指南》和《中國地層指南》的要求,並應提供實測層型剖面資料,報上級主管部門審批或正式發表文章予以確認。

3)進行岩石地層單位與生物地層單位、年代地層單位、層序地層單位、事件地層單位、化學地層單位和磁性地層單位等多重地層單位的劃分、對比,並結合接觸界面性質進行綜合對比研究,為建立區域層序地層,有關年代地層格架和海(湖)平面變化規律的認識,總結沉積岩性岩相變化和盆地充填序列及形成演化規律提供基礎資料。

4)盆地形成發展中的沉積環境、沉積作用,以及古構造環境、盆地與山脈轉變演化的綜合關系進行研究,為探討認識區域地質構造演化歷史奠定基礎。

5)對賦存沉積礦產的岩石地層單位,除應初步查明有關礦種的產狀規模以外,還應注意收集有關沉積成礦作用的岩相古地理環境和構造資料,為研究有關礦產的形成分布規律提供依據。

6)對具特殊意義,或對地質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的近代或現代沉積,應視需要重點開展以某專項內容為主的專項調查。

2.火山岩區的主要觀測內容

火山岩區調查採用岩石地層—火山岩相雙重填圖法。重點如下:

1)參照沉積岩岩石地層工作方法,根據沉積或噴發疊覆或橫向變化關系、噴發旋迴、噴發韻律、岩漿演化特點綜合考慮,正確建立岩石地層層序,合理劃分正式與非正式岩石地層單位。注意尋找沉積岩夾層中的化石,為地層時代對比提供依據,在無化石的情況下,應採集同位素年齡樣品確定其噴發時代。

2)查明火山岩岩石類型、礦物成分、結構構造(原生和次生構造)、礦化蝕變特徵、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特徵。查明火山岩厚度、產狀、空間分布及其變化規律。要注意觀察火山岩中的各種接觸關系和火山作用現象。火山通道、標志層、沉積夾層、岩流流動單元、冷卻單元、流動方向標志、火山集塊岩、角礫岩、火山斷裂等火山地質作用現象按實際記錄,重要現象在圖上誇大表示,並進行必要的素描和照相。

3)依據岩石礦物結構構造特徵及火山岩地質體產出分布狀態,詳細劃分火山岩相,查明原生和次生構造特點,查明火山構造特徵等,查明火山噴發過程中形成的古火山機構特點,研究古火山機構的活動歷史。

4)根據火山岩岩石特徵及產出分布特點,劃分火山岩相及其組合類型,研究各種火山岩相組合類型,研究各種火山岩相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形成的地質環境,探討火山作用的規律及歷程。

5)查明與火山活動有關的地質構造特徵,結合火山岩岩石學、岩石化學、岩石地球化學以及相關的沉積岩性岩相特點和岩漿侵入活動等資料,探討火山作用的大地構造環境及有關的成礦作用。

6)火山岩區應編制火山岩相構造圖,應表示:岩性、岩相、岩層產狀、流向、火山通道、火山斷裂、潛火山岩、蝕變礦化、火山沉積夾層中古生物化石、同位素年齡值等,內容和原始資料吻合,為地質圖編制打下堅實基礎。

3.侵入岩區的主要觀測內容

圖區侵入岩主要為面積較廣的花崗岩類,在劃分侵入體的基礎上,對同源岩漿演化序列的侵入體進行單元和超單元歸並,確定侵入時代及其演化關系,研究就位機制。重點如下:

1)查明侵入岩體的產狀規模、岩石類型、礦物成分、結構、岩石化學、岩石地球化學、穩定同位素,形成的溫壓條件或深度,以及岩體原生和變形構造、剝蝕情況、接觸關系性質和產狀、脈岩和包體、流體(成分、形態、分布、含量等)特徵。

2)查明侵入岩體的同化混染和分異作用、內外接觸帶的變質、蝕變及變形作用,以及岩體相帶劃分及其成礦作用特點等。

3)穩定地區Ⅰ型花崗岩類(除古老變質基底岩系)一般可採用譜系單元法進行研究,按成分或結構序列,劃分侵入體,建立岩體單元,歸並超單元或序列;在造山帶,應對花崗岩多樣性進行研究,通過翔實的野外、室內工作,區分同源、異源及變位花崗岩類等類型,對不同類型的花崗岩可按岩性年代方法填圖,進行填圖單元的合理劃分和填繪。

4)查明復式岩基侵入體間的接觸關系性質,依據其相互關系與圍岩接觸關系、構造變形和礦化或蝕變特徵以及同位素年齡資料等,確定岩體侵入時代和順序。對侵入岩時代的確定,凡有直接地質證據為時代依據的,可按有關地層和岩體的相互關系加以確定,對沒有直接地質證據為時代依據的岩體,應採集同位素測年樣測定其時代。

5)在綜合研究不同類型侵入岩資料的基礎上,研究其就位機制及其與成礦作用的關系。探討各類侵入岩形成的構造環境,建立區域岩漿演化旋迴或序列的認識,探討岩漿活動的演化歷史。

6)對於基性和超基性岩(鎂鐵—超鎂鐵岩)的調查研究,除上述侵入岩調查的有關內容外,對岩體周圍沉積岩的沉積岩相特徵和岩體與其關系進行調查,以便獲取岩體形成環境和形成時代的某些證據。

4.變質岩區的主要觀測內容

區域地質填圖中必須對區域變質岩的原岩成分、建造類型及其後期變質、變形疊加改造的特點,以及與岩漿岩作用和成礦作用的關系等進行綜合調查。因此,在區域變質岩區的填圖宜採用構造—地(岩)層—事件或構造—岩石—事件的方法進行。重點如下:

1)查明變質地質體的空間分布范圍,建立變質岩岩石的構造—地(岩)層單元,研究單元間界面性質及疊置關系,收集各單元變質、變形事件特徵的有關資料;查明主期變形的面理置換特點,收集先期變質變形和原生沉積構造形跡,注意研究多期變質變形事件疊加改造的相互關系,在查明宏觀特徵的基礎上,有目的地採集各類分析測試樣品,從不同規模尺度對變質地質體進行研究。

2)查明變質岩岩石類型,各類岩石礦物成分、結構構造及礦物共生組合和世代關系以及變質岩石的岩石化學、地球化學特點,恢復原岩建造。

3)在查明變質岩礦物共生組合和世代關系的基礎上,結合構造變形特徵,建立變質岩石形成的先後關系,劃分變質相帶和相系,確定變質作用類型,結合進行地層對比和同位素年齡資料,確定原岩時代。合理劃分變質作用期次,並確定其時代,查明變質作用與成礦作用的關系。

4)在綜合上述各類資料的基礎上,建立有關變質地質體的構造變形相或構造層次,擬定多期變質變形事件序列,結合相關沉積作用、岩漿作用和成礦作用特點,探討其大地構造環境,為建立區域大地構造演化模式提供依據。

5)中深變質岩區調查,除上述內容外,尚需對混合岩化作用特徵進行調查。目前對混合岩形成原因存在不同觀點和認識,本技術方法暫採用局部熔融或部分熔融的混合岩成因觀點,開展混合岩區的調查工作。凡有混合岩化的變質岩區,應著重查明混合岩化范圍,基體與脈體之間的比例關系,混合岩化結構構造特徵,劃分不同類型的混合岩化岩石,查明產生混合岩化的構造環境,收集有關變質地質體變質變形特點以及脈體流變特徵,以確定混合岩化范圍所處的構造層次及形成深度的溫壓條件。

5.混雜岩和蛇綠岩的主要觀測內容

造山帶區域地質填圖中,特別要注意對混雜岩(mélange)和「蛇綠岩」(ophiolite)的調查和研究,應採用特殊的方法進行填圖。造山帶是混合物質場,尤其是多旋迴造山帶,在經歷了多期次開合和洋陸轉換及後期的陸內俯沖、疊覆、剪切走滑、伸展滑脫及一系列強烈的熱事件、變質作用等重大地質事件作用下,更使原本成層有序的物質建造發生強烈改造、重組,最終大多以混雜岩的面貌出現在造山帶區。重點如下:

1)造山帶「混雜岩」或「蛇綠混雜岩」構成的主要特色是造山帶大地構造演化各階段的不同來源、不同時代、不同變形變質程度、不同大小的各種構造岩片(塊)或重疊、或位移、或缺失,形成現今統一的混雜的物質場。針對這一主要特色,混雜岩調查和研究的首要任務是應查清其各類構造岩片(塊)的裂解、運移、拼合定位及變形變質歷程,從現存構成混雜岩各類基本構件—構造岩片(塊)的物態(物質組成)、時態(時代依據)、相態(岩相特徵)、位態(原始生成部位)和變形、變質調查入手,追尋其原始生成環境、時空結構和變位、變形、變質歷程,從中恢復其造山帶三維結構和揭示造山帶形成機制及大地構造演化歷程,這一調查方法稱之為「混雜岩構造岩片四維裂拼復原法」。對混雜岩中不同類型的構造岩片或岩塊,均需盡量詳細圈定和填制。

2)從整體上查明「混雜岩」的內部構成和分布延伸范圍,除對外來岩片(塊)進行系統的「物態」「相態」「位態」和「變形變質」歷程調查外,還要對外來岩片(塊)賦存的「基質」進行系統的物質成分、時代、變形變質特點調查,即分別收集混雜岩的岩片(塊)和基質兩者各自的岩性、岩相和時代依據。

3)「蛇綠岩」發育保存完好的地區,應查明「蛇綠岩」岩石類型和結構構造特徵,建立系統完整的「蛇綠岩」序列,研究上覆沉積單元的沉積岩相特徵,盡量採集古生物化石,並結合同位素年齡資料,確定「蛇綠岩」形成時代。在「蛇綠岩」保存發育不好的「蛇綠混雜岩」地區,應著重查明有關岩漿岩組成的不同類型岩石的岩塊規模、物質組成、產狀、形態、相互接觸關系,以及伴生沉積岩的沉積岩相和構造變形特徵,尋找古生物化石。結合同位素年齡、岩石學、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資料建立對「蛇綠岩」形成環境和時代的認識。

6.第四紀地質體

該類地質體因形成時代新,除沿濱海平原或平原地區以及大片沙漠和黃土堆積區大面積分布外,一般在丘陵山地區大多呈零星分布,且其成因類型復雜。重點如下:

1)第四系大面積分布區,應以突出國民經濟建設和國計民生的需要,或以地質環境綜合評價為重點開展特定片(區)的第四系區域地質填圖。

2)丘陵山地區第四系分布零散,應著重查明區內第四系的空間分布范圍,第四紀沉(堆)積物與地貌條件的關系,地形地貌特點(階地與洞穴等)、物質成分、結構構造、厚度變化,收集有關古生物、古風化殼、古土壤、古文化層、古地震等資料,劃分不同成因類型。

3)注意調查活動斷裂的地質、地貌特徵及其形態、規模、產狀及延伸,調查收集地質災害的有關資料。

7.地質構造主要觀測內容

1)對與變質岩有關構造的研究,可參照變質岩區填圖有關要求進行。

2)應用構造解析方法,對各種規模大小不等的構造變形形跡(包括褶皺、斷裂、韌性剪切帶以及各種面理、線理等)的產狀、性質、規模、位態及有關運動學特徵等資料進行詳細收集,查明其區域分布特點和組合規律;研究其構造層次及構造變形相,建立區域構造變形序列,為探討認識區域地質構造演化奠定基礎。

3)應用現代造山帶研究的理論和方法,開展對不同類型造山帶的地質填圖。著重查清造山帶三維空間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特徵,研究造山帶旁側前陸、後陸/斷陷盆地形成與發展演化的地層層序構築特徵和物源成分特點,為盆地、山脈轉變演化的研究奠定基礎。同時注意對捲入造山帶不同大地構造單元構造變形特徵進行系統調查,查明各類構造變形的運動學特徵,為建立造山帶形成演化過程中構造運動體制的演化轉變、探討造山作用產生的地球動力學機制提供依據。對造山帶基底形成階段、洋陸轉化階段、陸內造山階段和後造山隆升—剝蝕階段的物質建造、變形、變質特點進行研究,重塑其地質構造演化歷史。

4)對新構造運動的表現及特點進行調查,廣泛收集資料,研究新構造運動的時期和類型。地質災害多發地區,應查明引起災害的地質構造背景及具體構造部位。地震發育地區,應收集有關地震方面的資料,對活動性斷裂應盡量查明其延伸、規模、性質、產狀及運動學特徵,為分析研究區域地質災害規律和環境工程評價提供依據。

8.區域地質填圖中的礦產調查主要內容

區域地質填圖中的礦產調查工作,是和地質填圖緊密結合進行的。在調查過程中,應貫徹以點突破,以面為主,重點檢查或評價,點面結合的原則。在地質填圖的基礎上篩選10%礦(化)點進行檢查評價。

9.其他專項調查主要觀測內容

區域地質填圖工作中的水文工作一般不作系統調查,但對泉水、溫泉應進行觀測、記錄和采樣,並研究其出露的地質構造條件。對區內具有旅遊觀賞價值和科學普及意義的典型地質現象和地理地貌景觀均應進行調查研究和評價。涉及城市和居民密集區周圍的有關生態環境、災害地質、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農業區進行綜合評價,以增強區域調查成果全方位面向社會服務的功能。在需進行系統的水文地質、災害地質、環境地質、工程地質、礦產地質、農業地質等專項調查評價區應專門立項進行系統調查評價,並按有關規范、規定要求開展工作。

1∶5萬區域地質填圖任務書或設計書批復意見書如專門規定了某類專項地質填圖,其野外地質觀測路線的布置,必須充分注意滿足專項調查任務的需要。路線點、線間距以能較好控制專項調查特殊對象的總體特徵,並能收集到有關對象比較系統完整的資料為目的。如大規模泥石流、大規模滑坡或垮塌堆積群發地區,存在有地震活動的活動斷裂帶,或因工程地質需要面對某部分地域進行的專題地質構造調查等。

10.野外填圖手圖地質體標定

1)野外手圖上應盡可能標注所觀察到的各種有意義的地質現象、各類地質體界線、各種構造形跡及各種有代表性的產狀要素(含地層、岩層、面理、線理以及原生構造產狀及各類樣品的采樣位置等)。

2)對具有重要意義的特殊地質體,用相應符號、花紋誇大或歸並表示圖上。

3)基岩區內面積小於表中限定的第四系,圖上可不予表示,但類型特殊或含有重要礦產的第四紀沉積,其范圍雖小,均應進行觀察描述,並適當誇大表示。在大片第四系分布區,對前第四系基岩露頭,凡地質路線所及,無論出露范圍大小,都需進行觀察描述,並標注在圖上。

4)所有重要地質界線、地質體、正式填圖單位和具有特殊意義的非正式填圖單位等均應有足夠的觀察路線和觀察點控制。在觀察路線上要詳細觀察記錄,採集必要的樣品,取准、取全各種地質要素、參數數據。露頭良好的路線、主幹路線和專題研究路線,要求作好連續信手地質路線剖面,對重要地質現象、接觸關系均應有素描圖或照片反映其實際情況。

④ 路線地質觀測的記錄方法

6.2.3.1 野外觀測記錄的內容和要求

野外觀測記錄內容包括工作日期、天氣、工作地點、觀測路線(路線順序號及路線經由的地理名稱)、觀測點號(順序號,一般為數字前加點性代號,如D5、G10等)、點位(坐標位置和地理位置)、點性(地層分界點、構造點等,並評述露頭情況)、觀測內容描述、點間的沿途觀測描述(從本點至下點沿途觀測到的所有地質現象和測量的全部數據)等。

記錄應客觀、全面、真實,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思路清晰。重要的或首次觀察到的地質現象要詳細描述。同一地質界線鄰近的觀測點或重復出現的現象可簡略,只著重記錄有變化的或特殊的現象。

重要地質現象應繪素描圖或照相。素描圖應有圖名、比例尺、方向、圖號。照相應有拍照地點、內容、鏡向、編號等。

6.2.3.2 各類觀測點描述內容和方法

(1)分界(界限)點

在點性後應以不同地質體代號註明。如地層分界點(Cm/Cw)。

(a)說明點兩側的地質(層)體單位,如點北西為馬平組(Cm),南東為威寧組(Cw)。

(b)按路線觀察先後順序分別描述各地質體的岩石組合、各類岩層的岩性特徵、古生物(種屬、含量、埋藏情況等)、含礦性、分界(層)標志、各地質體的產狀要素。

(c)闡明接觸關系,接觸面明晰程度。界線點一定要描述界線、界面情況,是平直緊疊接觸還是中間有縫隙?縫隙的寬度?有無填充物?充填物是什麼;界是平直的還是凹凸不平的;若為不整合接觸或沉積間斷,應描述接觸面特徵、產狀,不整合或沉積間斷的證據;若為侵入接觸,應確認類型(超動、脈動或涌動)和穿插的先後關系、接觸帶特徵、蝕變或礦化情況,並繪素描圖或照相。

(d)描述其特徵性,新發現的岩(礦)石或化石應采樣和統一準確編號。

(2)構造點

(a)褶皺觀測點:①描述褶皺名稱,如小白岩山傾伏背斜;②描述核部地層單位、岩性組合、岩層特徵;③分別描述兩翼的地層單位、岩性組合、岩層特徵,測量記錄兩翼同一層的產狀;④測量樞紐產狀、褶皺傾伏方向和傾伏角,目測軸面產狀(傾斜方向及傾角);⑤觀察描述褶皺形態、伴生構造、褶皺與礦產的關系;⑥素描和照相,並統一編號。

(b)斷層觀測點:①描述斷層名稱及編號,如中梁山斷層(F7);②分別描述斷層兩盤的地層單位、岩性組合、岩性特徵、岩層產狀;③描述斷層證據,斷裂破碎帶特徵、寬度,伴生小構造,劈理、裂隙產狀,構造透鏡體形態、大小、長軸方向,小褶皺形態、軸面產狀,摩擦鏡面產狀及擦痕方向等斷層幾何學、變形學、運動學資料,斷層地貌及地下水特徵等;④詳細描述礦化和蝕變特徵;⑤描述斷層面形態、產狀(走向、傾向、傾角);⑥闡明兩盤岩層運動方向,斷層性質;⑦素描和照相,並統一編號。

(3)水文地質點

描述內容為:①記錄泉(井)的編號、標高;②描述周圍的地層單位、岩性、地質構造特徵、出水點的層位或構造名稱;③說明涌水量及其與大氣降水的關系、補給條件等;④描述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⑤成因和評價。

(4)地貌點

描述內容為:①描述地貌景觀類型,如岩溶、滑坡等;②描述幾何形態特徵、規模(長度、寬度及厚度)和發育狀況;③觀察發育的地理、地貌、構造和地層、岩性位置及其與構造、岩性的關系;④素描和照相。

(5)第四系觀測點

描述內容為:①記錄露頭性質及沉(堆)積物類型;②描述沉(堆)積物(體)規模、剖面寬度、厚度;③描述各類沉(堆)積物的層序、顏色、成分、結構、構造、厚度、接觸關系、含礦性等;④記錄化石及文化遺跡;⑤素描和照相,並統一編號。

(6)沿途描述(或點間描述)

每個觀測點至下一觀測點之間,都要進行沿途觀察和描述,沿途描述要分段描述,盡量細分並詳細記錄。

⑤ 地質踏勘路線及觀察內容

為了順利和全面地完成梁山地區野外地質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對全區地質踏勘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它將為實測剖面和填圖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根據區內地質概況、實習時間安排、地質填圖的需要及交通條件,梁山地區地質踏勘路線擬選定5~6條,主要觀察內容和教學重點如下。

圖6-14 磨刀石溝正斷層素描圖

(一)王項村至龔家灣路線

1.地質路線

路線起於測區東部丘陵區的王項村(王家巷)南約300m處的深溝口。沿深溝西行,經營盤梁至龔家灣,路線全長約2.5km。

2.觀察內容

沿路線前進方向依次可觀察以下主要地質現象:①前震旦系漢南雜岩體的岩石類型、相互關系和組構特點;②前震旦系岩體與震旦系沉積地層間沉積不整合接觸關系;③震旦系地層特徵,震旦繫上、下部的接觸關系及砂岩中的各類交錯層;④磨刀石溝正斷層性質及證據;⑤磨刀石溝內震旦系岩層與河流流向所顯示的「V」字形法則;⑥龔家灣至大南溝一帶的傾伏背斜特徵。

3.教學重點及要求

結合觀察內容,重點講授以下內容:①結合漢南雜岩體講授岩石的基本類型,岩漿岩和沉積岩的野外鑒定標志,岩體的互相穿插關系及時代歸屬的確定方法;②通過前震旦系與震旦系的接觸關系全面介紹岩(體)層(地層)的接觸關系及系統分類,各類關系在本區的表現;③結合前震旦系至寒武系的地層層序和岩性特徵、接觸關系分析古地理環境及其變遷;④通過磨刀石溝斷層觀察,歸納斷層的分類及其野外確定斷層性質的方法;⑤分析龔家灣背斜特徵及其與北側梁山向斜的成因聯系。

(二)大南溝路線

1.地質路線

路線起於龔家灣以西的大南溝溝底東側分水嶺上,沿溝西上至中梁寺,路線全長約1.5km。

2.觀察內容

主要觀察內容包括:①震旦系與寒武系地層間的沉積整合接觸關系及生物化石界線;②下寒武統的地層層序和岩性特點;③觀察並練習採集生物化石;④寒武系與奧陶系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及底礫岩特徵;⑤中梁寺斜滑逆斷層的性質等。

3.教學重點及要求

①結合寒武系地層的觀察,重點講授生物化石在地層劃分方面的作用及其與岩石地層學的關系;②根據寒武系岩性、古生物面貌恢復古地理環境;③重點分析中梁寺斷層的性質及其證據。

(三)下樑山後溝路線

1.地質路線

該路線起於下樑山(鎮)後溝口,沿溝南上至構造台地南緣二疊系地層。路線長約1.0km。

2.觀察內容

主要觀察內容包括:①繼續觀察下寒武統地層岩石組合、古生物特徵,寒武系與奧陶系間的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及奧陶系趙家壩組(?)底礫岩;②奧陶系地層系統劃分及古生物特徵、寶塔灰岩龜裂紋特徵及成因;③奧陶系與志留系間的整合接觸關系及下志留統地層和岩石特徵;④下志留統與下二疊統梁山段地層的平行不整合關系;⑤觀察和尋找各時代地層中的生物化石等。

3.教學重點及要求

主要教學內容包括:①底礫岩的形成及其在地層劃分上的意義;②奧陶系至志留系地層和岩石特徵及沉積環境分析,尤其是寶塔灰岩和形成環境討論;③寒武系、奧陶系及志留系的生物化石特徵、地層劃分依據及其劃分原則;④二疊系與志留系之間的接觸關系。

(四)圩泥洞-吳家坪路線

1.地質路線

路線起於梁山南側張口子河口的圩泥洞,由南而北經水磨上、張家口子、陳家村,由陳家村改向西行,經中灣子至陳家村水庫西岸,後繞道水庫南側經嶺背後至吳家坪。該路線較長,約5.5km。加上由吳家坪經土地嶺返回上樑山路程3.5km,總計9km左右。要完成該路線的教學任務。建議在路線起點至陳家村鄉(有簡易公路)段增配車輛。

2.觀察內容

依次觀察內容包括:①張口子(圩泥洞)斜滑逆斷層;②上、下二疊統地層及岩性特徵;③二疊系碳酸鹽岩與岩溶地貌;④二疊系與三疊系地層的沉積整合接觸界線與判別及三疊系地層、岩性及古生物特徵;⑤陳家村水庫西岸向斜核心由三疊系地層形成的擠壓揉皺現象,由軸部縱觀梁山向斜構造及其地貌特徵;⑥吳家坪及河溝村斷層、特徵、產狀、性質觀察與討論。

3.教學重點及要求

該路線教學重點和要求如下:①重點講授張口子斷層特徵及發生的力學機制,要求學生正確判別斷層面、節理(張性、壓性和扭性)面及沉積層理面,並測量其產狀、繪制斷層素描圖;②分析總結二疊系和下三疊統地層和岩性特徵,恢復其沉積古環境及海陸變遷史;③在上述四條路線觀察基礎上,以向斜核部三疊系地層揉皺現象為重點,總結本區向斜構造的幾何特徵及形成機理。要求同學們正確區分盆地、向斜盆地和向斜構造等地質地貌概念,進一步明確梁山不對稱、短軸、傾伏向斜構造的基本特徵。

(五)獅子山-上樑山黃龍寺路線

1.地質路線

該路線起於向斜盆地內的獅子山東側三疊系地層,經獅子山、何家山、土地嶺至上樑山黃龍寺。路線全長約4.5km。為了觀察地層的系統性(由老至新),宜將路線起點放在獅子山,也可據具體情況,將起點定於黃龍寺,由北而南觀察。

2.觀察內容

主要觀察內容有:①三疊系與古近系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新近-古近系地層層序及岩石特徵;②土地嶺以東向斜外側上二疊統王坡頁岩岩性及層位;③土地嶺斜滑逆斷層;④土地嶺斷層以西下二疊統梁山組炭質頁岩及白色粘土;⑤梁山北麓第四紀沖洪積物(洪積扇)、坡積物、殘積物及黃龍寺附近漢江二級階地、河漫灘等沖積物。

3.教學重點及要求

教學重點包括:①通過古近系地層和岩性的觀察,重點介紹其沉積古環境,如古地貌,古氣候和物質來源、水動力條件等,古近系沉積過程與向斜構造發育的成因聯系;②王坡頁岩及梁山組炭質頁岩的形成條件及其所代表的古地理環境和一定的礦產意義;③通過土地嶺斷層斷層面、擦痕及構造岩的觀察,要求學生熟練掌握野外確定斷層及其性質的方法,分析土地嶺斷層與向斜構造的成因聯系;④概略介紹第四紀沉積物的成因類型,階地沉積物的時代劃分及古近紀以來的喜馬拉雅運動和外動力地質作用在塑造梁山現代地貌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六)上樑山至中梁山路線

1.地質路線

由上樑山石灰廠經土地嶺直達中梁山(海拔955m)向斜轉折端。路線長約2.5km。

2.觀察內容

由中梁山制高點鳥瞰實習區全貌,包括地貌類型及其分區,地質構造(褶皺和斷裂)基本格架和展布規律,地層發育概況及地層與地貌的成因關系等。

3.教學重點及要求

主要教學內容包括:①根據梁山地區地形圖所給出的當地磁偏角(西偏1°39')或坐標偏角(東偏1°3'),磁、座偏角(西偏2°40')進行現場羅盤校正,用校正後的羅盤完成地形圖定向;②概略介紹(對照實地)實習區自然地理位置、大地構造位置及主要地貌特徵、類型,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在梁山現代地貌格局形成過程中的互相制約作用及不同地貌發育的地質基礎;③重點講述區內地層發育概況、展布規律及主體構造形態和空間展布特點,使同學們了解主要踏勘路線及實測地質剖面在區內的地質地貌位置,為後續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基礎;④利用制高點和向斜轉折端,以小組為單位反復熟練地層產狀的測定方法和地質點的確定方法(目估法、截距法、截線法和前、後方交會法等)。通過轉折端產狀和系統測定,使同學們對向斜構造有一個初步了解。

以上6條踏勘路線、觀察內容和教學重點供各實習隊安排時參考,可根據實習時間、天氣狀況及交通條件等實際情況靈活掌握,但基本踏勘路線應不少於4條。

⑥ 觀測路線(點)調查的內容與記錄描述

(一)觀測路線(點)調查的基本內容

目前我國在開展:5萬變質岩區區調中,對不同復雜程度的變質岩區,分別採用構造—地層、構造—岩層、構造—岩石等不同的填圖方法。前兩種方法適用於變質變形較弱的區域,後者運用在變質變形強烈的地區。對特復雜的地區還要劃分區段進行構造專題解析。總而言之,變質岩區的工作程序乃至工作方法與其他岩區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有鮮明的區別(見附錄Ⅳ)。

基於上述特點,先對變質岩區觀察路線(點)所需觀察的基本內容簡要介紹如下。

1.岩石地層(廣義)的觀察

觀察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岩石學特徵、變形式樣、變質作用特徵、接觸關系和岩石地層(廣義)層序等方面:

(1)岩石地層的岩石學方面

主要是涉及岩石地層的變質原岩、區域變質岩、同變質構造岩(即狹義的構造岩)、起標志層作用的特徵性岩石及脈岩、包體等。

關於變質原岩:應首先注意區分並收集成層有序淺變質岩系和層狀無序的變質侵入體方面的岩石學資料。對前者要分別收集原正常沉積岩的變余結構構造和有成因意義的岩石類型以及火山岩方面的資料。

關於區域變質岩:它常構成變質岩區的重要變質岩石類型。重點了解變質岩石的基本類型及其變化,即礦物成分及組構的變化(見附錄Ⅰ表Ⅰ-18)。

關於同變質構造岩應調查分析糜棱岩、構造片岩、片麻岩等不同類型構造岩的空間分帶特徵及其演化規律。對構造片岩,要觀察面理面上的定向構造要素及其與岩石成分類似的粒狀岩石的關系,研究片狀構造與塊狀構造的關系。

(2)岩石地層變質作用方面

觀察收集區域變質作用中形成的變質相、相礦物組合,研究進、退變質作用的機理,確定變質相帶與岩石(地層)界線。在分界處要注意調查與韌性變形帶有關的動力變質作用的相關資料(見附錄Ⅰ表Ⅰ-19)。

(3)岩石地層構造變形式樣特徵

調查岩石地層變形特徵,除具有構造學的意義外,更重要是有助於合理劃分岩石地層單位。觀察中應著重收集變形的式樣特徵、變形的強度特徵及捲入變形的岩石特徵(包括岩性及厚度)。

(4)接觸關系的觀察

在變質岩區觀察接觸關系的內容:有接觸關系的性質(正常抑或受構造改造)、接觸關系的形式(漸變抑或突變)。通過對接觸關系的觀察分析,從而決定岩石(地層)在岩石(地層)等級體系中的分類位置。

(5)岩石(地層)層序觀察

當岩石(地層)間為正常接觸關系時,對成層有序的淺變質岩系應收集褶皺或疊加褶皺的資料和原生示序標志、次生示頂構造標志資料,並對其進行分析,建立地層層序;對層狀無序的中深變質侵入體則需要細心收集穿插、包裹體等方面的示序資料,建立侵入序列。當岩石(地層)間的接觸關系非正常抑或不明確時,則需特別注意接觸面兩側地質特點的綜合觀察與研究。

2.變質岩區構造的觀察

(1)褶皺構造觀察

主要是鑒別褶皺是層褶還是片褶抑或脈褶,鑒別褶皺的性質(背向斜抑或背向形),分析褶皺的疊加作用及樣式。對於不對稱褶皺(長短尾褶皺),注意分析其控制的邊界條件及區域作用的方式(區域剪切條件、區域褶皺作用)等。

(2)小構造的觀察

在路線觀測中,應系統收集各種構造要素(層理、面理、線理、樞紐)的產狀,構造指向要素(劈理降向、褶皺倒向、構造面向)(見圖3-5,3-6,3-7)、殘余的原生示頂標志、殘余的原生示序標志等(見表3-5)。對於露頭的尺度一定要從三度空間角度去觀察其形態和位態特徵以及面理的形式和置換樣式。

(3)動力變質岩(構造岩)的觀察

在變質岩區廣泛發育動力變質岩(構造岩)。它是斷裂帶(或破裂帶)中的原岩在不同性質應力作用下發生破碎、形變(壓力影構造)和重結晶(新生礦物—應力礦物晶出)而形成的岩石。野外填圖和剖面測制中要對其斷裂性質及宏觀特徵加以鑒別與標定(表4-4)。特別是對各種糜棱岩系和構造片麻岩系的研究,通過它們宏觀、微觀上的研究,確定韌性剪切的指向(圖4-30,4-31),其成果是劃分韌性剪切帶類型的重要依據。

(4)韌性剪切變形帶的觀察

作為1:5萬地質填圖,在野外發現韌性剪切帶,並將其准確地填繪在手圖上是第一步;然後,選擇最佳位置測制構造短剖面,對構造強度分帶,識別不同強度構造帶反映在岩石學和變質作用方面的特徵、運動指向標志、構造層次、多期活動特徵並對各種構造要素進行測量和深入的分析研究(見圖4-30)。

表4-4 動力變質岩的野外鑒別特徵表

圖4-31 沿糜棱岩面理剪切指向與硬礦物內斜列剪切微破裂面錯動指向的關系

(據Simpson和Schmid,1983)

(a)疊卡片的剪切模型;(b)韌性基質中硬礦物(長石)的剪破裂與錯開;(c)韌性基質中雲母的剪破裂與錯開

(二)填圖觀測路線(點)記錄描述的技術要求

野外路線觀察記錄是第一性的原始資料,是開展綜合研究、編寫地質報告的重要基礎資料。對於地質路線觀察記錄應首先保證其客觀性,同時還應注意記錄的完整性、連續性、統一性和直觀性。現介紹如下:

1.觀察記錄的客觀性

在野外應如實地將觀察到的各種地質現象和測量數據記錄下來,不能憑記錄者的認識而取捨。在每天的路線小結或批註中,對地質現象的認識提出意見或設想。

2.觀察記錄的完整性

它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觀察現場所有地質現象,如岩石(地層),變質作用,構造變形等,均給予如實記錄,不能有所偏廢。具體的記錄格式參見本章沉積岩區野外地質填圖記錄格式(見表4-1);二是對單項地質現象記錄的完整性。對單項地質現象的所有內容都應進行記錄描述。

3.觀察記錄的連續性

它是指除做好地質點上的記錄外,還要做好整個地質觀測路線的觀測記錄(點間)。這樣才能保證點上的地質現象與路線上的地質現象有機的聯系,從而反映地質現象在空間上的整體展布特徵。

4.觀察記錄的統一性

對地質現象的記錄要做到「五統一」,即運用統一的理論、統一的概念、統一的術語(忌同物異名)和統一的格式、統一的符號花紋來記錄(參見附錄Ⅱ-五)。

5.觀察記錄的直觀性

地質觀察記錄要圖文並茂,發揮素描圖和數碼相片的功能,用以反映記錄真實性和直觀性。特別是對構造變形現象應以素描圖為主,但須附以必要的文字說明。每條路線都要畫信手剖面。值得注意的是:地質素描及信手剖面圖應用簡明的線條,突出反映地質內容,切忌素描時主次不分,也不要把地質素描畫成寫生畫。

(三)觀測路線(點)的具體記錄格式

路線具體記錄格式可參見本章沉積岩區有關觀測路線一般程序與記錄格式。

根據已往的工作教訓值得強調:當每天野外路線結束後,在室內一定要及時地用規定的墨水將觀察路線觀察點號、地質界線、產狀要素在手圖上繪出。對記錄簿(野簿)的各種數據(素描、點號、點性、產狀、坐標、位置等涉及的數字)著墨,對各類標本進行清理,並及時將手圖上的地質內容轉繪到實際材料圖(野外清圖)上。做到當日事當日畢。

⑦ 坑探工程的現場觀察、描述內容有哪些

常用勘察技術有鑽探和開挖,鑽探方法有:回轉鑽進(干法又稱干鑽反循環和濕法專又稱水鑽屬)、沖擊鑽進、沖擊回轉鑽進。開挖方法有:干挖、探坑、探槽、平洞、豎井。一般的勘察鑽探方法是:土層、砂礫層干鑽反循環(保證岩芯准確),堅硬岩層、卵石開水鑽,然後配套上探坑取樣品(探坑一般用於去原狀土樣,其他的不必要取原狀樣的直接在鑽探岩芯上取)。高層建築或重要工程再配套電法或者波速等物探方式做個二次地層鑒定就oK了。要詳細內容的話可以在網路文庫搜:工程地質勘察鑽探方法。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還請記得採納哦。

⑧ 工程地質初步勘查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①搜集研究區抄域地質、地形地貌、遙感照片、水文、氣象、水文地質、地震等已有資料,以及工程經驗和已有的勘察報告等;
②工程地質調查與測繪;
③工程地質勘探見工程地質測繪和勘探;
④岩土測試和觀測見土工試驗和現場原型觀測、岩體力學試驗和測試;
⑤資料整理和編寫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工程地質勘察通常按工程設計階段分步進行。不同類別的工程,有不同的階段劃分。對於工程地質條件簡單和有一定工程資料的中小型工程,勘察階段也可適當合並。

⑨ 現場踏勘的內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入場前,應組織工程部相關人員對施工現場和周邊環境進行細致的現場勘察。現場復核圖紙中地形地貌、地上物、地下管線和隱蔽物、地下水位等與現場實際情況是否符合。現場的周邊環境是否有工廠、鹽池、鹽灘、池塘等。測定工廠、鹽池、鹽灘、池塘所處的方位以及與現場的距離。

地上物情況向有關單位認真了解施工地段地上物的保留和處理要求,不具備施工條件或有施工難度的,應及時與建設單位進行協商解決。原有樹木需砍伐的,必須向有關單位申請辦理移伐手續,獲得批准後方可進行遷移或伐除。

地下管線和隱蔽物埋設情況要求建設單位提供相關地下管網竣工圖紙,不能提供圖紙的,要派人對施工現場地下管線、管道、隱蔽物等位置進行查驗。

(9)地質現場觀測的內容有哪些擴展閱讀:

招標人組織投標申請人對工程現場場地和周圍環境等客觀條件進行的現場勘察,招標人根據招標項目的具體情況,可以組織投標申請人踏勘項目現場,但招標人不得單獨或者分別組織任何一個投標人進行現場踏勘。

投標人到現場調查,可進一步了解招標人的意圖和現場周圍的環境情況,以獲取有用的信息並據此作出是否投標或投標策略以及投標報價。招標人應主動向投標申請人介紹所有施工現場的有關情況。

招標人根據招標項目的具體情況,可以組織潛在投標人踏勘項目現場現場的踏勘指的是招標人組織投標人對項目的實施現場的經濟、地理、地質、氣候等客觀條件以及環境,進行的現場調查。

招標人在發出招標通告或者投標邀請書以後,可以根據招標項目的實際需要,通知並組織潛在投標人到項目現場進行實地勘查。這樣的招標項目通常以工程項目居多。

潛在投標人可根據是否決定投標或者編制投標文件的需求,到現場調查,進一步了解招標者的意圖和現場周圍環境情況,以獲取有用信息並據此作出是否投標或投標策略以及投標價格決定。

⑩ 現場勘察的目的和內容各是什麼(寫出四條

現場勘察目的是:
1、查明工程地質條件;
2、分析存在的地質問題;
3、對建築地區做出工程地質評價;
4、為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運營提供可靠的地質依據,以保證工程建築物的安全穩定、經濟合理和正常使用。
工程地質勘察的任務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1、查明工程建築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闡明其特徵、成因和控制因素,並指出其有利和不利的方面。
2、分析研究與工程建築有關的工程地質問題,做出定性和定量的評價,為建築物的設計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質資料。
3、選擇工程地質條件相對優越的建築場地。建築場地的選擇和確定對安全穩定、經濟效益影響很大,有時是工程成敗的關鍵所在。在選址或選線工作中要考慮許多方面的因素,但工程地質條件常是重要因素之一,選擇有利的工程地質條件,避開不利條件,可以降低工程造價,保證工程安全。
4、配合工程建築的設計與施工,據地質條件提出建築物類型、結構、規模和施工方法的建議。建築物應適應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施工方法和具體方案也與地質條件有關。
5、提出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質條件的措施和建議。任何一個建築場地或工程線路,從地質條件方面來看都不會是十全十美的,但從工程措施角度來看幾乎任何不良地質條件都是能克服的,場地選完之後,必然要制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質條件的措施。只有在了解不良地質條件的性質、范圍和嚴重程度後才能擬定出合適的措施方案。
6、預測工程興建後對地質環境造成的影響,制定保護地質環境的措施。大型工程的興建常改變或形成新的地質營力,因而可以引起一系列不良的環境地質問題,如開挖邊坡引起滑坡、崩塌;礦產或地下水的開采引起地面沉降或塌陷;水庫引起浸沒、坍岸或誘發地震等,所以保護地質環境也是工程地質勘察的一項重要任務。
中鐵城際具有工程勘察甲級資質,專業從事地質勘察工作。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