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填圖野外工作包含哪些具體內容
Ⅰ 想請問一下有關地質的假期實習生主要跟地質隊跑野外做一些什麼實習內容呢有經驗的進
那要看你去野外做什麼了,如果要是去跑地質填圖,你要提前看看岩石學專,地質構造,熟悉屬一下羅盤的使用方法等等;要是去野外跟鑽機,鑽探學一類的書一定要看吧,還要岩石學,地層學要熟悉,不然難以辨別描述岩心,水文也要看看,要是用到測井的話,這方面的書也是要看的;要是去做物探,就要具體看你的工作了,要是磁法的話,有個好身體就型了,地震的話,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學會看二維或者三維的圖譜的,但是術語你要清楚,但是這個很難學到東西。
不管你是去做什麼,一定要表現的謙卑,不懂的要問,但別問的沒水平;對老工程師要有禮貌,比如幫他們拿些東西,吃飯時注意用餐先後之類的,給他們留下好的印象,你就能從他們那裡學到好多東西。
Ⅱ 地質填圖的標繪內容及方法
1.標繪內容
地質填圖中,用於填繪和標定地質內容的圖件簡稱為(野外工作)手圖。標繪內容專應按有關規定要屬求,做到齊全、准確、規范、統一。一般要求標繪的內容包括觀察點及編號、地質界線、岩石花紋、各種構造要素及其產狀、礦層(礦化)花紋、岩體接觸變質帶蝕變花紋、化石及各類樣品採集點的位置、符號及編號等。
2.標繪方法
地質點:以直徑1.5mm的小圓圈畫在定點位置。點號、分層號、產狀等內容的具體標繪方法如圖9-2所示。如分層過細時,可以將數層合拼成一個大的岩性層,層內岩性花紋以主要岩性代表。
各種構造要素符號按測量的位置標注。各類樣品標定應按規定的代號,以相應的符號標注在採集位置上。書寫必須規范正確。
圖9-2 地質路線標繪示意圖
Ⅲ 地質填圖的簡述
在野外實地觀察研究的基礎上,按一定比例尺將各種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填繪在地理底圖上而構成地質圖的工作過程。簡稱填圖。是區域地質調查的一項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區域地質礦產情況的一種重要方法。地質填圖的基本工作程序大致如下: ①全面收集和研究有關填圖區域已有的地質資料,通過實地踏勘,有時還需要進行航空和衛星相片的地質解釋(見遙感地質),選擇和實際測制具有代表性的地質剖面(見地質編錄),以了解和掌握填圖區域的基本地質情況,並根據任務的要求和比例尺的大小,確定填圖單位。將地層、岩體等地質體按其野外標志(如層面、界線)劃分為不同的岩層、岩體或岩性組合(岩性段、岩相帶)作為野外地質圖上能夠反映填圖區地質特徵的基本組成單位。填圖單位的粗細取決於填圖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圖單位劃分越細,有時可相當於地層的一個「統」或「階」,或為其一部分。 ②根據所布置的路線,進行野外實地填圖。填圖路線的布置以能夠控制地質體的邊界線為准則,其疏密程度取決於地質調查比例尺的大小和填圖區的地質地貌情況的復雜程度。填圖路線的確定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大致垂直於(橫穿)填圖區的岩層和構造線的走向布置路線,稱為穿越法;穿越法: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地層走向(或構造線方向)布置觀察路線進行地質觀察和填繪地質圖的方法。穿越法適用於下列情況:A.露頭好,岩性、厚度變化不大,地層分界清楚;B.構造相對較簡單;C.地形平緩,且溝谷、水系多垂直或斜交地層走向分布。穿越法的優點在於可以很快地了解到岩層的厚度、地層剖面及縱向變化。地質條件適合用穿越法,可以採用以穿越法為主,局部地段選用追索法。野外觀察點的布置與分類。觀察點是地質填圖的基礎,它一般定在:1)不同時代地層分界線上;2)地層厚度變化較大處;3)沉積岩、變質岩和岩漿岩的分界處;4)各類褶皺的轉折端、傾伏端、地層產狀陡緩變化處;5)各類斷層線上;6)具有特殊意義的地質現象,如礦化點、泉等。觀察點的類型因此分為:地層分界點,岩性控制點,構造觀察點等基本類型。觀察點應准確地標定在地形圖上,觀察到的地質現象按記錄格式進行詳細描述,總之是沿各地質體界線或對其他地質現象進行追索觀察,稱為追索法。追索法:在制繪不同時代地層的地質界線時,沿地層走向,或者為了解決某一地質問題(如斷層),而沿著一特定方向進行地質觀察來填繪地質圖的方法。追索法適應下列情況: A.地層岩性、厚度變化大,只有在追索過程中才能准確地了解其橫向變化,掌握地質界線的延伸和分布;B.地質界線不明顯,一定要經過追索才能填繪;C.構造復雜、斷裂發育地區,為了更好的填繪出斷層線而採用追索法;D.山脊、溝谷、水系平行於地層走向分布,地形條件有利於追索性
在野外填圖過程中一般以穿越法為主,並輔以追索法。將各條填圖路線中的各觀察點,根據所觀測到的內容(如岩性)的相似性、地質體產狀及區域地質構造現象等,並按所確定的填圖單位,合理地互相連接起來便圈繪出了填圖區域內的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形成了野外地質圖(原始地質草圖)。 ③室內綜合整理工作。在填圖過程中所使用的地形底圖比例尺一般比要求完成的地質圖的比例尺大 1倍。因此,野外填繪的原始地質草圖必須經過縮制轉繪,並進行各野外圖幅之間地質界線的合理銜接,根據要求補充和完善圖面內容,才能形成一份完整的地質圖。
Ⅳ 地質填圖應該怎麼做,應該做什麼准備,注意點什麼
在野外實地觀察研究的基礎上,按一定比例尺將各種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填繪在地理底圖上而構成地質圖的工作過程。簡稱填圖。是區域地質調查的一項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區域地質礦產情況的一種重要方法。地質填圖的基本工作程序大致如下:
全面收集和研究有關填圖區域已有的地質資料,通過實地踏勘,有時還需要進行航空和衛星相片的地質解釋(見遙感地質),選擇和實際測制具有代表性的地質剖面(見地質編錄),以了解和掌握填圖區域的基本地質情況,並根據任務的要求和比例尺的大小,確定填圖單位。將地層、岩體等地質體按其野外標志(如層面、界線)劃分為不同的岩層、岩體或岩性組合(岩性段、岩相帶)作為野外地質圖上能夠反映填圖區地質特徵的基本組成單位。填圖單位的粗細取決於填圖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圖單位劃分越細,有時可相當於地層的一個「統」或「階」,或為其一部分。
根據所布置的路線,進行野外實地填圖。填圖路線的布置以能夠控制地質體的邊界線為准則,其疏密程度取決於地質調查比例尺的大小和填圖區的地質地貌情況的復雜程度。填圖路線的確定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大致垂直於(橫穿)填圖區的岩層和構造線的走向布置路線,稱為穿越法;穿越法: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地層走向(或構造線方向)布置觀察路線進行地質觀察和填繪地質圖的方法。
室內綜合整理工作。在填圖過程中所使用的地形底圖比例尺一般比要求完成的地質圖的比例尺大 1倍。因此,野外填繪的原始地質草圖必須經過縮制轉繪,並進行各野外圖幅之間地質界線的合理銜接,根據要求補充和完善圖面內容,才能形成一份完整的地質圖。
Ⅳ 野外地質調查
野外地質調查填圖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影像岩石單元-剖面法與點線地質調查相結合,查明影像岩石單元的岩性構成,研究地質體的空間形態,相互關系和變化,填制地質圖。
(一)野外地質調查路線布置原則
遙感地質填圖與常規地質填圖野外地質路線布置有明顯的不同。在路線布置中可充分利用遙感技術宏觀,直觀技術特性,彌補常規填圖方法的局限性。因此,遙感填圖野外地質路線布置的總體原則是宏觀控制,重點突出,以達到解決基礎地質問題為目的,具體規則如下:
(1)對所建立的影像岩性單元均需有野外地質觀測路線控制。
(2)對影像標志清晰、延伸穩定、岩石類型符合填圖單位建立劃分標準的影像岩性單元僅需安排1~2條控制路線。
(3)對影像標志較清晰,具有一定延伸,岩石類型基本符號填圖單位建立劃分標準的影像岩性單元需安排2~3條野外調查路線。
(4)對可解性、可分性差的影像岩石單元以2.5 km間隔安排野外地質調查觀測路線。
(5)對區域構造單元劃分、構造規律研究起控製作用的深大斷裂應有相應的觀測點控制。
(二)野外地質調查基本內容
1.影像岩石單元屬性調查
通過野外調查,了解和掌握不同影像岩石單元的岩石類型、岩石類型組合、岩性變化規律、形成特點、相互關系及層序。對具有填圖單位意義的影像岩石單元直接作為填圖單元填制。而對那些與填圖單位建立劃分標准差距較大的影像岩石單元,經修訂後使其符合填圖單位建立劃分標准,並填制之。
2.構造現象調查
(1)褶皺構造。位置、形態、產狀、兩翼地層單元的層序。
(2)斷裂構造。地層單元的缺失,破碎,位移或平移、方向、產狀性質
(3)節理。位置、類型、發育程度、密度等。
(三)地質記錄
野外地質記錄是對地質體或地質現象的真實描述,必須保持客觀、具體、嚴謹求實,不應為自圓其說而對地質現象任意取捨。具體內容包括:
(1)點號。為觀測點編號,可用年份+點性+地質點號,第一個大寫字母加點號表示。如2001D10
(2)點位。即地質點位置。用GPS定位經度和緯度。
(3)點性。即地質點性質。可分為界線點、岩性控制點、構造點、礦化點等。
(4)點性描述。主要描述點位和兩側地質現象的變化情況。
(5)路線地質。即兩個觀測點之間的地質現象描述。一般以岩層或岩性變化分段記錄描述,如:①0~100 m為砂岩;②100~200 m為礫岩。還可用其他方式。
(6)路線順手剖面素描圖繪制。每個野外調查組在路線地質調查中必須繪制順手剖面素描圖。圖面內容包括圖名、圖例、比例尺、岩性花紋、產狀。重要地質現象應攝制照片並按卷片編號。
(四)野外手圖和實際材料圖
1.野外手圖
野外手圖是野外地質調查用圖,用於標注地質點圈畫、地質體和填制填圖單元界線的圖件。一般採用國家測繪部門正式出版的地形圖,比例尺為1∶10萬。根據遙感填圖技術特點,野外手圖為具有影像岩石單元和斷裂內容遙感初步解譯的地質圖。它是以1∶10萬或1∶25萬影像圖為信息源解譯編制,該手圖內容除具有地質解譯內容,還應標注有地質點、點號、產狀、填圖單元修訂界線,各種樣點、填圖工程位置路線等。嚴格地講,野外記錄的各項內容均應在工作手圖中找到相應的位置。
2.實際材料圖
實際材料圖是遙感地質圖編制的基礎,是遙感室內解譯成果與野外調查內容的真實表示形式。根據具體工作情況,實際材料圖劃分如下類型:
(1)遙感影像單元圖。
(2)遙感初步解譯地質圖。
(3)野外調查結果圖。
Ⅵ 花崗岩類的地質填圖主要內容與要求
1.花崗岩類的地質填圖主要內容
1)圈定花崗岩類的分布范圍,查明花崗岩類與其他岩石之間的接觸關系,確定花崗岩類的形成時代。
2)辨別岩石、礦物的成分和結構、構造,劃分岩石類型。
3)查明深成岩體之間的突變與漸變等接觸關系,特別是深成岩體內部不同岩石類型之間的接觸關系。
4)查清同一類型岩石之間和不同類型岩石之間的空間和時間關系,尤其是同源岩漿各類岩石之間的形成次序和空間分布規律。
5)以岩石類型野外露頭尺度可識別,同一填圖單位岩石組合基本可對比,分布區在地質圖面(視比例尺)可表達的「三可」原則為前提,合理劃分花崗岩類的地質填圖單位。
6)調查花崗岩類深成岩體內部各種變形構造,為分析花崗岩類就位機制提供信息。
7)根據花崗岩類中所含礦物組成及其含量、岩石化學成分和地球化學資料等論述花崗岩類的基本地球化學特徵,以及岩漿演化的規律。
8)依據同位素年代學資料,論證深成岩體的形成時代、復式成岩序次。
9)依據岩漿熱事件的時空分布及反映地質環境變化所出現的差異,劃分出區域性的岩漿演化階段,探索區域性岩漿熱事件的演化趨勢和演化模式。
10)研究深成岩體內部各類岩石與成礦的關系,建立成礦模式。
2.花崗岩類地質填圖的基本要求
1)花崗岩填圖單位的確立標准應以客觀性、可識性和野外露頭尺度可區分性為依據,因此,對比前述各分類,只能依據火成岩基本分類方案確立填圖單位。
2)准確和客觀地做好基本岩石定名和再細分。以Q—A—P基本分類為標准,確定基本名稱和類型,結合岩石組構、顏色、特徵礦物,將基本名稱進一步細分,以利在野外露頭尺度區分出更細的岩石類型,提高劃分精度,為識別侵入體和解體岩體奠定基礎。基本分類方案是確定花崗岩類岩石名稱和填圖單位的唯一途徑。
3)客觀處理侵位先後排序。侵入體以及單元之間的先後排列,必須以野外觀察確定的順序為准。不得依某些元素及其圖解的排序而人為調整或改變先後排序,更不能忽視那些不合單向性的岩石化學、地球化學信息。因為此類信息恰恰能指示成岩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混合作用或混漿作用,而且這些信息有時就是重要的成岩作用和成礦作用信息。
4)慎重歸並超單元。《花崗岩類區1∶5萬區域地質填圖方法指南》要求被歸並者必須是同源岩漿演化序列的產物,而實際上由於對普遍存在的混染、岩漿混合作用等認識不足,導致將非同源者歸並。反之,由於過分強調有序性和單向性,本屬同一超單元者因不具單向性而排外。出現了該歸未歸、不該歸而錯歸的現象,造成資料失真。建議從野外實際出發,不強求有序性和單向性。同期非同源但空間上又有密切聯系的混漿花崗岩應給予真實和足夠的歸並體現。
5)重視填圖中的包體研究。包體數量多、類型雜、成因多樣是造山帶花崗岩的又一重要特色,包體信息愈來愈受到關注。填圖中應盡可能在三維空間詳細反映這些變化。
Ⅶ 舉例說明野外地質工作的一般程序,工作內容,注意事項。
首先要根據你的專業來設計野外地質工作重點,尤其由你負責的時候,需要非常充分的准備工作,認真設計好每一條路線,明確每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每天晚上要看地質圖地形圖很晚的為了准備下一天的工作。如果是沒有信號人煙的工作區准備住在山裡的,更是絕對不能馬虎鬆懈。
後勤工作還要全面到位,准備水、干糧啦,詢問司機師傅汽油情況了等等。
如果只是跟著別人跑野外,那麼從基礎地質野外工作的角度來說
1 看地質圖查閱資料,做到心裡有底,了解區域背景,不可以稀里糊塗的跟著人家跑下來,結果什麼都沒學到
2 盡量把基本的工具帶全(羅盤、地質錘、放大鏡、樣品帶、記號筆、野簿、電池、捲尺、照相機、GPS……)
3 到一個地方要多聽老師的講解,做筆記,用羅盤打方向量產狀,查看岩性,用地質錘敲開岩石新鮮斷面,有時可以用放大鏡做輔助觀察,好的現象要用照相機照下來,照的不清楚要素描畫下來。采樣品要盡量新鮮沒風化,根據不同的樣品用途采適當的大小,每采一塊都要有詳細的記錄
4 回來後認真整理野外第一手資料
5 一定要主意安全,起碼要培養意識,地質包里必須帶的,a地質錘(工作防身兩用),b礦泉水(有時背石頭可能礦泉水是累贅,那也要至少帶一瓶),c如果沒有防雨的沖鋒衣就在地質包里藏一把傘,d創可貼要隨身帶,e一定穿長袖長褲(防日曬防刮擦)f可以帶口哨
野外工作不容易,搞地質的不容易,一定要認真對待
Ⅷ 地質隊野外一般做些什麼工作
區調,地質填圖,化探取樣,物探這是地質基本地質工作,如果是找礦類的話回,後期就是槽探,答坑探,鑽探,如果你是做這一行的話,學生開始去是做這些工程的編錄,以後慢慢成為地質工程師。我自己是地質找礦的,挺苦逼的。希望我是答案是你所要的
Ⅸ 地質填圖的基本任務是什麼
礦區大比例尺地質填圖主要目的是通過對工作區地層、岩石、構造特徵、版礦(化)體分布形態、規模、權產狀、礦石質量、礦石類型及其空間分布,礦體與圍岩的關系及圍岩蝕變等以及構造的研究,達到了解或查明工作區 (或礦床 )的地質構造特徵,闡明成礦地質條件,為探礦工程布置及礦床評價提供基礎地質資料。
簡單點,把地層,岩脈,構造,礦化,蝕變填出來再說。
Ⅹ 地質填圖的基本工作分為哪幾個階段
地質填圖的基本工作程序大致如下:
①全面收集和研究有關填圖區域已有的地質資料,通過實地踏勘,有時還需要進行航空和衛星相片的地質解釋(見遙感地質),選擇和實際測制具有代表性的地質剖面(見地質編錄),以了解和掌握填圖區域的基本地質情況,並根據任務的要求和比例尺的大小,確定填圖單位。將地層、岩體等地質體按其野外標志(如層面、界線)劃分為不同的岩層、岩體或岩性組合(岩性段、岩相帶)作為野外地質圖上能夠反映填圖區地質特徵的基本組成單位。填圖單位的粗細取決於填圖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圖單位劃分越細,有時可相當於地層的一個「統」或「階」,或為其一部分。
②根據所布置的路線,進行野外實地填圖。填圖路線的布置以能夠控制地質體的邊界線為准則,其疏密程度取決於地質調查比例尺的大小和填圖區的地質地貌情況的復雜程度。填圖路線的確定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大致垂直於(橫穿)填圖區的岩層和構造線的走向布置路線,稱為穿越法;穿越法: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地層走向(或構造線方向)布置觀察路線進行地質觀察和填繪地質圖的方法。穿越法適用於下列情況:A.露頭好,岩性、厚度變化不大,地層分界清楚;B.構造相對較簡單;C.地形平緩,且溝谷、水系多垂直或斜交地層走向分布。穿越法的優點在於可以很快地了解到岩層的厚度、地層剖面及縱向變化。地質條件適合用穿越法,可以採用以穿越法為主,局部地段選用追索法。野外觀察點的布置與分類。觀察點是地質填圖的基礎,它一般定在:1)不同時代地層分界線上;2)地層厚度變化較大處;3)沉積岩、變質岩和岩漿岩的分界處;4)各類褶皺的轉折端、傾伏端、地層產狀陡緩變化處;5)各類斷層線上;6)具有特殊意義的地質現象,如礦化點、泉等。觀察點的類型因此分為:地層分界點,岩性控制點,構造觀察點等基本類型。觀察點應准確地標定在地形圖上,觀察到的地質現象按記錄格式進行詳細描述,總之是沿各地質體界線或對其他地質現象進行追索觀察,稱為追索法。追索法:在制繪不同時代地層的地質界線時,沿地層走向,或者為了解決某一地質問題(如斷層),而沿著一特定方向進行地質觀察來填繪地質圖的方法。追索法適應下列情況: A.地層岩性、厚度變化大,只有在追索過程中才能准確地了解其橫向變化,掌握地質界線的延伸和分布;B.地質界線不明顯,一定要經過追索才能填繪;C.構造復雜、斷裂發育地區,為了更好的填繪出斷層線而採用追索法;D.山脊、溝谷、水系平行於地層走向分布,地形條件有利於追索性